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宋凤翔府新建上清太平宫碑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徐公文集》卷二五、《金石萃编》卷一二五、金石苑、民国《盩厔县志》卷一
臣闻鸿荒代序,太极流形,二仪肇判而犹通,万类交驰而未别。
巢居血饮,孰知王者之尊?
物魅神奸,尚作生民之患。
于是圣人继统,大化宏开,画八卦而序四时,奠五山而分九服。
衣裳轩冕,采章之制以庸;
动植飞沉,性命之宜毕遂。
高卑既位,幽显既分,蒸尝雩禜致其恭,宗祝史巫纪其秩。
犹或观其道而设教,依于人而后行,通其变而不穷,感于物而遂动,未始有极,无得而名。
其或数偶三灾,德如二季,民怀慈惠,帝念畴咨,必有灵符,允归兴运。
《易》著与能之旨,《传》称观政之徵,史迁之论至哉,左氏之书详矣。
我国家受天之命,如日之升,御六气而平泰阶,丽大明而照万国,清乱略于百王之季,反淳风于遂古之初,天瑞呈祥,群灵受职。
粤御历之元祀,有神降于凤翔府盩厔县望仙乡
其象不形,其言可纪。
盖玄帝之佐命,禺强之官联,真位参于紫微,灵职分于井钺。
其称述则儒玄之奥旨,其敷演则禳禬之严科。
教义之深也,则孝友姻睦之行兴焉;
威力之大也,则魍魉魑魅之害除矣。
由是秦雍之地,尸而祝之。
太祖神德皇帝,圣智渊深,睿谟默识,飨之明德,待以不祈。
方且奉天时而答灵心,握玄符而齐七政,故得皇猷允塞,庶绩其凝。
舞两阶而四隩来同,正九伐而庶邦承式。
得遗珠于罔象,协吉梦于华胥
知玄告之不诬,骏命之如响。
岂止五车两骑,来为牧野之祥;
赤帝素灵,出表芒砀之应而已哉!
今皇帝千年应运,二圣继明,恢大业而惟新,浸深仁而累洽,如周王之翼翼,若夏后之孜孜,圣作无方,先几靡测。
《云门》、《大护》,综六代之昭声;
稷下、淹中,采百家之精意。
酌而不竭者,衢樽之味;
仰之弥高者,垂象之文。
王泽既流,颂声无斁。
而复念深徯后,义切勤民,睿眷春临,皇威电击。
大禹会诸侯之地,尽入堤封;
宣王逐猃狁之乡,率从稽服。
举无遗策,役不逾时,聊存尉候之官,已戢橐鞬之器。
瑶图之盛也如此,珍符之至也如彼。
深惟肸蚃,益验昭明,而丰报未严,寿宫不度,非所以光敷景贶,垂示方来者也。
夫庸庸祗祗,为政之要;
元元本本,致理之端。
盖神之命受于天,天之造始于道,是用归诚众妙,访制昭台,申画福乡,聿崇仙馆。
缅惟虚皇之真境,参以圣历之嘉名,诏立上清太平宫于所降之地。
尔其星分玉井,邑峙金城终南峻极镇其前,渭水清深纪其后。
鲜原靡迤,接汉皇访道之台;
佳气郁葱,对关令栖真之宅。
物皆茂遂,风雨罔愆;
人尽淳和,舟舆不用。
瞻新宫之为状也,崇墉缭野,绛阙凌空。
秘殿云高,俯轩棂而转眩;
修廊绳直,步栏宇而中疲。
极丹青黼藻之工,穷铣鋈璧珰之饰。
玉几正御,瑶坛在庭;
帝座既严,众真毕飨。
鹿巾霞帔之士,霓旌降节之仪,空歌洞章扬其旨,紫烟素云散其彩。
飙歘之驭,缥眇于太虚;
氤氲之气,充被于群有。
至矣哉!
元后之德与天地合,真人之应将富寿并,亦何必定郏鄏以卜年,禅岱宗而探策者也!
夫金石之刻,《雅》、《颂》之兴,所以示民不佻,永启厥后。
况乎尊道贵德,广清净之风;
穷神知化,超言象之表。
是宜告于太史,副在名山。
爰命下臣,式扬丕烈。
其铭曰:
上天之载,无臭无声。
恍惚有象,氤氲化成。
寄以神理,发为昭明。
惟德是辅,惟皇作程。
赫矣元后,悠哉遂古!
咸有灵贶,式昭天祚。
龟出清洛,凤临玄扈。
赤字兴尧,玉书授禹。
降及商亳,逮于邠、岐。
天之所启,神亦格思。
牲玉有秩,馨香孔仪。
弈奕宗祝,子孙保之。
道德下衰,质文不复。
俗限楚、夏,运迁水木。
时叹陵夷,民嗟惨黩。
必有真人,应图受箓。
皇哉帝宋,大拯横流。
出自苍震,类兹九畴。
垂衣卷领,端拱凝旒。
永言建福,式协人谋。
有炜明灵,降从玄极。
致帝之命,观政之德。
用荐忠信,宁惟黍稷?
藉陋蕙兰,帐非甲乙。
运钟二圣,庆洽重光
诞敷一德,奄有八方。
时文载郁,我武惟扬。
通幽受职,罄宇储祥。
乃眷珍符,本乎至道。
肇建仙馆,是彰玄造。
前望终南,旁瞻丰镐。
泱泱平原,崇崇新庙
端闱特立,秘殿宏开,九华之室,方丈之台。
平窥列阙,直写昭回
崆峒邈尔,姑射辽哉。
圣靡不通,道无不在。
灵场既穆,祀典无改。
福尔蒸黎,格于四海。
用刻贞珉,永垂千载。
洪州奉新县重建闿业观碑铭986年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道之为体也大,大则众无不容;
道之为用也柔,柔则物莫与校。
南方之强也,故冲气之所萃,异人之所生,坛馆之所宅,景福之所兴,相乎域中,南楚为盛。
先圣之论,岂诬也哉!
洪州奉新县闿业观者,案方志,西晋邑人刘真君之故居也。
真君名道诚,以经明行修,仕至刺史郡守
金行不竞,仁兽非时。
知几之贤、有道之士,卷怀而退,修之于乡,玄德阴功,昭受灵贶。
故真君辞之禄,追茅、许之风,单车还家,勤行不息,以永嘉二年八月十五日举族上升。
蔼尔福乡,依然旧址,锦帷乍降,玉舄长留。
后学瞻望,若仲尼之阙里;
遗民思慕,如召伯甘棠
梁大同元年,乃建为观。
尔其豫章垂荫,洪井储灵,华林苍翠当其阳,冯水清泠环其域。
烟霞韬映,竹树青葱,居然人境之间,自是仙游之地。
载祀四百,朝市三移,封域之间,英灵不泯。
鹿巾霞帔之士,往往冥升;
缙绅逢掖之流,时时杰出。
存诸旧史,是号名区。
土德既微,群方构难,城有复隍之患,室多桡栋之凶。
乃眷殊庭,俄悲阒户。
而琼蕴之所秘,霜钟之所悬,屹尔丽谯,俨然对峙。
有道门都监余守徵者,剪除宿莽,草创精庐,苦节忘形,五十馀载,修心以化俗,传法以度人。
入室弟子龚绍元、吴绍甄,皆能肃奉科,祇禀遗训。
惟乡人之善者,知岁计之有馀。
高士胡君名仲尧延庆簪缨,息机丘壑,师之术以虚方寸,躬曾、闵之行以睦闺门,博施济众,斯谓徐校、李云:「『斯谓』下有脱字」。四库本有「仁」字,据补。)仁智。
以为集灵之馆,祈福之场,陋而不度,民将安仰?
于是揆时属役,即旧谋新,询谋佥同,𧵥信咸萃。
增湫下为爽垲,易卑室为崇构。
栋宇之设,则因夫故基;
制度之中,则考于经法。
凡殿堂门阙,居室厨廪,延袤周遍,殆且百区。
三尊众,羽仪侍卫,精严肃穆,不可为状。
履端闱,造广庭,恍然如从汗漫之游;
即瑶阶,瞻玉座,竦然若奉武夷之会。
既而息徒已事,日吉辰良,明祀以告成功,精意以答祐。
举紫旄之节,摇太霄之佩;
燃九华之烛,奏空洞之章。
星斗回光,烟云改色,青天白日,夫岂远哉!
于时胡君以姻睦之行,慈惠之泽,里闾称举,郡国拜闻。
诏书褒美,特加旌表,揭以双阙,蠲其追胥。
江楚之间,以为盛事。
知玄风之被俗,圣政之化人,变鲁至道,见于今矣。
夫如是,则可以传芳金石,垂裕昆云,俾乎好道之徒,益励齐贤之志云尔。
其铭曰:
大道无名,得之为真。
矫矫刘君,知几其神。
逊尔侯社,上为帝宾。
维梓之地,甘棠之人,峙此仙祠,章江之滨。
华表未归,桑田已改。
旧井谁渫?
高台尚在。
不见芝英,犹芳兰茝。
佳气郁葱,如将有待。
彼美胡君,州闾之英,世味道腴,家传义声
归诚玉阙,奉贽金籯,易此颓构,化为殊庭。
乃眷福乡,实惟南楚
闲馆相望,飙轮交午。
图秘箓,唯仁是与。
刻颂贞珉,永归终古(《徐公文集》卷二六。)
缘识 其四十八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人本心田静,机关买是非。
聪明存节操,曲直自相依。
思寂知玄奥,区分有顺违。
精通含识性,理义恺然希。
逍遥咏 其十二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倾依慕善易为兴(原注:严肃其情,见善如不及。即易兴心于乐道,可绝迹于尘区也。),却恐人心冷似冰(原注:且向善之心,在于己也。明知作恶招损。为善获益,世之人慕道之情多冷如冰也。)
含识昭然何不达(原注:蠢尔含灵,皆有道性,既虚无未达,致录理不明矣。),非同物类信谁凭(原注:二仪未判,大道已著。故《老子》云: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达人唯道是凭,馀非同类,皆不足信也。)
强其志节皆知有(原注:君子以自强不息,况修养之士,岂暂忘于道哉。故皆知之以励其志也。),未尽任持早爱憎(原注:非常之事,须非常之人,今虽究道,未达其真。境对违顺,心便憎爱,任持不能,前功并失也。)
倏忽便经闲岁月(原注:作善唯日不足,岂闲经岁月,无所用心,倏忽皓首,实可伤哉。),凡间圣事可升腾(原注:圣事难就,俗学易向,如知玄元(原作无,据原校改)之道,可入众妙之门,庶自勉之,升腾可冀也。)
大宋襄州凤山延庆禅院传法惠广大师寿塔碑铭(并序淳化五年六月 北宋 · 潘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六
苍润玄泉,万仞衍弥卢之项;
青峰妙岭,千寻淩渤澥之心。
理备三才,天即地而人即法;
道隆千古,法即人而□(石碎,缺廿八字)佛證菩提,喜舍话三乘之性;
禅令顿悟,慈悲开五叶之源。
法雨高垂,益润等乾坤覆载;
玄风远布,光辉齐日□(缺廿八字)达此是真如之境;
识心了性,悟斯为般若之源。
有以见惠广大师之旨趣也。
师名归晓字信天
(缺五字)□□出□(缺廿字)光元年,岁在癸未,诞生之时,天地明肃,清烟绕室,白日凝空,仁里荣观,亲疏共庆。
年六岁,父令诵诗(缺四字),□菩萨。
幼不食肉,□随母斋(缺十字),旦白父母曰:「志求出家,□垂□□」。
父问曰:「出家何谓」?
云:「愿归清净之门,早悟真源之理」。
唐清泰三年闰月八日,年□(缺二字)□城延寿禅院礼清遇和尚为师。
初到(缺七字)家当为何事?
对曰:「我欲见佛」。
云:「汝若志心,佛当必见」。
自始采薪击磬,汲水添鉼。
暑往寒来,精勤靡间。
朝暮扫地,□□摩经。
至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凝然而立,云浮生(缺五字)语,惊喜讶之,乃命阇梨□与落发。
幼禀天性,雅静雍和,言直志端,异常罔测。
晋天福五年暮春十六日,向邢州开元寺授戒,始□毗净威仪,登般若玄门。
披四分之律风,耀一轮之戒月。
神清耿耿,如鹙子□□□峰;
骨秀昂昂,似饮光行于鹿苑
初夏,师令诵律,半月念终。
五年依止于师□,一志精虔于旦暮。
师忽问曰:「汝知玄理□□,何不往乎参问」?
于是辞师南北,渡水穿云,游东洛,入西□□□□礼知识。
后至长水,见灵泉道人,乃申一问:「无云还有雨也无」?
对云:「有」。
良久沉思,又祀三拜。
遂□洛汭,入□氏峡,过黄沙里,渡□渌水千重。
高岭之烟云,问含珠之秀丽。
□□□上,到卧龙追虎之郊;
襄阳,见解佩沉碑之浦。
西之广德,罥细雾之轻烟;
南□含珠,上巅崖之峻峤。
初到时,师置起拂,对曰:「海上龙横,人天总见」。
师又拈柱杖放在面前,对□□□罔测。
云:「少年老大」。
尔后因兹入室,乃遂升堂。
□益朝昏,随流上下。
中秋夜,师大上堂,海众云集,特申一问:「明月当天,为何不照学人心意」?
云:「一轮皓色光三界,八识慞狂昧□□」。
□斯示谕,顿息机缘。
如四海之閒云,似五天之孤月。
一从参觐,六换炎凉。
采□□,以申供侍。
忽一旦暂辞香砌,略别师颜,造随阳护国名筵,至安陆竺乾胜会。
有时途路上见□□□□,「野□有霜宿,孤峰无水斋。
白云随步步,黄叶落挨挨。
松里,风寒□碧崖」。
而又前之荆渚,顺诣湖湘,旋回五缀于凤山,乃挂六镮于延庆
值当院通性大师来自芭蕉,□□□□,一从慕□,八载依仁,翊辅辛勤,星霜靡閒。
不期通性示寂,缘终王□□园。
分明嘱授,惟惭薄鲜,退让德人,匪敢承当,深增婉
乃请首座惠超上人开堂为众,未由半载,又□□□。
大宋建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惠崇院主守旻维那及大众等密上请疏:「闻王太师愿请院主晓上人开堂为众说法住持,勿阻告投,希从众望」。
岂谓台情喜允,又舍□天□□□大斋共申祀请。
于是龙幢虎节,□□俗□赴以□□远迩英贤□莲幕金璋而济济。
众乃荣登花座,如月满以当空;
信礼焚香,似□花而映水。
坐定良久,云:「道德荒闲,虐受□□见□□□愧□□□硕德吹扬。
逊让未遑,倍□悚惕,而□□诸仪密意□枉目前悟即刹那□之永□□承三请,须露一言,幸对人天,有疑请问」。
寻有僧问:「师唱杂家曲,宗风嗣阿□」?
对云:「道□□□□□□,慈云法雨布人天」。
又有僧问:「如何是□」?
对云:「道州出矮子,后有进士樊」。
复问:「生死色空,如何免会」?
对云:「有路易寻三岛客,无门难觅九天人。
忝承重命但愧转,□□论古圣兴慈」。
□□□□□一佛刹至一佛刹曲□□□□□祖□玄极有奥青霄得□,明之者目下醒醒,昧之者途中浩浩。
尔后禅林益茂,海众臻盈,八方清信,鸿英咸皆景重
丹禁公卿,朱紫尽总钦依。
遂□水□□□□□□□□偃盖,灵禽去而瑞鸟来;
绿竹□□,丹凤集而苍龙至。
开宝二年南阳侍中张公讳永德,闻师道,仰师德,甚欲披云,无由睹月。
虽□封域,俱守藩□。
□聆清净之芳音,莫到白云之嘉□。
是飞章表,愿降天衣。
果蒙圣主允从,特赐皇恩紫绶。
由是专差人使,送至凤山,表三台景望之恭虔,作一旦辉今之耀古。
太平兴国三年寿州□□太尉王公□承衍,天边向誉,日下钦名,遥瞻雪峤以倾心,远望莲台而礼足。
载陈章奏,荐乞加恩。
沐天慈贻惠广师名承□□□。
玄林苍翠,致使襄江楚□高□芳名□□□□□□传嘉□□龙神踊跃。
藤萝蓊郁,映天河月岛以连云;
殿阁峥嵘,□鸳瓦□梁而对日。
霜钟暮击,清声扬六律之音;
月磬朝鸣,□□□五音之韵。
师恒为□无□□□无仍有者,一切众生亦有;
众生无者,一切诸佛亦无。
乃有高品刘供奉问:「龙廷金口问,□何对玉机」?
师对云:「凤阁龙楼远,尧云舜日新」。
又有□□不慕诸圣不重□□□□□对云:「此问太低,何不近上问」?
又有进士刘岳问:「得失是非,一齐放却时如何」?
对云:这一条□□阿谁□师云:「一真理性,同天地以难穷;
五蕴虚浮,□□□□易□」。
遂有天水赵普者,礼让通明,玉石金兰,作性温良,□义青,白月为心,实阊阖之笙篁,乃人伦之□镜。
□师示谕,不觉凄凉,遂舍家财,拟修寿塔,粗表精素,以俟送终。
乃□□言,愿垂允许。
师忽闻已,默然未从,虑害于人,恐伤于物。
又与彭城刘氏再三共礼,方可从之。
端拱元年岁在戊子五月一日,师寿年六十六,择胜地,选良时,赵公以舍宝□材□□□霜斤□□□然先立塔亭一座,三间九架。
奇哉!
壮丽轮奂,□□明。
窈窱虚幽,豁然□雅。
圬墁了日,清□至而碧雾凝;
结兀圆转,玉光旋而金乌绕。
后有僧义永上人者,天雄□□,□水精英,为奈苑之玄枝,作祇园之翠叶,睹斯盛事,拟助良缘,自□□能以修石塔,众皆忻赞,不可违之。
天水赵公闻之甚喜,于是开山取石,随日月以忙忙;
凿壁穿崖,逐寒喧而□□。
□□因缘契合,□□心坚,匠巧材丰,俄然告足。
乃般乃运,以凿以镌。
□□□□砻之合成,莫不上下高□,方圆备□。
周回而山海攒攒,内外而花云蔟蔟。
盘龙走凤,飞腾如出□奔山;
□□□□,□□似□天□地。
腰短拂𠐼,如舞踏以惊人;
脚细胡□,似吹弹□□众。
巍峨□丽,□祥烟上贯三天;
□□□□,□□□平吞九地。
其塔也,东连东海,西接西天,南观□□洪荒,北□□云紫塞。
□使陵迁永在,谷变恒存,非凭琬琰辞文,莫记年华日月。
□平才非二陆,学谢三□,□□天□□□□□□□□□□□□又忝随秋贡,过南宫,陪丹凤,翱□□□春闱。
□北□□□□失意,而后同之汉上,乃届禅扃。
蒙硕德以延容,向金□而栖隐。
时观水□如□□□之□日睹□□□□□□□□□□□□□上人忽将实录□托□□□□□村□乃□□□及□□水部,乏雕金琢玉之功;
演思云间,叙达士通仁之记。
然□□□敢述大名,不□□□□为□曰。
按:民国《湖北通志·金石志》卷七,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示心道者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
有祖以来,直指此一段大因缘,政为透脱生死。
须是上根利智,超言诠,出情域,不以世缘、彼我、高低、强弱、衰荣为意,径于自己根脚下了悟,取本来清净,寂照虚凝,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底本分事,便翛然独立,万象不能藏覆,千圣无以拟伦。
等闲荡荡地,一物不思,一物不为,自然无欲无依,超诸三昧。
更说甚建立门户,差别作为。
直下坐断,壁立千仞,凡亦不拘,圣亦不管,方是了事衲僧
身心如枯木朽株,寒灰死火,乃真休歇也。
所以从上来只贵忘怀独得。
既得之后,不立我见,不自贡高,任运纵横,如痴似兀,始称无为无事道人行履。
设使三五十年亦不变,亦不拘,至于千生万劫亦只如如,所谓长久最难得人也。
若一往恁么,信得及,透得彻,不忧不能度世。
跳烦恼生死坑,唯在当人诸根猛利,超毗卢,越祖代,亦不为难,此真大解脱门也。
达磨祖师初来少林,九年面壁,冷坐深雪之中,得个可祖。
洎勘證所得,只礼三拜,依位而立,此岂涉许多言诠耶?
要须直下领取,透顶透底,纤芥无违,现成扑不破,万机莫能到,然后于无住本中流出一切,融通无滞,百千作为,皆我妙用。
处处与人抽钉拔楔,令各安稳去,岂不省要哉!
玄沙一日见人舁尸过,指而示众:「四个死汉舁一个活汉」。
若随情见,却是玄沙自相颠倒。
若以向上正眼离见超情,乃知玄沙为人极是亲切,是故透脱须出他阴界。
不见古德道:「白云淡泞,水注沧溟,万法闲,而人自闹」。
果是真实谛当,聊闻举著,便知落处,可以透脱生死,不在阴界中窒碍,如鸟出笼,自由自在。
自馀一切机用言句,只一截便休,更不落第二见也。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终。
简州何教授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北山文集》卷二○
尚书》,上古之书也,但《尚书》传于今者,非上古之本。
上古书皆科斗文字,孔氏已谓时人无能知者。
更以简写之,则易科斗为隶书,遂多讹谬。
或谓《逸书》「若稽古」之上,犹有「粤」字。
字既脱落,又以「若」为「顺」,以「稽」为「考」。
左右破安国此论,而专以稽古为义,此可以类见左右之学矣,可胜钦叹!
后汉所传《尚书》,孔融作传,郑玄注解,陆德明知其非孔氏本矣。
《学记》引《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郑氏注云:「高宗傅说,求而得之,作《说命》三篇,在《尚书》,今亡」。
知玄果不见孔氏《尚书》也。
孔氏书,晋元帝时复出于豫章,流传至今。
今日适吏休少閒,因与左右论之。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序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三、《经外杂钞》卷一、《小学考》卷一二、一三、《王文公年谱》附录一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祭酒许叔重始为《说文解字》十四篇,凡五百四十部,其文九千三百五十三。
后二十一年,当安帝建光元年叔重子冲乃具以献。
东莱惤令吕忱继作《字林》五卷,以补叔重所阙遗者,于叔重部叙初无移徙。
忱书甚简,顾为它说揉乱,且传写讹脱,学者鲜通,今往往附见《说文》,盖莫知自谁氏始(古文、籀文疑是吕忱始增入,今或以附见《说文》,或在阳冰以前。若《说文》原自有此,则林罕不应谓忱补许氏遗阙也。戍字当是增入,上字则《说文》元自有矣。更详之。)
陈左将军顾野王更因《说文》造《玉篇》三十卷,梁武帝大同末献之
其部叙既有所升降损益,其文又增多于叔重
唐上元末处士孙强复修野王《玉篇》,愈增多其文。
今行于俗间者,所修也。
叔重专为篆学而野王杂于隶书,用世既久,故篆学愈微。
野王虽曰推本叔重,而追逐世好,非复叔重之旧。
自强以下,固无讥焉。
大历间李阳冰独以篆学得名,时称中兴,更刊定《说文》,仍祖叔重,然颇出私意,诋诃许氏,学者恨之。
南唐二徐兄弟实相与反正由旧,故锴所著书四十篇,总名《系传》,盖尊许氏若经也,惜其书未布而锴亡。
本朝雍熙三年,锴兄铉初承诏与句中正湍、王惟恭等详校《说文》,今三十卷内《系传》往往错见,岂其家学同源,果无异派欤!
锴亡恙时,铉苦许氏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因令锴以切韵谱其四声,庶几检阅力省功倍。
又为锴篆名曰《说文韵谱》,其书当与《系传》并传。
今《韵谱》或刻诸学官而《系传》迄莫光显,余蒐访岁久,仅得其七八,阙卷误字,无所是正,每用太息。
盖尝谓小学放绝久矣,欲崇起之,必以许氏为宗,而铉、锴兄弟最其亲近者,如阳冰林罕郭忠恕等辈,俱当收拾采掇,聚为一书,使学者复睹纯全,似非小补,顾力有所不及耳。
《韵谱》仍便于检阅,然局以四声则偏旁要未易见,乃因司马光所上《类篇》,依五音先后,悉取《说文》次第安排,使若鱼贯然,开编即可了也。
《说文》所无而《类编》新入者皆弗取,若有重音则但取其先而略其后,虽许氏本在上、去、入声而《类篇》在平声,亦移载平声,大抵皆以《类篇》为定。
《类篇》者,司马光治平末所上也。
先是景祐初宋祁郑戬建言,见行《广韵》乃陈彭年丘雍景德末重修,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乞别刊定。
即诏贾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领之。
宝元二年书成,赐名《集韵》。
等复奏《集韵》添字极多,与彭年等前所修《玉篇》不相参协,乞别为《类篇》,即以命洙。
洙寻卒,命胡宿代之,宿奏委掌禹锡张次立同加校雠。
宿迁,又命范镇代之,出而代之,乃上其书。
自《集韵》、《类篇》列于学官,而《广韵》、《玉篇》微矣。
然小学放绝,讲习者寡,独幸其书具存耳。
所谓《广韵》则隋仁寿初陆法言等所共纂次,而唐仪凤后郭知玄等又附益之,时号《切韵》。
天宝末陈州司法孙愐者以《切韵》为谬略,复加刊正,别为《唐韵》之名。
在本朝太平兴国雍熙景德,皆尝命官讨论,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新名曰《广韵》。
今号《集韵》,则又宝元改赐也。
《切韵》、《广韵》皆不如《集韵》之最详,故司马光因以修《类篇》。
《集韵》部叙或与《广韵》不同,锴修《韵谱》尚因之。
今五音先后并改从《集韵》,盖《类篇》亦以《集韵》为定故也。
呜呼!
学无小而古则谓字书之学为小,何哉?
亦志乎学当由此始尔。
凡物虽微,必有理存,何况斯文幼而讲习磨砻,浸灌之久,逮其长也,于穷理乎何有!
不则躐等陵节,君子不贵也。
今学者以利禄之路初不假此,遂一切弃捐不省,喜字书者求其心尽端方已绝不可得,但肆笔趁姿媚耳,偏旁横竖且昏不知,矧其文之理邪?
先儒解经固未始不用此,匪独王安石也。
安石初是《说文》,覃思颇有所悟,故其解经合处亦不为少,独恨求之太凿,所失更多,不幸骤贵,附和者益众而凿愈甚。
盖字有六义而彼乃一之,虽欲不凿得乎?
科试竞用其说,元祐尝禁之,学官导谀,绍圣复用,嗜利禄者靡然风从,凿说横流,汩丧道真,此吾苏氏所以力攻王氏而不肯置也。
若一切置此弗道则又非是,今国家既不以此试士,为士者可以自学矣,乃未尝过而问焉,余窃哀之。
虽老矣,犹欲与后生共讲习此,故先为此《五音韵谱》,且叙其指意云。
大宋临江军新淦玉笥山敕赐承天观山门都监上清大洞法师姚君墓志铭(并序大中祥符二年二月 宋 · 聂夐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
先生讳遂良字子华,其先有虞氏之后裔也。
睿德英茂,烛于古今,子孙蕃衍,不陨其馨。
迁官南楚,今为淦阳人也。
父讳恒,遁迹丘樊,韬光不仕。
天水严氏。
夫人绰有令淑,韫彤管之才。
先生浮磬钟灵,月华孕彩,岐嶷悟真宗之旨,龆龄知玄之元
七岁出家,诣师孔仙观
大中祥符元年,敕改开明观。
词表大德王君讳自筠下披度。
王君即道正张君讳齐亮之门人也。
初,王君被请充玉笥山门掌文籍,历一岁而终。
先生继嗣,嵇让操,霜鹤呈姿,固罔象之珠,贵无名之朴。
清虚自卫,卑弱自持。
智括混成之风,心罗正始之教。
兼并仁义,旨趣希夷。
行业垂芳,耸千寻之翠干;
谈河布润,注万顷之灵波。
道既若斯,人罔不率。
雍熙三年,补充山门章表。
端拱二祀道录院左街内表白大德,自判官道判
祥符初,复授山门都监
蕴德芳馨,扇薰风于雨霁;
立行清洁,流素月于秋空。
众信钦依,同胞景慕,协洽无射月诣本军教门威仪吴君门下,拜授上清秘法、灵文宝箓,妙毕真诠。
玉籍仙曹,已登品列。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十七日羽化,享年五十有四。
歘如脱屣,倏若蜕蝉。
晓度函关,孰办青牛之驾;
夕临羊角,谁观白马之轩?
二月二十日丙午,窆于门左天柱岗,以为玄域,礼也。
门人任仲岳,冲和禀性,守道勤行,嗣续清风,其道亦泯。
童子颜仲丘,师孙李世聪,恭笃孝道,礼之制焉。
噫!
柏阳仲尼,余师友耶;
师友既贯,道岂殊涂。
先生琴樽之外,注意风雅,得二《南》宗旨;
群经诸子,洞晓其端。
好尚延纳,四方有道之士往往如归。
聊命笔而志之,亦未尽先生之徽美也。
刻兹贞石,以示陵迁。
其铭曰:
己酉肇岁祥符仲春。
洞天之左,玉峰之邻。
谁之玄宫?
吴兴姚君。
按:江西峡江县博物馆藏志。
成都古寺名笔记1177年 南宋 · 范成大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八四、《全蜀艺文志》卷四二、《范成大佚著辑存》第一五九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而见于大圣慈寺者为多,今犹具在,总而记之左,庶几观者可考。
前寺:多宝塔壁,画地狱变相,待诏左全(妙格中品。)
画四天王四堵,师子国王一堵,释迦佛一堵。
小壁,势至观音一十二堵,及塔上壁画西方变相阿弥陀佛共三堵,文殊普贤观音大悲如意轮共五堵,并古迹,不知名。
普贤阁:阁外南壁,画南方天王一堵,赵温奇(妙格上品。)
画佛会一堵,五如来一堵,八菩萨释迦佛一堵。
并阁后壁,画文殊普贤,北畔,五髻文殊弥勒下生北方天王井堂内四柱上,四天王,并辛澄(妙格中品。)
北方肉甲天王杜敬安(能格上品。)
鲜于院:小阁上壁,画毗卢佛,待诏杜齯龟(妙格下品。)
部院:过廊,画护戒神,僧知评笔。
部院佛堂壁,画炽盛光佛,古迹。
白马院:佛堂,画十六罗汉,古迹。
近时周忘机画《潇湘图》,王逸民任才仲作《桃源图》。
承天院:祖堂,惠远国师像,孙知微(妙格上品。)
近年,院僧粉去古画,别写新像,尚馀侍者二僧,犹在。
中寺:自中三门北至水陆院,东至如意轮正觉院(系高力士同僧英干建。)
佛殿,殿内壁画维摩居士师子国王变相,待诏左全(妙格中品。)
释迦佛二堵,待诏杜怀玉笔。
前庑东壁,画起寺金和尚高力士像,古迹。
西壁,画汉孝明帝、蔡愔、秦景王遵及摩腾竺法之像,童仁益(妙格上品。)
文殊阁:四壁,画北方天王梵王,待诏赵温奇(妙格上品。)
阿弥陀佛大悲毗卢十大弟子四堵。
阁外壁,画大悲三十七尊法华经验大悲菩萨四堵,东南方天王,西方天王,并待诏赵公祐(神格上品。)
弥勒释迦西方变相,北方天王变相,待诏范琼(神格上品。)
报身如来,待诏张腾笔(妙格上品。)
无量寿品佛,古迹。
东方天王待诏赵公祐(神格上品。)
帝释,待诏赵温奇(妙格上品。)
千手眼观音势至,张希古笔。
阁上周匝壁,画诸佛古迹。
华严阁:影壁后,画天花瑞像二,其西,待诏虔笔(能格上品。)
其东,高道兴(妙格中品。)
窗外两壁,画大悲,待诏张南本(妙格中品。)
两畔小壁,画天王,并古迹;
杜悰像,张逢笔。
泗州和尚小壁,画太子雷山,古迹。
当面四壁,王波利像,吕峣(能格上品。)
东西二方天王,帝释梵王,待诏赵温奇(妙格上品。)
周匝壁,画佛像,并古迹。
文殊阁:院门连寺廊,画金刚神变验二堵,待诏左全(妙格中品。)
院内观音堂壁,画天王帝释侍从二堵,待诏赵公祐(神格上品。)
西大悲院佛堂内,画八明王,古迹。
大将院:壁画罗汉二北方天王及大将部属并帝释梵王,共六堵,并待诏范琼(神格上品。)
药师院:连寺廊八门两壁,画千眼大悲北方天王大悲释迦变相四堵,待诏范琼(神格上品。)
殿内,释迦佛、帝释梵王部众,并古迹;
画文殊普贤维摩无量寿西方天王十二神,共九堵,并待诏赵公祐(神格上品。)
瑞像堂周匝画像,并古迹。
寺后门向上小壁,画观音,僧知评笔。
六祖院:院门北壁,地藏一堵,杜措笔(能格上品。)
南壁,佛会变相一堵,待诏赵忠义(妙格下品。)
院内山木四堵,唐壁画,古迹。
保福院:门屋,画天王二堵,赵得齐笔(妙格上品。)
姑苏台一堵,僧惠坚笔。
避暑宫一堵,僧楚安(能格中品。)
小壁,画竹雀二堵,黄筌(妙格中品。)
佛殿内,罗汉一堂,卢楞伽(妙格上品。)
记中不载,盖自昭觉访神霄徙来。
殿后,海山观音一堵,张南本(妙格中品。)
昭觉移至。
小壁,罗汉一堂,古迹。
法堂上,湖山一堵,马二堵,近时郭游卿郭熙之孙。
笔。
大轮堂:壁画大轮部属两堵,金刚二十四尊,并待诏赵温奇(妙格上品。)
极乐院:门外壁,画散花天女范琼(神格上品。)
大悲菩萨,左全(妙格中品。)
观音大悲一堵,古迹。
佛殿内,十六罗汉,卢楞伽(妙格上品。)
四绝堂:壁画悟达国师真,常粲(妙格中品。)
彭州至德山金堂栖贤山二堵,李升(妙格下品。)
石像院:门壁,香花菩萨二堵;
门内,菩萨一堵,并古迹。
《前记》不载。
慧日院门壁,画奉圣国师真齐天大王,泗州和尚宗震笔。
佛堂内,十六罗汉,丘文播(能格上品。)
吉安院:画十二面观音,杜齯龟(妙格下品。)
寿宁院佛殿内四壁,画炽盛光九耀,孙知微笔。
柱上小像,知微自写其真也。
殿内廊,画太子修行,古迹。
东观音堂:画观音十六罗汉,李怀让笔。
《雾中山出峡图》,李升(妙格下品。)
楼上,画惠远陆道士李翱药山孙知微(妙格上品。)
护法神,孙知微笔。
土地堂:孟蜀主真,古迹。
战胜天王罗汉,共三堵,赵元晟笔。
华严院:殿壁画毗卢佛,张希正笔(妙格中品。)
文殊普贤,古迹。
观音势至五髻文殊,丘文播(能格上品。)
兴善院:殿内,泗州大圣一堵,常粲(妙格中品。)
八明王,张南本笔。
妙格。
西林院:殿内罗汉,杜措笔(能格上品。)
壁后,弥陀佛二,菩萨弥勒罗汉卢楞伽(妙格上品。)
大悲阁:画观音十堵,楞严变相一十八堵,并宗道兄弟笔。
八明王八堵,绣毬观音,并古迹。
揭谛院:壁画释迦佛二,菩萨观音势至十六罗汉,并杜齯龟(妙格下品。)
宝胜院:藏殿内外圣像,并古迹。
弥勒院:壁画十六罗汉文殊普贤,张南本(妙格中品。)
画故事山水二堵,刘国用笔。
锦津院:壁画释迦佛十六罗汉,刘国用(能格上品。)
白衣自在观音,李怀让笔。
东律院:壁画八明王西方变相释迦如来十六罗汉,杜子瑰(能格上品。)
灌顶院:壁画药师佛十六罗汉,张玄(能格下品。)
如意轮院:壁画花竹六鹤六堵,童祥笔,半已不存。
楞严院:壁画六祖刘国用(能格上品。)
枯木一堵,文与可笔。
山水十堵,蒲永升笔。
龙虎二堵,鲁安道笔。
山水三堵,僧延广笔。
甘露寺:廊壁,高僧数十堵,并古迹。
承天院:吕祖真堂后,佛像四堵,杜子瑰(能格上品。),不下金绳阁下诸佛如意轮观音等像。
起悟院:堂头近,周忘机画树石四壁。
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扬子墨池以书索题咏 南宋 · 魏了翁
子云一去千馀载,惟有成都墨池在。
草玄此地是邪非,玄文今在人谁知。
虽逃刘歆酱瓿阸,鼠壤蛛窠蠹鱼宅。
岂无学者工探求,不讥僣圣几赘疣。
自从马邵造玄域,晁氏谱之张氏翼。
亦云察矣人犹疑,试为诸老申其辞。
易书广大包天地,辞变象占都一致。
世儒造入各不同,有一于此均为功。
况于易玄互相发,不同之同真善学。
历家中首先黄钟,虽以坤复为初终(自注:中首先黄钟,谓《太玄》八十一首起中以准中孚,取复前七日中孚卦气,随天左行。)
纪日天正始牛宿,又以日星分左右(自注:《玄》以甲子朔旦冬至日起牵牛初度,取日所历之星度宫,分背右行。)
起从冬至易玄均,玄意欲取臣承君(自注:臣承君,谓主日右行,注见后。)
易书八八而用七(自注:八八用七,谓六十四卦不反对者八卦,推(四库本作惟)五十六卦反对。),玄文九九而存一(自注:九九存一,谓《玄》有八十一首,而日法用七十二策。)
易分六位中二五,臣志上通君下取。
玄以一五而为中,君道君尊臣代终。
玄文主日易主岁(自注:《玄》主日,谓日法取朔,至牛宿初度。《易》主岁,谓起甲寅岁,凡四千五百六十岁为一元,七元为一极。此康节说。),易书为经玄为纬。
谓玄于易地承天,就中邵子尤知玄(自注:康节《准易图》序曰:《玄》之于《易》如地之于天也。)
或云玄准卦气图,是图疑亦非圣书。
岂知中复与咸遇,乃是阴阳自然数(自注:《玄·准卦气图》,图自复至咸八十八阳,九十二阴。自遇至中孚八十八阴,九十二阳。咸至遇六日七分,中孚至复亦六日七分。故上系七爻,下系十一爻,亦起中孚咸。)
或云玄仿太初历,黄钟之分八十一。
岂知虚三与虚九,其数虽同其法否(自注:太初历以律起历,八十一分为日法,取黄钟之管九寸,九九八十一分。而律吕数用七十有八,即虚三也。《玄》八之存一,即虚九也。)
或云玄象宗浑天,浑天方象包于圆。
岂知兼用盖天说,盖以舆地承纯乾(自注:子云覃思浑天而作《太玄》,浑天以天包地,而《玄》以方州部家圆图在上首,表赞方图承其下,乃兼用盖天之说,地承天之象也。)
易虽无玄不为阙,易更得玄滋有发。
且如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馀。
后来支干及声律,运气参同至太一(自注:此数者,虽与图书起数不同而皆合。)
与易并行人不讥,千岐万辙同一归。
况玄于易同而异,何独于玄苦讥议。
子云之师曰林闾鹤山之下谁其徒(自注:子云之师曰林闾翁儒,临邛人也。鹤山邛之望。)
自翻机杼作生活,律历图书无不合。
若非马邵晁张伦,后世几无扬子云
后世子云今继作,而此玄文终寂寞。
空馀绘象与棠阴,聊与文士供嘲吟(自注:绘象乃袁参政重修祠堂,取阁下本摹置中堂,左列《玄》学源流,右图蜀珍。池上多海棠,不知年矣。)
蓦山溪 金 · 王哲
 押词韵第十二部
观公形貌,俊爽偏清秀。
慷慨又雄豪,你肯把、清闲拯救。
只知名利,前路做荣华,论文章,说佳吉,衣紫金章绶。

肯来随我,闻早植休咎。
切虑逐波流,但肯还、迷情恋酒。
知玄妙,略得悟逍遥,明月里,弄清风,蓬岛同携手。
渔家傲 赠孙姑 金 · 马钰
 押词韵第八部
奉劝孙姑修大道。
时时只把心田扫。
杀了三尸并六耗。
无烦恼。
常清常净知玄奥。

休问异名炉与灶。
冲和上下通颠倒。
铅汞自然成至宝。
非常好。
霞光簇拥归蓬岛
沁园春 南宋末 · 李道纯
 押词韵第一部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
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归自安南中书掾凌仲明 元 · 傅若金
五言排律 押萧韵 出处:傅与砺诗集卷七
皇帝初登极,殊方总入朝。
忽逢歌遣使,因得佐乘轺。
白日临丹徼,清秋满赤霄。
三湘缘沮洳,五岭度嶕峣。
旗对风烟动,衣垂瘴雾飘。
解裘轻陆贾投笔班超
赏典仍叨忝,文风正寂寥。
玉衡凭气运,金鼎待人调。
掾省遭时彦,怜才似久要。
共成毛义喜,竟免介推烧。
山雨知玄豹,天风仰皂雕。
逢人写怀抱,聊复寄歌谣。
以拙刻诸书耑力致杨维斗解元赋此并寄 明末清初 · 张萱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英华南国正缤纷,桂籍抡才独冠军
胪唱首传将应帝,齐盟狎主已推君。
能从北海知玄德,谁谓人间乏子云
君始壮游吾已倦,何从尊酒论文
送祯甫往湖南。谋印先集 清 · 赵裕寿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后溪集卷之一
湖山随印局,万纸卖耕牛。
可念经营苦,唯忧泯没休。
有文虽两汉,无子岂千秋。
记昔吾良在,知玄不后侯。
淡庐四十寿诗 其二 乙丑 清末民国初 · 金泽荣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韶濩堂集借树亭杂收卷三
东韩孤客子,托契岂非天。
藉定风波梦,层生翰墨缘。
知玄惭过分,镊白誓忘年。
近事尤难忘,烦谋纸裹钱。
读书二首 其二 清末至现当代 · 潘伯鹰
 出处:玄隐庐诗卷十一
忆昔读书常孟浪,客慧狂花文字障。
吾师导我光明藏,老负师恩馀楚怆。
今时却羡牛反刍,谁其襄野知玄珠。
相视而笑孰启予,冀逢轮扁为吾徒。
语其可语师其俞,九原傥不伤睽孤。
严霜1977年 现当代 · 聂绀弩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羊城有客寄书来,道向燕村祝酒杯。
梦为阛嚣迁广野,老于渊默伺春雷。
文章北海知玄德,丝竹东山吊子裁。
两世神交无底恨,汉文皇帝已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