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告瑞宗庙制(十七年五月戊子 东汉 · 汉明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
天生神物,以应王者,远人慕化,实由有德。
朕以虚薄,何以享斯?
高祖光武圣德所被,不敢有辞。
其敬举觞,太常择吉日策告宗庙。
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
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流人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
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人三斛。
郎、从官视事十岁已上者帛十匹。
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奉赎,在去年以来皆还赎(《后汉·明纪》)
上表陈五事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罪,不问干忤之愆,天地恩厚,于臣足矣。
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
退则有戚然之忧,非怀禄也。
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已已者也。
臣伏自悼,私怀至恨:生长荒裔,而久在外任,自还抱疾,未尝觐见,陛下竟不知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
遭运会之世,值有事之时,而不能垂功名于竹帛,此臣之恨二也。
逮事圣明之君,而尪悴羸劣,陈力又不能,当归死于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哀二亲早亡陨,兄弟并凋丧,孝敬无复施于家门,此臣之恨四也。
夏之日忽以过,冬之夜寻复来,人生百岁,尚以为不足,而臣中年婴灾,此臣之所恨五也。
惭日月之所养,愧昊苍而无报,此臣之所以怀五恨而叹息,临归路而自悼者也。
语有之曰:「华言虚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臣欲言天下太平,而灵龟神狐未见,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灵禽之囿,凤凰未仪于太极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华言而为佞者也。
汉高祖初定天下,于时戍卒娄敬上书谏曰:「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
于是汉祖感悟,深纳其言,赐姓为刘氏
又顾谓陆贾曰:「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
乃作《新语》之书,述叙前世成败,以为劝戒。
田肯建一言之计,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而受千金之赐。
故世称汉祖之宽明博纳,所以能成帝业也。
今之言世者,皆曰复兴,天下已太平矣。
臣独以为未,亦窃有所劝焉。
且百王垂制,圣贤吐言,来事之明鉴也。
孟子曰:「尧不能以天下与舜,则舜之有天下也,天与之也。
昔舜为相,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天下诸侯朝觐者、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舜曰天也,乃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非天所与者也」。
曩昔西有不臣之蜀,东有僭号之吴,三主鼎足,并称天子。
魏文帝率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为献即是古之尧,自谓即是今之舜,乃谓孟轲孙卿不通禅代之变,遂作禅代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传之后世,亦安能使将来君子皆晓然心服其义乎!
魏文徒希慕之名,推新集之魏,欲以同于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宾服,混一皇化,而于时群臣莫有谏者,不其过矣哉!
孙卿曰:「让,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
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由此言之,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
陛下受禅,从东府入西宫,兵刃耀天,旌旗翳日。
虽应天顺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损益,则亦不异于昔魏文矣,故宜资三至以强制之。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而无襟带之实。
又蜀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窬,逋逃之所聚也,而无亲戚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
汉文帝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
贾谊上疏陈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此言诚存不忘亡,安不忘乱者也。
然臣之㥪娄,亦窃愿陛下居安思危,无曰高高在上,常念临深之义,不忘履冰之戒。
尽除魏世之弊法,绥以新政之大化,使万邦欣欣,喜戴洪惠,昆虫草木,咸蒙恩泽。
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无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
陛下自初践阼,发无讳之诏,置箴谏之官,赫然宠异谔谔之臣,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陈事者知直言之不用,皆杜口结舌,祥瑞亦曷由来哉!
臣无陆生之才,不在顾问之地,盖闻主圣臣直,义在于有犯无隐。
臣不惟疏远,未信而言,敢历论前代隆名之君及亡败之主废兴所由,又博陈举贤之路,广开养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张设议者之难,凡五事以闻。
臣之所言,皆直陈古今已行故事,非新声异端也。
辞义实浅,不足采纳。
然臣私心,诚谓有可发起觉悟遗忘,愿陛下察臣愚忠,悯臣狂直,无使天下以言首为戒。
疾痛增笃,退念《桑梓》之诗,惟狐死之义,辄取长休,归近坟墓。
顾瞻宫阙,系情皇极,不胜丹款,遣息颖表言。
其一曰:臣闻善有章也,著在经典;
恶有罚也,戒在刑书
上自远古,下洎秦汉,其明王霸主及亡国暗君,故可得而称;
至于忠蹇贤相及佞谄奸臣,亦可得而言。
故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
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是有国者皆欲求忠以自辅,举贤以自佐;
而亡国破家者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所谓贤者不贤,忠者不忠也。
臣谨言前任贤所由兴,任不肖所以亡者。
尧之末年,四凶在朝而不去,八元在家而不举,然致天平地宁,四门穆穆,其功固在重华之为相。
夏癸放于鸣条,商辛枭于牧野,此俱万乘之主,而国灭身擒,由不能属任贤相,用妇人之言,荒淫无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于是登糟丘,临酒池,观牛饮,望肉林,龙逢忠而被害,比干谏而剖心,天下之所以归恶者也。
太甲暴虐,颠覆汤之典制,于是伊尹放之桐宫,而能改悔反善,三年而后归于亳。
既已放而复还,殷道微而复兴,诸侯咸服,号称太宗,实赖阿衡之尽忠也。
周室既衰,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
齐桓公,淫乱之主耳;
然所以能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
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非任竖貂之过乎!
且一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
用竖貂,其乱如此。
夫荣辱存亡,实在所任,可不审哉!
秦本伯翳之后,微微小邑,至秦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穆公至于始皇,皆能留心待贤,远求异士,招由余西戎,致五羖于宛市,取丕豹于晋乡,迎蹇叔于宗,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兼称皇帝,由谋臣之助也。
道化未淳,崩于沙丘。
胡亥乘虐,用诈自立,不能弘济统绪,克成堂构,而乃残贼仁义,毒流黔首。
陈胜吴广,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于是赵高逆乱,阎乐承指,二世穷迫,自戮望夷。
子婴虽立,去帝为王,孤危无辅,四旬而亡。
此由邪臣擅命,指鹿为马,所以速秦之祸也。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假令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荣之。
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禽之走旷野,故曰「为川驱鱼者獭也。
为薮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人者也」。
汉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国之资,无唐虞之禅,岂徒赖良、平之奇谋,尽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项氏为驱人也。
子孙承基二百馀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权势外移。
安昌侯张禹者,汉之三公成帝保傅也。
帝亲幸其家,拜床下,深问天灾人事。
当惟大臣之节,为社稷深虑,忠言嘉谋,陈其灾患,则王氏不得专权宠,王莽无缘乘势位,遂托云龙而登天衢,令汉祚中绝也。
佞谄不忠,挟怀私计,徒低仰于五侯之间,苟取容媚而已。
是以朱云抗节求尚方斩马剑,欲以斩,以戒其馀,可谓忠矣。
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诏御史将云下,欲急烹之。
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熏以死争之。
若不然,则云已摧碎矣。
后虽释槛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诚足以为后世之戒,何益于汉室所由亡也哉!
然世之论者以为乱臣贼子无道之甚者莫过于,此亦犹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传称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朋友归仁。
及其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
然于时人士诣阙上书荐者不可称纪,内外群臣莫不归功德。
遭遇汉室中微,国嗣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昔汤武之兴,亦逆取而顺守之耳。
深惟殷周取守之术,崇道德,务仁义,履信实,去华伪,施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感百姓,义足以结英雄,人怀其德,豪杰并用,如此,宗庙社稷,宜未灭也。
光武虽复贤才,大业讵可冀哉!
即位之后,自谓得天人之助,以为功广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骄矜,奋其威诈,班宣符谶,震暴残酷,穷凶极恶,人怨神怒,冬雷电以惊其耳目,地动以惕其心腹。
犹不知觉悟,方复重行不顺时之令,竟连伍之刑,佞媚者亲幸,忠谏者诛夷。
由是天下忿愤,内外俱发,四海分崩,城池不守,身死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岂不异哉!
其所由然者,非取之过,而守之非道也。
既屠肌,六合云扰,刘圣公已立而不辨,盆子承之而覆败,公孙述又称帝于蜀汉
如此数子,固非所谓应天顺人者,徒为光武之驱除者耳。
夫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故古之明王,其劳心远虑,常如临川无津涯。
于是法天地,象四时,隆恩德,敬大臣,近忠直,远佞人。
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为平直如砥矢,信义感人神。
虽有椒房外戚之宠,不受其委曲之言;
虽有近习爱幸之竖,不听其姑息之辞。
四门穆穆,辟而不阖,待谏者而无忌。
恒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
且臣闻之,惧危者,常安者也;
忧亡者,恒存者也。
使夫有国之君能安不忘危,则本枝百世,长保荣祚,名位与天地无穷,亦何虑乎为来者之驱除哉!
传有之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
其二曰:「士之立业,行非一概。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然在魏,使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危险之地哉!
今大晋应期运之所授,齐圣美于有虞,而吴人不臣,称帝私府,此亦国之羞也。
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奋威淮浦、震服蛮荆者,故宜畴咨博采,广开贡士之路,荐岩穴,举贤才,徵命考试,匪俊莫用。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其三曰:昔田子方养老马,而穷士知所归,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
昔明王圣主,无不养老。
老人众多,未必皆贤,不可悉养。
故父事三老,所以明孝;
宗事五老,所以明敬。
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下虽定,而华山之阳无放马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吴人尚未臣服故也。
夫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天下元元瞻望新政。
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其四曰:法令赏罚,莫大乎信。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
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励,要许重报。
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晋文犹不贪原而失信,齐桓不惜地而背盟,况圣主乎!
其五曰:昔周汉之兴,树亲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汉有河山之誓。
及其衰也,神器夺于重臣,国祚移于他人。
故灭周者秦,非姬姓也;
代汉者魏,非刘氏也。
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无裂土专封之邑,同姓并据有连城之地,纵诸王后世子孙还自相并,盖亦楚人失繁弱于云梦,尚未为亡其弓也。
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大晋诸王二十馀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馀国,欲言其国皆小乎,则汉祖之起,俱无尺土之地,况有国者哉!
将谓大晋世世贤圣,而诸侯之胤常不肖邪,则放勋钦明而有丹朱瞽瞍顽凶而有虞舜
天下有事无不由兵,而无故多树兵本,广开乱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
臣以为可如前表,诸王宜大其国,增益其兵,悉遣守藩,使形势足以相接,则陛下可高枕而卧耳。
臣以为诸侯伯子男名号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禄奉礼秩,并同天下诸侯之例。
臣闻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也,与死人同病者未尝生也。
与亡国同法者未尝存也。
况夫巍巍大晋,方将登太山,禅梁父,刻石书勋,垂示无穷。
宜远鉴往代兴废,深为严防,使著事奋笔,必有纪焉。
伊尹耻其君不为,此臣所以私怀慷忾,自忘轻贱者也(《晋书·段灼传》)
魏武帝 西晋 · 陆机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六十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
死生者,性命之区域。
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
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荅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
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
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
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
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
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
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
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
呜呼!
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
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善乎达人之谠言矣!
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
因泣下。
伤哉!
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
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
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
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
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
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
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
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
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
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
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既而竟分焉。
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
悲夫!
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
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
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
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
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
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
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
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
指八极以远略,必剪焉而后绥。
釐三才之阙典,启天地之禁闱。
举脩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
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
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
将覆篑于浚谷,挤为山乎九天。
苟理穷而性尽,岂长算之所研。
临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颠。
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
虽光昭于曩载,将税驾于此年。
惟降神之绵邈,眇千载而远期。
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
虽龙飞于文昌,非王心之所怡。
愤西夏以鞠旅,溯秦川而举旗。
镐京而不豫,临渭滨而有疑。
冀翌日之云瘳,弥四旬而成灾。
咏归途以反旆,登崤渑而朅来。
次洛汭而大渐,指六军曰念哉。
伊君王之赫奕,寔终古之所难。
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
厄奚险而弗济,敌何彊而不残。
每因祸以禔福,亦践危而必安。
迄在兹而蒙昧,虑噤闭而无端。
委躯命以待难,痛没世而永言。
抚四子以深念,循肤体而颓叹。
迨营魄之未离,假馀息乎音翰。
执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漼焉。
气冲襟以呜咽,涕垂睫而汍澜。
违率土以靖寐,戢弥天乎一棺。
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
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
援贞咎以惎悔,虽在我而不臧。
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
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馀香。
结遗情之婉娈,何命促而意长!
陈法服于帷座,陪窈窕于玉房。
宣备物于虚器,发哀音于旧倡。
矫戚容以赴节,掩零泪而荐觞。
物无微而不存,体无惠而不亡。
庶圣灵之响像,想幽神之复光。
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
徽清弦而独奏,进脯糒而谁尝?
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
登爵台而群悲,眝美目其何望?
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
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
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
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悽伤。
王导 东晋 · 温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近诏以先帝前议所定,唯下太常安坎室数。
今坎室窄,其意不过欲定先神主存正室,故下悯帝也。
庙窄之与本体,各是一事,何以庙窄而废本体也(《通典》四十八。元帝崩,温峤王导书云云。)
尊师傅诏太宁元年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朕以不德,夙遭闵凶。
猥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
哀茕在疚,靡所咨仰,忧怀惴惴,如临于谷。
孔子有云:「故虽天子,必有尊也」。
朕将祇奉先师之礼,以咨有德。
太宰西阳王秩尊望重,在贵思降。
丞相武昌公、司空即丘子体道高邈,勋德兼备,先帝执友,朕之师傅。
常安阳乡侯训保朕躬,忠肃笃诚。
夫崇亲尊贤,先帝所重,朕见四君及书疏仪体,一如东宫故事(《晋书·薛兼传》)
薛兼(元年)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常安阳乡侯兼,履德冲素,尽忠恪己。
方赖德训,弘济政道,不幸殂殒,痛于厥心。
今遣持节侍御史、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魂而有灵,嘉兹荣宠(《晋书·薛兼传》)
安天论 其二 东晋 · 虞喜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言天体者三家,浑盖之术具存,而宣夜之法绝灭,有意续之而未遑也。
近见姚元道造《昕天论》,又观族祖河间立意《穹天论》,鄙意多。
喜以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
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
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
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液,万品之有行藏也。
浑盖之家,依《易》立说,云天运无穷;
或谓浑然包地,或谓浑然而盖。
愚谓若必天裹地似卵含黄,则地是天中一物,圣人何别为名而配天乎?
古之遗语『日月行于飞谷』,谓在地中也,不闻列星复流于地。
又飞谷一道,何以容此?
且谷有水体,日为火精,水炭不共器,得无伤日之明乎?
此盖天所以为臣难也。
或难曰:『《周礼》有「方圆之丘祭天地」,则知乾坤有方圆体也』。
答曰:郊祭大报天而主日配,日月形圆,丘似之,非天体也。
方者别之于天,尊卑异位,何足怪哉!
《周髀》之术多是盖天,盖天虽与浑异,而星辰有常数。
今陈氏见髀上观周,因言周浑。
《周髀》『宣』、『夜』,或人姓名,犹星家有甘石也。
盖天之体转四方,地卑不动天周其上,故云《周髀》。
宣,明也,夜,幽也。
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宋书·天文志》一,《隋书·天文志》上,《御览》二。)」』。
大智论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究摩罗耆婆法师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十日常安
四年,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
其中兼出经本禅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十万言,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其本二品已下,法师略之,取其要足以开释文意而已,不复备其广释,得此百卷。
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同上。)
托为道人通公顾欢夷夏论 南朝宋 · 袁粲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四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似非入关,方炳斯瑞。
又老庄,有可存者,依日末光,冯释遗法,盗牛窃善,反以成蠹,检究源流,终异吾党之为道耳。
西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
岂专戎土,爰亦兹方。
襄童谒帝,膝行而进;
赵王见周,三环而止。
今佛法在华,乘者常安
戒善行交,蹈者恒通。
文王造周,太伯创吴,革化戎夷,不因旧俗。
岂若舟车,理无代用。
佛法垂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
息心之人,服貌必变。
变本从道,不遵彼俗,教风自殊,无患其乱。
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异。
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宗。
发轸既殊,其归亦异。
符合之唱,自由臆说。
又仙化以变形为上,泥洹以陶神为先。
变形者白首还缁,而未能无死;
陶神者使尘惑日损,湛然常存。
泥洹之道,无死之地,乖诡若此,何谓其同(《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
天象论 其一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自古以来,谈天者多矣,皆是不识天象,各随意造,家执所说,人著异见,非直毫厘之差,盖失千里之谬,戴盆而望,安能见天?
譬犹宅蜗牛之角,而欲论天之广狭,怀蚌螺之壳,而欲测海之多少,此可谓不知量矣。
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元气已分,天地设位,清浮升乎上,沈浊居乎下,阴阳以之而变化,寒暑用此而相推,辨尊卑贵贱之道,正内外男女之宜,在天成象,三辰显曜,在地成形,五云布泽,斯昏明于昼夜,荣落于春秋,大圣之所经纶,以合三才之道,清浮之气,升而为天,天以妙气为体,广远为量,弥覆无不周,运行来往不息,一昼一夜,圜转一周,弥覆之广,莫能测其边际,运行之妙,无有见其始终。
不可以度数而知,不可以形象而譬,此天之大体也。
沈浊之气,下凝为地,地以土水为质,广厚为体,边际远近,亦不可知,质常安伏,寂而不动,山岳水海,育载万物,此地之大体。
天地之间,别有升降之气,资始资生,以成万物,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资始之气,能始万物,一动一静,或此乃天之别用,非即天之妙体。
资生之气,能生万物,一翕一辟,或此亦地之别用,非即地之妙体。
四大海之外,有金刚山,一名铁围山,金刚山北,又有黑山,日月循山而转,周回四口,一昼一夜,围绕环匝,于南则见,在北则隐,冬则阳降而下,夏则阳升而高,高则日长,下则日短,寒暑昏明,皆由此作。
则阳升,故日高,而出山之道远,冬则阳降,故日下,而出山之道促?
出山远,故日长,出山促,故日短
二分则合高下之中,故半隐半见,所以昼夜均等,无有长短。
日照于南,故南方之气燠,日隐在北,故北方之气寒。
南方所以常温者,冬日近南而下,故虽冬而犹温,夏日近北而高,故虽夏犹不热。
北方所以常寒者,日行绕黑山之北,黑山之南,日光常自不照,积阴所聚,熏气远而不及,无冬无夏,所以常寒,故北风则寒,南风则远。
一岁之中,则日夏升而冬降,一日一夜,则昼见而夜隐。
黑山之峰,正当北南,故夏日虽高而不能逾,至寅而见,至戌而隐,春秋分则居高下之中,朝至金刚山之外,虽与山平,而去山犹远,故为金刚所障,日未能出,须至中然后乃见。
西方亦复如是,冬则转夏,所隐亦多,朝至于辰,则出金刚之上,夕至于申,则入金刚之西,四面略齐,黑山在北,当北弥峻,东西连峰,近前转下,所以日在北而隐,在南而见。
夫人目所望,至远则极,二山虽有高下,固不能掩三辰之体,理系阴阳。
或升或降,随时而动,至于天气清妙,无所不同,虽自运动无端,日月星辰,迟疾各异,晷度多不系乎天,金刚自近天之南,黑山则近天之北极,虽于金刚为偏,而于南北为心(《开元占经》一)
陈时务疏 北魏 · 高谦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臣闻夏德中微,少康成克复之主,周道将废,宣王立中兴之功。
则知国无常安,世无恒敝,惟在明主所以变之有方,化之有道耳。
身正光已来,边城屡扰,命将出师,相继于路,军费戎资,委输不绝。
至如弓格赏募,咸有出身;
槊刺斩首,又蒙阶级。
故四方壮士,愿征者多,各各为己,公私两利。
若使军帅必得其人,赏勋不失其实,则何贼不平,何征不捷也。
诸守帅或非其才,多遣亲者,妄称入募,别倩他人引弓格,虚受征官
身不赴陈,惟遣奴客充数而已,对寇临敌,曾不弯弓,则是王爵虚加,征夫多阙,贼虏何可殄除,忠贞何以劝诫也?
近习、侍臣、戚属、朝士,请托官曹,擅作威福。
如有清贞奉法不为回者,咸共谮毁,横受罪罚。
在朝顾望,谁肯申闻?
蔽上拥下,亏风坏政。
使谗谄甘心,忠谠息义。
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竞逃王役,不复顾其桑井,惮此刑书
正由还有必困之理,归无自安之路。
若听归其本业,徭役微甄,则还者必众,垦田增辟,数年之后,大获课民。
今不务以理还之,但欲严符切勒,恐数年之后,走者更多,安业无几。
故有国有家者,不患民不我归,唯患政之不立;
不恃敌不我攻,惟恃吾不可侮。
此乃千载共遵,百王一致。
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
騑骖未调,善御执辔成组。
谚云:「迷而知反,得道不远」。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陛下一日万机,事难周览,元、凯结舌,莫肯明言。
臣虽庸短,世受荣禄,窃慕前贤匪躬之义,不避斧钜之诛,以希一言之益。
伏愿少垂览察,略加推采,使朝章重举,军威更振,海内起惟新之歌,天下见复禹之绩,则臣奏之后,笑入下泉(《魏书·高谦之传》)
咏履诗 西梁 · 萧察
 押寘韵
双见待声宣,并飞时表异。
处卑弥更妍,常安岂悲坠(○《初学记》二十六。《诗纪》七十一。)
释智顗 其十三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弟子总持和南:岁聿云暮,寒气殊重,禅悦经行,愿常安乐。
弟子顷来,每多劳疾。
但睽觐稍久,唯用倾结。
仰度所营功德,已当究竟。
今遣左亲信伏达奉迎,愿便事沿流,延迟咨具。
谨和南。
十一月十五日(同上,王遣使潭州迎书。)
高祖神尧皇帝哀册文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维贞观九年岁次癸未五月乙未朔六日庚子
大行太上皇崩于大安宫。
殡于前殿西阶
十月甲子朔二十七日庚寅
将迁座于献陵。
礼也。
九天落构。
七曜沉晖。
引鹭翿于双阙。
驾龙轜于六飞。
哀子嗣皇帝讳。
擗踊崩心。
攀号泣血。
悲慕望其如在。
痛音颜之巳绝。
去昭景而不留。
即幽途而永诀。
孝以追远。
哀惟慎终。
爰诏史册。
叙德宣风
其词曰。
元览载籍。
逖听皇王。
立德可久。
应运斯昌。
天基崇峻。
帝系悠长。
虹晖降祉。
真气呈祥。
葱珩朱绂。
熊轼龙章。
契叶祯符。
诞生睿圣。
彤云昼聚。
黄星夕映。
舒卷潜跃。
几深道性。
地载天临。
日晖川镜。
历试藩岳。
风移俗正。
火德云谢。
偫龙战野。
蚩尤曜旗。
王良策马。
拔山曀日。
滔天泯
荡析黎元。
阽危宗社。
提剑创业。
仗钺专征。
风驱云动。
海运天行。
伐谋上略。
制胜神兵。
尊王践土。
复帝夷庚。
职惟上相
任隆偫辟。
六阶巳平。
四门咸辟。
殊物显命。
彝章典册。
锡重介圭。
礼优乘石。
烟云改色。
镛筦变音。
观图受命。
负扆君临。
仁沾动植。
化感飞沉。
殷辂周冕。
禹迹尧心。
削觚返朴。
抵璧藏金。
商俗未改。
遗氛阻乱。
沙塞虔刘。
伊叛涣。
应变雷动。
乘机电断。
十角云消。
三川冰泮。
渐以文教。
致诸王道。
制礼和乐。
尊儒养老。
翠凤栖桐。
鱼在藻
水浮元贝。
阶荣朱草。
威加海外。
泽被区中。
要荒合轨。
鞮译遐通。
没羽沈浪。
飞轮驾风。
眷言释负。
有怀高谢。
倏尔栎阳
杳同姑射。
趋诗礼以承天。
禀义方以成化。
聿应景福。
方期大年
玉几奄及。
金縢遂骞。
五日之晨省。
遽千龄而上仙。
攀帏扆以孺慕。
抱剑舄以缠绵。
呜呼哀哉。
虔奉顾托。
式遵遗志。
捐珠玉而不藏。
即陶甄以成器。
贻俭德以为谟。
垂风声于后嗣。
呜呼哀哉。
永去天邑。
言遵地市。
背沃野于神皋。
通川于渭涘。
怀岐下之前迹。
新丰之旧里。
笳哀噎以留思。
旐联翩而顾指。
悲风急而古木吟。
平野晦而愁云起。
呜呼哀哉。
缀衣之如昨。
忽驰光之不驻。
亟时游而节改。
俄涉新而履故。
野苍苍以日衰。
岁凛凛而行暮。
感物悲于气序。
衔哀践于霜露。
泣川水之东流。
商山之风树。
蹐厚地而无感。
仰高天而何诉。
呜呼哀哉。
曰圣与仁。
谁前谁后。
炎昊无金石之固。
勋华异松乔之寿。
孰历世而长存。
惟令名之不朽。
矧元功与至德。
冠列辟而为首。
俾轶五而登三。
与造化而长久。
呜呼哀哉。
封建论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臣闻经国庇民。
王者之常制。
尊主安上
人情之本方。
思阐理定之规。
以宏长代之业者。
万古不易。
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
邦家有理乱之异。
遐观载籍。
论之详矣。
咸云周过其数。
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
在于郡国。
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
遵黄唐之并建。
维城磐石。
深根固本。
虽王纲弛废。
而枝干相持。
故使逆节不生。
宗祀不绝。
秦氏背师古之训。
弃先王之道。
践华恃险。
罢侯置守。
子弟无尺土之邑。
兆庶罕共理之忧。
故一夫号呼。
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
君临宇内。
莫不受命上元
飞名帝箓。
缔搆遇兴王之运。
殷忧属启圣之期。
魏武携养之资。
汉高徒役之贱。
非止意有觊觎。
推之亦不能去也。
若其狱讼不归。
菁华已竭。
帝尧之光被四表。
大舜之上齐七政。
非止情存揖让。
守之亦不可固焉。
放勋重华之德。
尚不能克昌厥后。
是知祚之长短。
必在天时。
政或盛衰。
有关人事。
宗周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虽沦胥之道斯极。
而文武之器犹存。
斯则龟鼎之祚。
已悬定于杳冥也。
至使南征不返。
东迁避逼。
禋祀如线。
郊畿不守。
此乃陵夷之渐。
有累于封建焉。
暴秦运短闰馀。
数钟百六
受命之主。
德异
继世之君。
才非启诵。
借使李斯王绾之辈。
咸开四履。
将闾子婴之徒。
俱启千乘。
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然则得失成败。
各有由焉。
而著述之家。
多守常辙。
莫不情忘今古。
理蔽浇淳。
欲以百王之季。
行三代之法。
天下五服之内。
尽封诸侯。
王畿千乘之间。
俱为采地。
是则以结绳之化。
行虞夏之朝。
用象刑之典。
治刘曹之末。
纪纲弛紊。
断可知焉。
锲船求剑。
未见其可。
胶柱求音。
弥所多惑。
知问鼎请隧
有惧勤王之师。
白马素车
无复藩篱之援。
不悟望夷之衅。
未甚羿浞之灾。
既罹高贵之殃。
宁异申缯之酷。
此乃钦明昏乱。
自革安危。
固非守宰公侯。
以成兴废。
且数世之后。
王室浸微。
始自藩屏。
化为仇敌。
家殊俗。
国异政。
强淩弱。
众暴寡。
疆埸彼此。
干戈日寻。
狐骀之役。
女子尽髽。
崤陵之师。
只轮不返。
盖略举一隅。
其馀不可胜数。
陆士衡方规规然云。
嗣王委其九鼎。
凶族据其大邑
天下晏然。
以治待乱。
言之谬也。
而设官分职。
任贤使能。
以循良之才。
膺共治之寄。
刺郡分竹。
何代无人。
至使地或呈祥。
天不爱宝。
民称父母。
政比神明。
曹元首方区区然称。
与人共其乐者。
人必忧其忧。
与人同其安者。
人必拯其危。
岂容委以侯伯。
则同其安危。
任之牧宰。
则殊其忧乐。
言之妄也。
封君列国
藉庆门资。
忘其先业之艰难。
轻其自然之崇贵。
莫不世增淫虐
代益骄侈。
自离宫别馆。
切汉淩云。
或形人力而将尽。
或召诸侯而共落。
陈灵则君臣悖礼。
共侮徵舒。
卫宣则父子聚麀。
终诛寿朔。
乃云为已思治
岂若是乎。
内外偫官。
选自朝廷。
擢士庶以任之。
澄水镜以鉴之。
年劳优其阶品
考绩明其黜陟。
进取事切。
砥砺情深。
或俸禄不入私门。
妻子不之官舍。
颁条之贵。
食不举火。
剖符之重。
衣惟补
南郡太守
敝布裹身。
莱芜县
尘生甑
专云为利图物。
何其爽欤。
总而言之。
爵非世及。
用贤之路广。
民无定主。
附下之情不固。
此乃愚智所辩。
安可惑哉。
至如灭国杀君。
乱常干纪。
春秋二百年间。
略无宁岁。
次睢咸秩。
遂用玉帛之君。
鲁道有荡。
每等衣裳之会。
纵使西汉哀平之际。
东洛桓灵之时。
下吏淫暴。
必不至此。
为政之道。
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
膺期启圣。
救亿兆之焚溺。
扫氛祲于寰宇。
创业垂统。
配二仪以立德。
发号施令。
妙万物以为言。
独照宸衷。
永怀前古。
将复五等而修旧制。
建万国以亲诸侯。
窃以汉魏以还。
馀风之弊未尽。
勋华既往。
至公之道革。
况晋氏失驭。
宇县崩离。
后魏乘时。
华夷杂处。
重之以关河分阻。
吴楚悬隔。
习文学者。
尚长短纵横之术。
习武艺者。
尽干戈战争之心。
毕为狙诈之阶。
弥长浇浮之俗。
开皇在运。
因籍外家。
驱御偫英。
任雄猜之数。
坐移时运。
非克定之功。
年踰二纪。
民不见德。
及大业嗣文。
世道交丧。
先王人物。
扫地将尽。
虽天纵神武
削平寇虐。
兵威不息。
劳止未康。
自陛下仰顺圣慈。
嗣膺宝历。
情深致理。
综覈前王。
虽至道难名。
言象所绝。
略陈梗槩。
实所庶几。
爱敬蒸蒸。
劳而不倦。
大舜之孝也。
访安内竖。
亲尝御膳。
文王之德也。
宪司谳罪。
尚书奏狱。
大小必察。
枉直咸举。
以断趾之法。
易大辟之刑。
情必隐恻。
贯彻幽显。
大禹之泣辜也。
正色直言。
虚心受纳。
不简鄙陋。
无弃刍荛。
帝尧之求谏也。
宏奖名教。
敦劝学徒。
既擢明经于青紫。
将升硕儒于卿相。
圣人之善诱也。
偫臣以宫中暑湿。
寝膳或违。
请徙御高明。
营一小阁。
遂惜十家之产。
竟抑子来之愿。
不阴阳之感。
以安卑陋之居。
去岁凶俭。
普天饥馑。
丧乱甫尔。
仓廪虚空。
圣情矜悯。
勤加赈恤。
竟无一人。
流离道路。
犹且食啖藜藿。
乐彻簨簴。
言必悽动。
貌成臞瘠。
公旦喜于重译。
文命矜其即序。
陛下每见四夷款附。
万里归仁
必退思进省。
凝神动虑。
恐妄劳中国。
以求远方。
不籍万古之英声。
以存一时之茂实。
心切忧劳。
迹绝游幸。
视朝。
听受无倦。
智周于万物。
道济于天下。
罢朝之后。
引进名臣。
讨论是非。
备尽肝膈。
惟及政事。
更无异辞。
才及日昃
必命才学之士。
赐以清闲。
高谈典籍。
杂以文咏。
间以元言。
一夜忘疲。
中宵不寐。
此之四道。
独迈往初。
实生民以来。
一人而已。
宏兹风化。
昭示四方。
信可以期月之间。
弥纶天壤。
而淳朴尚阻。
浮诡未移。
此由习之已久。
难以卒变。
请待琢雕成朴。
以质代文。
刑措之教一行。
登封之礼云毕。
然后定疆理之制。
议山河之赏。
未为晚焉。
易称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况于人乎。
美哉言也。
秦王凉州总管619年5月15日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京室殷阜。钩陈严秘。
肃遏警巡。职务尤重。
然而玉门遐阻。控禦垂荒。
金城冲要。尉攸属。
宣风作牧。亲贤是寄。
太尉尚书令雍州陕东道行台右武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地实藩枝。
任惟心膂。职参三事。
功著二南。识度优閒。
性理济□典戎敷化。声绩备举。
宜摄九门总司八校。
抚莅河右。允兼望实。
左武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瓜鄯肃会兰河廓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其太尉尚书令雍州陕东道行台右武大将军上柱国王如故。
秦王益州道行台制620年4月21日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蜀郡沃野。曰惟井络。
控驭邛笮。临制巴渝。
求瘼宣风。朝寄尤重。
总司岳牧。是属懿亲。
太尉尚书令陕东道行台雍州左武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器宇冲深。
体识明允。专征阃外。
茂绩克宣。敷政京畿
嘉声巳著。镇抚岷汉。
佥论攸宜。可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622年10月16日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禦侮折冲。
朝寄尤切。
任惟勋德。
实伫亲贤。
天策上将太尉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凉州总管左右武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
宇量凝邈。
志识明劭。
爰始缔搆。
功参鼎业。
廓清秦陇
茂绩以彰。
戡定周韩。
戎威遐畅。
河朔馀寇。
取若拾遗
济代逋诛。
克同振朽。
宣风都辇。
综务朝端。
政术有闻。
纲目斯举。
宜加褒宠。
式兼常秩。
总摄戎机。
望实惟允。
可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馀并如故。
淮安王神通安抚山东诏618年10月9日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隋德下衰。政荒民散。
九州幅裂。四海瓜分。
元元无辜。困豺狼之吻。
惵惵黔首。罹兵革之灾。
朕祗膺宝图。救其危坠。
一物失所。情深纳隍。
今赵魏之人。俱承大化。
海岱之境。思禀朝章。
然而尚迫寇戎。受拘凶暴。
经途遐阻。末繇自达。
宣风布教。必伫循良。
柔服招携。事资明恕。
右翊卫大将军上柱国淮安王神通。地惟近属。
功参运始。杖节建旟。
允当重寄。可山东道安抚大使
山东诸军事。并受节度
秦王太子 隋末唐初 · 高祖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
储贰之重。式固宗祧。
一有元良。以贞万国。
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世民。器质冲远。
风猷昭茂。宏图夙著。
美业日隆。孝惟德本。
周于百行。仁为重任。
以安万物。王迹初基。
经营缔搆。戡剪多难。
征讨不庭。嘉谋特举。
长算必尅。敷政大邦。
宣风区隩。功高四履。
道冠二南。任总机衡。
庶绩惟允。职兼内外。
彝章载叙。遐迩属意。
朝野具瞻。宜乘鼎业。
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