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陇西李君墓志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君讳傪。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凉武昭王元盛之后。
曾祖如顺。
皇朝太子洗马
生大父元恭
开元中
文学政事历大理卿
判尚书吏部侍郎
侍郎生烈考讷。
官至太府寺丞
君承家休绪
少有令闻。
孝敬仁顺。
宏毅贞亮。
非礼不言。
见善必行。
行有馀力。
则覃思六经。
揭厉百氏。
是故淳秀之气。
播为文章。
发于事业。
难于进。
易于退。
道不苟行。
位不虚受。
常州刺史独孤公及之临舒城
闻而悦之。
辟为从事府。
迁于常州
君亦至焉。
独孤公文德为天下望。
君入则从容讨论。
出则勤虑政事。
议者以君建大名
致厚位。
必自此始。
不幸短命。
享年若干。
大历十二年春三月甲子
寝疾而没焉。
呜呼。
天与之才。
天与之器。
不与之寿。
不与之位。
天何言哉。
君娶范阳卢韶女。
一子越在襁褓。
哭泣无主。
其仲兄武进迅。
衔天伦之哀。
卜筮。
是月既望
抱其孤送君之丧。
权窆于正勤佛寺之北原。
时不利。
不克反葬故也。
友人安定梁肃
纪其终始德善著于石。
俾来者有以知君子之墓云。
独孤常州福建李大夫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年月日。具官某。
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福建都团练使李公之灵。
呜呼。宗祏储祉。
元纯降气。炳灵于公。
才全德充。宽仁愿恭。
高朗昭融。文学政事。
仪刑王风。帝谓叔父。
闽实下国。出作侯伯。
导之以德。内抚罢人。
外攘剧贼。文武为宪。
柔嘉是则。我教用宣。
我民既安。伫登岩廊。
为国羽翰。彼高者天。
胡莫祐贤。人之云亡。
曾不永年。呜呼哀哉。
某往忝谏臣。在公下列。
周旋献纳。以日继月。
海运方远。抟风未歇。
不虑不图。音徽已沫。
暮律严苦。降霜肃杀。
临歧一觞。以抒惨怛。
呜呼哀哉。尚飨。
独孤常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大历十二年岁次丁巳五月朔日。门生安定梁肃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常州刺史河南独孤公之灵。
呜呼。閒气炳灵。
降生哲人。何辜今人。
而丧斯文。岂上天不仁。
道之将废。奚盛德之淳懿。
忽中年而下世。蹈得仁之机。
颜子不幸。负王佐之才。
贾生屏外。其明尚晦。
其用未大。藏舟遽移。
梁木斯坏。呜呼哀哉。
追惟哲人。应运而生。
行在五常。志在六经。
博厚温良。直方而明。
天纵多才。蔚为时英。
孔门四科。洪范三德。
总于公躬。率履不忒。
颂声既微。郑卫横塞。
或游或僻。时万时亿。
公当其时。载振其维。
宪章典谟。为学者元龟。
文哉郁乎。文实在兹。
伊昔策名东堂。作尉西华
仙掌函谷。驰休声于天下。
逮乎拾遗君前。考礼太常
献可之词。直而含章。
建言削藁。故海内莫扬。
旋议庙祧。乃正谥法。
享帝之礼。终焉允洽。
名正言顺。事深体合。
垂后可大。贤人之业。
起草剖符。出临濠舒。
二邦之民。傒我而苏。
恺悌之化。风行露濡。
兰陵之郊。人散政弛。
清净之德。下车则治。
比迹召父。视人如子。
阖境熙怡。有礼知耻。
朝思黄霸。人仰安石
霄汉在目。岩廊咫尺。
不留不处。坐而遐举。
不虑不图。忽焉倾徂。
遐迩震骇。士民号呼。
罢韨辍舂。相吊路隅。
呜呼哀哉。顾惟小子。
慕学文史。公初来思。
拜遇梅里。如旧相识。
绸缪慰止。更居恤贫。
四稔于此。尝谓肃曰。
为学在勤。为文在经。
勤则能深。经则可行。
吾斯愿言。勉子有成。
又曰。文章可以假道。
道德可以长保。华而不实。
君子所丑。敬服斯言。
敢忘永久。若乃室中函丈之席。
林下清觞之宴。陪李膺之泛洛。
叔子之登岘。亟承国士之遇。
又忝公车之荐。奉明诫以周旋。
尽深衷于眷盼。惟吉凶之倚伏。
若纠纷之相缠。追吊鵩之占日。
康成之梦年。不云坐奠。
不暇撤悬。秦医匪救。
孔祷徒然。瞬息之閒。
音容莫传。痛心惊骨。
不可问天。呜呼哀哉。
平居所好。修竹芳草。
暇日之娱。左琴右书。
微言雅典。断而不续。
高斋已空。兰蕙犹馥。
门人行恸。稚子抱哭。
语言在耳。悽惨满目。
呜呼哀哉。览遗编以流泪。
痛明德以无还。抚诸孤之尚藐。
庶盛烈之斯存。乡路千里。
归期九原。寄觞豆以写心。
见平生之厚恩。呜呼哀哉。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常州刺史充本州团练守捉使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谥议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八
议曰。
独孤及刚方直清。
根于性术。
其修身莅官。
确然处中。
立言遣辞。
有古风格。
辨论裁正。
昭德塞违。
浚波澜而去流荡。
得菁华而芟枝叶。
其抠衣入室之徒。
皆足以掌赞书而秉方册。
则及之为文。
可以徵矣。
其为博士时。
有上议景皇帝不宜为太祖者。
诏下庶官。
举夏殷周汉之故事。
尊祖配天之大旨。
以为景皇始封于唐。
天所命也。
于是定议。
为一代典法。
新平长公主之子裴仿尚永清公主
欲以他族主婚。
时相礼。
上陈不可。
竟得以裴仆射遵庆为主。
当时称之。
吕諲卢奕郭知运之谥。
用礼文宪度。
得褒贬之正。
凡所往复。
词旨坚明。
其理舒州
属岁饥旱。
邻郡庸亡。
什四已上。
而舒人生聚悦安。
不知凶年。
优诏褒异。
就锡金紫。
其初在濠。
其后在常。
皆因俗为理。
人用爱戴。
虽不得居公卿长帅之任。
然其奉常议论。
三郡绩用。
亦足以列于文苑。
附于循吏。
按谥法曰。
博闻多能曰宪。
献可替否曰宪。
酌三王四代之典训。
作为文章。
以辅教化。
是为博闻。
位参中外。
必以称职闻。
是为多能。
定宗庙之飨为献可。
正婚姻之主为替否。
有司稽美行而易其名者。
谥及曰宪
谨议。
兵部郎中杨君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周家忠厚。
文章备乎二代。
先师有郁郁之叹。
故周任史克仍叔吉甫之伦生焉。
汉氏刬烦苛。
宏利泽。
训辞深厚。
议论宏大。
贾谊扬雄司马迁相如之才出焉。
唐兴几二百岁。
绍闻周汉之逸轨。
以人文华国
犹云汉之为章于上。
江汉之为纪于下。
九功成焉。
百度贞焉。
王泽浃洽。
故斯文焕发。
秉笔之士。
皆欲溯末流而挹清源
坺埃壒而栖颢气。
至若词合雅。
言中伦。
疏通而不流。
博富而有节。
洁静夷易。
得其英华者。
其宏农杨君欤。
君讳凝。
字懋功
孝弟纯懿。
中和特立。
早岁违难于江湖间。
与伯氏嗣仁叔氏恭履修天爵。
振儒行。
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
易象之懿文。
孔门之言诗。
皆生知之。
进士甲科
贤公交辟。
典校秘书
四迁至冠柱后惠文。
徵拜左史
司封员外左司郎中
不附离权右。
阴为所中。
以其外相师律。
非君莫可。
他日计事如京师
复命于梁会。
其帅既殁。
军司马代之。
诏未下。
兵火气燄。
杀人以逞。
明神佑善。
独脱死地。
中贵人持尺一诏书徵还。
燕居四年。
不交人事。
磅礡三古。
推明六义。
措迹愈退。
而属词愈精。
恭履捐馆一纪。
君与嗣仁倍手足之爱。
壬午岁
嗣仁中执法廉湘中七郡风俗。
君起家为兵部郎中
伯仲昌大。
辉华中外。
方将乘迅飙。
摩赤霄。
极文采之用。
为太平嘉瑞。
协书命于谟训
荐声诗于郊庙。
命屈其才。
末如之何。
君尝以为尚气者或不能精密。
言理者或不能彪炳。
镂烝彝景钟与缘情比兴者。
或不能相为用。
仲宣体弱。
公干未遒。
才难而力不足。
从古所病。
懋功于六经百氏之中。
如良金巧冶。
锻鍊在手。
而又弛扃防。
隳约束。
恬然而据上游。
坦然而蹈中行。
其叙事推理。
况今据古。
多而不烦。
简而不遗。
弥纶条鬯。
无入而不自得。
所著文一百四十馀篇。
歌诗倍之。
皆天球大圭
奇采逸响。
不待数珩璜佩玦之目。
然后知其妙。
噫。
自天宝已还。
操文柄而爵位不称者
德舆先大夫之执曰赵郡李公遐叔
河南独孤公至之
狎主时盟。
为词林龟龙。
止于尚书郎二千石
属者亡友安定梁肃宽中
平夷朗畅。
杰迈间起。
博陵崔鹏元翰
博厚周密
精醇不杂。
二君者。
虽尝司密命。
赞书
而终不越于谏曹计部。
懋功亦以中兵下大夫奄忽不淑。
岂造物者不与其全欤。
复舛错欤。
此吾徒故人所以索然出涕。
而有百身之痛也。
嗣仁类其文为二十篇。
缄词甚哀。
猥见授简。
德舆早辱厚善。
忘其不能。
其代德家法。
与践履始中终之说。
嗣仁刻石纪墓。
既详言矣。
徒采其述作大旨。
直书以缀于篇。
独孤常州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
维贞元二十年岁次甲申十一月戊申朔礼部侍郎权德舆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常州刺史独孤宪公十四丈之灵。
呜呼。德充而位不配。
才大而年不遐。稽于赋命。
从古太息。伏惟蕴大雅之恺悌。
遵六二之直方。作为文章。
律度当世。灿如日星。
炳若龟龙。施于政事。
表率万国。三郡洽和。
四方鼓舞。而不得宏大志业。
殁于中年。岂洪钧造物。
使才命相盭。先师罕言。
末如之何。伏以夫子笃忘形之契。
小人展无容之敬。去世二纪。
清风凛然。顾以息女。
归公爱子。虽不获逮事。
而备承家法。况兹菲薄。
实忝眷私。辨方之年。
违难于江徼。志学之岁。
伏谒于郡斋。典司礼职。
尝奉易名之议。向仰德门
今承合姓之重。话言诱掖。
造次敢忘。德容硕姿。
髣髴在目。自为声举之旧。
今则之欢。二孤纯孝。
遗烈钟美。鲜原改卜。
日月有时。酒殽静嘉。
式荐灵位。尚飨。
独孤常州集序 唐 · 李舟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三
传曰。
物生而后有象。
象而后有滋。
滋而后有数。
数成而文见矣。
始自天地。
终于草木。
不能无文也。
而况于人乎。
且夫日月星辰。
天之文也。
邱陵川渎。
地之文也。
羽毛彪炳。
鸟兽之文也。
华叶彩错。
草木之文也。
天无文。
四时不行矣。
地无文。
九州不别矣。
鸟兽草木之无文。
则混然而无名。
而人不能用之矣。
人无文。
则礼无以辨其数。
乐无以成其章
有国者无以行其刑政。
立言者无以存其劝诫。
文之时用大矣哉。
在人贤者得其大者。
礼乐刑政劝诫是也。
不肖者得其细者。
或附会小说以立异端。
或雕斲成言以裨对句。
或志近物而玩童心。
或顺庸声以谐俚耳。
其甚者则矫诬盛德。
污蔑风教。
为蛊为蠹。
为妖为孽。
噫。
文之弊有至是者。
可无痛乎。
天后朝。
广汉陈子昂
独溯颓波。
以趣清源
自兹作者。
稍稍而出。
先大夫尝因讲文谓小子曰。
吾友兰陵萧茂挺赵郡李遐叔长乐贾幼几
洎所知河南独孤至之
皆宪章六艺。
能探古人述作之旨。
贾为玄宗巡蜀分命之诏。
历历如西汉时文。
若使三贤继司王言。
或载史笔。
则典谟训诰誓命之书。
可彷佛于将来矣。
呜呼。
三公皆不处此地。
而运蹇多故。
独孤常州刺史
享年亦促。
岂天之未欲振斯文耶。
小子所不能知也已矣。
常州
有遗文三百篇
安定梁肃编为上下帙。
分二十卷。
作为后序。
常州爱士。
最为所重。
讨论居多。
故其为文之意。
能言之。
比葬。
博陵崔贻孙又为神道碑。
悉载行事。
而痛其不登论道之位。
崔公刚而好直
其词不党。
君子谓之知言。
班孟坚美汉得人之盛。
曰文章则司马迁相如
又曰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是则四君子者。
有汉之文雄欤。
然而无乡曲之誉。
亏大雅明哲保身之美。
相如薄于贞操。
涤器受金之累。
无威仪。
遗文以缪。
而身几不免。
多为歌颂。
当时议者以为淫靡不急。
其他无闻焉。
大较词人多陷轻躁。
否则愞狭迂僻。
于事放弛。
其能蹈履中道。
可为物主者寡矣。
孰与常州发论措词。
皆王霸大略。
孝悌之
达于神明。
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当官正色。
不畏强御。
加之以仁惠爱物。
吏民敬畏。
而文又如是乎。
其馀则二君既言之矣。
今亶录崔氏之作。
缀于篇末云尔。
毗陵东山835年 唐 · 李绅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东山毗陵驿,南连水西馆,馆即独孤及在郡所置,荒废已久。至孟公简重修,植以花木等,可玩。孟公在郡日,余以校书郎从役,同宴于此,今则荒废仍旧。
昔人别馆淹留处,卜筑东山学谢家。
业桂半空摧枳棘,曲池平尽隔烟霞。
重开渔浦连天月(一作日),更种春园满地花。
依旧秋风还寂莫,数行衰柳宿啼鸦。
杨郎中796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月日。
乡贡进士李翱再拜。
前者以所著文章献于阁下。
累获咨嗟。
勤勤不忘。
率性多感激。
每读古贤书。
有称誉荐进后学之士。
则未尝不遥想其人。
若与神交。
太息悲歌。
夜而复明。
何独乐已往之事哉。
诚窃自悲也。
临空文。
尚慨慕如不足。
况亲遇厥事。
观厥人哉。
幸甚幸甚。
自属文。
求举有司。
不获者三。
栖遑往来。
困苦饥寒。
踣而未能奋飞者。
诚有说也。
窃惟当兹之士。
立行光明
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
不过十人焉。
其五六人。
则本无劝诱人之心。
虽有卓荦奇怪之贤。
固不可得而知也。
其馀则虽或知之。
欲为之荐言于人。
又恐人之不我信。
因人之所不信。
复生疑而不自信。
自信且犹不固。
矧曰能知人之固。
是以再往见之。
或不如其初。
三往见之。
又不如其再。
张燕公之于房太尉
独孤常州之于梁补阙者。
讫不见一人焉。
夫如是。
则非独后进者学浅词陋之罪也。
抑亦先达称誉荐进之道有所不至也。
孔子曰。
举尔所知。
古君子于人之善。
惧不能知。
既知之。
耻不能举之。
能举之。
耻不能成之。
者。
穷贱朴讷无所取。
然既为阁下之所知。
敢不以古君子之道有望于阁下哉。
不宣。
载拜。
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唐 · 崔恭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叙曰。
皇甫士安志好閒放。
不荣轩冕。
导情适志。
作高士传。
赞记遗韵。
风猷尚在。
而公早从释氏。
义理生知。
结意为文。
志在于此。
言谈语笑。
常所切劘。
心在一乘。
故叙释氏最为精博。
皇甫士安之所素尚。
亦相放焉。
则今天台大师元浩之门弟子也。
抠衣捧席。
与余同焉。
故能知其景行。
收其制作。
编成二十轴以为儒林之纲纪云。
若夫明是非。
探得失。
乃作西伯称王议。
宗道德。
美功成。
磻溪四皓钓台圯桥碑。
絜当世。
激清风。
作先贤赞独孤常州集序观讲论语序。
美艺文。
善章句。
李补阙集序隐士李君遗文序。
备教化。
彰讽咏。
中书侍郎太子太傅李公集序开国公包君集序。
总名实。
树遗风。
常州独孤公遗爱颂太常卿常山郡开国公崔公神道碑。
恶戎丑。
思康济。
作兵箴。
叙宗系。
思祖德。
作述初赋。
病流滥。
悦故居。
作过旧园赋。
明大道。
宗有德。
作受命宝赋。
其馀言志导情。
记会叙别。
总存诸集录。
归根复命。
一以贯之。
作心印铭。
住一乘。
明法体。
作三如来画赞。
知法要。
识权实。
天台山禅林寺碑。
达教源。
周境智。
作荆溪大师碑。
大教之所由。
佛日之未忘。
盖尽于此矣。
若以神道设教。
化源旁济。
泗州开元寺僧伽和尚塔铭。
言僧事。
齐律仪。
过海和尚塔铭幽公碑铭。
释氏制作。
无以抗敌。
大法将灭。
人鲜知之。
唱和之者或寡矣。
故公之文章。
粹美深远。
无人能到。
此事可以俟于知音。
不可与薄俗者同世而论也。
余之仰止。
未尽其善。
盖释氏之鼓吹欤。
诸佛之影响欤。
余所不者。
道其穷欤。
常怀不言之叹。
杳冥之恨。
尔后之人。
识达希夷。
意通响象。
知我之言之不怍耳。
若以叙人伦。
正褒贬。
则人皆知之。
非独情至而称其制作也。
大约公之习尚。
敦古风。
阅传记。
硁硁然以此导引于人。
以为其常。
米盐细碎。
未常挂口。
故鲜通人事。
亦贤者之一病也。
夫子所谓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故无适时之用。
任使之勤。
余故以皇甫士安比之。
管夷吾诸葛亮
留心济世。
自谓栋梁。
则非公之所尚也。
所谓善古而不善今。
知贤而不知俗。
故论赞碑颂。
能言贤者之事。
不能言小人之称。
享年若干。
以某年月日。
终于长安某里。
朝廷尚德。
故以公为太子侍读
国尚实录。
故以公为史馆修撰
发诰令。
敷王猷。
故以公为翰林学士
三职齐署。
则公之处朝廷。
不为不达矣。
年过四十。
士林归崇。
比夫颜子黄叔度
不为不寿矣。
其碌碌者。
老于郎署
白首人世。
又何补哉。
于达者不可以夭寿之叹。
而病于促数焉。
公遗孤殁后而生。
今已成立。
则友朋之知臧孙之后。
存于此也。
中书舍人吴郡朱府君神道碑 五代 · 李纾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极以象为文。
三辰章焉。
地以植为文。
百卉昌焉。
辟以诰为文。
万宇扬焉。
故三才之文。
人文为至。
三代之文。
周文为备。
秦汉承式。
简而未宏。
魏晋继轨。
则而方丽。
河朔也。
其流靡清。
至江介也。
其细已甚。
以逮于亡隋焉。
国朝铲迩代之弊。
振中古之业。
掌文命官。
发华归本。
出入二百载。
上下十数公。
灿灿然与汉魏同风矣。
而旷士之制博而通。
豪士之制英而辩。
道流之制精而密。
君子之制直而温。
吴郡朱君。
其君子欤。
讳巨川
字德源
嘉兴人也。
此邦之人。
不学则农。
苟违二业。
必自他邑。
故王父举茂才
先子举孝廉。
皆在上第。
君以文承祖
以经传代。
行中规。
身中度。
阳休于气。
和积于中。
而藻之以文章也。
年二十明经擢第。
尝著四皓碑。
磅礡君臣之际。
表章出处之迹。
正或蒙难。
显黜于晦。
柔能丽明。
语贤于默。
道宏藏衎。
义与定倾。
识者已知其有易谅佐检之风矣。
其后北戎病燕。
华夷争土。
率先心计。
絿竞力刑。
潜不隐鳞。
飞不藏羽。
而君深居里巷。
鲜越户庭。
靡躬靡亲。
不以洁羞膳。
不蚕不绩。
不以献温凊。
行之有馀。
重志于学。
考经义之笺训。
撰策书之赞叙。
每立新评。
必度常均。
将欲含坚超长。
针肓起疾矣。
又著睢阳守城论一篇。
以为义者忠之徒。
廉者节之本。
苟忘义以自重。
是临节而可移。
固以探二公之心。
垂万古之训。
使违难者销声以结舌。
苟生者寄愧而终身。
斯深于春秋。
而不义者远矣。
御史大夫李季卿实举贤能。
左卫率府兵曹参军
户部尚书刘晏精求文吏。
睦州录事参军
濠州独孤及悬托文契。
举授钟离县大理评事
沔鄂联帅独孤问俗忻慕士程。
表为从事
授监察殿中等御史
数公皆人之望也。
士趋于门。
犹恐不及。
君辟其府。
未尝有容。
至于干固守成。
平端吏职。
所至蒙其福利。
所奉由其重轻。
人皆诵之。
君以为耻。
州牧御史大夫李涵推善里仁
拜章特徵。
左补阙内供奉
行以直闻。
文以正举。
皆君之素也。
况官以谏为名乎。
傅纳从容。
休问昭晰。
由是擢起居舍人知制诰
司勋员外郎
掌诰如初。
中书舍人
锡以章绶。
凡载书之传信者。
赞书之加命者。
诏策之封崇者。
悯策之褒厚者。
其词必温。
其道必直。
洪而不放。
纤而不繁。
实根作者之心。
无愧前人之色。
前后时宰
佥称任职。
其小成也。
犹尝秉考秀之刀尺。
掌条流之衡度。
而焦明颠于层旻。
飞黄顿于局路。
此人情所以为恸。
天问之所宜赋也。
建中四年三月九日
遘疾终于上都胜业里私第。
春秋五十有九。
其年七月七日
归窆于本县西上蔡原旧茔。
礼也。
诏以侍御从之华州刺史
俾所在州县。
续食以过丧。
诏恩之崇。
终始加等。
朱氏之先。
出自颛顼
吴回后也。
建国曰邾。
有仪父勤王之义。
去邑为朱。
有平原佐汉之绩。
博以忠辅显。
云以义烈闻。
从吴为世家。
在晋为冠族。
以至于曾祖伯道
皇朝襄州司马
贞筠
皇朝筠州丰利县
父循。
洗马
君即洗马府君元子
呜呼。
嘉禾之偏。
宰树焉依。
崇邱即高。
大寝重润。
元精之发。
回复其中。
故君生受英华之气。
殁归隐厚之邃。
宜其腾振洪徽。
延垂庆嗣也。
子宿。
纂祖之武。
得君之文。
甫逮弱龄。
擢登秀士。
与其弟端靖定等。
遐护归輤。
进拜先友。
哀托斯铭。
往旌不朽。
铭曰。
猗朱君。
秉国文。
星回汉。
鼎歊汾。
丹素绚。
雅郑分。
音扣玉。
气飘云。
才日新。
行日闻。
夷道
夭中身。
霈洪私。
赠朱轮。
吴邑
灵海滨。
降精英。
积氤氲。
地贞吉。
宅还真。
门修夜。
非我
耸孤石。
垂后人。
祖宗配郊位议 闽国至宋初 · 陈致雍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三
臣伏闻禘郊祖宗配食之文。其来有秩
以远祖而配者。则始封之君是也。
若皇唐奉太祖景皇帝冬至圜丘夏至方丘法周人郊后稷之义也。
以近祖而配者。受命之君是也。
高祖神尧皇帝孟春配祈谷。法周人祖文王之义也。
太宗文皇帝孟夏配雩祀。法周人宗武王之义也。
国家宪章三代。专配郊丘。
得礼之正也。自开元中不用太祖景皇帝配天地。
高祖神尧皇帝配天地。谓高祖受命之君。
有天下不因于景皇帝至永泰元年
太常博士独孤及议云。太祖景皇帝柱国之任。
翼周弼魏。肇启皇业。
逮封于唐。高祖因之。
以有天下之号。天之所命也。
亦犹后稷始封之祖。若废配天地。
太祖之庙毁也。二年。
礼仪使杜鸿渐独孤及议同。自是相承复依武德贞观故事。
不用开元礼文。我烈祖再造区宇。
建七世之庙。奉高祖居昭穆之上。
景皇帝不在太祖之位。故以高祖配天地。
太宗配雩祀。所以配雩祀者。
盖兴复以来。未暇祈谷之祭故也。
窃以高皇帝烈祖。功格上元
居百世以不迁。继中兴而垂统。
礼合跻升之义。位崇昭配之文。
修撰高远所奏。未协旧章。
然则国朝大祀。岁只有三。
若上迁太宗文皇帝配皇地祗。是祖宗皇帝之功有差。
父子之伦不叙。子虽齐圣。
不先父食。人所以郊祀后稷
宗祀文王。以后稷为天地之主。
文王避祖之位。今或依奏。
以太祖配皇地祗。则于礼无谓。
未若建孟春祗谷一祭。以太宗从下佐食。
然可奉烈祖高皇帝孟夏配雩祀。使尊祖之礼得申。
免齐圣之食有黩。考古沿酌。
庶协执中。伏请更下尚书省众官定议。
滁州官舍 其二 995年 北宋 · 王禹偁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失职金銮假一麾,琅邪山色绕城池
解龟且作三年调,下马先吟八绝诗。
勾检簿书宁免(原作失,据赵本、经锄堂本改)俗,逢迎使命亦随时。
公馀不敢妨吟咏,异日声名继至之(自注:独孤及字至之滁州刺史。)
评唐贤论议 北宋 · 孙何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八
夫治世之具,莫先乎文;
文之要,莫先乎理。
文必理而方工者,惟论议为最。
然繇斯而谈,则驾说立言者,不得不以为己任也。
唐虞已往,治道尚简;
三代之际,见于六经,此不书也。
两汉间鸿儒间出,犹为、刑名、权霸所杂。
魏晋已降,文体卑贱,固不足论。
若乃羽姬翼孔,卓尔大得,根仁柢义,动为世法者,独唐贤为最。
所著论议,杰然尤异者,若牛相僧孺《从道善恶无馀》,皇甫湜《纪传编年》、《夷惠清和》,独孤常州及吴季札》,权文公德舆两汉辨士》等论,高仆射郢《鲁用天子礼乐》,韩吏部愈范蠡大夫种书》,吕衡州温功臣恕死》,白宫傅居易晋恭世子》等议,或意出千古,或理镇群疑,或重定褒贬之误,或再正名教之失。
无之足以惑后人,有之足以张吾道云云。
唐文粹序大中祥符四年 北宋 · 姚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
五代衰微之弊,极于晋、汉,而渐革于周氏。
我宋勃兴,始以道德仁义根乎政,次以诗书礼乐源乎化。
三圣继作,晔然文明。
霸一变至于王,王一变至于帝,风教逮下,将五十年。
熙熙蒸黎,久忘干戈战伐之事;
侁侁儒雅,尽识声明文物之容。
《尧典》曰:「文思安安」。
《大雅》云:「济济多士」。
盛德大业,英声茂实,并届于一代,得非崇文重学之明效欤?
况今历代坟籍,略无亡逸,内则有龙图阁,中则有秘书监
崇文院之列三馆国子监之印群书,虽唐汉之盛,无以加此。
故天下之人,始知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
撰述纂录,悉有依据。
由是大中祥符纪号之四祀,皇帝祀汾阴后土之月,吴兴姚铉集《文粹》成。
《文粹》谓何?
纂唐贤文章之英粹者也。
《诗》之作,有雅颂之雍容焉;
《书》之兴,有典诰之宪度焉。
礼备乐举,则威仪之可观,铿锵之可听也。
大《易》定天下之业,而兆乎爻象。
《春秋》为一王之法,而系于褒贬。
若是者,得非文之纯粹而已乎?
是故志其学者必探其道,探其道者必诣其极。
然后隐而晦之,则金浑玉璞,君子之道也;
发而明之,则龙飞虎变,大人之文也。
自微言绝响,圣道委地,屈平宋玉之辞,不陷于怨怼,则溺于谄惑
汉兴贾谊始以佐王之道、经世之文,而求用于文帝忌才,卒罹谗谪。
其后公孙弘董仲舒晁错,咸以文进,或用或升,或黜或诛。
至若严助徐乐吾丘寿王司马长卿辈,皆才之雄者也,终不得大用,但侍从优游而已。
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
至于魏晋,文风下衰,宋齐以降,益以浇薄。
然其閒鼓曹、刘之气燄,耸之风格,舒之清丽,蔼之婉雅,虽风兴或缺,而篇翰可观。
梁昭明太子统,始自楚《骚》,终于本朝,尽索历代才士之文,筑台而选之,得三十卷,号曰《文选》,亦一家之奇书也。
厥后徐、庾之辈,淫靡相继,下逮隋季,咸无取焉。
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
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
繇是嗣兴,李、杜杰出,六义四始,一变至道。
张燕公以辅相之才,专撰述之任,雄辞逸气,耸动群听
苏许公继以宏丽,丕变习俗,而后萧、李以二《雅》之辞本述作,常、杨以三《盘》之体演丝纶,郁郁之文,于是乎在。
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邃古,以二帝、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陵轥轹,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夷坦。
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湜又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悬诸日月。
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杨、孟,斯得之矣。
至于贾常侍至李补阙翰、元容州结独孤常州及吕衡州温梁补阙肃权文公德舆刘宾客禹锡白尚书居易元江稹,皆文之雄杰者欤。
世谓贞元元和之间,辞人咳唾,皆成珠玉,岂诬也哉!
今世传唐代之类集者,诗则有《唐诗类选》、《英灵》、《间气》、《极玄》、《又玄》等集,赋则有《甲赋》、《赋选》、《桂香》等集,率多声律,鲜古道,盖资新进后生,干名求试者之急用尔,岂唐贤之文迹两汉、肩三代而反无类次,以嗣于《文选》乎?
铉不揆昧懵,遍阅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撷华,十年于兹,始就厥志。
得古赋、乐章、歌诗、赞、颂、碑铭、文论、箴、议、表奏、传录、书序,凡为一百卷,命之曰《文粹》。
以类相从,各分首第门目。
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
夫群贤之作也,气包元化,理贯六籍,虽复造物者,固亦不能测研几而窥沈虑。
故英辞一发,夐出千古,琅琅之玉声,粲粲之珠光,不待汎天风、激深波而尽在耳目。
于戏,李唐一代之文,其至乎!
按:《唐文粹》卷首,四部丛刊本。又见《文章类选》卷六,《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二。
啸台 北宋 · 宋庠
 押词韵第二部
孤壁横天畿,岿然袤寻丈。
恭承晋高士,尝此摅遐想。
临风挹胜轨,意若无今曩。
当涂昔战龙,典午方搆象。
忠贤履危运,鳞羽婴密网。
烈烈炽邦刑,耽耽剪人望。
膏砧斧,涛舒受羁鞅。
先生机且神,妙用包群枉。
兀尔谢将迎,隤然寄昏放。
礼法虽我雠,智恬非外奖。
恻怆广武游,留连步兵酿。
朅来桑梓国,凭高念长往。
舒啸万籁先,浮精九皇上。
归禽宛颈还,秣驷临刍仰。
当日天地心,寥寥共悲壮。
咄嗟涉千祀,隐轸存遗壤。
临岸知是非,俎豆犹彷像(自注:邑东故祠在焉。)
我来一倾耳,城隅断馀响。
枭鹗愁空林,狐狸语平莽。
高韵邈已徂,清铭复谁赏(自注:唐人独孤及啸台碑铭,近年邑人浚池得之。)
尝闻史氏传,涂穷辄怊怅。
正人与直辔,何代非流荡。
淳风日已微,投辞谢精爽。
季札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一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圣宋文选》卷一五
夫殣一身以存万代君臣上下之分者,也;
墟一国以存万代父子兄弟之亲者,季札也。
噫!
非茍义也,非茍让也。
之明且智,岂不知之不仁,涂炭天下,武王顺乎天而应乎人,以至仁而伐至不仁,提民涂炭中,至于安乐泰然也?
盖以谓,舜禅禹,禹传子,天下之大公也。
而舜,贤也;
禹,贤也;
启,贤也。
之禅让,禹之传嗣,皆与贤也,可以法。
汤伐桀,武伐纣,虽天下之大义,而,君也,汤、武,臣也,以臣伐其君,不可以训。
、禹皆传乎贤,而汤始以臣伐桀。
汤既以臣伐桀而自为君,武王又以臣伐纣而自为君,且大惧后世不知有、禹之以大公之命而传乎贤,但知汤、武之以大义伐,而将有假大义之名戕贼篡弑其君者,故谏于马前,死于首阳
噫!
非茍义也,存万代君臣上下之分也。
季札之明且智,岂不知吴国季子则存,以诸樊则亡?
岂不知能保其先人之国则为孝,覆绝其先人之祀则为不孝?
盖以谓父与子,天下之大亲也;
兄与弟,天下之大伦也。
周室既衰,王政绝矣,天子争立,诸侯篡夺,弟杀其兄,子弑其父,无国无之。
且大惧后世不知有父子之亲、兄弟之爱,皆以为子得以篡其父,弟得以夺其兄,则亲爱灭矣,故皏以子臧,让于诸樊
噫!
季札非茍让也,存万代父子兄弟之亲也。
且非夷、齐,则后世弑君接踵矣;
季札,则后世杀父继踵矣。
独孤及作《季札论》云云者,岂知季札之所存也?
吁!
徒知废先君之命非孝,灭其国不仁,独不知奉先君以为孝,孝之末也;
全一国以为仁,仁之小也。
与其奉先君已没之命,孰若存先王大中之教!
与其全一国将坠之绪,孰若救万世篡弑之祸!
呜呼!
季札之意远哉!
岂知之也。
孔子伯夷叔齐曰:「古之贤人也」。
季札曰:「吴之习礼者也」。
王景仁1040年 北宋 · 苏舜钦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七、《苏学士文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启:某资虽颛庸,心辄喜善,敢缘世契,上布公言。
某昨任长垣县,有尉王景仁者,性质惇淳,所向通彻。
徇公之外,好学不倦,才行卓越,可以制事厉俗,其文词有唐梁肃独孤及之风。
雅尚退默,不高人以声,故沈顿贱仕,未为位上者所引拔
阁下服天子之命,专按举之职,寰内之吏,贤不肖得以进退之。
敢以斯人置于门下,幸赐荐籍,以为光宠,足使列邑闻之,竦然知劝,亦阁下之所乐行也。
风威所临,洞鉴不隔,安敢自任愚瞽,上欺高明。
真悫之诚,幸冀采察,不任激切之至。
东山刺史独孤及所游) 北宋 · 刘敞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独孤刺史提千骑,飞盖驩游向此中。
高岸如今已成谷,还如岘首羊公
韦苏州集序 宋 · 王钦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〇、《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九
韦苏州,唐史不载其行事,林宝姓纂》云:「周逍遥公之后,左仆射扶阳公待价生司门郎中令仪,令仪生銮,銮生应物应物监察御史河东节度掌书记庆复」。
李肇《国史补》云:「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得风韵。
详其集中诗,天宝时扈从游幸,疑为三卫
永泰中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
大历十四年,自鄠县制除栎阳,以疾辞,归善福精舍。
建中二年,由前资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改制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
贞元初,又历苏州,罢守,寓居永定精舍。
其后事迹究寻无所见」。
又云:「开元以后,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宁、李馆陶郑广文、元鲁山萧功曹张长史独孤常州崔比部补阙韦苏州
以集中事时人所称考其仕宦本末,得非遂止于苏邪」?
白居易苏州刘禹锡》诗云「敢有文章替左司」,左司盖谓应物也,官称亦止此。
有集十卷,而缀叙猥并,非旧次矣。
今取诸本校定,仍所部居,去其杂厕,分十五总类,合五百七十一篇,题曰《韦苏州(旧或云《古风集》,别号《澧上西斋吟稿》者又数卷。)》,可以缮写。
嘉祐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原王钦臣记。
按:《韦苏州集》卷首,四部备要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