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对诏问灾异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二
鼓妖,听失之象也。
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哀帝建平二年四月御史大夫朱博丞相少府赵玄御史大夫,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钟鸣。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对,扬雄亦以为。)
桓谭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二
长卿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谚云:「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杨慎《赤牍清裁》。案《西京杂记》子云曰:「长卿赋不似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意林》载桓谭《新论》云:「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谚曰『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北堂书钞》一百二引桓子《新论》云:「余少好文,见扬子云赋,欲从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之矣。』《艺文类聚》五十六引桓子《新论》云:『余素好文,见子云工为赋,欲从之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用修缀拾成文,唯加「大谛」二字,然谚云以下,是桓谭语,非子云语也。此与《答郭威书》,张溥《百三家》、梅鼎祚文纪》皆入录,今姑不删。)」。
解难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客有难玄太深,众人之不好也,雄解之,号曰《解难》,其辞曰:
客难扬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
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聘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亶费精神于此,而烦学者于彼。
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文选》曹子建《七启》注引作「譬若画者放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
殆不可乎?
扬子曰:「俞,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
昔人有观象于天,视度于地,察法于人者,天丽且弥,地普而深。
昔人之辞,乃玉乃金。
彼岂好为艰难哉,势不得已也。
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乎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不阶浮云,翼疾风,虚举而上升,则不能撠胶葛,腾九闳,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弦(《文选》刘桢《赠徐干诗》注引「自日月之经」至此同)
泰山之高不嶕峣,则不能浡滃,云而散熇蒸。
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北堂书钞》十七制作引「伏羲作易绵络天地」)
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
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
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
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
今夫弦者(《文选》张协《七命》注引「弦」作「弦」)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
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箫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
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号众鼓;
夔人亡,则匠石辍斤,而不敢妄斫。
师旷之调钟,俟知音者之在后也;
孔子作《春秋》,几君子之前睹也陆绩《述玄》引「俟知音之在后;孔子作《春秋》,冀君子之将睹」。)
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此非其操与梅鼎祚文纪》)」。
尚书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皇皇圣哲,允敕百工。
命作斋栗,龙惟纳言
是机是密,出入王命。
王之喉舌,献善宣美,而谗说是折。
我视云明,我听云聪。
载夙载夜,惟允惟恭。
故君子在室,出言如风。
动于民人,涣其大号,而万国平信。
《春秋》讥漏言,《易》称不密则失臣。
兑吉其和,巽吝其频。
《书》称其明,申申厥邻。
昔秦尚权诈,官非其人,符玺窃发,而扶苏陨身。
一奸愆命,七庙为墟。
威福同门,床上维辜。
书臣司命,敢靠侍隅(《艺文类聚》四十八作扬雄,《古文苑》作崔瑗,注云一作「扬雄」。)
博士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洋洋三代,典礼是修。
画为辟雍,国有学校
侯有泮宫,各有攸教。
德用不陵,昔在文王
经营(《古文苑》作「启」)其轨,勖于德音。
而思皇多士,多士作桢。
惟周以宁,国人兴让。
虞芮质成,公刘行潦,而浊乱斯清。
官操其业,士执其经。
昔圣人之绥俗,莫美于施化。
故孔观夫人之学,而知为王之易(《古文苑》作「观夫太学而知为王之易易」)
大舜南面无为,而衽席平。
还师阶级之间,三苗以怀。
秦作无道,斩决天纪
漫彼王迹,而坑夫术士。
诗书是泯,家言是守。
俎豆不陈,而颠其社稷。
仲尼不对问陈,而胡簋是遵。
原伯非学,而闵子知周之不振。
儒臣司典,敢告在宾(《艺文类聚》四十六作扬雄,《古文苑》作崔瑗。)
家牒(附)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子云甘露元年(《文选·王文宪集序》注),以天凤五年卒,葬安陵阪上,所厚沛郡桓君山平陵子礼,弟子钜鹿侯芭共为治丧。
诸公遣世子朝臣郎吏行事者会送。
桓君山为敛赙,起祠茔,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冢(《艺文类聚》四十、《御览》五百五十并引杨雄《家牒》。案《家牒》不知何人何时所撰,今附载《扬雄集》后。)
又对问灾异 西汉 · 李寻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五
《洪范》所谓鼓妖者也。
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
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
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异,是为中焉。
正卿谓执政大臣也。
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
然虽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御史大夫朱博丞相少府赵玄御史大夫,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镜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对云云。八月自杀,减死论。)
扬雄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二
子云勤味道腴(《文选·班固宾戏》注,又任昉王文宪集序》注,又潘岳《杨荆州诔》注)
桓子新论:本造 其一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谨案:《隋志·儒家》:「《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旧、新《唐志》同。本传:「字君山沛国相人成帝时为郎。哀、平间,位不过郎。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德行大中大夫世祖即位,征待诏,极言谶之非经,出为六安郡,道病卒。著书言当世行事,号曰《新论》,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章怀注曰:「《新论》:一曰《本造》,二《王霸》,三《求辅》,四《言体》,五《见徵》,六《谴非》,七《启寤》,八《祛蔽》,九《正经》,十《识通》,十一《离事》,十二《道赋》,十三《辨惑》,十四《述策》,十五《闵友》,十六《琴道》。《本造》《述策》《闵友》《琴道》各一篇,余并有上下。」注又引《东观记》曰:「光武读之,敕言卷大,令皆别为上下,凡二十九篇。《琴道》未毕,但有发首一章。」案二十九篇而十七卷者,上下篇仍合卷为十六卷,疑复有录一卷,故十七卷。其书宋时不著录。《群书治要》所载十五事,当是《求辅》《言体》《见徵》《谴非》四篇。《意林》所载三十六事,当是十三篇,惟少《本造》《述策》《闵友》三篇。各书所载,又三百许事,合并重复,联属断散,凡百七十二事,依《治要》《意林》次第,以类相从,定为三卷。诸引但《琴道》有篇名,余无篇名。今望文分系,仍加各篇旧名,取便检阅君山博学多通,同时刘子骏《七略》征引其《琴道篇》,扬子云难穷,立毁所作盖天图。其后班孟坚《汉书》据用甚多。王仲任《论衡·超奇篇》《佚文篇》《定贤篇》《案书篇》《对作篇》皆极推崇,至谓「子长、子云论说之徒,君山为甲」,则其书汉时早有定论。惜久佚失,所得见者仅此。然其尊王贱霸,非图谶,无仙道,综核古今,偭偻失得,以及仪象典章,人文乐律,精华略具,则虽谓此书未尝佚失,可也。嘉庆二十年岁在乙亥二月既望
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
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
书成,皆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
乃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也(《文选·杨德祖临淄侯笺》注)
桓子新论:求辅 其二十一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
淮南不贵盛富饶,则不能广聘骏士,使著文作书。
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
扬雄不贫,则不能作《玄》《言(《意林》)》。
桓子新论:求辅 其二十三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扬子云:「如后世复有圣人,徒知其材能之胜己,多不能知其圣与非圣人也」。
子云曰:「诚然(《论衡·讲瑞篇》。案:此条不言出《新论》,望文知之,故采之。)」。
桓子新论:启寤 其三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张子侯曰:「扬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贫如此」。
吾应曰:「子云东道孔子也。
仲尼岂独是鲁孔子
亦齐、楚圣人也(《意林》)」。
桓子新论:祛蔽 其二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
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瘳。
子云亦言,成帝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诏令作赋,为之卒暴。
思精苦,赋成,遂困倦小卧,梦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
及觉,病喘悸大少气,病一岁(《北堂书钞》作「病发一年而死」。《甘泉赋》注作「明日遂卒」。《御览》三百九十三作「一年卒」,三百九十九、七百三十九作「病一岁卒」,皆误。)由此言之,尽思务精神也(《意林》,《北堂书钞》一百二,《艺文类聚》五十六,又七十五,《文选·甘泉赋》注,《文赋》注,《白孔六贴》八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三,又三百九十九,又五百八十七,又一百三十九)
桓子新论:识通 其七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扬子云为郎,居长安,素贫。
比岁亡其两男,哀痛之,皆持归葬于蜀,以此困乏。
(当作「子云」。《御览》变其词耳)察达圣道,明于死生,宜不下季札
然而慕怨死子,不能以义割恩,自令多费,而至困贫(《御览》五百五十六)
离事第十一 其十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扬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随尺寸法度,殊不晓达其意,然稍稍益愈。
到今七十,乃甫适知,已又老且死矣。
今我儿子爱学作之,亦当复年如我乃晓知,已又且复死焉」。
其言可悲可笑也(《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三十,《御览》二)
离事第十一 其十一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通人扬子云因众儒之说天,以天为如盖转(「如」字「转」字依《初学记》一加),常左旋,日月星辰随而东西,乃图画形体行度,参以四时、历数、昏昼夜,欲为世人立纪律,以垂法后嗣。
余难之曰:「春秋昼夜欲等平。
旦日出于卯,正东方;
暮日入于酉,正西方。
今以天下人占视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
天之卯酉,当北斗极
斗极天枢。
枢,天轴也,犹盖有保斗矣。
盖虽转而保斗不移,天亦转周币,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
仰视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
而春秋分时,日出入乃在斗南,如盖转,则北道近,南道远,彼昼夜刻漏之数,何从等平」?
子云无以解也。
后与子云奏事待报,坐白虎殿廊庑下。
以寒故,背日曝背。
有顷,日光级,不复曝焉。
因以示子云曰:「天即盖转而行,其光影当照此廊下而稍东耳。
无乃是反应浑天家法焉」?
子云立坏其所作。
则儒家以为天左转,非也(《晋书·天文志一》,《御览》二,《事类·天赋》注)
离事第十一 其十八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扬子云大才而不晓音。
余颇离雅乐而更为新弄,子云曰:「事浅易善,深者难识。
卿不好《雅》《颂》而悦郑声,宜也(《御览》五百六十五)」。
离事第十一 其二十二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谭谓扬子曰:「君之为黄门郎,居殿中,数见舆辇、玉蚤、华芝及凤皇三盖之属,皆元黄五色,饰以金玉、翠羽、珠络、茵席者也(《续汉·舆服志上》注,又《后汉·班固传上》注,《北堂书钞》未删改本一百四十一,《文选·西都赋》注,《寡妇赋》注,《宋孝武贵妃诔》注)」。
桓子新论:道赋 其二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扬子支攻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
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
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
谚曰:「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意林》。案:此约文。《北堂书钞》一百二引云:「余少好文,见扬子云赋颂,欲从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之矣。』」《艺文类聚》五十六引云:「余素好文,见子云工为赋,欲从之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书钞》一百二十二引云:「君大素晓习万剑之名,凡器但遥观而知,不须手持熟察,言能观千剑则晓知之。」此三条与《意林》相当,今难复并矣。又子云为《甘泉赋》,梦五藏出在地。《艺文类聚》等书以事相涉,每牵连引之。《意林》一属《祛蔽》,一属《道赋》,今故分录,不紊原次云。)」。
桓子新论:闵友 其四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
言圣贤著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属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之「元」,而扬雄谓之「玄」。
《玄经》三篇,以纪天、地、人之道,立三体有上、中、下,如《禹贡》之陈三品。
三三而九,因以九九八十一,故为八十一卦。
以四为数,数从一至四,重累变易,竟八十一而遍,不可损益。
以三十五(当作「六」)揲之。
《玄经》五千余言,而传十三篇也(《后汉·张衡传》注,《通鉴》三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