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小學類
書類
孟子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別集類
總集類
洞神部
續道藏
有舜禹三年之说三代之衰世多僻王斯礼未之有
改也汉之文帝始有短丧之制而景帝遂行之为王
者废礼之罪首至诸侯之礼不知何自而变孟子为
滕文公 定为三年之丧而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
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然则诸侯废
三年之礼其已久矣于 (第 4b 页)
改也汉之文帝始有短丧之制而景帝遂行之为王
者废礼之罪首至诸侯之礼不知何自而变孟子为
滕文公 定为三年之丧而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
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然则诸侯废
三年之礼其已久矣于 (第 4b 页)
卑师少所能办也而圣人书人诛其以大陵小以彊
陵弱故人宋所以伸滕也滕无善可伸特怜其危弱
而已明年宋又伐滕小国何以能自立 滕文公 问虽
孟子不能为之谋曰筑斯城也凿斯池也与民守之
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之谋亦欲滕之自
治以 (第 36a 页)
陵弱故人宋所以伸滕也滕无善可伸特怜其危弱
而已明年宋又伐滕小国何以能自立 滕文公 问虽
孟子不能为之谋曰筑斯城也凿斯池也与民守之
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之谋亦欲滕之自
治以 (第 36a 页)
非徒从乎刚也不敢违乎道也道不当从不以小人
之众而苟从道不当违不以君子之孤而轻违象曰
以从道也味从道之一辞则四之中行独复者夫岂
徒哉昔者 滕文公 违百官族人之见而独行孟子之
礼陈良出楚产之区而独悦周公之道少连出东夷
僻陋之俗而独知古人之学世之 (第 40b 页)
之众而苟从道不当违不以君子之孤而轻违象曰
以从道也味从道之一辞则四之中行独复者夫岂
徒哉昔者 滕文公 违百官族人之见而独行孟子之
礼陈良出楚产之区而独悦周公之道少连出东夷
僻陋之俗而独知古人之学世之 (第 40b 页)
可侥幸而苟免)○ 滕文公
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
可(薛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 (第 15a 页)
文公 以其偪已而恐也)孟子对曰昔者大王
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
已也(邠与豳同○邠地名 …… (第 15a 页)
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滕文公 问曰滕
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
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 …… (第 15b 页)
能如太王则避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
而处之可也○杨氏曰孟子之于 文公 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太王之事告之非得已
也然无太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 (第 16a 页)
可(薛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 (第 15a 页)
文公 以其偪已而恐也)孟子对曰昔者大王
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
已也(邠与豳同○邠地名 …… (第 15a 页)
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滕文公 问曰滕
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
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 …… (第 15b 页)
能如太王则避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
而处之可也○杨氏曰孟子之于 文公 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太王之事告之非得已
也然无太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 (第 16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集编卷五 宋 真德秀 撰
滕文公 章句上(凡五章)
(第 1a 页)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 …… (第 1a 页)
我发之而彼之心悦诚服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性之善岂不信哉○三年之丧
自唐虞三代未有改者春秋以来此礼废矣 滕文公 用孟子之言欲行其礼则父兄百官哗然争之及违众而
行又以为知礼何耶盖以为不可行者蹈常袭故之陋见而以为知礼 …… (第 4b 页)
之悲其所以三年而止者特圣人立为中制使不可过焉耳而世降教
失虽以东鲁文献之邦犹不能行何怪于滕之父兄乎然 文公 一以身先之则幡然而悟天理之在人心者固
不可泯也自汉文帝率意变古始为易月之制然详其遗诏盖为吏民设景帝嗣 (第 4b 页)
君也乃冒用其文自短三年
之制岂非万世之罪人乎衍义)○ 滕文公 问为 (第 4b 页)
(文公 以礼聘孟子故孟子至滕 (第 4b 页)
文公 问
之)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 …… (第 4b 页)
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虽后稷
以来旧为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子指 文公 诸侯未踰年之称也)使毕战问井
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 (第 7a 页)
不均谷禄不平是故
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
也(毕战滕臣 文公 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
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 …… (第 7a 页)
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所谓命世亚圣之才矣)○有为神农之言
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 文公 曰远方之人闻君行
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第 9a 页)
文公 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
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衣去声捆音阃○神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
言者史 (第 9a 页)
孟子集编卷五 宋 真德秀 撰
滕文公 章句上(凡五章)
(第 1a 页)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 …… (第 1a 页)
我发之而彼之心悦诚服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性之善岂不信哉○三年之丧
自唐虞三代未有改者春秋以来此礼废矣 滕文公 用孟子之言欲行其礼则父兄百官哗然争之及违众而
行又以为知礼何耶盖以为不可行者蹈常袭故之陋见而以为知礼 …… (第 4b 页)
之悲其所以三年而止者特圣人立为中制使不可过焉耳而世降教
失虽以东鲁文献之邦犹不能行何怪于滕之父兄乎然 文公 一以身先之则幡然而悟天理之在人心者固
不可泯也自汉文帝率意变古始为易月之制然详其遗诏盖为吏民设景帝嗣 (第 4b 页)
君也乃冒用其文自短三年
之制岂非万世之罪人乎衍义)○ 滕文公 问为 (第 4b 页)
(文公 以礼聘孟子故孟子至滕 (第 4b 页)
文公 问
之)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 …… (第 4b 页)
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虽后稷
以来旧为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子指 文公 诸侯未踰年之称也)使毕战问井
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
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 (第 7a 页)
不均谷禄不平是故
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
也(毕战滕臣 文公 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
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 …… (第 7a 页)
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所谓命世亚圣之才矣)○有为神农之言
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 文公 曰远方之人闻君行
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第 9a 页)
文公 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
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衣去声捆音阃○神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
言者史 (第 9a 页)
(上不忘降尔雅降娄降音户江反而孙炎云降下也奎为沟渎故称降也是平声之降即降下之降也)
洚
古音同上 孟子 滕文公 篇洚水者洪水也(今此字四收于一东二冬四江四绛部中)
韸(匹江切)
(广韵此字有二在一东部者从夆薄 (第 24a 页)
洚
古音同上 孟子 滕文公 篇洚水者洪水也(今此字四收于一东二冬四江四绛部中)
韸(匹江切)
(广韵此字有二在一东部者从夆薄 (第 24a 页)
(家得二亩半凡家授田一百十二亩半也今传言公/田什一者举其全数据出税言之周谓之彻殷谓之)
(助夏谓之贡其实一也者出孟子文彼云 滕文公 问/为国于孟子孟子对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是也然三代受亩/悉皆什 (第 21a 页)
(助夏谓之贡其实一也者出孟子文彼云 滕文公 问/为国于孟子孟子对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是也然三代受亩/悉皆什 (第 21a 页)
义曰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诚也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若损大益小掩显大微皆失至诚也
孟子曰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
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第 54b 页)
孟子曰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
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第 54b 页)
太不怀 又未逾年而以君命遣 聘于邻国则哀)
(戚之情忘矣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滕文公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及至葬颜色之戚)
(哭泣之哀吊者大悦而有愿为其氓者盖礼义人心之/所同然也齐顷公嗣立之 …… (第 26a 页)
(适归归于怙乱者也夫郑伯许男如楚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
(日榖 文公 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
(子玉公喜而后可知 …… (第 34b 页)
干犯盟主至于见讨谁)
(之过欤称国以杀不去其官罪累/上也春秋端本清源故书法如此)夏五月壬申曹伯寿
卒 (文公 名寿子庐/立是为宣公)晋侯伐郑(报邲之役也郑左氏传十/二年是役也 石制实入)
(楚师将以分郑而立公 (第 38a 页)
(戚之情忘矣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滕文公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及至葬颜色之戚)
(哭泣之哀吊者大悦而有愿为其氓者盖礼义人心之/所同然也齐顷公嗣立之 …… (第 26a 页)
(适归归于怙乱者也夫郑伯许男如楚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
(日榖 文公 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
(子玉公喜而后可知 …… (第 34b 页)
干犯盟主至于见讨谁)
(之过欤称国以杀不去其官罪累/上也春秋端本清源故书法如此)夏五月壬申曹伯寿
卒 (文公 名寿子庐/立是为宣公)晋侯伐郑(报邲之役也郑左氏传十/二年是役也 石制实入)
(楚师将以分郑而立公 (第 38a 页)
正鹄反诸其身之道也如是则何往不吉何行不利
乎象言往有庆者人君勿恤一己之失得独以离明
自昭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者矣孟子告 滕文公
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
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失得勿恤之意强为善也谓 (第 25b 页)
乎象言往有庆者人君勿恤一己之失得独以离明
自昭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者矣孟子告 滕文公
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
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失得勿恤之意强为善也谓 (第 25b 页)
者闭也夫孟子言其大槩余恐后世未究也故又推
先王之心及泰否之象以见君民不可相忘者至于
如此焉
滕文公 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
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
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 …… (第 4b 页)
读圣贤书者不当泥其言当观其用势有不同用亦
多变以用观圣贤圣贤虽往其心常炯然无今古也
且齐宣王问交邻国孟子对以事大事小梁惠问雪耻
秦楚孟子对以省刑薄赋与答宣王者异余所谓势有
不同用亦多变者此也宣王好大而不肯下人能事
大事小则天下服矣惠王一于报怨而不知恤民能
省刑薄赋则天下无敌而其耻可雪矣以是知孟子
之学渊源甚深随势而为高下天下无有不可处之
事也至于 滕文公 问事齐事楚既不以对齐王之语
使下之又不以对梁王之语使上之何也盖滕小国
也齐楚非贤君虽下之不能已其并吞 …… (第 5b 页)
馀地未当以死言也至于势既不可支事又无可为
则其计在死社稷耳夫宣王事大事小理义也惠王
省刑薄赋理义也 文公 效死勿去理义也理义难识
固当审处如何耳夫死本非难事以凡俗之心观之
无不惊惧至于圣贤以理义为重而以死生 …… (第 6a 页)
义矣使梁王以死言则将惊惧忧
惶失节丧邦矣吾因观文公所对乃知孟子之学千
变万转其用常有馀地且以常人观之 文公 在两大 …… (第 6b 页)
弗去此
仁者之政也傥非平昔固结民心岂一旦遽能至此
地哉孟子乃以告文公何也曰此又孟子权其人而
言之也夫 文公 之为世子也之楚过宋得见孟子孟
子指性善以示之一言之下顿有所入乃能于颓波
坏堑中轩然行三年之丧使四方来 …… (第 7a 页)
秋所诛者天地相辽矣借使不幸 文公 与民同死国
虽已破家虽已亡而凛凛节概犹足以使人兴起也
呜呼理义如此之大君子安可不效乎余恐学者读
圣贤 (第 8a 页)
书不知其用故历数对齐梁之语以较 文公 之
说使知学圣贤者当学其用处然后可以得圣贤之
心
(第 8a 页)
滕文公 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
曰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 …… (第 8a 页)
余尝论孟子之学千变万转不忧天下之多故也惟
变多则策多愈变愈新愈出愈奇极其所归安于理
义而已矣夫齐王问交邻国则有事大事小之说梁
惠王问雪耻则有省刑薄赋之说语齐者不以告梁
语梁者不以告齐今 滕文公 问事齐事楚则又变齐 …… (第 8b 页)
孙之计虽寡小而弱亦何足虑也呜呼穷
迫之中乃自有广大之路由是见孟子之学未易量
也然则其要安在曰理义然而 文公 之后卒不闻有
兴者何也此以利心论孟子也兴与不兴在天而善
与不善在我吾知为善而已矣为善乃兴之道也事
在 …… (第 10b 页)
滕文公 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
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
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 (第 11a 页)
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
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
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
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
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呜呼读 滕文公 三问使人凄然不宁深思王道衰微
纪纲废坏而强大之国侵凌放横不知理义乃至于
此也当时小国不幸介于大国之间 (第 11b 页)
不闻有亲仁善
邻之长但见有凭弱犯寡之罪王朝无九伐之诛方
伯无纠合之长齐横于东楚恣于南秦吞于西岂复
知理义哉 文公 见孟子者凡三问皆言其国存亡之
状求急难之策孟子区区欲兴王道如此之急者为
是故也然于危急之中设为谋策要 …… (第 11b 页)
故其避也为可观其死也为可法则以理义在其中
故也夫 文公 三问孟子对之不同者以理义各有所
在不可不审处也易位而行逆施而处皆有害于大
道夫其问事齐事楚则对之效死 (第 12b 页)
先王之心及泰否之象以见君民不可相忘者至于
如此焉
滕文公 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
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
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 …… (第 4b 页)
读圣贤书者不当泥其言当观其用势有不同用亦
多变以用观圣贤圣贤虽往其心常炯然无今古也
且齐宣王问交邻国孟子对以事大事小梁惠问雪耻
秦楚孟子对以省刑薄赋与答宣王者异余所谓势有
不同用亦多变者此也宣王好大而不肯下人能事
大事小则天下服矣惠王一于报怨而不知恤民能
省刑薄赋则天下无敌而其耻可雪矣以是知孟子
之学渊源甚深随势而为高下天下无有不可处之
事也至于 滕文公 问事齐事楚既不以对齐王之语
使下之又不以对梁王之语使上之何也盖滕小国
也齐楚非贤君虽下之不能已其并吞 …… (第 5b 页)
馀地未当以死言也至于势既不可支事又无可为
则其计在死社稷耳夫宣王事大事小理义也惠王
省刑薄赋理义也 文公 效死勿去理义也理义难识
固当审处如何耳夫死本非难事以凡俗之心观之
无不惊惧至于圣贤以理义为重而以死生 …… (第 6a 页)
义矣使梁王以死言则将惊惧忧
惶失节丧邦矣吾因观文公所对乃知孟子之学千
变万转其用常有馀地且以常人观之 文公 在两大 …… (第 6b 页)
弗去此
仁者之政也傥非平昔固结民心岂一旦遽能至此
地哉孟子乃以告文公何也曰此又孟子权其人而
言之也夫 文公 之为世子也之楚过宋得见孟子孟
子指性善以示之一言之下顿有所入乃能于颓波
坏堑中轩然行三年之丧使四方来 …… (第 7a 页)
秋所诛者天地相辽矣借使不幸 文公 与民同死国
虽已破家虽已亡而凛凛节概犹足以使人兴起也
呜呼理义如此之大君子安可不效乎余恐学者读
圣贤 (第 8a 页)
书不知其用故历数对齐梁之语以较 文公 之
说使知学圣贤者当学其用处然后可以得圣贤之
心
(第 8a 页)
滕文公 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
曰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 …… (第 8a 页)
余尝论孟子之学千变万转不忧天下之多故也惟
变多则策多愈变愈新愈出愈奇极其所归安于理
义而已矣夫齐王问交邻国则有事大事小之说梁
惠王问雪耻则有省刑薄赋之说语齐者不以告梁
语梁者不以告齐今 滕文公 问事齐事楚则又变齐 …… (第 8b 页)
孙之计虽寡小而弱亦何足虑也呜呼穷
迫之中乃自有广大之路由是见孟子之学未易量
也然则其要安在曰理义然而 文公 之后卒不闻有
兴者何也此以利心论孟子也兴与不兴在天而善
与不善在我吾知为善而已矣为善乃兴之道也事
在 …… (第 10b 页)
滕文公 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
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
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 (第 11a 页)
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
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
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
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
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呜呼读 滕文公 三问使人凄然不宁深思王道衰微
纪纲废坏而强大之国侵凌放横不知理义乃至于
此也当时小国不幸介于大国之间 (第 11b 页)
不闻有亲仁善
邻之长但见有凭弱犯寡之罪王朝无九伐之诛方
伯无纠合之长齐横于东楚恣于南秦吞于西岂复
知理义哉 文公 见孟子者凡三问皆言其国存亡之
状求急难之策孟子区区欲兴王道如此之急者为
是故也然于危急之中设为谋策要 …… (第 11b 页)
故其避也为可观其死也为可法则以理义在其中
故也夫 文公 三问孟子对之不同者以理义各有所
在不可不审处也易位而行逆施而处皆有害于大
道夫其问事齐事楚则对之效死 (第 12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传卷十
宋 张九成 撰
滕文公 章句上
(第 1a 页)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
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
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 …… (第 1a 页)
而岁大熟皆
可得而知也性善之路其大如此呜呼学士大夫将
欲丕变四海振起帝王之道可不于此而尽心乎
滕文公 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 …… (第 9a 页)
之术使人
君知圣贤之在此而不在彼也夫使不明其性善之
几则已使其明性善之几则必拳拳于民矣皆自然
之理也 滕文公 受孟子一警之力乃力行三年之丧
转百官族人不悦之心为称赏启四方来观之心为
大悦其用已稍稍行矣其有为国之 (第 12a 页)
问此必然之理
也夫 文公 之心虽已晓然知以民为大事然得孟子
之言印之则其行愈不疑矣孟子果有民事不可缓 …… (第 12a 页)
夫孟子有如此学有如此造化乃不克少见于施为
非因 文公 毕战之问何以见其万分之一乎想其胸
中含藏蕴蓄陶冶埏埴乾坤之造变化之神有千百
为国之说有千百井地之学此 (第 18b 页)
孟子传卷十
宋 张九成 撰
滕文公 章句上
(第 1a 页)
滕文公 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
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
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 …… (第 1a 页)
而岁大熟皆
可得而知也性善之路其大如此呜呼学士大夫将
欲丕变四海振起帝王之道可不于此而尽心乎
滕文公 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 …… (第 9a 页)
之术使人
君知圣贤之在此而不在彼也夫使不明其性善之
几则已使其明性善之几则必拳拳于民矣皆自然
之理也 滕文公 受孟子一警之力乃力行三年之丧
转百官族人不悦之心为称赏启四方来观之心为
大悦其用已稍稍行矣其有为国之 (第 12a 页)
问此必然之理
也夫 文公 之心虽已晓然知以民为大事然得孟子
之言印之则其行愈不疑矣孟子果有民事不可缓 …… (第 12a 页)
夫孟子有如此学有如此造化乃不克少见于施为
非因 文公 毕战之问何以见其万分之一乎想其胸
中含藏蕴蓄陶冶埏埴乾坤之造变化之神有千百
为国之说有千百井地之学此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