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对诏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主名为谁 西汉 · 淳于意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七
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臣意对曰: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得见帅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臃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代者经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臃肿,尽泄而死。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热气已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病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逖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蹙人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溺赤也。
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牵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间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贤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滫。滫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沈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溺赤。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法曰:「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即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脉法曰:「不平不鼓,形弊」。此五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此两络脉绝,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热者,言其人尸夺。尸夺者,形毙;形毙者,不当关灸针石及饮毒药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捐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后三日而当狂者,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遗精瘕也」。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内史臣繇曰:「中尉不复自止于内,则三十日死」。后二十馀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气也。右脉口气至紧小,见瘕气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决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阴搏,溲血如前止。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风者,饮食下溢,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齐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诊其脉,曰:「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病见寒气则遗溺,使人腹肿」。出于病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出于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蹶阴之动也。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腹之所以肿者,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
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饮酒大醉。
济北王召臣意诊脉诸女子侍者,至女子竖,竖无病。臣意告永巷长曰:「竖伤脾,不可劳,法当春呕血死」。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王曰:「是好为方,多伎能,为所是案法新,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万,曹偶四人」。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对曰:「竖病重,在死法中」。王召视之,其颜色不变,以为不然,不卖诸侯所。至春,竖奉剑从王之厕,王去,竖后,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厕,呕血死。病得之流汗。流汗者,法病内重,毛发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内关之病也。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甾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也,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察之如死青之兹。众医不知,以为大虫,不知伤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黄者土气也,土不胜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顺,及一时。其所以四月死者,诊其人时愈顺。愈顺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炙于火而以出见大风也。
甾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发未乾而卧。诊如前,所以蹶,头热至肩。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肋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见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临菑汜里女子薄吾病甚,众医皆以为寒热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发,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藏无邪气及重病。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阴处者顺死,喜养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针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阴病益衰,阳病益著,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馀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阴阳失矣。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蹶。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真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鞠,要蹙寒,汗出多,即呕血。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牡疝也。
臣意曰:他所诊其决死生,及所治已病众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皆异之,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问臣意曰:「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曰:「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问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及文王病时,不求意诊治,何故」?对曰:「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时,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身居阳虚侯国,因事侯。侯入朝,臣意从之长安,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易贸,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问臣意:「师庆安受之?闻于齐诸侯不」?对曰:「不知庆所所师受,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当以此故不闻。庆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
问臣意:「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欲悉教意方」?对曰:「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精良。臣意闻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臣意即往谒之。得见事之,受方化阴阳及传语法,臣意悉受书之。臣意欲尽受他精方,公孙光曰:『吾方尽矣,不为爱公所。吾身已衰,无所复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见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传人』。居有间,公孙光闲处,臣意深论方,见言百世为之精也。师光喜曰:『公必为国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临菑,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吾年中时,尝欲受其方,杨中倩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与公往见之,当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给富」。时者未往,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意以故得与殷善。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菑人宋邑。邑学,臣意教以五诊,岁馀。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岁馀。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馀。临菑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史记·仓公传》)」。
上疏言椒房用度 西汉 · 孝成许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妾誇布服粝食,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洿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覆问也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宫不属妾,不宜独取也。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妾以诏书矣。此二事诚不可行,唯陛下省察。宦吏忮很,必欲自胜。幸妾尚贵时,犹以不急事操人,况今日日益侵,又获此诏,其操约人,岂有所诉?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旧故,中宫乃私夺左右之贱缯,及发乘舆服缯,言为待诏补,已而贸易其中。左右多窃怨者,甚耻为之。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今吏甫受诏读记,直豫言使后知之,非可复若私府有所取也。其萌牙所以约制妾者,恐失人理。今但损车驾,及毋若未央宫有所发,遗赐衣服如故事,则可矣。其馀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前于今世而比之,岂可邪?故时酒肉有所赐外家,辄上表乃决。又故杜陵梁美人岁时遗酒一石,肉百斤耳。妾甚少之,遗田八子诚不可若是。事率众多,不可胜以文陈。俟自见,索言之,唯陛下深察焉(《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上无继嗣。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皇后乃上疏。)。
封谥樊重诏(永寿三年十月) 东汉 · 汉桓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存善继绝,食藉德贞。武骑都尉樊演高祖父重,以光武皇帝元舅,扶助中兴,追封寿张侯,谥曰敬。祖父茂,封冠军平望乡侯。五国并建,其二绝者嗣之(《东观汉记》,桓帝永寿三年十月幸云梦,至新野,公主寿张敬侯主庙,乙丑谥。)。
酒诲 其三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御览》作「升」,下同。),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是酷于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松尝以盛夏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二方化之,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意林》、《初学记》三、《御览》四百九十七、又七百六十、又八百三十。)。
论郤俭等事 其三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淳于意诊赵章,谓其命在五日,后至七日乃死。章嗜粥,内脏充实,故得延日也(《北堂书钞》未删改本一百四十四。)。
奏明帝外祖母服 三国 · 赵咨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哭敬侯夫人,张帷幕端门外之左,群臣位如朝,皇帝黑介帻,进贤冠皂服,十五举声则罢(《通典》八十一)。
四体书势 其一 古文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乌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案有脱文)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䔿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以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晋书·卫瓘附传》,《魏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
九贤颂 其四 华太尉 东晋 · 李充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三
亹亹敬侯,诞纵淑姿。
令迹凤翔,清尘龙飞。
魏敬侯卫觊碑阴文 魏晋 · 闻人牟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敬侯所葬之先域,城惟解梁,地即郀首。山对灵足,谷当猗□。势高而趣幽,形垣而背阜。凿室而可以蔽藏,不坟而所冀速朽。珍琦素白而靡尚,衣服随时而则有。故吏述德于隧前,门生纪言于碑后。白季居亭而已治,詹嘉在主而可友。处高摅之厚地,将秭亿而永久。所著述注解、故训及文笔等甚多,皆已失坠;所著《孝经》《固而》《仓颉冢碑》大篆书在左冯翊利阳亭南道旁,及《华山下亭碑增算状》,《殷叔时碑》、《魏大飨碑》、《群臣上尊号奏》及《受禅石表》文,并在许繁昌;《尊号奏钟元常书》,《受禅表觊》,并金针八分书也。太祖文帝等临诏令杂驳议上封事一百余条,《戒子》等散在人间,及碑石可见;树碑人郡国县道姓名,具如于后(《古文苑》)。
崔敬邕墓志铭(熙平二年十一月)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七
祖秀才讳殊,字敬异;夫人从事中郎赵国李炰女。父双护,中书侍郎、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夫人中书赵国李诜女。
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七
君讳敬邕,博陵安平人也。夫其殖姓之始,盖炎帝之胤。其在隆周,远祖尚父,实作太师,秉旄鹰扬,克佐揃殷。若乃远源之富,奕世之美,故以备之前册,不待详录。君即豫州刺史、安平敬侯之子。胄积仁之基,累荣构之峻,特禀清贞,少播令誉。然诺之信,著于童孺,瑶音玉震,闻于弱冠。年廿八而俊华茂实以响流于京夏矣。被旨起家,召为司徒府主簿,纳赞槐衡,能和鼎味。俄而转尚书都官郎中。时高祖孝文皇帝将改制创物,大崇革正,复以君兼吏部郎。诠叙彝伦,九流斯顺。太和廿二年春,宣武皇帝副光崇正,妙简宫卫,复以君为东朝步兵。景明初,丁母忧还家,居丧致毁,几于灭性。服终,朝廷以君胆量凝果,善谋好成,临事发奇,前略无滞,征群拜为左中郎将、大郎督、中山王长史。出围伪义阳,城拔凯旋,君有协规之效,功绩隆盛,授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临青男。忠勤之称,实显于兹。永平初,圣主以辽海戎夷,宣化伫贤,肃慎契丹,必也绥接,于是除君持节营州刺史、将军如故。君轩镳始迈,声猷以先,麾盖践疆,而温膏均被,于是殊俗知仁,荒嵎识泽,惠液达于逋遐,德润潭于边服。延昌四年,以君清政怀柔,宣风自远,征君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方授美任,而君婴疾连岁。遂以熙平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座于位。缙绅痛惜姻旧咸酸,依君绩行,蒙赠左将军、济州刺史,加谥曰贞,礼也。孤息伯茂,衔胶在疚,摧号罔诉,泣庭训之崩沈,泪松杨之崩沈,泪松杨之以树,洞抽绝其何言,刊遗德于泉路。其辞曰:
绵哉遐胄,帝炎之绪,爰历姬初,祖惟尚父。曰周曰汉,荣光继武,迈德传辉,儒贤代举。于穆睿考,诞质含灵,秉仁岳峻,动智渊明。育善以和,奖干以贞,响发邽丘,翼起槐庭。庆钟盛世,皇泽远融,入参彝叙,出佐边戎。谋成辕幕,绩著军功,伪城飙偃,蠢境怀风。王恩流赏,作捍东荒,惠沾海服,爱洽辽乡。天情方渥,简爵惟良,如何仓昊,国宝沦光。白杨晦以笼云,松区杳而烟邃,藐孤叫其崩怨,亲宾疯而垂泪,仰层穹而摧号,痛尊灵之长秘,志遗德兮何陈,篆幽石兮深隧。呜呼哀哉(碑拓本)。
唐太原府司录先府君墓志铭 中唐 · 卢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府君卢姓。其先姜氏。范阳人焉。十代祖后魏司徒敬侯尚之之允。盐山县尉知诲之子。讳涛。字混成。年十九。明经擢第。常调补安德县尉。佐幕迁左监门录事参军。转西华县令太原府司录。咸以抱德经物。不言而治。示清白而观国。蕴仁孝以克家。况学富文高。礼崇身俭。穆穆棣棣。夫何言哉。呜呼。昊天罔极。灾我于栾。皇天不吊。殃余乎蓼荼。天宝十二年癸已九月遇疾。精诚无感。祷祠不降。冬十月弥留大渐。五日。弃背于官舍。春秋五十有三。长子楹。不幸短命。无禄而终。哀哉。次子。前大理评事。栝。前杭州馀杭尉。札。前润州丹阳尉。槙构等。不天在疚。泣血存礼。其年十一月十八日。安厝于河南县万安山之阳。夫人荥阳郑氏。易州司马𣋞之女也。至若螽斯之德。鸤鸠之仁。为三族九姻之灵龟明镜矣。及先君违世。繄夫人拊鞠。教导训诱。克遂成立。享年六十有三。大历十年乙卯二月三十日。倾背于寿阳鹤邱县安定里之私第。等殃罚罪苦。号叩崩裂。无顾无复。何怙何恃。明年丙辰十一月乙卯十六日庚午。归葬于本茔合祔。从周制也。钦若祖德。诒厥孙谋。恭惟懿范。罔敢坠地。于戏。撰德行。存图史。诚孝子之节。著志铭幽础。衔酷何申。系曰。
于穆列考。猗那文母。道光邦国。德振今古。思皇多祜。维清缉熙。休有烈光。子孙其保之。呜呼苍天。白日昭昭。青松袅袅冥兮窅。寿堂𨳲兮切孤藐。
大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及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崇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岐国公杜公淮南遗爱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六
通天下之志者。在大君元臣之感会而已。成天下之务者。在知人安人之教化而已。孝文御宇。贞元十九祀。统烛偫生。德侔往初。建用皇极。泽流万国。淮南节度观察使左仆射相国杜公。政成入觐。乃三月壬子朔。登拜司空。秉钧居中。閒一岁。上皇承末命。越八月。皇帝受神器。弼亮三圣。谟明九功。当冢宰总已之任。护崇陵因山之制。尽董经费。以颁地贡。乃作司徒。式和人则。进封岐土。命赐备厚。均齐天下之政。茂遂万物之宜。遵道宏化。匪躬宣力。中外之重。必归于公。初公之入辅也。制诏副节度使兵部尚书王公为左仆射。代居师帅。州壤乡部。鳏孤幼艾。蒙公之化也久。感公之惠也深。郁陶咏叹。愿刻金石。王公累章上请。公辄牢让中止。至是复以邦人不可夺之诚。达于聪明。且用季孙行父请史克故事。故德舆得类其话言。而铺其馨香云。公字君卿。京兆杜陵人。不书名。尊大臣也。清明廉直。温毅宏重。易之道。本于健顺。忠智之谋。发为事业。虑善以动。得时大行。其初筮仕。州府交辟。韦尚书元甫实为已知。始自掾吏。累为命介。盈庭斗辨。积岁疑留者。片言以听断。含冤自诬。具狱论杀者。覆视而全活。江介吏师。以为神明。由殿中侍御史转主客员外郎工部郎中。再为抚州刺史。以御史中丞领容州刺史经略使。入为金部度支二郎中。复兼中丞。超拜户部侍郎。出为苏州刺史。属受代者以忧阕换饶州刺史。明年以御史大夫领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徵为尚书左丞。复以御史大夫领陕府长史陕虢都防禦观察使。岁在庚午。以礼部尚书至于是邦。禹贡淮海之域。职方东南之奥。产金三品。射利万室。控荆衡以沿泛。通夷越之货贿。四会五达。此为咽颐。初公之至也。岁丁骄阳。人有菜色。于是息浮费以悦之。蠲杂征以利之。夫家之税有冒没者。免其罪以购之。废居之豪有委积者。盈其直以出之。濒海弃地。茭刍填淤。一夫之勤。百亩可穫。终古遗利。沛然嘉生。成于指顾。得以蕃殖。先是营部未葺。囷仓未完。介夫半寓于仁祠。公聚或委于支郡。公乃虑材用。量事期。辑中权。规大壮。百堵皆作。三军宁宇。辕门言言。夏屋耽耽。可以张射侯。可以容宴豆。爰居爰处。而武备修矣。巨廪崇构。翚飞云矗。缩以板干。积如京坻。得盖藏之宜。协出入之制。多黍多稌。而礼节行矣。连营三十二。积谷五十万。工以悦使。人以乐成。又潴雷陂。以溉穑地。酾引新渠。汇于河流。皆省工费。而宏利泽。俄授左揆。竟参大政。加徐泗濠等州节度使。先皇帝在宥天下。推恩彭城。顾怀旧劳。复命其嗣。使得以州师建节。而公以二郡进律。惟公镇定一方。心平德和。言仁必及人。言智必及事。生聚教训。勤身急病。视阖境如枨闑之内。抚编人有父母之爱。因其习俗而均安之。识其惨舒而导利之。仕六朝而时推元老。踰二纪而再掌邦赋。扬美化于方志。流淑声于命书。其牧临川也。地参闽蜑。人本轻惰。化彼游手。敏于农功。坚旧防而时其蓄泄。当大旱而我有云雨。每岁徵令。归诸有司。克变输将之勤。不亏公上之入。因获赢利。悉赒困穷。其总司计也。权重轻以平物力。受比要以均财征。厚生而不匮。量入而有节。当一人注意之重。尽三接沃心之言。宰司沮伤。不得久处。其镇南海也。服岭阻深。族类猜害。涂巷狭陋。熛埃接连。忿懥相因。郁攸斯作。公乃修伍列。辟康庄。礼俗以阜。火灾自息。南金象齿。航海贸迁。悍将反覆。远夷愁扰。吏困沓贪。商久阻绝。公乃导其善利。推以信诚。万船继至。百货错出。邕部绝徼。裔人自擅。诱掖招徕。以威以怀。朱崖黎氏。保险三代。种落盘互。数犯吏禁。公麾偏师。一举而平。犷俗率化。原人得职。其登左辖也。纪律修明。清万事之本。其理分陕也。惠绥浃洽。宏二南之化。必宿其业。而修其方。崇庸大绩。其昭昭如是。而又博极书术。详观古今。谋王体。断国论。其言有章。听者皆竦。作为通典。以究理道。上下数千百年閒。损益讨论而折衷之。佐王之业。尽在是矣。公之先。在汉则建平敬侯。有立宣之功。在晋则当阳成侯。决平吴之策。忠力隽贤。寖明而昌。以至曾祖讳行敏。皇银青光禄大夫荆益二州大都督府长史南阳郡公。王父讳悫。尚书右司员外郎丽正殿学士。烈考讳希望。历鸿胪卿御史中丞。再为恒州剌史代鄯二州都督西河郡太守襄阳县男。赠尚书左仆射。惟南阳德化。茂于列藩。惟右司文雅。重于中台。惟仆射有文武器任。克扬风绩。其督鄯州总节制留府。数与虏确。奋其威谋。夺盐泉。吞河曲。城便地。置新军。剖符惠人。理行第一。以先大夫代德丕烈之若是。公能聿修而宏大之。凭厚贻庆。为不诬矣。居镇十三年。愿修觐谒。拜章十上。西向涕泪。上难其继。慰勉而已。公以述职在于庇人。纳忠在于荐贤。密疏请以王公为代。诏为之贰。暨公之至也。由大司寇为大司马。以副车戎装。伏谒和门。礼容渥命。宠耀藩服。介圭得请。丹毂载驰。勋籍裨校。乞留遮道。初谕以温颜。终肃以军法。既告令尹之政。卒获子牟之心。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又曰。神之听之。式谷以汝。则岐公永享鲐耋。如冈如陵。不待瞽史而前知矣。惟王公师长论道。如公之位。阜俗抚封。如公之心。且以斯人向慕。三岁愈甚。大惧公之功德。寝而不章。初抚人广人。皆镂坚石。以摅盛烈。及兹而追琢者三矣。古所谓信让以莅百姓。则人之报礼重。其在是乎。铭曰。
惟天惠人,惟辟奉天。
利建元侯,于藩于宣。
文武杜公,端诚絜矩。
化洽陕服,聿来兹土。
辟我舄卤,长我禾黍。
乃建营部,乃新廪庾。
成师足食,比屋安堵。
里闾熙熙,衍沃膴膴。
十有三年,慰安斯人。
雪泣抗章,血诚上陈。
结恋明庭,不私其身。
树善交代,如公之仁。
考祥视履,宜锡蕃祉。
寅亮三朝,是毗是倚。
密勿中枢,矢其谋谟。
乃升司空,亦作司徒。
九赋既平,五教式敷。
中外之重,惟公是图。
彼都人士,饮公之德。
彼土乐康,繄公之力。
永言介福,祝我岐国。
稽合声诗,于胥篆刻。
彼泉而实,彼石而泐。
公之德耀,永永无极。
山居 其二十一 漆林 宋 · 程俱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敬侯那易学,正自追农圃。
平生老瓦盆,安用雕髹许。
义胜轩记 南宋 · 喻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成都文类》卷四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七
锦官杨公南叔强,当绍兴间,得异石涪陵,有镵字三,曰「义胜利」云,盖秦观少游书室中物也。急携以归,筑室聚书,以义胜轩号之。诏其子嵩望、从望、泰望、民望考古论著于其间。绍兴戊午,喻汝砺客于叔强之方庵,日从叔强父子诵古人之义不置。他日谒归,叔强谓汝砺曰:「先生将还跨鳌,于吾『义胜』未有以存之,盍图之」?辞之不可,于是为之言曰:处约者道必远,嗜利者毒必厚。郤至居贿而亡,子文逃富而昌,秦后多车而奔,晏婴恶富而存。甚矣哉,利之溺人也!学者之所当察也,学者之所以自诚而明者也。诚则一,一则不惑,于是乎知天下之轻,万物之细,死生之一,而变化之无所终始也。飘摇乎诗书,暴浣乎道义不可夺之节,餍足乎肘见之衣、一豆之食,而偃蹇乎窃秦之爵、千乘之富也。至于不幸,而漓然值乎患难困阨死生之变,盖将仰而歌,歌而笑,洮洮乎有以乐而安之也。此无他,义足以胜也。故曰孟轲勇于义,不可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夫勇于义,则人不能饮我以利矣,其谁攻之?养生者,气不胜则邪攻之;为国者,道不胜则敌攻之。朝廷之上,忠正壮长,谗邪斯尽,贾区欲利、贪沓冒没妖幸之人不市于其间。彼怙诈力,出怪勇,曾不能侔强于我也,夫又安能我胜哉?非幸人之莫己胜也,贮义于朝廷,而流其华泽以四注于天下,天下之从我也,犹河之下砥柱而属之海也。此学者之所留意也。夫学者,所以学为天下者也;义者,天下之藩篱也。岷益志义之士何武、李固、谯玄、李业、费贻、冯信、任永、王嘉、王浩之流,杀身覆族,不以汉钓利,盖有三仁之英烈,而世之论者咸以义士壮之,予固惑之也。盖尝咏味二三丈夫之风致,羞篡逆,折暴悍,不义之臣释剑听罪。幸遇吾夫子之予之,侔于夷、齐、比干间,谓之仁人,非借之也。伯夷、叔齐叩马首谏武王,太公曰「义人也」,扶而去之。仲尼则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由是论之,夷、齐义人也,而吾夫子固尝予之以仁矣。故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于是言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近义,恕近仁,是二名也,吾夫子固尝一之也。建始、元始之间,天下号令赏罚之柄,一则敬侯,一则曲阳侯。方是时也,亢义益固,截然不挠者,乐昌侯耳。蜀郡张匡诡王凤之功以猎汉氏,棘以险语毒商,商之遽亡,而汉遂微。成都罗裒者又复挠附曲阳、定陵,废著鬻财,往来巴汉中。予尝丑二子狃行不义,以羸其国,而恨未有以讨之也。及观李元礼以义死汉时,宦寺围塞天下,士瘉负不敢言,蜀郡景毅以其子顾为膺门生,乃自表免归,时人义之。予于是尊博毅而卑畜二子也。蜀之富人鲜车怒马,第以乾没取胜。叔强之居,左马医,右酒肆,而前博戏也,乃复闭关垂帘,寂如无人,守静味道,澹然虚夷,独于教子甚勤,于利则甚疾之也。虽复四子同年以妙岁注科第,叔强嗜义之心益勤也。每日刻退,肥仁义之训,以熏沐其中,而犹以为省也。故予于四君子者,特以忠义大节励之曰:「轩冕在前,非义不荣;斧钺在后,义死不避」。惟四君子者,尚有以厚取之勿屑也。
承信郎监潭州南岳庙徐靖忠训郎秘书省书库官盛端友训武郎监秘书省门梁周弼翊郎赵章该进至尊寿皇圣帝圣政各转一官制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一一
敕具官某:皆赏典也,而他以待烦辱之劳,至以隶书局进官,则稍宠矣。尔尚勉思,无忘忠报。可。
赵章赠从义郎制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四、《永乐大典》卷七三二六、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敕具官某:曩岁鞑虏虔刘西陲,凡官军吏士,望风而奔溃者,肩相摩,地相属也。尔为统兵官,乃能亲率孤军,驰敌师而死焉,亦可谓勇于义矣。追赠三阶,特官一子。九原有识,尚克歆承。可。
义勇普济吴侯庙记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五
余既为钱、李二人书系牲之石,北洋耆老请曰:「吴侯之功非先于钱、李乎?去庙数步,鹤表马鬣,非子先人墓乎?雩坛磐石,非子昔所钓游乎」?又曰:「吾与子生濒海之乡,无水旱之虞,鼓腹而击壤,长息而抱孙者,皆吴侯之功也。山川鬼神犹未之忘,子忘之欤?奚为详于南而略于北也」?余谢曰:庙有淳化间温陵进士郑公所作《吴侯传》,在欧、曾未出之前,文字古雅,丰碑无缺,余文岂能有加于郑乎?按《郡志》,言陂创始于唐建中,又有耆老言,侯尝为莆田令。以《传》参考,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至本朝大观赐庙额,绍兴封义勇侯,淳祐加普济,封配叶为昭惠夫人。宝祐请进爵,诏方下其事。余为童子时,见庙极庳狭。嘉定乙亥,余从弟前进士希道合众力创寝殿。甲申,郑炎等造前殿。端平乙未,杨侯梦信增官厅,门庑华敞于旧矣。贡士徐端衡复揭华表于官道,将砌石路以趋庙,皆不可以不记。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侯始塍海捍潮,堰溪溉田,向之咸地悉为沃壤,不知其几千万顷也。既成,愤蛟溃堤,穷穴除害,其事与李冰、周处相望于史册。长吏到罢必谒,祷赛以时,甘𩆩苏槁,阴兵诛畔,公私蒙赖,不可殚述,而陂功最钜。嗟乎!决河以负薪塞,怒涛以强弩退,有气力者能之。若夫无专城偏霸之势,号召役使之柄,生能禦灾患,死不可磨灭者,志也,侯真烈丈夫哉!盖均是人也,有视饥溺由己者,有若秦人视越人肥瘠者;均是身也,有杀之以成仁者,有不拔一毛以利天下者。侯毁家弃生而粒食一方之人,志义决于一时,惠利及于万世,莆人尸祝六百载如一日,有以也夫!侯初命,詹侯丕远也;再命,陆侯涣也;三命,赵侯与諲也;四命未下者,宋侯遇也。乃撰次之而系以诗曰:
莆垒小兮地偏,鲜旷土兮平原。出北郭兮遐眺,眇万顷兮云连。始经野兮谁欤,俨周井兮秦阡。溪贯其间兮逶迤延缘,泄以杀潦兮沟以潴泉。吴侯兮创智,遗老兮相传。朝成暮圮兮孰知其然,漩涡之下兮有物蜿蜒。侯提宝刀兮奋空弮,捐不赀之躯兮探不测之渊,水怪毙兮金堤坚。吾闻古之仙者兮必功行之全,意其乘风月兮升上玄。异务光之狷兮湘累之冤,蹑大鹏之背兮岂其堕饥蛟之涎。辽辽兮唐初,历历兮目前。侯视予兮邑子,予敬侯兮先贤。矧汾曲兮田庐,与灵迹兮接联。昔仕兮今农,昔髧髦兮今华颠。鼓箫兮悲壮,蕉荔兮甘鲜。余最老而高歌兮童子和焉,相率祝侯兮岁岁年年(《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二。)。
龙:原无,据清抄本补。
梧皋行为淦张会庆赋 元 · 傅若金
出处:傅与砺诗集卷三
玉山桐林君故乡,闻有梧树参天长。
高枝苍茫会风雨,老干偃蹇殊阴阳。
江皋颢气接翠飞,屋下春泉流细香。
敬侯种木晚为用,少陵移居恒不忘。
只今城中池水侧,还植遗根志先德。
鸾凤楼枝渐长翎,蛟龙伏窾终生翼。
飞英拂砚春常满,落叶当庭晚逾积。
避暑时开背日窗,听风或坐临流石。
兰台御史玄圃仙,高风劲节时所贤。
直将文章著始末,坐使泉石生光妍。
昨者寻君坐梧下,为君诵诗神爽然。
他时清庙制琴瑟,君有长材宁弃捐。
题甘于湖敬侯墓碑 清 · 孙星衍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冶城集补遗一卷
东晋衣冠成古邱,文孙不愧继贤侯。
萧萧风木钟山路,访墓何时跨蹇游(余祖明佐命功臣讳继达赐葬钟山至今尚未访得其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