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咏北宋 946 — 1015
全宋文·卷一○八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
以「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自戒,因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
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即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
淳化初,由知浚仪县擢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四年,官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
历迁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两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绩闻。
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书,同年秋,加礼部尚书
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文章雄健有气骨,称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后人增为十二卷。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又见《乖崖先生文集》附录李焘湖北漕司乖崖堂记》,钱易所撰墓志铭,韩琦所撰神道碑铭。
李镗
全宋诗
李镗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焘孙。
曾官宣义郎
事见《周文忠集》卷六六《李文简公)神道碑》。
李钖
全宋诗
李钖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焘孙。
曾官修职郎,为彭州九陇主簿
事见《周文忠集》卷六六《李文简公)神道碑》。
晁公武南宋 1102 — 1172
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冲之子,公溯兄,世为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今江苏徐州)。
靖康之乱,逃离汴京,流落吴楚。
绍兴初,与蜀中文士李焘苏符程敦厚赵次公交游。
二年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
十五年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
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寻知恭州,移荣州合州,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
二十七年被劾罢,复职知泸州
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
隆兴二年国史院编修官,旋为右正言,多所论列。
殿中侍御史,徙户部侍郎
乾道元年出知泸州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
三年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六年淮南东路安抚使兼知扬州七年潭州
吏部侍郎,除临安府少尹,以与判官不合罢。
晚居嘉州卒。
公武学有渊源,闻见广博,著有《易诂训传》、《尚书诂训传》、《毛诗诂训传》、《中庸大传》、《春秋诂训传》、《石经考异》、《稽古后录》、《通鉴评》、《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斋读书志》。
事迹具《郡斋读书志校證》附录一《晁公武传略》。
史尧弼
全宋诗
史尧弼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幼年即以文学知名,年十四预眉州乡举,李焘第一,尧弼第二。
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四川类试下第,遂东西游,入潭师张浚幕。
明年湖南漕试第一,是科张栻第二,遂与张栻交。
二十七年进士
仕历不详,寻卒。
有《莲峰集》三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十卷。
事见本集卷首宋任清全序、《浩然斋雅谈》卷中。
 史尧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莲峰集》(诗二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二六
史尧弼(一一一九——?
),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
绍兴二年李焘十八岁为眉州解魁,尧弼居第二,年仅十四。
遵亲命,束书东游。
张浚潭州,乃以古乐府、《洪范》等论贽之,谓其大类东坡
绍兴二十七年与其弟尧夫登第。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进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用兵必败,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
乾道二年省斋书《莲峰集序》,称「天下学士欲拜下风而不得」,可知尧弼必卒于绍兴末乾道初之五六年间。
省斋任清全《莲峰集序》(《莲峰集》卷首),《宋元学案补遗》卷五○。
晁公溯
全宋文·卷四六八○
晁公溯(一一一七——?
),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钜野(今山东钜野)人。
靖康元年,北敌发难,年仅十岁即随家人逃离汴京,东游吴楚。
次年十一岁时,父冲之留佐东道,败死于宁陵
绍兴初入蜀投靠姑丈孙涪州八年李焘同科进士及第
十年梁山二十五年留佐夔州路转运判官王珏三十年涪州军事判官隆兴元年梁山乾道元年眉州乾道二年升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既兼漕挽。
衰迟之年曾赴上都,再入江南
著有《嵩山》。
宋史》无传,事迹略见所作《悯孤赋》、《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梁山县题名记》、《自过犍为山水益佳》诗、《上张待制劄子》、《与李仁甫结交书》、《省斋记》、《王少卿墓志铭》、《程氏经史阁记》、《答苏小溪小简》、《上虞参政劄子》、《尽心堂记》、《与石通判劄子》等诗文及师璿嵩山集序》。
李熹南宋 1123 — 11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1175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明甫
李焘弟。
以荫补官。
雅州庐山县酒务,历利州潼川府路提刑司检法官,终知成都府成都县
性刚直,居官砺志廉节,不求知名。
能诗,不为藻饰,而务达其意。
王淮南宋 1126 — 11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89 【介绍】: 婺州金华人字季海
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
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
曾劾罢宰相汤思退,荐举学者郑伯熊李焘等。
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旋迁左丞相
因好友唐仲友朱熹所劾,乃擢陈贾郑丙官,使攻道学,始开庆元伪学之禁。
卒谥文定
方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
礼部第一,教授荆门
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之,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
学问贯通经史。
所作《正论》、《机策》十余篇,多讥切时弊。
全宋文·卷六一六二
方恬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又号师古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
乾道五年礼部第一,教授荆门
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
其学贯穿经史,务为可用。
有论传世。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七,《宋历科状元录》卷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一。
李垕南宋
全宋文·卷六三六一
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长子。
乾道四年,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官
与其父同掌史事,时人荣之。
淳熙四年,为言者所劾,放罢,未几卒。
见《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等。
刘清之南宋 1134 — 11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4—1190 【介绍】: 临江军人,徙居庐陵字子澄号静春先生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
宜黄县,以荐召对,论“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
太常寺主簿、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
被诬告罢归,筑槐阴精舍以讲学。
光宗立,起知袁州,病卒。
初中进士后欲应博学宏词科,及晤朱熹,遂志于理学。
吕祖谦张栻神交,为汪应展、李焘敬慕。
有《曾子内外杂编》、《戒子通录》、《墨庄总录》及文集等。
李塾南宋 1148 — 1180
全宋诗
李塾(一一四八~一一八○)字季修号约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焘子,壁兄。
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应制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三三)。
官终承务郎(《周文忠集》卷六六《李焘神道碑》)。
七年卒,年三十三。
事见《宋蜀文辑存》卷七五《祭季修九兄文》、《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
李壁南宋 1159年11月24日 — 12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9—1222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
李焘子。
进士
宁宗立,累迁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
曾疏请追夺秦桧王爵;附合韩侂胄,起草伐金诏书;北伐失利,劝侂胄苏师旦等。
复预闻史弥远谋诛侂胄事。
累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后为御史劾罢。
久之,出知遂宁府
卒谥文懿
为文隽逸,精通典章制度。
有《雁湖集》、《中兴战功录》、《王荆公诗注》等。
全宋文·卷六六八四
李壁(一一五九——一二二二)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子。
以父荫入官,登绍熙元年进士第,召试,为秘书省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刑部郎,擢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权礼部尚书
开禧二年七月,拜参知政事,与韩侂胄共谋伐金。
宋军败,史弥远侂胄实预闻,兼同知枢密院事
后谪居抚州,复提举宫观,起知遂宁府
嘉定十五年六月卒,年六十四,谥文懿
著述甚富,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中兴战功录》三卷、《中兴诸臣奏议》若干卷、内外制二十卷、《援毫录》八十卷、《临汝闲书》一百五十卷,《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存)。
真德秀《故资政殿学士李公神道碑》(《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一)。
宋史》卷三九八有传。
李埴南宋 1161 — 1238
李埴(约1161~1238年宋代官员。
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
四川眉州丹棱人
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常德知府、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四川宣抚使知成都府资政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肃
与父李焘、弟李壁皆有文名,人比之三苏。
有《皇宋十朝纲要》等。
所作《鄂州重修北榭记》为《黄鹄山志》收录,是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原有“《鄂州重修北榭记》碑”在黄鹤楼斗姥阁下,该碑与北榭今皆已不存。
全宋文·卷六七○八
李𡌴(一一六一——一二三八)字季允号悦斋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子。
绍熙元年进士第
秘书省正字,除校书郎
历知江陵潼川常德夔州
开禧嘉定间湖北成都提刑
召为吏部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官,擢秘书少监起居舍人江东制置副使
绍定四年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召赴阙,拜权刑部尚书
嘉熙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四川宣抚使、知成都
明年,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
六月卒,谥文肃
著有文集、《皇宋十朝纲要》(存)、《续帝学》、《赵鼎行状》、《公侯守宰士庶通礼》等。
见《鹤山集》卷六四《跋静春先生刘子澄帖》、《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六九、方域一八之二七、《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宋史》卷三九、四一、四二、二○三、二○四,《宋史翼》卷二五,《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下。
李𡉙南宋
全宋诗
李𡉙字叔廑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焘子,塾兄。
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权知忠州(《周文忠集》卷六六《李焘神道碑》),历知邛州(《全蜀艺文志》卷三○《重刊华阳国志序》)。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夔州路提点刑狱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四○)。
事见《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六四六○
李𡉙字叔廑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次子。
尝知邛州,累官至夔州路提点刑狱
嘉定四年为言者所劾,放罢。
𡉙承家传史学,尝病世传《华阳国志》刓缺太甚,叙事失序,参考他书,校补《华阳国志》十二卷。
见《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四○。
陈均南宋 1174 — 12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4—1244 【介绍】: 兴化军莆田人字平甫号云岩又号纯斋
陈卿从孙。
濡染家世,安贫力学。
理宗初辞太学归里,本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参稽《国史》、《国纪》,用朱熹《纲目》之例,为《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举要》二书,起太祖,迄宁宗嘉定
端平初郑性之奏闻,诏取其书,特补迪功郎,不受。
周旋性之之门三十年,著书每资其力。
白珽宋末元初 1248 — 1328
字廷玉钱唐人
八岁能赋诗,长,习为科举业,轰然有声场屋间。
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昼翻夜诵,灯坠花穴帽不知也。
丞相伯颜程承旨钜夫刘中丞伯宣前后交荐,辞不赴,李文简公力起之。
太平路儒学正,未几摄行教授事,寻转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秩满,署淮东盐仓太使,谢事,养疴海陵
再迁兰溪州判官,致仕。
结庐西湖金沙滩,有泉自天竺来,及门而汇,榜之曰湛渊,因以自号。
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
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所居多,先是一竿上岐为二,人皆异之,赋《双竹杖》诗,未几而殁。
廷玉有二子,盖先兆也。
所著曰《湛渊》。
剡源戴帅初评其诗,甚似渡江陈去非,而尝讳言去非
其赋《铜浮沤》一篇,尤清驯可念。
紫阳方万里称其冠绝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气。
庐陵刘会孟谓其不为雕刻苛碎,苍然者不惟极尘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
皆确论也。
苏伯衡元末明初
伯衡字平仲金华人
明初为国子学录,迁学正
被荐擢翰林编修,辞归。
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荐以自代,复以疾辞。
后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有《平仲集》十六卷。
(田按:平仲以古文鸣,宋景濂《送平仲还乡序》云:「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条,或小或大,或圆或偏。
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
」又云:「司马温国公光资治通鉴》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
宋有李焘,虽尝著为编年,异同之论,皆并存之,盖不敢当作者之任。
元史》新修。
十四朝之行事,亦颇粲然可观。
有能搜纂以续司马之书者,将不在今日乎!
平仲学术富而辞章美。
其东还也,将操笔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
」其为老辈推重如此。
平仲之官学录也,在丙午七月
吴元年丁未学正,见所作《国子学同官记》。
其被荐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时御笔宣唤》诗云:「玄霜湿雾动龙香,水殿书题爱晚凉。
虮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
」《明日入见奉天门口号》云:「玉阶俯伏聆天语,金匮抽书亦许陪。
」又《明日诣相府控辞述怀》云:「只缘多病兼无似,只合山林送此生。
」盖引见后授编修,即以病辞也。
其官国子前后五年
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太学六年。
」《提要》疑为史误。
余详检本集,盖仲子误加一年,史不误也。
集中又有《被留校雠元史史馆杂书》诗云:「笔削自从尼父后,文章无过马迁优。
坐销官烛知无补,丝络翻惭进庶羞。
」盖辞官后又被留史馆至明年始得还也。
平仲夙怀恬退,《连雨杂书》诗云:「决去胡不早,无营尚盘桓。
」《东斋夕书》诗云:「偶随孤鹤行。
时见辣萤度。
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
」厥后景濂荐以自代,力辞还山。
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后辞还。
寻授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
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其为斯人言哉!
平仲集》十六卷,诗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泽古既深,风格亦自骞举,其他著述无闻,集本近亦罕见,馀假之江阴庆云自在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