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史公亮”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史少弼云庄集序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二
嘉定四年眉山史少弼公亮进士第,调成都府司户参军,遂介其族兄天应表乞致所居官,貤恩于二亲,于是年五十有八。
上嘉其志节,诏特从事郎致仕,乃得封赠父母。
一时名公钜卿为文以纪其事,如昔人所以称二疏、二李之归者。
后二年,某被命守眉,凡以崇化善俗者弗敢后也。
念郡人如少弼何可无所旌异,乃以节表其其闾。
而客有以诮余者曰:「节有二,有节义之节,有节约之节。
今辞官而谓之节,于义也何居」?
某应之曰:何哉!
尔所谓二者,吾见其为一也。
凡大小轻重无过不及、得中而适宜者,皆节也。
《节》之为卦,三阴三阳,刚柔分而刚得中。
其象曰:「泽上有水,节。
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泽上之水过则溢,不及则竭,数度、德行过则苦,不及则嗟。
是故阴阳适等、刚柔得中而后谓之节。
譬诸财用,过则滥,不及则隘;
譬诸饮食,过则饫,不及则馁。
盖节义与节约一也。
不宁惟是,虽时节、符节、乐节、竹节,大抵皆无过不及而得中适宜之谓,是安有二义邪?
客又曰:「然则是或以洁身遁世,或以视死如归,皆得谓之节者非耶」?
曰:奚直然也。
可以仕,可以止,可以久,可以速,可以死,可以无死,素其位、慊于中而行之,莫非节也。
斯皆士之常分,吾所谓得中而适宜者也。
过乎矫亢则不可谓之节矣,行险徼幸则不节若矣。
少弼者,图所以报其亲而貤恩以归荣,思有以行己善俗也。
而隐居以求其志,进退去就之分亦既得中而适宜矣,不谓之节乎?
不高于人一等乎?
客曰:「是吾所未闻也」。
少弼以《辞荣馆诗集》见寄,余将发明是义,为之冠篇,而余仕于役,未及属稿,少弼已下世矣。
其弟今叙州史君公度、其孤大坊集少弼遗文凡得若干卷,又属余曰:「挂剑之义,子终能恝然乎」!
余瞿然谢,乃为具书所以表宅之因,以识其出处之略。
因念少弼有人所不及尽知者。
少弼自少笃学好古,以义理为宗,不泥章句。
每诵黄太史濂溪周子「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之语,于所居为堂,榜曰「尚友」,又得太史《尚犮斋铭》遗稿,终身宝用之。
后又考十室于城南,榜曰「云庄书院」,因自号云庄叟
其致为臣而归也,其志巳决于开禧纪元之岁所与后溪刘公酬倡之日。
既先事七年矣,非随声雷同以为学、齿暮禄盈而后倦于事也。
凡皆可书,遂并识之,为《云庄集序》。
承奉郎致仕李公侨墓志铭嘉定十四年十一月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五、《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国朝士大夫致为臣而归,有谢辞祖饯之礼,若朱昂王周李东之李受,公卿以下皆为赋诗,则又汉庭饯客之所未有。
然而昔之去者,大抵位高而宠极,禄厚而家温,其父祖襚印廞爵、其子孙重侯叠组者也。
不然,则韩文公所谓「贺问未归,吊庐已萃,未燕于堂,已哭于次」者也。
又不然,则三马食曹而作宜去之书,一龙禅宋而兴归来之叹者也。
乃若奋身寒苦,老不待年,恩宠漏泉,歌诗载道,则自临邛李公始。
公讳侨,字德秀
早从方舟先生李公石、寂通先生宋公兴游。
考卒,诸弟事公如师。
迨仲氏何贡于乡,厥三年公与叔氏民彝继上,而民彝第进士
公以索居益得肆力于学,昼诵夕惟,凡十有六年刘起居光祖始拔公于类省试。
明年擢第廷中,授司户成都,以禄不逮亲,愿上所得官以爵考妣,朝论谓非故事,不可。
光宗皇帝御批「其志可嘉」,特依所乞,其训词谓「非追远报本不解于心者不能」。
于是公年五十有四,赠考迪功郎、妣孺人,仍赐公初品官。
公卿百执事荣其行,歌以送之。
宰相为摘上语,名所居堂曰「嘉志」,郡表其宅里曰「节行」。
厥十年而成都京悱、又十年而眉山史公亮天应,皆援公以请,诏悉如故事,而二史特官从事郎。
先是宣献楼公钥为公草制,且尝为诗,及是秉政,尚述前事以饯二史,而公之节益著。
公有别业在白鹤山下,为小室曰「枕流」,号「枕流居士」。
前后镇蜀者率致书币,咨以阙失,太守下车,首加存访。
长沙吴公猎,荐士五十馀人,以公为首。
部使者李公兴宗继以名闻,诏特转承奉郎
公笑曰:「身既隐,焉用文之」?
屏迹田里,宾至无留门者,虽晚进末艺若缓急请叩,率容接无厌斁。
公取蒲江谢氏,先公五十五年而卒。
萧然一室,领袖群从,内外千指无私烹炊,无疾步大声。
启居以时,食饮有节,尤致严于宾祀。
诸从子学连案,食共器,教养均一。
用谦与宾贡,履登世科,公虽喜见词色,所期不止是也。
一日跌伤,久又苦气淋,遗命棺不过三寸,歛止时服一衾,丧从约,葬从速,毋徇俗为佛老供。
嘉定十有四年十有一月丙子卒,远近民士吊哭不绝。
公系出唐曹恭王,繇唐入,家成都
治平间蜀州新津县
曾大父安道
大父泽,游学辟雍,以恩得官,监酒邛州,又徙邛。
父證,累赠通直郎
大安人廖氏。
公之子用常、孙男愿卜十一月壬申葬公于磐石乡孝义里癸山,甥叙守文侯诚之为状其行,以属铭于了翁,会君命召,不克铭。
用常又以书请曰:「凡书太史氏之策皆有彝品,惟士以节行著则例齿于达官,子非忘诸」?
某愧谢,既为登诸史册,又志而铭之曰:
刘起居之诔曰:「公之归盖伤夫三纲五常之扫地,而士不尽知其心」。
制置使崔公与之亦曰:「举世鼻息,于中独醒」。
然则公之进退存亡,其所关甚重而不轻。
是为铭。
和楼大参韵赞史伯谦少弼二同年挂冠 其二 南宋 · 程公许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琴自无弦不用弹,岁寒姱节傲苍官。
青衫吏隐非吾愿,䌽服儿啼畏色难(自注:少弼孝侍孀母。)
三径归寻元约在,万缘回向自心观。
何时款竹云庄去,洗耳香山八节滩。
星象考 南宋 · 邹淮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一
古今星象之书,巫咸甘德石申所记,司马迁班固所注,既已不同,而张衡《灵宪》,中外官常明者一百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万一千五百二十,今往往失其传。
三国时太史令陈卓始备列巫咸甘德石申三家之星,总二百八十三星,为一千四百六十四星。
后虽有知者,如张子信李淳风之徒亦不敢妄注一二于其閒矣。
且以三家星言之,虽曰近日而隐,远日而显,然皆不离其次。
居中如毂,遍入于列舍者,紫微垣也。
散之于外如辐,而翼于垣者,二十八舍也。
起翼之初度,尽轸之末度者,少微垣也。
西离于氐,东入于斗者,天市垣也。
其他杂星,皆在紫微垣之外,分布于列舍之閒。
在赤道内者,谓之中官
在赤道外者,谓之外官。
星名既异,去极不同,入宿亦别,或象天官,或象庶物,或主人君,或主后妃,或主太子,或四夷,其详虽各载之本篇,其大略可得而举。
石申紫微垣东藩左骖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上丞,西藩右骖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少丞。
北极、北斗、辅星、钩陈、天一、太一、天枪、相、天牢、太阳守、文昌、天棓、阁道,共一十三坐,计六十四星。
太微垣、内屏、五帝坐、郎位、常陈、郎将,共六坐,计四十二星;
天市垣、帝坐、候、宗正宗人、宗星、官者、斗,共八坐,计四十一星。
列舍二十八宿,并附宫、钩钤、神宫、坟墓、离宫、附耳、钺,左右辖共三十五坐,计一百八十二星。
中官摄提、大角、天戈、招摇、七公、梗河、天纪、贯索、织女、女床、右旗、河鼓、天津、匏瓜、螣蛇、王良、附路、天大将军、火陵、天船、天廪、卷舌、参旗、五车、天关、五诸侯、积水、水位、北河南河、积薪、三台轩辕、少微,共三十四坐,计二百三星。
外官西咸、骑宫、积卒、东咸、龟、天江、傅说、鱼、杵、天弁、建、鳖、九坎、离珠、壁垒阵、败旧、北落师门、羽林军土司空、天仓、天囷、天苑、玉井、屏、厕、矢、军市、野鸡、老人、狼、弧矢、天稷、长沙、南门、库楼、平星,共三十六坐,计二百二十七星。
并用赤记。
甘德紫微垣四辅、天皇、大帝、天柱、女史柱史尚书、阴德、天床、内厨、五帝内坐、华盖杠、六甲、传舍、天厨、扶箱、三公、天理、势、内阶、策、八谷,共二十一坐,计一百二星。
太微垣太子、从官、幸臣、三公九卿、内五诸侯谒者,共七坐,计一十五星。
天市垣斛、市楼二坐,计十星。
中官天田、平道、周鼎、亢池、帝席、天乳、渐台、辇道、左旗、败瓜、司危、司非、司禄车府、人、臼、杵、上工吏、造父、雷电、土公、外屏、右更、军南门、左更、积尸、天阿、积水、月、砺石、天谗、天街、诸王、天节、天高、天潢、咸池、司怪、水府、座旗、四渎、关丘、天樽、爟、酒旗、内平、灵台、明堂进贤,共四十九坐,计一百七十九星。
外官折威、车骑、骑陈将军、陈车、日、糠、农丈人、狗、天鸡、狗国、天田、罗堰、哭、司命、盖屋、泣、霹雳、云雨、八魁、天溷、铁锧、天庾、刍藁、九州殊口、天园、九游、军井、文人、子孙、天社、天狗、外厨、天记、太庙、东瓯、器府、青丘、天门,共三十九坐,计二百十五星。
并用墨记。
巫咸紫微垣大理御女三师、句陈,共四坐,计一十八星。
太微垣虎贲一星。
天市垣帛度、屠肆、别肆、车肆,共四坐,计八星。
中官奚仲天厩、天阴、太尊、常垣,共五坐,计二十四星。
外官阳门、顿顽、天辐、从官、键闭、罚、天籥、天渊、天桴、十二诸国、离瑜、天垒城、天钱、天纲、虚梁、斧钺、天相、军门、土司空,共一十九坐,计九十三星。
并用黄记。
其閒又有名同而所记之色不同,所记之色同而星数多寡之或异者;
三公各三星,一在紫微垣外,坐开阳之下,黑记;
一在太微垣之内,黑记。
两土司空,一在翼宿度内四星,黄记;
一在奎宿度内一星,赤记。
太子一星,一在太微垣之内,黑记;
一在紫微垣北极之下,赤记。
两从官,一在太微垣之内一星,黑记;
一在房宿度内二星,黄记。
两天田,一在角宿度内二星,一在牛宿度内九星,并黑记。
两积水各一星,一在昴宿度内,黑记;
一在井宿度内,赤记。
御女,一在权星之下一星,赤记;
一在紫微垣之内四星,黄记。
两杵各三星,一在箕宿度内,赤记;
一在危宿度内,黑记。
韩、楚、周、秦、郑、晋、魏、赵、齐、燕,天市垣与十二诸国名同,而所记之色不同。
其馀所不著者,皆为无名之星,自三国至国朝并遵用之。
皇祐所测,与崇宁所测,有其閒有分抄不同者,并从崇宁为准云。
按:《星象考》,学海类编集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