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为苏令本与岑内史686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某启。
某闻子以母贵。
自古通方。
礼以亲荣。
在昔恒理。
岂非奉上之道。
休泰必同。
膝下之恩。
亲爱先及。
伏惟尊舅宠居密戚。
位列崇班
实富贵于当今。
允尊荣于前代。
居得言之地。
据至要之途。
九族同欣。
皆凭于奖眄
六亲咸赖。
仰沐于恩波。
莫不拂拭其羽仪。
增长其光价。
某自末器。
忝在甥徒
早蒙抚育之恩。
不殊骨肉之爱。
自痛无福。
家祸遂缠。
爰在孤遗。
载延慈眷。
爱同诸子。
礼越常流。
遂得教训成人。
策名从宦。
舅又曲垂顾念。
恩甚庭闱。
渭阳之情。
实多荷戴。
猥以庸薄。
叨累周行。
自委质戎班。
昭名果毅
经今一十三岁矣。
而竟未一迁。
仰望侪流。
莫不皆居显位。
旋观时辈。
亦以再历荣班。
独某一人。
空嗟留滞。
虽命途乖舛
良或甘心。
然亲贵盈朝。
岂忘提奖。
所以仰瞻恩惠。
不弃于疏微。
冀降慈流。
有怜于孤贱。
伏愿舅大宏收采之眷。
特垂咳唾之恩。
矜悯小子。
使得宦及朋友。
宠以亲荣。
私门载昌。
幽冥是赖。
岂不幸甚。
岂不幸甚。
无任企仰之至。
谨奉启不宣
某再拜。
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书735年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等。
卿比在蕃中。
已知才略。
一此行事。
十倍所闻。
既立殊勋。
又成大节。
何其壮也。
可突于狡算翻覆。
人面兽心。
事其酋长。
不忠不义。
处其种落。
无信无恩。
专持两端。
随事向背。
而屈烈愚蔽。
与之同恶。
卿比观变。
实为远图。
诛元凶而存一蕃。
行权宜而合正道。
所全者大。
所虑实深。
今诸部怗然。
皆卿之力也。
且顷者携叛。
又甚崎岖。
羊马不保于孳生。
田畴不安于耕种。
寄命山谷。
并力干戈。
总由顽凶。
致此劳苦。
向若无卿此举。
信彼所行。
以疲弊之残人。
当骁雄之巨众。
彼则朝夕奔命。
此方岁月攻守。
而众寡不敌。
歼灭有期。
赖卿先见之明。
遽为转祸之计。
以救万人之命。
以成万代之名。
岂独大功。
真为上智。
今将畴其井赋。
异姓封王
以旌厥庸。
且有后命。
在彼初有变故。
乍应惊扰。
百姓既知。
想当安怗。
卿可与张守圭量事处置。
务逐便宜。
今既一家。
爱同赤子。
惟其所欲。
随事抚存。
春初尚寒。
卿及衙官刺史县令并百姓已下并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张炜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
门下。疏爵列土。
是称王制。大功盛德。
必建侯封。银青光禄大夫大理卿张炜
守道恭懿。饬躬明哲。
诚亮邦国。实繁于华。
爱同君亲。忠出于孝。
比者潜申翊戴。屡挫凶慝。
故以议存谋始。防在虑先。
披荆之效不渝。采葛之谗遂起。
粤自荒裔。升于王朝。
追朱佑之前言。深启于天命。
萧何之旧事。独高于人杰。
思宏赏典。用载盟书。
惟邓乐郡。陪京奥壤。
宜赐茅社。永旌采地。
封邓国公。赐实封三百户。
馀如故。主者施行。
皇帝感 其十 新集孝经十八章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资父事母而爱同
夙兴夜寐问温恭。
但能三者具备矣,圣人之教必流通。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二八○)
石道记咸平三年 北宋 · 释崇达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
(上阙)造书契,于是乎二籍生焉;
夏后氏别九州、尊山川,于是乎其(阙)术由于彼(阙)昌失人□亡即(阙)大师敏□,斯其人也,徵乎前史,况于义欤!
师本洛阳人俗姓高氏,祖□出书,割爱(阙)(阙)师督道,承龙作凤,处众而倜傥不羁,事佛而精进匪倦。
顷岁奉寺,缁侣举□,兼少请□,层出(阙)毕乎峭拔,晴汉壮丽(阙)
千载愈盛,才修梓匠,措意禹门
顾石道以陈残,起□征而整葺。
矧自太平兴国癸未岁五月,□水(阙)止人居,□□漂溺,坦路崩陷,巨石欹倾。
逾月已来,杜绝往复,益□□倒,彻断角伤,此□□诚非奇士□可兴修焉。
惠大师及入告于□中尹□□中□公蒋叙□□□而言曰,欲采次南废,捣石脚添砌于石道,焉敢□专□恻听□□一□相弥其是兴工□属昌时□罗什□遇秦主道苻至鉴如满□□白公事□像缘,堪患邂逅。
雍熙四年丁亥岁二月(阙)首长时部轺约三十工,暑雨祁寒,曾无暇□,锤凿斡□□□□□(阙)饮□者差肩而至,畚插者陈力而□,以□易□□馀一□焉。
至端拱已来,首尾三载,厥功已就,大路坦□,遍会禹门
给园缁侣,净修品餗,以庆赞之足(阙)熙□□□□淈之难乘路之流□□□焉,符太平之道。
而又巨唐德宗贞元岁,有卞泉蓝若法□□□□□勤德僧修石道。
彼一时也,扶危济□,著大□焉;
此一时也,希颜,谅前□□。
噫,□□□利今(阙)国路通于栈阁邓艾之疏凿也。
今通惠大师枪梗□气,启㥽惋心,施一劳永逸之勤,□□□□虞□□,今千古其□理(阙)分□席□□。
爱同□寺之居,夙慕中庸之□,叨承见(阙)翠□之辞难□□常中岳浪□长河不□斯文垂于永世
大宋咸平三年□月□□□日矣(阙)
功缘非思□□□勾当僧栖演(阙)字巨(阙)张严。
按:《文物》一九八八年第四期。
总录部谗佞篇序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文庄集》卷二二
有虞之命,则曰「堲谗说」;
先圣之戒,则曰「远佞人」。
盖邪伪可以惑聪明,浸润可以间忠信。
淳素既隐,巧诐滋萌。
义以利迁,政由宠放。
故有行媚于内,善谀于朝。
脂韦其性,以悦于上;
贝锦其辞,以谮于下。
爱同疾异,害正忌能。
挟蒂芥之嫌,缘疑似之隙。
媒糵其短,文致厥辜。
采苓之刺以兴,投杼之疑斯起。
交乱家国,离间君臣。
职为厉阶,无已太甚。
故君子之恶利口,国家之难任人,其有旨哉。
内臣宜限员疏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六、《右编》卷一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臣闻《书》云:「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臣不肖,亲逢宽仁之主,为执法吏,辄原刑罚之本,愿效愚忠,惟陛下幸怜赦臣,以毕其说。
窃惟前世肉刑之设,断肢体,刻肌肤,使终身不忘,以至屦贱踊贵,有鼻者丑,刑罚之滥乃如此。
汉文感缇萦之意,谓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行为善,其道无由,故于肉刑,易之以鞭笞,曰斩左指者笞五百,劓者笞三百。
然已死而笞未止,外有轻刑之誉,内实杀之。
景帝益宽之,仅有存者。
祖宗览既往之弊,蠲除烦苛,顾我细民,爱同赤子,始用折杖之法,新天下之耳目。
兹盖旷古圣贤思所未至,一但决而行之,海隅元元,如被父母之教,惠泽之厚,沦于骨髓矣。
陛下至明如日,广覆如天,高拱法宫,深测民隐,何尝不伸敕群吏,亲览庶狱,而疑谳屡报,罔不蒙生。
历代用刑,未尝如本朝之清,宜乎天报之佳瑞,锡以纯嘏。
陛下方当隆盛之际,未享继嗣之庆者,臣窃惑焉。
臣闻天地之性,人为贵。
王者之治,故当上调阴阳,下顺万物,一虫鱼之细,一草木之微,不当其宜,则执政者有罪焉耳,况乎肖方圆之貌,禀精粹之灵乎?
天其意者,宦官太众,而陛下未悟也。
何者?
古者肉刑之一曰宫,圣人除之,所以重绝人之世。
今陛下不以为意,宦官之家竞求他子,剿绝人理,希望爵赏,为门户之芘。
童幼何罪,陷于刀锯,因而夭死者未易具数。
夫有疾而夭者,治世所羞,况无疾乎?
有罪而宫者,前王不忍,况无罪乎?
臣又闻汉永平之际,中常侍四员,小黄门十人耳。
唐太宗定制,无逾百员。
臣不敢远引汉唐,取必于当世,请以祖宗近事较之。
陛下试观祖宗时,宦官凡几何人?
今凡几何人?
众寡之差,不待臣言,而陛下可见。
臣愚以为胎卵伤而凤凰未至,宦官盛而继嗣未育。
伏望陛下顺阳施生之令,浚发德音,诏岩廊大臣详为条禁,进献为宦官者一切权罢。
罢进献则不足任使,臣谓非不足也,弊在掌典他务之过也。
陛下若令宦者兼领外事,则虽多而不足;
如令专守中禁,则虽少而有馀。
且宣传圣旨,分干职任,则有外廷三班之臣在外,何必区区于中人哉!
三班使臣待阙都下,率三二岁未能补吏,至于出妻鬻子,嗟怨道途,和气既伤,廉隅都尽,抑亦内臣侵牟员阙所致。
今既罢去进献,绝领他务,姑可许养子,得以为后,但勿去其势耳。
内臣之计,则不至伤息;
于陛下之私,则不为害物。
若然,天心必应,圣嗣必广,召福祥、安社稷之策,无先于此。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惟陛下留意,中外不胜幸甚。
好贤如缁衣赋(心好贤者,同彼诗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三、《宋景文集》卷三
贤之可慕,好莫如深。
仰宣圣之垂教,譬《缁衣》而用心。
向义无穷,极高山之至愿;
怀仁不已,均适馆之馀音。
前典与稽,后人是蹈。
伊吉士之咸在,𢥠我心之匪傲。
将使动必立诚,久无易操。
谓疾恶之甚,莫如《巷伯》之断章;
谓乐善之勤,孰首《郑风》之笃好?
可立非志,可亲匪贤。
在敷求而颙若,协咏叹以翘然。
嘉迪吉之时乂,冀龙光之日宣。
奖以寘行,同敝又改为之语;
乐其縻爵,等还予授粲之篇。
况夫百度交修,器非可假;
九德并事,任之或寡。
必在推爱心以无倦,仿长言而则写。
蔼蔼胥洎,美髦士之生焉;
善善所欣,继国人之宜者。
异夫征吉之文存乎汇,相求之气本于同。
因君子之乐善,媲诗人之念功。
至诚前定,丕绩有融。
侧席咨谋,美若上卿之服;
虚心与进,爱同一国之风。
彼羔裘素丝,订俭德之美;
干旄良马,谕乐告之旨。
未若推善职之流咏,为类能之至理。
我实念此,贤将在彼。
烝髦甚谨,顾改造以相谐;
惠迪弥勤,与申章而酷似。
故王者因其教典,列以民彝;
縻之我爵,举乎尔知。
周国之多士,法武公之采诗。
旌乃善人,伫斯谋之允济
俟夫来哲,赋之席以攸宜。
则有运遘右文,时丁作圣。
育士类于至教,本言章于遗咏。
愿一附于刍荛,为之歌郑。
谢兼侍读学士1044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宋景文集》卷三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奉今月十一日制命,授臣兼侍读学士者。
命由中发,职匪次加,揆宠自循,无颜容愧。
窃念臣天赋愚朴,地托羁单。
去岁中收还郡符,引内自禁。
以多病之后,乘早衰之馀,昏眸眩于临文,倦舌呿于论事。
而尧章焕日,汉律丕天。
形过照而自穷,驭已驹而必蹶。
方将免冠顿首,自劾旷僚,托迹尘缨,复从冗职。
何言大度,并赦弗闻。
遂令散木之流,获预复门之秘。
恭惟上德稽古,至圣多能。
当决事之少閒,托不明而访逮,尤须练达,上副咨询,讵容孤生,遽谬高选。
何以披文玉版,擿句清厢。
师尚父之书,尊其为道;
观太史氏之策,知所以王。
匪曰值才,居然过听。
此盖皇帝陛下爱同刍狗,冒若阳膏。
方诡效于寸长,不殚能于再割。
遂令鲰质,进尔清光。
誓且窥管于天,自涔而海。
渐识三坟之大,稍知二首之疑。
俾免多言,是酬洪造。
题下原注:「按本传:审官院兼侍读学士。表内云『自去岁收还郡符』,是时当为庆历四年。」
宦官养子奏至和元年十二月 北宋 · 吴及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皇朝文鉴》卷四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一六、《宋史》卷三○二、《宋元通鉴》卷二六、《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三、《经济类编》卷一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一○○、嘉靖《惟扬志》卷二二、万历《通州志》卷七、康熙《通州志》卷九、乾隆《通州志》卷一九
臣闻《书》云:「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臣不肖,亲逢宽仁之主,为执法吏,辄原刑罚之本,愿效愚衷。
惟陛下幸怜,赦臣以毕其说。
窃惟前世肉刑之设,断肢体、刻肌肤,使终身不息,以至屦贱踊贵,有鼻者丑。
刑罚之滥乃如此。
汉文感缇萦之意,谓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行为善,其道无由,诰于四方,易之以鞭笞,曰斩左趾者笞五百,劓者笞三百。
然已死而笞未止,外有轻刑之誉,内实杀人。
景帝益宽之,仅有存者。
宗鉴既往之弊,蠲除烦苛,顾我细民,爱同赤子,始用折杖之法,新天下之耳目。
兹盖旷古圣贤思所未至,一旦决而行之,海县元元,如被父母之教,惠泽之厚,沦于骨髓矣。
陛下至明如日,广覆如天,高拱法宫,深恻民隐,何尝不申饬群吏,亲揽庶狱,而疑谳屡报,无不蒙生。
历代用刑,未尝如本朝之清,宜乎天报之以佳瑞,锡之以纯嘏。
陛下方当隆盛之际,未享继嗣之庆者,臣窃惑焉。
臣闻天地之性人为贵,王者之治,故当上调阴阳,下顺万物。
一虫鱼之细、草木之微,不当其宜,则执政者有罪焉耳,况乎肖方圆之貌,禀精粹之灵乎?
夫其意者,宦官太众而陛下未悟也。
何则?
古者肉刑之一曰宫,圣人除之,所以重绝人之世。
今陛下不以为意,使宦官之家竞求他子,剿绝人理,希爵赏,为门户之庇。
童幼何罪?
陷于刀锯,因而夭死者,未易可数。
夫有疾而夭者,治世所羞,况无疾乎?
有罪而宫,前王不忍,况无罪乎?
臣又闻汉永平之际,中常侍四员,小黄门十人耳。
唐太宗定制,无逾百员。
臣不敢远引汉、唐,取必于当世,请以祖宗近事较之。
陛下试观祖宗时宦官凡几何人,今凡几何人?
众寡之差,不待臣言而陛下可见。
臣愚以谓胎卵伤而凤凰未至,宦官盛而继嗣未育。
伏望陛下顺阳施生之令,浚发德音,诏岩廊大臣,详为条禁,进献为宦官者,一切权罢。
敢有擅宫童稚者,寘以重法。
沮者必谓权罢进献,则不足任使。
臣谓非不足也,弊在掌典他务之过也。
陛下若令宦者兼领外事,则虽多而不足;
如令专守中禁,则虽少而有馀。
且宣传诏旨、分干职任,则有外廷三班之臣在外,何必区区于中人哉?
三班使臣待阙都下,率三二岁未能补吏,至于出妻鬻子,嗟怨道途,和气既伤,廉隅都尽,抑亦内臣侵牟员阙所致。
今既罢去进献,绝领他务,姑可许养子得以为后,但勿去其世耳。
内臣之计,则不至伤恩;
于陛下之私,则不为害物。
若然,天心必应,圣嗣必广。
召福祥、安宗之策,无先于此。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惟陛下留意,不胜中外幸甚。
干冒旒扆,陨越无地。
祭外舅辛驾部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四、《苏魏公文集》卷七一
昔公守辽,旌旆去国。
秋郊莽苍,怆离行色。
昨公罢郡,还朝有期。
日望西域,车音何迟?
忽得公书,情深眷眷。
语以疾革,留于南甸。
初闻惊骇,恨莫得见。
曾未旬朔,遽罹祸变。
人生契阔,固不可量。
自昔别公,肤体方强。
岂伊三载,乃发公丧。
一念及此,百忧盈肠。
呜呼哀哉!
公之业履,清方粹美。
孝称闺门,道信闾里。
人皆趋时,我独用己。
甘节令名。
始终无毁。
公之莅官,严而不残。
绳吏以简,驱民以恩。
柄臣荐之,才宜治烦。
三郡风绩,遗爱犹存。
天于善人,庆常在后。
才不必贵,贤不必寿。
古皆有死,磨灭谁究?
惟馀德泽,殁世不衰。
公之世胄,义烈相承。
忠献之裔,杂遝簪缨。
晋国诸孙,亦既显荣。
朝闺郎舍,弟联兄继。
公有令子,是诒是似。
伯也实才,自为良吏
仲也多文,足致名第。
肃肃清风,兹焉不坠。
某早以愚藐,获奉姻逑。
名非萧咸爱同张侯
风期相许,恩意绸缪。
追念平昔,音容莫留。
帷堂在望,奠觞遥隔。
驰兹絮浆,贰以肴核。
礼毋菲废,哀缘情极。
魂鉴不忘,歆此诚愊。
呜呼哀哉!
五岳四渎等处祈雪祝文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以历不雪,两岁之忧。
疾疠将兴,麦麰就槁。
分命守土,告于有神。
下民其咨,天听不远。
爱同云之泽,以成盈尺之祥。
茍利于民,敢忘其报。
驿中燕北使戏成(原按:原本分作绝句二首,非是。此本七古当有二首,今阙其一耳。) 北宋 · 赵鼎臣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夜长更长睡复觉,欲雪不雪寒且风。
人如胡越不觉异,酒味圣贤聊复中。
客来不语虽礼简,宾去献弓而爱同
书生多口慎勿出,累圣消兵在此中(以上《竹隐畸士集》卷三)
皇太后元丰八年三月庚子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一、《宋大诏令集》卷一三
王者之治国也,莫重于礼文;
人子之事亲也,莫先于孝敬。
矧正母仪之位,实基王化之纲。
顾惟冲人,祗绍大统,奉爱同之遗训,崇俪极之徽名,申敕攸司,答扬盛典。
大行皇帝皇后化刑四国,被教六宫。
辅佐先朝,秉齐明之德;
抚循菲质,致均一之仁。
恭迪圣猷,奉加美称。
可上尊号曰皇太后
迂论五 其五 魏文帝献神药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魏文帝东宫,尝会宾客,下令曰:「今有神药一粒,秪可以疗一人,而君、父之疾皆危,将孰献」?
宾客之论纷纭,以问邴原勃然曰:「父也」。
文帝不敢复诘。
之对固善,然惜乎不喻之以其理也。
夫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则君与父疑乎焉分。
孔子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母之道亲而不尊,君之道尊而不亲,兼尊亲之道,其惟父乎,然则药之献于父也,宜矣。
李修年义爱堂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一、《拙斋文集》卷一五
福州东山大乘寺西庑间有断碑焉,字画漫灭,土蚀虫侵,过者弗顾。
余内兄李修年见而异焉,剔抉洗濯,伫立而谛听之,录其本持以示拙斋曰:「是碑也,盖古之大乘、爱同二寺合食于一堂,而纪其义食之所由起者也,今亡矣夫」!
拙斋因读其碑而问焉,曰:「然则吾兄何爱于是碑,而手之不庸释耶」?
年曰:「余有感于是。
夫人之所以能群,以有义也;
义之所以能立,以有爱也。
彼释氏者,灭人伦,倍天理,号为割爱而弗得存者也。
爱则弗存,于义何有,彼义食者胡为来哉?
今其徒乃能合于一堂,而举无异心焉,吾儒殆有所弗如也。
余有感于是,且将名余所居之堂曰『义爱』,而置是碑文于其中,以示子若孙,用为义方之训,而发其愤悱之心。
是举也,义之属也,子其为我记之」。
拙斋曰:「是碑所载,义则然矣,抑其说出于异端者流,非吾儒之所以训也。
吾儒之道之学,以能群也,以义而群;
立义也,以爱而义。
有爱此有义,有义此有群。
反是,则夷子之二本,释氏之断灭也已。
今吾兄欲以义爱名堂,而谨其义方之训,则是碑不足。
余愿择其义之出于爱,而吾儒之所宜言者,为吾兄诵之,可乎?
南唐江州陈氏七代同居,族人数百口,每食,铺广席,以次就坐。
有蓄犬百馀,共食一槽,一犬不至,馀犬为之不食。
徐常侍铉与其弟锴最相友睦,常共用墨一丸。
弟马未归,兄马不肯茹草;
兄马出,弟马亦如之。
此其为义食之感。
其气所蒸孚,化所流溢,虽犬马异类,其旁通速肖,至于如此。
回视大乘、爱同之合食,其相去盖天渊矣。
余愿以是为君家爱义之说乎」。
年曰:「善」。
遂录是言,以为是堂之记。
经筵孟子讲义1193年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止斋先生文集》卷二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
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圣王不作」者,言周之衰,上无明天子也。
「诸侯放恣」者,言上无明天子,则下无贤方伯
凡有国之君,皆得自便,纵欲而专利也。
处士横议」者,言自天子至于诸侯,皆失其道,不复以明教化为务,则天下荡然,学术无统纪,而世之处士各横为议论,人自为一说,家自为一书也。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者,处士横议者虽多,于其中独有杨朱墨翟之教盛行而莫之抗也。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言从其说者之众也。
举天下之能言者,不以杨朱为师,则以墨翟为师,而、文、武、周公孔子之教,□□道也。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者,此孟子之所以辟杨朱也。
何也?
之为说曰:「拔一毛而利天下,弗为也」。
且夫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故人主者,天之所置,非天下徒尊之也。
葵藿之于太阳,江汉之于海,鸟兽之于麟凤,皆此物也,而谁敢易之?
是故天下之士,忘身以为主,忘家以徇国,非直苟利禄也。
假使世之学者皆操杨朱之心,虽损一毛而不以利物,是无与事君者也。
故曰:「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者,此孟子所以辟墨翟也。
何也?
之为说曰:「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父母是也。
今夫人有父母,有兄弟,有夫妇,均此爱也。
而先王立教,每为之差而独隆于父。
《记》曰:「为人子者不可不私其父。
不私其父,不可以为人子矣。
是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
此言苟私其父,虽其父之伯仲,不可以不异宫也。
又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
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无二尊也」。
此言苟尊其父,虽父之妃不可以不杀服也,是之谓一本。
假使世之学者,皆操墨翟之心,爱无差等,是人人而父也。
故曰:「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者,孟子极其弊而言之也。
人所以相群而不乱者,以其有君父也。
有君在,则上下尊卑贵贱之分定;
有父在,则长幼嫡庶亲疏之分定。
定则不乱矣。
苟无君父,则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苟有争心,不夺不厌,是人心与禽兽无择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者,此孟子公明仪之语,推广之也。
公明仪以为:国君之肥马在厩,而民饥在野,是为君者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仁义充塞,则率兽而食人,人将相食」者,盖孟子之害与禽兽无异也。
且夫孔子之道所以尊信于万世者,非儒者能强之也,诚以三纲五常不可一日殄灭故也。
三纲五常不明而殄灭,则天地不位,万物不育矣。
自古及今,天地无不位之理,万物无不育之理,则三纲五常无绝灭之理。
三纲五常无绝灭之理,则孔子之道无不足尊信之理。
杨墨者,自信其私说而不信孔子,故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如此则邪说行而仁义废。
今夫人之所以老者相共养,幼者相抚字,敌己者相往来,以其本诸仁义之心也。
无君则不义,无父则不仁矣。
此心苟亡,则私欲横流,弱者之肉,强者之食尔,故曰「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此孟子卫道自任之也。
孟子非好辨也,惧斯道之不明,而人心沦胥,至于□□□□□□□□□□□□□□□□□□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吾得而食诸?
虽有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此圣贤之所大惧也。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淫辞邪说之初,亦甚微也,不过其门人弟子转相传授,以为可行而深信之焉耳。
夫苟有是说也,在于人心则不见之于行事,斯已矣,苟见之行事,则必害及于其事。
不施之于有政斯已矣,苟施之于有政,则必害及于其政。
孟子逆知二氏之学,一日得志于天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圣人复起,不易吾矣」者,孟子笃于自信之辞也。
臣闻之曰:天下未尝一日无邪说也。
圣王在上,教明而禁立,虽有邪说,而不得行耳。
反道败德,侮慢自贤,有苗氏之邪说也,而虞舜迁之;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有扈氏邪说也,而夏启征之。
谓祭无益,谓暴无伤,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商纣邪说也,而周武灭之。
然则道术分裂,间为异端,自唐、虞、三代有焉,而卒不足以干大中至正之统者,圣王在上故也。
今夫杨、墨非有王公贵人之势也,非有醲赏以诱率人,严刑以驱迫人也,又未得尝试其术于战国之际也。
而天下翕然从之,不归杨,则归墨,是岂一人之力,一朝一夕之故哉!
圣王不作,则教不明,禁不立。
教不明,则曲学之论兴;
禁不立,则朋邪之类胜。
及其末流,而莫之救也。
由此观之,凡不本于孔子,而敢为异说者,岂不甚可畏哉!
圣王者作,岂可不深察哉!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抑,遏也;
兼,并也。
并治之也。
膺,当也。
言北当戎与狄也。
惩,艾也。
南艾荆楚及群舒也。
承,止也。
天下莫敢御之也。
闻之曰圣贤之生斯世,必以天下为己任。
当尧之时,洪水为天下害;
商之末,夷狄禽兽为天下害;
周之衰,乱臣贼子为天下害;
战国之际,邪说诐行为天下害。
洪水夷狄之害,则生人不得安其居;
不得安其居,则不得适其性矣。
乱臣贼子之害,则生人不得定其分;
不得定其分,则不得适其性矣。
邪说诐行之害,则生人不得修其学;
不得修其学,则亦不得适其性矣。
是皆人心之所由纷乱而昏蔽也。
圣贤者,天民之先觉,将使之启迪人心而归于正者也。
则以生人为己任者,圣贤之责。
此正人心以承三圣孟子所以不得辞也。
是故禹不抑洪水,周公不兼夷狄、驱猛兽,使斯人脱于不安其生之患,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相保也,则禹、周公之责不塞。
孔子不明乱臣贼子之罪,使斯人脱于不定其分之患,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相保也,则孔子之责不塞。
孟子不辩邪说诐行之非,使斯人知所学,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相保也,则孟子之责不塞。
禹、周公得君以行其道,则见之立功;
不得君以行其道,则见之立言,凡以尽圣贤之责而已。
且夫禹、周公,人臣也;
,布衣也。
夫为人臣,为布衣,不敢不以天下为己任,况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乎!
今敌国之为患大矣。
播迁我祖宗,丘墟我陵庙,膻腥我中原,左衽我生灵。
自开辟以来,夷狄乱华,未有甚于此者也。
高宗崎岖百战,抚定江左,将以讨贼而沮于议和;
孝宗忧勤十闰,经营富彊,将以雪耻而屈于孝养。
二圣人之责,至今犹未塞也。
陛下以仁圣之资,嗣有神器,岂得一日而忘此耶?
陛下诚一日不敢忘此,则当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敢以位为乐。
所谓一日不敢忘此,则不敢以位为乐者,每行一事,每用一人,必自警曰:得无为敌国所侮乎?
吾民困穷如此,吾士卒骄惰如此,吾内外之臣背公营私如此,吾父子之间欢意未洽如此,吾将何以待敌国也?
常持此心,常定此计,周公岂欺我哉!
则大义可明,大功可立矣。
虽然,臣特因「兼夷狄」,发明一事尔。
若夫人心不正,岂止于此?
皆陛下之所当讲也。
臣不胜拳拳。
宋母墓铭嘉定元年十二月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二、《慈湖先生遗书》卷五
宋母者,严陵王氏秘丞庭坚之曾孙,吾友宋修叔之母。
节行一世罕俪,四方士友尊而称之曰「宋母」。
某事象山陆先生于今几四十年矣,近四五年始识修叔
修叔澹然修洁,亦承事陆先生,冢子伯微亦言其澹然修洁。
修叔遽丁其母忧,既葬,持其所自记母王氏之行实再拜又再拜而请铭于某。
某观其四岁丧母,哀,事继母杜宜人以孝闻,宜人爱同己出。
及礼如成人,归金华郴守宋子华之子沆,字叔子
三十而寡。
长子甡才十有二,次,即修叔,生五岁而有一月,而朋始生。
既久,或告以「岁月尚赊,何恃能自守」?
王氏泣曰:「女不读礼乎?
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夫死不嫁,古志甚明」。
甡年十有五六,较艺郡庠,数居前列。
王氏诲之曰:「汝父无恙时讲道于家,未尝强以语人,而就问者众。
每使学者熟味《论语》『学而时习』一章,所学果何学,所习果何习。
是弗之思,讵可效举子习小技,角胜负,止于科第而已耶」?
一日具冠帔请于舅,乞择大儒,俾就学。
吕太史祖谦名动一时,遣之从游,大见称许。
其舅欲以致事任甡,王氏请曰:「传长,法也。
恐难以卑踰尊。
况孤寡之人,越受恩荣,万一不克负荷,则上孤慈祖之恩,下失孀母之望。
不若听其修身俟命」。
后甡登绍熙龙飞进士科,以及禄养。
甡字茂叔,不幸蚤死,吕子约哭之为恸。
王氏通诗礼史传,不为辞章,见世之妇若女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以为非。
处逆顺事泰然无喜愠
其家三世衣无常主,爨无别膳,少长良贱不闻忿争,皆王氏化之。
后居隆兴
开禧三年冬十有二月己巳以疾终,寿七十有四。
明年嘉定改元冬十有二月壬申,葬隆兴新建县桃花乡白鹭岭。
孙男九:自适、自道、自逢、自迪、自述、自逊、自达、自远、自逸。
四明杨某铭曰:
宋母节义,秉心不贰。
此心即道,学子疑贰。
忠宣堂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四二、《漫塘集》卷二一、《景定建康志》卷二一、乾隆《镇江府志》卷四五
建安真侯将漕江东之明年,夷考前人名氏,曰:「惟忠宣范公实获我心」。
乃为堂以祠,复更命故双槐堂曰忠宣,朝夕游焉,以致其思。
大司成袁公其文弘雅,宜为祠记,以光昭忠宣之令德;
谓漫塘叟刘某少戆,宜述堂之所以名,以砭吾私。
叟不佞,窃惟国家仿古部刺史转运使江东以地大赋殷,委寄特重。
异时驾四牡而来,多巨公,有显迹,而忠宣无可书之事。
忠宣百五十馀年,其间绩用之湮晦何可胜计,而忠宣之名与日月悬,岂忠宣之所存与真侯之所思固不可迹寻欤?
夫好善恶恶,人心公理,一失其平则是非易位。
故爱君子必知其善之所不及,则君子勉而进于善;
疾小人必原其恶之所不至,则小人不狃于为恶。
君子进于善而小人服,小人不狃于为恶而君子安。
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而家而国所以平康也。
而季世君子不然,其爱同己太深,而疾小人已甚。
爱同己太深则以一人而信其类,以其得于彼,意其必不失于此,言出而和,不矫其非,事举而随,不要其弊。
幸其中而不倚、正而非激也则可,否则激而偏,尝试而误,而君子之道始诎。
疾小人已甚,则屏之去恐不速,丽之法恐不重,抉摘其隐微不俟其著,掇拾其既往不开其新。
幸其恶之稔、辞之屈也则可,否则有疑而甚之者矣;
疑之则是否莫辨,甚之则曲直有归,而君子之祸亟矣。
忠宣公其知之。
方其在江东,赋《思堂诗》,有曰「审虑敌权衡」,又曰「心虚照自明」,夫虚则无我,平则称物。
其后日规模,率昉乎此。
故在当时曰欧曰韩曰富曰司马,世所谓君子,公所藉以进者,而意向稍愆,公皆指其非;
曰章曰蔡曰邓,世所谓小人,公所坐以退者,而文致稍深,公皆以为过。
其持平此心,真不愧于权衡,而其识虑之远,则非浅鲜者可及。
故后之论者,谓使公之言行于熙、丰,必无元祐之纷更;
使公之言尽信于元祐,必无绍圣之反覆。
叟亦谓使公之生先于汉、唐之季,必无朋党之祸;
使公之死后于建中靖国,则崇、观憸人亦无所容喙矣。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尚忍言之!
真侯以道事君,以义正国,盖庶乎忠宣之为者,其升堂而思,夫岂徒哉!
名字不书,盖儿童走卒知而诵之。
若夫以忠宣所以事韩、富、司马诸公者事侯,他日将有人焉,仆老矣。
嘉定丙子腊日记。
寻山家 南宋 · 释文珦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路入深原三四里,林藏鸡犬十馀家。
村篱疏密齐栽枳,山崦高低尽种畬。
石罅春风生野笋,洞中流水出残花。
爱同樵客言幽事,不觉归途暮景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