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国风·曹风 (今山东定陶一带)(陆曰:曹者,武王之弟叔振铎所封之国也。爵为伯。其封域在兖州陶丘之北,菏泽之野,今济阴定陶是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
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一章)

之翼,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二章)

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三章)

按:蜉蝣三章,章四句。
下令立韩信楚王彭越梁王高帝五年正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
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魏相国建成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汉书·高纪》下)
谏营昌陵疏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
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
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
虽有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
虽有之德,不能训末孙之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
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
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敢讳亡。
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孝文皇帝霸陵,北临厕,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
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
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
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禹葬会稽,不改其列。
殷汤无葬处。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垄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
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
为四尺坟,遇雨而崩。
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
盖非之也。
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穿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而号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
夫嬴、博去吴千有馀里,季子不归葬。
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
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亲骨肉,皆微薄矣;
非苟为俭,诚便于礼也。
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
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馀年,越人发之。
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
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
诗人美之,《斯干》之诗是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多也。
及鲁严公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春秋》刺焉。
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得失也。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馀。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湣焉。
以死者为有知,人之墓,其害多矣;
若其无知,又安用大?
谋之贤知则不说,以示众庶则苦之;
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何为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览明圣黄帝、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
傅喜(元始初)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然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传不云乎?
「岁寒然后知之后雕也」。
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位特进奉朝请(《汉书·傅喜传》)
改葬傅太后及丁姬诏元始五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
谒者(《汉书·外戚·定陶丁姬传》)
师丹义阳侯元始五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夫褒有德,赏有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礼。
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
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功赏未加,殆缪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
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义阳侯(《汉书·师丹传》)
复言发傅太后丁姬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葬,不应礼。
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丁姬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汉书·外戚·定陶丁姬传》:哀帝崩,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元始五年复言。)
奏更傅太后丁姬梓宫珠玉衣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前共王母生,僭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
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
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
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
王母丁姬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汉书·定陶丁姬传》:既发傅后冢,开丁姬椁户,复奏言,奏可。)
共皇 西汉 · 师丹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
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
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
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
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义也。
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
子亡爵父之义,尊父母也。
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
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
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
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
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汉书·师丹传》: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奏言,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议。)
上书荐傅喜 西汉 · 何武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七
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汉书·傅喜传》:哀帝即位右将军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赐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
奏尊傅太后丁后 西汉 · 冷褒段犹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六
定陶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王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汉书·师丹传》)
劾奏金钦 西汉末 · 甄邯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一
钦幸得以通经术,超擢侍帷幄,重蒙厚恩,封袭爵号,知圣朝以世有为人后之谊,前遭故定陶太后背本逆天,孝哀不获厥福,乃者吕、卫宝复造奸谋,至于反逆,咸伏厥辜。
太皇太后惩艾悼惧,逆天之咎,非圣诬法,大乱之殃,诚欲奉承天心,遵明圣制,专壹为后之谊,以安天下之命,数临正殿,延见群臣,讲习《礼经》。
孙继祖者,谓亡正统持重者也。
赏见嗣日磾,后成为君,持大宗重,则《礼》所谓「尊祖故敬宗」,大宗不可以绝者也。
钦自知与当俱拜同谊,即数扬言殿省中,教当云云。
当即如其言,则钦亦欲为父明立庙而不入夷侯常庙矣。
进退异言,颇惑众心,乱国大纲,开祸乱原,诬祖不孝,罪莫大焉,尤非大臣所宜,大不敬。
秺侯当上母南为太夫人,失礼不敬(《汉书·金日磾传》)
定陶傅太后等诏绥和二年五月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春秋》母以子贵,尊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汉书·哀纪》,又见《孝元傅昭仪传》。)
尊恭皇太后建平二年四月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
定陶恭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
其尊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
皇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
立恭皇庙京师,赦天下徒(《汉书·哀纪》,又见《外戚·孝元傅昭仪传》,有删节。)
丁太后建平二年六月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朕闻夫妇一体,《诗》云:「縠则异室,死则同穴」。
季武子成寝,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
附葬之礼,自周兴焉。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孝子事亡如事存。
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汉书·哀纪》,又见《外戚·定陶姬传。》)
陈崇草奏称莽功德 新朝 · 张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午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
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
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
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
及为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长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诛讨。
周公,季子鸩叔牙,公之谓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马,委以国统。
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统,公手劾之,以定大纲。
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舆幄坐,以明国体。
《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公之谓矣。
深执谦退,推诚让位。
定陶太后欲立僭号,惮彼面刺幄坐之义,佞惑之雄,朱博之畴,惩此长、手劾之事,上下壹心,谗贼交乱,诡辟制度,遂成篡号,斥逐仁贤,诛残戚属,而公被胥、原之诉,远去就国,朝政崩坏,纲纪废弛,危亡之祸,不隧如发,《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悴」,公之谓矣。
当此之时,宫亡储主董贤据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结雠中山,则必同忧,断金相翼藉假遗诏,频用赏诛,先除所惮,急引所附,遂诬往冤,更征远属,事势张见,其不难矣!
赖公立入,即时退,及其党亲。
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乘其未坚,厌其未发,震起机动,敌人摧折,虽有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贤丧其魂魄,遂自绞杀。
人不还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为宁朝。
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祸。
《诗》云「惟师尚父,时惟鹰扬,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则有功」,公之谓矣。
于是公乃白内故泗水相丰、令邯,与大司徒光,车骑将军舜建定社稷,奉节东迎,皆以功德受封益土,为国名臣。
《书》曰「知人则哲」,公之谓也。
公卿咸叹公德,同盛公勋,皆以周公为比,宜赐号安汉公,益封二县,公皆不受。
传曰申包胥不受存楚之报,晏平仲不受辅齐之封,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公之谓也。
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父子之亲天性自然,欲其荣贵甚于为身,皇后之尊侔于天子,当时之会千载希有,然而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之恩,事事让退,动而固辞。
《书》曰「舜让于德不嗣」,公之谓矣。
自公受策,以至于今,亹亹翼翼,日修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国,俊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弥躬执平以逮公卿,教子尊学以隆国化。
僮奴衣布,马不秣谷,食饮之用,不过凡庶
《诗》云「温温恭人,如集于木」,孔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公之谓矣。
克身自约,籴食逮给,物物卬市,日阕亡储。
又上书归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钱献田,殚尽旧业,为众倡始
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翕然同时,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振贫穷,收赡不足者。
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鲁公仪子不茹园葵,公之谓矣。
开门延士,下及白屋,娄省朝政,综管众治,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
《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公之谓矣。
比三世为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职,填安国家,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
此皆上世之所鲜,禹稷之所难,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
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嘉瑞叠累,岂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贤之致哉!
故非独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虚矣。
是以伯禹玄圭周公受郊祀,盖以达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揆公德行,为天下纪;
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基成而赏不配,纪立而褒不副,诚非所以厚国家,顺天心也。
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封其亲属十有馀人。
乐善无厌,班赏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是故公孙戎位在充郎,选由旄头,壹明樊哙封二千户
孝文皇帝褒赏绛侯,益封万户,赐黄金五千斤。
孝武皇帝恤录军功,裂三万户以封卫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为通侯。
孝宣皇帝显著霍光,增户命畴,封者三人,延及兄孙。
绛侯即因汉藩之固,杖朱虚之鲠,依诸将之递,据相扶之势,其事虽丑,要不能遂。
霍光即席常任之重,乘大胜之威,未尝遭时不行,陷假离朝,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害断历久,统政旷世,虽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犹有计策不审过征之累。
及至、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
课功绛、霍,造之与因也;
比于、戎,地之与天也。
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当上与伯禹周公等盛齐隆,兼其褒赏,岂特与若云者同日而论哉?
然曾不得蒙等之厚,臣诚惑之!
臣闻功亡原者赏不限,德亡首者褒不检。
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锡之检,开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赐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后之璜,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礼。
曰:「叔父,建尔元子」。
子父俱延拜而受之。
可谓不检亡原者矣。
非特止此,六子皆封。
《诗》曰:「亡言不雠,亡德不报」。
报当如之,不如非报也。
近观行事,高祖之约非刘氏不王,然而番君得王长沙,下诏称忠,定著于令,明有大信不拘于制也。
春秋晋悼公魏绛之策,诸夏服从。
郑伯献乐,悼公于是以半赐之。
绛深辞让,晋侯曰:「微子,寡人不能济河。
夫赏,国之典,不可废也。
子其受之」。
魏绛于是有金石之乐,《春秋》善之,取其臣竭忠以辞功,君知臣以遂赏也。
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赏,遂听公之固辞,不顾《春秋》之明义,则民臣何称,万世何述?
诚非所以为国也。
臣愚以为宜恢公国,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
所赐之品,亦皆如之。
诸子之封,皆如六子。
群下较然输忠,黎庶昭然感德。
臣诚输忠,民诚感德,则于王事何有?
惟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之盛,敕尽伯禽之赐,无遴周公之报,令天法有设,后世有祖,天下幸甚(《汉书·王莽传》上)
奏加梁冀殊礼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
悉以定陶成阳馀户增封为四县,比邓禹
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勋,每朝会与三公绝席。
十日一入平尚书事。
宣布天下,为万世(《后汉·梁冀传》「元嘉元年」。「于是有司奏」)
武氏石阙铭建和元年三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八
建和元年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季弟卯造此阙,直钱十五万,孙宗作师子直四万。
开明子宣张,仕济阴,年廿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被病夭没。
苗秀不遂,呜呼哀哉。
士女痛伤(碑本)
山阳太守祝睦碑延熹七年八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
君讳睦,字元德济阴己氏人也。
其先盖高辛氏之火正,以正能淳曜天地曰祝融,遂获丰阜之胙,辉裔昌远,大乃侯伯,分仕诸夏。
郑有祝聃者,君其胤也。
君膺恢懿瞳,在约渊澹,潜心耽学,该洞七典,探赜穷神,无物不辩。
□□州郡以孝贡察,宾于王庭。
北海长史颍川,导济以礼,三载之后,而民知让,有耻且格。
君惟老氏,名遂身退,色斯翻翔,纡精衡门。
□□□道□事咨度。
司空府北军中侯,拜大尚书尚书仆射,喉舌纳言,翼皇正枢。
常山山阳大守,齐和五品,崇化以宽,昭德塞违,丕训其仁,抽拔隐伏,□贤式礼□□攸堪,九功以著,当享繁禄,为帝干桢。
年六十有八,延熹七年八月丁巳卒。
临困纡纩,遗令素蒌以席。
赙赗非礼,壹不得犯。
存无玩饰,亡导以俭,所谓守终纯固者已。
铭功纪勋,所以旌往示来。
于是乃共登山镌石,刊勒鸿伐。
其辞曰:
懿我君,国之光。
履忠顺,阐道常。
升紫微,平机衡。
(阙二字,)典律章。
抚二郡,逾召、黄。
恭俭己,民用康。
弦颂兴,咏遗□不称馥,垂令芳。
生见乐,殁不忘。
名俪日,亿载扬(《隶释》七)
山阳太守祝睦后碑延熹九年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
故吏王堂等,窥闻下有述上之功,臣有叙君之德。
自昔在前列,莫不纪名于典,□□□□□□者。
孔子曰:「民人登祝,上天歆焉,用永其世,而丰其年」。
寮属钦熙,孰不咨贤。
代作颂曰:伊余祝君,兆自黎辛,祝融苗胄,承获祯庆。
光裔炽藐,分仁六国,张雄诸夏,郑有祝聃者,君其胤也。
昔祖仕汤,汤治于梁,洮觊自朔,冢于济阴
君龀鬈入学,修《韩诗》、《严氏春秋》,七典并立,□综百家,文艳彬彧,渊然深识,怕然执守,躬洁冰雪,大个然清皓,渐心于道,爱神达明,无物不览,乡党逡逡,朝廷便便,践䟭州郡,阶究右坐,以孝察举,赞拜王庭,除北海长史颍川,化行如风,民应如草,三载考绩,名登明堂,色斯举矣。
退身衡明,童冠翔集,耽经乐术,潜神默记,与欲殊好。
司空府北军军中侯,擢拜尚书尚书仆射,七政錧辖,佐辅斗枢,功冠帝庭,懿德逴优。
常山山阳太守,协齐行律。
恢崇三乐,追惟九思。
导阐泮宫,附庸攸同,温化以礼,帅由旧章。
摘隐取伏,詶承贤良。
国无珠藏,悉浴兰汤。
壶林巨蔑,七子在
远逊,竟界尼康。
休馨充□,功馨升扬。
当享紫祚,为汉栋梁。
年六十八寝疾不瘳,延熹七年八月丁巳卒。
临绝絖俟,垂诲素棺,币以葭茇,赠襚赗醊。
非礼之常,壹不得当。
谷无珍玩,殁就以约。
所谓守忠启予,其去也善。
盖彰功表勋,所以焕往辉来。
于是三年礼阕,乃相与刊勒金石。
其辞曰:
穆我君,邦之阳。
资五就,闿道纲。
陟泰微,准枢衡。
稽列宿,览四方。
德合乾,翼应皇。
领二郡,曜重光。
化流洽,掍豳昌。
性天约,元用长。
颂声作,语令香。
功烈著,遗椒芳。
存觌荥,沦弗忘。
称弥辉,玄为常(《隶释》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