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八卦赋 唐 · 敬括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
太古之气。是生两仪。
浩然莫测。渊乎勿为。
虽混沌之已判。尚冥蒙而未知。
既不辨其两偶。孰能察其三奇。
爰有皇圣。其惟伏羲
索四营之妙理。究三才之大规。
乃画八卦。以穷万象。
神可以测来。智可以藏往。
辨庶品于奇功。握偫形于指掌。
使六位之恒存。乃百王之是仰。
故乾以至健。坤以利贞。
含千变之象。类万物之情。
起潜龙以设位。立牝马而开名。
为大易之门户。极天下之至精。
离以象日。巽以为风。
既明照于天下。复扇动于虚空。
凡有象而皆见。无幽而不通。
诚自然之妙理。亦变化之神功
尔其震位生木。坎方生水。
擢修木于千寻。汨长波于万里。
和众籁而成响。写偫峰而倒峙。
则有兑取于金。艮乃为止。
兼山而立卦。亦丽泽而成轨
表三索于永终。瞻万物于资始。
莫究其探赜之妙。虚测其精微之理。
物欲象而斯来。穷则变而无已。
信可决疑辨误。训人轨物。
必定志以先占。乃端蓍而后揲。
以通其变。使人不倦。
贤哲好之以洗心。愚夫睹之以革面。
则知卦之为道。其亦至微。
妙不可测。理不可违。
既设爻以尽数。亦观象而知几。
天地由其开辟。阴阳由其发挥。
总百虑而一致。混殊途而同归(谨案此文一作周存作)
策问 其六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蔡忠惠集》卷三○
问:言圣人之道者必羞言霸者之事,故孟子管仲而不与班焉。
管子之相齐,当周法之已微,而能连诸侯而尊王室,天下洒然,俯就约束。
桓公之志益大,且图封禅,管仲以异方之物抳之。
又其书曰:「仁故不伐王」。
管仲之心,盖不以天下为利,而正君臣之大义者也。
孟子曰:「以齐而王,犹反手也」。
使孟子管仲之势,则挟齐而王矣。
如曰管仲之道不及仁政则可矣,责之以不王齐,盖周存焉,其可乎?
孟子之言,前无讥者,将有意乎无也?
诸生为我言之。
策问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
问:《书》著禋于六宗,或取昊天五帝以为折衷之议;
《礼》称子卯不乐,或言相刑所忌而非监亡之解,破安国之传,攻郑氏之学。
要之至当,是非维何?
详论厥中,以释滞惑。
问:周召二南,系之二公,《甘棠》既美召伯,何独至于周公而遗之?
夫《驺虞》、《采蘋》、《采蘩》三篇具存,则《狸首》不宜无取矣。
先儒谓周公无诗,疑于不作,《狸首》不载,疑于僭毁,果然乎?
其无说也。
平王不王,《雅》夷于《风》;
若幽、厉者,尚何《雅》哉?
且《雅》有小大,而《风》与《颂》奚其无判也?
诸生宜得圣人之蕴,毋牵制旧论。
问:夫恤凶荒,赈穷乏,古之常制也。
方今天下州郡,或年谷不登,则遣使存慰,减租蠲役,是朝廷爱民之心,与古无以异也。
若其赈救之备,则有常平广惠之蓄焉。
常平权轻重之籴,广惠籍逃移之租。
然而给济之原,其实未称。
稽之贞观建议,义仓为优。
如欲取唐之宜,则出歛之端,如何其可?
问: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孟子论三代之赋,陋贡之法,以谓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及推周诗「雨我公田」,则知周之彻,亦助法也。
是固舍夏之不善,而袭商之善也。
郑康成传《考工》引《司马法》,谓周制邦国用助,畿内用贡。
斯言果信矣,无乃用赋之异乎?
且钧是民也,何厚于外而薄于内邪?
知不善而舍之矣,乌乎而閒取之?
知善而袭之矣,乌乎而閒取之?
幸为详言,以会其旨。
问:周存六代之乐,而《云门》、《大卷》,始于黄帝
前此而皇也,《扶来》、《扶持》何略而不取?
后此而帝也,《大渊》、《茎英》何阙而不用?
秦为寿人,所踵者何制?
汉作文始,所缘者何法?
何朝以牛铎定音?
何世以《易》卦名舞?
力学考据,条析以对。
问:学校风教之本,今天下州县虽为之地,而其閒十不兴一,类皆萧然,倚席不讲。
世非亡儒,岂招徕之道有未至邪?
然则风教何缘而本也?
必欲图养士之盛,使里闾族党,动有向法,相率于孝弟敦实之中,参古宜今,庸何说哉?
前此贡士,几空四载,朝廷迟之,乃趣閒岁。
议者以为太数,而远方之士不得少安于学。
必欲钧便于中外,且不违国家急贤之意,则曷为中制?
唯通论焉。
问:孔子之论仁多矣,传曰子罕言者,何哉?
孟子言性善以四端为之本,然而稽之五常,何独阙信,岂信者不足道邪?
必有旨义,幸详辨焉。
问:《语》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缁衣》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且谓之必世者,难其仁之成也甚矣。
至于禹,何独速乎哉?
是言也,皆出于仲尼也,岂其有所戾欤?
诸儒其通之,然后知圣言之无异也。
问:肉刑之刑,古刑也。
教不如古,不可用古之刑,吾知其必然矣。
今世之用刑,自大辟而降,唯黥、墨、髡、钳次为重焉,其他虽毁肤破肌,犹可以为完人,非若古之去势刖足,终身废而无所用也。
虽然,随事立辟,密如秋荼,议者不休,而犯者不止。
岂其刑轻之过欤?
借或重之,无乃近于舍古之教,而用古之刑邪?
然则如之何其使民有耻而刑几措也?
学者通究时事,此其大者,宜无略。
问:圣人之于《易》,深万世之虑,而训之以吉凶悔吝之兆,使之知所以取舍,而不为情所蔽也。
虽支离委曲,惟变所适,及其会归于道,则不容有毫发閒然也。
《既济》曰:「思患而豫防之」。
《萃》曰:「除戎器,戒不虞」。
推而言之,天下国家,不可一日而无备也。
至《大有》之五六,则吉其无备者,独何欤?
《夬》者,决之象也,泽上于天,则沛乎其可必,是以君子知所可与,而不敢爱焉。
故曰:「施禄以及下」。
然则复谓「居德则忌者」,其何义欤?
说者或牵于文而悖于理,或沿其异而窒其通,皆非所以发圣心之奥也。
众儒讲学坚正,幸参举而明辨之,其毋隐。
问:古之王者之号,载于诗书著矣。
由三代而上,经圣人之议论,此后世之所不疑也。
孔子没,圣人不作,其閒君臣治乱,虽各有所由废兴,然岂无庶几于王者欤?
而后世终不敢定其称号者,以无圣人可取信也。
若夫汉之文帝,唐之太宗,可谓有志于天下矣。
文帝之治,几致刑措,然议者以谓不能亟复三代之法制;
太宗之治,盛于贞观,然议者亦以谓不能兴三代之礼乐。
虽然,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亦曰:「以齐王犹反手也」。
夫以之才,而急于王天下如此,必待复三代之法制,兴三代之礼乐,不已缓乎?
详观二君之所为,或者为此,以无圣人为之取信,而独见执于后世之论,可谓真不幸矣。
今欲取汉之文帝、唐之太宗以继三代圣人之后,而通其称号,不识果可以继之欤?
果以不能复三代之法制,与兴三代之礼乐,累而不足王欤?
亦圣人之兴,各因其时为法于天下欤?
愿尽条其本末去取之说,著之于篇。
问: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是聚歛之谋,不容于盛时也。
然而经费不足,而求其补,盖必有天下中正之议焉。
国家承平日久,官冗兵繁,租赋有常入,筦榷有常利,是以用度日益广而无羡也。
比者朝廷发德音,诏中外之士,得以财赋自言,虽草野之贱无所閒异。
是将兼收博采而择其中也,必欲不愧古道,不伤民财,取于无用而质于有用。
然则何为而可?
士人应书,非徒角空文而要利达也。
宜有确论,以裨当世之务乎。
问:古之谈兵者多矣,至荀卿临武之议,则以势利为不足贵,变诈为不足行。
然则昔之善将用兵,其料敌决胜,出于万全者,未尝不以势利变诈为之先。
拔帜空壁,韩信所以破赵;
减灶示怯,孙膑所以败魏。
以势利为不足贵,则险不必据,粮不必因;
以变诈为不足行,则奇不可出,伏不可设。
以是而战,则视弃士卒犹弃草菅也。
荀卿欲以夸仁人之兵,而高其论乎?
果势利变诈诚不足以为用,而用兵者在所斥乎?
若其论攻守之机,则其微何至于无形,其神何至于无声?
操击持之便,则治气以何术而济,治力以何道而完?
将有六术五权,所施者何要?
兵有四轻九变,所陈者何说?
学者深究武略,将奋躯以俟用,幸各条析,明著于篇。
问:国之所恃而安者,以有民也;
民之所赖而生者,以有业也。
业有本末,其趋向有盛衰,有所不同,而同系乎政。
盛于本,则人暇给而礼谊行;
盛于末,则人穷蹙而奸诈起。
故先王之理民也,必以地著而驱之本。
自秦坏丘井之法,民田无制,富者竞连阡陌,贫者无所容耒。
至汉孝武时董仲舒始以限名田为请,而竟不之用。
夫尧汤水旱,圣时之所不免也,然而人无菜色者,以其有备也。
唐贞观初太宗戴胄所论,兴置义仓,其取民甚微,而救灾赈乏之惠及于民也甚广。
开元天宝之閒,天下所馀,莫可胜计,其法固尝效矣。
今国家承平之久,生齿益繁,虽劝农之令则存,而下之易置畎亩,无所禁约,使瘦弱之氓,日失常产,甚可悯也。
欲以仲舒之言为今日之策,不识可乎?
义仓之罢未几,而赈给一兴,官粟无以继,则必喻编户以诱其助。
乃欲复焉,则利害将如何?
众君子学通古今,宜有确论,以裨有司。
幸详言之毋隐。
正统论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七、《后山居士文集》卷七、《古文集成》卷四○
统者,一也。
一天下而君之,王事也,君子之所贵也,吾于《诗》、《春秋》、《孟子》见之也。
周南》自风而雅,王者之事也;
《召南》自家而国,诸侯之事也。
公羊子曰:「王正月者,大一统也」。
孟子曰:「伊尹孔子得百里之地,皆能朝诸侯而有天下也」。
夫正者,以有贰也,非谓得之有正与否也。
天下有贰,君子择而与之,所以致一也。
不一则无君,无君则人道尽矣,吾于《中说》见之也。
王子曰:「中国有一,圣人明之;
中国有一,圣人除之」。
夫列国并立而不相尚,君子必致于一者,不欲天下一日而无君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诗》降于风,《书》绝于《文侯之命》,则天下无王矣,《春秋》所以作也。
天下无王而正月必书王者,所以君之也。
由周而上,天下为一,学者所不论也。
由周而下,至于五代,其所论者五焉:有其位而不一者,东周是也;
有天下而无位者,齐、晋是也;
有其统而为闰者,秦、新是也;
无其统而为伪者,魏、梁是也;
上无所始,下无所终,南、北是也。
正之说有三,而其用一。
三者,天、地、人也。
天者,命也,天与贤则贤,天与子则子,非人所能为也,故君子敬焉。
地者,中国也,天地之所合也,先王之所治也,礼乐刑政之所出也,故君子慕焉。
人者,德功也,德者化也,功者事也,故君子尚焉。
一者,义也。
可进则进,可黜则黜,而统有归矣,吾于《诗》与《春秋》见之也。
西伯,诸侯也,君子与其王;
平、桓,周之馀,而君子夺其王也。
隐公摄位,而先君之元子,君子与其君也;
桓公世子也,王与诸侯大夫国人君之,而王法之所讨,君子黜之。
文王,西夷之人;
秦与吴、楚,戎蛮也,君子进而中国之也。
杞,裔也,君子斥而夷狄之也。
自周之东,夷于诸侯,其所有者号尔,故《诗》降而《书》绝之,君子盖有待也。
夫《诗》降而《书》绝,则天下无周矣,王者可以作也,而卒无以代之,徒以先王之世,天下须君而复与之,岂君子所欲哉!
桓、文一中国,却外夷,出民水火之中,有功矣。
而天命未改,故管仲不得而革也。
周存之者,天也,文武之泽也;
黜之者,人也,天下之法也。
此周与齐、晋之辨也。
秦之昭襄始亡周而臣诸侯,及始皇又合六国而为一,而学者不以接统,岂不已甚矣哉?
以秦之暴,疾之可也,而不谓天下为秦可乎?
夺之,其谁与哉?
新莽,汉之盗也,而汉讨之。
是犹之穷羿、卫之州吁,而齐之无知也,而学者疑其年,吾于《春秋》见之也。
鲁昭公之失国,寓于诸侯,而季氏服君之服、行君之事者七年,君子以其前系之昭,其后系之定,则以元始属之建武其可矣。
此秦、新之辨也。
三国之一,吾于续书见之也。
,中邦之旧也,刘、葛之所造也,君子之所向也,而地则四隅也,德远而功迩,君子不得而私焉。
吴、魏皆有志于天下,又皆有功于民,而中州也,于是与之,其得已乎!
曹魏之辨也。
自晋而下则为陈,陈亡于隋,则有终。
自隋而上则为魏,魏而上为燕、赵。
赵,继晋者也。
晋之亡犹秦也,非人亡之也。
举天下而弃之,智者得之,而谓之逆乎?
其事则汉唐,其名则霸,其义则虽非桓、文,亦非晋之罪人也,则有始。
石氏,羯也;
慕容氏鲜卑也。
然居中国之位,有中国之民,而行中国之矣,是犹《书》之秦,《春秋》之吴、楚也。
燕、赵不为夷,而谓魏为狄乎?
南、北之变,吾于《元经》见之也。
晋之东,犹汉也,属而继宗,古之制也。
其所以贵者,以中土之无代也,君子因其旧而与之,犹周也。
皇始授魏,进之也,天也。
而帝晋者,人也。
魏可贵而未贵,晋可贱而未贱,故君子持之也。
持之者,待其定也。
晋、宋有其志又有其功,而魏未有以胜之。
武、文没而孝文兴,于是南北定矣,故宋亡而帝魏也。
孝建之后,可以夺矣,而君子不忍者,武、文之泽也,故因其亡而取之。
或曰:魏假之华,齐、梁、陈斥之蛮,无乃悖乎?
曰:夷而变,虽未纯乎,君子进之也;
而变,虽未纯乎夷,君子斥之也,矧其纯乎?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不考其素善其变也,又况终身由之者乎?
色斯举矣」,而不察其著,恶其变也,又况言弗行乎?
此南、北之辨也。
学者拟梁于新,而唐非其族也,且其取之,夺也,非讨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楚比,盗也,而弃疾杀之,君子书之,曰「公子弃疾公子比」,以情不以迹也。
梁之存犹魏也,此朱梁之辨也。
吾于正统,质之经以定其论,资之公以济其义,折众说之枉而归诸正,庶乎其可也。
仁宗神考制议元符三年十一月 宋 · 盛次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二、《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五四(第一册第六七八页)、《宋朝事实》卷六
窃闻亲亲本于仁,尊尊本于义。
世有远近,则情有隆杀。
故庙祧不同,坛墠有别者,所以严典礼,示有极也。
祖有功,宗有德,所谓没世而民不忘者,故服属虽尽,而庙食弗殊者,所以昭德垂无穷也。
礼者称情而立文,非私有厚薄也。
谨按《礼记·王制》、《尚书·咸有一德》,《春秋谷梁传》、荀卿之书,皆言天子七庙,则有天下者事七世亲尽,则毁古今之通制也。
至于有功德者,宗无常数,故商有三宗,周存二祧,其来尚矣。
汉诏群臣杂议论者不一,唯大儒刘歆学术该洽,谓宗无常数,所以劝帝者之功德,议者善之。
于是以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太宗孝武世宗司徒掾班彪世推儒宗,亦以歆之议为博而笃也。
光武立庙洛阳奉祀不改。
至建武十九年,又尊孝宣号曰中宗
明帝推崇光武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号曰世祖,以元帝光武为穆,虽非宗亦不毁。
于是洛阳高庙四时加祭,凡五帝。
孝明崇俭,不起寝庙,间祀更衣。
肃宗初不敢违,然《赐东平王苍书》曰:「思念先帝,躬履九德,比于三宗,诚有其美」。
卒用太尉熹等奏,上号显宗
和帝孝明故事,亦尊孝章帝肃宗,皆世世奉承不毁,率此义也。
次仲等窃迹商之三宗,周公举以戒成王者,其在中宗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而已。
其在高宗,嘉靖商,无时或怨。
祖甲则曰能保惠庶氏,不敢侮鳏寡而已。
下逮两汉,文、武、宣、明、章此数君者,守先王成业,其见诸行事,具载史策,与商三宗较功比德,抑又可知也已。
然之事皆当世宗之,后世称之,缙绅庄色而议,无敢少损,固非有承绝学千载之后,夐然独出于百王之上,如我仁宗神考之圣君若此之盛者也。
是宜亿万斯年,奉承不怠,请如圣诏,尊崇庙祏,永祀不祧,与天无极。
存庵铭为张点咏之作 南宋 · 魏了翁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七
眇然一心,形骸之内。
贯通古今,包括细大。
居而父兄,出而公卿。
内而夫妇,外而友生。
日用饮食,于墙于羹。
出入起居,于前于衡。
诚之斯存,随事耿光。
旦昼虽梏,实未尝亡。
汉存雅乐,周存尊彝。
所谓存者,常常在兹。
张君敬哉,尔心尔知。
尔不自存,我铭奚为?
周公存稿顷为李君携去因成一绝 现当代 · 程坚甫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闭置穷庐十有年,最难呵护是尘烟。
谁知好句难埋没,岭背如今又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