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泗州开元寺僧澄观799年8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泗县
前日见命作开元寺钟铭。
云欲藉仆之词。
庶几不朽。
而传于后世。
诚足下相知之心。
无不到也。
虽然。
学圣人之心焉。
则不敢让乎知圣人之道者也。
当见命时。
意亦思之熟矣。
吾之铭是钟也。
吾将明圣人之道焉。
则于释氏无益也。
吾将顺释氏之教而述焉。
则惑乎天下甚矣。
何贵乎吾之先觉也。
吾之词必传于后。
后有圣人如仲尼者之读吾词也。
则将大责于吾矣。
吾畏圣人也。
夫铭古多有焉。
汤之盘铭。
其词云云。
卫孔悝之鼎。
其词云云。
秦始皇峄山碑
其词云云。
皆可以纪功伐。
垂诫劝。
铭于盘则曰盘铭。
于鼎则曰鼎铭。
于山则曰山铭。
盘之词可迁于鼎。
鼎之词可迁于山。
山之词可迁于碑。
唯时之所纪耳。
蔡邕黄钺铭。
以纪功于黄钺之上尔。
或盘或鼎。
峄山或黄钺。
其立意与言皆同。
非如高唐上林长杨之作赋云尔。
近代之文士则不然。
为铭为碑。
大抵咏其形容。
有异于古人之所为。
其作钟铭。
则必咏其形容。
与其声音。
与其财用之多少。
镕铸之勤劳尔。
非所谓勒功德诫劝于器也。
推此类而承观之。
某不知君子之文也亦甚矣。
然所为文。
亦皆有盛名于时。
天下之人咸谓之善焉。
吾不知吾所独知。
其能贤于他人之皆不知乎。
天下人咸以不知者云善。
则吾之独知又何能云善乎。
虽然。
吾当亦顺吾心以顺圣人尔。
阿俗从时。
则不忍为也。
故当时甚未敢承教。
为其所怀也。
如前所云。
足下欲吾之必铭是钟也。
当顺吾心与吾道。
则足下之铭必传于后代矣。
如欲从俗之所云。
则天下属词之士愿为之者甚众矣。
何藉于李翱之词哉。
幸思之也。
日中时过淮而南。
书以通意。
且为别。
卓异记序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
圣唐帝功。瑰特奇伟
前古无可比伦。及臣下盛事。
超绝而殊常。辉昔而照今。
贻谋记叙家世徽范。奉上虔密。
不自显发。人莫知之。
至有误为传说者。洎正人硕贤。
守道不挠。立言行已。
真贯白日。得以爱慕遵楷。
其奸雄之迹。睹而益明。
自励广记。则随所闻见。
杂载其事。不以次第。
然皆是警惕在心。或可讽叹。
且神仙鬼怪。未得谛言。
非有所用。俾好生不杀。
为仁之一途。无害于教化。
故贻谋自广。不俟繁书。
以见其意。时开成五年七月
檀溪李翱撰。
去佛斋论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
温县杨垂为京兆府参军时。奉叔父司徒命。
撰集丧仪。其一篇云七七斋。
以其日送卒者衣服于佛寺。以申追福。
以杨氏丧仪。其他皆有所出。
多可行者。独此一事伤礼。
故论而去之。将存其馀云。
佛法之染流于中国也。六百馀年矣。
始于汉。浸淫于魏晋宋之间。
而澜漫于梁萧氏。遵奉之以及于兹。
后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
行于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
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且杨氏之述丧仪。
岂不以礼法迁坏。衣冠士大夫与庶人委巷无别。
为是而欲纠之以礼者耶。是宜合于礼者存诸。
愆于礼者辨而去之。安得专已心而言也。
苟惧时俗之怒已耶。则杨氏之仪。
据于古而拂于俗者多矣。置而勿言。
则犹可也。既论之而书以为仪。
舍圣人之道。则祸流于将来也无穷矣。
佛法之所言者。列御寇庄周所言详矣。
其馀则皆戎狄之道也。使佛生于中国。
则其为作也必异于是。况驱中国之人举行其术也。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存有所养。
死有所归。生物有道。
费之有节。自伏羲至于仲尼
虽百代圣人。不能革也。
故可使天下举而行之无弊者。此圣人之道。
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养之以道德仁义之谓也。
患力不足而已。向使天下之人。
力足尽修身毒国之术。六七十岁之后。
虽享百年者亦尽矣。天行乎上。
地载乎下。其所以生育于其间者。
畜兽禽鸟鱼鳖蛇龙之类而止尔。况必不可使举而行之者耶。
夫不可使天下举而行之者。则非圣人之道也。
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
弗耨而饮食充。安居不作。
役物以养已者。至于几千百万人。
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以事之。
饰土木铜铁以形之。瞢良人男女以居之。
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
章华阿房。弗加也。
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昔者禹之治水害也。
三过其门而不入。手胼足胝。
九河。疏济洛。
导汉汝。决淮江而入于海。
人之弗为蛟龙食也。禹实使然。
德为圣人。功攘大祸。
立为天子。而传曰菲饮食。
恶衣服。卑宫室。
土阶高三尺。其异于彼也如是。
此昭昭然其大者也。详而言之。
其可穷乎。故惑之者溺于其教。
而排之者不知其心。虽辨而当。
不能使其徒无哗而劝来者。故使其术若彼之炽也。
有位者信吾说而诱之。其君子可以理服。
其小人可以令禁。其俗之化也弗难矣。
然则不知其心。无害为君子。
而溺于其教者。以夷狄之风而变乎诸夏。
祸之大者也。其不为戎乎幸矣。
昔者司士贲告于子游曰。请袭于床。
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
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
人之袭于床。失礼之细者也。
犹不可。况举身毒国之术。
乱圣人之礼。而欲以传于后乎。
从道论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六
中才之人。拘于书而惑于众。
传言违众不祥。书曰三人占。
则从二人之言。以为言出于口。
则可守而为常。则中人之惑者多矣。
何者。君子从乎道也。
不从乎众也。道之公。
余将是之。岂知天下党然而非之。
道之私。余将非之。
岂知天下謷然而是之。将是之。
岂图是之之利乎。将非之。
岂图非之之害乎。故大道可存。
是非可常也。小人则不然。
将是之。先攫其利已。
将非之。先怖其害巳。
然则远害者心是而非之。眩利者心非而是之。
故大道丧。是非汨。
人伦坏。邪说胜。
庸可使众言必听。众违必从之耶。
且夫天下蚩蚩。知道者几何人哉。
使天下皆贤人。则从众可也。
使天下贤人二。小人三。
其可以从乎。况贪人以利从。
则富者之言胜。柔人以生从。
则威者之言胜。中人以名从。
则狷者之言胜。而君子之处众。
则谆谆然如愚。怡怡然如卑。
当言而默者三。游同而器异则默。
待近而责远则默。事及而时未则默。
小人俱不然。所以君子慎言
而小人饰言。君子俟时。
而小人徇时也。然则君子默于众。
小人默于独。皆事势牵之。
岂心愿耶。学而从之者。
得以择之矣。呜呼。
治世少而乱世多。贤一伸而邪百胜。
在上者言贵和而不贵正。在下者言贵从而不贵得。
设使一室之中。一人唱而十人和。
一人。则虽欲言之。
群而尤之矣。是则和者人之喜。
默者人之怒。吾宁从道而罹怒乎。
宁违道而从众乎。斯所谓辨难易而权是非矣。
或曰。众可违而不可从。
可知乎。曰未也。
君子怯于名而勇于实。吾非众之首。
众非吾之从。君子完其力而已。
则奚以违。理不吾之问。
辞非人必从。君子耳其声而已。
则奚以违。所谓君子者。
进退周旋。群独语默。
不失其正而不罹其害者。盖在此而已矣。
陆傪槛铭79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昼日居于是。穷性命于是。
宾客交其贤者亦于是。有客曰铭于是。
解惑810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王野人名体静。
同州人
始游浮山观
原未有室居。
缝纸为裳。
取竹架树。
覆以草。
独止其下。
豺豹熊象。
过而驯之。
弗害也。
积十年。
乃构草堂。
植茶成园。
犁田三十亩以供食。
不畜妻子。
少言说。
有所问。
尽诚以对。
人或取其丝。
约酬利。
弗问姓名皆与。
或负之者。
终不言。
凡居二十四年。
年六十二。
贞元二十五年五月
卒于观原茶园。
村人相与凿木为空。
盛其尸埋于园中。
观原积无人居。
因野人遂成三百家。
有尚怪者。
因谬谓王野人既死。
处士陈恒发其棺。
惟见空衣。
与陈相遇。
问其故。
曰。
作记者欲神浮山
故妄云然。
元和四年十一月
节度掌书记奉牒知循州
五年正月
准制祭名山大川。
奉牲牢祭于山。
致帝命。
遂使斲木为棺。
命将吏村人改葬野人。
迁于佛寺南冈
其骨存焉。
乃立木于墓东。
志曰王处士葬于此。
削去谬记。
以解观听者所惑。
截冠雄鸡志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
七其雄。十五其雌。
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
甚乐之。遂掬投于地而呼之。
有一雄鸡。人截其冠。
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
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众鸡闻而曹奔于。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
而击之。而曳之。
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
栖于楹之梁。截冠鸡又来。
来如慕侣。将登于梁。
且栖焉。而仰望焉。
而旋望焉。而小鸣焉。
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而遂去焉。去于庭中。
直上有木。三十馀尺。
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颠。
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
备五德者也。其一曰。
见食命侣。义也。
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
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
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或告曰。截冠雄鸡。
客鸡也。子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
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
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
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
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
而必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
召既至。反逐之。
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荅。
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既闻之。
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
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
客鸡义勇超于群。群皆妒焉。
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
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
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
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拜禹言799年6月29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贞元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陇西李翱敬载拜于禹之堂下。
自宾阶升。
北面立。
弗敢叹。
弗敢祝。
弗敢祈。
退降复敬。
再拜哭而归。
且歌曰。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生人之常勤。
往者吾弗及兮。
来者吾弗闻。
已而已而。
来南80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
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
乙未。去东都
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
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
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
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
姓名记别。既食。
韩孟别予西归。戊戌
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暮宿于巩。庚子
洛下河。止汴梁口。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
辛丑。及河阴
乙巳。次汴州
疾又加。召医察脉。
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
宿陈留戊申
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
乙酉。次宋州
疾渐瘳。壬子
永城甲寅
至埇口。丙辰
泗州。见刺史假舟。
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
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风逆天黑。色波水激。
顺潮入新浦壬戌
楚州丁卯
扬州戊辰
上栖灵浮图。辛未
济大江至润州戊寅
常州壬午
苏州癸未
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
剑池。宿望海楼
观走砌石。将游报恩。
水涸舟不通。无马道
不果游。乙酉
松江丁亥
官艘隙。水溺舟败。
戊子。至杭州
己丑。如武林之山。
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
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
道。上新堂
周眺群峰。听松风。
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
丙申七里滩睦州
庚子。上杨盈川亭。
辛丑。至衢州
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
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
甲子。女某生。
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
侯高宿石桥丙戌
衢州戊子
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
信州甲午
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
丙申。上于越亭。
己亥。直渡担石湖
辛丑。至洪州
岭南使。游徐孺亭。
荷花五月壬子
吉州壬戌
虔州己丑
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
辛未。上大庾岭
明日。至浈昌
癸酉。上灵屯西岭
韶石甲戌
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
韶州丙子
始兴公室。戊寅
入东荫山。看大竹如婴儿。
浈阳峡己卯
宿清远峡山。癸未
广州。自东京广州
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
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
顺流。自淮阴邵伯三百有五十里。
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
润州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
水皆不流。自杭州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
逆流。多惊滩
索引船。乃可上。
常山玉山八十里。陆道。
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
顺流。谓之高溪
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
洪州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
谓之漳江。自大庾岭浈昌一百有一十里。
陆道。谓之大庾岭
浈昌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
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桄榔亭809年4月26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监察御史韦君词皆自东京岭南
水道仅八千里。
正月十八日上舟于漕以行。
韦君期以二月策马疾驱。
追我于汴宋之郊。
或不能及。
约自宣城会我于常州以偕行。
停舟宿留。
日日以须。
韦君之出洛也易期。
宣城谋疾到。
逆江南流上。
以妻疾。
信安四十馀日。
比及江西
韦君亦前行矣。
桄榔亭
见韦君纪姓名。
且有念我之言。
嗟夫。
皆行八千里。
先后之不齐也不过十日。
而初谋竟乖。
人事之不果。
不可以前期也。
峡山寺809年6月5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
为儿童时。
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
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
及兹获游。
周历五峰
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灵鹫寺时。
述诸山居之所长。
而未言其所不足。
如虎邱之剑池不流。
天竺之石桥下无泉。
麓山之力不副天奇。
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
峡山亦少平地。
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
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去其所阙。
用其所长。
则大小之材无遗。
致天下于平治也弗难矣。
灵鹫寺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凡居山。
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
自江之南而多好山居之所。
之对者七焉。
皆天下山居之尤者也。
苏州有虎邱山。
则外为平地。
入然后上。
高石可居数百人。
剑池上峭壁耸立。
凭楼槛以远望。
高悯女碑797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悯女姓高。
妹妹名也。
生七岁。
建中二年
父彦昭。
濮阳归天子。
前此逆贼质妹妹与其母兄。
而使彦昭守濮阳
及彦。
昭以城归。
妹妹与其母兄皆死。
其母李氏也。
将死。
怜妹妹之幼无辜。
请独免其死。
而以为婢于官。
众皆许之。
妹妹不欲曰。
生而受辱。
不如死。
母兄且皆不免。
何独生为。
其母与兄将被刑。
咸拜于四方。
妹妹独曰。
我家为忠。
宗党诛夷。
四方神祗。
尚何知。
问其父所在之方。
西向哭。
再拜。
遂就死。
明年
太常谥之曰悯。
当此之时。
天下之为父母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为其子也。
天下之为夫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为其室家也。
天下之为女与妻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行在其身也。
昔者曹娥思盱。
自沉于江。
狱吏嘑囚。
章女悲号。
思唁其兄。
作诗载驰。
缇萦上书。
乃除肉刑。
彼四女者。
或孝或智。
或义或仁。
噫此悯女。
厥生七岁。
天生其知。
四女不伦。
向遂推而布之于天下。
其谁不从而化焉。
虽有逆子必改行。
虽有悍妻必易心。
赏一女而天下劝。
亦王化之大端也。
异哉悯女之行。
而不家闻户知也。
贞元十三年
汴州
彦昭时为颍州剌史。
昌黎韩愈始为余言之。
余既悲而嘉之。
于是作高悯女碑。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司空杨公墓志铭831年4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
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
后数世生敞。官至丞相
敞曾孙宝。不应王莽之命。
光武特徵。老病不到。
宝生震。诸儒谓之关西孔子。
位至大司徒太尉。卒以忠死。
杨氏由是益大。载于史传。
世不绝人。曾祖圭。
辰州司户。赠膳部员外郎
大父冠俗。奉先县
吏部郎中。父太清。
宋州单父县。累赠至太保
公讳于陵字达夫
年十八举进士第。选补润州句容主簿
鄂岳观察使奏为判官。转左骁卫兵曹
累改评事监察御史。历殿中。
得绯衣银鱼。使迁江西
公随之。加侍御史著作郎
及府除。屏居建昌
不至京师贞元八年徵拜膳部员外郎
考功。知别头举。
吏部员外郎。及判南曹
宰相之亲。有以文书不足駮去者。
宰相召吏人诘之。坚执不改。
遂以公为宣武吊祭使。故事南曹郎未尝有出使者
公既出。宰相之亲由是判成矣。
故公卒不得在诏诰之清选。遂为右司郎中
郎官惰于宿直。临直多以假免。
白右丞。建立条例。
郎官不悦。为作口语。
宰相有知其事者。遽以公为吏部郎中
京兆少尹。出为绛州刺史
有言公弗当居外者。德宗召见。
遂以为中书舍人。其年知吏部选事
京兆尹李实有宠。去不附己者。
给事中许孟容太常少卿。而公改秘书少监
德宗崩。为太原幽镇等十道告哀使。
持节之遗。并辞不受。
复命。除华州刺史
赐三品衣鱼。所取宾僚
皆一时名人。后皆显官。
有至宰相者。其年冬浙江东道团练观察使
越中大饥。人至相食。
公奏请度支米三十万斛。又乞籴他道以赈救之。
民得生全。入为户部侍郎
未到改京兆尹。奏请诸军使有犯罪者。
皆禁身推罪。以状牒送本军。
又请属诸军诸使人置挟名敕五丁者。推两丁属军。
立节限。以便于治。
诏皆可其奏。京师称之。
复为户部侍郎。人望益重。
佥以公遂为宰相。会考制举人
奖直言策为第一。中贵人大怒。
宰相有欲因而出之者。由是为岭南节度使
是时得考策者凡四人。公既得岭南
员外郎韦贯之再贬巴州刺史。而李益郑敬皆抵于患。
其在广州。以韦词为节度判官
任之以政。改易侵人之事。
凡一十有七。岭外之人至兹传道之。
节度使徐申以己俸薄。月加三十万。
且曰。后来所期共守。
公引常衮所奏敕皆罢之。撤去蒲葵。
陶瓦覆屋。遂无火灾。
民赖以安。监军许遂振。
好货戾彊。而小人有阴附之者。
故遂振密表谮公。直言韦词李翱惑乱军政。
于是除替罢归。遂振既领后事。
捶挞吏人。求公之非。
吏人大声呼曰。杨尚书他方所遗。
尚不收去。岂有侵用官钱乎。
遂振遽令取他方所遗。及其既至。
封印不启。遂振惭而止。
宰相裴垍素未知公。及遂振之谮。
遂以公为吏部侍郎。重修甲敕
用备奸源。又于南曹更置别历。
以相检覆。奏令选人纳直。
为出签告以给之。吏息奸欺。
官收羡钱。公食丰絜。
廨宇以修。迄兹守行。
遂为故事。凡历四年。
补内外官三千馀员。皆当其分。
无怨诉者。转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
判度支。当淮西用兵。
漕挽供馈。盐铁积欠官钱。
与之廷辩。高霞寓以唐邓之师攻蔡州
怯懦不敢直进。欲南抵申州
出于空虚不守之地。其路险狭。
粮运难继。公面于上前累言利害。
并以疏陈霞寓逗遛之状。请于北道直进。
足以援许汝之师。贼势自蹙。
上许之。霞寓深怨之。
遂内外结构。出为郴州刺史
霞寓果败。由是谈者知公之冤。
其为郴州。躬勤于治。
不以卑远为薄。明年召拜原王傅
数日又为户部侍郎。复知吏部选事
元和十四年淄青平。兼御史大夫
以本官充东平宣慰处置使。是时初诛李师道
兖郓州等十二州。列为三道。
刘悟既除滑州。犹未出郓。
及公至。出迎。
公促之。即日遂发。
颁行赏赐。皆得其实。
上甚悦。谓宰臣曰。
杨某不易得。及浙西观察使李脩死。
上问崔群皇甫镈曰。何不进浙西人名。
皇甫镈知公方有恩。惧作相。
遂言公所至皆有理绩。以臣所见。
莫如杨某。凡数百言。
上惟以一字应之曰惜。人闻之者。
且以必为相矣。是时裴门下既出太原
崔中书所谮。又改尊号中上旨
计竟行。而公不相矣。
明年户部尚书又一年太常卿
又一年东都留守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充蕲汝都防御使
既三年。方将告休
会以疾而罢。乃叹曰。
年老致政。本吾夙志。
兹则负吾平生心矣。疾平。
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傅。或劝求分司以自便者。
公曰。年至力惫。
便当乞骸骨于朝。何用分司为。
遂西至京师。朝谢讫不到中书
遂还私家。不判上案。
三上表乞自退。诏迁左仆射致仕。
全给俸料。数月。
上表固让。乞就半俸。
许之。庙享之外。
不复经过人家。每佳辰体安。
则以子弟孙僮侍游于园沼之中。用以为适。
太和四年十二月癸亥。以疾薨于新昌第。
享年七十有八。天子为之废朝。
凡朝廷之贤。设位而哭者。
不知几人。册赠司空
明年四月庚午。归葬郑州荥泽县先太保之兆。
祔于颍川韩氏赠华阴郡太夫人之茔。夫人丞相少师休之孙。
丞相晋国公滉之女。柔顺之德。
纪于前铭。下从舅姑四十有三年矣。
子景复。卫尉卿
曰嗣复。户部侍郎
曰绍复。举进士宏词科
师复。未仕。
用文为业。女适右司郎中公素
孙承涣。试大理评事鄜坊节度巡官
涣之下及在童稚者十有一人。大卿侍郎以翱之受恩也久。
来请为志。铭曰。
公生六年。太保弃捐
未及成童。虢国又终。
漂泊江湖。谁食谁衣。
服习文学。不劳于师。
爰始有名。既于永归
六十一年。祗慎德仪
由直屡黜。进无异词。
凡所临莅。去而可思。
与之厚者。莫匪隽材。
自我进者。多遇良能。
恩建葭莩。濡洽以财。
袒免缌麻。亦尽其哀。
止足告归。偃息丘园。
子裔孙童。十有五人。
列卿曹。贵为侍郎
禄秩且多。膳饮馨香。
门吏诸生。中外显光。
车马盈门。岁时之良。
既寿且贵。示终以常。
福荐攸归。畴可比望。
为庙太祖。百世蒸尝。
叔氏墓志铭814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元和九年岁直甲午正月十九日丁卯,浙东道观察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李翱
奉其叔氏之丧葬于兹,叔氏讳术。
生子曰王老,远在京师
实主其事,铭曰。
生始言,叔氏弃殁。
爰殡于野,年周四甲。
岂无诸亲,生故或迫。
亦有息子,旅宦京国
邱坟孰封,松槚未列。
殡宇零毁,狐狸所穴。
中夜远思,酸悽心骨。
是以乞假公府,言来筮宅。
追念延陵,丧子嬴博。
葬不归吴,于礼其合。
唯叔平生,游居是邑。
夭谢于此,灵幽其托。
女侄之西,仲兄之北。
冥昭何异,可用居息
孰为故乡,乃树松柏。
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武公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公讳儒衡。字庭硕
年二十四得进士第。历四门助教
故相郑公馀庆河南。奏授伊阙
充水陆运判官。及公守东都
又请自佐。得监察御史
转殿中。御史台奏其材。
诏即以为真。历侍御史司封员外郎户部郎中
谏议大夫三月以本官知制诰
岁满转中书舍人。二年迁礼部
入谢。赐三品衣鱼。
数月丁尊夫人忧。再期服除。
权知兵部侍郎。月馀母夫人暴卒。
一号绝气。久而乃息。
遂得重疾。不能见亲友。
既祥益病。长庆四年四月壬辰
竟薨。年五十六。
公气和貌严。望之若神。
言不妄发。与人有诚。
甫其相信。不用约结
每以时安危生民之病为己务。从父兄元衡再为丞相
以重厚名终始。公实潜有补助。
其为谏议舍人。每遇事不当。
必奏疏尽言。皇甫镈为相。
剥下以媚天子。给边兵衣食以不可用物。
兵士或以火燔之。其帅大哭。
将自刃者。边几乱。
公累以疏言。宪宗召问。
大悦。踰月。
竟罢度支。及大行皇帝即位。
遂斥死崖州。其为兵部才数十日。
凡议论者潜曰。武兵部必相矣。
盖上择日将相之。而公以丧免。
有文集二十五卷。制集二十五卷。
曾大父载德。颍川郡左羽林将军
大父平一。惩后族之祸。
逃官于崧山中宗初。
徵拜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有文章传于当时。
父登。常州江阴县令
礼部侍郎。夫人陇西李氏。
先公卒。嗣子曰筹。
年十五。次子年十三。
女二人。长女许嫁卢立。
立良士。为兴元节度司空晋公从事
次女嫁前进士崔搏。搏有学行。
其从父子浑。以五月丙子
奉公之丧归祔河南缑氏礼部先公之墓次。公之先薨。
召其友礼部郎中李翱执臂以别。且曰。
我将死。凡家事细大。
皆有条画在文字矣。平生志业。
于此穷矣。公于我厚。
我死。公其铭吾墓以传焉。
十二日而公果殁。君子以为知命。
及薨。朋友之在位者。
皆请告泣哭以相吊。其不识者。
亦望风以叹。天子罢朝一日。
工部尚书。筹尚幼。
哭泣几绝。亲戚不忍闻其声。
其能奉遗命以终讫公意。铭曰。
武宗出周。圣发之苗。
厥孙聘鲁。乃列春秋。
秦汉之交。曰臣王赵。
实大其家。亭侯以绍。
厥支十七。晋阳乃封。
子孙因家。以及于唐。
神尧顺天酂侯翼扶
武烈谏酷。五木成卢。
考公逃贵。于嵩之下。
江阴洁白。世嗣其雅。
德蕴位细。丛于公。
惟公之兴。罔不自躬。
言不苟出。与人有诚。
名誉四延。震荡厥声。
再罹大苦。不堪以病。
先期告终。恬以顺命。
毅毅武公。是维硕人
我哀刻识。俾或可传。
处士君墓814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侯高字元览上谷人
少为道士。学练气保形之术。
庐山号华阳居士
每激发则为文达意。其高处骎骎乎有汉魏之风。
性刚劲。怀救物之略。
自侪周昌王陵。所如固不合。
视贵善宦者如粪溲。与平昌孟郊东野昌黎韩愈退之陇西李渤浚之河南独孤朗用晦陇西李翱习之相往来。
汴州乱。兵士杀留后陆长源
东取刘逸淮。乃作吊汴州文。
投之大川以诉。贞元十五年
元览苏州。出其词以示
孟东野曰。诚之至者。
必上通上帝闻之。刘逸淮其将不久。
后数月而刘逸淮竟死。其首章曰。
穹穹与厚厚兮。乌愤予而不摅。
以为与屈原宋玉景差相上下。自东方朔严忌皆不及也。
达奚抚为楚州。起摄盱眙
祭酒李公逊衢州。请治信安
观察浙东。又宰于剡。
三县皆有政。不幸得心疾。
留其子狗儿于家而归庐山。不到。
江西。其子婿王适使佣吉勉求君所如。
值君卒。吉勉以君丧殡于袁州之野。
而复于又死。
之妻使吉勉来告于以狗儿归适妻。
居二年。妻又死。
狗儿尚童。虑吉勉之短长不可期。
则君之丧终不坟矣。故使吉勉往葬之。
而识其墓。以示狗儿。
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803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夫人姓京兆韦氏。
尚舍御说之次女也。
年十三。
执妇道于昌黎韩氏府君讳弇
自后魏尚书令安定桓王六世生礼部郎中云卿
礼部实生府君
进士及第
朔方节度掌书记
秘书省校书郎
累迁殿中侍御史
贞元三年
吐蕃乞盟。
诏朔方节度使即塞上与之盟。
宾客皆从。
其五月
吐蕃不肯盟。
殿中君于是遇害。
时年三十有五。
夫人始年十有七矣。
有女子一人。
其生七月而孤。
夫人之母前既不幸矣。
夫人以其女子归于其父。
弗数年。
其父又不幸。
人泣血食贫养其子。
有道自慎于嫌。
节行愈高。
虽烈丈夫之志不如也。
犹有董氏姊。
继衣食仁之焉。
不数年。
董氏姊又不幸。
夫人于是天下无所归托矣。
殿中君从父弟愈。
孝友慈祥。
贞元十六年
以其女子归于陇西李翱
夫人从其女子依于李氏焉。
降年短命。
三十有二。
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
卒于汴州开封新里乡之某村。
其明年正月辛酉
陇西李氏以其丧葬之于陈留县安丰乡冈原。
殿中君之先葬于河阳
惟君之没。
不得其丧。
夫人是以不克葬于河阳
而独坟于陈留
弗克祔于殿中君之族。
而依于女子氏之党。
以从女子之怀。
权道也。
且将有待也。
殿中君文行甚修。
位甚卑。
没于王事。
礼部君好立节义。
有大功于昭陵
其文章出于时。
而官不甚高。
殿中君又无嗣。
尝闻诸君子曰。
位不称德者有后。
礼部君曷为然哉。
于是叙其孤女之悲。
以志于墓门。
铭曰。
女子之生兮七月而孤。
所恃者母兮夫何辜。
天苍苍兮不回。
生几时兮终日哀。
福建独孤中丞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
维大和元年岁次丁未九月庚申朔二十日己卯
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李翱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
敬祭于亡友故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独孤君侍郎之灵。
呜呼。
昔我与君。
自少而欢。
中暂乖阻
周荆眇绵。
宣城越中。
二府周旋。
同事于公。
职以相连。
子常推后。
我唱其先。
叔向汝齐。
不纫而坚。
兰馨以闻。
乃在掖垣
引我代己。
其谓真贤。
共升于朝。
亦又多年。
或外或内。
莫余或捐。
君齿少我。
发鬓都元。
丰盈角犀
气茂神全。
当臻上寿。
福祉昌延
何为发疡。
针药弗蠲。
有妻既丧。
有子童然。
丧祭谁主。
铭旌有翩。
呜呼哀哉。
唯短与长。
会归于死。
以存悲逝。
前后皆尔。
哭君之哀。
痛折支指。
欲抑不能。
纵之曷已。
呜呼哀哉。
入君之户。
但有裳帷
思与君言。
不见容仪。
荐肉不食。
酌酒不持。
嗟嗟用晦
何亟臻斯。
呜呼哀哉。
尚飨。
祭故东川卢大夫817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前此八年。公在宣州
归自南。下江之流。
公发辟书。使者来召。
言重礼至。实宾之右。
内惧不称。又安敢辞。
仰公之德。自托如归。
亦既在门。有言必信。
亦不贰。知贤则进。
公曰汝言。我用无疑。
每疑贤者。患不能知。
汝正而公。与我气合。
有怀必陈。无谓弗纳。
公迁侍郎赴浙东。
宦途有阻。困不能通。
公陈上前。出白丞相
保明无过。炤灼有状。
事遂解释。奏方成官。
非公之力。其退于田。
公镇剑州亦东掾。
亟言于相。曷不以荐。
官罢在家。卧病饮贫
惟公见念。复召为宾。
自修辟牒。以复前好。
承命而行。不惮远道。
余及陕郊。闻公之丧。
失声泣哭。若火煎肠。
公为大臣。一心正直。
发言动听。义形在色。
公出乎外。众论日归。
辅相之位。实公所宜。
惟公之薨。骨鲠道衰。
天下失望。贤人共悲。
生必有尽。自古皆尔。
殁而益光。孰与公比。
丧车东去。归祔先址。
临路一号。永诀于此。
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