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宋重修蛾眉山普贤寺碑铭989年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贤人阐化,必有胥附之资;
贤士膺期,必垂不朽之迹。
是以颜回默识,冠师门于洙泗之滨;
尹喜受经,应真气于崤函之右。
故得千载之下,好学之徒,入其国而知其教,思其人而爱其树。
圣贤相遇,有如此焉。
在昔像教权舆,能仁命世。
综百灵而贯群动,归向如流;
穷绝国而亘诸天,感通若响。
爰有法王之子,来从普胜之方,凭翼真乘,导扬宗极。
具大悲之愿行,综十智之因缘,从我立名,斯为上首。
及乎慈航既济,慧炬分华,乃暨众真,俱承佛敕。
乘六牙之瑞兽,降右蜀之灵峰,将以协井络之会昌,镇金方之劲气。
犹且潜而勿用,明而未融,闇持摩顶之仁,阴骘含生之命。
故使神婴青缕,肇建国都;
路辟金牛,始通华夏。
沉犀息沴,李太守之玄功;
噀酒救灾,栾尚书之妙用。
郡开学校,文翁广洽于儒风;
乐播《中和》,四子诞扬于帝德。
蔼尔褒斜之域,穆然周、汉之民,非法力之攸凭,岂人谋之独得?
其后金人既应,白马斯来,神开显俗之徵,家识致诚之所。
于是祥符焕烂,灵变纷纶。
或则银色浮空,与朝阳而共丽;
或则灯光并列,将夜魄以俱明。
圣众盘旋,真容隐见,奇踪万状,不可图。
瞻之者耳目咸新,闻之者身心共肃。
一方欣赖,历代修崇。
遂于白水之源,特建普贤之寺。
金土交运,开闭不常,白毫之相长存,法鼓之音靡绝。
夫以导江遗迹,天汉名区,必有道之见归,岂三分之能久?
太祖神德皇帝,文修内禅,武定中区,正卿扬九伐之威,远俗致七旬之格。
蜀王之土贡,受刘禅之骡车,重钮坤维,还铭剑阁
于时王风初被,污俗尚繁,游魂篁竹之间,假息雈蒲之际,匪轻刑之可禁,顾先甲以徒勤。
金地宝坊,浸成薮泽;
田衣毳褐,渐致流离。
妖禽既就于焚巢,绀宇终悲于阒户。
虽复葺其挠栋,缮彼垝垣,而陛序犹卑,基扃未广。
尊号皇帝长君嗣统,二圣重熙,覆万物以如天,廓重昏而比日,聿修成业,钦若灵心。
尺书徵怀德之君,折箠定畏威之地。
尽炎洲而极玄朔,尉候徒存;
亘日域而浃流沙,车书莫二。
然后胜残去杀,反朴斲雕,包干戈以虎皮,铸剑戟为农器,定《大护》、《云门》之乐,举淹中、稷下之仪。
慈卫仁薰,时和俗阜。
天地应而庆云甘醴,律吕调而玉烛景风。
犹复成而不居,勤则有继。
一游一豫,表王度之惟常;
必躬必亲,示庶民之光圣
虑极冰霜之诫,皇纲毕举,睿思弥精。
以为象外微言,无生妙理,修于心则圆通无滞,被于物则福应来臻,足以助王道之和平,致苍生于仁寿。
乃申明诏,历选精庐。
唯此蛾眉,独标殊胜。
天真人皇谕道之地,楚狂接舆隐景之乡。
封域之间,气象盘薄。
洪源奔注,二江双流,沱潜之川;
峻岊回环,玉垒铜梁,岷嶓之阻。
况禅枝擢秀,来自祗园;
法海馀波,别疏定水。
慈氏所相,畴能废之?
烝哉圣谟,符此玄贶。
五年,申命中使,率将杼人,伐贞石于它山,下瑰材于邃谷。
或子来而肆力,或神运以标奇。
模制度于鹫峰,极庄严于花界。
耽耽正殿,䡾䡾飞甍,玉甃丹楹,金铺琐闼。
洞户顺阴阳之候,中宸变寒暑之威。
揭以端闱,绕之周庑。
铸鸿钟之万石,贯猛簴之千钧,桀孽凌空,铿訇震野。
其后则层楼入汉,飞陛连云。
彩槛离娄,冠馀霞而上出;
璇题玓瓅,缀列宿以旁回。
神明之台不足以语其高,天梁之宫不足以矜其丽。
铄金为字,写大藏之经秘于上,逾五百函;
范铜为像,拟普贤之容设于下,高二十尺。
味其文,则如来之宗旨可得而观;
礼其相,则菩萨之威神于是乎在。
将使三蜀之地,一切有情,皆冲气以含和,尽革凡而成圣。
则知大雄之教,渐于世也深焉;
元后之仁,利于民也至矣。
昔者轩皇访道,历襄野以犹迷;
汉帝祈年,拜竹宫而无得。
恭惟盛美,允属皇猷。
若夫事以颂宣,言以文远,作而不记,后嗣何观?
爰命下臣,式旌不朽。
其铭曰:
允矣象教,洪惟法王,如河不竭,比日同光
有情斯应,无远弗彰。
化自八国,声驰万方。
爰有大贤,是称达者。
异境齐致,同声协雅。
闻道莫逆,瞻颜不舍。
乃演真乘,来仪东夏
蛾眉之阻,群帝之庭,作固作镇,栖真宅灵。
普贤至止,潜耀千龄。
尔未我觌,我畴尔形。
经教既孚,神明乃作。
瑞相显晦,圆光歘霍。
万变凌峰,百灵溢壑。
信士归依,舆人骇愕。
崇崇梵宇,于此宏开。
时迁末运,数偶三灾。
焚如鲁庙,倾若齐台。
淳风必复,圣日斯回。
赫矣皇图,烝哉二圣!
混一区宇,受天明命。
与物皆,得人为盛。
式叙九畴,迭修三正。
皇帝曰咨,咨尔西人,助我神化,其惟正真。
为尔祈福,转兹法轮。
禅林则旧,宝刹惟新。
秘殿耽耽,高门奕奕。
修廊四注,层楼百尺
尊经圣像,金文宝质。
妙善周园,福釐繁锡。
乾光俯烛,慧炬朝焞。
开寿域,共辟重昏。
貙氓之伍,杜宇之魂,乘是妙果,俱登法门。
明明大君,照临下土。
坠典咸修,靡神不举。
彼都人士,式歌且舞。
揭此丰碑,永传终古(《徐公文集》卷二五。)
蛾眉:四库本作「峨眉」。
下同。
进文集表987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咸平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锡言:臣闻美盛德之形容谓之颂,抒深情于讽刺莫若诗,赋则敷布于皇风,歌亦揄扬于王化。
下情上达,《周礼》所以建采诗之官;
君唱臣酬,《舜典》于是载赓歌之事。
既逢清世,何让古人。
木铎求规讽之词,弥光圣德;
金门献刍荛之说,式表忠怀中谢。)
伏惟皇帝陛下以唐、虞莫大之德,修汤、武无敌之仁,富寿于生民,慈俭曰至宝。
涂山高会,执玉帛者华戎;
瑞牒载书,萃郊薮者麟凤。
让圆灵以玄德,推臣下以赤心。
皇勋帝功,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
至德大业,可以作《韶》乐而建辟雍
永隆千载之基,高冠百王之业。
伏念臣艺文素浅,学识非精,逢时误受于圣知,中第早尘于睿鉴。
代耕以禄,历试诸艰。
初命授将作监丞,再命历左右遗补。
遇郊丘之恩泽,转记事之班资。
尸素为虞,廉勤益励。
仍念策名之岁,亲闻金口之言,常令各守谦和,莫忘笔砚。
迩后或漳滨近郡,或江外远官,莅事之馀,修词敢怠。
况带史臣之职,虑孤英主之知。
尝因叠嶂危楼,既登高而必赋;
钓台浅濑,亦倚棹以成诗。
岂唯抒子牟阙之心,其实歌文王南国之化。
菁英虽寡,编缀靡遗。
三度拜章,聊举箴规之职;
八年外任,复归侍从之班。
因辄上言,却乞在馆。
蒙圣恩之俞允,仍旧贯以编修
清閤濡毫,愧乏素臣之作;
丹墀珥笔,惭非右史之才。
陛下既以文学知臣,臣敢不以文字报答陛下?
今录得在睦州编集中歌诗赋颂共十轴,谨诣东上閤门进献。
播乐章于金石,文彩非工;
祈睿鉴于冕旒,罪尤可待。
干冒宸扆,臣无任惶恐激切屏营之至。
解州闻喜县增修夫子庙咸平四年六月 北宋 · 李垂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三
夫古之修祀事,以为人,以思功、思德、思亲,故帝王礼天地日月山川之神祇,念生民之康济暨社稷。
我夫子之祀,通制天下,实功德之大于亲,自天子至庶人家以飨焉。
周末秦并,海内丧乱,汉取魏篡,典法崩坏,讹鬼忘祀,荆吴相侵。
贰释氏之说,半蒸人之惑。
李唐平定,夫子王焉。
虽诰下郡县,岁以常荐,而尚牲帛匪诚,繁藻用渎,廊墉阙治,于空墟。
噫嘻!
我夫子之道,与日为□,与天为终,乌不知之是邪?
君子曰:贤而知之之谓教,愚而昧之之谓道,不知然后之谓圣。
天下众庶或卿士大夫,进祭称祷□馀神者,鲜非私祸福报应于己也。
若于我,则有德无祷而祸乎?
无德有祷而福乎?
果无祸与福在祀也,思其德在福也,从其教,安众庶之念哉!
故曰:祀天地,为人社稷,我夫子思功德,家思亲。
孰思德乎?
孰思功乎?
思之惟坚,则我私邪,又奚祷欤?
思德而祀者寡,私福而祷者众。
众者昧而寡者明,明者行而昧者用。
衣朱服蓝,思其鲜矣,况愚儒乎?
况氓黎乎?
闻喜县,古晋之曲沃,中隅建午,南日迷坤。
地志曰桐,桐即成汤之陵所也。
至道初西戎未叙,天师征之,四人累粮,卒亡胜半,户口失于籍,盗贼肆于封。
武臣慈卿,秩领是邑。
卿,儒家流。
雍熙中,以朔塞千累之功闻太宗帝
释褐承命于使职,未十年,班直殿右,及是,始负治声。
逮二载,田赋平而民足,川野肃而寇绝。
县惟夫子庙,位城之艮表粤二里,原势□□。
荟郁,乃有土之胜致;
处我儒宫,当朝右之奇最。
中伊一堂,阒莫崇饰。
卿宿诚乎先师之德教,谋葺未兴。
会主上以佛诬之多、神誷之极,图纬不书,悉除像宇。
卿易弊以宜,移失于得。
披择材木,芟刮诡绘,斲之筑之,绳之斤之,登登丁丁,摐如偶声,悦匠怿役,朝提暮程。
不费财、不动众,因其利也;
不揆日、不正方,徇其俗也。
左右起讲学堂、致斋堂总二十有四楹,学室五栋,东西于背。
日未系月,工吏告成。
卿先庚日,邑里诸生事庆斯毕,乡校可谕。
及期合境靡遗,兟兟来集。
卿阅礼周复,抚简叹美,挥从警类,诵《儒行》篇。
遂矩丈正席,唱经演奥。
生众或发扬愤悱,持弟子礼。
抑文武之道一也,蔽之则正身、利人而已矣。
卿来于是,则坐为师,语为教;
去于是,则动以政,纠以法。
可谓贤罔器,圣罔滞,卿得徒焉。
垂一命作尉,再命登科,佐卿于兹,幸庙事,谕以为记。
品名贤之所述,则韩愈谓夫子与句龙之弃其贵者以德,故社坛而夫子屋。
世或推程浩,以天地日月江海喻之,广之明之,大而又过诸。
垂且蒙者,敢揆夫子在,则举而错矣。
杜牧曰:「尊夫子者孟轲,贵夫子者韩愈」。
垂谓:致飨者怀德,明道者授福,功至于无穷。
思之哉!
祀之哉!
之绍焉。
大宋咸平四年岁次辛丑六月辛丑朔十七日丁巳,增修之记云。
右班殿直知县事兵马监押、在城巡检慈释回,将仕郎、守主簿何湜。
皇祐五年岁次癸巳正月壬寅朔,二十六日丁卯重书石,立于殿之西庑。
登仕郎、县尉司马宣,文林□□□簿郭佑贤,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县事兼兵马兼押马中庸。
□□刻字广平程□刊。
赵德明拜官封西平王景德三年十月庚午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宋大诏令集》卷二三三
利用建侯外监方国。
抚宁陬落,临长士民。
在名器以斯崇,匪勋贤而弗授。
定难军节度使赵保吉德明,袭其令绪,蔚有长才。
举宗联命氏之荣,奕世殿邦之寄。
务尊王室,动守朝经。
率职献琛,拜章请吏,眷言恭顺,宜及褒崇。
是用建上将之旌旗,锡真王之印绶,缵乃旧服,镇于夏台
于戏!
信誓之言,与丹青而炳焕;
宠荣之固,同带砺以绵长。
期宣翼戴之勤,协赞混同之化,永作藩辅,不其美欤!
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上柱国,封西平王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二千户,赐推忠保顺亮节翊戴功臣,仍依内地节度使例给俸。
广蓄边储诏天禧五年五月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
今夏麦秋禾登稔,河北陕西边储,务要广蓄。
其以内藏库见钱五十万贯付三司,止得桩留引收入中粮储交引,自馀不得以钱充给。
仍遣内殿崇班閤门祗候李德明专领其事。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之一五。第六册第五四三九页
庄懿皇太后哀册文明道二年九月 北宋 · 李迪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宋会要辑稿》礼三二之一九(第二册第一二○九页)、《宋大诏令集》卷一六
维明道二年岁次癸酉四月丙申朔六日辛丑,追上真宗皇帝宸妃李氏尊号曰庄懿皇太后,粤十月癸巳朔五日丁酉迁座祔于永定陵之次,礼也。
燎火馀荧,星华启明。
森灵位以宿设,俨仙辒而欲行。
风物凄其变采,铎挽唱以流声。
哀子嗣皇帝祯痛隔慈颜,钦扬恤典,感劬劳于欲报,竭诚信于先远。
乃命执事,纪垂芳猷,琢之金玉,代彼旂旒。
词曰:函关紫气柱史族贵;
轩辕黄龙,次妃位崇。
含德之厚,是称坤母;
配天之尊,乃侔乾元。
祚发竹书,运膺赤伏。
三叶重雍,九围率服。
王化所先,壸政惟穆。
修明阴教,登进才淑。
倬哉邦媛,允矣儒门,遥华启绪,积善昌源。
称《诗》率《礼》,有德有言。
之茂,如玉之温。
托景椒涂,陪游茧馆。
象服斯皇,女功载缵。
勤懋观图,谦闻辞辇
位映紫廷,芬扬彤管。
继明昭晋,隤阯灵长。
业开持禹,庆叶生商。
梦日兴贵,祠禖感祥。
载震载夙,宜君宜王。
黄离荐吉,金干增强。
帝所无还,湘川不从。
铜台帷,先园是奉。
安车赤绶,礼策加重。
怀恩永慕,居约弥冲。
攀慈宴于长乐,戒外戚于濯龙。
仁则宜寿,明胡弗融!
奄婴六疾,未建三宫。
邈求药兮冥津阔,杳登真兮云汉重。
呜呼哀哉!
闇忽不追,炎凉甫换。
刚健龙申,威光霆断。
躬揽维纲,缅思圣善。
尧母门兮岿独存,身毒鉴兮犹可见。
呜呼哀哉!
崇章极号,情文克申。
尊名茂行,厥诔斯陈。
殡宫载辟,园法攸遵。
变黄衣兮祚圣,对玉玺兮思亲。
呜呼哀哉!
鲋隅之阴,将开陵兆;
夷则之奏,聿严妣庙。
追远兮慎终,扬名兮继孝。
呜呼哀哉!
驹尘莫驻,牲膳谁羞?
林欲静而风不止,露既降而岁云秋。
览池阁以心痗,阅卮匜而涕流。
呜呼哀哉!
东背浚郊,西瞻巩雾,黯嵩色兮凝阴,浩洛波兮奔注。
皇阙耸兮长斑苔,银海深兮潜漆炬。
矧可度兮九虞,空复还兮五辂。
呜呼哀哉!
萧萧松柏,肃肃几筵。
閟晕珩而夷体,攀弓剑以偕仙。
恸极宸扆,哀深昊天。
内尽志兮颙若,如事生兮僾然。
呜呼哀哉!
柔明之风,始资内治;
顾复之爱,终光圣嗣。
含饴之乐虽违,飨德之灵俾炽。
伊淑范与懿声,永奉传于金匮。
呜呼哀哉!
仰山 北宋 · 李问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
孙兴公天台山,特遥想逸兴、驰神奋藻于吟望之间;
梁武帝赋游山寺,惟写其景物之佳,讽咏一时游览之胜。
至于依本以美物,堆实以赞事,山林川泽之富,鸟兽草木之美,宫庙之轮奂,人物之魁梧,悉未闻也。
予既思摹前作而赋仰山,非欲离出异俗,高论藻词,为远寄冥搜、散怀投兴之事,恐山灵诮作逋客。
姑咏其所闻,额其所见,以谢其所移而已。
乌显仰山,岌嶪京峙,据乎春台之阳,阻乎秀水之涘,枕吴头以盘固,压楚尾而仰止。
连属群峰,回环千里。
北跨罗霄,东下堵田,西接安成,南曜螺川
冈峦襞积而叠翠,洞穴谽㗿而宿云,修竹阿那以蓊茸,嘉木青葱而纷纭。
溪壑错杂以缭绕,翠微缥缈而葐蒀。
草茂灵根,花敷锦绣,或抱石以莚蔓,或含烟而吐秀。
木末翱翔乎飞鸟,厓巅駓騃乎走兽,绝网依树以织空,鼏房联窠而托阜。
峰入汉而犹亘,崖欲骫而不绝。
春草铺碧以摇风,秋潭澄净而纳月,盛夏含霜,先冬霏雪。
龙湫渟水于山腰,佛刹倚殿于岩腹。
在晋则二神示现于灵踪,于唐则高僧始来而卜筑。
膴膴田原,芃芃菽粟,茶芽药苗,珍果嘉谷,亦莫得殚论而备录也。
其峰则有集云、狮子、唐兴、仰峰,峭峻崷崒,嶕峣穹崇。
崄若太行,高侔祝融
俯视三峰于木平,左顾百叠之盘龙,耸峥嵘以入望,计胶葛而难穷。
岩嵌谷澳,岭属冈连,巍巍峨峨,拔秀磨天。
钟山之水若绕带,瞰萍实之墟如点烟。
涧溜悬厓,而喷沫以奔遁;
藤萝绕翠,则猗傩而连牵。
一日之间,而气候不齐,或雨或旸,而乃寒乃暖。
盖天龙之所宅,而人莫测其所以然而然也。
其水则滈瀑砀突,合流异源,一出集云之腰,一出狮子之巅。
注厓度涧,汩活飞泉,测激滂流,吐漱潺湲。
高迅澓增浇,汹涌颔流,下则㴸㶒萦纡,鳞伦窊窞。
乃若经岩鼓石,雷震电激,不平成声,䃕确礐硌。
乃若坳积潭澄,回旋漫平,挠之不浊,瀇滉汪洸。
集云之源,其穴如箕,实为闾尾,有石广亩,当前如砥,其渊渌净以湛湛,其流清泠而㳽㳽,是谓上潭也。
其流未长,有石如梁,隘雨而横卧,潴一水以为潢,是谓中潭也。
出梁而下,千尺蜚泻,径委注于石涡,曾昼夜之不舍,是谓下潭也。
狮子之源,瀑流天半,界塔影而三分,至山麓而共贯。
接獭径龙潭之水,绕灵济古祠之岸,槩乎合众委而下梅州,然后浩浩而涆涆。
厥田惟上,厥土黑壤,陆复而平,地高而塽。
于是田以水而东作,原以火而冬耕。
麻菽稻粱,粘芗粳,或先种而后熟,或戮力而共成。
木则有山梨樱桃赤柏白杨,榬桐檀桦,槠樟。
栩翕张以应时,枫招摇而抱阳。
总青条而握翠,布绿叶以森阴。
分枝列干,擢本千寻。
谷风歘起以增悲,秋蝉得荫而长吟。
于而乐者樗栎,业而蔚乎邓林。
则筀淡毛苦,箸白燕黄。
玉板枝横,而簳直曰箭;
猫头最巨,而茎瘦曰方。
蔼青风而飒至,戛碧玉而鸣琅。
禀苍润之高节,宜有实以来凰。
其草则葴苏蒿,薜荔芭蕉苧葛黄精,萍蒲茭。
含芬吐芳,而可结以佩;
铺茵展绿,而可藉以遨。
毛群羽族,陆离纷汩。
春戏白鹇,秋阵黄雀,燕莺子规,鹤鹩乌鹊,蜚生夜鸣,山鸡昼啄。
或㐆芳林以欢噪,或弄烟芜而挥霍。
野猪以类而群熊,山麂时鸣而惊鹿,猿连臂以饮涧,猱矜揵而升木。
高无毕弋之患,下绝网罗之逐,饮啄各得其性,飞潜自遂其欲,悉孔翠于羽毛,尽克肥于肌肉。
虫则有山龟水蛭,蜒蜓虺蛇,螳螂伏冀,蜈蚣虾蟆。
络纬暗织,黄蜂晓衙。
蚁循缘于古木,蝶徘徊乎芳英。
蚊蚋入夏以远适,寒螀经秋而苦鸣,愤未伸于屈蠖,朗孤照于流萤
花则有蜀葵赪桐,芙蕖山丹罂粟巨霜,玫瑰幽兰,山茶金灯石榴木莲。
瑞香康庐之色,萝同西之妍,木犀喷九里而芬馥,月桂吐四时之红鲜。
药则有梫桂细辛,百合菖蒲,黄莲白芨,牛膝鸡苏,厚朴缘干而夏剥,薯蓣寻苗而冬锄。
果则莲藕菱茈,黄橙丹橘李梅木瓜茅栗。
唐兴之红桃梅州紫梨,剖之若胭脂,食之如厓蜜。
园圃则有苦巨波棱,蘘荷茈姜,蓝决明蔓菁兰香,又有紫芋蒟,红苋白茄,合蕈瓮缶,草头芹芽,春蕨夏笋,秋茶冬瓜
由古由今,若动若植,无容支离而遍誇。
粤有高人,来自王莽,触雾披云,沿溪而上。
乃与二神,邂逅相遇,丐山卜庵,展一坐具,神敬听而弗康,徙下流而远去。
遂迁庙像,空山拔树,夜半密移,朝成区宇。
驱鬼役䰠,雷𩅟风雨,爵封公王,以福兹土。
精祈必应,诚祷则与,其灵威莫得而缕数也。
由是于第三峰下,开大施法门。
更代易世,经晨越昏,营办之力相继,土木之功益繁。
殿堂楼阁,高下相吞,廊庑垣墙,左右维藩。
虹梁偃蹇,横卧惊湍,浮柱飞欀,高栌广楣。
曲枅环搆而相扶,重檐杈枒而横蜚,阶戺屈曲而嶙峋,槛璀璨而流离。
饰以金璧,文以丹漆,衣以赭垩,绘以云物。
或螭蟠而虬停,或龙出而鱼没,或流曜以含英,或晖天而地日。
微风萃而檐铃乱鸣,碧云合而楼钟更远,响金磬之铿锵,流梵呗之婉转。
于是破竹逗泉,同源异口,绕砌穿渠,填𨰃注缶。
导之于近,则㳽满于池沼;
决之于远,则灌溉乎畎亩,盖神灵密扶其栋宇,将历千载而不朽。
其中则有大沩之圆镜,南唐之净瓶,贝多则罗汉携来自乾竺,佛牙则郡侯得之于胡僧,本国锡以泰山芝草,赐之御札于廷平,皆自昔以传今,将永镇而常宁者也。
至若圣世时康,育王塔现,挺特千尺,端方四面,下临不测之悬厓,旁分瀑流而劈箭。
盖天造地设而难知,信神功鬼绩而莫辨。
菩萨现而灵雀群噪,罗汉出而祥云忽变,其灯光圣相之殊异,实象季末法之所未见者也。
又有唐将军避难之古寨,郑中郎挂冠之书堂,耕夫时得其剑戟之旧物,诗僧有比之而成章。
由唐至今,三锡寺额之徽号,一徙基构而更张。
于是白足净侣,林堂,治心养性,仁寿而昌。
顾帝力之何有,咏佛日之何长,实斯人之幸也。
乃若重熙累洽,代遭圣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风雨以时,寒暑更循。
鸟无虞于覆巢,兽不伤于掩群,渊津润而崖不枯,草木不夭于斧斤,则岂特斯人之幸欤,又兹山之甚幸者也。
按:道光宜春县志》卷三一,道光三年刻本。
谢赐御制文表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文庄集》卷八
臣某言:云汉之文,肇加于铨次;
图书之府,遽奉于颁宣。
实典守以为荣,固宝藏而斯幸中谢。)
伏惟尊位皇帝陛下灵承乾则,钦翼帝图。
当四貉之来同,顾万几之多暇。
叩真枢而访道,辟艺囿以游心。
爰时敏于厥修,用克昭于将圣。
由是博观篆素,包举艺文。
当乙夜之凝严,遇西清之閒晏。
必宪章古昔,嘉叹祥祺。
导励翼之清衷,美光华之时景。
宏敷睿藻,亟发宸章。
屡移银箭之声,继竭金壶之墨。
用发挥于九德,实经纬于两仪。
玉音常溢于绛台,蕊简载盈于绿蕴。
暨合祛鲁岳,奠瘗魏脽。
述祖祐之鸿猷,叙天人之元命。
纪山川之胜势,赞仙释之神灵。
潜运天材,并驰宸翰。
银书金刻,烂云景于名区;
玉籥朱弦,播《咸》、《韶》于乐府。
令辅臣之拟议,俾史氏以编联。
辨六乐之音容,序五辰之躔次。
公车奏御,方载饰于芸签;
册府爰颁,俾分藏于金匮。
臣等叨尘近职,获备攸司。
被慈旨以知荣,启宝题而窃抃。
并羲文之象系,永镇书林;
之典谟,遐光圣域。
载惟庆幸,倍万常均
杜杞等充馆职1043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二
臣闻《书》曰:「先王坐以待旦,旁求俊乂」。
盖天下治乱,系之于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故先王尽心焉。
臣伏睹朝廷两府任人多擢于两制词臣必由于馆殿。
是馆殿为育材之要府,岂宜贤俊不充,至于衰索?
唐太宗文馆,延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令更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政事,至夜久方罢。
馆阁臣寮,率多清贫,侨居桂玉之地,皆求省府诸司职任。
或闻在馆供职者,惟三两人,甚未称陛下长养群材之意。
臣切见虞部员外郎杜杞太常丞章岷秘书丞尹源秘书丞张掞殿中丞王益柔殿中丞吕士昌、大理寺丞苏舜钦大理寺丞楚建中环州军事判官姚嗣宗国子监直讲孙复,或文词雅远,可润皇猷,或经术精通,能发圣蕴。
伏望圣慈委中书相度,其间声实已著者,乞不限资任,先次召试,各补馆职
或有未协公议者,乞加询采,更候悉其才行,即赐施行。
今后馆阁臣寮、供职经二年,不就诸司职任者,乞特与恩例差遣,庶令英俊之游,日玩典籍,不亲米盐之务,专修经纬之业。
长育人材,无尚由此。
臣窃闻太宗皇帝唐文皇之英风,特建秘阁,与三馆并崇,听朝之馀,时或游幸。
此祖宗盛事,不为不重。
馆阁供职员数至少,臣方敢上言。
所举虽多,皆搢绅有闻之士,更在朝廷取择
臣谓天下至大,圣人其难之。
纲纪或隳,虽治必乱;
俊哲所聚,虽危必安。
今边鄙尚虞,旰昃未暇,正宜广搜时彦,大修王度,以固其本之时也。
惟圣慈留意。
杨安国改官奏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文恭集》卷七
臣窃闻侍讲学士杨安国,近有奏劄,理会磨勘转官事。
或闻安国改官,已得四年有馀。
中书安国曾因举官罚铜,隔住一年,至明年三月方该转官。
安国授经老臣,年近八十,桑榆暮景,光阴几何。
况久侍讲筵,与其馀侍讲不同。
缘此月十八日讲毕《周礼》,宜因此时,欲乞陛下面赐安国改转,宣中书施行,以为老臣授经之荣,兼彰陛下重道之美。
书于记注,实光圣德。
刍荛之献,惟赐采择。
取进止。
中书诏定大乐名议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文恭集》卷八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敕,准今月二十一日诏:「敕中书门下:朕闻至乐之大,统和天人,奋雷先闻,万物蠢若。
圣人观象于豫,以崇荐配,百代之兴,咸有制作。
眇观载籍,旁采纬牒,咏功象德,率著荣号。
若颛喾题根英之文,陶虞纪明绍之美,三王殊宪,称谓炳焉。
降及后世,鲜克遵尚,惟东汉命以《大予》,开元自云『唐乐』。
虽距古未远,而雅于言道,希风咸夏,朕所慕焉。
故前诏执事,访图博采。
将以立度出均,考音正律;
谨权审量,备器协舞。
以定本朝之述作,用彰祖考之谟烈。
夫名生于义,义出乎实,名正言顺,然后事成,而礼乐兴焉。
庶几光辉,永畀来裔。
其令两制礼官参稽典制,议定国朝大乐名,中书门下审加详阅,称朕意焉。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臣等谨议曰:臣等贱懵,不足以国朝大乐。
窃寻前志,探观往古,受命而帝,圣功告成,守文之君,治道大备,济斯民于富厚,流至化于洽平,鲜不考合中声,序正雅乐,效法功德,章明祖宗,宣之于钟石管弦,著之于干戚羽籥。
乃复揣称治象,形容德美,度曲以飏其义,立名以统其实。
崇荐郊庙,允谐神人,感召至和,以降嘉生。
《咸池》而还,作者代有,《韶》《夏》《大予》,从来尚矣。
允属熙盛,讵宜旷阙!
伏惟太祖皇帝,谌武而圣,大度且仁,燮伐拯于横流,揖让驭于归运。
平殄僭闰,扫除荒屯,天地号为重开,区夏繄其再造。
一戎底定,万世以基。
太宗皇帝以圣域优入之姿,膺神器传归之重,协承骏烈,绍敏武功。
越人奉图以归忠,参墟衔璧而服罪。
正朔所隔,亦既来同;
文告是加,无思不服。
广英材之教育,盛王官之辩论,审克邦宪,祖尚人文。
俗阜刑清,官修政举,太平之盛,于斯经启。
真宗皇帝,体全上睿,道合至真,昭前之光明,而济之以文采;
化下以清净,而纳之于忠厚。
谨任吏之法,严取士之规,为官择人,程才济物。
规安亿姓,抚和诸戎,荒服遂要于衣裳,老人不识于金革。
符命绍至,封禅勒成,咸秩上下之神,垂矜大小之狱。
仓廪充实,囹圄空虚。
炳焉声明,绝于称谓。
伏惟皇帝陛下,钦明烛治,仁厚好生,躬至德而若虚,求昌言而如渴。
怀柔异俗,休息边氓,继好蹛林,纳附河外,箫匀群慝,弓矢载櫜。
屏弋猎之娱,稀囿游之幸。
升世室之配侑,同戚藩之荣乐。
刑书用其中典,民赋从于薄敛。
积四圣之致治,逮百年之胜残。
山川鬼神,亦莫不宁;
蝝鱼麛卵,皆有常禁。
内蒙德,薰蒸太和。
于斯时也,乐典未章,荣号不立,此有司之失,弗能究宣。
陛下开至明,发深诏,敷求识微之士,逮及承学之列。
求端中黍,造始黄钟,考律和声,稽器定制,五音六舞,各得其准,习隶乐府,以章三圣之功,德莫盛焉。
臣等申被诏书,参定明义,谨按太常、天地、宗庙、四时祠祀乐章,凡若干首,以「安」名曲,寻其义也,岂特本道德政教嘉靖之美,亦沿神灵祖考安乐之故。
名既素定,义足钦承。
《诗》美「率由旧章」,《记》称「孝莫善于继志」,《书》言「惠莫大于安人」,臣等议上国朝之乐,宜名曰《大安》。
乞宣付中书门下,审加详阅。
谨议。
中书密院覆议大乐名状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文恭集》卷八
功成而乐作,治定而礼兴。
百王之隆,道虽同贯;
六代之盛,乐皆殊名。
示沿革之匪常,明制作之逌出。
移风俗而美教化,荐上帝而配祖考,以成功而告神明,非甚盛德,孰能预于此?
往者唐失根统,倒持樽柄,荡无维御,遂至陵迟。
日寻戈兵,时悼涂炭,九土分裂于下,三光错缪于上。
鬼神失其常祀,天地发于杀机
甲子一周,闰位五姓。
天而既弃唐德,且厌华乱,故骏命集于我宋。
伏惟太祖皇帝,英武挺出,历数攸归,属天道之与能,膺神宗之内禅。
惩艾僭暴,顾嗟溺丧。
奋耀霆断,龚行电讨。
芟除不义,勤恤有生。
经启人伦,靖一天宇。
兵赋悉还于公上,权纲不假于近习
除吏归于尺一,立法约于三章
尊本京师,维制方夏。
陶甄独运,礼乐自出。
全安诸国之后,崇立百神之祀。
象纬宣精,人神享德。
规模宏远,基图笃厚。
开济万世,卓无与伦。
太宗皇帝天人宅衷,讴歌在圣。
嗣膺神宝,缵立武功。
薄伐晋人,遂夷并垒。
提封毕人,象译具通。
敦先儒雅之风,周咨政道之要。
时文载郁,俊民用章。
置谳刑之官,建藏书之策。
讲求世务,矜恤民隐。
赋敛蠲其重法,更徭著于轻科。
黎庶安生,刑罚几措。
真宗皇帝缵戎二后,神睿昭通
率由民彝,躬行俭约。
勤劳机政之总,慎重刑赏之施。
选举廉能,宾兴俊茂。
右文崇术,劭农恤刑
德让兴行,吏治循厚。
深恤民之爱,讲和戎之利。
戈革弗用,疆陲底宁。
瑞命宣臻,颂声翕作。
奉符而行事,乃昭姓而刻号。
诸神受记,群望咸秩。
炳焉之美,同风三代。
皇帝陛下体兹上圣,迪惟前宪。
临下崇于含垢,在宥本乎好生。
博爱无私,甚德而度。
绍修戎好,销戢武蜂。
事郊庙以肃祗,抚宗藩而敦睦。
肃若旧典,祠于明堂。
升侑尊先,泛泽劳下。
积累圣之忠厚,渗生民之骨髓。
物罔微而不遂,泽靡遐而弗臻。
上下相安,表里悦穆。
思欲播祖宗之洪烈,扬雅颂之正声。
光施尊名,章示后嗣。
同符韶舞,常为称首。
故深诏执事,博延识微,乃者造计秒忽,考声立均,通钟律之和,正干羽之缀。
申命近列,制名大乐。
俾援典礼,参加详实。
臣等钦惟艺祖之戡暴乱也,安天下之未安,其功大;
二宗之致太平也,安天下之既安,其德盛;
陛下之承圣业也,安祖宗之已安,其仁厚。
又享祀时至,神灵嘉乐。
故郊庙乐章,大率以安名曲。
臣等以谓国朝大乐,请如两制礼官所议,名之曰《大安》。
中书枢密院谢赐三朝宝字训鉴图表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文恭集》卷一一
天光烛临,王人降莅;
神毫映发,绘事照陈。
获凡目之荣瞻,增愚衷之庆忭中谢。)
恭以国家自一戎之燮伐,经五代之荒屯,文匿采而弗昭,武淫威而未戢。
太祖皇帝削平多垒,式遏横流,中区始混于车书,生民得去于汤火。
太宗皇帝纂戎以睿,右治在文,跻俗中和之隆,同风巍焕之盛。
真宗皇帝静渊亹穆,缉熙光明,协于二后之华,粹乃一王之体。
厥初缔构,以属盛盈,圣算成功,弥文盛德,洋洋尽美,荡荡难名。
至于裁决繁机,奋耀英断,署凤毛之尾,摛犀管之英,莫不墨宝相辉,神锋迥拔,居然鸾鹤之翥,蔚有龙虎之威。
祖宗多能,固天之攸纵;
圣明善述,历世而弥光。
伏惟皇帝陛下,道德昭前,聪明时宪,规恢祖服,务广先猷。
考合神书,搜罗遗藁,奇踪毕获,显迹概扬。
留圣思于勒成,命侍臣而类次。
形于方版之镂,参诸设色之明,序以宸章,置之禁坐。
盖将订盘盂之作,况几杖之铭,式遵燕翼之谋,用慎起居之戒。
兹惟不朽之事,以永无疆之休。
臣叨预宰联,亲逢盛际。
禁严趋召,已觌宝跗之文;
秘副辱颁,有踰拱璧之赐。
誓荣藏于衡荜,永传奉于昆云。
乞禁便俗字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宋景文集》卷二七
伏见朝廷每有册书诏令布下四方,而便俗作字,不据经古;
及题署宫殿,率多讹略。
万民所察,百官所瞻,诚非其宜。
类不可悉举,臣且一二言之。
今之敕字,乃古劳来之敕(音赉。),自唐以来,习而不悟。
今若改以为敕,义亦无难。
议者便谓行之已久,变必惊俗。
此非通论也。
昔隋唐诏敕以󱾧为替移之字,后因颜师古摘发其谬,始议改焉
则当时以󱾧为替,犹今以敕为敕。
夫󱾧替虽谬,尚是一音;
敕敕相讹,遂乖两读。
自宜稽古,改从本体。
宫殿之署,标榜高严,远人朝觐,注目观仰。
学在四夷,亦不可诬。
汉丞相萧何自题苍龙、白虎二阙,后世署书,乃由始,当时立法,宁苟简耶?
且如今紫宸、垂拱常所御,而字从,从殳。
今之左偏,遂尸下作共。
垂字从土,今乃作山。
紫应从此,今书作(此,俗作。)
宸应从辰,今书作(辰,俗作。)
阁门以西,为西外龙门,以尨代󱸞。
如此之类,不得不改。
及诏制之语,以夲(音叨)为本,以毋(音无)为母,以捡(音敛)为检,以閞(音弁)为关。
斯则字讹音变,尤难行远。
臣闻太宗皇帝右散骑常侍徐铉考正《说文》,之言曰:「若乃高文大册,则以篆籀著诸金石;
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
当时谓为知言。
臣愚以为文册词、府号官称、宫室题榜,皆当垂示史册,非寻常简牍之类。
愿下大臣讨论文字,更俗隶之失,求篆籀之真,昭示有司,断从正体。
李郡王行状1050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宋景文集》卷六一、《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李用和字审礼,年六十三。
郡王陇西冠姓,世系数徙,邢公自馀杭北还,遂籍祥符为土著。
王即章懿皇后母弟。
性审谨,慥慥自将。
少为魏王彭城刘美所识,且与王有里表,故任为三班奉识。
试剧有能,三迁右侍禁
俄兼閤门祗候,为开封府考城县兵马都监
明道元年章懿皇后崩,诏王会丧京师,已葬,转礼宾副使
持节劳赐西平王德明奉使有指。
是岁,大营宫室,王分护涂填宫城,迁正使,兼领皇城司
明年,改葬懿后,诏王佐经总,哀恪诚尽。
故陵地卑,不能无沮洳,上怒有司谋始不谨,俗簿责其由。
命王按视,王畏得罪者众,委曲申理,由是稍解,主者皆释不诛。
九月,改崇仪使贺州刺史,领介兵千骑,护梓宫而西。
嘉王之勤,锡慰系道。
十月,复土。
明年二月,诏王乘传行后陵。
还,拜宁州刺史
是冬,改泽州团练使
四年,进庆州防禦使
岁中,为鄜州观察使,并仍皇城司
王有风力,部分严整,其条约典旧无一日不讨于官。
帝益亲任之。
宝元二年,以观察印充殿前都虞候,又兼鄜延路驻泊马步军副都部署
未行,加拜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
其秋,换真定府定州路副部署
八月,赴屯。
王下车,晓敕军伍,习战阵,抶惰勉勤,营和畏威。
又悉所赐具醪饩,日月享宴,讫无留赀。
明年,擢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更为兵马都部署
十二月,召还。
庆历元年,徙帅马军
明年,拜建武军节度,进领殿前副都指挥使
此三帅府,分提天下兵,以卫天子镇方夏者,居则持扣杖侍楯下,出则导乘舆夹驰离卫,其所以亲近倚爱莫二。
王遍历之,出入六年,不懈而虔,未尝有过。
后因请见,自陈多病,愿解近职,还私门。
上亦以王戚最尊,且春秋高,宜见优礼,不当犹以职事婴之。
乃以建武节、检校太傅进为宣徽北院使
逾月,改彰德军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欲王远去,故留为景灵宫使
王既位显务閒,常阖门移告。
八年十月,上亲临问,赐银五千两。
王顿首让,不许。
月馀,有瘳,勉入谒。
十一月,进检校太尉侍中,仍彰德节度
王小心简素,虽以元舅之重,在百官诸侯上,未尝招宾客为赫赫声势。
有所荐引,皆长厚知名士。
不殖赀产,不侈居庑,膳不重肴,室无焞龟,厩无驹,四方饷遗一不纳。
在朝廷兢兢,入私门申申,虽子弟皆奉承修饬,耻为纨裤近习事。
初,王未有第,上以芳林园假之,王固辞不敢处,乃假今第。
景祐中,天子再郊,皆为大内居守,其见信于上如此。
皇祐二年秋七月,疾革,乘舆即见卧内。
王治家,素不为后计,上哀之,赐银三千两,以所居长为王第,斥官邸无虑数千万直,俾之得永收其入。
二子一孙未仕者,悉给廪钱。
中子西上閤门副使珣,上尝许为閤门使
至是,拜床下,欲王及见之。
甲辰,乃薨。
上即日临吊为恸。
赙赗加等,以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制书告于柩。
特诏罢五日朝,发哀苑次。
王诸子中,璋、珣、玮先显。
璋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眉州防禦使
玮选尚福康公主,主待年前,拜为滨州刺史驸马都尉
皆忠力静畏,虽微荫籍,犹能以才自奋于时也。
自古外家负贵近,出入禁省,非纵磬险谒,即贪墨不终,故婴、鼢以通轻侠亡,阴、窦以奢状败。
郡王据肺腑之地,可以市权,可以干恩,否则狗马射猎,钟鼓女伎,以穷玩好。
今乃畏渐防微,反若韦布儒者,无秋毫之咎挠朝廷法,可谓外戚之贤家,三事之哲老欤?
《诗》称令终者善其终也,若王非耶!
今葬有日,史臣被诏,次王行实,敢告有司,请循谥法。
谨状。
复州广教禅院御书阁碑1024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六、《宋景文集》卷五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湖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天门市
昔者上帝册书,藏群玉四彻之府;
神禹秘记,著南方会稽之山。
若乃上圣蔚兴,含灵皆警,弥文塞天渊之表,遗章倬云汉之象。
温瑜镂翰,崇树规𫊆,协三五六经之制;
蕊函真本,颁贶方国,镇七千神灵之封。
用能蔽穹壤而相传,存都邑而有副。
鼓之而天下动,举焉而能事毕。
噅噅棼棼,而珍图焜照;
在在处处,而神物护持者欤!
复州者,古为景陵郡。
栖地敞夷,殖物繁夥。
滨带江汉,尝被文王之声诗;
蔽亏宿莽,流为骚人之悽怆。
神奸物厉之不作,民风国教之在柔,居然吉祥,是最殊胜。
直城西出一里,有院曰广教,乃唐禅师积公之经始,大士陆生之攸践。
巧历之算虽往,故府之求多在。
邑井不改,寒泉漱玉而仰流;
岸谷相为,洪碑生金而未泐。
肇为宝所,垂乎百祀。
观其面势盘据,标胜呈露,却背平野,前瞰大泽。
屈到嗜芰之葰产,幽流不秽;
长者挥金而侧布,檀施嗣臻。
佛事具足以庄严,都人赞叹而踊跃。
真宗咸平初,遹追来孝,执竞先烈,䌷禁中茂陵之聚,备天下名山之藏,乃以太宗皇帝御制御书凡百轴下赐焉。
照之天光,震动沙界,成钩之文焕布,辟恶之香纷郁。
雾图兰叶,盖天姥之尝窥;
赤水珠胎,非象罔而谁得。
乾兴元年景陵县史谭颙内发信誓,谋就功德,捐缗钱数十万,建为重阁,迁赐书而藏之。
木摩而匪彫,栋隆而弗挠,鸣翚斯飞以异状,阳马如舞而四承。
巍乎觉菀之增雄,凛然天魔之潜卫。
奕奕云构,瞻咫威而如在;
灏灏宸懿,赐书文之一同。
推而上之,思议安及者已。
先是,天禧中,长人邢公若思以宝坊雄峙,睿篇申锡,非大精进,畴克奉行。
乃以僧惠嵩为传法住持,并干院事。
未几引去,又以今释长老智升次补其位。
一滴清净之流演,普及众生;
四事毕给而薰修,雄成内院。
原乎震旦启大千之界,皆为净土,而积高之隩,或明神之所凭;
贤劫示百亿之法,待付国王,而大事之缘,有诸圣之时现。
帝华抚挥,笔舌乎五教,而大坟常典,传归乎东序之秘宝;
宸极继志,粉泽于先业,而冰绡壶墨,分藏乎不死之福庭。
蚩蚩之氓,含甘吮滋,迷帝力之所及;
沈沈之宇,子来勿亟,归天保而在兹。
俾是书也,并日月而丽乎天;
斯阁也,以香花而散其处。
射者不敢西向,如畏共工之台;
从昔未曾得闻,更同如来之藏。
祁宿官甫迩,落成斯觌,淳濯至化,颂次成功。
铭曰:
宽柔以教兮南方彊,神明来舍兮寿而臧,崇建塔庙兮最吉祥。
聪睿抚运兮臻太宁,云汉章天兮奎钩明,名山大都兮閟文经。
瑶函珠笈兮敞层构,弇勒汤盘兮垂不朽,当来下生兮齐佛寿
题下原注:「按复州竟陵地五代晋时改为景陵。祁本传:释褐为复州推官。当在天圣三年。碑云乾兴元年,意建阁在前,碑文在后耳。」
参议阮逸编钟四清声谱法奏皇祐二年六月 北宋 · 王尧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太平治迹统类》卷七、《玉海》卷一○九、《宋史》卷一二七《乐志》二
奉诏与太常参议阮逸所上编钟四清声谱法,请用之于明堂者。
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钟,准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
说者云:「半者,准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声之钟,故有正声,子声各十二」。
子声即清声也。
其正管长者为均,自用正声
正管短者为均,则通用子声,而成五音。
然求声之法,本之于钟,故《国语》所谓「度律均钟」者也。
其编金石之法,则历代不同。
或以十九为一虡者,盖取十二钟当一月之辰,又加七律焉;
或以二十一为一虡者,以一均声更加浊倍;
或以十六为一虡者,以一均清、正为十四,宫、商各置一副,是谓「县八用七」也;
或以二十四为一虡者。
清、正之声备。
故唐制以十六数为小架,二十四为大架,天地、宗庙、朝会等各有所施。
太常钟县十六者,旧传正声之外,有黄钟至夹钟四清声,虽于图典未明所出,然考之实有义趣。
盖自夷则至应钟四律为均之时,若尽用正声,则宫轻而商重,缘宫声以下,不容更有浊声。
一均之中,宫弱商强,是谓陵僭,故须用子声,乃得长短相叙。
自角而下,亦循兹法。
故夷则为宫,则黄钟为角;
南吕为宫,则大吕为角;
无射为宫,则黄钟为商、太簇为角;
应钟为宫,则大吕为商、夹钟为角。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正律俱长,并当用清声。
如此,则音律相谐而无所抗,此四清声可用之验也。
至他律为宫,其长短尊卑自序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
自唐末多故,乐文坠缺,考击之法,久已不传。
今若使匏、土、丝、竹诸器尽求清声,即未见其法。
又据大乐诸工所陈,自磬、箫、琴、和巢笙五器本有清声,埙、篪、竽、筑、瑟五器本无清声。
五弦阮、九弦琴,则有太宗皇帝圣制谱法。
至歌工引音极唱,止及黄钟清声。
臣等参议,其清、正二声既有典据,理当施用。
自今大乐奏夷则以下四均正律为宫之时,商、角依次并用清声,自馀八均尽如常法。
至于丝、竹等诸器旧有清声者,令随钟石教习
本无清声者,未可创意求法,且当如旧。
惟歌者本用中声,故夏禹以声为律;
明人皆可及。
若彊所不至,足累至和。
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亦自是一音,别无差戾。
阮逸所上声谱,以清浊相应,先后互击,取音靡曼,近于郑声,不可用。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八。又见《太常因革礼》卷二○,《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二一(第一册第三○一页)、乐四之一八(第一册第三三○页)。
尚书祠部员外郎文府君墓志铭明道二年十月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文潞公文集》卷一二、乾隆《汾州府志》卷二八、嘉庆《介休县志》卷一二、光绪《山西通志》卷九九 创作地点: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夫水之有原,原出之深者,其流长;
人之本祖,祖德之厚者,其嗣昌
噫!
原深而德厚者,见之于吾祖祠部府君矣。
府君讳锐字挺之本姓敬,当晋室,以犯高祖御名,改赐今姓,取文之象也。
至圣朝,以避翼祖讳,遂不复旧。
有妫之裔,迁育于姜,子完之孙,以谥为姓,自时厥后,胄绪益蕃。
或占数于平阳,或派居于蒲坂
八代祖、太尉平阳王有大勋力于中宗,载于国书,可以复视。
高祖晤,大和中鸿胪丞北都留守判官
曾王父穟时,以明经中第,守汾州参军
未几,留判归老于西河参军荣侍于膝下。
且又嘉是山水,乐其土风,乃自河东县之同果里徙居于是。
府君今为西河介休县人也。
王父沼,泽州录事参军
烈考崇远长兴中辽州平城簿,与晋高祖有丰沛之旧。
天福初龙兴大夏,凤起晋阳,遂以协赞之功,亟升出宰之任,授代州崞县,稍迁并州太谷县
虽幄中之助居多,而绵上之封盖薄。
方将偕隐,以保天和,属刘氏偏霸于太原,选用俊贤,縻以要职。
而又两宰剧县,载更郡辖,而考终于家。
有子二人,其长蚤亡,府君即其次也。
始以荫补郊社署丞,寻辟石州军事推官
太平兴国中,武车载驾,王师有征,后主率并民因垒。
太宗皇帝霈阳春之泽,封归命之侯,凡刘氏之旧臣,率度材而被用。
府君方以疾退,便于家居,且以颐养为怀,无复出处之意。
虽诏书搜访,州司敦遣,竟以疾辞,不克上道。
常以杖履浮沉于乡里,颇用文酒燕乐于友朋,故与进士温梦说、诗僧崇果、绍休辈有世外莫逆之契。
药喜弗验,坏梁斯及。
至道二年九月三日启手足于晋陵里之第,享年五十有三。
府君始娶王氏,故户部郎中丕之女也。
生庆善之门,禀柔懿之德,天夺其算,先府君而亡。
有子三人:长曰洎,今为司勋员外郎荆湖南路转运使
次曰淳,郊社斋郎
次曰渊,未仕而亡。
有女一人,适史氏。
再娶郭氏,有子一人,曰渭。
府君以长子之登朝遘庆,凡四追命为尚书曹员外郎,夫人追封临沂县太君
洎娶耿氏,有子一人,曰彦博,即府君之嫡孙。
天圣五年春进士甲科,今为殿中丞、知并州榆次县,权倅西河郡事。
而耿氏蚤亡,亦以彦博预殿闺之引籍,遘农坛之展礼,得援恩例追封扶风县君
再娶申氏,封永乐县君
有子一人,曰彦若,应进士举
有女二人,长适将作监主簿鞠齐卿,故天章阁待制咏之子也;
次适进士成伟,殿中丞元吉之子。
府君之次男淳,始娶郭氏、冀氏,皆蚤亡,今娶武氏,有子四人:长曰彦先,次曰彦国,其次皆幼。
渭娶王氏。
斯皆府君贻谋积德之至厚,故子孙锡美流光之寖昌也。
彦博之生也后,不获逮事,捧遗砚以出涕,瞻画像而下榻。
尝立侍于父、叔,因习闻于话言。
曰:惟府君局量闳深,性资端厚,信行著于乡党,仁爱洽于族姻。
蜀严之沉冥,达羲《易》之素履。
善教诸子,俾绍家声。
尝曰:「扶阳之门,满籯非宝;
刘氏之室,七业俱成。
吾素志也,尔曹勉之」。
惟以清白传家,不以业产为事。
识者以府君为林宗、干木,西河之后出也,所不至者寿尔。
府君弃代之年,权窆于里第之西原
今岁在作噩,利即真宅,即以明道二年十月十七日己酉得吉卜于灵石县之孝义原。
祖母临沂太君,先葬于介休县西原,陪祖考之旧封,松槚美茂,不复迁祔,从古礼也(《礼》曰:「铭者称先祖之美,旌孝孙之心也。」庸刻沈础,以识佳城。铭曰:)
王父之德,柔嘉维则。
行有枝叶,信著金石。
州党胥化,宗姻是式。
跌宕文石,涵泳典籍。
美璞中存,含华内蕴。
道屈当世,庆流后昆。
祠曹追命,密印推恩。
绵山南峙,汾流东㳽。
吁嗟佳城,兹焉宁止。
石勒铭,徽音无已。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劄子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四
臣此者伏奉诏书,以臣再乞致仕,未赐允俞,恩旨稠重,伏读感涕。
臣自熙宁元年,初有陈乞,迨今四年之间,凡八上表章,五具劄子。
其恳悃迫切,言意重复,干冒天慈,烦黩圣听,固已可厌而可责矣。
而蒙陛下未加诛谴,曲为优容,八被诏音,丁宁慰譬,此天地父母之仁可谓至矣。
然臣犹有不得已者。
臣前尝奏述古之为臣,不必伏于床枕然后称疾,不待废其支体然后辞官。
但其心力已衰,不能勉彊,则自宜知止而不可贪荣。
此臣前次陈乞之时,所志止于如此尔。
盖自守亳迨今,又已四年,身比前日加老,则气血比前日益衰,而疾病比前日益不支持,但未伏床枕、废支体尔。
此臣不能自已者也。
臣窃伏思圣君久已察臣区区,而未允其请者,必以臣历事三朝,最为旧物,圣恩眷眷,未忍废弃,而年又未及,去之太早耳。
然臣前又尝奏述今之致仕与古之人不同,恩礼优幸,不为废弃。
至于年未及而早去,亦今昔人臣常事。
臣窃见《实录》所载,太宗时太常少卿孔承恭者,年才六十一便乞致仕。
太宗皇帝欣然许之,仍特降诏书褒奖,以敦劝人伦。
当时议者不以朝廷许承恭早去为非,而但称承恭之善,又以有臣如此,可以劝励风俗,自为朝廷美事也。
欲望圣慈,少纡听览。
果若致仕,优幸不为废弃。
虽年未及,又议者不以为非,而反为朝廷美事,则理无可疑。
而臣若蒙哀怜,得遂其请,则上不损朝廷之体,下不失优倖之恩,而又窃知止之名,为一时之佳事,则臣之受赐者多矣。
臣不胜意迫言烦,惶惧激切,俯伏待罪之至。
今取进止。
乞不免两地供输人役劄子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七
近又准中书劄子节文:「知保州刘涣奏,欲乞朝廷相度沿边州军应系两地供输人户,比附一州军内人户,量与减免州县色役。
奉圣旨,宜令转运司勘会闻奏」。
本司方行勘会相度次,续再准三司牒:「伏乞朝廷指挥,内有界河北两地供输衙前、两地人户,全放归农,只令输纳税赋。
奉圣旨,依所奏施行」。
臣勘会沿边界河以北百姓,虽有两地供输虚名,其税赋已经太宗皇帝朝全放,即今只于北界纳税,唯有差役,则两地共之。
今若全放界河北人户差役,即是税赋、差徭全不属中国所管,既不能赋役其民,即久远其地亦非中国之有。
此事所系利害不轻。
又缘放免界河以北人户归农指挥元不曾降下,本司相度只是朝廷下三司直降下沿边施行。
已行之事虽失难追,然昨来所放只是衙前客司第一等人户差役,所有以次户第等诸般差遣,窃虑人户援例别有词说,及边臣更有奏请,乞不与施行。
刘涣起请,亦乞更不施行。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