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132127
人物库48870
活动10862
诗文库
定乐舞表 隋 · 何妥
 出处:全隋文卷十二
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然则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
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臣闻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
夫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孔子曰:「放郑声,远佞人」。
故郑、卫、宋、赵之声出,内则发疾,外则伤人。
是以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人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则国亡无日矣。
魏文侯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欲寐,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何也」?
子夏对曰:「夫古乐者,始奏以文,复乱以武,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郑、卫之音者,奸声以乱,溺而不止,犹杂子女,不知父子。
今君所问者乐也,所爱者音也。
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为人君者,谨审其好恶」。
案圣人之作乐也,非止苟悦耳目而已矣。
欲使在宗庙之内,君臣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乡里之内,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此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黄钟大吕,弦歌干戚,僮子皆能舞之。
能知乐者,其惟君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道矣。
为无道,太师抱乐器以奔周。
晋君德薄,师旷固惜清徵。
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至于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从夏以来,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
自殷至周,备于《诗》《颂》。
故自圣贤已下,多习乐者,至如伏羲减瑟,文王足琴,仲尼击磬,子路鼓瑟,汉高击筑,元帝吹箫。
汉祖之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之乐。
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迎神于庙门,奏嘉至之乐,犹古降神之乐也。
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之乐,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
乾豆上荐,奏登歌之乐,犹古清庙之歌也。
登歌再终,奏《休成》之乐,美神飨也。
皇帝就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成也。
其《休成》《永至》二曲,叔孙通所制也。
汉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是舜后,故齐有《韶》乐。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也。
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
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高祖改名《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五行舞》者,本大武》乐也。
始皇改曰五行。
及于孝文,复作四时之舞,以示天下安和,四时顺也。
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孝宣又采《昭德》以为《盛德》,虽变其名,大抵皆因秦旧事。
至于魏、晋,皆用古乐。
魏之三祖,并制乐辞。
永嘉播越,五都倾荡,乐声南渡,是以大备江东
宋、齐以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三雍四始,实称大盛。
侯景篡逆,乐师分散,其四舞、三调悉度伪齐。
齐氏虽知传受,得曲而不用之于宗庙朝廷也。
臣少好音律,留意管弦,年虽耆老,颇皆记忆
及东土克定,乐人悉返,访其逗遛,果云是梁人所教。
今三调、四舞并皆有手,虽不能精熟,亦颇具雅声。
若令教习传授,庶得流传古乐。
然后取其会归,撮其指要,因循损益,更制嘉名。
歌盛德于当今,传雅正于来叶,岂不美欤!
谨具录三调、四舞曲名,又制歌辞如别。
其有声曲流宕,不可以陈于殿庭者,亦悉附之于后(《隋书·何妥传》,《北史》八十三)
切韵序 隋 · 陆法言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七
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
先仙尤侯,俱论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
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
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萧、颜多所决定,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
何不随口记之?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
博问英辩,殆得精华。
于是更涉馀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
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
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
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剖析豪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县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
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
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
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
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宋本《广韵》)
泛龙舟 隋 · 杨广
 押尤韵
《唐书》乐志曰:泛龙舟。隋炀帝江都宫作。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乐府诗集》四十七。《诗纪》百二十。)
献岁宫臣 隋 · 杨广
 押庚韵
三元建(岁时杂咏作逮。)上京,六佾宴(《初学记》缺此字。)
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明。
朝光(岁时杂咏作元。)动剑彩(岁时杂记作敛彩。),长阶分佩声。
酒阑钟磬息,欣观(文苑作睹。)乐成(○《初学记》四。古今岁时杂咏一。文苑英华百七十二。《诗纪》百二十。)
敕责窦威崔祖浚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
晋武帝云:江东之有吴会,犹江西之有汝颍,衣冠人物,千载一时。
永嘉之末,革夏衣缨,尽过江表,此乃天下之名都。
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尔等著其风俗,乃为东夷之人,度越礼义,于尔等可乎?
然著述之体,又无次序,各赐杖一顿《大业拾遗记》,炀帝初敕内史舍人窦威起居舍人崔祖浚等撰《区域图志》,奏之。又著《丹阳郡风俗》,以吴人为东夷,帝不悦,遣内史舍人陆宣敕责等,别敕虞世基等修《十郡志》。)
陈尚书江总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南北虽殊,风云在望。
载怀虚迟,寤寐为劳。
献岁犹寒,比当清豫,匡赞乎国,良亦殷勤。
寡人忝膺朝寄,董律专征,跋涉山川,今次江际。
公等文儒自立,器用适时,冠盖二世齿德兼重。
孔、老殊教,名、墨异家,金匮珠韬,银编玉策,莫不誊于舌杪,散在笔端。
邃古成败之机,近代安危之迹,照同悬镜,明若观火,无待指南,自应神悟,犹恐思之未审,差以毫厘,聊烦翰墨,略申梗概。
自穹昊生民,树之司牧,羲轩以降,书契可纪,咸一姓承立,四海无两帝。
汉道云季,三方鼎立,时惟板荡,世匪休明。
当涂起而蜀亡,典午兴而吴灭。
永嘉丧乱,紫宸旷王。
刘、石、符、姚之俦,伪夏、僭燕之丑,妄尘大宝,事乖图箓。
魏室乘时,兆基朔野,经始嵩洛,未暇江湖。
有周受命,敌非齐氏,务在兼并,不遑外略。
蕞尔吴越,自相君长,窃拟王者之仪,妄谈天子之气,偷安假息,绵历世祀。
我大隋之肇开宝祚,光有神州。
皇帝感曜魄之灵,应太微之座,千年启圣,万代一时,深仁至德,宁济群品。
越海穷河,东渐西被,旄头之属,历代之霸,作我臣民,匍匐服裳。
惟彼江表,独隔皇风。
夫物极则反,否终斯泰。
郭璞有云:「年经三百,天下大同」。
兹实玄运,已定于前。
圣主膺期而出,欲以区区之陈国,违上天之冥数,其不可存者一也。
大必包小,天地之常规;
明能通暗,日月之常理。
论道德,以唐陶而征有苗;
语众寡,举海内而当群小。
在长江舟楫之用,矜其积习,而山川共有。
我据上游,鼓棹之能,吴楚不异,高舻巨舫,东西万里,扼喉抚背,水陆千途。
彼之兵士,不过十万,首尾分布,所在危急。
加以屯戍边方,淹积岁序,风雨以为栉沐,虮虱生于甲胄,望我宽仁,思倒戈戟,通在戎行,更成敌国。
守以时月,则鱼烂土崩;
接以锋刃,则乌惊鹿走。
理在必然,不假枚卜
此不可存者二也。
丰侯好酒,实丧厥邦;
梁伯役民,溃其宗社。
彼之伪主,覆车是袭,日夜沉湎,曾无节度,缮造宫室,莫知穷已。
竭四民之产,荒纵其心;
敛百姓之哀,以为己乐。
宝衣玉食,填积后宫,短褐粗饘,不充编户。
一芥之善,蔑尔无闻;
五子之歌,宛然悉备。
虽欲勿丧,其可得乎?
此不可存者三也。
伪主忌能护短,酷法淫刑,骨鲠之臣,尽见疏斥,谏诤之士,皆被屠害,遐迩结舌,衣冠解体,人妖鬼怪,触类呈灾,稚齿耆年,咸知残灭。
此不可存者四也。
以此小邦,摄于大国,边烽夜动,照彼都城,戍鼓晨严,震其宫殿,累棋其二,方此未危,悬缕千钧,比斯非切,而莫知忧恐,更自骄矜,曾无事大之心,专行犯上之志。
侵轶我边鄙,招纳我叛亡。
国家爰自受命,每从含养,敦以邻睦,申其聘好,冀能守彼宗示方,静其疆域,而长恶益甚,纵毒弥深。
吴、会雄俊之人,湘、郢耿介之士,乞师请命,盈庭满阙。
帝乃悯然,矜彼黎献,授钺推毂,吊民伐罪,已有别诏,惟废伪主之身,自馀士庶,普从肆眚。
向所陈说,咸是格言,非曰游谈,共相欺误。
且刘叔纳谯周之计而获存,孙皓薛莹之词而致福。
此二子者,终有良臣之誉,皆无陷君之讥。
何则?
所耻者小,所存者大。
若宪章往彦,聿遵前轨,则为主享封侯之业,祖祢延血食之期,江东士民,实受其赐。
公等身保荣贵,名垂竹帛,岂不美欤?
若胶柱不移,守迷莫变,率其蚁众,敢拒王师,军有常刑,悔无及矣。
祸成俄顷,宜早图之。
使人今还,迟有委曲,言不尽意,岂复多云
杨广(《开业平陈记》,《文苑英华》)
释智顗 其八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弟子总持和南:爰逮高旨。
蒋州僧所及,窃以僧居望刹,食惟分卫,所立精舍,本依聚落。
近年奉诏专征,吊民伐罪,江东混一,海内乂宁,塔安其堵,市不易业,斯亦智者,备所明见。
而亡殷顽民,不惭怀土;
有苗恃险,敢恣螳螂。
横使寺塔焚烧,如比屋流散,钟梵辍响,鸡犬不闻。
废寺同于火宅,持钵略成空返,僧众无依,实可伤叹!
彼地福尽,方成丘墟。
所馀堂塔,本不坏毁,其有现僧,亦许房住。
唯虚廊檐宇,会当倒压,所以移来,还充寺馆。
其外椽版,权借筑城。
若空寺步廊,有完全者,亦贷为府解。
须一二年间,民力展息,即于上江结筏,以新酬故。
本勒所司,具条孔目,无虑零漏,恐远僧未能曲见。
顿用仰诬,必愿言提,冥诸其掌,猥延满札,悚侧良深。
谨和南(同上)
与禅阁寺僧书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春序将谢,道体何如?
僧众清善。
山佛寺兴自慧远法师法师师于弥天道安师于佛图澄,妙德相承,莫之为最。
江东龙藏,悉本雁门
雁门上人创迹庐阜,自梁及晋,止有东林。
陈晚浇漓,别生禅阁。
僧徒好异,岂称至和?
智者爰居,还须合一。
想均愿海,更无异味。
行人将送过指此相闻。
杨广和南。
三月二十一日(同上)
隋末江东童谣 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十一部
长短经曰:大唐武德二年王充越王侗洛阳。僭称尊号。隋氏灭矣。注云。今兹三月江东童谣曰云云。江都西有鼓城村。村有彭城水。上引其水入西阁之下。果于此被执。
江水保泠泠,杨柳何青青。
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古谣谚三十六引长短经四。又云。按王充王世充。唐人避太宗讳。省去世字。所谓上者。指炀帝而言。今兹三月。乃恭帝义宁二年之三月。即炀帝大业十四年。至五月改元武德。盖追叙上一年之事也。)
刘生 隋 · 弘执恭
 押东韵
英名振关右,雄气逸江东
游侠五都内,去来三秦中。
剑照七星影,马控千金骢。
纵横方未息,因兹定武(文苑作立。注云。一作武。)(○文苑英华百九十六。《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百二十七。)
请废佛法表 隋末唐初 · 傅奕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言。臣闻牺农轩顼。
治合李老之风。虞夏汤姬。
政符之教。虽可圣有先后。
道德不别。君有沿革。
治术尚同。窃闻八十老父。
击壤而歌。十五少童。
鼓腹为乐。耕能让畔
路不拾遗。孝子承家。
忠臣满国。然国君有难。
则殉命以报雠。父母有疴。
则终身以侧侍。岂非曾参闵子之友。
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
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
无欲无求。宠辱若惊。
朝位。荆山鼎上。
攀附升龙。缑氏坛边。
相从驾鹤。瑶池王母之使。
具礼来朝。碧海无夷之神。
周行谒帝。所以然者。
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
而无胡佛故也。自汉明夜寝。
金人入梦。傅毅对诏。
辨曰胡神。后汉中原。
未之有信。魏晋夷虏。
信者一分。笮融托佛斋而起逆。
逃窜江东吕光假征胡而叛君。
跱立西土。降斯巳后。
妖胡滋盛。大半杂华。
搢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
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曲类蛙歌。听之丧本。
臭同鲍肆。过者失香。
兼复广置伽蓝。壮丽非一。
劳役工匠。独坐泥胡。
撞华夏之鸿钟。集蕃僧之伪众。
动淳民之耳目。索营私之货贿。
女工罗绮。剪作淫祀之幡。
巧匠金银。散雕舍利之冢。
粳粱面米。横设僧尼之会。
香油蜡烛。枉照胡神之堂。
剥削民财。割截国贮。
朝廷贵臣。曾不一悟。
良可痛哉。伏惟陛下定天门之开阖。
更新宝位。通万物之迍否。
再育黔黎。布李老无为之风。
而民自化。执孔子爱敬之礼。
而天下孝慈。且佛之经教。
妄说罪福。军民逃役。
剃发隐中。不事二亲。
专行十恶。岁月不除。
奸伪逾甚。臣阅览书契。
爰自庖牺。至于汉高
二十九代。四百馀君。
但闻郊祀上帝。官治民察。
未见寺堂铜像。建社宁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
避役之曹。恒忻效力。
勿度小秃。长揖国家。
自足忠臣。宿卫宗庙。
大唐廓定。作造化之主。
百姓无事。为牺皇之民。
臣奕诚惶诚恐。谨上益国利民事十有一条如左。
谨言。武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谨按益国利民事十一条其文巳佚惟释氏书所引尚存梗概谨裒集于后一曰众僧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夫父母之体不可毁伤何故沙门剃发去髭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义易曰男女搆精万物化生此则阴阳父子天地大象不可乖也今卫壮之僧婉娈之尼失礼不婚仇匹内通衣形外隔夭胎杀子违礼逆天减损户口不亦伤乎今佛家违天地之化背阴阳之道未之有也请僧尼六十巳下令作丁则兵强农劝寻老子至圣尚谒帝王孔某圣人犹跪宰相况道大无取德义未隆下忽公卿抗衡天子如臣愚见请同老孔弟子之例拜谒王臣编于朝典者二曰西域胡旦末国兵三百二十人小宛国兵二百人戎卢国兵三百人渠勒国兵三百人依耐国兵三百五十人郁立师国兵三百三十一人单相国兵四十五人孤胡国兵四十五人凡八国胡兵合有一千八百九十一人皆得绍其王业据其土地自相征伐屠戮人国况今大唐丁壮僧尼二十万众共结胡法足得人心宁可不预备之哉三曰诸州及县减省寺塔则民安国治者盖闻释迦生于天竺修多出自西蕃名号无传于功德靡称于典谟实远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师儒广致精舍甲第当衢虚费金帛福利焉在西域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塔像今犹毛臊人面而兽心道人土枭驴骡四色皆是贪逆之恶种佛是妖魅之气寺是淫邪之祀由妖胡虚说造寺之福庸人信之争营寺塔小寺百僧大寺二百以兵率之五寺强成一旅总计诸寺兵多六军侵食生民国家大患寺骁僧众妖孽必作如后赵沙门张光后燕沙门法长南凉道密魏孝文时法秀太和时惠仰等并皆反乱自馀凶党至今犹在请必除荡用消胡气浃旬之间宇宙廓清维是寺舍请给孤老贫民无宅义士三万户州惟置一寺草堂土塔以安经像遣胡僧二人传示胡法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以无损毁经以禁缮写废僧以从编户窃谓益国利人兴家多福也四曰僧尼衣布省斋则贫人不饥蚕无横死者臣闻佛戒僧尼粪扫衣五缀钵望中一食独坐山中清居禅诵此佛之章法也若杀蚕作衣佛戒不许今则知佛理虚故生违犯五曰断僧尼䝻贮则百姓丰满将士皆富礼佛不得尊豪设斋不得富贵六曰帝王无佛则大治年长有佛则虐政祚短者自庖牺巳下爰至汉高二十九代父子君臣立忠立孝守道履德生长神州得华夏正气人皆淳朴以世无佛故也秦起秦仲三十五世六百三十八年汉明之时佛法始来有之为无之为益故未有佛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佛法来到多兴悖乱天道无亲顿成虚阐祸淫福善胡其爽欤因何替者翻享遐龄崇道者无终厥寿计应蕴福延庆积恶招殃何乃进退矛盾情状皎然去取自乖若为酬对七曰封之教送与西域而胡必不肯行八曰海内勤王者少乐私者多乃外事胡佛内生邪见剪剃发肤回换衣服出臣子之门入僧尼之户立谒王庭坐看膝下不忠不孝聚结连房且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拾亲逐财畏壮慢老重富强而轻贫弱爱少美而贼耆年以幻惑而作艺能以矫诳而为宗旨然佛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兼他族岂可催驱生汉供给死贱此明珠贵彼鱼目违离严父而敬他人何有跪十个泥而为卿相置一盆残饭得作帝王据佛邪说不近人情欲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惟孝经一卷老子二篇不须广读佛经佛滑稽大言不及旃孟奢侈造作罪深入家破家入国破国者九曰隐农安近市廛度中国富民饶者十曰帝王受命皆革前政者十一曰直言忠谏古来出口祸及其身者)
文中子世家 隋末唐初 · 杜淹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文中子王氏讳通
字仲淹。其先汉徵君霸。
絜身不仕。高尚镇天下。
十八代祖殷。仕云中太守
以贤良称。肇家于祁。
以春秋周易训授乡里。为子孙资
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
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
九代祖宇。仕悯怀之难。
东迁焉。宇生罕。
罕生秀。皆以文学显。
秀生二子。长曰元谟。
次曰元则。元谟以武略升。
元则以儒术进。元则字彦法
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太仆国子博士
以兄用武进。常叹曰。
先君所宝者礼乐。先师不学者军旅。
兄何为哉。遂究心道德。
博考经籍。以为功业不可以小成也。
故卒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
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
江左号为王先生。受其道者王先生业。
于是始称儒门。世济厥美矣。
先生江州府君焕。焕生虬。
虬始北仕太和中并州刺史
创家临河汾。惟曰晋阳穆公
穆公生同州刺史彦。惟曰同州府君。
济州刺史杰。惟曰安康献公
安康献公铜川府君讳隆
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
幽识远悟。非礼不动。
先生之业。所在教授
门徒常千馀人。隋开皇初
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时国家新有揖让之事。
方以恭俭定天下。天子常从容谓府君曰。
朕何如主也。府君曰。
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
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之姿。终以不学为累。
帝默然曰。先生朕之陆贾也。
何以教朕。府君承诏。
著兴衰要论七篇。每奏。
帝辄称善。然未甚达也。
府君始求出。补乐昌
寻转猗氏。后迁铜川
所在著称。吏人敬爱。
秩满退归。遂不仕。
开皇四年文中子
铜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师。
献兆于安康献公。公愀然作色曰。
素王之卦也。何为而来。
地二化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虽有君德。非其时也。
是孙也。必能天下之志。
而道不行。天所命也。
遂名之曰开皇九年
江东始平铜川府君叹曰。
吾视王道。未有叙也。
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于侧。
始十岁矣。有忧色。
铜川府君曰。小子。
汝知之乎。文中子曰。
尝闻之夫子曰。古之为邦。
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
四海常一统也。后之为邦。
行苟且之政。故魏晋以下数百年。
九州无定主也。夫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一彼一此。
何常之有。夫子之叹。
盖忧皇纲之不振。生人劳于聚敛。
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曰。
其然乎。遂告以元经之事。
文中子再拜受之。十八年春正月
铜川府君晏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尔来。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
道丧巳来。斯废久矣。
然亦何常之有。小子勉旃。
翔而后集。文中子曰。
请从此行。于是始有四方之志矣。
盖受书春秋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琠。
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
考三易之义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
其精志如此。仁寿三年
文中子盖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
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
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
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
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
天以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
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
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歌曰。我思国家兮。
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
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
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
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
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
劳身西飞。文帝闻而伤之。
再徵之。不至。
四年文帝崩。大业元年一徵。
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我周人也。
家本于祁。永嘉之乱。
东迁焉。高祖穆公
始仕于魏。魏周之际。
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
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
于兹四代矣。兹土也。
其人忧深思远。乃有陶唐氏之遗风焉。
先君之所怀也。且有先人之敝庐在焉。
家本俭约。茅檐土阶。
蕞如也。以避风雨。
道之不行。则知之矣。
舍此欲安之乎。不如退而志其道。
定居万春乡之甘泽里。乃续诗书。
正礼乐。修元经。
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
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
河南董恒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
其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将千馀人。
故隋道衰。而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之閒。
雍雍如也。大业十年
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
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
并不至。十三年。
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
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孔子之命而登吾阶。
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
赞明易道。聿修元经。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此殆夫子使召我也。
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
门人薛收姚义等数百人共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
仲尼以来。未之有也。
礼云。男生有字。
昭德也。死有谥。
以易名也。夫子当天下乱。
昭王不兴。莫能宗之。
故退而删诗书。正礼乐。
修元经。缵易道。
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毕矣。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易曰。黄裳元吉
文在中也。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礼毕。悉以文中子之书还于王氏。
盖礼论二十五篇。列为十卷。
乐论二十篇。列为十卷。
续书一百五十篇。列为二十五卷。
续诗三百六十篇。列为十卷。
元经五十篇。列为十五卷。
赞易七十篇。列为十卷。
并未及行于时。遭代丧乱。
盗贼奔突。先夫人用藏其书于竹笥。
扶老携幼。东西南北。
未尝离身焉。大唐武德四年
天下大定。先夫人得返于故居。
复以书授于其弟凝。文中子二子。
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何延之兰亭记》云:太宗右军,独未得兰亭真迹。初此记在右军七代孙智永所,传才师,才凿梁上贮之,保惜甚至。太宗尝敕召才,面问数四,固以亡失对,帝知不可夺。以多权谋,令充使诡取。改服,称山东书生,携二王杂帖数通赴越州,径造才院。才一见款密,留宿。设缸面酒,江东缸面,犹河北称瓮头,盖初熟酒也。各探韵赋诗,经旬朔,谈论翰墨。出所携帖示之,云:“此未佳。”因言藏有兰亭于梁上,出视之,故疑为响拓,驳辨,留置几案。一日,伺其不在,径取之。乘驿归,上太宗报命,授员外郎,仍赐才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才惊惋,岁馀卒。) 唐初 · 辨才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自叙状660年 初唐 · 骆宾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伏奉恩旨。令通状自叙所能。
某本江东布衣也。幸属大炉贞观。
合璧光辉。易彼上农。
叨兹下秩。于今三年矣。
然而进不能谈社稷之务。立事寰中。
退不能扫丞相之门。买名天下。
徒以黄离元吉。白贲幽贞。
沐少海之波澜。照重光之丽景。
虽任能尚齿。载宏进善之规。
而观过知人。异降自媒之旨。
是用披诚沥恳。以抒愚衷。
若乃忘大易之谦光。矜小人之丑行。
弹冠入仕。解褐登朝。
饰怀禄之心。效当年之用。
莫不徇名养素。励朽磨铅
自谓身负之资。志怀周召之业。
若斯人者。可胜道哉。
而修誉察能。听言观行。
舍真筌而择士。沿虚谈以取才。
将恐有其语而无其人。得其宾而丧其实。
故曰知人不易。人不易知。
抑又闻之。知臣莫若君。
知子莫若父。诚能简材试剧。
考绩求功。观其所由。
察其所以。临大节而不可夺。
处至公而不可干。冀斯言之无亏。
从政乎何有。若乃脂韦其迹。
乾没其心。说已之长。
言身之善。腼容冒进。
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
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
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衒其能。
斯不奉令。谨状。
录关子明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关朗
字子明
河东解人也。
有经济大器。
妙极占算。
浮沈乡里。
不求宦达。
太和末
五代穆公晋阳尚书
为公府记室
穆公与谈易。
各相叹服。
穆公谓曰。
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
入言于孝文帝
帝曰。
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
不之见尔。
穆公曰。
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能尽识也。
诏见之。
帝问老易。
寄发明元宗
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
饰之以刑政礼乐。
帝嘉叹。
穆公曰。
先生知人矣。
昨见子明。
之器。
岂占算而已。
穆公再拜对曰。
伊尹负鼎成汤
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
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
后宜任之。
帝曰。
且与卿就成筮论。
既而频日引见。
际暮而出。
会帝有乌丸之役。
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
驰驿而闻。
穆公易筮。
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
不平袁粲之死。
耻食齐
故萧氏受禅。
穆公北奔。
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
穆公春秋五十二矣。
奏事曰。
大安四载
微臣始生。
宋大明二年也。
既北游河东
人莫之知。
卢阳乌深奇之曰。
王佐才也。
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
给事黄门侍郎
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
经制不立。
从容閒宴。
多所奏议。
帝虚心纳之。
迁都洛邑
进用王肃
穆公之潜策也。
又荐关子明。
帝亦敬服。
穆公曰。
嘉谋长策。
勿虑不行。
朕南征还日。
当共论道。
以究治体。
穆公欣然相贺曰。
千载一时也。
俄帝崩。
穆公归洛。
踰年而薨。
遂不仕。
同州府君师之。
受春秋及易。
共隐临汾山。
景明四年
同州府君服阕援琴。
切切然有忧时之思。
子明闻之曰。
何声之悲乎。
府君曰。
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不就也。
子明曰。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府君曰。
彦闻治乱损益。
各以数至。
苟推其运。
百世可知。
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
子明曰。
占算幽微。
多则有惑。
请命蓍卦。
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
诺。
于是揲蓍布卦。
遇夬之革。
而叹曰。
当今大运。
不过一再传尔。
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
而祸始宫掖。
有蕃臣秉政。
世伏其强。
若用之以道。
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
臣主俱屠地。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
若出。
其在并之郊乎。
府君曰。
此人不振。
苍生何属。
子曰。
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府君曰。
各能成乎。
曰。
我隙彼动。
能无成乎。
若无贤人扶之。
恐不能成。
府君曰。
请刻其岁。
曰。
始于甲寅
卒于庚子
天之数也。
府君曰。
何国先●。
曰。
不载德而用诈权。
则旧者先亡也。
府君曰。
其后如何。
曰。
辛丑之岁。
有恭俭之主。
起布衣而并六合。
府君曰。
其东南乎。
曰。
必在西北。
平大乱者。
未可以文治。
必须武定。
且西北用武之国也。
东南之俗。
其毙也剽。
西北之俗。
其兴也勃。
又况东南。
中国之旧主也。
中国之废久矣。
天之所废。
谁能兴之。
府君曰。
东南之岁可刻乎。
曰。
东南运历。
不出三百。
大圣大贤。
不可卒遇。
能终其运。
所幸多矣。
辛丑明王当兴。
定天下者。
不出九载。
已酉江东其危乎。
府君曰。
明王既兴。
其道若何。
曰。
设有始有卒。
五帝三皇之化复矣。
若非其道。
则终骄冗。
而晚节末路。
之主出焉。
先王之道。
坠地久矣。
苛化虐政。
其穷必酷。
故曰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乱之后。
必有凶主。
理当然也。
府君曰。
先王之道竟亡乎。
曰。
何谓亡也。
夫明王久旷。
必有达者生焉。
行其典礼。
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
孔子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故王道不能亡也。
府君曰。
请推其数。
曰。
乾坤之策。
阴阳之数。
推而行之。
不过三百六十六。
引而伸之。
不过三百八十四。
天之道也。
噫。
闻之。
先圣与卦象相契。
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
黄初元年庚子
至今八十四年。
更八十二年丙午。
百六十六年矣。
达者当生。
更十八年甲子。
其与王者合乎。
用之则王道振。
不用洙泗之教修矣。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其唐晋之郊乎。
昔殷后不王。
仲尼生周。
周后不王。
则斯人生晋。
夫生于周者。
周公之馀烈也。
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
天地冥契。
其数自然。
府君曰。
厥后何如。
曰。
甲申至甲子。
正百年矣。
过此未或知也。
府君曰。
先生说卦。
皆持二端。
曰。
何谓也。
府君曰。
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
辅之以贤。
未可量也。
是非二端乎。
曰。
夫象生有定数。
吉凶有前期。
变而能通。
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问之而后行。
考之而后举。
欲令天下顺时而进。
知难而退。
此占算所以见重于先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善人少。
恶人多。
暗主众。
明君寡。
继禅。
历代不逢。
复辟。
近古亦绝。
非运之不可变也。
化之不可行也。
道悠世促。
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
或有君而无臣。
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有臣而无君也。
章帝曰。
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
此有君而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
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
不行于章帝
治乱之渐。
必有厥由。
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
易曰。
功业见乎变。
此之谓也。
何谓无二端。
府君曰。
周公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
岂亦二端乎。
曰。
圣人辅相天地。
准绳阴阳。
恢皇纲。
立人极。
脩策迥驭。
长罗远羁。
昭治乱于未然。
算成败于无兆。
固有不易之数。
不定之期。
假使庸主守之。
贼臣犯之。
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圣人知明王贤相。
不可必遇。
圣谋睿策。
有时而弊。
故考之典礼。
稽之龟策。
即人事以申天命。
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已盛而更衰。
或有过算而不及。
是故圣人之法。
所可贵也。
向使明王继及。
良佐踵武。
则当亿万斯年。
与天无极。
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
非先王之功。
即桓文之力也。
天意人事。
岂徒然哉。
府君曰。
龟策不出圣谋乎。
曰。
圣谋定将来之基。
龟策告未来之事。
递相表里。
安有异同。
府君曰。
大哉人谋。
曰。
人谋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则安。
置之危地则危。
是以路平安车。
狂夫审乎难覆。
乘奔驭朽。
童子知其必危。
岂有周礼既行。
历数不延乎八百。
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
其同归乎。
府君曰。
先生所刻治乱兴废。
果何道也。
曰。
文质递用。
势运相乘。
稽损益以验其时。
百代无隐。
考龟策而研其虑。
千载可知。
未之思欤。
夫何远之有。
府君蹶然惊起。
因书策而藏之。
退而学易。
盖王氏易道。
宗于焉。
其后宣武正始元年
岁次甲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
而胡后作乱。
尔朱荣并州
君臣相残。
继踵屠地。
及周齐分霸。
卒并于西。
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
皆如其言。
明年辛丑岁。
隋高祖受禅。
果以恭俭定天下。
开皇元年
安康献公老于家。
铜川府君曰。
关生殆圣矣。
其言未来。
若合符契。
开皇四年
铜川夫人经山梁履巨石而有娠。
既而生文中子
丙午之期者二载尔。
献公筮之曰。
此子当之矣。
开皇六年丙午
文中子知书矣。
厥声载路。
九年己酉
东平
高祖之政始怠。
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
而道不行。
大业之政。
甚于
于是文中子曰。
不可以有为矣。
遂居汾阳
续诗书。
论礼乐。
江都失守。
文中子寝疾。
叹曰。
天将启之运。
而吾不遇焉。
呜乎。
关先生所言皆验也。
大酺(一作大酺乐) 其一 初唐 · 杜审言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集作火)德不(集作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吏部裴侍郎671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启。猥承衡镜。
骤照阶墀。本惭刀笔之工。
雕虫之眷。殊恩屡及。
严命频加。责光耀于昏冥。
课宫商于寂寞。进退惟谷。
忧喜聚门。诚恐下官冒轻进之讥。
使君侯招过听之议。贵贱交失。
恩爱两亏。所以战惧盈旬。
迟回改朔。怀郑璞而增愧。
燕珉而自耻。某性惟懵昧。
谢沈冥。蒙父兄训导之恩。
藉朋友琢磨之义。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知忠孝为九德之源。
故造次必于是。审名利为五常之贼。
故颠沛而思远。虽未之逮也。
亦有其志焉。孔子曰。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今者接君侯者三矣。
承招延者再矣。抑亦可以言乎。
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难。
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
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俗化资以兴衰。国家由其轻重。
古人未尝留心也。自微言既绝。
斯文不振。导浇源于前。
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
以宫室苑囿为。叙名流者。
以沈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
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争骛
适足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
不能止周陈之祸。于是识其道者卷舌而不言。
明其弊者拂衣而径逝。潜夫昌言之论。
作之而有逆于时。周公孔氏之教。
存之而不行于代。天下之文。
靡不坏矣。国家应千载之期。
恢百王之业。天地静默。
阴阳顺序。方欲激扬正道。
大庇生人。黜非圣之书。
除不稽之论。牧童顿颡。
思进皇谋。樵夫拭目。
愿谈王道。崇大厦者非一木之材。
匡弊俗者非一日之卫。众持则力尽。
真长则伪销。自然之数也。
君侯受朝廷之寄。掌镕范之权。
至于舞咏浇淳。好尚邪正。
宜深以为念者也。伏见铨擢之次。
每以诗赋为先。诚恐君侯器人于翰墨之间。
求材于简牍之际。果未足以采取英秀。
斟酌高贤者也。徒使骏骨长朽。
真龙不降。衒才饰智者奔驰于末流。
怀真蕴璞者栖遑于下列。易不云乎。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书不云乎。
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馀风未殄。公其念哉。
嗟乎。盖有识天人之幽致
明国家之大体。辨焉而不穷。
酌焉而不竭。抱膝无闷。
盱衡自得。彼悠悠小技。
焉足为君侯道矣。自非奉閒宴。
接清谈。未可一二言也。
然窃不自揆。尝著文章。
非敢自媒。聊以恭命。
谨录古君臣赞十篇并序。虽不足尘高识之门。
亦可以见小人之志也。伏愿暂停左右。
少察胸襟。观述作之所存。
知用心之有地。谨启。
上明员外671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启。侧闻金乌耸辔。
俯圆燧而抽光。瑶兔浮轮。
候方诸而吐液。斯则洪纤异数。
冥符造化之津。高下相悬。
精契陶钧之表。故知声同义合。
存长幼于三州。理隔气殊。
置山川于一面。神交可托。
风云于杵臼之间。道不虚行。
泾渭于簪裾之列。其有迹申知已。
投爵里于思齐。事迫当仁。
龙泉而愿割。虽荆山已峻。
多轻抵鹊之珍。而渤澥方
敢进归凫之影。伏惟丈人珠躔降德。
铣社抽英。河岳纵其神器。
烟霞发其符采。江东第一。
家传正始之音。日下无双
誉重名流之首。三冬文史
先兆迹于青衿。百里弦歌。
即驰芳于墨绶。彭泽陶潜
胜气仍存。河阳潘岳之花。
芳风遂远。荣加徙秩。
上膺兰府之游。宠夺攀轮。
更掌蓬山之务。麟图缉谥。
定荣辱于三泉。鹓閤裁书。
考薰莸于四部。既鹤鸣云路。
望偃朝端。鸿渐星台。
俯谐佥议。廉平誉号。
李宣伯之当官。雅操绳时。
山巨源之称职。加以文场武库。
发挥廊庙之师。琼树瑶林
寥廓风尘之表。一邱一壑
阮籍于西山。一啸一歌。
嵇康于北面。词条郁雾。
遥腾驾日之阴。辨锷横霜。
直上冲星之气。凫钟蓄韵。
闻片言而指掌。鸾镜悬心。
见一善而明目。情源九派。
士流欣满腹之期。德宇千门。
词人有庇身之望。方当坐谈帝席。
雄视群公。岂徒比迹天府
雌伏郎官而已哉。某崇徽启绪。
盛德传家。承太子之仙宗。
将军之远系。朱轮在汉。
列高士于三台。青盖浮江。
平王于七姓。遗风旧烈。
尚存清白之基。祖德家声。
代有纵横之目。及金陵东覆。
玉马西奔。髦头杰起。
文儒继出。凤鸣朝日。
森梢烟雨之标。龙跃云津。
盘礡江山之气。虽雄名雅誉。
随朔野而扬声。而华冕雕轩。
南风不竞陈太邱之积善。
羔雁成群。谢车骑之馀芳。
兰荪不替。趋庭洽训。
共歌朱萼之篇。避席成欢。
犹守青箱之业。尝谓酣神北阜。
藉春渚而忘归。动影南棂。
坐秋山而长往。不意兰皋独啸。
轻交委鹤之书。芝涧行谣。
坐辱飞龙之使。年殊贾谊
宣室而方同。业谢刘繇
俯长途而遂恧。塞上浮云之迹。
空倦吴山。隋侯明月之珠。
终悲暗室。岂不知拂衣长谢。
林泉多倦俗之因。安枕有馀。
庙堂非养高之所。松楹坐月。
临黛壑而遐征。桂席攀风。
青岩而自足。而欲俯首屈膝。
逡巡多士之林。吊影惭魂。
肮脏文昌之府。徒以牛蹄已倦。
临大壑而骧鳞。羊角可逢。
想高衢而抚翼。参名国士。
方叨智伯之恩。挥迹奉常
冀雪公孙之耻。识正平于处士
虽在孔融。期仲容于望外。
终资许允。犹恐先驰折翮。
频惊鹢路之风。再举枯鳞
空击龙门之水。丈人借以颜色。
资以恩波。垂雅契于长年。
叙情交于累代。情加倒屣。
知顷步之生光。礼极升堂。
觉声名之有地。是用俯抽丹思。
上渎清颜。镂殊奖于肝胆。
衔德音于咳唾。懦夫增气。
歌易水之风。壮士投心。
思赴吴门之火。恩崇命浅。
吕梁而可从。山高海深。
孟门而何险。谨启。
书后品赞 其三 中品赞 初唐 · 李嗣真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西岳张昶江东阮研
银鹰贞白,铁马桓元。
卫杜花散,安康绮鲜。
元昌陆柬,名后身先。
姚侍御出使江东706年 初唐 · 宋之问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饮冰 昼归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
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还乡
为问东山,无人何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