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十地经论序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四
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慧之妙宅,亿善之基舆,万度之纲纪。理苞群藏之秘,义冠众典之奥。积渐心行,穷忍学之源;崇广住德,极道慧之府。所以厚集肇虑,朗成圆种,离怖首念,赫为雷威。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至于光宣真轨,融畅玄门,始自信仁,终泯空寂,因果既周,化业弥显,嘿耀大方,影焕八极。岂直日月丽天,洞烛千象,溟壑带地,混纳百川而已哉?既理富瀛岳,局言靡测,廓明洪旨,是系渊儒。北天竺大士婆薮盘豆,魏云天亲,挺高悟于象运,拔英规于季俗。故徽踪马鸣,继迹龙树,每恨此经文约而义丰,言迩而旨远。乃超然远慨,邈尔悠想。慕释迦之馀范,追刚藏之遗轨。诚复岁逾五百,处非六天,人梵乖辽,正像差回。而妙契环中,神协靡外,通法贯玄,莫愧往列。遂乃准傍大宗,爰制兹论,发趣精微,根由睿哲,旨奥音殊,宣译俟贤。固以义嘱中兴,时凭圣代。大魏,皇帝俊神天凝,玄情汉远,扬治风于宇县之外,敷道化于千载之下,每以佛经为游心之场,释典为栖照之囿。搜隐访缺,务乎照扬,有教必申,无籍不备。以永平元年岁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师北天竺菩提留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伏陀扇多,并义学缁儒一十馀人在太极紫庭,译出斯谕,十有馀卷。斯二三藏,并以迈俗之量,高步道门,群藏渊部,罔不研揽。善会地情,妙尽论旨,皆手执梵文,口自敷唱,片辞只说,辩诣懱遗。于是皇上亲纡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下风。四年首夏,翻译周讫。洋洋亹亹,莫得其门。义富趣玄,孰云窥测。刚藏妙说,更兴于像世,天亲玄旨,再光于季运。忝厕末筵,敢窃只记耳(《释藏》恻一)。
乐德教冑子赋(以育材训人之本为韵依次用) 中唐 · 罗让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五
至乐之极兮。德教所畜。德者体中和而定刚柔。教者正情性而端耳目。既垂法于国冑。亦布政于方族。四术允正。三明祗肃。所以明俊选之标表。所以致才贤之蕴育。比师严而道尊。信仁行而礼复。乐正初协。司成理该。被其风而道其志。涤其滥而释其回。持筋骸以固束。刷性灵而洞开。德义可依。异射宫之取士。程准斯在。同梓人之理材。乐且致之。行之广运。内无声以是托。表中庸以垂训。在敬逊以务时。资端悫而待问。斯乃成性所臻。敩学相因。既广博而克已。抑直易以藩身。不待考击兮教备。无假拊搏兮行醇。以道应物。以乐和人。事且符于米廪。义且畅于成均。将俟乎绮纨之子率变。何患乎膏粱之性难驯。苟以我于木铎。尔宜必诚必信。苟以我于藻镜。尔宁不智不仁。庶居之也泄泄。谅诲之乎谆谆。在声音之道兮。以律度是维。谐和是司。在德教之术兮。以友敬为仪。忠孝为师。固舍彼而取此。念钻之而仰之。足使放心精正。体道希夷。罢铿锵于师氏。识明命于后夔。宁鼓箧而徒至。必抠衣以慎兹。俾行乎乡党。尊尊长长。俾立乎黉塾。庸庸祗祗。夫然。则宽愿者日益。傲者日损。习语舞而殊源。敦诗书而异壸。斯教也教之至。诚天下之本。
逍遥咏 其十三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逍遥密化道希夷(原注:得理息羁,冲虑放嗾,乃曰逍遥。潜凭冈象,寂寥无声,混汉无形,乃希夷之道也。),宗习群流我咏之(原注:习乎妙道,虽探幽赜秘,孰窥其元。我以咏之,今知乎要矣。)。
应是有情听譬论(原注:夫生我者道,禀我者神,犹性动为情,情生昧道。今可举况设谕,皆令悟入也。),莫教虚度悟参差(原注:复垂慜诫,再示玄虚,虑虽悟得性为宗,恐不至鍊形为要,乃参差之毫釐矣。)。
深穷动静宜消息(原注:夫动举静移,去道弥远,静止动息,乃合冲玄。今可超动静源,出有无表,穷达要妙,消息玄虚也。),测隐玄元善所为(原注: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目之玄元。今可恻彼幽隐,善所作为,终极乎道矣。)。
性识更能通幻梦(原注:性可以洞神,识可以鉴圣。丁(原校:宋作了)尘寰之幻梦,不溺色声;明妙本以全真,何须修鍊。),恬然存相似生知(原注:虚白恬然乐于内,澡雪存相洁于外,乃形俨性静,萧洒出尘,指万法似生知,固一气为大道也。)。
赠简上人诗 北宋 · 释智圆
押庚韵
常人隐林泉,反为名利萦。
志士处阛阓,杳有江湖情。
有客务高洁,禅房闭重城。
闲门无俗迹,坏壁饶虫声。
卧落春砌花,吟尽霜蟾明。
道希君子知,贫任时人轻。
秉操期不渝,长保孤松贞。
详勘金刚般若经印板后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闲居编》卷九
《金刚般若经》译梵成华者众矣,盛行乎中夏者唯后秦罗什所翻之本耳。但年祀寖远,舛误实多,好异之徒,不无添糅。或节为章分,或间以颂文,或前陈启请,或中加别译,或增其字句。古今识者虽患烦辞,而莫肯芟夷,乃曰贵流俗之生善也。遂使淳正之法日就浇漓,失真道味,「生善」之说,其未至也。《涅槃》所谓加水之乳,可不是乎!吾嗟叹久之。会信士某将图开勒,再拜稽首,欲吾详定者至于再三。吾复思之,黜讹从正,去滥传真,吾之职也,岂得辞其劳而固让之耶?遂然其请。乃遍搜古本,及考论疏,纰谬者则正定之,妄加者则删削之,即启请、颂文、章分、增句之例也。其《慧命须菩提》一章,乃魏世菩提流支所译之本则有之矣,后人横议,写入秦经,世谓幽冥禅师所加六十二字者是也。既传秦本,亦宜除削,此既正译,流行又久,故且存之,俾好真者知之而勿诵,多爱者读之而顺怀。经云「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准义合云「无不来」;又三数处唯言「发菩提」,准义合有「心」字。或古本阙文,或圣言互略,并依而传写,弗敢加之。其犹《春秋》「夏五」,杜、郑、服虔皆云阙文,不加「月」字,吾窃韪之。或曰:经前启请,俗云八神,有加护之功,何除削邪?答曰:佛以金刚之宝坚利,以喻般若体用也。此由世人不晓真谛记中六色金刚之宝,辄加二种,便作神名(八金刚也。);神名既误,菩萨亦非(四菩萨也。),风俗滥传,何足言也?又此经所在,则为有佛,岂假八神获利益?请思法喻,自晓是非(以金刚之宝喻般若之法,非是执金刚神也。)。或者曰:启请可削,其实然也,且颂文是古德所唱,分章亦疏义所存,存之生善,岂损大猷?答曰:若以古德所唱、疏义所存,则可添糅经文者,且释经之要岂踰无著、天亲二论耶,则亦可添糅经中矣。故知任意增加,杂乎佛语,无乃不可乎!咨尔有识,试为思之。且遍诵诸段杂语,已废读半卷真文,何如舍杂诵真,使心无间断,纵未能即言体道,且为乘种亦已深矣。呜呼,末世任情滋甚!夫杂金以鍮,岂益金之贵;加丝以麻,岂助丝之美乎?又自古书经,行以一十七字为准,故古疏分释诸经,咸以行数为计,以行约数亦可知。故皇朝策试之式,计其纸数,盖以十七字为行,二十五行为纸也。近世变乱制度,或大书则行止三五,或小书则字数至多。大书则曰便于耆年披读,小书则曰利于远行负荷。吁,可怪也!吾睹耆年者得小书家书,不倦委读;远行者负重大资货,未闻告劳。忍于《般若》至言,反生懈慢,变其法式,随我凡情,我好大则大书,我好小则小写,少能务本,多见随流。如此通经,或当损法,事犹未正,于理如何?夫子有言:「中庸之德,民鲜久矣」!今所印本,循乎古制,以十七字为行,庶使真法流通,永永作则,同见同行,察我志乎!恐来者不知,故直书以见其意。时大宋天禧元年丁巳岁秋七月二十五日,于钱唐玛瑙院讲堂序。
陈莹中居合浦余在湘山三首寄之 其三 北宋 · 释德洪
六言诗 押元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云盖山
闻道希夷处士,今居诃梨仙村。
要看笔端三昧,重谈医国法门。
阁笔记 南宋 · 释正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此经乃如来显示诸佛现前境界,众生顿悟法门,断妄想丝,离言说指。故其以「楞伽」为名也,非人非法;以实相为体也,非空非有;以佛语心为宗也,非真非妄;以自觉圣智为用也,非修非證;以生酥为教相也,非乳非酪。其文简,其旨深,巍巍乎超越众经之右,夫岂识情所可到,心量所能及哉!正受自早岁祝发,振锡方外,每于痴坐之馀,敬读是经,句义漠然,不能终卷。后质于宿师高座无间禅讲,率亦暧昧。隆兴甲申冬,会法亲布衲于蕲之四祖山,复以所未至请问,衲熟视曰:「此圣智境界,非粗心者可入,而子欲入之,当有方便」。正受进曰:「愿示其说」。衲曰:「是经盖有三译。宋元嘉中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于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在身字函。后魏延昌中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于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译成十卷,在发字函。大唐久视中,于阗三藏实叉难陀于嵩岳天中寺译成七卷,在四字函。子试取魏唐二译者十七卷置于宋译四卷之左右,澄其神观,参考研味,则不惟可以读是经,且可以入是经矣」。正受即如其言,取前二译合今四卷读之弥月,乃于句义疑碍冰释,深自感幸,将遂流通而力不逮。暨庆元改元春,由吴兴永寿兰若至都下,谒黄侯于北圃之道院,饭馀瀹茗,忽谓正受曰:「《楞伽》一经,祖师指示之后,中间虽洪儒硕德,尚且病于句读,况馀人乎!和尚傥能为法施无穷之利,吾为刊行,何如」?正受曰:「在流通固无辞,然禅者必曰:『子禅者也,何为义学之事乎』?讲者必曰:『子禅者也,何预吾义学之事乎』?人既弗之许,纵区区尽管见,安能取信于后世哉」!侯曰:「不然。且禅是佛祖所传之心,教是佛祖所说之法,非禅无以通教,非教无以传心,讵有蠢蠢不达若此者」?正受曰:「斯言固矣,古之人莫不禅教并行,宗说俱畅,奈何叔世学者各立臆见,相为矛盾。今侯言独及此,正受敢不以古人自勉」!侯唯唯,因别归永寿故居,与友人智灯复取先后三经,又以唐遗名尊宿注文、皇朝东都沙门宝臣《新说》、闽中太姥居士杨彦国所纂,复于知觉禅师《宗镜》中有议及是经者,并诸经论,于九旬之内焚香对席,钩索深隐,采摭精要,入于跋陀所译经下。至秋八月,偕灯徙居西湖北山之寿星院,主人石庵庆寿馆于方丈南轩,俾终其事。然膏继晷,会粹仅成,目曰《楞伽集注》。凡注字无某经某论某人云者,即正受之私谓也。所言注云者,汝南谢如诲云周寿元翁得于庐山古经藏中,盖唐中叶后经生所书,不著撰人名氏。《新说》谓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者,非也。按《僧史》,智严乃宋文帝时人,尝于扬都翻译,在跋陀之前,既未有经,安得有注?近谓圆悟禅师作,益其误矣。「楞伽」一云「䮚迦」,西人多称之。其字之舛脱,或正或补,皆以魏、唐二经订證,非妄加削。自洗研于乙卯之季春,阁笔于丙辰之孟夏。注成,观梦居士黄复之又为之音释。侯闻之,遂捐己俸,命工书刻以广其传。然达磨有言:「是经五百年后翻为有相之学」。今正受悉意于此,得不堕祖师之先见,重为宗教之赘说乎!黄侯名汝霖,字师说,自号敬庵居士云。是岁浴佛日,雷庵无作叟正受谨记。
按:《楞伽经集注》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五套第四册。
须菩提赞 南宋 · 释居简
押哿韵
洗足已,便趺坐。
突然道希有世尊,你当时见个什么。
水龙吟 元 · 白朴
押词韵第三部
遗山先生有醉乡一词,仆饮量素悭,不知其趣,独间居嗜睡有味,因为赋此。
醉乡千古人行,看来直到亡何地。
如何物外,华胥境界,升平梦寐。
鸾驭翩翩,蝶魂栩栩,俯观群蚁。
恨周公不见,庄生一去,谁真解、黑甜味。
闻道希夷高卧,占三峰、华山重翠。
寻常羡杀,清风岭上,白云堆里。
不负平生,算来惟有,日高春睡。
有林间剥啄,忘机幽鸟,唤先生起。
按:案此下原附曹光辅和词另录
神光灿 元 · 刘处玄
押阳韵
处玄稽首,月陂张唐二公,别后思量。
倏忽年馀,迩闻却住天长。
常记讲师静位,说关西、作醮歧阳。
香花引,那郝公见道,大哂重阳。
便继处玄乱道,酹江月一句,寸念难忘。
踏尽铁鞋难觅,恍惚灵光。
自然无中妙有,道希夷、无物包藏。
功成去,上大罗,天赐玎珰。
门有车马客行 明 · 黄衷
押词韵第三部
结发游京洛,契谊文武资。
高谈酌谟典,语次贯握奇。
道希裨世主,功希垂鼎彝。
中岁抱沈癖,言归守茅茨。
茅茨鸡斗争,俄报异客徕。
传呼震林薄,夹道罗旌旗。
彤幨隐华毂,襟藻盘文螭。
升堂肃宾礼,光辉威凤姿。
问客从何来,早晚发京师。
问今乃何适,诏殿西南夷。
推贤共踊跃,追旧同嗟嘻。
呼儿具小酌,苦以忽忽辞。
慕乐不能款,内愧蒸须眉。
再拜出门阈,执袂且依依。
殷勤复致语,念此晨星稀。
终期保令德,缄报勿相违。
魏三藏菩提流支在胡相国第译金刚经刻石拓本 清 · 姚鼐
出处:惜抱轩诗集二
佛在祗树园,当时说此经。
须菩提跽前涕零,复有千二百五十人旁听。
草堂寺盛秦姚兴,鸠摩罗什天竺僧。
译诸经品中,此经为大乘。
后有菩提流支来,世言可埒罗什才。
侍中崔光为执笔,相国之第为之开。
别出译本劖崔嵬。
自从西晋乱,震旦人最苦。
是时佛法兴,经律遍中土。
大慈无力拯横流,象义犹能歆暴主。
其閒暂废太平真君年,厥孙事佛俄加虔。
废者奉道希神仙,复者谄媚求福田。
糜烂战斗峻刑网,穷饰寺庙开法筵。
太和以来既南渡,洛阳伽蓝起无数。
胡后宫闱不可言,永宁佛图功最钜。
后胡国珍前冯熙,敬事释门皆后父。
富贵已极忧死生,外戚无功谓神助。
译经更荐国珍死,作福宁非太后故。
我闻佛法不可文字求,廓然无圣道最优。
天宫龙藏积万卷,纷纭律论谁穷搜。
其中佛语魔语杂,埽除皮毛见正法。
章句文义若争巧,不二无言何处答。
君不见胡后起自姑为尼,死入双灵寺内栖。
其始以此终亦此,妙义那知葱岭西。
河阴朝士埋碧血,洛下宫闺生蒺藜。
祗有青山宗片石,留传绝域舍婆提(崔光执笔事见三藏法师传此译本云佛在舍婆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