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启事 其二十七 西晋 · 山涛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四
皇太子东宫多用杂材为官属,宜令纯取清德。太子舍人夏侯湛,字孝若,有盛德,而不长治民,有益台阁,在东宫已久。今殿中郎缺,宜得才学,不审其可迁此选不(《御览》二百十五)。
昆弟诰 西晋 · 夏侯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八
惟正月才生魄,湛若曰:「咨尔昆弟淳、琬、瑫、谟、总、瞻:古人有言:『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又曰:『周之有至德也,莫如兄弟』。于戏!古之载于训籍,传于《诗》、《书》者,厥乃不思,不可不行。尔其专乃心,一乃听,砥砺乃性,以听我之格言」。淳等拜手稽首。
湛若曰:「呜呼!惟我皇乃祖滕公,肇厘厥德厥功,以左右汉祖,弘济于嗣君,用垂祚于后,世世增敷前轨,济其好行美德。明允相继,冠冕胥及。以逮于皇曾祖悯侯,寅亮魏祖,用康乂厥世,遂启土宇,以大综厥勋于家。我皇祖穆侯,崇厥基以允厘显志,用恢阐我令业。维我后府君侯,祗服哲命,钦明文思,以熙柔我家道,丕隆我先绪。钦若稽古训,用敷训典籍,乃综其微言。呜呼!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图纬六艺,及百家众流,罔不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乃命世立言,越用继尼父之大业,斯文在兹。且九龄而我王母薛妃登遐,我后孝思罔极,惟以奉于穆侯之继室蔡姬,以致其子道。蔡姬登遐,隘于穆侯之命,厥礼乃不得成,用不祔于祖姑。惟乃用聘其永慕,厥乃以疾辞位,用逊于厥家,布衣席槁,以终于三载。厥乃古训无文,我后丕孝其心,用假于厥制,以穆于世父使君侯。惟伯后聪明睿智,奕世载德,用慈友于我后。我惟烝烝是虔,罔不克承厥诲,用增茂我敦笃,以播休美于一世,厥乃可不遵。惟我用夙夜匪懈,日钻其道,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用欲罢不敢。岂唯予躬是惧,实令迹是奉。厥乃昼分而食,夜分而寝。岂唯令迹是畏,实尔犹是仪。呜呼!予其敬哉!俞!予闻之,周之有至德,有妇人焉。我母氏羊姬,宣慈恺悌,明粹笃诚,以抚训群子。厥乃我龀齿,则受厥教于书学,不遑惟宁。敦《诗》、《书》礼乐,孳孳弗倦。我有识惟与汝服厥诲,惟仁义惟孝友是尚,忧深思远,祗以防于微。翳义形于色,厚爱平恕,以济其宽裕。用缉和我七子,训谐我五妹。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于冠带,实母氏是凭。予其为政蕞尔,惟母氏仁之不行是戚,予其望色思宽。狱之不情,教之不泰是训,予其纳戒思详。呜呼!惟母氏信著于不言,行感于神明。若夫恭事于蔡姬,敦穆于九族,乃高于古之人。古之人厥乃千里承师,矧我惟父惟母世德之馀烈,服膺之弗可及,景仰之弗可阶。汝其念哉!俾群弟天祚于我家,俾尔咸休明是履。淳英哉文明柔顺,琬乃沈毅笃固,惟瑫厥清粹平理,谟茂哉俊哲寅亮,总其弘肃简雅,瞻乃纯铄惠和。惟我蒙蔽,极否于义训。嗟尔六弟,汝其滋义洗心,以补予之尤。予乃亦不敢忘汝之阙。呜呼!小子瞻,汝其见予之长于仁,未见予之长于义也」。
瞻曰:「俞!以如何」?湛若曰:「我之肇于总角,以逮于弱冠,暨于今之二毛,受学于先载,纳诲于严父慈母。予其敬忌于厥身,而匡予之纤介,翼予之小疵,使予有过未曾不知,予知之逌改,惟冲子是赖。予亲于心,爱于中,敬于貌。厥乃口无择言,柔惠且直,廉而不刿,肃而不厉,厥其成予哉。用集我父母之训,庶明厉翼,迩可远在兹」。瞻拜手稽首曰:「俞」!湛曰:「都!在修身,在爱人」。瞻曰:「吁!惟圣其难之」。湛曰:「都!厥不行惟难,厥行惟易」。
淳曰:「俞!明而昧,崇而卑,冲而恒,显而贤,同而疑,厉而柔,和而矜」。湛曰:「俞!乃言厥有道」。淳曰:「俞!祗服训」。湛曰:「来!琬,汝亦昌言」。琬曰:「俞!身不及于人,不敢堕于勤,厥故惟新」。湛曰:「俞!瑫亦昌言」。瑫曰:「俞!滋敬于己,不滋敬于己,惟敬乃恃,无忘有耻」。湛曰:「俞!谟亦昌言」。谟曰:「俞!无忘于不可不虞,形貌以心,访心于虞」。湛曰:「俞!总亦昌言」。总曰:「俞!若忧厥忧以休」。湛曰:「俞!瞻亦昌言」。瞻曰:「俞!复外惟内,取诸内,不忘诸外」。湛曰:「俞!休哉」!淳等拜手嵇首。湛亦拜手稽首。乃歌曰:「明德复哉,家道休哉,世祚悠哉,百禄周哉」!又作歌曰:「讯德恭哉,训翼从哉,内外康哉」!皆拜曰:「钦哉(《晋书·夏侯湛传》)」!
抵疑 西晋 · 夏侯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当路子有疑夏侯湛者而谓之曰:「吾闻有其才而不遇者,时也;有其时而不遇者,命也。吾子童幼而岐嶷,弱冠而著德,少而流声,长而垂名。拔萃始立,而登宰相之朝;挥翼初仪,而受卿尹之举。荡典籍之华,谈先王之言。入阊阖,蹑丹墀,染彤管,吐洪辉,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有效矣。而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凤栖五期,龙蟠六年,英耀秃落,羽仪摧残。而独雍容艺文,荡骀儒林,志不辍箸述之业,口不释《雅》、《颂》之音,徒费情而耗力,劳神而苦心,此术亦以薄矣。而终莫之辩,宜吾子之陆沈也。且以言乎才,则吾子优矣。以言乎时,则子之所与二三公者,义则骨肉之固,交则明道之观也。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抱关之隶,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于何有宝咳唾之音,爱锱铢之力?向若垂一鳞,回一翼,令吾子攀其飞腾之势,挂其羽翼之末,犹奋迅于云霄之际,腾骧于四极之外。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濯舟船之畔;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抑非二三公之蔽贤也,实吾子之拙惑也」。
夏侯子曰:「噫!湛也幸,有过,人必知之矣。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然过承古人之诲,抑因子大夫之忝在弊室也,敢布其腹心,岂能隐几以览其概乎」!客曰:「敢祗以听」。
夏候子曰:「吾闻先大夫孔圣之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四德具而名位不至者,非吾任也。是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仆也承门户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颇窥《六经》之文,览百家之学。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当显举,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志则乍显乍昧,文则乍幽乍蔚。知之者则谓之欲逍遥以养生,不知之者则谓之欲遑遑以求达,此皆未是仆之所匮也。
仆又闻,世有道,则士无所执其节;黜陟明,则下不在量其力。是以当举而不辞,入朝而酬问。仆,东野之鄙人,顽直之陋生也。不识当世之便,不达朝廷之情,不能倚靡容悦,出入崎倾,逐巧点妍,呕喁辩佞。随群班之次,伏简墨之后。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适足以露狂简而增尘垢。纵使心有至言,言有偏直,此委巷之诚,非朝廷之欲也。
今天子以茂德临天下,以八方六合为四境,海内无虞,万国玄静,九夷之从王化,犹洪声之收清响;黎苗之乐函夏,若游形之招惠景。乡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讽《急就》、习甲子者,皆奋笔扬文,议制论道,出草苗,起林薮,御青琐,入金墉者,无日不有。充三台之寺,盈中书之阁。有司不能竟其文,当年不能编其籍,此执政之所厌闻也。若乃群公百辟,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黄幄玉阶之内,饱其尺牍矣。若仆之言,皆粪土之说,消磨灰烂,垢辱招秽,适可充卫士之爨,盈扫除之器。譬犹投盈寸之胶,而欲使江海易色;烧一羽之毛,而欲令大炉增势。若燎原之烟,弥天之云,嘘之不益其热,噏之不减其气。今子见仆入朝暂对,便欲坐望高位,吐言数百,谓陵嶒一世,何吾子之失评也!仆固脂车以须放,秣马以待却,反耕于枳落,归志乎涡濑,从容乎农夫,优游乎卒岁矣。
古者天子画土以封群后,群后受国以临其邦,悬大赏以乐其成,列九伐以讨其违,兴衰相形,安危相倾。故在位者以求贤为务,受任者以进才为急。今也则九州为一家,万国为百郡,政有常道,法有恒训,因循而礼乐自定,揖让而天下大顺。夫道学之贵游,闾邑之搢绅,皆高门之子,世臣之胤,弘风长誉,推成而进,悠悠者皆天下之彦也。讽诂训,传《诗》、《书》,讲儒墨,说玄虚,仆皆不如也。二三公之简仆于凡庸之肆,显仆于细猥之中,则为功也重矣;时而清谈,则为亲也周矣。且古之君子,不知士,则不明不安。是以居逸而思危,对食而肴乾。今也则否。居位者以善身为静,以寡交为慎,以弱断为重,以怯言为信。不知士者无公诽,不得士者不私愧。彼在位者皆稷、契、咎、益、伊、吕、周、召之伦,叔豹、仲熊之俦,稽古则逾黄、唐,经纬则越虞、夏,蔑昆吾之功,嗤桓文之勋,抵㧙管仲,蹉雹晏婴。其远则欲升鼎湖,近则欲超太平。方将保重啬神,独善其身,玄白冲虚,仡尔养真。虽力挟太山,将不举一羽;扬波万里,将不濯一鳞。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岂肯蹩蹩鄙事,取才进人,此又吾子之失言也。子独不闻夫神人乎!噏风饮露,不食五谷。登太清,游山岳,靡芝草,弄白玉。不因而独备,无假而自足。不与人路同嗜欲,不与世务齐荣辱。故能入无穷之门,享不死之年。以此言之,何待进贤」!
客曰:「圣人有言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今子值有道之世,当太平之会,不攘袂奋气,发谋出奇。使鸣鹤受和,好爵见縻。抑乃沈身郎署,约志勤卑,不亦羸哉!且伊尹之干成汤,宁戚之迕桓公,或投己鼎俎,或庸身饭牛,明废兴之机,歌《白水》之流,德入殷王,义感齐侯。故伊尹起庖厨而登阿衡,宁戚出车下而阶大夫。外无微介,内无请谒,矫身擢手,径蹑名位。吾子亦何不慕贤以自厉,希古以慷慨乎」!
夏侯子曰:「呜呼!是何言欤!富与贵则人之所欲,非仆之所恶也。夫干将之剑,陆断狗马,水截蛟龙,而铅刀不能入泥。骐骥骅骝之乘,一日而致千里,而驽蹇不能迈亩。百炼之鉴,别须眉之数,而壁土不见泰山。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鴳不陵桑榆。此利钝之觉,优劣之决也。夫欲进其身者,不过千万乘,而仆以上朝堂,答世问,不过显所知。仆以竭心思,尽才学,意无雅正可准,论无片言可采,是以顿于鄙劣而莫之能起也。以此言之,仆何为其不自闑哉!子不嫌仆德之不劭,而疑其位之不到,是犹反镜而索照,登木而下钓,仆未以此为不肖也。
若乃伊尹负鼎以干汤,吕尚隐游以徼文,傅说操筑以寤主,宁戚击角以要君,此非仆所能也。庄周骀荡以放言,君平卖卜以自贤,接舆阳狂以蔽身,梅福弃家以求仙,此又非仆之所安也。若乃季札抗节于延陵,扬雄覃思于《太玄》,伯玉和柔于人怀,柳惠三绌于士官,仆虽不敏,窃颇仿佛其清尘(《晋书·夏侯湛传》)。
周诗叙 西晋 · 夏侯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周诗者,《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其义而亡其辞。湛续其亡,故云周诗也(《世说·文学篇》注引《夏侯湛集》。)。
与山涛书 其四 西晋 · 齐王攸
出处:全晋文卷十六
太子舍人夏侯湛,秉心居正,理识明彻,应可郎也(《书钞》一百六十)。
张平子碑 晋 · 羊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河间讳衡,字平子,南阳此县人也。体德纯和,秉行孝友,加以俊才命世,英识秀建,崔子玉为之(下缺)造化高才玮艺,与神合契,君子以为褒然闻之风声。至于仕乎史官,算二仪之数,研阴阳之理,□□日月,致巧浑仪,有极深探赜之思,数往知来之验,此崔生所以发德音也。若夫好学博古,贯综谟籍:坟典丘索之流,经礼训诂之载,百家九流之辩,诗赋《雅》《颂》之辞,金匮玉板之奥,谶契图纬之文,音乐书画之艺,方技博奕之巧,自《洪范》、《彝伦》,以逮于若郯子之所习,介卢之所识者,网不该罗其情,原始要终;故能学为人英,文为辞宗,绍羲和之显迹,系相如之遐风。向若生于春秋之间,游乎阙里之堂,将同贯宰、贡,齐衡游、夏,岂值取足于身中、垂名于一涂哉!是以先生恒屈于不知己,仕居下位,再为史官,而发应间之论;时不容道,遂兴《思玄》之赋。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河间,则黎民时雍,庸渠限其所至哉!若夫巡狩诰颂,所以敷陈主德,《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若又造事属辞,因物兴(缺)下笔流藻,潜思发义,文无择辞,言必华丽,自属文之士,未有如先王之善选言者也。南阳相夏侯湛,自涉境以经于诸邑,每县咨其故老,访其先贤,有兆者表其墓,经坟者揖其魂。涂出鲁阳,行次西鄂,眄狐山颂□英,历兹邑而怀天子。暨路过茔域,止驾衢首,睹封树之萧条,观高碑之称美。于是慨然永思,怆尔长怀。若死者可起,吾其与归。乃延邑宰而问之曰:「昔武王入殷,封比干之陇;高祖经巍,酬信陵之墓:此圣贤之所以礼忠旌能,甄表明德也。有可以优其胤嗣者,礼其在是,而世胄绝绍,支庶无闻。于是乃剪其墟落,宠其宗人,使奉其四时,献其粢盛,遂纠集旧迹,摄载新怀,而书之碑侧,以阐美抒思焉。其颂曰:
奕奕张生,秉德淑清。研深综理,思俊才英。实掌天地,幽赞神明。冠曩兴美,倾汉流声。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犹,有铄其新。仰鉴遗籍,驰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载交神。奉命南邦,行出尔涂。□及隧首,辍驾前衢。徘徊崇碑,逍遥故墟。企仰网瞻,长怀焉如。昔在先贤,唯德作友。古而无死,愿言携手。世则兹泯,道乃□□。在珠咏隋,于璧称和。戢宝无雕,人寿几何?望兼京台,思逾俟河(《隶释》十九)。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 南梁 · 陆倕
余本水乡士,闭门江海隅。
时逢世道泰,蹇足步高衢。
名成宦虽立,效微功日疏。
入仕乘肥马,出守拥高车。
关门游昔吏,迁亭有故书。
江派资贤牧,宗英出建旟。
不劳王布鼓,无赖露田车。
弼政非责实,求名已课虚。
长卿病犹在,修龄疾未祛。
讵知亭长肉,宁挂府丞鱼。
不能未能止,内讼惭诸已。
黾勉从王事,纚舟出淮泗。
朋故远追寻,暝宿清江阴。
明旦一分手,翻飞各异林。
归舟随岸曲,犹闻歌棹音。
行者日超远,谁见别离心。
夕次冽洲岸,明登慈姥岑。
水流多回复,余归良未寻。
江关寒事早,夜露伤秋草。
心属姑苏台,目送邯郸道。
葭苇日苍苍,亲知慎早凉。
刘兄消渴病,休摄戒无良。
殷弟癫眩疾,行止避风霜。
刘侯有馀冷,宜饵陟厘方。
伏子多风咳,门冬幸易将。
率更爱雅体,体弱思自强。
吏曹勉玉润,讽议勖金相。
比部多暇日,奚用肆龙章。
建德何为者,无堕无人乡。
记室朋从暇,露蝎附行商。
议曹坐朝罢,尺板嗣徽芳。
双栖成独宿,俱飞忽异翔。
眷言思亲友,沉思结中肠。
追惟畴昔时,朝府多欢暇。
薄暮尘埃静,飞盖遥相迓。
李郭或同舟,潘夏时方驾。
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促膝岂异人,戚戚皆朋娅。
今者一乖离,漼然心事差。
山川望犹近,便似隔天涯。
玉躬子加护,昭质余未亏。
八行思自勉,一札望来仪(○文苑英华二百四十七。《诗纪》九十。又《类聚》二十一作赠京邑僚友诗。引隅、衢、早、草、道、暇、迓、驾、夜、娅十韵。《御览》四百十作赠京邑僚友诗。引衢、早、草、道、驾、夜、娅七韵。)。
诗品下 其六 南梁 · 钟嵘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五
晋中书张载、晋司隶傅玄、晋太仆傅咸、侍中缪袭、散骑常侍夏侯湛,孟阳诗乃远惭厥弟,而近超两傅。长虞父子,繁富可嘉。孝冲虽曰后进,见重安仁。熙伯《挽歌》,唯以造哀尔。
奏定庙乐歌诗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太祖高皇帝庙神室,奏高德宣烈之舞,未有歌诗,郊应须歌辞。穆皇后庙神室,亦末有歌辞。案傅玄云:「登歌庙异其文,飨神十室同辞」。此议为允。又寻汉世歌篇,多少无定,皆称事立文,并多八句,然后转韵。时有两三韵而转,其例甚寡。张华、夏侯湛亦同前式,傅玄改韵颇数,更伤简节之美。近世王韶之、颜延之并四韵乃转,得赊促之中。颜延之、谢庄作三庙歌,皆各三章,章八句,此于序述功业详略为宜,今宜依之。郊配之日,改降尊作主,礼殊宗庙,穆后母仪之化,事异经纶。此二歌为一章八句,别奏事御奉行(《南齐书·乐志》,永明二年,尚书殿中曹奏。)。
洛阳道 陈朝 · 陈暄
押真韵
洛阳九逵上,罗绮四时春。
路傍避骢马,车中看玉人。
镇西歌艳曲,临淄逢丽神。
欲知双璧价,潘夏正连茵(○文苑英华百九十二。《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百六。)。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王氏之先。代为佐命。秦之霸也。则王离灭楚国而三将连衡。汉之兴也。则王陵诛项籍而五侯同拜。南阳克定。应图谶而作司空。西晋聿兴。合歌谣而济天下。昔者伊尹伊陟。但保乂于商朝。太公桓公。唯夹辅于周室。萧何之后。居食禄而无闻。邓禹之孙。在当涂而不嗣。未有夏殷三统。金木五迁。册命重光。轩裳代袭。则我琅琊之郡。有冠盖之里乎。建昌之县。有公侯之子乎。公讳义童。字元稚。其先琅琊临沂人也。永嘉之末。徙于江外。皇运之始。迁于五陵。今为雍州万年人也。祖僧兴。齐会稽令。梁安郡守南安县开国侯。禄位千石。圭符五等。营室回于羽仪。山河入于盟誓。父方駼。梁正閤主簿伏波将军梁安郡守。隋上仪同三司。以惠和之性。有文武之才。伏波将军。从征等于马援。仪同三司。开府均于邓骘。家馀积庆。郡不乏贤。代临本州。则元宾之父喜形于色。继为本守。则张翕之子迎者如云。自齐国逊位于梁庭。及隋人内禅于皇室。夏禹之鼎。宝命集于周朝。御龙之家。世禄归于范氏。公台阶茂绪。昴宿精灵。五百岁之贤才。一千年之王佐。忠规武节。学府词林。元方闺门。敬其有德。少游乡里。称其善人。实惟清庙之器。是曰皇家之宝。韵谐金石。奏虞庭之八音。德合圭璋。列涂山之万国。黄河一曲之水。莫测其源。赤城千丈之岩。未阶其峻。群童忽聚。缀帛而引幡旗。父老相呼。授履而传兵法。隋授左勋卫率。非其好也。河东离析。海内风尘。天子溺于胶船。诸侯问于金鼎。能扶天下之危者。必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必享天下之乐。我高祖神尧皇帝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发三河之雷电。平四海之历象。武王之仗黄钺。一月临于孟津。高帝之执朱旗。五星聚于东井。公瞻乌于屋。射隼于墉。陈平则间行而去楚。郦生则长揖而归汉。奉符系组。观轵道之降王。偃武修文。见山阳之散马。初拜车骑将军。稍迁右屯卫将军。录有功也。考于周典。崇德报功。稽于春秋。策勋命爵。车骑万队。备凉土之羌戎。卫军千兵。掌京师之屯禁。于时天下初定。边方未辑。二十八舍。尚有吴越之妖氛。一十三州。犹积东南之杀气。武德四年。诏公为江南道招慰使。鼓琴而送。受命而行。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陆贾至于南海。先责尉佗。隋河入于九江。即徵黥布。诏除泉州都督。封建昌县男。食邑三百户。斗牛星象。舜禹精灵。境接东瓯。地邻南越。言其宝利。则玳瑁珠玑。叙其风俗。则丹鸡白犬。公门容驷马。位列三刀。防薏苡之讥嫌。绝简书之流谤。岂直广州清节。酌贪泉于石门。合浦神君。返明珠于涨海。贞观三年。诏迁散骑常侍。行果州刺史。授期天帝。肇迹人皇。南充国之旧都。西宕渠之古邑。冈峦纷纠。天彭双辟而作门。珠贝浮沈。巴水三回而成字。公入参师友。出居方伯。金蝉左貂。朱旗曲盖。才临蜀郡。即闻来暮之歌。初践益州。已听中和之乐。七年。诏迁银青光禄大夫。行恒州刺史。西街毕昴。北岳恒山。天开太乙之宫。地列并州之镇。境分灵寿。魏将乐羊之所封。邑对行唐。赵王惠文之所筑。公政成期月。风行万里。邓晨一郡。汉帝称为主人。李广数年。匈奴号为飞将。行尝计日。郭伋不负于童儿。郡异中平。王观无私于任子。既导德而齐礼。亦胜残而去杀。三禾在殿。将拜郑宏。两雁随车。坐悲虞国。享年若干。以十五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薨于洛阳之清化里。公家传将相。世有忠贞。属离乱之宏多。值风雷之草昧。河宗两日。负鼎而谒成汤。渭水七年。垂钓而逢西伯。将军再命。刺史三迁。种皓栾巴。牧人之良翰。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立事于当年。扬名于后代。兄国卬。谷州刺史。弟国稀。仁州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辉。何止平舆之二龙。是为贾家之三虎。唐虞之际。四岳分居。赵魏之间。八男为郡。公虽勋参缔构。位总班条。金友玉昆。良田广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宾。无笑客之美人。有拜宾之童隶。策名委贽。善始令终。生当封侯。克成丈夫之志。死而可作。无忘事君之道。越十六年二月二日。葬于伊阙县之万安山。诏赠杂物百段。给议仗往还。礼也。亭连长乐。城枕高都。守阙塞者汝宽。适伊川者辛有。北瞻洛汭。尚想元凯之坟。东望邢山。依然国侨之墓。夫人阳翟县君河南褚氏。即太常卿阳翟康侯亮之女。中书令河南郡公遂良之妹也。宋公子之流派。褚先生之苗裔。宏夫人之礼。传淑女之诗。有文在手。归于鲁国。有凤和鸣。适于陈氏。邑之石窌。县以封邱。夫尊于朝。妻贵于室。仙人暂别。初悲寡鹤之声。宝剑才分。终合双龙之气。以某年月日。薨于某所。越某年月日。祔于建昌公之旧兆。长子师本。太穆神皇后挽郎。袭建昌公。历韩王府祭酒岐州司士参军定州安喜县令。誉闻州里。学富邱山。以卿子而为郎。以象贤而开国。朝游楚泽。暮宿燕宫。东临石柱。雍为积高之地。右会长星。唐是中山之邑。出游邻国。不以陪臣见轻。上谒邦君。不以属官相待。洛阳朝觐。适见双凫。东都墓田。行悲驷马。以年月日。终于某所。越某年月日。即陪葬于先兆。次子师表。左千牛备身。迁尚辇直长。历许州临颍博州堂邑沧州乐陵绵州万安果州西充五县令。能传祖业。克嗣家声。有言偃之文章。兼仲由之政事。晨陪紫极。绕钩陈之六星。旦奉黄麾。屯玉车之千乘。至若繁昌土宇。魏文帝之墠坛。堂邑提封。汉陈婴之侯国。河分九道。渤海东临。江派五津。昆崙北指。莫不爱人以礼。为政以德。钟离意之禁暴。不用尺刀。公孙述之有神。能持五县。次子师元。巂州都督府嘉徵县丞。次子师楚。夔州都督府云安县令。芝兰有秀。羔雁成行。滇北数十尹。莫大邛都之县。邑东七百里。唯有巫山之峡。言其县职。夔龙入于阙门。叙其邑人。鸾鸟翔于学舍。咸能生尽其孝。丧尽其哀。积粟万钟。思负米而何得。榱题三尺。泣吾亲而不见。卜其宅兆。麟凤匝其冈峦。陈其簠簋。春秋变其霜露。思传旧德。式建丰碑。戴安道作颂于郑元。蔡伯喈披文于郭泰。魏武皇读而称妙。非所望焉。夏侯湛见而陋之。固其宜也。铭曰。
厥初兮后稷。导生人兮知稼穑。降及兮文王。精翼日兮衣青光。平东迁兮郏鄏。晋上宾兮帝乡。秦三将兮继代。汉五侯兮克昌。比狼山兮峻极。等淮水兮灵长。惟祖考兮鼎盛。佩金璋兮謺映。彼山川兮降灵。生玉树兮青青。成张良兮昴宿。乘傅说兮箕星。出忠兮入孝。武纬兮文经。陈嘉谟兮制千里。摛藻思兮掞天庭。有隋兮丧乱。土崩兮瓦散。皇运兮权舆。人神兮攸赞。值笙镛兮变响。属天地兮贞观。河两日兮事殷。井五星兮归汉。带长剑兮炜煜。拥幡旌兮照烂。周命兮惟新。云雷兮尚屯。控东南兮荒景。负江海兮未宾。陈礼乐兮命使。动輶车兮辚辚。用蛇符兮泽国。颁虎节兮山人。专一方兮革面。重九译兮称臣。天垂兮星纪。地连兮交趾。山草树兮潜移。蜃楼台兮郁起。迁合浦兮太守。为广州兮刺史。归涨海兮明珠。饮石门兮贪水。侃冲天兮八翼。代出身兮万里。全蜀兮奥区。枕邛笮兮倚巴渝。有灵台兮古迹。有充国兮旧都。丰貂兮左珥。介士兮前驱。浚三刀兮持节。昌两日兮剖符。降鸣鸠兮大夏。骋神马兮长衢。毕昴兮分野。兰堂兮四下。汉皇帝兮国都。耿将军兮坛社。若恒山兮诏邓。犹朔方兮命贾。李北平兮汉飞。郭并州兮竹马。瞻泰阶兮坐蹑。惜天年兮不假。伊大姓兮颍川。有美人兮婵媛。桂生兮因地。女嫁兮因天。见乘龙兮奕奕。睹飞凤兮翩翩。知蘧瑗兮有礼。笑虞邱兮未贤。始衔悲兮昼哭。终共尽兮千年。卜龟谋兮习吉。陈旨酒兮嘉栗。车徒俨兮在门。旌旆纷兮竟术。循洛桥兮南渡。从国门兮右出。树萧萧兮有风。云惨惨兮无日。指邱陵兮一闭。与天地兮相毕。悲孝子兮纯深。孰忧思兮可任。诉高天兮泣血。蹐厚地兮崩心。树碑兮神道。无愧兮词林。历阳之都兮水没。圆峤之海兮山沈。俾外孙兮幼妇。生白玉兮黄金。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东方先生画赞者。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也。湛字孝若。父庄。为乐陵太守。因来觐省。遂作斯文。赞云。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又为郡人焉。厌次今移属乐安郡。东去祠庙六百里。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庙西南一里。先生形像。今则捏素为之。并二细君侍焉。郡尝为德州。其赞开元八年刺史韩公思复刻于石碑。真卿去岁拜此郡。属殿中侍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李公史鱼右金吾冑曹宋公謇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真卿候于境上。而先生祠庙。不远道周。亟与数公暨家兄淄川司马曜卿长史前洛阳令萧晋用前醴泉尉李伯鱼徵君左骁卫兵曹张璲麟游尉韦宅相朝城主簿韦夏有司经正字毕耀族弟浑前参军郑悟初同兹谒拜。退而游于中唐。则韩之刻石存焉。佥叹其文字纤靡。駮藓生金。四十年间。已不可识。真卿于是勒诸他山之石。盖取其字大可久。不复课其工拙。故援翰而不辞焉。至若先生事迹。则载在太史公书汉书风俗通武帝内传十洲记列仙神仙高士传。此不复纪焉。有唐天宝十三载季冬辛卯朔建。
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汨市朝。溺妻子。非达也。困山林。摈血属。亦非达也。若有人与群动处一代间。彼为彼。我为我。不自洁。不自污。不巢许。不伊吕。水其心。云其身。浮沈消息。无往而不自得者。非达人乎。吾友吴君。从事于斯矣。君讳丹。字真存。太子通事舍人览之曾孙。睦州司马庶之孙。太子宫门郎赠工部尚书铨(一作诠)之长子。以进士第入官。历正字协律郎大理评事监察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水部库部员外郎都官驾部郎中谏议大夫大理少卿饶州刺史。职历义成军节度推官浙西道节度判官潼关防御判官镇州宣慰副使(一作司)匦函使。阶至中大夫。勋至上柱国。读书数千卷。著文数万言。宝历元年六月某日。薨于饶州官次。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常州晋陵县仁和乡北原。从遗志也。君生四五岁弄泥沙时。所作戏辄象道家法事。八九岁弄笔砚时。所出言辄类诗家篇章。不自知其然。盖宿习儒元之业明矣。弱冠喜道书。奉真箓。每专气入静。不粒食者累岁。颢气充而丹田泽。飘然有出世心。既壮。在家为长。属有三幼弟八稚侄。嗷嗷慄慄。不忍见其饥寒。慨然有干禄意。乃曰。肥遁不可以立训。吾将业儒以驰名。名竞不可以恬神。吾将体元以育德。冻馁不可以安道。吾将强学以徇禄。禄位不可以多取。吾将知足而守中。繇是去江湖。来京师。求名得名。求禄得禄。身荣家给之外。无长物。无越思。素琴在左。黄庭在右。澹乎自处。与太和始终。履仕途二十七年。享寿命八十二岁。无室家累。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至于归全反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信矣。仲弟湖州长史某。以予辱与其兄游。既为同门生。又为同舍郎。周知初终。托为碑记。噫。先生之道。吾能引古以明之。铭曰。
汉中大夫东方曼倩。夏侯湛高之。作庙貌赞。唐中大夫真存先生。白乐天知之。作神道铭。呜呼二大夫。异代而同途。其皆达者乎。
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 中唐 · 刘禹锡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兰陔 孝若归省
零陵香草满郊坰,丹穴雏飞入翠屏。
孝若归来成(一作呈)画赞,孟阳别后有山铭。
兰陔旧地花(一作多)才结,桂树新枝色更(一作尚)青。
为报儒林丈人道,如今从此鬓星星。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卢钧) 唐 · 李商隐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引用典故:鹤姓丁 不材木 大荒经 坦床 柳恽 罗含宅里香 孝若归省
隋舰临淮甸,唐旗出井陉。
断鳌支四柱,卓马济三灵。
祖业隆盘古,孙谋复大庭。
从来师俊杰,可以焕丹青。
旧族开东岳,雄图奋北溟。
邪同獬廌触,乐伴凤凰听。
酣战仍挥日,降妖亦斗霆。
将军功不伐,叔舅德惟馨。
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拟填沧海鸟,敢竞太阳萤。
内草才传诏,前茅已勒铭。
那劳出师表,尽入大荒经。
德水萦长带,阴山绕画屏。
秪忧非綮肯,未觉有膻腥。
保佐资冲漠,扶持在杳冥。
乃心防暗室,华发称明廷。
按甲神初静,挥戈思(一作鸣鼙醉)欲醒。
羲之当妙选(原注:小弟羲叟,早蒙眷以嘉姻),孝若近归宁(原注:三十五丈明府,高科来归膝下)。
月色来侵幌,诗成有转棂。
罗含黄菊宅,柳恽白蘋汀。
神物龟酬孔,仙才鹤姓丁。
西山童子药,南极老人星。
自顷徒窥管,于今愧挈瓶。
何由叨末席,还得叩玄扃。
庄叟虚悲雁,终童漫识鼮。
幕中虽策画,剑外且伶俜(一作𨉯)。
俣俣行忘止,鳏鳏卧不瞑。
身应瘠于鲁,泪欲溢为荥。
禹贡思金鼎,尧图忆土铏。
公乎来入相,王欲驾云亭。
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某启。某少承严训。早学古文。非圣之书。未尝关虑。论都之赋。颇亦留神。徒以不授彩毫。未吞瑞鸟。驰名江左。陆机莫及于才多。擅誉邺中。王粲终闻于体弱。上下群士。差池累年。顷者辄露疏芜。不思狂简。捧爝火以干日御。动已光销。抱布鼓以诣雷门。忽然声寝。不谓郎中授材路广。登客门宽。望犬附书。冀鸡谈易。特垂题目。曲赐丹青。旋属荥嶓从行。神州视膳。同孟阳之觐蜀。比孝若之归齐。虽佩恩私。竟乖陈谢。光阴荏苒。诚抱勤拳。今此秋期。遂有天幸。更奉祢衡之刺。敢无鬷蔑之言。某在京多时。自夏有疾。失外郡荐名之限。俯神皋试士之期。物情既集于宗师。公选果归于令季。怀材者皆云道泰。抱器者自谓时来。以卞和为玉人。无不收之琼玖。得蹇修为媒氏。无不嫁之娉婷。是以愿托一拳。潜布百两。顾方流而有托。虑良会之犹赊。伏惟郎中与先辈贤弟。价重两刘。誉高二陆。比李膺则仙舟对棹。方马融则绛帐双褰。若某者。虽陋若左思。瘦同沈约。无庾信之腰腹。乏崔炎之须眉。然至于感分识归。衔诚议报。将酬杨宝。则就雀求环。欲答孔愉。则从龟觅印。推其异类。不后他人。谨复轴新文。重干清鉴。马卿室迩。孔子墙高。迟面莫由。隳肝无所。任重道远。方怀骥坂之长鸣。一日三秋。空咏马嵬之清什。知深可恃。言切成烦。幽谷未见于莺乔。曲沼空勤于凫藻。仰瞻几阁。伏待简书。谨启。
将东归留别杨宗礼十韵 北宋 · 宋祁
五言排律 押青韵
清白旧家声,论交得宁馨。
摛华吐凤赋,闻礼堕鳣庭。
潘夏叨连璧,荀陈更聚星。
胶投思固漆,渭浊许过泾。
合坐怀妍唱,分诗写素屏。
情深方柏悦,性懒自榆暝。
短羽偏惊月,羁游剧泛萍。
北梁催税鞅,南郡阻翻经。
晓色三竿日,离歌十里亭。
期君促西上,相遇在神坰。
依韵答吴安勖太祝 北宋 · 梅尧臣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我于文字无一精,少学五言希李陵。
当时巨公特推许(据残宋本,正统本、万历本、康熙本作诗),便将格力(宋荦本作律)追西京。
卞和无足定抱宝,乘骥走行天下老。
玉已累人马不逢,皇皇何之饥欲倒。
还思二(疑当作三)十居洛阳,公侯接迹论文章。
文章自此日怪奇,每出一篇争诵之。
其锋虽锐我敢犯,新语能如夏侯湛。
于今穷困人已衰,不见悬金规吕览。
乃遭吾子求琢磋,珠玑获斗奈我何。
答吴职方书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一、《成都文类》卷二一、《全蜀艺文志》卷二九、嘉庆《郫县志》卷三七、嘉庆《华阳县志》卷二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四
俞顿首:二三月至导江,遂入山,复归治弊庐,加以人事,久不启讯。辱四月二十七日书,良释思仰之劳。相示府公谓俞所作《讲堂颂》为叙己之德,于书衔立石,体未便安,俾别为记。闻之惶恐。俞游天下二十馀年,知识士人甚众,然未尝以文字求卿大夫之知。去年十二月,何侍郎语仆曰:「府公兴学,大作讲堂,愿为之记」。及行,又云:「记成,愿示其文」。今年二月醇翁见语,亦如何侯。自李伯永、赵先之及诸士大夫,累累相问《讲堂记》如何。因念国家大兴学校,三十年来凡作孔子庙记、州学记者遍天下,殆千百数,烂漫甚矣,古未尝有也。且蜀郡之学最古,又世传其文翁讲堂久坏,今府公复作之,高明宏壮,上可坐五百人,非列郡之可拟。茍欲作记,则土木尚未足称也。且记之名又不足铺扬讲堂之义,唯歌颂可以传于无穷。文既成,投于府公,辱书云:「求记若铭尔,今以颂为贶,顾何德以堪之?奚可轻示于人」?仆窃思之,以文辞浅陋邪,不示于人,实惠之大者也;茍以府学不可为颂邪,则古人作之者多矣。自汉至唐,文章大手皆采风人之旨,以为赋颂,凡宫室苑囿,鸟兽草木,君臣图像及歌乐之器,意有所美,莫不颂之,不独主于天子乃名为颂。晋赵文子室成,张老贺焉曰:「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君子曰「善颂」。汉郑昌上书颂盖宽饶,颜师古曰:「颂,谓称美之」。班固、皇甫谧皆曰:「古人称不歌而颂谓之赋」。王延寿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匪赋匪颂,将何述焉」?马融《长笛赋》序曰:「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作《长笛颂」》。嵇康《琴赋》序亦曰:「自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代才士,并为之赋颂」。又若扬雄有《赵充国画颂》,史岑有《邓骘出师颂》,蔡邕有《胡广、黄琼画颂》、杨戏有《季汉辅臣颂》,夏侯湛有《东方朔画颂》,陆机有《汉高祖功臣颂》,袁宏有《三国名臣颂》,刘伶有《酒德颂》,马棱为广汉太守,吏民刻石颂之,蔡邕美桓彬而颂之,崔寔为父立碑颂之,至若袁隗之颂崔寔,刘操之颂姜肱,李膺、陈实之颂韩韶,郭正之颂法真,赵岐之颂季札。若此之类,史传甚众,略举数者,以明体要。又沈约之徒,文章冠天下,其所博见,通达古今,皆为颂述以美王侯。至唐,文章最高者莫如燕、许、萧、李、梁肃、韩愈、刘禹锡辈,未有不歌颂称贤人之德,美草木之异者。仆故取其体而述讲堂颂焉,则颂之义岂有嫌哉?且郡府之有学校,学校之有讲堂,乃刺史为国家行教化,论道义之所,又非刺史之所自有也,其于义可颂乎,不可颂乎?与夫颂一贤人,美一草木,其旨如何?且自汉已来,千数百年,通大贤、文人、史官,未有以颂不可施于人,美于物,而有非之者。俞窃惟府公谦恭畏让,以颂名为嫌,应以郑康成、孔颖达解《鲁颂》之义也,故未敢以书自陈。今足下见教,果以府公之言谓体未便安,而云重撰一记,鄙人岂敢复欲妄作,以取戾乎?况夫《讲堂颂》者,始称国朝文章之盛,次述府公兴劝之由,遂明学者讲劝之义,终美宣布之职,振天声于无穷,庶乎词义有可采者也。至于郑康成、孔颖达云:「《鲁颂》咏僖公功德,才如变《风》之美者。颂者,美诗之名,非王者不陈。鲁诗以其得用天子之礼,故借天子美诗之名,改称作颂,非《周颂》之流也。孔子以其同有颂名,故取备三颂」。又曰:「成王以周公有太平之勋,命鲁郊祭天,如天子之礼,故孔子录其诗之颂,同于王者之后」。又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今鲁侯有盛德成功,虽不可上比圣王,足得臣子追慕,借其嘉称,以美其人,故称颂」。凡孔、郑之说,支离牴牾如此。昔郑伯以璧假许田,《春秋》非之。晋侯请隧,襄王弗许。于奚请曲县繁缨以朝,仲尼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武子作钟而铭功,臧武仲谓之非礼。季氏舞八佾于庭,孔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路欲使门人为臣,孔子以为欺天。孔、郑既谓鲁不当作颂,而曰借天子美诗之名而称颂,是名器可以假人也。孔子曾无一言示贬,反同二颂为经,孰谓孔子不如林放乎?噫!颂而可僭,则僭莫大焉,乱莫甚焉,非圣人删《诗》、作《春秋》之意也。且孔、郑解经,时多谬妄,此之妄作,何其甚哉!传曰:「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盖章句之徒,守文拘学,各信一家之说,曲生异义,古之作者,固无取焉,仆亦无取焉。足下以为如何?忽因起予,遂答来谕,非逞辩而好胜,亦欲释千载之惑,用资抚掌解颐,且假一言介于府公,可乎?如曰未安,愿复惠教。
秘书丞赠太师刘君神道碑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四、《苏魏公文集》卷五四
惟刘氏世为望族。盖二汉享国岁久,分王子弟几遍天下。千馀年间,小宗别子,枝离派析,或显或晦,散在四方。而河间之胄,自章帝之子开,始胙王土,传国久远,遂居河间之乐成。王之十世孙通仕后魏,封乐成侯。乐成,今乐寿是也。乐寿之族,其别有四:一徙尉氏,一居饶阳,一在平昌,一留故土不去。其后尉氏有仁轨以功名显,饶阳有君良以孝友闻,平昌有蕡以文学高第,名重当时。惟乐寿之子孙最多,至以刘名乡。其仕者或入朝为郎官,或入诸侯幕府,无甚达者。侯之裔孙曰缋,避地迁安陵,以财雄乡邑而不仕宦。安陵,今曰将陵,隶永静军之东光县。累世葬其地曰五德乡,遂为东光人。缋之四世孙曰崇,少长谨厚,轻财好施予,乡里称善人。有子曰盛,克继父业。盛之子曰温,潜德乡闾,号称处士。温子曰格,力儒自奋,治《左氏春秋》,兼通《公羊》、《谷梁》二传。景德初,契丹来侵,瀛关郡督士民城守,以功补三班奉职,试书判入等。改吏铨选,终沧州观察推官。生三子:长曰允恭,治《毛诗》;次即府君也,讳居正,字安行;季曰居业,并承家学举进士。府君中天圣二年丙科,历大名府馆陶、棣州阳信二主簿。阳信圭田之入素厚,然无见土大姓有占名输租以庇里役者。府君案实,履亩取租,无土者皆除其空簿,使归役籍。郡官初哂其迂,且疑其独异。他日讼起,旁县扳援證逮连坐者十馀人,始悔不用其言。迁汉州军事推官,用荐者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青州博兴县兼兵马监押。剸剧析烦,治为一道最。邑之富民李氏之子,尝与进士乡贡,使气任侠,阴结贵要以张声势,至使郡大吏移书县官,蕲善遇之。府君得书,立捕于廷下,疏其前后不法事。李叩头汗伏听命,请自新,遂戒告而释之。或谂曰:「得情不治,毋乃惠奸乎」!对曰:「知过能伏,释之所以劝善」。于是或者又叹其恕而有教。就移道州江华县。楚俗喜讼,虽健令决之尽理,犹耻不胜,则又赴诉于州、于使者。前后相望,弊浸不革。府君则悉索新旧案牍,剖析开譬,使之晓然。两造皆慑慄而止。监司知其能,多以他郡疑狱属之,若衡阳谭氏讼家产事,屡劾不能竟。府君一讯情得,不复异词。自是远近信听,讼狱为之衰少。至嘉祐中,有令曰黄照,亦以恩信得人。其里氏为之谣曰:「我民无忘,前刘后黄」。至今东南人犹能诵之。凡世之言吏治者,莅事明察,或喜于得情而以不失有罪为能;持心平恕,或狃于不忍而以省刑纵出为允。是皆中有所徇者,不中情实,遂成偏党之蔽。若乃明恕两得,切近人情,察见奸伏而舍其既往,不自以为明,治有威爱,殁且二纪而人犹怀其德,此其实迹明效见于事为者,非夫至诚不疑,内恕及物,其能致是乎!府君寿四十有四,官秘书丞。自江华千里鞫狱衡阳,遘疾,考终于官舍,时康定元年八月初十日也。夫人陈氏,都官郎中希古之女,先府君一年而逝。生二子。伯挚,嘉祐四年进士甲科,历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尚书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今为观文殿学士、知郓州兼京东北路安抚使。仲周六,幼不育。女子四,三适人,婿曰梧州司理参军梁、某郡尹之才、某郡唐灌一,幼亡。孙男四:曰跂,雄州军事推官,前知郑州管城县;曰蹈,奉议郎,早亡;曰迹,越州会稽县主簿,前监国子监书库;曰路,右承务郎。孙女三,婿曰右承务郎蔡蕃、韩城,右承务郎赵仁约。曾孙男七:曰长吉、长庚、长守、长历、长言、长广、长书,而长吉、长书皆右承务郎。曾孙女未嫁。此其家世源流之远,非积德之报,孰能盛大如此乎!府君好学,敏文词,平生所著甚多,以早亡弗克编辑。放失之外,今有论议、诗赋、杂文总若干篇,嗣子类次为二十卷,藏于家。少好书籍,初模范二王,后兼采唐人用笔法。有得其行草帖者,至今犹藏弆,以比李西台建中。其笃学多艺虽出于天资,然亦家法所渐,有自来矣。府君早失怙恃,昆弟敦睦,敬上抚下,家庭雍雍。世故饶财,其弟年少好游,数欲析产。府君弗忍,亦不能夺,辞所分又不得,因受临津田数百亩,阴畀族人佃之,终不取也。及官阳信,买渤海田占于郡籍,而躬未尝一到,其岁租亦以赡族人。以坟墓所在,爵里惟称东光。府君性庄重寡言,望之若有标置,而即之甚温。训子极严,或勉以一子,盍少纵之耶?答曰:「政以一子,故不可不尔耳」!其亡也,子才十龄。夫人之季弟孝若从行在旁,伯氏得讣,自蒋陵走五千里抵衡阳,与孝若拥孤,舆衬归菆东光佛寺。其孤茕然,服衰寓外舍,乡人共哀之。伯氏曰:「吾弟孝友不欺,鬼神所鉴,岂止是而已也」。士大夫知者亦曰:「斯人世著德义,其兴未艾也」。熙宁四年,丞相为御史谒告于庙,自东光奉府君之柩,自将陵迁大王父母、王父母,以八月庚申同葬于郓州须城县卢东乡太谷山之阳。将陵故茔封植久矣,比岁数有河患,乃谋改卜三世同圹。用甲、庚、壬穴,山阳重冈,水出辛兑地,合《宝典》语。堪舆者咸曰:「刘氏其不亡矣」!初,丞相自御史至中丞,五经霈恩,累赠府君自尚书屯田员外郎至通议大夫,夫人自福昌县太君至颍川郡太君。由执政洎元祐四年明堂恩,两赠处士君太子少保,妣倪氏北海郡祁国太夫人;推官太子少傅、太傅,妣李氏陇西郡崇国太夫人;府君太子少师、太师,夫人颍川郡康国太夫人。又以宰相初拜,赠处士司空,妣卫国;推官司徒,妣定国;府君太尉,夫人庆国。七年,以殿学士郊恩,赠推官太傅,妣韩国;府君太师,夫人燕国。三世墟墓,以一品封域。崇台筑阙如令。丞相殿本邦,岁时展省,以牢醴奉祀。又得造浮屠于茔侧,敕号将陵,寺曰崇先、承庆,须城寺曰昭善、崇报。每岁兴龙诞节,得度净人如例。追崇显赫,极人臣之荣,非独稽古之力,抑孝诚所感。神之听之,信不虚矣。府君殁世三十年而葬,有故太常少卿任公粹为之状,故参知政事元章简公为志。葬之二十有三年,又有今龙图阁待制赵公君锡状其逸事,以告史氏。于时丞相镇天平之二年,将勒铭神道,假文于尝僚某。某与丞相游从,有素望。府君为前达,虽未尝接迹,固亦讲闻其德义矣。然于阀阅,盖有不知。今考三公志状,与所闻皆合。故得详述其本末,以慰孝嗣追远之志,而系之以铭曰:
公侯之兴,有来自远。源流深长,支实蕃衍。武穆文昭,不兴者鲜。盛德有后,虽微必显。奕奕刘宗,肇于沛、丰。河间乐成,汉、魏再封。世逾十八,爰逮司空。系胄蝉联,庆钟在公。公以学仕,文科丙第。资适逢时,儒雅饰吏。婉婉通闺,徊翔中秘。德厚位卑,光流后裔。有行有言,乡党称贤。不取中赀,无占虚田。明见隐匿,仁宽宿愆。人谓阴德,其后信然。英英冢嗣,国之硕辅。据鼎庙堂,拥麾帅路。故国新邦,便蕃宠数。惟孙暨曾,禀承厥绪。太谷之阳,有封若堂。坎庚壬申,三世之藏。葬以士礼,朱芾银章。祭则三公,衮衣黼裳。遗风馀烈,有铭在穴。耽耽梵宫,峨峨石阙。拱木成林,丰碑象碣。于昭德音,绵祀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