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马日磾不宜加礼议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日磾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御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
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
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随从,周旋历岁。
《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
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
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
圣上哀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后汉·孔融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三十九)
裴祗乞绝从弟耽丧服议 晋 · 李彝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二
公孙敖为乱而亡,襄仲犹帅兄弟而哭,不废亲爱,《春秋》所善也。
耽狂疾积年,亡殁之后,追论往意,绝不为服,窃所未安(《通典》一百一)
裴祗乞绝从弟耽丧服议 晋 · 田岳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二
五服之制,本乎亲属,故贤不加崇,愚不降礼。
公孙敖既纳襄仲之妻,又以币奔,至其卒也,欲勿哭。
《传》曰:「丧亲之终也。
情虽不同,无绝其爱,亲亲之道也」。
叛君为逆,纳弟妻为乱,乱逆之罪,犹不废丧。
故胤子启明,而唐尧不绝;
象之傲狠,有虞加矜;
周公戮弟,义先王室;
郑伯灭段,传不全与。
议者称此,皆非所据。
又诸侯绝周,公族为戮,然犹私丧之也,丧礼大制,动为典式,与其必疑,宁居于重(《通典》一百一)
杂说879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先儒曰。瞽瞍憎舜。
使涂廪浚井。酖于觞酒。
欲从而杀之。舜谋于二女。
二女教之以鸟工龙工药浴注豕。而后免矣。
夫势之重。壮夫不能不畏。
位之尊。圣人不得不敬。
况舜婿于天子。顽嚣嫚戾者独不畏之。
又从而杀之耶。且尧之妻二女帅九子观舜之德。
舜反受教于女子。其术怪且如此。
是不教人以孝道。教人以术免也。
固尧使勖之。非观德也。
何足以天下付。邰侯姜女之生子也。
始弃之。命之曰弃。
宋芮司徒之生女也。始弃之。
亦命之曰弃。邰弃为稷官。
蒸民赖之。宋美而生佐。
几移于宋国。名之同也奚伤。
舜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
形之类也奚病。择其道如何耳。
季札以乐卜。赵孟以诗卜。
襄仲归父以言卜。子游子夏以威仪卜。
沈尹戍以政卜。孔成子以礼卜。
其应也如响。无他图。
在精诚而已。不精诚者不能自卜。
况吉凶他人乎。传曰。
武王罢朝而袜系绝。顾左右。
无可使结者。卫褚师呼声子结袜而登席。
廷尉王生结袜。袜之有带。
其来尚矣。今独亡之。
呜乎。古之制亡者十九。
袜带之足云。柳下惠之妻诔其夫。
门人不能窜一字。吕不韦作春秋。
秦人不敢损一字。德与刑如何哉。
玉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四、《事类赋》卷九
古人有言曰:「君子于玉比德」。
若夫《周官》六器,大秦五色,赵之连城,晋之垂棘。
或瓘斝以禳,或苕华是刻。
爱一环而韩子受赐,纳十瑴而卫侯见释。
尔乃观瑟彼,玩温其,伟祁子之不佩,美襄仲之见辞。
虞卿受赐于赵国,楚相加辱于张仪
赠之则报其绣段,沉之则系以朱丝。
宁有馀而抵鹊,不蒙污以投泥。
至于温峤镜台,胡综如意,著兹五德,班斯六瑞。
坚而不蹙,廉而不刿。
白圭以夜光受赐,林回千金必弃。
瓮不汲而自盈,管方吹而有异。
斯皆攻以它山,而使之成器者也。
若乃山玄表德,白虹象天,先于驷马,假夫许田
或食之以御水,或服之而成仙。
贾害见虞叔之志,不贪知子罕之贤。
尔其石变山中,瓜颓冢里,火出夜山,膏流丹水
燕人瑶瓮之遗,子玉琼弁之美,刘聪汾水之祥,吕光于阗之市。
亦闻德推旁达,质重方流,润木逾茂,辉山更幽。
采于龙首,出彼平丘常山有命,灵昌载浮。
或登台而不取,或破石而斯求。
别有瀛洲酌酒,扶桑观日。
晋侯受之而容惰,邾子执之而礼失。
张伯怀之而见欺,亚父碎之而靡惜。
或类彼珷玞,或疑于燕石
得楚山而被刑,诣郑人而求直。
斯皆真伪混淆,而不精识也。
亦有齐之甗磬,鲁之璠玙,价逾十万,名重五都。
辨其䚡理,见此瑕瑜。
老聃之被褐,思穆满之披图。
复闻执则不趋,受之以掬。
钗留而阁号招灵,玦见而山名奚禄。
无故而岂可去身,待价而常宜韫椟。
观其黑如纯漆,白若截肪,玩之碌碌,佩以将将,曾城是植,海岛斯藏。
骇流虹之变化,讶积雪之消亡。
毁椟中而咎罚焉避,献阙下而诈谖以彰。
思滈池之反璧,想磻溪钓璜
纳怀曾闻于叔带,压纽更见于平王
当入用之时,气腾光禄
及焚如之际,火烈昆冈
别有汉武树之于前庭,周成陈之于东序
赤松服之而蹈火,羊公种之而娶妇。
虞舜之受昭华,齐侯之得龙辅。
赐虢公以五瑴,锡子家之双琥。
王莽潜奸于椎璏,宋人留情于刻楮。
仆窃之而来奔,胶鬲索之而不与。
取其象德,非宜改步。
既阅咸阳之宫,更睹玄菟之库。
识白首之老翁,见紫衣之神女。
斯天地精粹之徵,不能悉数。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二十 惠伯死君命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
书曰「子卒」,讳之也。
仲以君命召惠伯,其宰公冉务人止之,曰:「入必死」。
叔仲惠伯也。)曰:「死君命,可也」。
公冉务人曰:「若君命,可死;
非君命,何听」?
弗听,乃入,杀而埋之马矢之中。
右文十八年。
襄仲以敬嬴故,杀适立庶,叔仲初不可是也。
既立宣公,而诈以子恶之命,己可以逃矣。
知非君命而以君命往死之,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呜呼惠伯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二十一 文子赂齐请会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注: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右宣元年
文子不纳纪仆之逆,陈义甚高,贤大夫也。
襄仲弑君立君,惠伯不避难而往死。
行父不能死,亦不能正也,又以身往,赂齐而请会。
嗟乎,不几所谓然则从之者欤!
迩英春秋进讲 其二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
九成曰:公孙敖庆父之后,世为鲁卿,与国政事。
僖公十五年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文公元年秋晋公于戚,二年夏会诸侯于垂陇,三年如齐,五年如晋,七年如涖盟,可谓委任之重矣。
委任既重,则当秉忠荩之心,上助鲁君夹辅周室;
当励礼义之操,下使士庶民知所趋向。
周襄王崩,不能开陈鲁文公使奔王丧,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八年八月襄王崩,冬十月乃代文公如京师,后期之罪,又不容于诛矣。
不此之惧,乃敢不至而复,背君臣之大恩,绝忠孝之正路,两观之诛,三危之窜,非公孙敖其谁受之!
臣细考之,乙酉京师丙戌
夫今日以奔天王之丧而行,明日乃乱弟襄仲之妇,是当忧戚之际,乃以淫乱为心,禽兽所不忍为,而公孙敖乃安为之,是曾禽兽之不若也!
今齐人乃归其丧,可谓颠倒逆理之甚矣。
公孙敖上不知有天王之恩,下不知有兄弟之义,宜肆诸市朝,以为臣子之劝。
齐既失刑而归其丧,鲁又失刑而不能戮其死,君臣、兄弟之伦至此绝矣,呜呼痛哉!
臣窃疑公孙敖何人哉,而吾圣人纪其事详悉如此,何也?
如八年十月,书乙酉京师,不至而复,又书丙戌
十四年九月甲申卒于齐,至此年,又书齐人归其丧。
圣人之意若曰:鲁使奔襄王之丧,乃不至而归,宜不容于天下矣;
又奔为乱伦逆理之事,而受之,容不忠不友、淫乱之贼,为有罪;
齐不能正典刑,使卒于齐,齐为有罪;
鲁不能戮其死而受其丧,鲁为有罪。
此圣人所以详言之,以见三国之失刑也。
呜呼!
死生大事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生死不可不在礼义之地。
公孙敖不奔王丧,娶弟之妇,其生也无礼义;
为己氏死于齐,其死也又无礼义。
圣人书齐归其丧,所以著死之不得其所也。
昔曾子有疾,召门弟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夫启予足,启予手,以谓吾平生此身未尝一蹈于非礼义之地也。
观其易箦之语曰:「吾何求哉!
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曾子之生也由乎礼义,其死也亦由乎礼义。
公孙敖生而不忠不友,死而在淫乱之地,其与曾子相去何其远也!
曾子所以致此者,盖其学之有素也。
曾子自三省之学,日加践履,一旦入于一以贯之之地,其曰「战战兢兢」者,三省之状也。
观其临死将绝之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平生所学,不区区于诵数博洽之间,专以治心修身为务也。
夫笾豆之事,付之有司,是诵数博洽,君子未尝留意也。
至于容貌、颜色、辞气,则在我而已。
动而远暴慢,正而近信,出而远鄙倍,是其中养之有素也,故指以为君子之道。
臣窃以谓三省之学,陛下不可不知也。
今陛下夙兴而朝,则当三省,曰夜之所为,梦之所适,其是耶非耶?
夜分而寐,则当三省,曰昼之所为,心之所思,其是耶非耶?
三省既久,天理自明,曾子之学,孔子之心,、文、武之所传,当一日而皆见矣。
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天下其有不治乎?
此舜恭己正南面之象也。
臣因悯公孙敖平时不学,其死至此,故辄不自揆,为陛下推明曾子之学,惟陛下力行之,则天下幸甚,祖宗基业幸甚。
进讲毕,执牙篦进曰:「臣窃以谓、文、武之道传之孔子孔子初传之颜子颜子短命,其学不传,其后传之曾子
三省之学,即颜子庶几之学也。
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夫有不善即知之,知之则不复行,即曾子三省之说也」。
乃以牙篦指讲卷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语奏上曰:「此三句乃三省之切处也。
陛下以谓临深渊时,傥不加省则坠矣;
履薄冰时,傥不加省则陷矣。
曾子于一念之起,万事之来,常如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念何有不善乎?
事何有不正乎」?
又以牙篦指「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语奏上曰:「此曾子三省之学也。
曾子之学,不以后世务为博物多见,以矜骇夸耀于俗人也,专于为己之学而已。
容貌、颜色、辞气,岂他人之物乎?
正吾在己之物耳」。
又以牙篦指「动」字、「正」字、「出」字三字奏上曰:「此三字正三省用功处也」。
上微笑曰:「会得会得」。
又秉牙篦奏曰:「臣不暇尽解此三句,且以『动容貌』为陛下力陈之。
夫『动』字,非谓举动之动,乃俗所谓整顿精神也。
容貌乃仪态,辞气乃言语,颜色言面色。
臣请论『容』之说,乃知曾子之学为深远也。
昔季孙之母死,鲁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纳也」。
乃奏曰:「此盖阍人以鲁君在,不容曾子子贡入吊尔」。
曾子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又奏曰:「修容乃整顿仪态也。
子贡先入,阍人不敢止之,乃曰向者已告矣,是不敢轻之也。
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
陛下观曾子一修整仪态,上自鲁君,中至卿大夫,下至阍人,皆震动如此,陛下傥得此理,常提撕警策,不使邪心非意干之,发之容貌、颜色、辞气间,天下其有不竦动乎?
臣所谓舜恭己正南面者此也」。
上曰:「极好」。
又进曰:「臣读《礼记》,见其论容之说极有来历,非圣人馀训不能到此」。
上注视曰:「如何」?
奏曰:「其论容,曰,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
足容则重,手容则恭,目容则端,头容则直,口容则止,声容则静,气容则肃,立容则德,色容则庄。
陛下想见此等人其心术如何,此三省之力也。
顾此三语,乃曾子临绝遗付之言,不可轻也。
愿陛下以心体之,则、文、武、之心尽在陛下方寸中矣。
遵而行之,此圣贤所望于后世之君也。
区区小臣,妄窥圣贤之意,干冒天听,死罪死罪」。
再答李格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四、《襄陵文集》卷一○
某顿首,再奉书辞,反复前论,益知吾子之服膺大业,锐精至谊,必欲直之于未合,不究不已,斯古朋友之道也,某有望矣。
文公之娶,伤孝败礼,前已一二昭析,此得以略。
惟是宣公之娶蒙示新说,不可不报。
大婚之法,垂文经世,疑者提之,明者定之。
宣逆女于元年,录则罪恶自见,此则明定之者,妇姜去氏固为其疑而提之,如书赵盾、归生、公子比、陈乞之罪皆用此。
《诗》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齐国之士于鲁何有,而国人君夫人之如是者,何也?
为其以礼归于我也。
今姜归不以礼,则夫人之义缺矣。
《春秋》属辞比事,因变生文,白者垩之,赤者赭之,盖法自法,是以缺其氏而著其慝也,此齐惠公之罪也。
若曰齐侯捐甥舅之恩,废君臣之义,实使襄仲杀嫡立庶大恶不讥,而讥其嫁女,于有丧者轻重不伦,是不然。
《春秋》载事按见而著褒贬,至其谋谟诡秘,事离策籍,则有欲书而不得书者矣。
独前子恶之,卒书「大夫如齐」。
子恶之,卒书「大夫如齐」,元年以来交施受谢,见齐之与闻乎故也,著其与闻乎故,则贬在其中。
说《春秋》者于此以意逆志可也。
襄仲、宣伯有罪,当不氏者而氏,以其为公女尊君命也。
按《春秋》自庄、闵以来大夫无以不氏贬者,虽有弑父逐君之恶,皆以氏书,则独何为于二子而以其氏立义
至于去氏以尊夫人,则礼未有以存氏为伉、去氏为恭者也。
《春秋》朝王聘霸,大夫皆不去氏,夫岂尊王霸也哉,而此何为施于夫人也?
避火非犯义也,使弃礼而往,斯犯义矣。
《易》有师贞,有旅贞,有君子贞,有女贞,若是者言各有所一也,《易》而守之,则众贞乱,今吾子以宋伯姬守礼无权为不足褒,是以君子贞而变女贞,何异以师贞而责旅贞也?
其在《恒》之《大过》曰:「妇人吉,夫子凶」。
言其为道异也,故天道变,地道常,君子则有制义行权,女子惟奉义则而已矣。
众人之所以为众人者以富贵生,贤人为众人之所不能为,故众人爱其生而贤者爱其礼。
伯姬死正而礼防不隳,使人知害有可避而不避,礼有易犯而不犯,以为则天下而垂光后世,彼其志必以是为贤于其生也,是以行之而无难。
君子若以为伯姬之年已老,可以无嫌于此,则汉唐吕、武之乱,岂其少与?
是以先王制礼一之不异其度也,若以情言,以暂舍礼为轻,以得全生为重,是不遵先王之制,毁天下万世之共宝而利一己也。
《春秋》重变礼,凡情之所便而礼有禁,此众人之所易踰,而《春秋》之所特谨也。
不然,以许易祊,岂不两利人国而必不可与?
族姻之国皆有侄娣,所谓以侄娣从者,非必同姓有也
虽当千八百诸侯之时,列国安知悉同姓,况至叔季,列国仅存,安得必责同姓之媵,然后女可嫁哉!
无同姓媵乃可,甥舅媵之,此于礼文无见,又于礼意无说,恐难据也。
经之难明久矣,不有刻难则思索不深,不总群疑则论说不究,故非得直谅多闻之友无以济此远业。
愿吾子虚心以思,极意而言,则某也受赐矣。
冯奉世陈汤伐虏予夺不同策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八、《永乐大典》卷一○八七六
愚尝读《春秋》,得孔子之意。
其用法为至宽,录功为至悉。
褒人之善,惟恐其不及;
贬人之恶,惟恐其或过。
始诚善矣,或不善于终,则委曲而为之讳;
终诚善矣,或不善于始,则阔略而许其变。
然后知圣人之至仁,《春秋》之忠厚也。
夫《春秋》,天子之事也。
孔子尝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宜乎笔削之际,不以假人。
然于齐威晋文之事,则予而进之。
召陵之役,专征之罪也,而《春秋》予之曰:「楚屈完来盟于师」。
盟于召陵
首止之会,不臣之诛也,而《春秋》予之曰:「会王世子于首止」。
城濮之胜,善战之上刑也,而《春秋》予之曰:「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河阳之朝,致君之不恭也,而《春秋》予之曰:「天王狩于河阳」。
夫齐威晋文,若责之以王者之法,罪不容于诛,孔子非特录其功,又为之讳。
其恶灭项不书「齐」,为威公讳灭国也;
重耳不书「入」,为文公讳本恶也。
呜呼,《春秋》之忠厚如此。
而后世学《春秋》者,乃侵刻苛细,集小过以加人。
予善惟恐其深,贬恶惟恐其浅。
孰谓《春秋》之学,流而为申商之刑名乎?
公孙弘以《春秋》起海滨为汉相,不大明孔子之意,以举明主于三代之隆,惟闻假其义以绳臣下而已。
天下之士,翕然向之。
终军引「王者无外」,以诘徐偃
隽不疑蒯聩之事,以执方遂。
断断焉如老狱吏,喜陷害人,无一毫爱利之心。
汉法之所以惨虐者,诸儒与有力焉,岂不哀哉!
其后冯奉世诛莎车,陈汤灭郅支,汉欲封此两人。
萧望之匡衡乃以《春秋》之义「大夫无遂事」,欲以矫诏罪之,二子卒不得侯。
刘向谷永,谆谆辩讼,累数百言,终屈于鄙生之议。
盖其刻薄之风,有自来矣。
且《春秋》书「遂」有二义焉:「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公羊》曰:「公不得为政也」。
此无遂事之说也。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公羊》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者,专之可也」。
此许其遂事之说也。
望之匡衡专引襄仲之事,至于公子结之会,则没而不言,是犹奸吏之弄法,轻重其心,岂知《春秋》者哉?
若果知《春秋》,则宣帝之族霍氏也,望之何不以《春秋》「善善及子孙」之义争乎?
元帝之用也,何不以《春秋》不近刑人之义争乎?
且夫《春秋》以天子之宰通乎四海,故之会,尊宰周公
望之乃轻丞相于朝,则是望之固《春秋》之罪人矣,尚何敢正奉世乎?
《春秋》诸侯不得专地,故讥伯以璧假许田,而乃擅益乐安侯田四百馀顷,则是固《春秋》之罪人矣,尚何敢正陈汤乎?
愚每读《汉史》,未尝不为二子愤疾而扼腕也。
莎车畔汉,鄯善以西皆绝不通,汉几失西域矣。
郅支在五重城,破呼揭、坚昆、丁令,兼三国而都之,康居以自固,汉几苦此虏矣。
二子忠义奋发,出万有一生之路,不调郡国一兵,不费大农一钱,不失天子一矢,而使历载逋诛之虏,头竿稿街,汉之威德,畅于万里之外,可谓不世之奇功矣。
使得幸而列于《春秋》,则其安国家、利社稷,岂特一公子而已哉?
虽齐侯之伐山戎,叔孙之败长狄,不足道也。
固当享万户之封,受土之锡。
卒为拘儒所抑,不得尺寸地,为子孙计,岂不痛哉!
后世风俗委靡,无磊落杰特之士,未必非二人之所致也。
我国家涵养天下,垂二百年,待士大夫可谓极矣,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下僚小吏,有一节可称,必旌表而录用之,是真得《春秋》忠厚之意矣。
然多难而来,无一人能自奋以附于汉之二子者、承学之士深有耻焉。
虽然,《春秋》之法,不责人以所难,故鲁威公薨于齐,归而书葬,不以不讨贼之例责其臣子,盖齐强而鲁弱,人有所必不能也。
今之丑虏,视莎车、郅支盖相万万,岂可以汉之二子责当世之士哉?
孟子所谓论其世者,盖谓是乎。
执事其思之。
论语解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六、《九华集》卷二二
万世无弊之谓道,诚身以道之谓圣,惟圣有作之谓经。
世非道不立,道非圣不明,圣非经是无以为教也。
圣与道与经名之则三,而复通则一。
呜呼,其亦可谓重哉!
自大道世衰,圣言不作,众说互起,遂使圣人之经句无完说,穿穴駮乱,其去亡几矣。
此非经之昧,传经者之言务为天下裂,本训奥义郁郁而不伸之过也。
盖六经之作,夫子所以载道。
独《论语》之作,门人所以载夫子之道者
世儒不学夫子则已,如学之,必无不该不遍以求斯道,以穷夫六籍之奥,未有不由此书也。
所谓管辖六经云者,其以此哉!
然自汉以来,老师巨儒发明大义,欲究讹舛,用心于此,人百其说矣。
始以注解笺传为不足,则有训释义疏;
训释义疏为不足,则有辩议拾遗
童而习之,耄而终之,其说不同,其欲明经一也。
专门传授,习鲁章句自龚氏,齐章句自王氏,古文章句自张氏,凡篇之增者二,字之异者四百而已。
其名不同,而其实则一也。
然而是书,夫子所历者,非止一国也,故言非一时;
指事者非答一人也,故举非一事,揆于道则其致一而已矣。
而后世之耳目遑遑焉于此,惑乱而不昭,此何由也?
其弊出于众君子之异论,支离荡佚,不究圣秘,辩于前则攻于后,入于彼则出于此,以是欲鸣于天下,取信于后世。
呜呼,其果可信矣乎?
虽吾亦未之信也。
此无他,其所见也杂博,故其择也无禁,不以道心明,不以公心辩。
传曰:「明明。
蔽其明者,不见植木」。
今物欲是非蔽其虑,矧曰能穷理乎?
圣言犹大海也,诸儒言经犹以器测海也。
故世以笺传穷经,而经益不可穷;
以寻丈测海,而海亦不可测。
诸儒奈何其嚣嚣乎?
然则是经终不可穷耶?
曰:奚而不可也?
君子以理详之,以心约之。
惟心之一,故思之深。
思之深,故得之精。
得之精,故守之坚。
夫然后一趣于圣意,庶乎其不悖也。
盖自宋兴,二三大儒知经之自者,亦尝是正其缪,论著其说,足以反汉唐之末流,而更晋魏之蠹植矣,惟其能以理详,以心得故也。
虽然,君子于此反复而择之,平心而察之,君子犹有憾焉。
窥其词于圣人之词,未必无合也,吾其可复言乎?
穷其意于圣人之意,未必皆合也,吾其可无言乎?
故略其词之所以可,又穷其意之所未可,论于斯,以备一家之载焉。
吾非好胜也,好辩也,有不可已也。
好事君子其详之。
绍兴壬申九华子序。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惟其时中,心则纵而矩不踰也;
惟其无忌惮,则所以纵心者,乃其所以踰矩也。
故君子之尽道也,其始求其不踰矩,而后求纵心,既纵心而后能不踰矩
乃若老庄非不踰矩也,专于纵心而已矣,所谓无忌惮者也。
虽然,孔子七十而纵心,纵心何晚也?
盖夫子自谓其道十年而一加进,故自志学而至纵心,益老而益妙,盖其中审,安之乐之,而后敢纵之也。
岂若蒙庄之徒放荡其心而孟浪其行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回于吾言,非求不违也,相视而莫逆于心,吾求其违而不得也。
所谓于吾言无所不说者以此。
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之道,岂专于形而下哉?
将亦上达而已矣。
故虽欲器之,不可得而器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之学也,可以思而不可以徒思。
惟其不明则不思,惟其徒思则思或至于难也。
譬若井然,不能不汲,群汲则日竭,不汲则日废也。
人何能使群汲之而不竭与不汲而不废也欤?
汲之亦必有道矣,盖君子思出于不思,所思正而无邪也。
彼徒学而不思,是井之不汲者也,是亦废而已矣。
吾见殆与罔之病,难乎其免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辞而辟之者所谓攻也,攻之甚,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此出于性之所自能也;
不知而为知,此强其性之所不能也。
故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此必夫子在位之时也,不然,何自以施于有政答人乎?
或人盖问孔子不为政,于此何为也,是以迹而求夫子者。
夫子答曰不然,为政固有本,孝友施于政也。
立政也,所谓身立则政立矣。
岂吾身之外复有政乎?
彼鲁之君乃以事为政,而忘其身。
政本不治,未有甚于此时者。
始于桓之贼兄,襄仲之夺嫡,而剧于三桓之乱鲁,政扰扰至是,岂天之祸鲁矣乎?
抑鲁亡孝友而自祸也?
孔子以孝友为政者,凡欲正诸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神不歆非类,其何祝之有?
季氏使闵子骞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当是时也,政在季氏,意必有以季氏之意而谕闵子者,使为己私邑耳。
闵子逆折之曰:「善为我辞焉」。
冉有为季氏聚敛,附益之而不肯去,闵子虚位招之而不肯来,均孔门也,而贤不肖乃尔相绝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传曰:命仁者命其成质,非语其运之变,名之也。
故仁之质有成名,而运之遭有吉有凶。
夫子之叹斯人者,仁之质也,亡之而有斯疾也,命之遭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趋舍之笃者众人也,众人中役乎物,则重在物;
贤者不以物役中,则重在中。
孟子曰:「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世未有与物交而不为物引者也。
独笃道而静者不然,内无我,外无物,物我既融,其守全,其欲寡。
彼其安于陋巷也,犹华屋也;
彼其视箪瓢也,犹其鼎烹也。
其奚不乐之有?
或曰:「回不达则不忧,达则奈何」?
曰:「回在陋巷,既不以为忧,虽达而受之天下,不以为泰也」。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韩退之曰:「性之品有三」。
吾谓性之本一也,复则正,荡则流,未尝有尧桀之分也,其品何从而三乎?
然夫子复有上下中人之说,是独何也?
此固才高下之辨,所以见其人之可否也。
上焉者弗可强,可以语上者,中人以上而已矣。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问君子,孔子乃以不忧不惧答之。
及其既忧,子夏则又以何患无兄弟答之,是独何欤?
孔子子夏知牛者,畏祸浅中之人也。
牛,宋魋之弟犁耕也。
以魋之故,犁耕致其邑而奔齐,已而奔吴,牛之忧惧无能释如此,孔子告之曰:「汝内省而不病乎,虽有魋,何足忧也」?
子夏告之曰:「汝待人恭敬如同兄弟,虽无魋,何足患也」?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巳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巳矣」。
水之源,源者浸润之起也,而江河之患至于不障。
病之淫,淫者肤受之始也,而骨髓之殆至于不治。
巧于谮愬者似之矣,而谮愬不免于君子,而君子卒不行,何也?
曰:是其中无浅暗之病也。
众人之病,暗为蔽,浅为蔽,于谮愬移人而人竟不自知者,以其渐且微也。
君子务明而远,则交乎一语而察矣,凡蔽我者尽故也。
《书》云「视远惟明」。
孰有视远而不明乎?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生而死,吾知其常;
人而无信,吾不知其可也。
昔者晋大饥,文公问箕郑曰:「救饥何以」?
对曰:「以信」。
以人情权之,疗饥必以食也,今不言食而言信,何预于救饥?
箕郑之辞不已迂乎?
盖郑之意为饥之甚,则晋国要其有死者;
若无信,则遂无以为国也。
孔子去食存信之义也。
行之以忠。
此谓忠恕之忠也。
孔子曰:「师也过」。
所谓过者,意子张喜为绝物之行也欤?
为政而绝物,则必有不忠者矣。
如以忠行之,则为政之仁莫大于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韩退之所谓某能是,是足矣,以为良人善人矣。
君子成人之美如此。
某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某能是,其智不足称也。
小人败人之美如此。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言之不怍,则行之也难,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然其怍也。
大学春秋讲义(一 淳熙九年八月十七日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七、《象山集》卷二三
楚人灭舒
圣人贵中国,贱夷狄,非私中国也。
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固礼义之所在。
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
虽更衰乱,先王之典刑犹存,流风遗俗,未尽泯然也。
夷狄盛强,吞并小国,将乘其气力以凭陵诸夏,是礼义将无所措矣,此圣人之大忧也。
楚人灭弦、灭黄、灭江、灭六,灭庸,至是又灭舒,圣人悉书不置,其所以望中国者切矣。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春秋日食三十六,而食之既者二。
日之食与食之深浅,皆历家所能知。
有盖有数,疑若不为变也。
然天人之际,实相感通,虽有其数,亦有其道。
昔之圣人未尝不因天变以自治。
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以修其身者素矣。
然荐震之时,必因以恐惧修省,此君子之所以无失德而尽事天之道也,况日月之眚见于上乎。
遇灾而惧,侧身修行,欲销去之,此宣王之所以中兴也。
知天灾有可销去之理,则无疑于天人之际,而知所以自求多福矣。
日者阳也,阳为君、为父、为夫、为中国,苟有食之,斯为变矣。
食至于既,变又大矣。
言日不言朔,食不在朔也。
日之食必在朔,食不在朔,历差也。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
襄仲太子恶,敬嬴为之也。
敬嬴非嫡,而薨以夫人,葬以小君,鲁君臣之责深矣。
《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盖为是也。
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葬不为雨止,以其有雨备也。
雨不克葬,是无雨备。
潦车载蓑笠,士丧礼也。
诸侯葬其母,而无雨备,岂礼也哉?
平阳
平阳鲁邑也。
,使民时也。
宣公葬母,不能为雨备,不易时而遽兴土工,罪不可逃矣。
楚师伐陈。
前年晋、卫侵陈,以其即楚之故。
至是楚始伐之,是楚未能尽得志于陈也。
楚子陆浑之役,观兵周疆,问鼎轻重。
是年疆舒及于滑、汭,盟吴、越而还,其疆至矣,然犹未尽得志于陈、郑之间。
当是时,使中国之君臣能恐惧自治,明其政令,何遽不能遏其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