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春秋传序崇宁二年四月1103年4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古文集成》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
暨乎三王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
圣王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
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
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
辞不待赞也,言不能与于斯耳。
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
「行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也。
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
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
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
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
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
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
后王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学不传。
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
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宋崇宁二年癸未四月乙亥伊川程颐序。
庐江隐侯泽墓志铭政和七年十二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四、《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一
仙井何氏,为仁寿县之石马封人,盖十世矣。
六世祖琇,节操不群,孟蜀迫知遂川,非其好也。
蜀平,隐遁自晦。
琇生得中,得中生保廉,保廉生仲素
世以儒术,训迪子孙,居乡党以行义称,悍邻凶人,望风而化,寇盗充斥,相戒不入其里。
仲素隐侯讳泽字景之
天姿乐易,喜人之喜,如自己出;
赴人之急难,甚于救水火。
居家终日危坐,衣冠俨然,家人不见有惰容。
娶同郡喻氏,生二子,曰彦伯彦材
彦伯早死,彦材父子力学。
元祐某年某月某日,隐侯卒,年六十。
彦材有子六人,皆治经,为郡舍诸生,曰棠、曰㮚相次登进士第
㮚以殿前对策,为天下第一。
政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始克葬隐侯于郡之蓝田石门陇。
㮚以予为乡里老夫子,言不欺而信于人,来求墓志铭,词曰:
三代之时,中国所治者,五服之外谓之要荒。
区域隔绝,风俗向背不一,而名山大川之气,含蓄壅遏而不宣,其见于世闻,发为人用,往往不过珠玉宝贝、黄金盐铁之富而已。
秦开三十六郡,东南至于海、岳,西彻于岷、剑。
其后英雄豪杰之割据,衣冠人物之流寓,地气稍稍通达,而山泽英粹之气,时为贤人君子、文学才俊之士。
吾尝五十年前考试于怀仁郡,望其层峦叠岭、长冈大阜蔓延起伏之形势,有如牛头之昂视、马领之挺长者,意其必有异人也。
俯而视之,见井釜相望,黑烟亘空,运泉若飞,则咸鹾之利,充被全蜀。
予立马久之,吁嗟曰:「地气泄矣,其钟于人也必缓,岂有时而兴耶」?
予去蜀五十馀年,乃闻有何氏子,累世读书应举,比年相继成名,而㮚也遂能以长策大对,为多士举首。
以此观之,岂非山川之气,为之以人力者,利近而功速;
钟之于人者,必待其世世之修蕴,服仁义,行忠信,诵诗书,畏廉耻,笃孝友,而子孙弟侄,济济恂恂,不流于小人之域,然后生一人则为英为俊,为显为贵,岂特作咸之利云乎哉?
彦材有子六人,棠也今为宣教郎洺州教授,㮚也今为主客郎官,四人在舍学,皆有誉。
勉之勉之,念乃祖先厥考之积累勤苦,无忘吾五十年前之记嘱,凡作一事,吐一议,必稽六经之训。
一旦遇大用于时,与生民为福,为缙绅衣冠,为领袖,则剑岭以南,光彩焕赫,老夫亦与荣焉。
石氏定婚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
葛藟之累樛木,亦得升高;
泉水之入淇园,冀蒙馀润。
比因僚友,僭及婚姻。
既承诺之话言,许以嗣为兄弟。
敢差谷旦,少助衣襦。
酌彼行潦,诚可荐于王公;
藉之用,物或宜于曲礼(《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二。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四。)
诺:右引作「著」,当是。
杨子建通神论序1100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宜宾市
天下之学,要之有所宗师然后可臻微入妙,虽不尽明先王之意,惟其有本源,故去经不远也。
今夫六经之旨深矣,而有孟轲荀况两汉诸儒,及近世刘敞王安石之书,读之亦思过半矣。
至于文章之工,难矣,而有左氏、庄周董仲舒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韩愈柳宗元,及今世欧阳修曾巩苏轼秦观之作,篇籍具在,法度粲然,可讲而学也。
神农黄帝岐伯、雷公之书,秦越人淳于意皇甫谧、张机之论,儒者罕学,学之亦不能到其渊源。
近世黎阳高若讷,号称邃于医方;
若讷既没,亦不得其传焉。
余有方外之友曰杨介,尝谓余言《本草》、《素问》之,且曰:五运六气,视其岁而为药石,虽仲景犹病之也;
至于《本草》,则仲景深矣。
余涉世故多,未能从学之;
衰老窜逐戎僰,瘴疠侵陵,生意无几,恨不早从杨君之学也。
今年以事至青神,有杨康侯子建者,以其所论著医惠然见投。
悉读之,而其说汪洋。
蜀地僻远,无从问所不知,子建闭户读书,贯穿黄帝岐伯,无师之学,至能如此,岂易得哉!
然其汤液皆以意调置,则不能无旨矣。
方皆圣智妙于万物之性者然后能作,而巧者述之,而世传之者也。
子建发明五运六气,叙病裁药,错综以针艾之方,与众共之,是亦仁人之用心云尔(《山谷全书·别集》卷二。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所:原无,据《豫章先生遗文》补。
阴真君诗后1097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五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彭水县
忠州丰都仙都观朝金殿西壁,有天成四年人书阴真君诗三章。
同年许少张以为真汉人文章也,以余考之,信然。
因试生笔,偶得佳纸,为钞此诗,以与王泸州补之之季子。
阴君所学,守尸法耳,犹须择师勤苦如是,乃能得之;
何况千载之后,尚友古人,求知道德之主宰者乎!
绍圣四年四月丙午黔中禅月楼中书(《山谷全书·别集》卷六。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九,《铁网珊瑚》卷四,《珊瑚网·书录》卷五。)
君:原脱,据《豫章先生遗文》补。
书遗道臻墨竹后与斌老1100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宜宾市
元符三年三月戎州无等院涪翁借地所筑槁木庵中书
此篇之成,罕书与人,吾宗斌老法于文与可,故书此以助经营之万一(《山谷全书·别集》卷七。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一一。)
「之成」原作「为戒」,据《豫章先生遗文》改。
鹅群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六
右军写经换鹅时,子敬尚幼少,必未能作简,此是好事者为之耳。
贞观初杨师道辈可作此字。
元符戊寅十月,饭后来怖魔阁,致平子礼端夫在焉(《山谷全书·别集》卷七。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九。)
此下原别作一条,题《豫报先公帖》,嘉靖本则无「帖」字。
按此当与上条相接,非别是一帖,今删正。
才季弟诸子字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一
枢者,转物之宰也。
庄子曰:「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字曰环中
楶者,侏儒柱也,虽小才而为大用,桴栋不得则不安,字之曰安上
椅者,良材。
不以岁月霜露成其材,则不能为国器。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字曰爰伐
栩者,大而化之情也。
昔者庄周蝴蝶栩栩然,自谕适志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
善学者独立于万物之原而物化,则梦富贵而我由是也,梦贫贱而我由是也,一以梦观之,则喜怒无所关矣。
字曰梦周(《山谷全书·别集》卷四。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独立:原脱「立」字,据《豫章先生遗文》补。
石信道诸子字训1101年1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一 创作地点: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
石信道诸子求余更其名字,余且因且革,名之曰翼、毕、奎、参、亢;
又作字训
其名曰翼之字曰气游,毕之字曰尽仁,奎之字曰秉文,参之字曰孝立,亢之字曰善长
翼者,南维朱鸟之翼也。
夫存心养性,以与天地参也,则能御六气以游无穷,此人而有天翼者也。
毕者,其形象鼎之实,故谓之毕,与「天下之能事毕矣」之「毕」同。
夫仁者人也,能尽仁则位乎天地之中者,毕矣。
奎者,钩状似籀文,故以为天之文宿。
天垂象以示人,非秉文之德,孰能配之哉!
参星象旗之垂参,象之著者也。
《诗》云「三星在户」,又曰「三星在罶」。
盖言其著焉。
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曾子名参,字子舆
夫名者实之宾也,有是名,人将责实焉,非事亲之行立,则将为万物之宾乎!
亢者,东维之长,天之寿星也。
仁者能寿。
《易传》曰:「元者,善之长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仁者之寿,所谓没而不朽者也。
夫耆年而言行不著焉,则吾不谓之寿,谓之陈人而已矣。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山谷老人(《山谷全书·别集》卷四。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天」,原校:「一作夫」。
吴开吴闳字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一
开字子国。
忠信孝悌有于身,则天且开之,修于家而显于国矣。
闳字子家。
闳者高门也,有父兄之庆而为善以成之,遂有世家,宜矣(《山谷全书·别集》卷四。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有:《豫章先生遗文》作「积」。
黄彝字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一
宗弟字与迪,其意取《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以为名,取《书》之「兹迪彝教」以为字。
余更其字曰子舟,盖取《周官》礼器六彝皆有云。
维酒所以观德,故庙中之酒器谓之,言凡在祀典者,皆有常德于酒者也。
维酒善能溺人,故六彝皆以舟为足,言凡在祀典者皆不溺于酒者也。
先王之制器,一以象德,一以示人,可谓至教矣。
子舟好德秉彝,宴然粹温,饮酒数斗而不乱,又常戒酒,不极其量,可谓温克者也。
夫有而不规者疏之也,无而置戒者亲之也,故子舟虽不溺于酒,而余犹戒之云(《山谷全书·别集》卷四。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戒」下「者」字原无,据《遗文》补。
石门寺题名记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五
韩城元聿、双井黄某同游石门
霜清木落,山川高明,扫径上冠云亭,可以忘归(《山谷全书·别集》卷二。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一二,《名山胜概记》卷一九。)
扫径:《豫章先生遗文》作「扫叶」。
泸州开福寺弥勒殿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九
泸州绵水一都会,文经武略,付在守臣,呼吸变故,应以整暇。
佛庙钟鼓,亦用震惊聋俗,使相辑睦,不相侵冒,实为王略之助。
泸故有开福寺弥勒大像殿,𪨣岌通衢,夷夏所瞻摩。
以岁祀,金碧黯昧,象设敧倾,僧景沂、了愚、了谒同力新之。
始于绍圣丁丑,成于建中靖国之元,而景沂来请铭。
余为稽首铭之曰:
能仁像法,岌岌将倾。
知足天王,下开群冥。
维此金像,沂所作。
侍其纯夫,实掌西南之钥。
有其闭之,莫相侮侵;
有其开之,来献其琛。
此卷摹刻毕,便留充沂上人衣钵。
若有攘臂紾夺者,依东坡先生施四菩萨板誓。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丁亥清辉阁前舟中书(《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弥勒殿铭:《豫章先生遗文》作「大像铭」。
铜雀台砚铭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九
惟曹氏西陵之陶瓦,堙伏千龄。
深渊而出,逢世清明
当其贮歌舞、蔽风雨,初不期为翰墨主。
呜呼,不有君子,长与甓为伍。
宁王文叔洛川守,得此于千仞之渊,举以畀予。
予申以为砚,双井黄庭坚(《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嘉靖本此跋文字不同,今录于下:「艾城文叔得此于深川之上,予铭文叔之墓,启文叔子申以为砚而归予。
双井黄□志」。
东禅长老梦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东禅长老以《梦说》累数百言示余,余因戏以禅语问之曰:「上人前日之梦,若以为有邪,则驾天之洪涛,辟户之灵室,今安在哉?
若以为无邪,则向之磬折以请、抠衣而趋者,果何所从来邪?
若以为若有若无,则今之盱衡抵掌、对客而谈者,犹梦中也」。
上人无以对,又问以偈,曰:
伐木丁丁斧下鸣,隔溪便应谷中声。
不因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原校:「漂」一作「潭」。
祭外舅孙莘老1090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呜呼!
万物沄沄,随川而东,金石独止,何心于逢。
天地雷雨,草木争长,,以听年往。
惟公岂弟而勇沈,足以制群轻之命;
重迟而忠厚,可以寄不御之权。
若拙也,而巧于慎独之行;
若讷也,而辩于得意之言。
孝友蒸蒸,内行玉雪,律贪敦薄,无有玷缺。
心醉六经,仕则面墙,公为郡邑,禁止令行。
往在熙宁,弼臣造膝,诬公怀奸,不工应卒。
公蹈其机,寤乃自陈。
人言公枉,我则观仁,虽疾犹美,如西子
元祐初政,公又大谏,不忮不侵,体国而论。
公于相士,如九方歅,遗其皮毛,论其绝尘。
凡在缙绅,多自公出,辕下千里,皆载称述。
公侍母疾,结带三年,劳勤恐忧,鬓须皤然。
流落归来,公亦既病,犹望公起,典司国柄。
去归淮南,公病亦侵,人物眇然,我忧其深。
二月丁酉公择去化,厥明戊戌,公亦命驾。
邦国殄瘁,诗人永怀,失二长者,我心险哀。
我初知书,许以远器,馆我甥室,饮食教诲。
道德文章,亲承讲画,有防有范,至今为则。
小人有亲,又有官箴,公丧不临,敛不抚衾。
溯风霣涕,亦陨我心,维当绝弦,以报知音
平生斗酒,同此臭味,敬奠以文,其举斯觯(《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六。)
枉:《豫章先生遗文》作「椎」,义更胜。
椎谓质朴,《史记·周勃传》:「其椎少文如此」。
黄龙庆老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四○
大乘讲师面墙顿教,小根魔子裨贩如来。
邪法峥嵘,如恶叉聚;
正宗淡薄,如指爪泥。
病在膏肓,药资瞑眩。
黄龙山者,无生师子之窟,不二旃檀之林。
超慧之海燕雷声,宗徒所记;
之佛脚驴手,野老犹传。
来坐道场,属当先觉。
窃惟长老庆公,提诸佛正印,是众生医王。
而目视云霄,陆沈丘壑,诸方劝请,坚拒不回,宴坐十年,草深一丈。
是必能射不射之手,为无为之功。
若然者,三七日中能仁,即非圣事;
五十六亿慈氏,不当下生。
伏冀开枯木之花,重光祖席;
发穷源之水,大布慈云。
于此同时,但沾法味(《山谷全书·别集》卷一二。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六。)
能射不射之手:《豫章先生遗文》作「能射之手」。
石远叔集序1084年1月11日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一、《鸡肋集》卷三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七○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文章视其一时风声气俗所为,而巧拙则存乎人。
亦其所养有薄厚,故激扬沉抑,或侈或廉,秾纤不同,各有态度,常随其人性情。
刚柔、静躁、辩讷,虽甚爱悦其致,不能以相传。
知此者,则古人已远,若与之并世而未之接,得其书读焉,如对面语。
以之逆其志,曰「此何如人也,此何如人也」,无不可言者。
职方员外郎石君远叔讳起,魏人。
魏一都会,自信陵公子以好士倾诸侯,其所至客,往往发愤立功名。
而曹氏兄弟与二三子马上赋诗,至于今不泯。
魏人所以尚义喜文章,亦其馀也。
远叔又倜傥有美才,自童子时为辞赋则已绮丽。
去举进士,一上中弟,所居官官治,而益致志于学。
其所为诗文,盖多至四百篇。
其言雅驯,类唐人语。
尤长于议论、酬答,思而不迫。
读者知其人通达,温温君子也。
远叔在济时,补之数相从,间相与评古作者。
远叔语时造精微,补之尝屈然私怪。
远叔颇放于酒,饮辄醉,或悲歌愀然,意其负所有不偶,寄之此耳。
无几何,远叔卒。
补之官于魏,而其子采在陈,以书来,曰:「先君不幸,惟子为知其志。
为采序先君诗文,采不孤矣」。
补之复曰:「我贫贱,远叔知我,不肯遇我以众人。
我不敢曰知远叔,顾平居所尝得而宜为人道者若此,可默哉」?
乃次第归之。
采字仲素,好学良士,能世其先人。
元丰七年正月十一日颍川晁补之序。
翁子静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八
可中会佛于一,盖心传自到之学,其在辟廱,学者翕然从之,其所与独以子静圣任为称首。
古人从师,必见其可师焉而后从之,既得其传,则终身守之,不可迁惑也。
某比往还京师,见凡与子静游从者,皆道子静之言,意其居之安,自信之笃,无复有疑者。
前书云云乃尔,是岂真疑之耶?
其过自损抑而姑为之说耶?
此区区所以欲有言而未敢也。
某窃谓学者当知圣人,知圣人然后知所以学。
舜在深山中与木石居、鹿豕游,无以异于深山之野人也,而四岳知其可以托天下。
颜渊在陋巷,终日如愚,然而孟子称其禹、稷同道,夫岂苟言哉?
其中必有诚然不可掩者。
夫舜之可以托天下,颜渊之可以为禹、稷,其必有在矣,学者不可不知也,知此则知所以学矣。
世之所谓善知识者,皆自谓与诸佛齐肩矣。
付之以天下之任,未知果能为禹、稷否。
孔子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苟道不足以济天下,皆过也。
子静试以其自得者隐之于心而安,推之天下而可行,则虽圣人复起,不吾易也,夫何疑之?
仲素行,急作此,辞不逮意。
胡康侯 其九 1133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一、《杨龟山先生集》卷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伊川先生语录,在念未尝忘也。
但以兵火散失,收拾未聚。
旧日惟罗仲素编集备甚,今仲素已死于道途,行李亦遭贼火,已托人于其家寻访,若得五六,亦便下手矣。
和卿志文深愧鄙拙,不足以发扬其美,蒙公见与,可以塞责矣。
《三经义辨》已成书,俟脱藁即附去,以求参订也。
近因伤冷,嗽大作,累日不能兴。
昨日方稍平,然饮食犹未复常,倦甚,作书不及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