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村居寄张殷衡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金氏村中一病夫,生涯濩落性灵迂。
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长安十二衢。
药铫夜倾残酒煖,竹床寒取旧毡铺。
闻君欲发江东去,能到茅庵访别无。
鹦鹉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偶吟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荷衣、蕙带,是楚词也)。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时年十五) 唐 · 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馀。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荅张籍因以代书 唐 · 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怜君马瘦衣裘薄,许到江东访鄙夫。
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
宿窦使君庄水亭 唐 · 白居易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使君何在在江东,池柳初黄杏欲红。
有兴即来闲便宿,不知谁是主人翁。
贺雨 唐 · 白居易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一作制)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锜,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责己(一作己责,责通债)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一作无)不举,皆出(一作由)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油油(一作悠悠)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 和望晓 唐 · 白居易
押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休吟稽山晓,听咏秦城旦。
鸣鸡初有声,宿鸟犹未散。
丁丁漏向尽,鼕鼕鼓过半。
南山青沈沈,东方白漫漫。
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
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朝车雷四合,骑火星一贯。
赫奕冠盖盛,荧煌朱紫烂。
沙堤亘蟆池(子城东北低下处,旧号虾蟆池),市路绕龙断。
白日忽照耀,红尘纷散乱。
贵教过客避,荣任行人看。
祥烟满虚空,春色无边畔。
鹓行候晷刻,龙尾登霄汉。
台殿暖宜攀,风光晴可玩。
草铺地茵褥,云卷天帏幔。
莺杂佩锵锵,花饶(一作绕)衣粲粲。
何言终日乐,独起临风叹。
叹我同心人,一别春七换。
相望山隔碍,欲去官羁绊。
何日到江东,超然似张翰。
祭乌江十五兄文(时在宣城)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贞元十五年七月七日。从祖弟居易。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乌江主簿十五兄之灵。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书曰。非天夭人。人中绝命。则冉牛斯疾。颜回不幸。何缪舛之若斯。谅圣贤之同病。惟兄之生。生而不辰。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旁无兄弟。藐然一身。自强自立。以致成人。盖以孤子靡托。孝友弥敦。自居易与兄。及高九行简。虽从祖之昆弟。甚同气之天伦。故虽百里信宿之别。曷常不恻然而悲辛。矧终天之永诀。知后期而无因。徒抚膺而陨涕。谅沈痛之难伸。追思乎早岁离阻。各悲零俜。中年集会。共喜长成。同参选于东都。俱署吏于西京。居则共被而寝。出则连骑而行。友于四人。同年成名。优游笑傲。怡怡弟兄。虽不侔八龙三虎。亦自谓当家一时之荣。及兄辞满淮南。薄游江东。居易亦以行迈。忽逆旅而相逢。或酒或歌。宴衎从容。何朝不游。何夕不同。常以兄仁信根于心。孝悌积于躬。谓至行之有答。必景福以来从。呜呼。位始及一命。禄未遇数钟。年又不得四十。而殁于道途之中。郁壮志而不展。结幽愤于无穷。况旧业东洛。先茔北邙。三千里外。身殁陵阳。有妹出嫁。无男主丧。悠悠孤旐。未辨还乡。宣城之西。荒草道傍。旅殡于此。行路悲凉。秋风萧萧。白日无光。聚今晨之弟侄。对前日之杯觞。稽首再拜。魂兮来享。进三奠而退一恸。孰不神酸而骨伤。哀哉。伏惟尚飨。
在端州知家累以九月九日发衡州因寄(题拟) 唐 · 李绅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创作地点: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菊花开日有人逢,知过衡阳回雁峰。
江树送秋黄叶少,海天迎远碧云重。
音书断达听蛮鹊,风水多虞祝媪龙。
想见病身浑不识,自磨青镜照衰容(李绅《追昔游诗》卷一《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雁飞难渡漳江东」句下自注引。)。
献平淮夷雅表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 创作地点:广西柳州市
臣某言。臣负罪窜伏。违尚书笺奏十有四年。圣恩宽宥。命守遐壤。怀印曳绂。有社有人(云云)。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天造神断。克清大憝。金鼓一动。万方毕臣。太平之功。中兴之德。推校千古。无所与让。臣伏自忖度。有方刚之力。不得备戎行。致死命。况今已无事。思报国恩。独唯文章。伏见周宣王时称中兴。其道彰大。于后罕及。然徵于诗大小雅。其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土。则崧高韩奕烝人。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此无他。以雅故也。臣伏见陛下自即位已来。平夏州。夷剑南。取江东。定河北。今又发自天衷。克剪淮右。而又大雅不作。臣诚不佞。然不胜愤踊。伏以朝多文臣。不敢尽专数事。谨撰平淮夷雅二篇。虽不及尹吉甫召穆公等。庶施诸后代。有以佐唐之光明。谨昧死再拜以献。
先君石表阴先友记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袁高。河南人。以给事中敢谏争。贞直忠蹇。举无与比。能使所居官大。再赠至礼部尚书。姜公辅。为内学士。以奇策取相位。好谏诤免。后以罪贬为复州刺史卒。
齐映。南阳人。为相。以文敏显用。严郢。河南人。刚厉好杀。号忠能。为京兆河南尹御史大夫。善举职。为邪险构扇。以贬死。
元全柔。河南人。气象甚伟。好以德报怨。恢然者也。为大官。有土地。入为太子宾客。杜黄裳。京兆人。宏大人也。善言体要。为相。有墙仞不佞。以谋克蜀。加司空。出为河中节度。
刘公济。河间人。厚宽硕大。与物无忤。为渭北节度。入为工部尚书卒。杨氏兄弟者。宏农人。皆孝友有文章。凭由江南西道入为散骑常侍。凝以兵部郎中卒。凌以大理评事卒。最善文。
穆氏兄弟者。河南人。皆强毅仁孝。赞为御史中丞。捍佞倖得贬。后至宣池歙处置使卒。质为尚书郎。以侍御史内供奉卒。最善文。皇甫政。河南人。有威仪。由浙东廉使为太子宾客。
裴枢。同郡人。为御史。天子以隐罪诛吏。枢顿首愿白其状。以故贬。后为尚书郎。李舟。陇西人。有文学俊辨。高志气。以尚书郎使危疑反侧者再。不辱命。其道大显。被谗妒。出为刺史。癈痼卒。
李鄘。江夏人。果检自负嶷然。善为官。为御史中丞京兆尹凤翔节度。梁肃。安定人。最能为文。以补阙修史。侍皇太子。卒赠礼部郎中。
陈京。泗上人。始为谏官。数谏诤。有内行。文多诂训。为给事中。上方以为相。会惑疾自刃。癈痼卒。韩会。昌黎人。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然以故多谤。至起居郎。贬官卒。弟愈。文益奇。
许孟容。吴人。读书为文口辩。为给事中。尝论事。由太常少卿为刑部侍郎。李觌。陇西人。行义甚修。至刑部郎中卒。故与先君为三司者也。其大理者曰杨瑀。瑀无可言。犹以狱直为御史。
宇文邈。河南人。有文。谨悫人也。为御史中丞。龊龊自守。然以直免官。复为刺史卒。袁滋。陈郡人。善篆书。文敏不竞。为相。出使辱命。贬刺史。复为义成军节度卒。
卢偫。范阳人。杂博多所许与。使反侧之地。天子以为任事。为义成军节度卒。崔损。清河人。畏慎为相。无所发明。然不害物。天子独爱幸。以损为长者。
郑馀庆。荥阳人。再为相。始天下皆以为长者。及为大官。名益少。今为尚书河南尹。无恙。郑利用。馀庆从父兄也。真长者。由大理少卿为御史中丞。复由中丞为大理少卿。
李益。陇西姑臧人。风流有文词。少有僻疾。以故不得用。年老。常望仕。非其志。复为尚书郎。王纾。其弟绍。太原人。绍得幸德宗为尚书。在宰相之右。今为徐泗节度。纾有学术。鲁直。为尚书郎。
路泌。河南人。以尚书郎使西戎。留戎中。度今已年八十馀。既和戎。十五年不得归。无为言者。虞当。会稽人。为郭尚父从事。终沔州刺史。以信闻。
贾弇。长乐人。善士也。为校书郎卒。弟全。至御史中丞。赵需。天水人。哻哻儒士也。有名。至兵部郎中卒。
张式。南阳人。张莒。常山人。
张惟俭。宣城当涂人。皆善言谑。式至河南尹。莒邓州刺史。惟俭和州刺史。
奚陟。江都人。柔敏至吏部侍郎。世谓陟善宦。然其智足以自处也。
卢景亮。涿人。有志义。多所激发。为谏官。奏书如水赴壑。坐贬废弃甚久。至顺宗时为尚书郎。升中书舍人卒。杨于陵。宏农人。善吏敏秀者也。为中书舍人京兆尹。
张因。某人。举诏策为长安尉。愿去官为道士。甚有名。以其弟回降封州。曰。吾老矣。必死回也。哭而行。遂死封州。高郢。渤海人。有文章规矩自立者。不干贵幸。以太常为相。罢居尚书。
唐次。北海人。有文章学行义甚高。以尚书郎出为刺史屏弃。永贞中。召以为中书舍人。道病。去长安七十里。死传舍。苗拯。上党人。有学术。峭直。以谏议大夫漏泄省中语。贬万州卒。
柳氏兄弟者。先君族兄弟也。最大并。字百存。为文学。至御史。病瞽遂废。次中庸中行。皆名有文。咸为官早死。柳登柳冕者。族子也。自其父芳善文史。与冕并居集贤书府。冕文学益健。颇躁。自吏部郎中出为刺史。至福建廉使卒。登晚仕至尚书郎秘书少监。
薛丹。同郡人。至尚书郎。吕牧。东平人。由尚书郎刺泽州卒。
崔祯。清河人。至检校郎官。子偫。为右补阙。赠给事中。房启。河南人。善清言。由万年令为容州经略。
于申。河南人。至尚书郎。常仲孺。河南人。今为谏议大夫。
苏弁。武功人。好聚书。至三万卷。与先君通书。以户部侍郎贬。复为刺史。崔芃。博陵人。善言名理。为御史尚书郎。
郑元均。荥阳人。强抗少所推让。然以此多怨。困不得位。辛恽。陇西人。有史学。
韩衡。昌黎人。善士。陈众甫。梓潼人。高志气。
薛伯高。同郡人。好读书。号为长者。后至尚书卒。张宣力。清河人。儒善。后表其名去力但为宣。自元均至宣力。皆没没无显仕者。
孤宗元曰。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信让而大显。道博而无杂。今之世言交者以为端。敢悉书所尤厚者。附兹石以铭于背如右。
晋茅山真人杨君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于句容。似吴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攻书好学。该涉经史。性渊懿沈厚。幼而通灵。与二许皂结神明之交(二许映与穆)。思元荐于相王。用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刘璞传灵符(璞即魏夫人长子也)。君渊沈应感。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冥默幽欻。相袭无朕矣。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周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纷纷属乎烟霄。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明君受质虚閒。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许翙。先师告翙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辉莹之功。并归于君矣。
百官行状奏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无能。谬得秉笔史馆。以记注为职。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臣贤士事业。载奸臣佞人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斩辟。三年平江东。斩锜张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宪诚。得泽潞邢洺。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十二年平淮西。斩元济。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沧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斩师道。得十二州。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而自元和以来。未著实录。盛德大功。史氏未纪。忠臣贤士名德。甚有可为法者。逆臣贼人丑行。亦有可为诫者。史氏皆阙而未书。臣实惧焉。故不自量。辄欲勉强而修之。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故善恶混然不可明。至如许敬宗李义府李林甫。国朝之奸臣也。其使门生故吏作行状。既不指其事实。虚称道忠信以加之。则可以移之于房玄龄魏徵裴炎徐有功矣。此不惟其处心不实。苟欲虚美于所受恩之地而巳。盖亦为文者又非游夏迁雄之列。务于华而忘其实。溺于辞而弃其理。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记事则非史迁之实录。不如此。则辞句鄙陋。不能自成其文矣。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若使指事书实。不饰虚言。则必有人知其真伪不然者。纵使门生故吏为之。亦不可以谬作德善之事而加之矣。臣今请作行状者。不要虚说仁义礼智。忠肃惠和。盛德大业。正言直道。芜秽册。不可取信。但指事说实。直载其词。则善恶功迹。皆据事足以自见矣。假令传魏徵。但记其谏争之词。足以为正直矣。如传段秀实。但记其倒用司农寺印以追逆兵。又以象笏击朱泚。自足以为忠烈矣。今之为行状者。都不指其事。率以虚词称之。故无魏徵之谏争。而加之以正直。无秀实之义勇。而加之以忠烈者。皆是也。其何足以为据。若考功视行状之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者乃下太常。并牒史馆。太常定谥。牒送史馆。则行状之言。纵未可一一皆信。与其虚加妄言都无事实者。犹山泽高下之不同也。史氏记录。须得本末。苟凭往例。皆是空言。则使史馆何所为据。伏乞下臣此奏。使考功守行善恶之词。虽故吏门生。亦不能虚作而加之矣。臣等要知事实。辄敢陈论。轻黩天威。无任战越。谨奏。
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柏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晋。其支子有受邑于伯为采地者。因以为姓。后世生宗。宗以直显。景公厉公之时。三郤恶宗。共谮杀之。其客毕阳。以其子州黎奔楚。于是改伯为柏。及汉有鸿者。由议郎为魏郡守。子孙家焉。故为魏郡也。有季纂者。入唐为工部尚书。生敬仁为蕲州长史。生謇为河南永宁令。赠大理寺少卿。生造为怀之获嘉令。即公之父也。公讳良器。字公亮。生十二年。安禄山陷东郡。获嘉守县印不去。为贼将所害。公既免丧。怀平贼志。乃学击剑。依父友王奂。奂尝曰。汝额文似李临淮。面黑子似颜平原。其必立。临淮即太尉光弼也。年十七。得汝州龙兴尉。王奂从事太尉府。荐之太尉。召与言。遂授以兵。使平安越之盗。累授左武卫中郎将。以所将兵隶于浙西。广德岁中。盗陷江东十州。公帅所将兵来婺州。功多进左武卫将军。平方清于洞中。赐钱五百万。破张三霸海上。改左金吾卫将军。为都知兵马使。大历初。潘狞虎据小伤。胡参据蒸里。江东大扰。公将卒三千人骑五百人与战。皆破之。斩首三千级。执俘一千人。诏加检校光禄大夫兼苏州别驾。又加左羽林大将军。试殿中监察御史李栖筠问公年。对曰二十有四。战阵几何。曰六十有二。李公叹曰。相识甚近。得公甚深。勉哉。公泣涕谢曰。遭时丧乱。父死家破。誓弃性命。以除寇雠。私志未立。岂敢望为明公之所知哉。建中初尝至京师。宰相杨炎召之语。公因言两河有事。职税所办者。惟在江东。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炎许诺。其冬遂并宣越与浙西以为一。而以晋州剌史韩滉代道昌焉。及德宗如梁州。李希烈陷汴州。逐李勉。遂僭帝号。寇陈州。围宋宁陵。滉使公将卒万人救陈并宁陵。是时刘元佐败于白塔。收其卒保宋州。使将王彦昭守宁陵。希烈拥水灌其南。筑埇道亲临其北。令军中曰。明日日中陷城。公闻之。厉所将兵。成阵以进。恐城陷不及。使弩手善游者五百人。沿汴渠夜进。去城数里。没于水中。遂得入。及旦。贼驱勇卒登城。城中伏弩悉发。皆贯人毙。其后希烈始知救兵得入。杀守将。因罢去。将昌集城中人哭曰。向非浙西救至。则此城已屠矣。遂拔襄邑。收漳口。宋州由是获全。李希烈遂失汴州。奔于蔡。诏封平原郡王。食邑三千户。特进兼御史中丞。贞元二年淮西平。诏曰。休勋茂伐。书于竹帛。戎籍乃为裨将副。非所以褒功宠德也。其以为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官如故。五年诏与太尉晟侍中瑊等三十六人图形于凌烟阁。上亲御。即其形而赞之。八年迁大将军。士卒之在市贩者。悉挥斥去。募勇者代之。故为所监者不悦。明年。公之故人有犯禁宿于望仙门者。卫使奏言。遂转右领军卫大将军。所监者乃用其衙将魏循代为将军。自是军中之政。不复在于将军矣。十五年兼英武将军使。十八年迁左领军兼御史大夫。十九年闰十月。以疾卒。年六十一。天子为之废朝。赠陕州大都督。明年。葬于万年毕原。夫人康氏先殁。后始附葬。有子曰元封。为蔡州剌史。曰耆。为谏议大夫。曰元凤。为澄城主簿。曰夔。为襄州参军。三女皆幼。以元封及耆累赠为司空。夫人追封魏国太夫人。初公与王栖曜李长荣皆事韩晋公。栖曜至鄜坊。长荣至河阳泽潞。皆拥节有土。公自少则戮力破贼。及壮解宁陵猗杖之围。希烈之所以兵不及于宋。而江东以全者。实公之所为也。功最高。位独以不副。克生良子。能大厥家。太和元年。翱自庐以谏议大夫徵。路出于蔡。元封泣拜。且曰。先公之碑未树。教后嗣其果有辞俟也。公不可听。乃铭曰。
公生十二。未壮家毁。誓殄父雠。不怯勇死。释官就军。焯有其勋。擒凶盗平。威明显闻。人谁不贵。孰胜其位。由卑至巨。莫匪躬致。宣疏土疆。报未功当。是生后人。绍庆不忘。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三表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
昔齐桓议封禅。管仲骤谏其未宜。晋武平江东。何曾深惟于远驭。彼二臣者。居安思危之志明。而有犯无隐之诚切也。况朕寡德。谬应昌期。赖先帝削平之威。蒙列圣浸渍之泽。聿来燕翼。甫靖华夷。既无德而有成。实以祥而为惧。卿等所宜朝夕纳诲。警予荒宁。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而乃过为溢美。频上鸿名。谅多忠赤之诚。殊非药石之爱。汝为予砺。为朕揣摩。汝为予舟。为朕康济。强我懿号。不若使我为有道之君。加我虚尊。不若使我居无过之地。宜罢来请。用副乃怀。
灵光寺僧灵佑塔铭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
释家之法。以弟子嗣师由子。其事死送葬。礼如父母。由是籍书赞记之。常名而不姓。今通氏言释者。必祖自佛派。分诸系于七祖。各承其师之传。以为重望。而律师光范者。始为童子时。事师曰灵佑。且满岁。师与其曹为状喻之语。而律师侍侧。辄达其至。既学五年。而通经纪。年及冠。遂去发被褐。言语应引。则老缁不能对矣。大历中诏度。始成僧仪。初居吴之嘉兴空王寺。其后缁衣男女相与诵其能。于是俱使授学。更居灵光寺。遂与其徒讲赞微言百流会归之说。自吴南北郡邑。缁衣咸果受。人人自得。若濡露然。又著会释章句十五卷。贞元十六年十月某日。灭于其寺之居。僧年四十五。寿年七十四。遗言令其子弟曰。当殡我寺之居西园中。其后四年。门弟子相与成塔于其所。元和中。余游吴。弟子明辨来求铭焉。律师字楷。其家本吴人。其乡里在吴之昆山县。曾祖师利。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三百户。祖元亮。于潜令。父君卿。彭泽丞。母河东裴氏。其子与明辨之列凡六人。皆童子受学。是哀氏之仪由子也。作铭。其词曰。
唯寂之门。呜呼已矣。匪媾匪育。孰后尔已。能传其心。即继乃嗣。以图我铭。以纪万祀。
李绅传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宗臣锜在吴。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锜舍之。与宴游昼夜。锜能其材。留执书记。明年。锜以骄闻。有诏召。称疾不欲行。宾客莫敢言。绅坚为言。不入。又不得去。会留后使王澹专职为锜具行。锜蓄怒始发于澹。阴教士食之。初士卒当劳赐者。皆会府中受赐。与中贵人临视。次至中军。士得赐者俱不散。齐呼曰。澹逆可食。既尽。即执中贵人胁曰。尔宁遂众欲。宁饱众腹。曰。请所欲。曰。为我众书报天子。幸得复锜位。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绅闻之。亡入锜内匿。众索不得。及中贵人至。促锜行。锜益怒。急召绅授纸笔。令操书上牍。绅坐锜前。佯惴怖战。管摇纸下。札皆不能字。辄涂去。累数十行。又如是。几尽纸。锜怒骂曰。是何敢如是。汝欲下从而先人耶。对曰。绅不敢恶生。直以少养长儒家。未尝闻金革鸣。今暴及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诚得死在畏苦前。幸耳。锜复制以兵刃。令易纸。复然。傍一人为锜言曰。闻有许侍御纵者。尤能军中书。绅不足与等。请召纵。纵至。锜锐意自举。授词操书。无不可锜意。遂幽绅于润之外狱。兵散乃出。纵竟逆死。赞曰。李锜之贼江东也。其抗节者有李云李绅。云则山中刘腾为书以大之。而绅之迹未及称。且绅职锜肘腋下。举动顾盼有一不诚。则支体立尽众手。而绅亦不顾。而晓然自效如此。可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耶。
镇国大将军王荣神道碑 唐 · 戴少平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
天列钩陈之象。国维环卫之仪。苍旻立程。图谍斯载。心膂之寄。贤良是畴。苟非副慎选。曷以将军累代而居其位焉。将军姓王氏。讳荣。字荣与。本太原人也。肇自轩后。延于周室。自灵王丧道。黜太子晋于河东。时人号为王家。子孙因以命氏。子晋生敬宗为司徒。至秦始皇大将军剪。子曰贲。孙曰离。皆以武略著名。列于战国策。及汉昌邑中尉吉。博通坟典。形于书籍。生二子。长曰霸。居太原。次曰骏。居琅琊。公即霸之后矣。自剪至魏。凡三十四代。有昶。为征南将军。后遇西晋陵替。子孙有过江者。为江东盛族。其不往者。代有贤豪。史传备彰。此无缕载。隋季丧乱。龙蛇起陆。爰有唐之始祖。举义师于北京。惟公之先宗。向雄风于西土。繇是奕叶承绪。因家上京。曾祖元。皇越州长。王父思献。唐元功臣行右龙武军大将军。父崇俊。皇开府仪同三司行左龙武军大将军事莒国公兼京城功德使。赠太子太保。庆有所属。世无乏贤。猗欤将军。即太保之元子也。高门有嗣。美玉无瑕。识鉴精通。知谋周达。忠孝立志。温良饰躬。总角精乎两经。弱冠穷于三略。文武不坠。刚柔得中。风姿逸偫。果断在已。公门家子也。肃宗皇帝美公先父有勤劳于国。有训导于家。爰自妙年。授公左龙武军司戈。广德初转本军中候。未几迁同州伏龙府折冲。赐紫金鱼袋。本军宿卫。皆特降恩煦。宠于勋贤。代宗之初。蕃戎豕突。烽燧西举。銮舆东巡。公之父子。俱为侍从。翼戴往复。公家是先。特拜公陕府元从游击将军守左龙武军冯翊府左郎将上柱国太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公以恪居韶淑之年。志出云霄之路。勤守职业。色养无亏。虽居长。上以公代有勋绩。将施延赏之恩。特赐故右龙武军将军李敬照之长女。以其令淑有闻。由内而降为公之夫人也。恩逾国戚。宠过常伦。服玩礼仪。无非常赐。渥泽霶霈。未之前闻。公谦冲有恒。恭俭无替。并谓祸生不意。家衅荐臻。公柴骨棘心。居苫枕块。左右坟阙。荐奠朝晡。睹之者涕零。闻之者恻怛。可谓至孝之至。恭仁之□数年后迁右神武军翊府中郎将。寻改右清道率府率。建中末。贼泚扇奸。乘其不虞。祸起肘腋。宫室蜂虿。车驾郊畿。公乃奔驰扶轮。躬奉矢石。出殁生死。羽卫君王。是知仁者必有勇也。上嘉其诚。特封武威郡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逮于克复城阙。载酬厥勋。兴元初拜奉天定难功臣云麾将军守右监门卫率府率。寻充左龙武军南仗使。八年转左内率府率。军职如故。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昼警夜巡。考课尤著。有诏补本军通直将军。职其将迁。望亦增重。松竹之操。森然可观。贞元末特拜左龙武军事。居文明之代。翊舜禹之君。嗣业既彰。军风载振。昔宏农杨氏。四世三公。今太原王君。三代三品。于戏。德宗皇帝奄忽升遐。顺宗钦明。践祚皇极。公以册立之重。拜御史中丞。寻加镇军大将军。赐一子正员八品。改赠先父太子太保。殊常之泽。并集公门。虽承湛露之恩。不易履冰之诫。霜仗增肃。天门益雄。规谟昭彰。职事修举。前后伦类。莫之与京。于是书芳躅于武经。写丹青于麟阁。俄乃紫微迁位。皇室荐哀。二帝山陵。六军扈跸。羽仪争胜。公也推先焕采。宝历新升。恩加近侍。迁本军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佩玉腰金。珠门䌽戟。昔马援有伏波之号。班超扬定远之名。虽门望同途。终华裔别实。岂若登坛柱国。授钺中朝。昼列彤庭。暮严清禁。涣汗之重。孰云比肩。至如君尽其臣忠。子及于父位。万乃有一。公其获诸。公之性也。矜孤悯穷。宽仁厚德。不伐其善。无施其劳。忠孝仁义。全乎始终。财帛洽于姻亲。粟禄沾于乡党。享福居崇。固其宜矣。公当拜命之始。将军(疑)有事于南郊。献锋锐者盈于九门。积玉帛者来于万国。公为六军之首。将持百代之名。敷陈盛仪。回出偫格。美望充于朝野。嘉声达于圣聪。因赐二子出身。用旌厥德。公竭乃筋力。罄于心神。靡盬自哀。积勤致疾。天医继路。御饵盈庭。虽上命以惜贤。竟膏肓之罔救。公累官十任。历事五朝。谋猷克申。威惠斯在。犹以遗训。贻乎子孙。身后之仪。靡不详告。有始有卒。公其得之。公尝谓知已曰。大丈夫誓当开拓疆境。扫涤欃枪。诛锄奸凶。廓清华夏。致君尧舜之上。荣名管葛之前。岂可保位金门。坐安天禄而已。何乃寿龄不永。事与愿违。未尽所试。奄辞明代。呜呼。元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薨于道政里之私第。享年五十有六。万乘眷勋勤之德。彻食伤嗟。三军思抚育之情。攀辕恸泣。意夫卞氏之玉。绝迹于良时。隋侯之珠。韬光于幽壤。翩翩盛德。足继前修。亹亹馀风。扬乎后代。亦可谓殁而不忘者也。来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丹旐既举。青乌告期。有司上闻。锡葬殊等。出天厨以飨奠。俾中贵以临丧。卤簿溢于郊衢。笳箫震于阡陌。宠光存殁。泽被幽明。栖神于凤城东南龙首原先茔之左。礼之至也。夫人陇西郡夫人李氏。妇德柔明。母仪贞顺。视孤茕以洒泣。抚灵榇以销魂。追思饰终。罄竭家产。嗣子朝散郎前行左内率府录事参军太原县开国公谅及王女等。或婉淑冲和。或贞刚励节。各禀家训。修于令闻。绝浆岂独于曾参。负米犹思于子路。终天罔极。叩地何追。虑嘉躅之遗闻。请修文以记德。予以素承交契。见托临终。辞之不俞。聊载贞石。铭曰。
禺禺圣君兮谔谔良臣。惟德是辅兮皇天匪亲。国有环卫兮天有钩陈。心膂之寄兮畴咨哲人。将军之孙兮将军之子。开国承家兮提纲振纪。君臣浃洽兮永冀终始。形图彩阁兮名列青史。彼苍者天兮歼我中贤。皇王轸悼兮士旅潸然。于以展恩兮式奠几筵。于以饰终兮卤簿旌旃。龙首之原兮凤城之前。萧萧白杨兮窅窅黄泉。立石刻铭兮纪勋纪德。扬名播美兮千年万年。
鼓吹赋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鼓吹本轩皇因出师而作。前代将相。有功则假之。今藩阃皆备此乐。余往岁剖符金陵。有童子六七人。皆于此艺特妙。每曲宴奏之。及再至江南。并逾弱冠。悲流年之倏忽。忆前欢而悽怆。乃为此赋。
追昔吴会之年。思为卫霍之将。怀瀚海而发愤。想狼居而在望。厌桑濮之遗音。感箫鼓之悲壮。每闻兹乐。心焉犹尚。爰有侲童(原注出西京赋)。㯋秀含聪。思虑未敢。专和发中。繁会曲折。变态不穷。交簻烁电。挥手成风。或累发而碎隐。或徐弁而从容。管孤引以嘒嘒。鼓轻投而逢逢。若乃清景妍和。嘉客来萃。登高台而互动。对芳树而并吹。见鹏鹗之争厉。耸壮士之愤气(原注鹏鹗争壮士怒皆鼓吹曲名)。忽疑翔雁叫于寒烟。胡沙蔽于天地。其始也。若伐木丁丁。响连青冥。喧禽万族。声应崖谷。其纵也。狠羊斗角。奔兕相触。转石振于崩溪。燎野焚于寒竹。其终也。如风飙暂息。万籁皆肃。天地霁而雷霆收。川波静而鱼龙伏。昔我往矣。子衿青青。我今来思。突而弁兮。谅昔人之多感。睹移柳而兴悽。惜岁年之易往。叹亲好之常暌。于是勉其成人。再命迭作。念所思而不见。慨悲翁之萧索(原注所思悲翁并曲名)。音岂殊于今昔。情自有于哀乐。乃知孔将比于鸣蛙。陆反思于唳鹤。彼衰退于忧伤。并荣华之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