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和岊仲次韵其兄穆父见寄 北宋 · 刘季孙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会稽山上月如轮,鸿雁相将江水春。
幕府英豪虽可数,樽前谁是急难人(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四库全书本)卷一一《和钱四寄其弟稣》注引)。
走笔代书寄岊仲七弟 北宋 · 钱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东方千骑拥朱轮,衣锦归逢故国春。
莫向西湖恋风月,鸰原知有望归人(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一一《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引)。
次韵穆父兄见寄 北宋 · 钱和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乌衣巷里走双轮,正是家山二月春。
明日湖平定归去,蓬莱还见谪仙人(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一一《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引)。
簪屣 宋 · 周邠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堂上歌声想遏云,玉人休整碧纱裙。
妆残粉落胭脂晕,饮剧杯深琥珀纹。
簪屣定知高楚客,笑谈应好却秦军。
莫辞上马玉山倒,已是迟留至夜分(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一二《会有美堂周邠长宫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题注引)。
永嘉双莲桥 宋 · 杨蟠
五言绝句 押真韵
昨日采莲者,双双桥畔新。
旧花今不见,喜见似花人(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一八《陈贺州赋双莲诗不言祥瑞次韵以酬》注引)。
和刘景文登介亭 宋 · 袁毂
东南富山水,所病在卑溽。
阴晴变朝暮,梅雨大田足。
翰苑宴高堂,金斝浮蚁渌。
诗泠四座耳,醉饱五经腹。
亭午登介亭,萦纡俯山麓。
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
乘高瞰群峰,刚后浪奔逐。
三吴在指掌,百粤入双目。
汉忧分朱蟠,尧意注黄屋。
下舆曾未几,传命甚邮速。
霸遂伏下风,元白仰高躅。
倡予而和汝,谈笑唾珠玉。
所恨继者贫,囊箱无寸幅。
刘侯世良将,文史三冬读。
坐啸胡骑却,行歌燕旦哭。
儒将久寂寥,断弦今日绩。
所得最在诗,铦利锋莫触。
唱酬黄卷上,如响答深谷。
王侯富方丈,熊掌我所欲。
独馁不得饱,中心但诚服(宋王十朋《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九)。
常州问东坡疾 北宋 · 释维琳
扁舟驾兰陵,自愞(《云麓漫抄》卷九作目换)旧风物。
君家有天人,雄(《雪麓漫抄》作雌)雄维摩诘。
我口吞(《雪麓漫抄》作答)文殊,千里来问疾。
若以默(《雪麓漫抄》作偈)相酬,露柱皆笑出(宋王十朋《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五《答径山长老》题注引)。
游天竺观激水 北宋 · 周焘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拳石耆婆色两青,竹龙驱水转山鸣。
夜深不见跳珠碎,疑是檐间滴雨声(宋王十朋《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五《次周焘韵》题序引)。
句 南宋 · 贾如讷
押麻韵
洞房人不见,相望摘杨花(宋王十朋《梅溪前集》卷六《陈夫人挽词》注)。
按:陈夫人为贾如讷妻,注谓此一二句乃贾梦中作。
请免参知政事奏(隆兴元年六月) 宋 · 辛次膺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五、《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宋史》卷三八三《辛次膺传》
王十朋除侍御史,虽自亲擢,天下皆知臣等荐其方正。汤思退趋召将至阙下,天下亦知臣尝疏其奸邪。臣不引避,人其谓何?臣实苦筋力疲惫,恐误国事。
和王龟龄惠诗 宋 · 释宗觉
押尤韵
少年词赋客,昔与山翁游。
暂抑骅骝姿,聊伴盐车留。
幽坡赏春色,明月同高秋。
君才如鲍照,顾我非汤休。
木桃时一投,琼瑶三四酬。
可怜横海鳞,尺水难沉浮。
飘然拂袖去,形影那容求。
早莫哦君诗,书空复搔头。
迩来三年馀,拟君荐经由。
长篇忽见遗,顿觉驱烦愀。
君马何大驶,追踪谪仙流。
锦绣满肠胃,词人孰能俦。
故将西子容,来贻嫫姆羞。
行看复坐吟,终日如軥辀。
安得君书斋,移来近前陬。
论文与谈笑,一释老者忧。
春禽昼聒聒,窗风夜飕飕。
怀君不成寐,频惊节物遒。
君文已造妙,君德当慎修。
谒帝明光宫,随珠那暗投(宋王十朋《梅溪前集》卷二《寄僧觉无象》诗附)。
诗一首(为王纲作) 其一 宋 · 范宗尹
押词韵第十五部
丈人古君子,清德肖冰玉。
仕宦三十载,一饱犹仰禄。
驱车向金阙,此行何太速。
家山岂不恋,陶令瓶无粟(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二九《赠少保王公墓志》)。
铨携具赏石渠酴醾用坡韵呈同舍 宋 · 胡铨
押阮韵
酴醾独殿春,得路未为晚。
露叶张翠伞,月蕊明玉幰。
洗妆雨亦妍,暗麝风更远。
唐时真宰相,劲气凌谏苑。
危言工切劘,壁立万仞巘。
帝为酿此花,以赏硕画婉。
清芬濯千古,天河岂须挽。
不妨便醉死,闻香定魂返(以上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七附)。
句 其一 宋 · 胡铨
押阮韵
君侧无谗人,发口不须婉(《梅溪先生后集》卷七《馆中三月晦日闻……莺》诗题引)。
应诏言事状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
臣闻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臣七月二十三日伏准省劄,七月十六日三省同奉圣旨:「秋阳亢旱,飞蝗在野,星变数见,朕心惧焉。意者政令多有所阙,赏罚或至不当。朕惟侧身求应以实,卿等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务塞灾异之原,称朕寅畏之意」。七月二十一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劄与侍从台谏两省官照会,仍依今月十五日已降指挥,各条具时政阙失奏闻」。臣伏读圣训,中夜以兴,思所以对。欲遂言之,则惧位卑言高之罪;欲嘿而已,则又恶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之耻。退自惟念,与其忍耻以生,曷若获罪以死!况圣明在上,容受强直,万无获谴以死之理,臣何忌而不言?伏读圣训,曰:「秋阳亢旱,飞蝗在野,星变数见,朕心惧焉」。臣有以见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也。谨按《春秋》书不雨、书旱,夫旱亦不雨,奚又书旱,得非旱比不雨加甚乎?且《春秋》书旱,必于夏秋,不雨皆于春冬。周之夏秋,则建午、建未、建申,皆其月也。是时天或不雨,则盛炎曝物,立致枯槁,故《诗》云:「旱既太甚,赫赫炎炎」。不雨虽无是酷,然甚者亦兼旱焉。如文二年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年、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是也。虽皆历夏抵秋而不言旱者,盖事起春冬,不可书旱;已书不雨,则不可中变言旱。故但撮其月总言之,欲人观之则知旱居其间,且见其灾之久也。若不为灾,经自不书,故经无书一时不雨者,不为灾也。惟庄三十一年书冬不雨者,盖讥庄公冬不雨犹不惜民力,明年春又城小谷也。其他不雨必踰时而后书,为灾之深浅睹文则辨焉。云冬十月不雨至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者,则见夏无麦而秋犹有救也(僖公二年。)。云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二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者(文公十年、十三年。)。是一岁之望尽失也。八月虽雨,已后时无益,故略而不书。不为灾者但书时(庄公二十一年。),为灾轻者书首月(僖公二年、三年。),重者总始末而言(文公二年、十年、十三年。)。书法如此,正欲别为灾之轻重,而传云「不雨不为灾」。夫万物须雨而生,须雨而成,一时愆亢,犹有所损,且不雨有几,称年者三(文公二年、十年、十三年。),安可谓不为灾乎?《谷梁》谓一时不雨为闵雨,历时不雨为不闵雨。且僖公果有志于民,则必不爱牲币,恳请祷祈,经亦必书,如《诗》之《云汉》,以著其善。今但云不雨,则爱民之意于何见乎?陛下深问秋阳亢旱,诚得《春秋》书不雨之微旨。然宣王忧旱之诚,不过祷于先祖以及山川鬼神,盖祀典之正,非若今徼福于佛老氏,为异端之教也。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不雨之旨,躬行周宣忧旱之诚,以应天可也。飞蝗在野,臣又请以《春秋》明之。谨按鲁隐五年书螟。《释虫》云:「虫食苗心曰螟,食叶曰螣,食节曰贼,食根曰蟊」。李巡曰:「食禾心为螟,言其奸冥冥难知也;食禾叶者,言其假贷无厌,故曰螣也;食节者言其贪狠,故曰贼也;食根者言税取民财货,故曰蟊也」。孙炎曰:「悉贪残所致,因以为名」。郭璞以食处为名。陆玑疏云:「旧说螟、螣、蟊、贼,一种虫也,如言寇、贼、奸、宄,内外之言耳」。《会议》曰:谷,民之司命也,《春秋》书灾异,虽螟之为害,必详而录之,此亦重民命之至也。汉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馀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独不入中牟。今州县吏贪墨残民,远朝廷万里,近亦数百里,陛下不得而见之也,怨嗟之声陛下不得而闻之也。故天出灾异,自淮以南,飞蝗蔽天,以告陛下耳。守令之间,岂无一人如密县、中牟者乎?臣愿陛下严戒监司守令,有贪墨残民者,必罚无赦,是应天以实也。星变数见,臣又请以《春秋》明之。谨按鲁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刘向以为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浊三光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类也。时中国既乱,夷狄并侵,兵革纵横之应也。鲁昭十七年,有星孛入于太辰,刘向以为时楚强,宋、卫、陈、郑皆附之,此孛彗流灾所及之效也。鲁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入于东方,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楚灭陈之应。是春秋星变,皆以夷狄陵中国也。今年正月壬辰,其日岁旦,风从乾位来,风为号令,乃号令不时之沴。戊午雪,阴盛阳微之沴。三月丙申,日有背气如仰瓦,其夜大雨雹。癸卯夜,月入大微。己酉,日复有背气。丁巳立夏,其日风从艮位来。五月癸卯夏至,风亦从艮位来。皆与正月壬辰同占。七月丙申,太白经天,法曰昼见午上,星家谓去日四十七度差远,故见。臣谓不然,《易》曰「日中见斗」,岂谓去日远也?其夜月入氐。壬寅夜,月掩垒壁阵星,又流星出天市。癸卯夜,月入羽林军。乙巳,日左有珥。丙午夜,汉星出天市。癸丑夜,流星出织女,又月犯井。丙辰夜,流星出辇道。此皆《春秋》之所畏也。又如六月庚寅朔,日有食之,此又变之大者。臣谨按隐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其后戎执天子之使。庄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宿在毕,主边兵夷狄象,后狄灭邢、卫。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时戎侵曹。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后狄伐邢,徐取舒,楚灭弦。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后楚伐郑,狄灭温,楚伐黄。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时楚灭黄,狄侵卫、郑。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后秦获晋侯,楚败徐于娄林。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楚灭江灭六。文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楚灭舒蓼。宣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楚庄遂强诸夏,观兵周室。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后楚灭萧、成。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后楚灭舒、庸。襄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比食又既,象阳将绝,夷狄主上国之象也,楚子果从诸侯伐郑。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八年之间,日食七作,祸乱将重起。昭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后楚灭陈、灭蔡。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时吴灭徐,楚围蔡。定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后楚灭顿,吴败越。定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周室大坏,夷狄主诸夏之象也。明年,中国诸侯从楚围蔡,以楚为京师。由是推之,日食皆为夷狄侵中国之应也。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书日食星变之旨,躬行宋景一言之善,以应天可也。臣伏读圣训,曰:「意者政令多有所阙,赏罚或至不当」。臣有以见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而修政事以恭禦厥罚也。臣又请以《春秋》明之。谨按鲁昭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士文伯谓晋侯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谴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是天变系于政令之阙也明矣。鲁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啖氏云:「庄王宠篡逆以黩三纲,不能法天正道,故去『天』字以贬之」。斯言当矣。夫圣王砺世之术,惟赏罚而已,赏当功则锡命一人而万邦怀,若《师》之九二是也。若宜罚而赏,则宠一篡弑而乱臣贼子接迹而起矣,然则去「天」字以贬之,以明赏罚天之公理也。是天变系于赏罚之不当也明矣。政令之阙有十:监司牧守数易,一也;州县差役不公,二也;孤寒困于举将,三也;吏员太冗,四也;任子太滥,五也;朝令夕改,六也;衣服无章,七也;狱讼多冤,八也;酷吏残民,九也;部胥阨塞衣冠,十也。至如赏罚不当,殆有甚焉。如近日宿州诸将,臣窃谓赏太重、罚太轻。昔太祖皇帝亲征晋阳,北戎来援,太祖令何继筠分精骑数千拒之石岭关,斩首千馀级,其后遂平并州。其功可谓大矣,止拜建武军节度而已。李汉超从太祖平李重进,关南之功亦大矣,及卒,太宗皇帝止赠太尉、忠武军节度而已。宿州之役,比之晋阳、关南之功,不啻九牛之一毛,而诸侯超拜官爵,加继筠、汉超数等,有如平北虏、恢复中原,不知何以赏之?昔周世宗屡为刘旻所败,遂大燕将士,斩败将何徽、樊爱能等七十馀人,军威大震,果败旻于高平,取淮南,定三关。夫一日戮将七十,岂复有将可用?世宗终能恢复如此,得非巽懦者去则勇敢者出耶!太祖初有天下,尝谓:「唐庄宗姑息将士,朕则不然,惟有剑耳」。诸将股栗。削平僭乱,捷如破竹。自靖康板荡,将四十年,国势不竞,日就多靡,宁有他哉,罚不必行,将不用命。近者宿州之败,士死于敌及为庸将所误而死者数千人,积尸如丘,馀胔满野;而误国败军之将,乃以宿州所得之金厚赂权贵,巧为游说以自解,偃然安处善地而戮不加焉。籍没不行,诛戮不加,上天见变,昭然甚明。愿陛下信赏必罚,以太祖为法;号令将士,以五代为戒。断然必行,正心诚意,以应天可也。臣伏读圣训,曰:「朕虽侧身求应以实,卿等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务塞灾异之原,称朕寅畏之意」。臣又有以见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而去华务实,求实言以自儆也。臣又请以《春秋》明之。谨按鲁庄七年四月辛卯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刘向以为天垂象以视下,将欲人君防患远害,非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贤明之才,畏天威命,若高宗谋祖己,成王泣金縢,改过修政,立信布德,存亡继绝,修废举逸,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节用俭服,以惠百姓,则诸侯怀德,士民归仁,灾消而福兴矣。呜呼,向之言可谓深切著明,求应以实者也!人君如堂,人臣如陛。堂岌乎其高,其情与下辽绝,固难以喻;陛隤乎其卑,其情与上辽绝,固难以通。岂上下之情不合也,其患有十焉,上之患七,下之患三:愎谏以拒人,饰辞以文过,作威以临下,恃智以衒物,矜慧以取胜,自广以狭人,耻过以作非,君之患也。便辟、善柔、便佞,臣之患也。愎谏以拒人,晋惠是也;饰辞以文过,文皇是也;作威以临下,汉宣是也;恃智以衒物,德宗是也;矜慧以取胜,显宗是也;自广以狭人,汉武是也;耻过而作非,灵帝是也。人主有一于此,则便辟之臣进矣,善柔之臣进矣,便佞之臣进矣。便辟之臣进,衣冠皆逢迎也;善柔之臣进,俯仰皆媚悦也;便佞之臣进,语言皆捷给也。如此而欲臣下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是犹植曲木而望其影之直也,不亦难乎?自古听言纳谏,莫若尧舜;恶直丑正,莫如桀纣。尧舜明四目,辟四门,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桀纣醢谏臣梅伯,剖直臣比干,虽有关龙逢,三人不能救也。秦二世以赵高为腹心,刘、项横行而不得闻;汉成帝杀王章,王氏移鼎而不得闻;灵帝杀陈蕃,天下横溃而不得闻;梁武信朱异,贼臣斩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李密称帝而不得闻;唐明皇逐张九龄,安、史胎祸而不得闻。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时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焘已去矣,次膺去矣,十朋去矣,大宝行将又去,惟臣在耳。今臣复以瞽言妄发,是臣又将去也。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启人主意,一激切则近讪谤。昔辛甲七十五谏,刘安世论胡宗愈至二十四章,谏者不餍其黩,而听者不厌其烦。今言一出而亟迁,疏朝奏而夕罢,言者不得尽其意,闻者莫不骇其迁。张震、王十朋之去,士莫不扼掔结舌,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称寅畏之意,臣知其必不能也。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之旨,亟改前日之弊,推诚务实以应天可也。臣伏读圣训曰:「劄与侍从台谏两省官照会,仍依今月十五日已降指挥,各条其时政阙失奏闻」。臣终有以见陛下至诚忧灾,思闻时政阙失而惕厉以自改也。臣闻之《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传》曰:「命百官箴,箴王阙失」。夫古之圣帝明王,衮职不云无阙,而欲补其阙。王政不云无阙,而欲箴其阙。大哉言乎,此亦陛下闻阙失之意也!臣终请以《春秋》明之。谨按鲁庄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明年三筑台,圣人书以恶之,谓其不畏天戒而劳民也。今天变屡见,而土木之役踵相蹑,怨讟嗷嗷,口众我寡,台谏不敢指陈,侍从不敢睥睨,陛下居渊涓蠖密之中,必不尽知也。陛下天资仁俭,岂肯知而不戒耶?臣又闻道路之言,诸军阴遣悍卒,白昼于市井捉人,手执竹挺以度人长短,有及则者即三数卒拥入军中,谓之拖军。怨愤之声,所不忍闻,士民相戒,不敢入市。辇毂之下,有此冤抑,况千万里之外乎?臣又闻陛下即位之初,大赦天下,文臣自承务郎以上各转一官,斯言一传,天下鼓舞。今乃以一人之言,格二百员朝请大夫转行之命。夫议赦之日,知其太滥,削之可也,勿许转行可也。大赦已行,方以为滥而格之,失大信于天下,复有大于此者乎?《传》曰:「主贤臣直」。《语》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夫非主之圣则臣不容直,非邦有道则言不敢危,惟陛下上法尧舜,留意裁择(《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七。又见《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
「劄」下原有「典」字,据文意删。
论卖直疏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
臣闻太祖皇帝欲拜昌言,于斯时也,众贤萃于本朝,如皋夔稷契莫不毕集,服谗廋慝如行奇好穷之流莫不毕屏,八纮之内莫不毕清,雕题左衽、绳山柎海至险绝者莫不毕臣,国家之纲纪法度、号令文章莫不毕举,四民莫不毕理,螕蠹萌蘖凡蠢茁之类莫不毕遂。三光全,寒暑平,上而薄蚀仄慝之异,下而朐䏰甲拆之孽,莫不毕息。殊祥异瑞四灵之物莫不毕至,鸟兽鱼鳖四扰之属莫不毕滋。而在庭百执事岂复有一善或遗,一言不闻于上者乎?虽至于匹夫匹妇之贱,岂复有一善或遗,一言不闻于上者乎?其朝夕纳诲之士,岂复有一毫能裨时政之阙者乎?其奇谋硕画,岂复有加于太祖之智虑者乎?然而方且渴闻昌言若不可得,而遂欲拜之,惟恐一善或遗,一言或不闻,以害吾治道也;惟恐一夫不被其泽,以害吾仁政也。如太祖之心,假使其时政治一有不至,教化一有未善,则将焦心劳思,卧薪尝胆以图之,岂特欲拜昌言而已乎!厥今天下何如哉?皋夔稷契之畴能毕集乎?服谗廋慝之流能毕屏乎,八纮之内能毕清乎,雕题左衽之国能毕臣乎,纲纪法度、号令文章能毕举乎,四民能毕理乎,螕蠹萌蘖蠢茁之类能毕遂乎,薄蚀仄慝之异、朐䏰甲拆之孽能毕息乎,殊祥异瑞四灵之物能毕至乎,鸟兽鱼鳖四扰之属能毕滋乎,在庭百执事举无一善或遗一言不闻者乎,匹夫匹妇举无一善或遗一言不闻者乎?而在庭之士颇以钳嘿为贤,容悦为高。侧闻道路之言,近日台谏论事,陛下谓为卖直。臣未知信否。陛下自登大位,乐闻谠言,四海欣欣,皆以为将见太平,则道路之言决不足信。然自顷以来,张震之去,西省一空;王十朋之去,台列一空;王大宝之去,谏苑一空;金安节行又去矣,是琐闼又将一空也。以此观之,道路之言容或可信。夫卖直之言,唐德宗之言也。德宗猜忌臣下,谓姜公辅为卖直史臣,书以为戒。德宗一出此言,忠臣结舌,直士杜口,驯至兴元之变,其末流遂有甘露之祸,害及忠良。所谓一言足以丧邦,德宗有焉。臣愿陛下以德宗为戒,以太祖为法,则天下幸甚。
应诏言和议决不可成奏(乾道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
臣闻主圣臣直,非主圣则臣何敢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非邦有道,则言安敢危?臣八月一日伏准省劄,七月三十日,三省同奉圣旨:「政事不修,灾异数见,江浙水涝,有害秋成。朕自八月一日避殿减膳,思所以应天之实。可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陈阙失及当今急务,毋有所隐」。臣伏读圣训,见陛下畏天忧民、闻过思治之切也。夫谓「政事不修,灾异数见」,是畏天之切也;谓「江浙水涝,有害秋成」,是忧民之切也;令臣等疏陈阙失,是闻过之切也;又及当今急务,是思治之切也。臣幸蒙大问,敢不上体陛下恳恻之意而索言之。臣闻《春秋》书雨雪水火皆谓之大,何也?雨雪常也,以大然后为害;水火常也,以大然后为灾。今江浙水涝,远及襄、汉,与《春秋》大水何异?推原厥咎,岂无所自哉?臣尝考汉董仲舒、刘向、鲍宣、谷永之疏,皆归于宦官、女宠、小人、夷狄之盛。此四者,在廷之士类能言之,臣不暇远引,以渎天听。然圣明在上,必无此等,借曰有之,安得不致阴沴?臣愿陛下监钟离意之奏,如商汤之自责;览仍叔之语,如周宣之侧身以恭禦厥罚可也。谨案《食货志》,禹有九年之水,而国无捐瘠。《墨子·七患》亦云「禹有七年之水,而民不冻饥」,何也?备先具也。今数路水潦,曾不逾时,而谷已翔踊,民已流殍,国之无备甚矣!臣愿亟诏遭水州军多方赈恤,使民被实惠,无至流移,亦救灾忧民之先务也。臣闻「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说诗者谓衮指君也。君职有阙,仲山甫能弥缝而补之,则补君职之阙者大臣之事。今陛下不以责大臣,而令臣等疏陈阙失,是欲闻过之切也。臣尝学《诗》,至《小雅·六月》论阙详矣,其大略云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臣每读至此,未尝不掩卷太息也。臣愿陛下监《鹿鸣》和乐之缺而待遇臣下尽诚,监《四牡》君臣之缺而进退大臣以礼,监《皇华》忠信之缺而遴择使臣,监《常棣》兄弟之缺而敦睦大伦,监《伐木》朋友之缺而肇修人纪,监《天保》福禄之缺而寅畏天命,监《采薇》征伐之缺而精选将帅,监《出车》功力之缺而爱惜名器,监《杕杜》师众之缺而总覈军实,监《鱼丽》法度之缺而谨守成宪,监《南陔》孝友之缺而训厉风俗,监《白华》廉耻之缺而旌表孝廉,监《华黍》蓄积之缺而损节浮靡。陛下所谓缺失者,尚有大于此者乎?当今急务,莫急于备边。北有金人之患,西有川蜀之虑。金人之患,宜诏两淮宣谕严为守备,如赵充国图先○之策;川蜀之虑,宜择大臣有威望素为吴璘信服者以迮之。臣闻道路之言,皆谓今之大臣有威望素为吴璘信服者,无出张浚,宜起浚帅长沙或镇荆襄,以遥制川蜀。臣闻沈介前在成都,为吴璘靳侮,五十四州之人岌岌然,有是乎?借曰有之,陛下亦安得高枕而卧也。臣窃闻虏人恐喝我求索无厌,臣谓今日和议有可为痛哭者十,臣请为陛下极言之。今日之患,兵费太广,养兵之外又增岁币,民力益屈,何以堪之,可为痛哭者一也。海、泗、唐、邓之人不下数十百万,一旦与之,是陛下无故驱数十百万生灵置之死地,可为痛哭者二也。海、泗,今日之藩篱咽喉也。彼得海泗,且决吾藩篱以瞰吾室,绝吾咽喉以制吾命,则两淮决不可保;两淮不保,则大江决不可守;大江不守,则江浙决不可安,可为痛哭者三也。中原讴吟思归之人,日夜引领陛下拯溺救焚,如赤子之望慈父母也。一与虏和,则中原绝望,后悔无及,可为痛哭者四也。自顷秦桧用事,力主和议,生民膏血竭于虏廷之供亿,朝廷威势屈于邻国之诡谋,民愁盗起,齐述一变,杀数万人,郡国二十四,同时大水。今和议虽未必成,民皆曰:「又将竭吾膏血,瘠中国以肥虏矣」。归正人嗷嗷然曰:「又将如秦桧时执我北还,以膏虏人之鈇锧矣」。两淮之人嗷嗷然曰:「又将如前日疲于虏,使之往来而奔命不暇矣」。可为痛哭者五也。秦桧力排不附和议之士九十馀人,贤士大夫,国之元老,相踵引去。桧末年遣张常先、汪君锡网罗张浚、胡寅等三十七人,欲窜海岛。赖上天悔祸,桧即陨命,而三十七人者幸脱虎口。然赵鼎、王庶、李光、郑刚中、曾开、李弥逊、常同、魏矼、高登、吴元美、杨煇、吴师古等,或死岭海,或死罪籍,冤愤之气彻天。今日和议万一或成,则不附时议之士复蹈前日之祸必矣。此可为痛哭者六也。绍兴戊午,和议既成,桧建遣路允迪等二三大臣往南京等州交割归地,一旦叛盟,劫执允迪等,遂下亲征之诏,虏复请和。其反复如此,桧犹不悟,卒有逆亮之变,惊动辇毂,行朝居民一空。覆辙不远,陛下不戒,臣恐后车又将覆也。此可为痛哭者七也。顷者虏人移书尽取归正之人,桧一切还之。如江西程师回、赵良嗣等聚族数百人,几至谋变。今虏必复如前日尽索归正人,与之则必反侧生变,不与则虏决不肯但已。夫反侧生变则萧墙之祸深,虏决不肯但已则必别启衅端,卒有逆亮之谋,陛下何以待之?此可为痛哭者八也。自桧当国二十年,空竭国力,海内乾耗,迄今府库无旬月之储。自此复和,蠹国害民,殆有甚焉者矣。此可为痛哭者九也。真宗皇帝时宰相李文靖公沆贤相也,尝谓王旦云:「我死公必为相,切勿与北虏讲和。吾闻出则无敌国外患,如是者国常亡。若与虏和,中国自此必多事矣」。旦殊不以为然,既而遂和,十馀年间,祥瑞天书、土木之役不息,东封西祀,海内乾耗,旦始悔不用李文靖之言。夫祖宗全盛之时,尚以和议为不可。况今日国势委靡如此,而复唱此议,使上下解体,士气惰怯,溺于怀安之酖毒。国之老成,如张浚、张阐、王大宝、王十朋、金安节、黄中、陈良翰相蹑黜逐,《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韩愈云:「言老成人重于典刑也」。是可轻乎?此可为痛哭者十也。陛下乾刚独断,如太祖皇帝。臣愿坚守和不可成之诏,力行其志,自彊不息,则寇虏何足患哉!天变水灾亦当消缩,不劳圣虑矣。臣又闻真宗皇帝咸平元年正月甲申,彗出营室北,避殿减膳,彗十有四日而灭。夫真宗皇帝所以致彗灭之速,其应天之实,盖在于心之精微,而不止于避殿减膳而已也。陛下圣训谓「避殿减膳,思所以应天之实」,臣愿以咸平应天之实,事事而思之,恳恳而行之,则民心悦而天意解矣。
与鹿倅小简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四
某不见龟龄一年矣,见龟龄所与游而厚且善者,又如其为人者,则如见其人焉。《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龟龄亡矣,其所与游而厚且善者,又如其为人,吾得见焉,则龟龄不亡矣。所谓不亡者,非止谓其人不亡也,谓其道不亡也。龟龄之道不亡,非神而明之者有其人乎?某向者在朝路时,与之游者有矣,与之厚且善者有矣,身与之游而心不同者亦时有焉,求其厚且善而心相知者,龟龄一人而已。彼婉娈者有舌如棘,群起而见攻者非憎仆也,憎仆所与游而厚且善者非其徒也。自龟龄之亡,可与语此者谁乎?可与语天下之大利病者谁乎?然则执事之来,天也。东坡子曰「天遣君来破吾颜」,仆于公亦云。惫懑中伸纸直书,不觉腼缕,炤之恕之,幸甚幸甚。偶有犹子五月之丧,踵门未敢,切几台察。
与虞并甫小简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一、《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四
某尝读《春秋传》,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惟恐力之不赡。某窃闻虏人日肆无礼,有封豕长蛇荐食上国之渐,虽传闻未必是,以愚料之,亦似可信。盖自去秋王龟龄物故,国之老成一空,又闻比日朝士引去者踵相蹑,殆非国之福也。如此则虏人何惮而不肆?自秦丞相、沈丞相、朱丞相、汤丞相四公力主和议,钱参政、王参政挠而和之,天下之人思食其肉。惟公江上之役,一战而胜,虏气大沮,天下之人有画公像而拜者,公是以有今日之拜,天意人心,灼然可见。三数年来,生民之膏血竭矣,国家之元气耗矣,至用楮以代钱。更一二年,和议不已,愚恐赤子之不得乳其母也。窃闻田夫野老之议,皆云自秦太师讲和,民间一日不如一日,虏人坐困中国之术,所谓宴安酖毒,无以易此。不于明公当国之时早为之所,后害益深,岂特赤子不得乳其母而已哉?某向者受知门下亦有年矣,平生周身之防,初无远虑,屡遭射影之毒,中以深文,自非公扶持而全之,岂有今日!所以不避斧钺之诛,僭越及此,以为门下之报。诛之恕之,俯伏俟命。
送韦生序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六
西昌韦生蹐予门,言曰:「吾闻长沙枢密大资刘公仁义人也,吾将谒之,且观道德于前后,听教诲于左右,如退之所云者。第无因至前,君盍一言以为先容」?某曰:隆兴之初,刘公以中书舍人直玉堂,时金公彦衡、陈公宗卿、钱公元英迭为锁闼,某与王公龟龄同为水官立螭蚴。亡几何,彦衡、宗卿相继引去,龟龄迁南林,惟元英及某与公处。才踰月,某冒居西掖,遂与公同省,朝夕亲炙謦咳,闻而乐之者亦已多矣。公俄以直道去国,元英以忧去,某斥为宗正少卿,而马公德骏、何公德辅继来。不十馀年间,彦衡、宗卿、元英、龟龄、德辅踵相蹑为鬼录,公独无恙,得非天将降大任于公,扶持而安全之耶?虽然,公尝位元枢,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而东西北南,几老于行,天意果安在哉!于韦生之行,喟然有感,故书两省旧事以遗之。韦生至长沙,或辱与进,出以示公,想亦为之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