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晏元献公紫微集序 南宋 · 程敦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一
夫诗至唐律,无遗功矣。
而谓该极雅丽,包蕴密致,曲尽万态之变,精索群言之要,昔杨文公论独尊玉溪生焉。
自公与杨、刘唱和集出,学者争效之,号西昆体,李、杜之作几废而不行。
欧阳文忠公尝有是说,至公赋《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觉,露下金茎鹤未知」。
亦莫敢少贬也。
近世则皆,而以李、杜为初祖,其攻玉溪唯恐不力。
元稹太白「放浪纵恣,摆去拘束,可以差肩子美
若乃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辞气豪迈而风清调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尚弗历其藩篱」。
况于下太白,而曾不研练覃思,抉擿窈眇,专务摆去拘束,辄以怠心易之,弛而不严,是岂文忠之所望于后之学者耶?
文忠固爱之,又尝曰:「或患大年多用故事,语僻而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陋」。
呜呼!
诚使效西昆而能骨格具存,纤秾兼备,李、杜果何远哉!
某误持江西之宪节,获款赣帅薛公直老
一日,直老曰:「顷幸见元宪公《紫微集》,盍广之以遗善柳下惠者」?
某既镵诸板,因妄论之如此。
释奠申礼部检状(见临漳语录)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六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八、《宋元学案补遗》附一
伏睹淳熙六年尚书礼部颁降《淳熙编类祭祀仪式》,内有合行申请事件,须至申闻。
一、神位。
某近得礼部侍郎王普所著《释奠仪式》,考其位次爵号,皆与此本不同。
大抵此图自东而西,两两相对,而王氏本自东序一至五,次西序一至五,又次东廊一至卅六,又次西廊一至卅五,次西廊泗水孔鲤,次东廊沂水孔伋,遂连中都伯左丘明以下至贾逵,又次西廊杜子春以下至王安石
详此次序,固不如今图之善,但此图十哲次序亦有小误。
盖以《论语》考之,当以闵损为第一,在东序
冉耕为第二,在西序;
冉雍为第三,在东序
宰予为第四,在西序;
端木赐为第五,在东序
仲由为第六,在西序;
冉求为第七,在东序
言偃为第八,在西序;
卜商为第九,在东序
曾参为第十,在西序。
今乃以冉雍为第一,闵损为第三,冉求为第六,仲由为第七,则亦误矣。
又其爵号王氏本费公为琅琊公,郑公为东平公薛公下邳公,齐公为临淄公,黎公为黎阳公,徐公为彭城公,卫公为河内公,吴公为丹阳公,魏公为河东公,成侯武成侯,未知孰是。
又按《国朝会要》,政和间沂水侯与泗水侯俱封,仍同从祀,则王氏本为得之,而此图独阙泗水,委是脱误。
左丘明以下,当从此图两两相对。
左丘明当在西廊,对孔伋,而荀况以下当在东廊,公羊高以下当在西廊,两两相对,与此相反,乃为得之耳。
伏乞更详考,改正行下。
一、祭器并依聂崇义之礼图样式。
某伏见政和年中议礼局铸造祭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
绍兴十五年曾有圣旨,以其样制开说印造,颁付州县遵用。
今州县既无此本,而所颁降仪式印本尚仍聂氏旧图之陋,恐未为得。
欲乞行下所属,别行图画,镂板颁行,令州县依准制造。
其用铜者许以铅锡杂铸,收还旧本,悉行毁弃,更不行用。
一、释奠时日,注云:「仲春上丁,仲秋下丁」。
某检准绍兴乾道淳熙令,并云「二月、八月上丁释奠文宣王」,即无下丁之文。
又尝窃见五礼申明册内有当时州郡申请,礼局已改「下丁」为「上丁」讫,其后又见故敷文阁待制薛弼杭州教授日所申。
今到本州检寻颁降旧本,却无此条。
恐是前后节次颁降,致有漏落。
将来如蒙别行镂板,即乞先于内改「下丁」作「上丁」字。
仍检申明册内,备录此条全文,附载篇末,以證元本之失。
仍下州郡有旧本处并行批凿改正,庶使州县奉行有所依据。
一、元本陈设条内「著尊四,牺尊四」,「著」当作「牺」,「牺」当作「象」。
今来颁降新本已行改正,而政和年中颁降旧本尚仍其旧,州县奉行,不无疑惑。
将来如蒙别行镂板,即乞附载后来改正因依于篇后,或只将某此状全文附载,仍下州郡,合将旧本批凿,庶几明白,不至疑误。
一、释奠旧本「邹国公」下并有「舒王」字,今已删去,而不著其所以然者,亦与旧本牴牾。
将来如蒙别行镂板,即乞检会靖康年中罢王安石配享先圣章疏指挥,并行附载,仍下州郡,合将旧本批凿。
岳霖淳熙十四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六、《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薛虔州弼直老甲子正月道由建昌,谓戒曰:「之免于祸,天也。
往者丁巳岁被旨从鹏入觐,与鹏遇于九江之舟中。
鹏诧曰:『某此行将陈大计』。
请问,鹏曰:『近谍报,敌人以丙午元子入京阙。
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敌谋沮矣』。
不敢应。
建康,与同日对,鹏第一班,次之。
鹏下殿,面如死灰。
造膝,上曰:『鹏适奏,乞正资宗之名。
朕谕以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曰:『臣虽在其幕中,然初不预闻。
昨到九江,但见鹏习小楷,凡密奏,皆鹏自书耳』。
上曰:『鹏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喻之』。
受旨而退」。
此故殿院张公定夫戒所记。
所谓资宗者,上时以宗子读书资善堂也。
又得薛公行状,亦记此事,偶寻未见。
永嘉士人家必有本,可寻访。
但不知忠穆公此奏今尚有传本否耳。
熹上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