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叔孙通”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题目
叔孙通定朝仪赋(以制定朝仪上尊下肃为韵)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稷嗣君上稽天命。
下察人听。
以为作乐者存乎功成。
制礼者本乎理定
故易尚随时。
礼贵从宜。
于以致理。
何莫由斯。
允矣君子。
休哉令规。
采三代之帝典。
两汉之朝仪。
于斯时也。
秦吞六雄之后。
汉承百王之弊。
礼坏乐崩。
上陵下替。
将欲创洪业。
尊皇帝。
驯致王道。
丕革季世。
莫先乎正位以经邦。
体元而立制者也。
夫其将用于国。
先习于野。
辨度数于声名文物。
审等威于君臣上下。
儒生肃以济济。
物有其容。
国典焕其煌煌。
礼无违者。
然后辟双阙。
会百僚。
动必严恪。
进无諠嚣。
长幼之序不忒。
贵贱之仪孔昭。
锵锵兮若万国赴涂山而会。
秩秩兮如百官仰太一而朝。
十月
天地澄爽
宫殿清旷。
风传警跸。
日丽天仗。
于是右陈列辟。
左立丞相
东西分而则别。
文武俨以相向。
簪裾奕奕。
颂鹓鹭之具寮。
剑戟森森。
列熊罴之名将。
帝容式展。
皇威克壮。
莫不上恭己以临下。
下竭诚而奉上。
观其威仪允淑。
容止具笃。
天子负凤扆以皇皇。
正龙颜而穆穆。
百辟欣戴。
九宾悦服。
拔剑者惩惧而慄慄。
饮酒者敬慎而肃肃。
故知君有威故能守其邦。
臣有仪所以保其禄。
帝谓叔孙
旧章斯存。
可以发挥我洪德。
启迪我后昆。
方将守而经国。
岂止焕而盈门。
不然。
何以表一人之贵。
知万乘之尊。
叔孙通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古之所谓礼不相袭。乐不相沿者何哉。
非乎彼圣人也。此圣人也。
不相袭者。角其功利之深浅尔。
不相沿者。明其文武之优劣尔。
故三王迭作。五帝更制。
夏殷易置。文武递述
其礼文昭昭然。若两曜争明。
百川之注渎者矣。然犹周公刊之。
仲尼正之。以周公之才美。
谓后世无其人乎。乃有仲尼
仲尼之后。迄今望其道如文如游夏者鲜矣。
况圣人哉。是后之制礼作乐。
宜取周书孔策为标准也。汉氏受命。
礼坏文毁。时无圣人。
苟措其仪立其礼。不沿袭于圣制者妄也。
夫国之大祭。不过乎郊祀宗庙也。
汉之既命。其郊祀止于五畤之祀者。
礼不曰兆五帝之郊者乎。止于昭灵之园者。
礼不曰天子七庙者乎。而叔孙生不为之正郊祀。
立宗庙。去秦时之非制。
议昭灵之非礼。汲汲于朝会之仪。
俾汉天子为高祖。身不得郊见。
享不及七庙。噫。
生其制物刊厥式。非不标准于圣人乎。
将以汉新去水火。方弭兵械。
难为改作乎。将不明坛墠之位。
禘祫之义者乎。若然者。
汤伐桀。周伐纣。
其制可知也。呜呼。
不明于古制。乐通于时变。
君子不由也。其叔孙生之谓矣。
叔孙通 北宋 · 宋祁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
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叔孙通(张本李壁注:或云此诗宋景文作。)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纶。
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张本校:一作先生作圣人。
叔孙通 北宋 · 王安石
 押词韵第十五部
先生博士,秦礼颇能熟。
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
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
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叔孙通 北宋 · 王令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原校:一本作失得)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原校:一本作曾)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叔孙通不能致二生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七、《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九、《唐宋名贤确论》卷四、《文章类选》卷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三
以谓叔孙通制礼,虽不能如三代,然亦因时施宜,有补于世者。
鲁二生非之,其言未必皆当,通以谓不知时变,亦宜矣。
然谨按扬子法言》: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或曰,如何其大也?
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聘先生齐鲁,所不能致者二人。
由此观之,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然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若与时上下,随人俛仰,虽或适用于一时,何足谓之大臣为社稷之卫哉!
叔孙通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九
叔孙通欲徵诸生共起朝仪,而鲁有两生不从。
叔孙通量君之能以为礼,阿世苟合,其道不足尚也,不从诚宜。
然天下新出于战争之馀,朝廷之间皆武夫壮士,非复有礼文相际也,以至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其渐乌可久哉?
叔孙通所欲起者,朝仪而已,非如先王之制作也。
二生拒之如此,失其旨矣。
扬雄谓鲁有大臣,岂其然乎!
叔孙通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六、《杉溪居士集》卷一○
甚矣人臣进言之难,不可以不深思而熟计也。
萧何未央宫高帝怒其壮丽,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
议者咎不能广帝意,崇简俭,乃示侈后嗣。
建章至于千门万户,岂无所复增之谓也?
其后魏明帝遂藉何之言以拒陈群辛毗之谏。
张释之奏犯跸者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王肃以其言重于为己,轻于为君,不忠之甚。
廷尉,天子之吏也,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或谬乎?
二子皆贤臣,其所建白,未能无失,遂取讥于后世,况才不及、张而以依阿取容为心者乎!
观叔孙生之言,其思之不深而计之不熟也。
惠帝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具言,且曰:「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
帝惧,曰:「急坏之」。
其意固美矣。
语及宗庙而惧,孝而敬也;
已作而急坏之,纳谏而改过如此其速也。
通于是时,正宜具陈古昔圣王钦奉祖考,容受直言,与夫无文过遂非之累,以将顺而卒成之;
且请宣布帝意,亟罢其役,俾臣民晓然知之,犹之日月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君德乎。
如是,则其后设有过举,当能改而不吝,不以从谏为屈也。
通不知出此,乃曰:「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
愿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
呜呼,言之兆乱,不几于丧邦乎?
是教人君文过遂非,则设伪以掩其失;
耻屈于忠谏,则矜辩以拒之。
此乱之所由生也,尚何以统承绪业而事宗庙乎?
况通之意,以欲成复道,乃别为出游之庙,是使宗庙避子孙而由别涂也。
出游离宫,因取樱桃以献,是荐祭非出于诚心,将以蔽游观之迹也。
惠帝悉行其说,非特诬民,且诬祖矣。
所谓大孝之本,乃如是耶?
世之庸医,有病疡者造焉,初不察其脉理之虚实,即取药攻其内以伐其根,傅其外以蚀其肉。
识者或难之,则曰:「吾知治疡而已,遑恤其他」。
俄而疡溃。
疡则愈矣,而病者因枵然益虚,气体俱耗,而药之毒殊未艾也,岂不以取一切之效以为己利,而至然欤?
通其似之矣。
至如定绵蕞之仪,拒废嫡之议,则卓然有过人者,岂其智足以乘时,而适昧于多变乎?
叔孙通知当世要务论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五、《范香溪文集》卷五
当草昧多艰之初,而为诞阔难行之事,譬欲饮渴而酌河汉,岂人情哉?
将以救世定乱,则莫若当务为急,知所当务,则功立效矣。
汉高祖初定天下,叔孙通欲正君臣之仪,以尊高祖
诸生称之曰:知当世要务谓通明,所以定乱之道也。
君臣之祸,莫大于名分不严。
名分不严,则君不自知其尊,臣不自安其卑。
君不自知其尊,则不知所以驭臣;
臣不自安其卑,则不知所以奉君。
于是君臣失位,慢悖偪僣之患以生,至于逆叛篡窃者有矣。
故曰名分定势治之道,名分不定势乱之道。
今夫嬴秦失鹿,天下逐之,人有自王之心,故陈胜以戍卒王楚;
楚遣武臣略赵,则武臣王赵;
韩广徇燕,则韩广王燕;
已而王魏、王齐、王韩、王西楚,号称灭秦而王者,不可胜数,率皆自谓特起称孤,无复北面事人。
虽使舜禹在上,不以名分制之,且不能保其必臣。
顾区区刘季,特以马上得之,苟非以礼法为治,彼肯低首下心,曲拳而遂服哉?
又况汉之将臣多出于刑馀、盗劫、鼓刀、市侩之徒,非有至智大识通知天命者,一有不快,则掉弄逆旗等儿戏耳,高祖其能尽诛之乎?
于斯时也,求所谓定乱之道,则未有先于名分者。
君臣之仪,所以正名分也,而通乃能为高祖制之,是以明其知要务也。
长乐之会,警卫肃饰,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前日击柱醉呼之人,钳颊缩气,无敢哗者,使高帝一旦知为皇帝之贵。
此则知所当务而功立效也。
其后诸侯虽有反者,然名分既定,天下之人独知有天子,而不知有诸侯,故皆偏方独叛,无有应助,而相继受戮。
向使通不正君臣之仪,则韩信不入贺,彭越不受囚,天下之人亦将乍臣乍叛,为,而高祖不得独尊矣。
通之有功于汉,岂汗马比哉?
虽然,诸生谓通知要务,则是也;
谓之圣人,则大不可。
通挟仪、秦捭阖之风,且不得为纯儒,其去圣人亦万万远矣,是可无辨而明也。
叔孙通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
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叔孙通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七
古之治天下者,严于礼而宽于法;
后之治天下者,严于法而宽于礼。
呜呼!
亦各其世之安已乎!
古者,天下之民皆闲于周旋曲折,而无病其难,知止于其分,而非敢求过,是故天下轻于自治,而重于自弃。
夫是以便礼之详而宜法之简,何者?
不出于此固入于彼也。
《书》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典无与于刑,而省天下之刑,由是也。
夫自周衰,上无令德,而民无愧心,其贵者习于僭儗,而贱者快于放肆夷踞,其口腹耳目之欲恣,而骸骨手足弗堪于自检,故礼至于不可行。
及秦之兴,且惟功利之急也,又举先王之制废之,而齐民于一切之法至于不可避。
周公礼至于不可行,而秦之法至于不可避,如是而又强其所不可行之礼,而待之以不可避之法,则斯人也将无动而不获戾。
是何也?
禁人者已甚,而人情不自胜也。
禁人者已甚,则人将苦其苛;
而情不自胜,其势将至于荡焉而弗忌。
故凡设甚苛之禁者,开弗忌之情;
则艰天下之礼者,滋天下之罪也。
故能有所略于礼而复有所不赦于法,使夫庸人可以勉强而非甚过,无至于干诛而苟入于刑,则莫不有定议。
呜呼!
民散久矣,则君子亦固不可不如此也。
夫子作《春秋》,削人之爵,去人之氏,绝人之族,甚严也,不尽以周公之法绳也,犹三望,犹朝于庙,幸之之辞也。
虽丧其大者而存其小者,姑为之幸而已矣。
宰我短丧之问,罪之深矣;
至于子路笑鲁人之朝祥暮歌者,而咎其责人无已。
夫朝祥暮歌,短丧之真情也,而圣人恕之,且不深探其微。
盖自周之季,犹幸诸侯存礼之万一,而不深探夫人无礼之心,不然,《春秋》一书将尽削之、去之、绝之而已尔。
圣人所以不尽绳者,惧不胜诛也。
吁!
世之君子如之何其欲举三代纤悉之文,以过望于久散之民也?
由是观之,高祖制礼,欲度其可行者,叔孙通亦采秦杂就,宁有所阔略,而无敢极备,则亦便汉而已矣。
呜呼!
惟无至于上下之乱,而足以便于民,是亦可矣。
盖求备于民而重其罪戾者,亦君子不为也。
咏史(上) 叔孙通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摩头。
汉王不是坑儒主,颈血依依是可羞。
叔孙通 明 · 周世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武陵杂稿卷之三
茫茫大道寓残经,万古同天是性情。
堪笑当年绵蕝礼,谁怜虚老鲁诸生
叔孙通乾隆壬申 清 · 弘历
 押有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三
叔孙待诏时,谀言免虎口。
汉王憎儒服,短衣随左右。
绵蕞肄朝仪,百官敬奔走。
尊卑各以次,奉觞起上寿。
稷嗣奉常,五百赐金受。
诸生悉为郎,分金不已有。
诸生乃推伏,叔孙圣人否。
子舆辟衍仪,其道比妾妇。
贤哉鲁两生,穷不失所守。
叔孙通戊寅 清 · 袁枚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
军谋休注汉官仪,绵蕞荒郊事事非。
三代以还皇帝贵,两生之后腐儒稀。
叔孙通 清 · 缪烜
 押东韵
江山甫定争群雄,酒酣拔剑日论功。
若曹非礼不能束,乃公谩骂真瞢瞢。
试为绵蕞习其易,肃敬先徵长乐宫
今日方知天子贵,叔孙无愧名曰通。
叔孙通 清末 · 张之洞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绵绝悤悤帝改觐,两生偏道百年难。
不知礼乐扶开创,陋绝寒儒二寸冠。
叔孙通 其一 戊申 清末 · 郑孝胥
 押词韵第三部
三代不相复,古礼杂秦仪
皇帝欲自贵,稷嗣诚先知。
置酒长乐宫,欢哗孰敢施。
诸生服其圣,希世惟委蛇。
儒者可守成,此言亦庶几。
何殊蓄俳优,面谀良可悲。
两生恶污我,自谓不忍为。
各行其是尔,史迁烦微辞。
叔孙通 其二 戊申 清末 · 郑孝胥
 押词韵第一部
朝廷设礼馆,发端自岑公。
此举诚重大,当世谁儒宗。
徵辟等齐鲁韬庵始登庸。
礼失求诸野,聚讼愁相攻。
自秦逮本朝,沿袭久不衷。
孰能知礼意,稍取三代隆。
节文删拜跪,服色观会通。
吉凶军宾嘉,救僿必以忠。
莫疑近夷礼,坠地悲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