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题唐范柱国绍兴三年九月 宋 · 汪伯彦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铁网珊瑚》卷三、《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一
积厚者流光,积薄者流卑,自然之理也。
范氏自唐咸通柱国起家,至我宋绍兴岁,凡三百年,本支六世。
文正忠宣二公继世将相,有功德于本朝,所积厚矣。
流光云仍,奕叶未艾,后世宜有是似者,厥维懋哉。
新安汪伯彦廷俊题于南粤之衮绣堂
绍兴三年九月一日
题温公庄子节帖绍兴十二年1142年3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少年居乡里,文正温公来谒叔父讳材,得侍立左右。
今观其书,用笔端正。
扬子云云:「书,心画也」。
宁不信然。
绍兴十二年暮春晦月,河南尹谨题。
御赐陈康伯金线谱序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八四、《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三○、康熙《广信府志》卷三三、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
吏部尚书左仆射、进封福国公陈康伯请于朝而作家谱,上赐诰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叙之。
端拜而言曰:夫六朝以来,家有谱系之学,又有谱系之书。
隋《经籍志》载天下郡县国氏族谱若干卷,唐世此学此书盛行。
五季淆乱,四方割据,马殷湖南,独能薄赋轻徭,又招纳贤者,故中州士多归之。
后以希声兄弟争国,士稍稍散去。
今观陈氏之谱,其先世系出颍川陈乡。
晋永嘉之乱,太尉广陵郡公准之六世孙步兵校尉鼎南迁,分为五大支。
太尉十九世孙云骑将军真,二十二世孙常侍将军峤、沆,迁于睦州,宗系载于碑碣国史,为官族
二十四世孙太监太公逵,自睦州因官担簦而来,乃息肩于信之辉光黄銮社。
后五年,徙居怀玉山下隐浆社居焉。
生三子,长材析居于前,号曰前陈
次林析居于后,号曰后陈
三为僧。
但缘山水秀奇,风气完固,陈氏又世多积德,泽及子孙,由是英杰辈出,开科业儒者一百三十馀人,蕃衍盛大。
析居于祥符九年,分二十有一支。
三十二世孙仁瑞遭难避地于亳州谯县三里,后迁于弋之峦山下,爱山水之胜,遂迁居焉。
生一子钦,拜官莆田,寻擢承直郎,判信州谥明道,以明堂及以孙贵恩,赠太师追封英国公,实起家之祖。
生二子,长文义,早年高尚,晚以礼聘玉山书院山长谥学正,以孙贵赠太保追封镇国公
文清,以文荐知东阳尉
文义生仕尧,以孙贵赠太师追封越国公谥孝靖
生三子,长林仲,以皇恩赠上骑军都尉
次荣仲,以力名封上骑轻车都尉
亨仲,登绍圣甲戌进士,拜左承议郎,寻擢江浙提举转运副使,以子贵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忠肃
生二子,长康侯,登建炎己酉进士,授迪功郎,累擢防禦支使大中大夫统制
康伯,登宣和丙午进士,拜左右仆射进封福国公
家声世范,赫赫播扬,世不乏人。
夫木之茂者必盛,流之远者必深。
兹谱之作,上不忘其所自,下不忘其所传,又所以收人心暴怒之性,为尊尊亲亲之念,昭穆以之而明,亲疏以之而辨,庆吊以之而往来,患难以之而矜恤,服虽尽而情不尽。
后之子孙继述而起者,溯流而寻源,斯谱之所以不可不作焉。
方今圣皇在上,天成地平,相协厥居,彝伦攸叙,时乃化行于上而俗美于下也。
吁!
陈氏之子若孙,能体是心而勿替引之,则世泽之衍,世德之深,有以光于前,而谱之传愈远而无穷矣。
藻承圣上命,俾书其端,不敢以不文辞。
徽猷阁待制致仕苏公墓志铭绍兴十年五月1140年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八九、《浮溪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苏氏自唐许公,世有人,其后分居闽之泉山
真宗时,有讳仲昌,负文武材,召试贤良方正,属六科罢,举进士
既策名矣,以小失有司程度,补三班官,非其志也。
仕至左屯卫将军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历知宣、邵、复三州以殁,赠太师、福国公
生绅,复举进士贤良方正科,入翰林学士,知河阳,年未五十而卒。
生颂,相哲宗,元祐间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与翰林皆赠太师魏国公,始葬润州丹阳
公讳携,字季升丞相季子也。
幼庄重,举止如成人。
丞相开封尹濠州,赴御史台诏狱,公年十三,随至京师,僦舍御史府前,朝夕入问起居状。
间衣举子服,诉其诬于待漏院宰相吴正肃王文恭见其警敏,召至前与语,奇之,事由是得白,而公亦以此知名。
用父任为瀛州防禦推官,调监澶州河北草场
既少年得声誉,益亲师友、力学问、为词章。
当路交荐之,复辞荐书不受,而请授同僚之贤者。
故一时名士,皆屈辈行与之交。
秩满,授武成军节度推官
丁内艰,免丧监润州织罗务,会课改宣德郎
丞相春秋高,请閒就养,得管当南京鸿庆宫。
徽宗皇帝立,转通直郎赐绯衣银鱼。
丞相薨,服除,缘兄入党籍,差监兖州东岳庙
寻除丹阳县,会令阙,行令事。
陈力二年,如实为令者。
通判庐州,民便安之,去郡,相与遮留,为之罢市。
中丞蒋公猷荐为御史台主簿,迁光禄寺丞,改大宗正丞尚书仓部郎中
经郊祀恩,赐三品服,擢卫尉少卿
久之,移光禄
靖康初,寇至京师,公昼夜乘城。
素羸,不胜暴露,寇退即求去。
渊圣皇帝雅知公名,谓执政曰:「如此等人,可使之去朝廷耶」?
命降堂劄留之,非故事也,时以为荣。
数月复求去。
直龙图阁、知明州
金人渡江,浙东西皆震,独四明罢乡兵、省科调,民恃以安。
俄请奉祠而归,寻避地闽中
以坟墓在丹阳,由海道往来闽浙间者数岁。
绍兴初,召赴行在所,除宗正少卿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皆不拜,复主管临安府洞霄宫
起知温州,亦不拜。
召为太常少卿,力辞于朝,不可,则见上以辞。
翌日,诏权尚书刑部侍郎
居无何,得微疾,上章请老,除徽猷阁待制致仕。
数日,以不起闻,上嗟悼之。
得年七十六,时绍兴十年正月九日也。
积官至右朝议大夫,赠通议大夫
公退然如不胜衣,与人言,惟恐伤之。
然刚正敏明,凡事亲、居官、治民、与人交,一出于诚,非今人可及也。
所至必先问职当如何,见有利害可论,必孜孜建明,不为苟且,而卒归于忠厚。
若摧彊去恶,则忘其身为之。
其发擿奸伏如神,人不能秋毫欺也。
以此自州县历台省至为侍从,五十馀年,无一事不可纪者,隐然为国名臣。
嘉祐治平以来,公卿之后能守家法者,莫公若也。
武成时,行县,吏送之郊,顾谓吏曰:「某盗二人,于情于法皆可生,胡不谳」?
吏曰:「诺」!
及归,守迎谓公曰:「官吏无赖,至擅出人于死,既曰彊盗矣,有可悯者乎?
幸吾二人不预也,亟治之」。
公曰:「使纾此狱者,某也,某当坐耳」。
且为言其所以生之之状。
守大怒,将并案公,公不为回,而二人卒不死。
丹阳当东南舟车之冲,异时高句丽入贡,吏并缘掊取,方数百里骚然。
公为区处于未至前,既去,民不知其使者之尝经由也。
岁饥,行赈济法,公曰:「循虚文,忘实惠,可乎」?
乃乞米于有司,有司以为难,请之再三,必得米,则朝夕临视,汲汲然惟恐其不均,虽邻邑之归者,亦受而不辞,所全活以千万计。
方国家兴学校、新祠庭之时,京口号为多士,又三茅山在其提封,生徒之不逞者,凭藉为非,视州县蔑如也。
公一切以法绳之,旁观为缩颈而公处之泰然,人知其不可犯也,无不屏息,丹阳大治。
合肥俗喜告讦,为匿名书,至有窃乘驿以驰者。
行州事,得何人书于讼箧中,物色久之,释然悟曰:「此老吏某人所为也」。
立遣人捕之,则已亡去,索于田间,得之。
叩头首服,寘诸法以徇,由是其书遂绝。
曲院亡曲数万斤,觉,曲官与狱官通,猥归罪于持衡者,以为私其赢于酒官,因使之亡去。
公语曰:「持衡者交私,不过铢两之赢耳,能积而至数万斤乎?
且负担者几何,人岂无可会之数耶」?
狱官不得对,果曲官纳磨户金而授之虚券,曲材未尝入也,左右大惊。
仓部尝请于朝,岁漕冬初不至者,监司若州县官皆坐之。
吏持符请书,公袖符见长贰曰:「今兹漕至者未半也,吾符一下,坐者无虑数百人。
禋祀止数十日间,士大夫当得恩数者皆阁矣。
若稍引一两月之期,俟礼成而下,则彼将何辞」?
长贰从之。
士大夫欢传曰:「苏季升仁人之言也」。
建炎赦至,明州戍卒数百人还,据地求卸甲钱。
公大怒,叱去,而阴勒牙兵为备。
未及门,果噪而还,趋库授甲。
公不为动,徐禽为首者数人戮之,而置其馀不问,一州为之肃然。
盖公之过人者,类皆如此,难以一二记也。
公虽精于吏事,而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有文集五卷,尤长于诗。
韩驹崔鶠,以诗名者,每读公诗,曰:「苏季升未尝言诗也,每一篇出,高妙敷腴,吾不能及。
古人不以多为贵者,其谓是乎」!
初娶元氏,章简公绛之孙。
次娶曾氏,资政殿学士孝序之女。
继室复以其妹,相敬如宾,四十馀年,后公月馀卒。
皆封恭人
子孟容,右修职郎两浙路转运司干办公事
孙箴,登仕郎
公卒之五月,孟容奉公葬于镇江府丹阳县冈之原,以曾恭人祔。
藻从公游最久,得公之典刑名理非一,会孟容来速铭,义不得辞。
铭曰:
苏氏胙许,繇唐迄今。
蝉联再兴,实始翰林
绵庆既远,乃生魏公。
辅佐泰陵,功名始终。
帝想风烈,聿求其人。
曰汝是似,为吾近臣。
似之伊何,忠孝直清。
流辈尽矣,岿然老成
入侍禁严,于祢有光。
年及黄发,祉非不长。
无缺亏者,人胡叹嗟。
岂德之厚,报犹未遐。
大江西来,龟筮叶占。
万古之宅,先茔是瞻。
礼席致语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
奠币告期,配合既成于五两;
治辰叶吉,绸缪适迨于三星。
方亲合卺之仪,宜举合簪之宴。
恭惟某人渊源学海,黼黻儒林。
妙选无遗,始信青钱之价重;
新声和叶,悉知白云之句高。
尝振臂以当千,几擅场而挟两。
骐骥一鸣,而望燕首越;
干将百鍊,而剸革斩犀。
岂徒为江左之文豪,直欲继洛阳年少
乡人耸慕,夙高驷马之门;
女党荣观,今作乘龙之客。
久钦俊誉,愿缔率姻。
某人谱系清高,雅重崔、卢之甲族;
封疆密迩,何殊之世昏。
旧传逸少之嘉,恨识长卿之晚。
初月乍随于秀,嘉期有协于桃夭。
幸玉趾之来临,结金闺之永好。
如借津梁于星汉,大开樽俎于桃源。
衣萦伯子之香,带动九枝之烛。
谢公庭庑,益添珠玉之芳;
嬴氏箫笙,当有凤皇之应。
薄技上逢于绮席,芜词敢侑于清觞。
九宾珠履会清宵,羽盖参差次鹊桥。
应有玉台供抚扇,岂无丹凤吹箫
一枝仙桂香全近,三月蟠桃色正夭。
看取樽前冠玉客,乘龙喜气近烟霄。
寿昌县胡氏墓志铭崇宁二年十一月 宋 · 周行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六、《浮沚集》卷七
某之从祖叔父名况,崇宁元年奉议郎信州铅山县事,十月庚辰丧其夫人寿昌县
明年,使来告曰:「吾将以崇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乙酉,葬寿昌常州江阴来春道泰之原。
属汝铭」。
某谨按,寿昌君姓胡氏,世为毗陵望族。
曾祖讳某,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沂国公
祖讳某,太常寺奉礼郎
父讳某,早世,弗及仕。
胡氏自文恭公起家,尝以其兄之子归吾从祖祖父校理
既又以其兄子之子归铅山,于是遂为世姻,而寿昌校理之夫人以姑侄为姑妇。
凡吾周氏之族,皆曰铅山夫人之贤,似吾校理夫人之贤。
盖其为胡氏也,保傅之训教者相若也;
为周氏也,姑妇之诏听者相若也。
故以其所以为女事者为妇事,而周氏之为妇道者皆曰是为妇足法。
以其所以为妇事者为母事,而周氏之为母道者皆曰是为母足法也。
呜呼!
女子之行,不出于阃,拟人之善,莫如其亲。
是所以书也,所以信也。
寿昌盖以夫登朝,封为邑君,享年五十有七。
生男子五人某,皆举进士
女子三人:长适晋陵胡璿,次适高沙李材,次许嫁姑苏徐孝广
孙女一人。
铭曰:
生有训,归有诏。
妇是则,母是效。
惟寿禄,彼覆焘。
订来者,视丰报。
司勋员外郎陈康伯关升郎中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八、《杉溪居士集》卷四
敕具官陈康伯天官之属,冠于郎选,叙其正位,是惟旧章。
爰因积阅之劳,兹举陟明之典。
以尔风猷宁远,操履端良,学有渊源,才惟通敏,备更事任,蔼著声华,宜稽辨等之文,俾陟正员之任。
列职虽旧,申命维新,其务钦承,益隆誉处。
可。
陈康伯辞免兼修玉牒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一、《杉溪居士集》卷六
康伯:省所奏辞免兼修玉牒恩命事,具悉。
朕惟文字之职,史才实难,况备纪于仙源,且丕昭于伟绩,是为大典,尤在得人。
卿器度深闳,风猷凝远。
耸禁涂之重望,擢艺苑之英标。
识造精微,文推瞻蔚。
洞贯古今之体,灼分疑信之传。
断自朕心,俾兼撰述。
方资秉笔,忽览露章。
选任既宜,谦词难徇,亟祗成命,用副眷怀。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使金贺生辰还复命表绍兴十五年三月 宋 · 宋之才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九
臣之才等奉敕差充大金贺生辰使副,以去年九月十日进发,十月五日盱眙军
十一月二日知军事沈该报,对境知泗州太师遣人传语,接伴使副已到,约来日过界,传御等并依正旦例。
臣遂遣人赍传御到状过泗州,接伴使中议大夫、守少府监上骑都尉杨子都,副使武功将军、内客省副使骁骑尉完颜阿烈回到传焉。
三日早,先发礼物等船过岸,相继渡淮,例至褥位,望金国阙拜如仪,退就幕次。
□接伴对(中缺)接问(中缺)各上马依序(中缺)(中缺)住六(中缺)封丘县,子都云:「前面联有日数」。
臣问:「自燕京东京几程」?
答云:「一千八百□□十以下程可到」。
又问:「东京北阙下想不甚寒」。
答云:「只与燕京相似,阙下枢□□□□便成冻」。
二十二日,渡黄河,至滑州
二十三日,至滑州
二十四日,至相州,逢报谢使副陈康伯等回分路过,相望差远,晚宿磁州
二十七日,至邢州
(中缺)赵州
二日,至真定府,会食,酒七行,子都等致二种于臣。
五日,至(中缺)日,将至望都县,子都等致磁器于臣。
七日至保。
八日至安肃州
臣见路□□宇雄峻,云是二郎庙,臣问:「闻燕京寺院甚好」。
阿烈答云:「昊天寺悯忠寺联好」。
九日,至涿州
十日,至燕山府,住五日,昭信校尉閤门祗候虞晋升传宣赐宴,校尉閤门祗候韩圭传宣赐茶果宣奉大夫燕京路都转运使上护军张钧押宴张乐及樽俎□设。
每举酒,劝揖再三。
见雪作,因诵诗一联,云:「白雪却嫌春色冷,故穿庭树作飞花」。
臣云:「此韩愈诗也」。
又云:「王介甫雪诗甚好」。
臣因诵安石「叉」字韵《雪诗》终篇,顾谓子都等曰:「此王介甫诗之精者也」。
又见雪未止,云:「此雪不偶然」。
臣答云:「此和气所召也」。
酒十三行。
十六至潞州,十八至苏州,二十二至平州,住两日。
修武校尉閤门祗候夏传奭传宣赐宴,兼赐酒果,昭武大将军平州路转运使上轻车都尉居实押宴张乐及樽俎如仪。
每举酒,居实劝揖再三。
酒中,杂剧口号有「两国通和不用兵」之语。
酒九行。
廿七日,至来州
绍兴十五年正月元日,互遣人传语,又互遣人劝酒为寿。
将上车,乃讲相庆之礼。
二日,至茂州
三日,至广宁州府。
八日,至辽河大口,司阍郎金宝传宣抚问。
九日,至广平馆,侍直郎刘锐传宣赐银合药。
十日,至沈州
十二日,中路与贺正旦使□□保等相见。
十三日,至东京辽阳府城外五里,各易衣上马,至辽海亭馆(中缺)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护军张浩副使安远大将军、行少府少监轻车都尉耶律知白相见,茶酒三行罢。
与子都等相□□□校尉閤门祗候飞骑尉韩玙传宣赐宴,武校尉閤门祗候□□传宣赐酒果,馆伴张浩押宴,宴礼如平州
云:「此中乃古辽阳唐太宗曾□此便是丁令威化鹤处。
□此去五十里,有□华表山乃(中缺)彼云管宁自欲□(中缺)(中缺)(中缺)传宣赐酒果。
十□日早,入天华门幕次,待(中缺)并馆伴使副,伴茶酒三□,至巳时(中缺)奉国书入见讫,殿上茶酒五盏罢,赐臣等对衣金带,问臣云:「宋国大国小国」?
臣对曰:「非大国非小国,乃中国耳」。
更不问语。
十六日奉信校尉閤门祗候、飞骑李琮传宣赐宴,武校尉閤门祗候完颜庆国传宣赐酒果,骠骑上将军、行□□部侍郎护军萧毅押宴,宴礼如前,酒九行。
十七日,随班入贺。
班首太傅普(中缺)弼上寿讫,同百官升殿赴坐,酒七盏罢,归驿。
十八日昭信校尉閤门祗候飞骑尉高适传宣赐酒果。
十九日,赴宴,入太和门,随班升殿赴坐。
酒五行,起,簪花,再赴坐,酒宴礼如前。
二十日奉信校尉閤门祗候飞骑尉刘君锡传宣赐生饩,武义将军閤门祗候骁骑尉高程传宣赐酒果,辅国上将军殿前右副都点检护完颜英押宴,宴礼如前。
酒七行,英、、知白同臣等易窄衫束带赴射所,知白、各射弩,英、臣之才等各射弓。
先英,次知白,次,各射中角碗,次臣之才,次臣环,相继各中心碗,各赐鞍马衣著。
授讫,复就位。
英、等云:「今日赐射宴,日尚早,可再射」。
遂再就射所,薄莫乃罢,酒九行。
二十一日朝辞行次,臣问:「上国官制莫多用唐朝否」?
答:「多用唐制。
三省六部,无枢密院,政事尽归都省」。
朝辞茶酒五盏罢,授国书传语而退。
出幕次,云:「早来殿上礼数,乃敌国之礼,如高丽、河西皆无此」。
臣答云:「荷上国待遇之厚」。
二十二日,早发至辽海亭,昭信校尉閤门祗候飞骑尉杨珙传宣赐宴,昭信校尉閤门祗候飞骑尉义传宣赐宴及酒果,镇国上将军尚书兵部护军温迪刊押宴,宴礼如前。
将宴,举□□臣等,云:「西出阳关无故人」。
臣答云:「极荷有故人意」。
各为饮尽。
宴毕,与(中缺)二月四日,至平州
奉信校尉閤门祗候骁骑高翊宣赐宴并赐酒果,通议大夫、行滦州刺史、兼前军州事、上轻车都尉孙画押宴,宴礼如前,酒计三行。
八日,将至燕府,阿烈云:「今日城中依佛教迎太子游四门,南中有佛会否」?
臣答云:「无」。
又云:「此间人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如此」。
臣答云:「南中四月八日亦有佛会」。
又云:东畔有山名长(中缺)人有(中缺)之山中草木及石皆白色,近高丽(中缺)閤门祗候赵居冲宣赐宴,忠勇(中缺)燕京路转运司事高(中缺)万二千里,亦非细事(中缺)几半□寝处皆同,今将叙别,岂可不饮(中缺)
四日,至泗州
□□臣等相从甚久,岂可轻别,且少留,须尽一醉,来日渡淮未晚。
臣等且拜□辞之(中缺)劝揖甚勤,酒七行罢。
出城,就淮岸幕次互展状相别讫,易衣。
子都等再置酒三行为别,臣等亦复劝子都等,酒罢再叙别,登舟渡淮。
右谨具表进呈,绍兴十五年三月民国平阳县志》卷六三,民国十五年刻本。)
题下原注,云此文出《万全宋氏谱》。
又此文题云「表」,实为随表上进之出使行程录,盖误。
范比部持节广东1136年 宋 · 苏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羊城使者神仙中,苒苒叱驭凌云踪。
绣袂吾徒强掺执,解手一举南飞鸿。
君侯烜赫标肉谱,文正烈祖忠宣父。
典刑付托呼所钟,经国风规俨如故。
伤时嗟我思古人,遗直茂勋君(粤雅堂本作名)世嗣。
春秋主盟由范氏,不战屈人从范智。
备尝世故无难易,出入淹回俱掌计
世推汲偃似长孺,共怀下惠贤展喜
鸟言夷面吾氓耳,岂弟公清渠自理。
声华本实警蛮貊,锋颖天然加峭利。
转粮遵海爰究度,并按三河应不避。
追车少日便还朝,首出儒林冠循吏。
陈康伯右仆射绍兴二十九年九月 宋 · 杨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九
天地交而万物泰,故君子长而小人消;
明良合而庶事康,故股肱喜而元首起。
时我贤辅,夙推本朝。
念久预于政机,用峻登于相府。
诞扬休命,敷告明廷。
具官陈康伯,才赡而气和,望高而实茂。
羽仪一世,森玉笋之清班;
出入十年,佩紫之禁橐。
方剖符而作牧,亟赐环而造朝。
副予求旧之诚,佐我图新之治。
老而益壮,凛松柏后凋
知无不为,判蓍龟之先见。
中台常伯,侍便坐之经帷。
处心近厚而有容,遇事至刚而不挠。
爰自论思之列,径跻丞辖之司。
文武兼资,所临底绩。
安危注意,何适不宜?
朕以眇躬,获承大统
久选于众,思得其人。
式符岩石之瞻,遂正台衡之拜。
荣开侯社,光陟文阶
次辅之登庸,隆大君之体貌。
于戏!
上帝复高祖之德,永怀继述之为难;
皇天付中国之民,所念安全之不易。
惟同寅协恭可以洪至化,惟任重致远可以迪成功。
兹厉谋猷,往承眷瞩。
奏屯驻盱眙濠寿利害绍兴三十二年秋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永乐大典》卷三五八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一
臣契勘虏酋亮去岁南来,以十年之经营,率诸国之强大,盖将为必渡大江计也。
而天道恶盈,就陨江干。
葛王虽欲迫胁丑类,复效前非,惟不敢其下决未肯从。
第惟用兵之道,不恃其不来,而况中原旧兵,不啻十万,然则群下贪功,窥我淮甸,亦岂可谓无此心哉?
臣诚过虑,以为万一有此,而其深鉴去岁之失,摘那精兵数万,先据两淮形势,北通清河、涡口之运,南扰真、滁、庐、寿之间,则恐未易支吾。
臣愚以为今日之机,其在两淮,不可不预作措置。
淮东宜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
淮西宜于濠、寿屯驻,以扼涡、颍之运。
其他大兵节次进屯,各立家计。
纵未能使之詟服,而我之势力日以寖立,人心毕归,精兵可集。
傥益兵数万,则江南基本强矣。
至于屯田之计,可以招来淮北之人,以岁月为之,先至者获利,则彼必源源而来。
惟今日之事,钱粮二者最为急务。
乞明戒朝廷,申敕有司,广行科拨,趁秋水未涸之前,积于两地险要去处。
庶几军旅之心不致回顾。
自馀臣与陈俊卿许尹子细面议,必具奏禀。
事或有疑,伏望圣慈不以臣愚不肖,宰臣陈康伯等以书诘问,当毕其说。
上备采览,伏乞睿照。
〔贴黄〕臣契勘楚州正对清河,将来遣兵分守,责在淮东都统随机处置。
惟是当于海口多备海船,以防粮道之出,伏乞睿照。
臣之所陈,姑叙大槩。
窃惟兵家之事,变化不常。
异时淮东西两地,自当酌量虏人所犯轻重,随宜应援,难以预度。
某处必以若干人守,某处必以若干人战,必欲进而攻取,必欲退而不为,属在天时人事,固难执一也。
伏乞睿照。
臣闻兵事以几为主,几微之理,其端无穷。
臣自被罪,日夜思虑,不敢时刻少废。
今日两淮屯兵,正欲示之以形,更观其变,徐为措置。
若一向示弱,则狂虏有轻我之心,中原失来苏之望。
虽遣间使,难以得志;
又况陕西山东之兵,方图牵制,而我无中立之师,则首尾隔远。
虏人得以并尽其力,专攻一处,为害甚大。
区区愚虑,未敢为当,伏乞圣慈更赐详察。
陈氏族谱序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四、《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一三○、《陈文正公家乘》卷三、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康熙《广信府志》卷三三、同治《兴安县志》卷一四
左司丞相福国公陈公,以其所修《陈氏家谱》示予,且属为之序。
浚肃观毕卷而叹曰:盛哉斯谱!
仁义蔼然矣。
江南之有陈氏,自太监太公逵始,其后析居,分为二十一支,再分为五十四小支。
康伯公自仁瑞公支,由颍田避难,而睦、而怀玉、而莆、而泉、而谯,再徙而来者也。
太监盖千有馀年。
其间以文章道德勋名功业自见于世者,不可覼缕。
于戏,盛矣哉!
公承父兄之命,请于朝而修谱,今始克因厥遗绪,诠次成编。
必先之以旧谱序文者,明作谱之权舆也。
次之以史传记载者,姓氏之源流也。
又次之以郡县及世表者,见门第素望有在也。
于是为图以详世系焉,其为图也,准欧阳氏五宗九世之法,推而上之,则见其本之所自出,逊而下之,则见其支之所由分。
愈推则愈高,而尊尊之义昭
愈逊则愈卑,而亲亲之仁溥。
谱法莫备于兹矣。
复以行实见于翰墨间者系之,则又推谱之馀意也。
嗟夫,谱岂易言哉!
自大宗小宗之法废,而尊尊亲亲之道所赖以不坠者,惟谱牒存焉尔。
至欧阳氏推本年表,著为图谱,而后谱法有定论,盖得大宗小宗之遗意也。
近世公卿大夫士家鲜知讲及于此,间或牵联附合,如剪,气味不相入也。
或填隙补空,如断港绝潢,脉络不相贯也。
浑沦者病繁芜,简略者病枯索,大率无徵无法,谱云乎哉!
夫图永传者,贵乎有法,冀后信者,贵乎有徵,无信不足传,无徵不足信。
公之是编,世系虽远,断自仁瑞公始迁弋为适,则有徵矣。
谱牒虽夥,本于欧阳氏之格律为正,则有法矣。
是诚足以传永信后,视彼穿凿谬戾之习,岂不径庭也哉?
公勋名德业,前辉后裕,轩轾穹壤,熏灼古今,独步当世,宜其所成之不苟也如此。
是编成,不特陈氏子孙皆有以兴起其尊尊亲亲之意,引而不替,而四方贤士大夫苟有敦仁义、重本始者,且将于此取法焉,庸叙以归之。
张浚拜书。
继恩堂记绍兴九年八月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七、《紫微集》卷三一
绍兴八年春,谋成都帅,朝议难其人,于是辍兵部侍郎直学士院晋陵胡公以为枢密直学士成都府路安抚大使
公辞以母老,疏再三上,不报。
朝廷乃为秀州增置通判军州事一员,以公弟右通直郎彦国居其职,俾奉其亲官下,以慰公来谂之意,士林耀之。
成美居官之明年,赞郡少间,顾舍次湫隘卑庳,殆不称簉贰之居,因以其状上外计,得钱三十万,度听事之南隙地,作室五楹,辟其东为吏舍,其西以待缗钱之隶于我者,即其中为退公思政之所。
既成,因顾念而言曰:在治平丙午,我先祖魏国文恭公枢府六年矣,上章乞还印绶,乃拜观文殿学士、知杭州,仍以先祖少师签书秀州节度判官厅公事,以宠其行。
距今盖七十三年,而彦国用仲兄故,复踵前武。
又今之治所,即前日节度判官之厅事也,彦国不佞,无以似其前人,而亦承天子之渥命,其何以堪之?
乃榜其檐曰「继恩」,庶几朝夕缵其绪业,家训是承,恪其位著,国恩是报,且使来者有观焉。
是岁秋八月,会予侨寓是邦,因请记其事。
予尝䌷绎旧史,知胡氏之世次班位,盖自文恭公始大其门,于仁宗时翰林学士本兵柄,其后修简公神宗,复自中执法兼浴殿而丞尚书,盖再世柄大政。
而今兼翰林学士尚书公与成都密学公,皆嗣为名命,则凡掌内外制诏者通四世焉。
故世言衣冠文物之盛者,必首胡氏。
少师公位不配德,晚亦官为列卿,监帅大藩,未为不遇也。
知成美所谓能守其业者,且又将光显矣。
予嘉其七八十年之间,祖与孙相继,蒙国恩厚,如出一迹,庶几所谓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者,故为之书。
绍兴九年八月某甲子记。
龟峰 宋 · 陈康伯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形势如龟禀赋奇,昂头曳尾向溪湄。
石色烝霞红甲润,苔痕湿雨绿毛垂。
恍如献瑞在官日,犹似呈书出洛时。
千秋矻立层霄表,寿比可等期(以上《陈文正公文集》卷二)
〔附录〕平台召对赐御笔金书荩忠二大字内则诗四章谢表 宋 · 陈康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三、《陈文恭公文集》卷一
绍兴三十一年二月戊申早朝罢,召令谕宣陈康伯至殿左平台上,赐露华酒一瓶、烧割一分、点心二样、各攒下饭一。
臣奏领叩头拜赐讫,圣谕曰:「此时百姓无科敛之扰繁」。
康伯对曰:「陛下恩泽已覃被四方,但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人,须臾二、三年休息,庶几人皆得所」。
上曰:「然」。
遣文书房官捧鸾笺御笔金书「荩忠」二大字,《内则》诗四章,手赐臣康伯
臣拜跪谨叩头领受,俯伏叩谢。
臣见今六十三岁,历事列圣三十六年,日侍经帷一十五年,丝毫无补,坐縻廪禄,臣虽至愚,讵不知愧?
伏蒙赐宴,分当死报。
遂蒙赐字赐诗,面谕加宠加隆。
百拜而受君父之恩,奕世以为子孙之宝。
伏愿福祉同天,奠皇舆于有巩;
博厚配地,流圣泽于无疆。
臣不胜欢忭,无任瞻戴感谢之至。
按:《陈文正公家乘》卷二,道光三年重刊本。
〔附录〕皇上敕命修编家谱谢表草 宋 · 陈康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三、《陈文恭公文集》卷一、《陈文正公家乘》卷二、同治《兴安县志》卷一四
陈康伯叩头拜谢。
窃念康伯自弱冠以来至于今日,叨蒙累朝列圣作养拔擢之恩,简任顾托之命,天高地厚,不可以名言也。
盖当委质鞠躬,少图报称,而才疏识浅,莫效涓埃。
我皇上遣侍慰谕,宠以玺书,锡以金币,实倍常伦。
昨进家谱,敕令史院修编填讳。
奎章睿藻,降自重霄。
非惟饮德于馀生,抑且衔恩于身后,诚百年之旷典,亘今古而不再也。
伏愿圣躬保重,圣寿隆长,德政日新,邦家巩固。
臣等不胜欣跃,无任感戴叩谢之至。
〔附录〕圣恩颁赐䌽色蟒缎十表里白银五十锭谢表草 宋 · 陈康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三、《陈文恭公文集》卷一、《陈文正公家乘》卷二
康伯谨奏:为谢恩事。
兹者恭遇太高殿、九庙等安额,钦蒙遣臣祭告礼成,伏蒙圣恩,颁赐䌽色蟒缎十表里、白银五十锭,臣谨稽首顿首祗领。
伏以紫殿依山,崇享帝之闳宇;
黄金揭榜,脩告神之令仪。
惧祗役以多愆,推恩而既渥。
煌煌文绮,恭擎天府之颁;
炳炳温纶,敬戴主恩之重。
忱殚华祝,效日瞻于尧民;
寿比嵩高,歌《天保》于周《雅》。
臣无任感谢之至。
黄庭帖 宋 · 陈康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三、《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五
康伯惶恐顿首,再拜上覆:康伯辄有少意于禀。
近搜访得褚河南小字《黄庭经》一卷,虽未辨真赝,要似非近时墨迹。
仰恃眷私,率尔持纳,为书府之玩,傥赐指留,不胜万幸。
郡中马氏,有唐卢棱迦高僧画像,乃禁中旧物,印记颇多,上亦有唐宝。
今已依近降指挥收买,专人申纳太师公相府,亦乞钧照。
康伯惶恐顿首,再拜上覆。
与友人书 宋 · 陈康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三、凤墅残帖释文
康伯咨目,顿首再拜知县学士乡兄执事:秋风戒凉,鸣弦多暇,伏惟岂弟有相,尊候万福。
区区未繇瞻晤,切冀为才业珍护,别听除擢。
拳拳不宣。
知县学士乡兄执事
康伯咨目,顿首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