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杨玄感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剑有万人敌,文为一代英。
除昏志不遂,僭乱道难平(《太平御览》五五八《礼仪部》。)
《唐书》曰:天后西幸京师,路经杨玄感墓,上诵李百药《过玄感墓诗》云云,叹曰:「百药唯解缀文,不识大义。」○今按:两《唐书则天纪》、《百药传》均不载。
春兴 唐 · 贺知章
五言绝句 押真韵
泉疑横琴膝,花黏漉酒巾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按:(日本藏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转引自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期刊小川环树《〈新撰类林抄〉校读记》)。
答客问 唐 · 王翰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
龙潜龙见云皆应,天道常然何问哉!
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五「临潼」「阴盘城」条(《长安志》云:「开元八年冬,乘舆自南入,行至半城,黑气自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皆相失。上策马踰城赴官路下,至渭川,云气稍解。侍臣分散寻求乘舆所在,既谒见,悲喜迸涕,上亦怅然。自是还宫,数日不出。翰林学士通事舍人王翰作《答客问》上之,词曰〖略〗。」)
饯故人 盛唐 · 高适
 押虞韵
祈君辞丹墀,负杖归海隅。
离庭自萧索,别心何郁纡。
天高白云断,野旷青山孤。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江湖。
(〖1〗孙钦善云:「此诗原集缺佚,据敦煌残卷伯三六一九补。当作于天宝十一载秋,时在长安。」)。
杜舍人林亭 唐 · 钱起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来访龙楼客,时逢酒瓮新。
花齐云入幕,苔径迎人。
鹊喜娇迟日,莺啼惜暮春
不须耽小隐,南院在平津。
按:见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九胜游类樊川范公五居条引,据《中国古都研究》收黄永年先生《述〈类编长安志〉》一文转引。
唐 · 怀素
 押支韵
人人来问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
(见明汪珂玉《汪氏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二《藏真草书清净经》附刘世昌跋引)(按:《全唐诗》卷八○八收怀素诗二首,传云:「怀素京兆人,从玄奘法师出家,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寻归西京。以草书名。」此传实将同名之另一僧事迹误入。玄奘法嗣怀素,事迹详《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十四,精于四分律,未闻其能诗善书。所收二诗,皆以草书名世之长沙僧怀素作。《题张僧繇醉僧图》,出《图画见闻志》卷五:「又僧繇曾作《醉僧图》传于世,长沙僧怀素有诗云〖略。〗」又米芾书史》云:「怀素草书『祝融高座对寒峰』绿绢帖两行,此字最佳,石紫微常刻石。」所引一句,即《寄衡岳僧》之首句。《沅湘耆旧集》卷十收二诗归长沙草书僧,是。)
法华寺西溪联句 唐 · 贾弇
 押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常愿山水游,灵奇赏皆遍贾弇。)
云端访潭洞,林下徵茂彦允初。)
枕石爱閒眠,寻源乐清吕渭。)
探幽渐有趣,凭险恣流眄张叔政。)
竹影思挂冠,湍声忘摇扇鲍防。)
旁登樵子径,却望金人殿(周颂。)
萝叶朝架烟,松花暮飞霰(□成用。)
蝉声掩清管,云色缘素练郑槩。)
从事暮澄清,看以得方便严维。)
攀崖屡回互,绝迹无健羡允初。)
野客归路逢,山僧入林见贾弇。)
云林会独往,世道从交战鲍防。)
塔庙年代深,云霞朝夕变(周颂。)
潜流注隈隩,触石乍践溅(□成用。)
逸兴发山林,道情忘贵贱郑槩。)
临流日复夕,应接空无倦严维。)
按:周颂,京兆人,天宝进士永泰中慈溪,官至大理寺司直。(据《元和姓纂》卷五、《太平广记》卷三八二、《登科记考》卷二七)
柏梁体状云门山 唐 · 秦瑀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状,比也,与比释氏有药草谕品,诗家则六艺之一焉。义取睹物临事,君子早辩不当,有似是而非,采诗之官可得而补缺矣。无以小言默,无以细言弃,相尚佳句,题于层阁,古者称会必赋,其能阙乎。星郎主文,宾赋所以中隽也。
幡竿映水出蒲樯秦瑀。)。榴花向阳临镜妆鲍防。)
子规一声猿断肠李聿。)。残云入户起炉香李清。)
晴虹夭矫架危梁杜奕。)。轻萝缥缈挂霓裳袁邕。)
月临影殿玉毫光吕渭。)。粉带新篁白简霜崔泌。)
玲珑珠缀鱼网张(□允初。)。高枝反舌巧如簧(郑既木。)
风摇宝铎佩锵锵秦瑀。)。古松拥肿悬如囊杜倚。)
雨垂珠箔映回廊(□聿。)蔷薇绿刺半缄长鲍防。)
五粒松英大麦芒李清。)。古藤蚴蟉毒龙骧杜奕。)
深林怪石猛虎藏袁邕。)。古碑勒字棋局方吕渭。)
山僧行道鸿雁行崔泌。)。亭亭孤笋绿沉枪(郑既木。)
蜂窠倒挂枯莲房允初。)。燃灯幽殿星煌煌杜倚。)
按:李聿玄宗时清漳,迁尚书郎。(据《全唐文》卷四三五) 崔泌,不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博陵安平崔氏有刑部员外郎崔泌,为湜弟,时代稍早,非是。)杜倚京兆人。淹玄孙,左卫将军。(据《元和姓纂》卷六)
宝应初史朝义虢州题僧寺壁(题拟) 中唐 · 李适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一部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按:(见光绪二年刊高锦荣纂《灵宝县志》卷八《艺文》下。又见《金文最》卷七一许安仁大定十六年撰《御题寺重即唐德宗诗碑》(徐俊告)、《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三引《洛阳志》〖张忱石告〗)(按:《永乐大典》引《洛阳志》:「御题寺,寺在灵宝南里。唐宝应元年德宗皇子天下兵马元帅,统兵征史朝义过)(之,题诗壁间。厥后十七年即位,寺僧玄觉长安求寺额,诏以御题名之。」其后又录无名氏诗云:「解鞍投宿得禅宫,识破浮生万境空。夜静稍□檐外雨,朝来知是叶间风。」此诗未详何代何人所作,姑附此。清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五:「御题寺唐德宗诗碣,大定十六年立,许安仁记并书,在御碑寺。额正书云:『御题寺唐德宗天章碑。』下为五律诗一首。知年月人名者,据黄叔璥中州金石考》也。」今按:《县志》录此诗原题作《题御碑寺》,然寺名因德宗此诗而得名,诗题显为后人追补。今重为拟题。黄叔璥书未见。碑记,《县志》亦未收。有关史事,两《唐书》、《通鉴》所记甚详,不具录。)
建中四年十月感事(题拟) 唐 · 严巨川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道贵存。
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
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虏将醉西园
传烽万里无师至,累代何人受汉恩。
(见唐赵元一撰《奉天录》卷二)(〖1〗《奉天录》卷二:「八日,泚于宣政殿僭即大位,愚智莫不血怒。卫者多是军人,周行不过数十,自称大秦皇帝,年号应天。伪赦书云:『幽囚之中,神器自至,岂朕薄德所能经营。』彭偃之词。册文,太常少卿樊系之撰。文成,服药而卒。故严巨川诗曰〖诗略〗。」〖2〗《奉天录》卷一:「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今按:详此段纪事,似巨川朱泚乱时亦陷身贼中,至德宗收京,因此诗而得宽宥。)
其二 北宋 · 张士逊
 押青韵
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赠许道宁
同上书卷一一 《宣和画谱》:许道宁长安人,善画山水泉石甚工,而笔法盖得于李成。晚遂脱去旧学,行笔简易,风度益著。张士逊一见,赏咏久之,因赠以歌云云。
宋故朝奉郎尚书司门员外郎柱国赐绯鱼袋任公墓志铭嘉祐五年十月 北宋 · 卢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七
公讳孚,字信臣
其先乐安人也,曾高而下,徙于营丘
公因宦游,卜居洛、孟间,遂为洛人
曾祖讳处安,终德州司马
祖讳沆,终太子洗马,赠谏议大夫
考讳惟吉,终侍御史,赠秘书少监
清河县太君
公即少监第二子也。
公少失所怙,事母至孝,友于兄弟,力学自奋。
年二十,举进士不第。
文正公旦当国,公之外兄也,以异姓恩例奏公为太庙斋郎,恳让兄海。
明年计偕京师,复不利于大宗伯,以母老急养,不暇择禄,遂授王文正公之荫,补一命,调海州沐县主簿
踰年,丁太夫人忧。
服除,调孟州氾水主簿
到官,会大水,公严设警护,邑中版籍帑庾悉免漂溺,其拯救民命尤多。
郡守表公绩效,移婺州东阳县令
公为治宽简,以清介自守,宗工钜贤交荐于上。
三年,归朝,迁大理寺丞知河南府王屋县
未几,移知蜀州江原县
以年劳,升太子中舍,岁满,三门白波发运使盛公京奏充本司催纲。
朝辞,锡五品服。
寻迁殿中丞
任终,差通判虢州
郡守杨保用,武人也,事多不法。
公洁己持正,驭之以术。
保用赃败,公独无累。
次差通判并州,时马元方为帅,以苛猛任己,官吏畏詟。
公佐之以仁厚,卒成善政。
今上嗣位覃庆,改国子博士,复迁司门员外郎、通判河南府
二年,就移知绵州
受代趋朝,疾暴作,以不起闻。
时天圣九年三月十六日也。
嗣子扶其丧,权窆于西京徽安门之佛舍。
娶朱氏封钱塘县君,懿婉有妇德,后君十五年而终,享年八十一。
四子,长曰渭,干蛊纯孝,以子之荣,追赠大理寺丞
曰湘,曰泾,相继而卒。
曰湜,幼孤,自立力学,有起家志。
进士,尝拔河阳首荐。
五女,长适虞部员外郎王仲孙,次适衡州军事判官宋颐正,次适比部员外郎朱言,次适震,次适进士公度
孙男五,长曰子良太常博士
次曰子立、子安,早卒。
次曰子明子高,并幼。
孙女五人。
嗣子湜以嘉祐五年十月十八日举公、夫人之柩,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平乐乡杜泽里,附先少监之茔,礼也。
震在门下将三十年,稔闻公之行实,俾志其墓,义不敢辞。
铭曰:
少焉而孤,壮焉而儒,不辱先兮。
学不得仕,因人以致,志其郁兮。
得禄能让,先家之长,义其敦兮。
徊翔官涂,清白不渝,行其光兮,送终以礼,志圹以文。
死而有知,公慰其魂。
显显全德,亿祀攸存。
谁其尸之?
季子元孙。
按:子婿朝奉郎太常博士管勾永兴军路都部署安抚司机宜文字、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卢震撰。《千唐志斋藏志》下册第一二六九页。又见《历代墓志大观》,北图拓片·墓志三七三八。
其三 北宋 · 黄裳
 押霰韵
朝元阁成老君现(津阳门诗)
按:《类编长安志》卷三
唐禁苑图跋元丰三年五月五日 宋 · 吕大防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三
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唐人蒙之以为治,更数百年不能有改,其功亦岂小哉?
隋文有国才二十二年,其刬除不庭者非一国,兴利后世者非一事,大趣皆以惠民为本,躬决庶务,未尝逸豫。
虽古圣人,夙兴待旦,殆无以过。
惜其不学无术,故不能追三代之盛。
予因考證长安故图,爱其制度之密,而勇于敢为,且伤唐人媢疾,史氏没其实,聊记于后。
元丰三年五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汲郡吕大防题。
按:《长安志图》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高宗乾陵图记元祐中 北宋 · 赵楷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八
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
武后曾不知太宗之馀威遗烈,乃欲张大誇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按:《长安志图》卷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水磨赋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三、康熙《岷州志》卷一九
浮休既投迹少陵,一日,有以水磨求售者。
相其地,乃古之宜春苑也,今谓之韦曲,自汉唐已来,诸韦居之,与后周逍遥公晒书台,唐杜岐公韩退之旧业,郑都官之园池,邻里篱落,垠堮皆在。
人云:李太白尝居此地,仰终南之云物,俯滴水之清湍,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
暇日,聊为之赋云:
粤自大朴既散,机事滋炽,抱瓮无讥,斲轮改制。
脱大车之左毂,障横流之肆置。
圭测深浅,审度面势,覆厦屋之沈沈,酾长溪之沸沸。
徒观夫老稚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直,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
汹汹浩浩,砰砰磕磕,鼓浪扬浮,交相触击。
飞屑起涛,雪翻冰析。
仰而观之,何天轮之右旋,覆轑胶戾,蚁行分寸,迟速间隔;
俯而察之,何地轴之左行,消息斡运,支撑挺拔,千匝万转,而不差忒。
逆而视之,脩渠绳直,高岸壁立,沄沄漾漾,滉滉瀁瀁。
如坻之平,如练之明,忽然走下,若众壑之赴禹门也。
顺而索之,盈科后进,遇险斯止,潋潋滟滟,成文布理。
汪澄渊默,乃见柔德。
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
华山三峰之飞瀑,吕梁百步之喷沫,独有赏心之玩,曾无利物之实。
未若斯磨也,不踰寻丈之间,不匮一夫之力,曾无崇朝之久,而可给千人之食。
如是,则驴马不用,麦城任坚,农夫力穑,知者图焉。
故君子役其智,小人享其利,真为一乡之赖,岂止一家之事。
贾生曰:「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万物回薄,震荡相转」。
孔子观于川流,庄生监于止水,因事会理,是谓道纪
况夫雍为九州之沃壤,潏乃八水之上游,樊、杜引其吭,丰镐汇其尾,寿山禦其表,崇冈固其里。
空淡鸟没,木老天深,凭高四顾,骋望千里。
其地产则动植飞潜,充牣旨美,无所不备,天府取之而不竭,陆海探之而无底。
其人物则有汉唐已来,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比。
逍遥公筑台而晒书,杜君卿凿山而引水,韩退之之西邻,郑都官之北鄙。
参以太白,忘机脱屣,虽时代之屡迁,顾风流之未弭。
末有一叟,扶杖来止,非夷非惠,不农不仕。
或钓或弋,翱翔徙倚,鹤发鲐背,颓然而已矣。
按:《长安志图》卷中,四库全书本。
重修儒学碑记崇宁四年 北宋 · 范栋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八
今天子即位,绍述神考之政,作新人才。
崇宁二年,诏天下行三舍以察行素,严月试以考艺能。
于是命州县出常平钱,悉建学社,俾守令以董之,遣使者以总之。
明年,罢科举,申命有司,凡学舍隘陋,供馈疏薄,悉数之于法,是以天下悚然奉行。
高陵县学,昔在城南有屋三十五楹,乃绍圣元年所置。
至崇宁二年,首承明命更添三楹外,悉仍其旧,与先圣殿相对,其间不能咫尺。
两廊分三斋,仅能列其几案。
私觌之舍,及夫架阁祭器、经书、粮储之库,皆阙焉。
崇宁四年,臣备员令职,于是斥官地以广之,南北四十有二步,东西五十步。
实其沟壑,高其垣墉,比旧增七十楹。
上非敢谓广天子之德泽也,聊以尽下吏职官之责云尔。
按:乾隆西安府志》卷二○,乾隆十四年刻本。
开修洪口石渠题名记大观四年九月 北宋 · 蔡溥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九、雍正《陕西通志》卷三九
永兴军耀州六县民田,旧资白渠灌溉之利。
历时已久,泾流寖低,渠势高卬,不能取水。
乃岁八月,六县率夫数千,集良材,起巨堰,堰水入渠。
至明年四月,去堰,所溉田则二千顷。
然堰成辄坏,或数月坏,故兴修之功,要为文具,而民无实利。
大观元年,今秦凤路经略使穆公侍郎京太府少卿出使陕西宣德郎范镐、承直郎穆卞因言开修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闻于朝。
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赵公佺被旨相视,具陈可成之策,朝廷从之,遂命赵公总按渠事。
初议凿石与泾水适平,然后立堰以取水。
赵公谓立堰当为远计,乃使渠深下水面五尺,则无修堰之弊,而利溥且久。
既终功,凡石、土渠共七千一百一十九尺。
石渠北自泾水上流,凿山尾,南与土渠接。
初料一千四百二十五尺,其后土石接处,发土见石,乃展一千七百一十六尺,通计三千一百四十一尺。
上广十有四尺,下广十有二尺,浅深随山势,其最深者三十八尺。
分隶六县,会工四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三。
料工之始,视石之坚柔,定以尺寸为工。
其下石顽,攻不中程,乃增工二万七千九百五十三。
石渠之工总四十九万八百六十六。
二年九月工兴,四年九月毕。
土渠北自石渠口,东南与故渠接。
初计六千四百五十九尺,而所展石渠既已省一千七百一十六尺。
其后接故渠处土杂沙石,随治随坏,度不可持久,乃即其右开横渠二百尺,与故渠合,地脉坚实,功简而径,又省旧所治渠九百六十五尺。
实计土渠三千九百七十八尺。
上广五十尺,下广十有八尺,浅深随地形,其最深者七十五尺。
分隶六县,会工二十一万一千八百一十六。
泾阳三原高陵所隶有石棚隐土,下厚或一丈,或七尺,八尺,乃损土工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一,而增椎凿之工四万七千九百七十九。
凡土渠之工总二十六万七千九百八十四。
二年九月工兴,四年五月毕。
渠成,惟石渠依泾之东岸,不当水冲,乃即渠口,而工入水,凿二渠,各开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使水势顺流而下。
又泾水涨溢不常,乃即火烧岭之北及岭下因石为二洞,曰回澜、曰澄波,限以七尺;
又其南为二闸,曰静浪、曰平流,限以六尺,以节湍激。
渠之东岸有三沟,曰大王沟、小王沟,又其南曰透槽沟。
夏雨则溪谷水集,每与大石俱下,壅遏渠水,乃各即其处凿地陷木为柱,密布如棂,贯大木于其上,横当沟之冲。
暑雨暴至,则水注而下,大石尽格透槽之口,与石棚接,如此已无患。
馀二沟则凿渠两岸,比大木覆其上,沟水入于泾。
又其东且十里曰樊坑,当白渠之南岸。
其北直大沟,沟水涨则岸坏,与渠流俱溃;
壅之则渠不能容,而下流为田患。
乃叠石为渠岸,东西四十尺,北高八尺,上阔十有七尺。
南石尾相衔而下四十尺。
沟水至,则渠之所受满其堤而止,其上泄馀水以注坑中,与泾合。
土石之工毕,于是平导泾水,深五尺,下潟三白故渠,增溉七县之田。
一昼一夜,所溉田六十顷,周一岁可二万顷。
大观四年九月朝散大夫、专管勾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都大提举开修石渠飞骑尉蔡溥记。
按:《长安志图》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一九、山川典卷二五八。
诗一首 宋 · 韩琦友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是非莫问门前客,得失须凭塞上翁
引取碧油红旆去,邺王台畔醉春风。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引《幕府燕谈录》 《苕溪渔隐丛话》:韩魏公初罢相,出镇长安,或献诗云云,公以为然,即请守相州
一丛花杜工部饮中八仙 宋 · 林正大
 押先韵
知章骑马似乘船。
落井眼花圆。
汝阳三斗朝天去,左丞相、鲸吸长川
潇洒宗之,皎如玉树,举盏望青天。

长斋苏晋爱逃禅,李白富诗篇。
三杯草圣传张旭,更焦遂、五斗惊筵。
一笑相逢,衔杯乐圣,同是饮中仙
附:杜工部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世贤。宗之潇潇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光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