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答汪信民书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二、《柯山集》卷四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一九、《圣宋文选》卷二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六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
某启上教授汪君足下:过符离,偶多事,然虽闻车马尝见临,而卒不能一到左右也,必蒙深察。到家,忽使人惠书如见,问以文墨事。某于文词,窃尝好之而不能著也,莫知所以告左右者。抑闻之,古之文章虽制作之体不一端,大抵不过记事辨理而已。记事而可以垂世,辨理而足以开物,皆词达者也。虽然,有道,词生于理,理根于心,苟邪气不入于心,僻学不接于耳目,中和正大之气溢于中,发于文字言语,未有不明白条畅。盍观于语者乎?直者文简事核而理明,虽使妇女童子听之而谕;曲者枝词游说,文繁而事晦,读之三反而不见其情。此无待而然也。足下以文章取高科,言语之工妙天下,而仆敢献其陈说,则有罪矣。然既以仰答盛意之辱,又因以求教也。春寒,自爱。偶以连日冗甚,修答不时,恕之恕之!不宣。耒再拜。
与吕舜徒书(明州)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嵩山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说之启: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鄞县递中为问,达否?昨日忽收十一月二十七日书,承侍奉万福,至慰。说之远宦,穷寂如初,无足言者。贯弟得从贤者游,尤可喜。所谓「乐有贤父兄」之说,则未喻也。是出于《孟子》乎?试为吾友陈之。乐贤而恶不才,在敌以上有所不行,况吾父兄之间哉?父兄天性,甘勉其孝悌而不能已,宁知所乐贤不贤耶?贤可乐矣,顾不贤则如之何?且如何而可谓之贤?颜氏之子、闵氏之弟,视孔鲤不免有惭色矣。舜五十而慕,为瞽叟之贤欤?文王问王季安否而忧喜,王季之德不与也。孔子亦曰:「喜父母之年耳」。以此三圣人之迹求之,似孟子之言无所当也。且其言父子之间不责善,则疏之矣,今何望之深耶?七丈讲学最明,侍次以此禀之,便可语诸郎曰:「无以吾不贤而恶之」。此语虽近乎戏,然所感不浅。近作《申刘》一篇,辨舜河南事,辄同往。汪信民乃止于此,奈何!令人痛怛不可言,吾党中失此一人,大有所系,奈何!颇恨信民不及见吾《申刘》也。诸郎各想进学,春寒,万万为亲多爱。递中奉状,草草不宣。正月二十六日,说之上舜徒船场朝奉。
中庸传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天命之谓性」者何?性者中之所寓也,莫知其所自而推言也。
「率性之谓道者」何?性得所率则为君子,不得其所率则为小人。曰诚、曰明、曰孝、曰忠、曰恕、曰和,皆率性之具也。是六者,皆中之所以为中者也。
「修道之谓教者」何?圣人所以经纶天下之大经也,君子所以择乎中庸也,小人所以反乎中庸者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者何?出乎性而教之所本也,君子以是诚之务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何?中也,诚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何?中也,明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何?情之未发,性之全纯。中之所以名中者也,肫肫如也,渊渊如也,浩浩如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何?中之一物,于是乎有二名也。颠沛之际,毫发之多,或不中节焉,亦不足为和也。有子言和,必有待乎节之非,和之正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者何?是一物不得二名也,楩楠豫章之大本,而不达道则亦恶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何?教之行也,明道先生,常善乎致之言也,常善乎位之言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何?中之所以为常道也,君子而时中,则无时而不中也;小人而无忌惮,须臾变改,莫之能中也。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近世说中说庸,非所知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胡先生、温公、明道先生皆云然也。问者曰:「庸得非变邪?所以济中者也」。曰:是不识中者也。君子之中随所器而丽焉,不动而变,尚何所假也邪?子莫执中无权者,是子莫知中非君子之中也。刘侍读曰:「中庸者,中用也」。盖亦误也,言中斯用之也,先儒曰用中为常道是也。刘说前见于皇氏、熊氏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者何?教之不行也,有中庸之君,斯有中庸之民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者何?不诚不明则不中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者何?舜之所以为舜者中庸也,明诚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何?不明不诚则不中也,择也者依也,斯人自谓之知者,非知之明也,君子不以为知也。昔夫子言仁知详矣,曾子、子思虑后世或泛然失其旨,乃以仁为诚,知为明,其实一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何?回所以为回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者何?惟诚明以之也,诚自成而道自道也,非功名利害外以怵之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何?强疑其非中也,盖惟中为能强也者诚也。曾子论孝曰:「仁者人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强既有南北之异,则责子路之所安以勉乎中也。夫所谓君子者,既和既中而诚明之守,安于治乱之世,勤而勉之也。国有道,君子或易仕而改其度,不变塞也,强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何?不诚不明,君子之所不为也。君子之遁世,亦中庸之依而安焉,又复依乎圣人之中庸,则其隐者,吾道之佹也,非故以意向之也。郑氏曰:「道不费则仕」。费者佹也,违也,《缁衣》有曰:「口费而烦」。费或为哱,或为悖。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何?唯明之知,唯诚之行也。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万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何?中也诚也,语夫天下莫能事之大,则其大者诚也。语夫天下莫能分之小,则其小者诚也。盖虽大而中也,其小亦中也,人谁有憾于予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在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何?中也明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何?忠恕之为中也,均率是性,而为道莫之或远也。远于人则可须臾离也,以其不远人,而忠恕之名立也。为人父而忠恕,则己与一家去道不远也。为人君而忠恕,则己与天下国家去道不远也。忠恕以人治,人犹己,肫肫其中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也。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者何?中也诚也,教之所以为教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者何?中也诚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者何?中也,诚明之徵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者何?中也诚明之自治也,于是察乎上下,达于天地,无不安也。曾子曰:「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盖援之为援者如此也。曾子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者何?中也诚也。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者何?中为天下之大本,于是乎在也。夫既得于父母,则室家宜之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者何?中也,明诚无不达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何?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者何?天之用中,因物而诚至焉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者何?疑当次「必得其寿」之下,简编之缪也,无闻焉尔也。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何?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何?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者何?周公之所为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者何?武王、周公之所以为武王、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者何?无闻焉尔也,疑简编脱缪于此也。尝有见于《仲尼燕居》也,文字又有误者,社无与于上帝也,陆淳尝辨此详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者何?中庸之政也,人道之勉乎,政犹地道之勉乎。树艺稼穑也,中庸之政,感人心而迹自化,蒲卢之比也。仁义者,诚明之异名也,仁义合而礼生焉。礼也者,广骛驰骋于仁义之中者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者何?郑氏云:脱误重在此也,胡先生亦云然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者何?诚明始于身,本于亲,著于人,极于天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者何?一于中也,达道之五行于达德之三,达德之三行于中之一也。达道者,修道之教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者何?一于中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者何?一于中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者何?达德之渐也,诚之者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者何?中庸之教也。问者曰:「如之何尊贤则不惑,敬大臣则不眩」?曰:谗色货能惑,我而不惑,则尊贤之功也。有百官之富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不眩犹不惑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者何?诚也。诚则事前而豫,不诚则事至而无所图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何?道必资乎诚,诚必资乎明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者何?兼天人之道而中庸著也。舜诚矣,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则诚之也。颜回诚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诚之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何?天之道也,中道而未从容,则贤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者何?人之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者何?诚明各有所致而相为用也。四时诚矣,较然著见,则自诚而明之性也,犹天命之性也,日月明矣。其出入有信,则明而诚之教也,犹脩道之教也。未有诚而不明者也,未有明而不诚者也。彼偏焉者,非诚明之正也。武王、周公以孝称,则举其自诚明者也。舜以知称,则举其自明诚者也。非有圣贤之差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者何?率性以诚也,人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皆吾性之诚也。天地之性不可见,而见之于化育也。然此非次第而言之也,犹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其所言之若是者何?视其相因者殷勤之也,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也。物性之粗,非后于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者何?无闻焉尔也,胡先生亦所不讲也。是自诚而明者谓之次焉,何也?郑氏乃谓自明诚者何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者何?无闻焉尔也。胡先生、温公、姚子张皆疑之也。明道先生曰:「诚者神也」。盖从明道先生之说,则何必如之云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何?诚与道一体而二名也,其所以率性则一也,皆无待于外者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者何?温公曰:凡物自始至终,诚实有之,乃能为物。若其不诚,则皆无之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者何?物者己之物也,己与物非有二也,皆其诚之物也。成己斯成物也,唯所措而宜也。圣人之道,所以异乎杨墨者也。成己知也,乃谓之曰仁也;成物仁也,乃谓之曰知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者何?诚明之极,配天地而一之也。诚斯一也,一斯诚也,此盖当云徵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明则悠远,考下文而不诬也。夫言天地之体,则高明博厚而足矣。人之体乎天地之高明博厚,则必待悠久以为之中也。盖非悠久之中,则其高明将隳,博厚将蹶也。博厚高明,譬诸形体也,悠久譬诸精神也。曾子曰:「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至而已矣」。夫曾子所谓至者,子思所谓悠久是也。曰悠远,曰悠久,其实同也。夫不见不动无为者中也,既章既变既成则亦中也,此不二之道也。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者何?天地圣人之悠久一也,博厚高明之所资以为中者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者何?圣人之高明博厚悠久,一之于中也。中者至德是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高明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博厚也。待其人而后行,悠久也。至道高明博厚也,至德悠久也,至道至德犹达道达德也,明道先生谓此一以贯之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者何?率性修道于是乎极也,思尊德性而必道问学,问学斯德性也。思致广大而必尽精微,精微斯广大也。思极高明而必道中庸,中庸斯高明也。思温故而必知新,知新斯温故也。思敦厚而必崇礼,崇礼斯敦厚也。德性犹悠久也,广大犹博厚也。胡先生、二程先生及横渠先生说皆同,近世瞽学谓既极高明而反道中庸,末乎中庸也。分而为二事,莫知诚之一致也。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者何?中也,明之所安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者何?不明之患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者何?思教之行也。今天下车同轨,贵贱无等也;书同文,是非杂出也;行同伦,君子小人并列也。礼乐之中庸,莫之有作也,胡先生说云尔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说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者何?思教之行也。或说或学,或不足徵,或有存,或用之,远近之势然也。中也,天下万变,有是三重,而寡过为要也。寡过则中也。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者何?唯中则有徵而且尊也,上焉者过之也,荡而无徵,下焉者不及也,屑而不尊,虽善而民不信从之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何?中而徵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者何?中而尊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者何?仲尼之所以为仲尼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观天地于仲尼则足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者何?圣人明诚之中而道教行也。时出之,则或溥博如天而中也,或渊泉如渊而亦中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者何?修道之教于是乎在也。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者何?中之所以为中如此也,非明诚则莫能致也,其初则叹息之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何?中也明,莫知其所以明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者何?中也诚明,莫知其所以诚明也。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者何?中也明也恶,胡先生曰过恶,温公曰憎恶,苟内省不疚,虽谤议沸腾,刑祸交至,亦非其所恶也。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者何?中也诚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者何?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者何?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者何?中也诚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者何?中也明诚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者何?中也诚明也。
嵩山晁说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是书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诸《夏小正》、《曾子》之类也。顾惟收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惜哉!《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书也。
朱识者二十二,孔二义。
黄识三十九,胡先生讲。
墨识七十五,景迂。
政和五年乙未七月二十二日己丑,直罗县驿中自校毕,其成在此月五日鄜州官舍山堂。
汪信民哀辞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嵩山文集》卷二○
汪信民名革,临川人,以经义试礼部为第一,乃默若有所遗者。且曰:「我初从科举求禄,不愿得名也。自游学校来,闻见不谓不多,一旦捐掷椓割之,唯恐其少似。乃昼夜读书,始知尊先儒,究明大旨,不敢肆胸臆为新奇苟异,坐诬古人」。其为宿州教授时,申国吕元明得罪,侨寓宿州,信民乃以师席处元明,若幼童之仰严师然。于是信民中益邃静,所植固矣。去而改官,得宗子学博士。信民执手板,立政事堂下,曰:「贫不能官京师,如复得分教诸生,则何敢辞」!乃出教授楚州。予久闻信民志尚而敬之,恨未得见也。想其风裁,是必魁梧丈夫,辞气慷慨,可畏人也。前年余赴明州船场,道楚州见信民,孱然仅能衣冠,怯于语言,礼仪则甚恭,泯泯若平生无毫发能者。予益多之,与论交,曰:「不敢与夫子交,革后辈也」。予复叹曰:斯人殆不可亲疏耶?若使斯人得时行其所知,是真可畏哉!岂特文章翰墨事可期,要以特立独行之操著于事业,如前日公卿大臣。别来逾年,信民疾不起楚州。予哭之哀,不能已,念有术士亦临川人,为予言信民生平内相,且其命当大贵。予告之曰:「命所不知,内相在昔日则验,安可施于今人」?已而果然,益可哀也。作哀辞曰:
一乡有木甚茂兮,众颠越以投息。君子忠信之异兮,览九州而自得。远吾乡而之中国兮,亦谓予曰不然。余之砺刃何施兮,抱公输之绳墨。羌古人之可乐兮,又何有乎忧伤?弗窘速以徜徉兮,涉不胫而济无航。何吾道之终否兮,顾孔鸾而不见。虽曰寿考之欲兮,又何如死之良?不然若人何为兮,忽舍白日之昭昭。念我平昔南北兮,曾不得与逍遥。譬彼宝玉弗珍兮,藏不袭,而衢路之矇瞍遇如瓦砾兮,虽埋灭亦奚悲!我独恸哭增伤兮,且何益于若人?访遗编而尸之兮,未必自谓之珍。果谁能子之知兮,尚曰二三友朋。输吾哀以共之兮,亦有弟善厥躬。后有人以兴哀兮,知我怀之不穷。
送游圭长官序 北宋 · 张舜民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八
孔子尝告人以为政之方,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诚哉!惟忠所以信民;惟无倦所以成务。游君之为河东也,朝食于厅事之上,夜寝于狱门之右,如是者率三岁。虽家人仆吏,宜若弗堪,而游君处之,晏如也。河东,古剧邑。自新法之行天下,并省郡县。河中亦例省永乐、河西之二,而归河东为一,则河东之民事,已可知矣。又陕西营田淤田,其地皆在河东,则河东之公事,又可知矣。每盛暑,游君伏汗坐文案中,则予方临大河,乘清风,于心犹时有未快。既而返思游君之劳,则赧然怀惭愧。而游君终以不倦从公事,以忠从民事。公事济,则凡为下者信而服,故三岁之间,廷无滞讼,狱无系冤,下无谤言,上无怒色。今得代而去,法当进秩京省。以游君处之,足以谓之荣;以僚友望之,足以谓之美。游君在予为前辈,少居京师,栖贵人之门,聚徒讲授。晚得一第,其心已柔。又有子成立,亦以进士策名,同力仕进。若是,则君虽老,尚未可量也。文渊尝有云:「丈夫贫当益坚,老当益壮」。今游君可少壮其心矣。勿从而柔之也。今将行矣,责予以诗。予以为诗者,虽主于风,而虑其不能尽言,故为之序其事以贡焉。游君其省之乎?
戏汪信民教授 宋 · 饶节
汪侯思家每不寐,颠倒裳衣中夜起。
岂惟蓐食窘僮奴,颇复打门搅邻里。
凉风萧萧月在庭,老夫醉著呼不醒。
山僮奔走奉嘉客,铜瓶汲井天未明。
集西塔寺怀亡友汪信民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为韵探得念字 北宋 · 谢逸
押词韵第十四部
祸福初无门,吉凶本不僭。
蹠寿颜夭折,此理竟谁验。
贵不啬谗邪,富独饶聚敛。
施施骄妻妾,百索无一欠。
贞士抱清真,藜藿常不餍。
人生鬼揶揄,奄忽就窀窆。
吾友汪夫子,才力百夫赡。
独立流俗中,如山不可堑。
青衫困冷官,半世守寒俭。
自从斯人亡,吾生良可厌。
弦绝伯牙琴,墓挂徐卿剑。
但馀清溪编,万丈垂光焰。
朝来雨新霁,湖波清潋滟。
禅堂净巾屦,僧榻凉枕簟。
追寻旧游踪,历历皆可念。
矢诗寓一哀,苦泪渍铅椠。
送汪信民序 北宋 · 谢逸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五、《溪堂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古人之学也为道,今人之学也语言句读而已。古人所以治心养气,事父母,畜妻子,推而达之天下国家,无非道也。吾之所学,固如是也。读《四牡》之诗,得君臣之义;读《棠棣》之诗,得兄弟之义;读《伐木》之诗,得朋友之义;读《采薇》之诗,得征伐之义。其有为也,其有行也,亦若是而已。有问焉,则曰:「吾之所学者诗,有得于此也」。读《尧典》之书,得舜之所以事尧;读傅说之书,得傅说之所以事高宗;读《禹贡》之书,得禹之所以治水;读《洛诰》之书,得周公之所以营洛。其有为也,其有行也,亦若是而已。有问焉,则曰:「吾之所学者《书》,有得于此也」。以至《易》也、《春秋》也、三《礼》也、《孝经》也、《论语》也,未尝不学焉,其有为有行,亦未尝不因其所学也。甚哉,今人之不善学也!问其语言句读,则曰吾尝学之;问其所言所行,则曰吾不知也。呜呼,语言句读果可以为道乎哉!吾友汪信民,可谓善学者矣。身不满六尺而勇足以夺三军之帅,布衣藿食而享之如万钟之禄,不出户庭而周知四海九州之务。其为学无所不通,而尤长于经术。自丱与余游,以至擢进士为天下第一,未尝有间言。今得长沙学官,行且有日矣,乞余言为别。因以古人之学告之,庶几从其学者慕古人之学,而不溺于今人之学也。
祭无逸兄文 北宋 · 谢薖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五、《谢幼槃文集》卷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呜呼,群从兄弟,孰如兄贤?岂特群从,此邦则然。猗与几希,岂惟此邦。世之伟人,其心则降。兄与信民,犹璧一双。庚寅之秋,汪子云亡。自楚讣闻,众为衋伤。岂知此来,兄又窀穸。仅阅三稔,乃瘗连璧。凡今知闻,孰不沾臆?某也晚生,少兄七岁。读书相从,兄冠我稚。凡视我为,不曰儿戏。教之诲之,以俟其成。及我既冠,待以友朋。欢然之恩,不唯弟兄。我壮益穷,禄欠升斗。客于下邑,计以糊口。兄书日来,问我安否。去年从兄,走于京师。风雪脩途,閒以冻饥。逮其旋返,病不能支。我侍兄行,逆旅谒医。操药馈浆,鲜克以时。从者息肩,哭声在帏。呜呼,我不忍思,尚忍言之?兄之诗文,为世所珍。广微之书,以遗后人。欲铭其藏,必得名世。我未往求,书石以识。载我以尊,酌以祖行。肺肝塌然,有泪如渑。
叔度季明学问甚勤而求于余甚重其将必有所成也因作两诗寄之 其二 宋 · 吕本中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念我少年日,结交皆老苍。
曹南见颜石,甬上拜饶汪(自注:颜平仲,石子植,汪信民,饶德操。)。
敢幸江海浸,得沾藜藿肠。
诸郎但勉力,馀事及文章。
寄谢无逸并汪叔野兄弟 宋 · 吕本中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老谢风流绿绮琴,小汪兄弟亦南金。
文章已误半生事,江海略酬他日心。
好酒不当愁偪仄,旧书差慰病侵寻。
平生恩义伴宫老,断绠寒泉百尺深(自注:汪信民没方数月。)。
赠汪信民之子如愚 宋 · 吕本中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
四海同门一信民,近淮来往七经春。
生平坎壈不如意,死去声名多误人。
漫以文章付儿子,略无毫发仰交亲。
请君但自传家学,陋巷箪瓢莫道贫。
家叔舍弟与黎介然会于符离因用两绝奉寄 其二 宋 · 吕本中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老觉为官百不宜,故人虽在鬓如丝。
遥知再踏同游地,更想汪饶曳杖时(自注:余昔与介然、德操、信民同寓符离。)。
闲居感旧偶成十绝乘兴有作不复诠次 其一 宋 · 吕本中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四海交游一信民,后来情分更谁亲。
可怜相伴溪堂老,一去尘寰三十春(自注:汪信民、谢无逸。)。
符离诸贤诗 宋 · 吕本中
押屑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穷居日荒凉,杜门与世绝。
亲故日夜疏,诗书固宜缺。
符离虽陋邦,贤士稍罗列。
德操青云器,议论辈前哲。
外貌发英华,中心莹冰雪。
介然特立士,劲气刚于铁。
攘臂辩是非,孰能逃区别。
信民粹而和,名利诚难悦。
汩没稠人中,独抱云松节。
伟哉二三子,实乃邦家杰。
我来从之游,内顾惭疏拙。
欣然对三益,放怀歌数阕。
已矣不须言,渠当为君说。
赠信民 宋 · 吕本中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五年客符离,端坐受贫病。
从来疏出门,今乃懒成性。
官多豪富郎,分明与时竞。
取醉不论钱,定无尘生甑。
岂但相娱乐,颇复自贤圣。
汪侯虽官居,笑语怯豪横。
折腰众人后,琼林自辉映。
背后足官府,眼前谬恭敬。
偷闲过草堂,遣兴眯眼净。
虽非醉红裙,清谈却差胜。
秋高数能来,勿厌阻泥泞。
十一月五日与才仲弟相别于白沙东门之外怅然久之不能自释乃知谢安石作恶之语不为过也因成八诗奉寄可见别后气味亦可并示京洛间亲旧也 其七 宋 · 吕本中
押蒸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往者汪信民,爱我不自胜。
以我如古人,得与子并称。
若士不复有,斯言当伏膺。
期君极膏沃,更作无尽灯。
遣怀三首 其三 宋 · 吕本中
押词韵第八部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异时忘言人,马鬣今宿草。
生平不如意,欲伴寒木槁。
遂令藜苋肠,更尽组绣巧。
三年对空案,诵子诗可饱。
从来文字工,不解颜色好。
相逢期后身,再访西院老(自注:谓信民也。)。
江西诗社宗派图序 宋 · 吕本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七、《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八、黄文节公年谱、同治《义宁府志》卷三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古文衰于汉末,先秦古书存者,为学士大夫剽窃之资,五言之妙,与《三百篇》、《离骚》争烈可也。自李、杜之出,后莫能及。韩、柳、孟郊、张籍诸人,自出机杼,别成一家。元和之末,无足论者。衰至唐末极矣,然乐府、长短句,有一唱三叹之音。至国朝文物大备,穆伯长、尹师鲁始为古文,成于欧阳氏。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亡馀蕴矣。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原流皆出豫章也。宗派之祖曰山谷,其次陈师道(无已)、潘大临(邠老)、谢逸(无逸)、洪朋(龟父)、洪刍(驹父)、饶节(德操、乃如壁也)。祖可、(正平)徐俯(师川)、林修(子仁)、洪炎、(玉父)汪革、(信民)李錞、(希声)韩驹(子苍)、李彭、(商老)晁冲之(叔用)、江端本(子之)、杨符(信祖)、谢迈(幼槃)、夏倪(均父)、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立之)、善权、(巽中)高荷(子勉),凡二十五人。
按:《云麓漫钞》卷一四,涉闻梓旧本。
六子哀词 宋 · 吕本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八、《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集》甲集卷一六
余行天下,得友五人焉,曰馀杭关止叔沼、临川汪信民革、谢无逸逸、大梁夏侯节夫旄、王立之直方。予之与五人者友,惟五子之为信。洛阳张思叔绎则予愿交之而未得也。然今皆不幸死矣,予哀之如骨肉也。初止叔没,予曰:「关子吾友也,今死,吾其可以无一言半词以尽予哀,以见于世乎」!然予业之未精也,业未精而作,辱吾友也,吾不可辱吾友。其后信民又没,无逸又没,立之又没,思叔又没,节夫又没,余念之如止叔也。甲午岁,余来维扬,深居无事,遍考古今之文人骚词之为,而后识其大概,则并颂六子之德,以见余平昔之志焉。其词曰:
余结发以从学兮,历四方而取友。立前圣以折衷兮,考众议之当否。既试之以阨艰兮,又要之以岁月之久。夫惟六子之不可及兮,焕若众星之望北斗。奈何天不假之年兮,曰吾独付之以不朽之寿。惟关氏之独立兮,识众人之未然。汹江河之东下兮,久睥睨而不前。斥异端而远游兮,揽众芳而佩之。问其才之如何兮,盖无施而不宜。山岳高则自颓兮,叹斯人而不久长。吾尝期之以可大之业兮,乃首涂而绝粮。张子出于微眇兮,得千载不传之学。续微言之已坠兮,子为之玉而夫子与之雕琢。推吾智以穷万物之理兮,反之于吾身而安。用吾心以逆圣人之志兮,盖甚易而不难。同天人而一本末兮,兼精粗而合内外。夫何多端而异贯兮,谓去此而有良贵。子独释夫昧糠兮,初不知天地之易位也。谢子文江南之望兮,吾尝以饶、汪与子为临川之三杰。处下流而不污兮,盖百挠而不折。吾盖尝书其母夫人之墓碑兮,信斯言之可传。人之生孰不为土地以易其气质兮,长又不为风俗之所迁?少壮则又徇于气血兮,盖其居之使然。惟知其所止而不自失兮,夫然后得全于天。此盖众人之所甚难兮,而谢子之所易。其文章黼黻足以焜耀一世兮,又谢子之馀弃。凛凛乎其不可犯干兮,恢恢乎其有馀地也。知谢子莫若汪子兮,知汪子又莫如吾久。请言汪子之为学兮,曰以明善为本、知言为右。邪说纷吾前而不变兮,曰吾盖识之未言之前。贯万物于一理兮,众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能此则圣兮,弗知则颠。世有拂乱反覆,聘其辞以信其妄兮,盖舍此而谬传。嗟此言之不复听兮,于今五年。王子之学得于见贤兮,合众善而一之。见一善如不及兮,盖真意而不疑。奔走乎仁义之途兮,沉涵乎大正之域。终其身而不困兮,笑世人之自贼。知学之必始于尚志兮,志定矣则何求而不得?沉痼在躬而弗替兮,曰吾视此得疾如九鼎之珍。捐平昔之所好以遗朋友故旧兮,曰吾惟子之亲。惟夏侯氏之力行兮,盖有类乎古者之刚。以刚直内兮,则守此而自强。其取与则甚严兮,盖其自处者如此。达吾之志以一四海兮,吾且继之以死。死且弗改兮,其何物之能使?志士不忘在沟壑兮,又何有夫禄仕?嗟此六子之为学兮,其入虽异,其归则一。如行乎四通八达之衢兮,卒同会于一室。伤六子之不可见兮,吾邅回而日穷。张子虽吾不识兮,实畴昔之愿从。惟此六子或识或不识,或久或近兮,皆视予犹弟兄。夫岂内交以自重兮,是皆一之以至诚。呜呼哀哉!伤此六子之不可复见兮,霜已坠而草枯。狐狸奋于千仞兮,日茕茕而望予。岁宴日晚兮,吾谁与居?念子之仪容兮,想子之声音。千秋万祀之下兮,其有得于语言文字之表而识予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