地点
人物库
竺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刘氏
又曰萨何。
并州西河人
以猎为业。
既而死。
历游地狱。
大怖。
有道人慰安之。
且为说法曰。
吾汝前世师也。
当速往丹阳会稽吴郡
阿育王塔像。
悔洗夙罪。
俄复生。
乃弃家为沙门
宁康中
京师
夜见长干寺刹尾有异色。
即诣再拜环绕之。
忽光迸刹下。
钁之得三石碑。
覆铁函一。
开之有银函。
又开之有金函。
藏舍利三颗。
爪甲一。
绀发一螺。
引之长数丈。
函旁有款识。
周宣王时
阿育王所造。
八万四千之一也。
简文帝先为三层之塔。
以奉安之。
太元十六年
孝武帝又加三层其上。
咸和中
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中。
得金像无趺。
有旁行书详之曰。
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车载而归。
至长干巷。
车不行。
因从牛所如即入寺。
遂留之。
又一年。
临海男子张系。
世渔于海口。
得铜莲华趺。
不敢藏。
以送县进之。
有诏安金像之足。
如钥合。
然有五梵僧。
曰。
昔得像于天竺
至邺遭乱埋河边。
已而寻之失所在。
比梦像出江东为君所获。
故来瞻礼耳。
与俱至长干。
像即放光。
五僧云。
其顶后尚有圆光相。
后当得之。
咸安元年
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
以为奇瑞。
表进之。
有诏安像之背。
如函盖焉。
凡四十馀年。
东西散失。
而复并一处。
非灵异乎。
达供事久之。
遂东游。
吴郡拜瞻石像。
石像者。
建兴元年
有渔于松江者。
每夜见光。
疑为海神。
传之道俗。
居士朱应。
偕东灵寺帛尼。
沪渎口。
见二巨人浮而至。
视之石质也。
背有志。
一名维卫
二名迦叶。
迎置通玄寺。
达留通玄三年
忏洗不懈。
又至会稽
拜瞻鄮岭山塔。
此塔亦阿育王所造。
有灵光发塔顶。
达倾诚忏洗。
尽酬地狱道人之诫。
达后不知所终。
竺慧达
姓刘
本名萨河
并州西河离石人
少好田猎。
年三十一忽如暂死。
经日还苏。
备见地狱苦报。
见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师。
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阿育王塔像。
礼拜悔过以忏先罪。
既醒即出家学道。
改名慧达
精勤福业。
唯以礼忏为先。
晋宁康中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长干寺造三层塔。
塔成之后每夕放光。
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
便往拜敬晨夕恳到。
夜见刹下时有光出。
乃告人共掘。
掘入丈许得三石碑。
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
函中又有银函。
银函里金函。
金函里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发。
发申长数尺。
卷则成螺。
光色炫耀。
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
此其一也。
既道俗叹异。
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
施安舍利。
晋太元十六年
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无有光趺。
而制作甚工。
前有梵书云。
育王第四女所造。
载像还至长干巷口。
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
乃任牛所之。
径趣长干寺
尔后年许。
临海渔人张系世。
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
即取送县。
县表上上台。
敕使安像足下。
契然相应。
后有西域五僧诣云。
昔于天竺阿育王像。
至邺遭乱藏置河边。
王路既通寻觅失所。
近得梦云。
像已出江东高悝所得。
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
即引至长干。
五人见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
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光。
刺史表上。
晋简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悬同光色一重。
凡四十馀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
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
浮在吴松江沪渎口。
渔人疑为海神。
延巫祝以迎之。
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
时有奉者。
谓是天师之神。
复共往接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
闻而叹曰。
将非大觉之垂应乎。
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
稽首尽虔歌呗至德。
即风潮调静。
遥见二人浮江而至。
乃是石像。
背有铭志一名惟卫
二名迦叶。
即接还安置通玄寺。
中士庶嗟其灵异。
归心者众矣。
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
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𨞆塔。
此塔亦是育王所造。
岁久荒芜示存基蹠。
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
因是修立龛砌。
群鸟无敢栖集。
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
道俗传感莫不移信。
郡守孟顗。
复加开拓。
达东西觐礼屡表徵验。
精勤笃励终年无改。
后不知所之。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杯度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度水。
因而为目。
初见在冀州
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
世莫测其由来。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徐行走马逐而不及。
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河。
无假风棹。
轻疾如飞。
俄而岸。
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扣冻而洒浴。
或著屐上床。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延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告
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
杯自然流直北岸。
行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
窥其圌中。
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
月日供养。
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与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至中未成。
云暂出至冥不反。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
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华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人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
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礼拜请还家。
其家至贫。
但有麦饭而已。
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正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
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
一年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所在。
一月许复至京师
潮沟有朱文殊者。
少奉法。
多来其家。
文殊谓云。
弟子脱舍身没苦。
愿见救济。
脱在好处愿为法侣。
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
游泳而去。
又见鱼网师。
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岸。
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祛吒
都下长干寺住。
有客僧僧悟者。
同房宿。
于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后将下。
悟不敢言。
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
不知何许人。
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
冬夏常著单布衣。
祛吒在路行见张奴
欣然而笑。
祛吒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遇王年。
今欲就杯度
乃与子相见耶。
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
濛濛大象内。
照曜实显彰。
何事迷昏子。
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
苦道若翻囊。
不有操。
何用拟风霜。
闲预紫烟表。
长歌出昊苍。
澄灵无色外。
应见有缘乡。
岁曜毗汉后。
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
晦迹于九方。
亦见流俗子。
触眼致酸伤。
略谣观有念。
宁曰尽矜章。
祛吒曰。
前见先生禅思幽岫。
一坐百龄。
大悲熏心。
靖念枯骨。
亦题颂曰。
悠悠世事。
或滋损益。
使欲尘神。
横生悦怿。
惟此哲人。
渊觉先见。
思形浮沫。
瞩影遄电。
累踬声华。
蔑丑章弁。
视色悟空。
玩物伤变。
舍纷绝有。
断习除恋。
青条曲荫。
白茅以荐。
依畦啜麻。
邻崖饮荐。
慧定计照。
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
深想无倦。
言竟各去。
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
传者云。
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及。
张奴杯度相见。
甚有所叙。
人所不解。
犹停都少时。
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
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
往其家甚见料理。
都下复有一杯度
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
下都看之。
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
陈为设一合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度如旧。
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都还云。
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不答。
竟莫测其然。
吴郡朱灵期。
使高骊还值风。
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见有十馀僧。
皆是石人不动不摇。
乃共礼拜还反。
行步少许闻唱导声。
还往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
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
真人为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
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度道人不。
答言甚识。
因指北壁。
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度许。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言。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言。
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
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
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门。
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
字无人识者。
大笑曰。
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
还接之云。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一说云。
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
上弟子。
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
今因君以钵还师。
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拖。
自安隐至也。
期如所教果获全济。
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
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
福德门人降。
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
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咒。
时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
乃问
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廨患痢。
遣信请
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
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坐有僧聪道人。
劝迎杯度
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业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度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师已死。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
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冈下。
昔经伏事杯度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练神咒。
明日忽见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八日复来齐谐家。
道慧闻人怛之。
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闻上有一僧唤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
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既未的其事。
故无可传也。
僧德诚
德诚东武信人。
初参澧州药山俨禅师
云:“子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
”后乘小舟住秀州洙泾(后析松江),以纶钓舞棹,随缘而度,号船子和尚,传法夹山
遂覆舟而逝。
咸通十年僧藏晖即其处建寺焉。
有《棹歌二十九首》,吕益柔为序而刻之。
今载《机缘集》。
陆龟蒙唐 ?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81 【介绍】: 长洲人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
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
进士,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
后退隐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讲论不倦。
皮日休齐名,时称皮陆
有《甫里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1? 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进士,不第。
隐居松江甫里,自称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甫里先生
懿宗咸通十年(869)崔璞谏议大夫出为苏州刺史,陆以所业谒崔,得识皮日休,相与唱和。
后自编其唱和诗为《松陵唱和集》。
咸通后期至僖宗乾符中期,张抟为湖、苏州刺史,辟以自佐。
乾符六年(879)春卧病笠泽(松江之别名),隐居著书,自编其诗文为《笠泽丛书》。
约于中和初(881)疾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其诗近体受温李影响,皮日休云:“近代称温飞卿李义山为之最,俾生参之,未知其孰为之后先也”(《松陵唱和集序》)。
古体则多承韩愈一路,以铺张奇崛为主。
沈德潜则以为其唱和诗“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集》卷四)。
南宋叶茵尝合《笠泽丛书》、《松陵集》编成《甫里先生文集》,常见者有《四部丛刊》本20卷。
全唐诗》存诗1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自号甫里先生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
幼聪颖,善属文,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
进士不第。
从湖、苏二州刺史张搏游,引为从事
后隐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
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
后以高士召,不至。
李蔚卢携交厚,二人为相,召拜左拾遗,诏下,已卒。
有《笠泽丛书》三卷、与皮日休唱和诗《松陵唱和集》十卷,今存;又《诗编》十卷、《赋》六卷,己佚。
宋人辑有《甫里先生集》二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四卷。
龟蒙字鲁望
苏州人
进士一不中。
湖州刺史张搏游。
为湖苏二郡佐
去居松江甫里。
自谓江湖散人
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
以高士召不至。
李蔚卢携素与善。
及当国。
召拜左拾遗
诏下日卒。
光化中
韦庄表赠右补阙
顾全武吴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馀姚人
吴越
钱镠用为武勇都兵马使
越州董昌乱,苏州告急,请先取越,后复姑苏
从之,乃遣攻,败之。
复航海至嘉兴,破淮南十八营,乘胜取苏州,拔松江无锡常熟华亭诸郡县。
指挥使
释德聪北宋 944 — 10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1017 【介绍】: 僧。
苏州人俗姓仰
七岁出家杭州慈光院,后受戒于梵天寺
游参诸方,密契心印。
太宗太平兴国中,结庐松江佘山东峰,有二虎名大青、小青为之卫。
挂佛经于梁间,认为既知其义,何再读为。
趺坐而逝。
李怀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道士
苏州人
豪饮不羁。
相传尝呼龙松江之上,狎而观之,画龙遂入神品。
常州天庆观,大醉,曳苕帚,裂巾袂濡墨,号呼奋掷,斯须龙成。
后不知所终。
李行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州人,徙居松江字无悔号醉眠
高尚不仕,以诗酒自娱,筑室青龙江上,苏轼为题名“醉眠”。
刘达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闽县人字宣子
刘涣子。
神宗元丰中太学,后隐居北山
徽宗崇宁中松江主簿
政和二年进士
毛友荐,将任以中都官,坚辞,遂迁越州教授,卒。
石处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德庆人字元叟
少聪敏笃学。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松江县,以清白称,政暇发为诗词。
官至朝奉郎
有《松江》。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
石处道字元叟康州端溪(今广东德庆)人。
自幼聪敏好学,登元丰五年进士第
元符至政和间吴江县事。
以清白称。
政暇发为诗词,著有《松江》一卷。
官至朝奉郎
见《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
徐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人字元钧
徐师闵子。
以父任入官。
有能名,所至屏奸恶,辨疑狱,劝本业,修学校,考课常居最等。
徽宗政和初提举两浙常平,修松江堤,辟常熟水田数百顷。
五年,以徽猷阁待制杭州
全宋文·卷三一三六
徐铸字元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师闵子。
年少入官,有能名。
政和初提举两浙常平,修松江石堤,辟常熟水田。
四年转运副使直龙图阁
又以徽猷阁待制杭州,特除延庆殿学士
宣和时历知广扬二州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九,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
僧法云宋 1088 — 11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8 【介绍】: 僧。
长洲人俗姓戈字天瑞号无机子
六岁从师习《法华经》。
徽宗政和七年松江大觉教寺住持,讲经凡八年,朝廷赐号普润
以母老归乡。
集千人结莲社念佛,开一方风气。
有《息阴集》、《翻译名义集》,又注解《金刚经》及《心经》。
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法云(一○八八——一一五八)俗姓戈字天瑞自称无机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幼习佛法,十岁受戒。
绍圣四年,出游四方。
首参照法师,习天台教;次投天竺敏法师;最后得法于南屏辩法师,名动丛林。
后受通议大夫应安道礼请,住持松江大觉寺赐号普润大师
法云研精佛法,博通经史,兼善诗文,多与士大夫唱和。
绍兴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
著《翻译名义集》七卷(存)、《息荫集》若干卷,并注解《金刚经》及《心经疏抄》等。
见《翻译名义集》卷一附元释普洽所撰《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许克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襄邑人,或云秀州华亭人字绍祖一字上达
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
孝宗乾道六年,为秘书郎
七年,擢右正言
尝请移松江新泾堰入运港,以避潮势,使苏湖三郡之民,免受海水浸漫之患。
释宗印南宋 1148 — 1214
宗印
字元实
盐官人
竹庵之神足也。
解悟有骨气。
凡诸祖格言。
必诵满千遍。
南湖修长忏。
周氏延以庵居。
以租量非法劝革之。
岁减五百斛。
往谒象田圆悟演。
演反质西来意。
师答曰。
有屈无叫处。
演肯之。
智者忌辰。
夜炷香殿炉。
悲泣失声。
演感其意。
以厚礼送。
南湖
次首众于资教从空。
虚堂之延也。
堂著宗极论。
智涌
事理各立一性之旨。
师设九难。
宗极为之义负。
通守苏玭
领师之法。
请居正觉
时飓风大作。
拔木飘瓦。
诸屋尽坏。
仅存藏殿。
师守死不去。
召还。
要师偕行曰。
盖西还。
相与弘赞。
居东二十四年。
至是复还浙右。
讲止观于上竺。
主者。
以得人为忌。
去隐雷峰毛氏庵。
道者沓至。
历迁德藏圆通超果。
北禅道德之誉既行。
土木之绩亦就。
海空英辞灵山
举以自代。
诏可之。
召对便殿。
问佛法大旨。
语简理明。
上大悦。
锡号慧庆法师
后行化至松江
谓其徒曰。
吾化缘毕此。
即右胁安庠而寂。
时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
藏龛慈云塔傍。
师之衣准律。
五辛刚制。
道力纯至。
幽明俱感。
且格邪拯滞。
除瘵息疠。
一有祈叩。
无不得愈。
常谓。
讲者须备三法。
肃威仪以临大众。
提大纲以尽文义。
具宗眼以示境观。
备此三者。
始无愧宣说也。
释净真南宋 ? — 1239
全宋诗
释净真(?
~一二三九),从松江兴圣寺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
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浙江诸刹,值钱塘江水泛溢,为止洪水而投身于海。
赐号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灵。
补续高僧传》卷二○、《明高僧传》卷一有传。
释净真未详姓氏。
松江兴圣寺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
嘉熙三年浙江诸刹。
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
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
海沸江河水接连。
民居冲荡益忧煎。
投身直入龙宫去。
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
谓居民曰。
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
此塘不复毁矣。
语讫复投于海。
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
敕赐护国净真法师
立祠于杭之会祠。
松江兴圣寺平法师薙染。
习贤首宗。
嘉熙三年
游逝江诸刹。
钱塘江坝毁。
江涛泛溢灾民。
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
海沸江河水接连。
居民冲荡益忧煎。
投身直入龙宫去。
要止惊涛浪拍天。
遂投身于海。
三日而返。
谓居民曰。
我在龙宫说法。
龙神听受。
此塘不复毁矣。
语讫。
复投于海。
赵端明感其德。
具闻于朝。
敕赐护国净真法师
立祠于杭之会祠。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
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飘荡居民,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
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
”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
”语讫,复投于海。
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任仁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元发,又作霆发
松江上海人字子明号月山
年十八中乡举。
辟宣慰掾。
世祖时以荫袭海道副千户,转正千户
都水少监,自黄河江浙及吴淞江淤塞,皆随处疏而通之。
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
又善画马。
卒年七十三。
有《浙西水利议答录》。
张均元 ? — 13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4 【介绍】: 济南人
张山子。
百户
中统间,从征李璮有功,升千户,领兵守淄州
与宋军战,屡立军功,至元二十二年,任松江万户。
二十四年,从侵安南
后又从攻海都乃颜,升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成宗时屯田和林,规划有法。
官至都元帅
黄道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亦称黄婆
松江乌泥泾人。
出身童养媳,逃亡至崖州成宗元贞间附海舶归。
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道婆以所学海南岛黎人纺织棉布技术,教导乡民,制造捍弹纺织之具,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自此竞相作为,转售他郡。
及卒,乡民立祀之。
释真净
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
梦月自海升。
堕于怀。
觉而有娠。
及诞时。
瑞光满室。
有异僧过。
指谓其母曰。
此儿海月法师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净志法师
授法华经。
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
博究诸乘。
夙慧顿发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
无极度法师
化声大振。
遂造其室。
尽得其学。
元大德海盐德藏。
其寺方圮。
竭力扶树。
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
复归。
不数年翕然成旧式也。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
元相晚驩。
举住下竺。
居七䆊。
讲席不倦。
辟寺前之径。
高大其门。
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
上竺湛堂澄公
以老告休
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𥨊。
梦白衣大士。
持金瓶水。
灌其口曰。
汝勿忧。
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
示云汝却后二年
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
切疑避喧树下。
非入灭之谶耶。
及乎举住上竺至见𥨊堂西有大树。
堂匾曰静处。
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弘法。
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
赐佛心弘辩之号。
及金纹紫伽黎衣。
未几示疾。
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六
阇维。
得舌根顶骨不坏。
舍利五色。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师。
讳明本
俗姓孙
钱塘人
母娠师时。
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
师生至性不好弄。
而好歌梵呗结趺坐。
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
母丧辍学。
年十五辄然臂持戒。
誓向空寂。
久之。
阅传灯录有疑。
志在参决。
遂登死关。
见妙公。
妙发长不薙。
衣弊不易。
孤峭严冷。
未尝一启齿而笑。
亦未尝为其徒剃落。
独见师即驩然。
欲为祝发。
盖亦已知为大器焉。
久之。
诵金刚经。
恍若解者。
师自谓识量疏通。
于义趣无不融贯。
然非性也。
已薙染给侍死关。
入天目。
于东南诸山最高寒。
廪粟屋材。
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
师昼服力役。
夜事禅定。
十年胁肤不沾席。
后于妙言下。
机旨洞契。
妙以其克肖。
书偈付之。
师益自晦。
未尝以师道自任也。
然而玉在山珠在渊。
其光气自不可掩。
况审之以咨决。
重之以记莂哉。
至元间
松江瞿霆□。
施田建寺于莲花峰
号大觉正等禅寺。
妙将迁化。
以寺属师。
师辞。
师每谓。
住者必无上大道。
其力可以明人天。
夙植福缘。
其力可以荫结徒众。
明智通变。
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
道为之体。
而缘与智为之用。
有其体而缺其用。
则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
犹之可也。
使无其体。
而徒倚其用。
则虽处众而众归。
制事而事宜。
亦不足言矣。
况三者并缺而冒焉。
尸之者。
其于因果。
能无惧乎。
五山缺主席。
宰执大臣。
致书币屡以为请。
师皆力辞。
至于穷厓孤洲。
草栖浪宿。
屏遁其迹而避之。
然四方学者。
北殚龙漠。
南踰六诏。
西连身毒。
东极抟
裹粮蹑[尸@憍]。
万里奔走。
而辐辏赴师者。
殆无虚日。
南诏僧玄鉴
素明教观。
辨博英发如。
曰。
吾闻。
大唐有禅宗。
使审是耶。
吾将从学。
设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而俾趋教观。
繇其国来。
一闻师言。
即悟昔非洞发源底。
方图归以倡其道。
而没于中吴
鉴之徒。
画师像归国。
像出神光烛天。
南诏遂宗禅。
奉师为禅宗第一祖。
至治三年春三日
山木稼。
其徒之老异之。
秋八月甲子
师遂入寂。
即山之西冈。
塔其全身。
未逝前一日。
遣别其外护并法属。
一一皆师手书。
是日白虹贯山。
师世寿六十一。
僧腊三十七矣。
师所至。
四众倾慕。
香茗金币。
拜礼供养。
悉成宝坊。
而师一衲一箪。
未尝属目。
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
奉葛衣以袣袢者。
师一不以近体。
他可知已。
虽屡辞名山。
以自放于山林江海。
解縢屩脱袍笠。
在处结茆以居。
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
昼作夜参。
规程条章。
井井森列。
仪矩慎严。
如临千众。
至于激扬提唱。
机用翕㸌。
婴之者胆丧。
闻之者意消。
每谓其教传佛心宗。
单提直指。
恶有所谓微妙授受。
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
故于教法。
欲救其弊砭其病。
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
洪纤高下。
缓急后先。
拒之不遗。
接之不携。
人虽见其发于悲愿。
而不知其一以诚。
而匪事夫空言也。
当世公卿大夫。
徐君威卿
郑君鹏南
赵君子昂
一闻师之道。
固已知敬。
及亲炙言容。
无不歆慕终其身。
江浙丞相脱驩公。
最号严重。
读师之书。
敛衽望拜。
高丽沈王
以天属懿亲。
万里函香拜礼。
起谓左右曰。
某阅人多矣。
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
获师开示。
涕泣感发。
师躬己以究其道。
岂有毫发涉世意哉。
然而其名不行而彰。
其道不言而信。
自非行戒相应声。
寔一致永久益。
章而弗昧。
亦何以致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