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政書類
史評類
別集類
正史類
時令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譜錄類
醫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语则暮云空碛句当作时驱雁无疑矣王元美极赏
 敬美定开山幽居为开士幽居愚窃谓此相校雠差
 觉胜耳(维园鉊擿/)
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 高适
齐名共诣旗亭贳酒小
 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偎映拥炉 (第 45a 页)
  士为秘书正字袁台二州刺史善为诗绮靡婉丽

  有齐梁之风时以比吴均何逊云 高适
集十卷 集外文二卷 别诗一卷
  晁氏曰 (第 24a 页)
高适达夫
也一 (第 24a 页)
字仲武
渤海人天宝八年
  举有道科中第永泰初终散骑常侍五十始为诗
  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傅布云 (第 24a 页)
  者传之被于管弦尝夏夜作诗曰夜久喧暂息池
  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翌日遇害旧
  有临淮集七卷此其二也议者谓唐世工诗宦达
  者唯 高适
宦达诗工者唯元衡
  陈氏曰初用莆田李氏本传录后以石林氏本校 (第 26a 页)
  品亦必不凡吾尝至妙喜访其遗迹无复有但山
  巅坟存耳其诗十卷尚行于世无甚令人喜者以
  为优于唐诗僧可也观其诗评亦贬駮老杜如论
  送 高三十五
书记诗云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第 32b 页)
  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

  与前集等皆徐陵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
  尚存天宝间大诗人如李杜 高适
岑参辈迭出康
  成同时乃不为世所称若非子敬家偶存此编则
  许多佳句失传矣中间自载其诗八首如自君之 (第 10a 页)
英乂为左羽林将军英乂知运之子也翰又奏严挺之
之子武为节度判官河东吕諲为支度判官(諲伊/真翻)前封 丘尉高适
为掌书记安邑曲环为别将(河东郡蒲州唐/制边军有支度)
(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其属有判官巡官封丘县汉晋 (第 5b 页)
天下节制(事见上/卷七月) 谏议大夫高适
谏以为不可上皇不
听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
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 …… (第 8a 页)

高适
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
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
道节度使领汝南等 …… (第 8b 页)
未尝以丹徒名郡徒当作杨守式又翻)李成式亦遣
其将李承庆拒之璘击斩敬之以徇景曜承庆皆降于
璘江淮大震 高适
与来瑱韦陟会于安陆结盟誓众以
讨之(韦陟盖赴镇中道闻变遂会/于安陆降户江翻瑱它甸翻) 于阗王胜闻安禄 (第 11a 页)
至乾元元年嗣归诚王董嘉俊以郡来归始)
(更名保州又按天宝八年分定廉/置云山县时盖于县新筑二城也)西川 节度使高适

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使疏吏翻吐/从暾入声)
二年春正月壬寅敕称程元振变服潜行将图不 (第 17a 页)
  名吴大帝时郭暨猷自由拳来隐居于此郡国志
  馀杭有山一名由拳旁有由拳村晋书郭文隐此
  又名郭公山
 仇山 咸淳临安志在县北十五里 高三十五
丈周
  回五里旧有仇王庙因名又谓之白鹿山耆老云
  宋晋阳太守严昆葬此有白鹿绕墓刺史孔严以 (第 16a 页)
  崔彦曾于大彭馆即此
  梁园相传在砀山县平台下梁王育养禽兽之所
  李白诗作梁苑枚乘赋作菟园谢惠连赋 高适

  作兔园
  樊巷在沛县歌风台北即樊哙所居断碑犹存又
  有樊井在南门外相传屠狗处
  红亭乡 (第 48b 页)
  唐


  白岑曾遇异人传发背方其验十全后为淮南小将节
高适
胁取其方然不甚验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
吏于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国史补)

  宋

  法 (第 38b 页)
 良甫字师圣里贯无考
  (臣/)等谨案是书见赵希弁读书附志卷末称淦川
  宋季用校正十二先生者唐杜甫李白 高适
韩愈
  柳宗元孟郊宋欧阳修曾巩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陈师道也 (第 7b 页)
比筑城于鄠县及中渭桥屯兵以备吐蕃
以骆奉仙为鄠县筑城使遂将其兵 吐蕃陷松维保
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 节度使高适
不能救于是 (第 56b 页)
 贵耳譬如燕巢于幕岂能久安何如乘间取贼转祸
 为福长享富贵不亦美乎思明怒锯杀之骂不绝口
 以至于死
永王璘反诏遣淮南 节度使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
等讨之(纲/目)
(作上皇遣 (第 76b 页)
高适
等考唐书通鉴及纲目分注本文遣适/等者乃肃宗非元宗也纲疑有误刘友益乃谓病肃宗) (第 76b 页)
(而书上皇不以肃宗主之此/岂据事直书之义今改正)
 初上皇命诸子分总节制諌议 大夫高适
諌以为不
 可上皇不听以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
 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子
  (第 77a 页)
玚有勇力好兵薛璆等为之谋主以为天下大乱惟
 南方完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
 敕璘归蜀璘不从上乃以 高适
为淮南节度使来瑱
 为淮南西道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璘 (第 77a 页)
 遂引舟师沿江东下吴郡太守李希言广陵太守李
 成式遣兵拒之皆为璘所破江淮大震 高适
与来瑱
 韦陟会于安陆(即安州/注见前)结盟誓众以讨之
回纥遣葛逻支将兵入援
十二月安禄山遣兵陷颍川 (第 77b 页)
 郇国公谥文贞二子陟斌陟字殷卿累迁吏部侍郎
 杨国忠忌其才贬桂岭尉徙平乐肃宗即位永王兵
 起委陟招谕授江东节度使与 高适
来瑱会安州推
 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
 除御史大夫拜吏部尚书卒谥忠孝斌父为相时授 (第 25a 页)
 门未是宫外而亦以掖名之则是殿门之正门外旁
 或有门皆为掖门也(雍/录)
 前殿 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 高三十
 五
丈营未央宫因龙首以制前殿至孝武以木兰为
 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 (第 44b 页)
(诗/)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 高适
王之涣齐名一日共诣旗亭
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俄有妙伎四辈
寻续而至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 (第 46b 页)
 览(毋须时毋禁止之辞也须待也自古立/春后不复行刑今莽则不待时之至)
秋七月大风毁莽王路堂集览(王路堂堂以顿著王之/五路五路注见宋孝武)
(帝大明/三年)
  书法(按堂即未央前殿莽所更名汉殿 高三十五/
丈王路堂何莽所自名也甲戌大风雨雹矣) (第 51b 页)
 (札谓林父犹燕巢/于幕喻至危也)质实(河北道名注见汉成帝绥/和二年魏郡张兴束鹿人)
永王璘反上皇遣淮南 节度使高适
等讨之
 (初上皇命诸子分总节制諌 (第 73a 页)
大夫高适
諌以为不/可上皇不听以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 …… (第 73a 页)
 (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子/场有勇力好兵薛璆等为之谋主以为天下大乱惟)
 (南方完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敕璘归蜀璘不从上乃以 高适
为淮南节度使来瑱)
 (为淮南西道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韦涉共图璘璘/遂引舟师沿江东下吴郡太守李希言平牒 (第 73b 页)
璘诘之)
 (璘怒遣其将浑惟明袭吴郡季广琛袭广陵破其兵/于当涂江淮大震 高适
与来瑱韦陟会于安陆结盟)
 (誓众以/讨之)质实 (第 73b 页)
(高适
沧州人金陵郡名注见汉献帝兴/平二年吴郡注同上建兴三年吴国广)
 (陵郡名注见汉武帝元朔五年淮南当涂县 (第 73b 页)
 (遵庆既去元载权益盛以货纳内侍董秀上意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无不合上以是愈爱之)
放广武王承宏于华州
 (吐蕃既去承宏逃匿草野/上赦不诛放之于华州)
吐蕃陷松维保三州
 (吐蕃陷三州及二城西川莭度使 高适
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质实(松维/保三) (第 4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