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封赐周勃等诏文帝元年十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
婴留荥阳弗击,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
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吕产等,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刘揭身夺赵王吕禄印。
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
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
典客揭阳信侯,赐金千斤(《史记·文纪》,又见《汉书·文纪》,首有「前」字。)
复遣周勃率列侯之国诏文帝三年十一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前日朕遣列侯之国,辞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汉书·文纪》,又见《周勃传》。)
袁盎周勃功臣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袁盎对文帝曰。绛侯所谓功臣
社稷臣。夫社稷臣者。
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自德其功。有以激之也。
非至理笃论。此言足以惑文帝聪明。
伤仁厚之政。俾其有薄宗臣之意。
竟使周勃大功皆弃。非罪见疑。
可为长叹息也。当吕后之世。
惠帝已殂。少帝非刘氏。
陈平辟疆之计。权王产禄。
绛侯若不与之同心而制其兵柄。必由此而阶乱矣。
则刘氏安危。未可知也曰诸吕用事擅相王太尉本兵柄弗能王也)
然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未尝不心存社稷。志在刘氏。
外虽顺逊。内守忠贞。
得不谓之社稷臣乎。其后绛侯系请室。
虽明其无罪。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之。
徒有救焚之力。且非曲突之义。
杨子忠不足而谈有馀。斯言当矣。
善哉贾生之说。喻堂陛之峻。
高者难攀。卑者易凌。
文帝感悟。养臣下有节。
有以见贤人用心。致君精识。
若袁公者。难与并为仁矣。
惟有正慎夫人席。塞梁王求嗣。
此二事守正不挠。忠于所奉。
害错之罪。虐贯于神明。
安陵之祸。知天道不昧矣。
周勃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杨龟山先生集》卷九
将视军如臂指然,唯所用耳,以义驱之,虽赴水火可也。
绛侯之入北军也,乃令之曰:「为刘氏者左袒,为吕氏者右袒」。
使吕氏能得士心,军皆右袒,则斯言岂不召乱乎?
盖不学无术,居其位而不知其任,皆此类也。
至其以列侯就国也,尝自畏恐诛,每河东郡守尉行县至,绛必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是果欲何为耶?
使天子欲诛之也,则被甲持兵将拒之耶?
其后人有上书告欲反者,乃其自召也。
文帝之宽仁,故卒能全宥。
使在高帝、吕氏之时,而所为若是,犹欲以功名自全,难矣!
1085年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柯山集》卷三七、《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吾尝怪昔者高祖之时,其将相大臣皆天下豪杰之才,其谋谟勇力皆足以过绝天下,以战而无不胜,以计而无不中,以项籍之势,卒败于此数公者。
然及天下既平,吕后惠帝之际,彼吕后者乃一妇人,提禄、产之庸人而王之,放肆纵弛无所不至,此其间非不可窥,而其智谋非有深远可畏而不测者。
夫以陈平周勃之才,而驭吕后、禄、产之庸人,此无以异于取诸怀中而杀之。
然是二人者,恇怯畏缩而不敢发,乃更先为自安之计,以固吕后危疑之心,终吕后之世而不动,及吕后既死,是二人者,其取禄、产何其多忧自重而不敢易之。
盖如史之所载,谓陈丞相使人劫郦寄吕禄赵王印之国,而吕禄从之。
太尉以节入北军,而犹左右袒以观三军之心,既得北军,又不敢倡言诛产也。
灌婴以数万众与齐王合,乃相与待吕氏之变而后动。
此三者,予未尝不窃疑之。
吕禄之弃北军,无以异于遇盗而使之束兵也,则陈平之视也亦易矣,然犹委曲迂远,使其亲戚劫之以利害之谋。
周勃岂不知天下之与刘氏也,而犹区区为谋以观其意。
灌婴之才,资数十万之众,而徬徨于外,不敢先发。
夫以吕氏之区区,安坐而肆其所为,亦安能有所立?
而数公者反迟疑慎重,待之以天下之大事。
夫何其勇于争天下,谋项籍,而怯于此也?
盖尝为之深思其故,而后数公之志可见。
考其所为之故,则夫天下之善谋者无以过也。
何者?
昔者高祖之项籍角驰于中原,其初非有所凭藉也,特徼幸于一战之间,此其所为不得不出于果敢而勇决,弃死而不顾。
何者?
使其成功,则固得吾不可必之求;
不幸而败,则吾亦何所爱哉?
高祖之得天下于百战之中,困辱伤败,既老而仅得之,则吾爱其所得,岂与匹夫驰骋徼幸于一战之际者同日而语也?
故其遇诸吕之祸也,以为吾轻发而遂胜耶,则吾固何求;
使万有一不胜,则其存亡无乃甚可惜哉?
曷若迟之而求无失也。
是故不惮岁月之勤,而深虑夫一失之可爱,此其所以迁延委曲待其敝而后发欤。
夫千金之贾,见日而行,未夕而止,一日之力有所不尽。
是何也?
彼力非不能远也,惴惴乎畏失其所爱者也。
夫山林之盗,出入于险阻之间,晨夜而不顾,彼以为有所获者,固我之所幸,不幸而败,于吾何失哉?
之智也。
夫操天下之重利者,不可为匹夫轻死之谋,匹夫之谋,是不得已之计也。
袁盎绛侯社稷臣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三、《竹溪先生文集》卷八
文帝时袁盎郎中绛侯丞相
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进曰:「丞相何如人也」?
上曰:「社稷臣」。
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是时绛侯太尉本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诛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议曰:高皇帝约,姑顺后旨,以王诸吕。
幸而产、禄即诛,不然,顾何面目见帝于地下乎?
王陵固尽臣职,而不得亡罪。
世乃誉而讥,使后之面从容悦阿意希旨者得以藉口,特未之思尔。
取其功,诚确论欤。
周勃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功成无罪付廷平,借援东朝始得生。
若使当时逢吕后,诛夷又是一
王陵陈平周勃吕后之事如何论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七、《南轩集》卷一六
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
夫以吕氏之凶暴,欲王诸吕,其谁扼之!
独问此三人者,盖亦有所惮也。
非特惮此三人,盖实惮高帝之馀威流泽之在天下也。
高帝白马之盟以对,其言明切,固足以折其奸心,如砥柱之遏横流也。
使二子者对复如,吾知吕氏将悚焉若高帝临之在上,且惧天下之变,或缩而不敢,未可知也。
彼二子者乃唯然从之,反有以安其邪志而遂其凶谋,既分王诸吕,而吕氏羽翼成就,气燄增长。
然则吕氏之欲篡汉,二子实助之也。
予谓二子方对吕氏时,其心特畏死耳,未有安汉之谋也。
退而闻王陵之责,顾高帝之眷,思天下后世之议,于是而不遑,则有卒安社稷之言耳。
虽然,使二子未及施计,先吕氏而死,则是乃畔汉辅吕不忠之臣,尚何道哉!
抑二子安刘氏之计亦疏矣。
不遏之于爪牙未就之初,而救之于搏击磔裂之后,观其闲居深念与劫郦寄入北军等事,亦可谓窘迫侥倖之甚,夫岂全谋哉!
郦寄不可劫,北军不可入,吕须之谋行,则亦殆矣,忠于人国者顾如是哉?
人臣之立朝,徇义而已,利害所不当顾也。
功业之成,不必渐出于吾身也,义理苟存,则国家可存矣。
借使王陵以正对,又以正对,吕氏一日而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皎然如白日,轰然如震霆,天下之义士将不旋踵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安刘氏者岂独二子为能哉!
使人臣当变故之际,畏死贪生,不知徇义,而曰吾欲用权以济事于后,此则国家何所赖焉?
乱臣贼子所以接踵于后世也。
其弊至于如荀彧冯道之徒,而论者犹或贤之,岂不哀哉!
夫所贵乎权者,谓其委曲以行其正也。
狄仁杰是已。
其始终之论,皆以母子天性为言,拳拳然日以复庐陵王为事。
然其所以纡馀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则用功深矣。
潜授五龙,夹日以飞,仁杰岂必功业于其身者哉!
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
济大事者,当以狄仁杰为法。
周勃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七
久矣,天下喜夫才也。
自周衰,士以才相高,孔子伤之,曰:吾欲从先进之野人,盖思古矣。
古之君子,弱乎其形也而其气固,朴乎其貌也而其心察,是故简直而不苛,镇静而不浮。
吾观赵文子言不出诸口,而所举管库之士七十馀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
吴起田文论功,屈于者三不如也,而至于主少国危,大臣未附,则文以自居,亦愧弗及。
是乌可以其才喜之耶?
吁!
世之人主,则亦无诱乎其所可喜也。
今之君子,巧而甚矣,震整而翘秀,闲丽而辩。
学问之工,而气质之陋也;
词藻之华,而忠信之薄也。
机辩慧巧者,蒙不仁之具也;
威仪丰度者,盖空中之质也。
是以攻之不穷而用之必乱,摘之无尤而动则为奸。
上之人其亦何便于此哉?
吁!
吾是以悲绛侯之不可复见也。
居今之世而有如者,则天下哗然以为斯偶人而已矣,而不知夫子之所思,而吴起之所愧者,斯人也夫!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十先生奥论注》卷一○
人主之用人,莫难乎越其常也。
躐其等而亟用之,而不以来谗间之口者,寡矣。
盖天下之情,非其所素安者易以疑,非其所深知者易以忽。
夫非其所素安者易疑,故新进者常多忌;
非所深知者易忽,故一旦而贤者未离乎见轻。
此情在人,虽贤者有所不免也。
高宗之于傅说,其知之旧矣,岂真以梦得哉?
惟夫疏远之士,欲举而置之贵近之右,未有以信天下也,故假诸梦以神之。
三代之习犹虑及此,况后世乎?
孟子之告宣王曰:「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不可以不重」。
诸葛亮亦言于先主,以黄忠之望素非之流,若班爵遽同,则必不悦。
呜呼!
孟子犹难之,亦为大戚,岂非以其咈天下之常也哉?
故夫陈平以亡楚之逐臣,高帝俄置之骖乘之密;
贾生洛阳少年文帝遽议以当路之任。
之于二子,岂素安而深知之耶?
然则求其知而不见其长,未必之蔽贤也,而势使之也。
吁!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积薪之叹,虽汲黯之长者犹不能,孰谓而真蔽贤也哉?
周勃汲黯霍光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六
事有出于异天下之常者,不幸而有豪杰之士任能而为之,鲜不以误,夫世之妄庸者也。
何者?
乏其器而喜为其事,未能其心而逐其迹,适以误之也已矣。
李广不击刁斗而将,有广之才可也,他将而为之,则必以失律败。
野葛而不死,举世曹公而已,强而学曹公者,皆速毙之道也。
古之君子,有馀不敢画,制行不以己,岂非乐道天下之常,以无误人也哉?
昔者,子路使子羔宰,夫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路失言,圣人辟之固矣。
圣人不辟子路之失言,而责其有御人之佞,何耶?
盖不学而自能,由也可为之,而欲以强中才之子羔,固夫子之所疾而所谓「贼夫人之子」者也。
它日,圣人语之以六蔽,以为好仁、好智、好直、好信、好刚、好勇,皆不可以不好学,其悟子路之旨微矣。
世之论者,皆曰周勃安刘霍光之立宣,汲黯之惮淮南,皆以无学得之,士亦奚贵夫学?
吁!
兹固子路之所独能,而欲移之子羔者哉!
吾见未必能其所好,而溺于所蔽也必矣。
与嫠妇处而不乱,柳下惠所自能也,鲁男子而为之,则必以自污,故莫若以吾之所不可学下惠之可。
世之君子,其亦以吾之不能学三子之所能也哉!
毋自陷于灌夫之伦,无术不逊,自取大戾,以为天下戮也!
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冯敬等害之乃毁洛阳年少擅权于是天子疏之以长沙王太傅 南宋 · 袁说友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诸老谗言入,长沙远地留。
一闻天子议,众嫉少年谋。
自堕奸谀术,谁宽痛哭忧。
至今言,犹为孔门羞。
陈平周勃王陵 南宋 · 陈耆卿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一八、《筼窗集》卷二
诛诸吕事,是王陵者非,是者复非王陵,要皆一偏之见。
大凡人才固要相济,高帝遗命,必欲以,而又以,则之不可无,犹之不可无也。
夫明大义当有正论,定大难当有沉几。
诸吕之王,高后未敢专决,而以问三子,其心犹有所忌也。
使三子者括囊阴拱,无一语略攻其非,则是吕后忌三子,而三子乃以无可忌示之,一决藩篱,封王者岂特四人而已?
奋不顾身以争之。
高皇帝之神灵皦如天日,而吕后则窃者之夜行尔。
死不恨,夺之相,何足道哉!
之术可用于陵,而不可尽用于
樊哙之憾,吕媭之谮,吕氏磨牙于久矣,特未有以发尔。
若又效王陵之争,则以旧郤杂新忿,宁免于诛?
纵不显于此事诛,岂不能旁摭他故以诛之邪?
夫二子诛不辞也,为汉惜也。
或谓举事计是非,不计成败,使王陵以死争,复以死争,吕氏一日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天下之义士将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
不知夫能死非难,处死实难。
三子非不能死也,顾其时未可尔。
盖君子之死,有以有益于国而死,有以智力已竭无可奈何而死。
诸吕虽王,犹有可图;
汉氏虽危,犹有可续。
未画一计,未施一术,而俛首以死,是适以激变稔祸尔,安在其为能死哉!
借使吕后未诛三子,而姑夺之权,今日谢病免,明日谢病免,又明日谢病免。
一人去位,则以吕氏一人居之,回环四顾,尽在掌握,汉之事去矣。
争诸吕之后,退处十年,自杜门不朝请之外,有何巧哉!
若二子效之,又可知矣。
然则王陵未可非,而亦未为不是也。
虽均为诛诸吕,而又与不同。
性狡诈,故多避祸求全;
性刚直,故多犯难不顾。
文帝钱谷之问,不对;
王陵背约之问,不对。
对者未优,不对者未劣也。
盖平未当难时,善于自解,有急则委之他人。
未当难时,辩不如,有急则自任甚确。
辩不如者,少文也;
自任甚确者,重厚也。
故诛诸吕时,尝安徐,尝急迫。
不入北军,而入北军,使北军有变,则先及矣。
不谕谒者,而谒者,若不受,则先及矣。
专以难者遗,而自处以易。
后来相位之逊,虽欲不逊,亦不可得也。
知己之位在上者,以功大尔。
岂知所以犯帝之忌,而取捕逮之辱者,亦以此哉!
亦有以自取之也。
远权退势出于己则善,出于君上之迫促,则已非矣。
陈丞相卒,上复用为相,亦以资历功劳无以易故尔。
要亦有不得已焉者也。
十馀月而遣归,则本心见矣。
夫为丞相不自抽身,而待其君之遣,则已可哂矣。
之计,惟有深藏远蹈,而被甲以见守尉,果何为者邪?
借使汉家欲戮一退休之相,甲胡足以禦之?
然则非能反者,特不学而愚尔。
使文帝谅其愚,则自可以保其不反,逮治之事,何待薄太后提絮诘责而后止哉!
故尝谓文帝平生宽厚,惟诛薄昭、逮周勃二事最忍。
然就二者较之,薄昭罪已著,则诛之犹有说;
周勃反未明,则治之无名。
世谓文帝能保全周勃,而宣帝不能保全霍光,以是为优劣。
不知诸霍之炎,真有危汉之理,以之重厚无能,而又已谢事就国,气象衰落,自危不暇,而何暇危汉?
使帝无捕治一事,是真保全矣。
既捕治之,则何保全之有哉!
惜也,以帝之宽厚,而犹少恩若是也!
周勃 明 · 申光汉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企斋别集卷之一
能恢汉业在宽仁,先帝三章代暴秦。
太尉当年非失问,六军都是为刘人。
长沙(讥绛侯绛侯贾谊而信袁盎 明末 · 黄淳耀
 出处:陶庵全集卷九
仕宦去,无中人,不如车戏杂风尘。
上书去,无相怜,不如啬夫立圈边。
男儿有才曜奇世,谁识公卿是军吏。
蒙君谗,救君死(人告周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无事谊上书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君心乃在安陵子。
噫吁嚱古来树人多树棘,枣树怀赤心,献君君不食。
金廷标四皓图反杜牧诗意牧之不是安刘是灭刘之句可谓卓识然吕后横行死而后反正汉之不亡已似千钧一发矣且四皓隐者何预人世出而入朝一言以定太子此亦理之所必无向曾于题马远画中辨之详兹因咏廷标画故复及之名曰反牧之其实阐牧之未尽之意耳)乾隆丙戌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
西山既学采其,那管人间閒是非。
待到南军袒左袖,尔时刘灭已几希。
王陵周勃 清 · 宋湘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汉书摘咏
太尉安刘事未兴,陈平佐以王陵
宫中豫定三丞相,天授宁徒将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