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表吴主权 曹魏 · 公孙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四
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无妄之运;
王路未夷,倾侧扰攘。
自先人以来,历事汉、魏,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
每感厚恩,频辱显使,退念人臣交不越境,是以固守所执,拒违前使。
虽义无二信,敢忘大恩!
陛下镇抚,长存小国,前后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诫,圣旨弥密,重纨累素,幽明备著,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
臣昼则讴吟,宵则发梦,终身诵之,志不知足。
季末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荡析。
仰此天命将有眷顾,私从一隅永瞻云日。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讹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
臣不负魏,而魏绝之。
盖闻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饶适齐,乐毅走赵,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
陈平耿况,亦睹时变,卒归于汉,勒名帝籍。
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时不世遇,是以凄凄怀慕自纳,望远视险,有如近易。
诚愿神谟蚤定洪业,奋六师之势,收河、洛之地,为圣代宗。
天下幸甚(《魏志·公孙度传》注引《吴书》)
伪为吴质作降文三条 孙吴 · 胡综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七
其一曰:「天纲弛绝,四海分崩,群生憔悴,士人播越,兵寇所加,邑无居民,风尘烟火,往往而处,自三代以来,大乱之极,未有若今时者也。
臣质志薄,处时无方,系于土壤,不能翻飞,遂为曹氏执事戎役,远处河朔,天衢隔绝,虽望风慕义,思托大命,愧无因缘得展其志。
每往来者,窃听风化,伏知陛下齐德乾坤,同明日月,神武之姿,受之自然,敷演皇极,流化万里,自江以南,户受覆焘。
英雄俊杰,上达之士,莫不心歌腹咏,乐在归附者也。
今年六月末,奉闻吉日,龙兴践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纲,将使遗民,睹见定主。
武王伐殷,殷民倒戈;
高祖诛项,四面楚歌
方之今日,未足以喻。
臣质不胜昊天至愿,谨遣所亲同郡黄定恭行奉表,及托降叛,间关求达,其欲所陈,载列于左」。
其二曰:「昔伊尹去夏入商,陈平委楚归汉,书功竹帛,遗名后世,世主不谓之背诞者,以为知天命也。
臣昔为曹氏所见交接,外托君臣,内如骨肉,恩义绸缪,有合无离,遂受偏方之任,总河北之军。
当此之时,志望高大,永与曹氏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
及曹氏之亡,后嗣继立,幼冲统政,谗言弥兴。
同侪者以势相害,异趣者得间其言,而臣受性简略,素不下人,视彼数子,意实迫之,此亦臣之过也。
遂为邪议所见构会,招致猜疑,诬臣欲叛。
虽识真者保明其心,世乱谗胜,馀嫌犹在,常惧一旦横受无辜,忧心孔疚,如履冰炭。
乐毅燕昭王立功于齐,惠王即位,疑夺其任,遂去燕之赵,休烈不亏。
彼岂欲二三其德,盖畏功名不建,而惧祸之将及也。
昔遣魏郡周光以贾贩为名,托叛南诣,宣达密计
时以仓卒,未敢便有章表,使光口传而已。
以为天下大归可见,天意所在,非吴复谁?
此方之民,思为臣妾,延颈举踵,惟恐兵来之迟耳。
若使圣恩少加信纳,当以河北承望王师,疑心赤实,天日是鉴。
而光去经年,不闻咳唾,未审此意竟得达不?
瞻望长叹,日月以几,鲁望高子,何足以喻!
又臣今日见待稍薄,苍蝇之声,绵绵不绝,必受此祸,迟速事耳。
臣私度陛下未垂明慰者,必以臣质穿仁义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谓光所传,多虚少实,或谓此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质构谗见疑,恐受大害也。
且臣质若有罪之日,自当奔赴鼎镬,束身待罪,此盖人臣之宜也。
今日无罪,横见谮毁,将有商鞅白起之祸。
寻惟事势,去亦宜也。
死而弗义,不去何为!
乐毅之出,吴起之走,君子伤其不遇,未有非之者也。
愿陛下推古况今,不疑怪于臣质也。
又念人臣获罪,当如伍员奉己自效,不当徼幸因事为利。
然今与古,厥势不同,南北悠远,江湖隔绝,自不举事,何得济免!
是以忘志士之节,而思立功之义也。
且臣质又以曹氏之嗣,非天命所在,政弱刑乱,柄夺于臣,诸将专威于外,各自为政,莫或同心,士卒衰耗,帑藏空虚,纲纲毁废,上下并昏,想前后数得降叛,具闻此问。
兼弱攻昧,宜应天时,此实陛下进取之,是以区区敢献其计。
今若内兵淮、泗,据有下邳,荆、扬二州,闻声响应,臣从河北席卷而南,形势一连,根牙永固。
闻西之兵系于所卫,青、徐二州不敢彻守,许、洛余兵众不满万,谁能来东与陛下争者?
此诚千载一会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计乎!
及臣所在,既自多马,加诸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时驱马来出,隐度今者可得三千余匹。
陛下出军,当投此时,多将骑士来就马耳。
此皆先定所一二知。
凡两军不能究虚实,今此间实羸,易可克定,陛下举动,应者必多。
上定洪业,使普天一统,下令臣质建非常之功,此乃天也。
若不见纳,此亦天也。
愿陛下思之,不复多陈」。
其三曰:「昔许子远舍袁就曹,规画计较,应见纳受,遂破袁军,以定曹业。
向使曹氏不信子远,怀疑犹豫,不决于心,则今天下袁氏有也。
愿陛下思之。
间闻界上将阎浮、赵楫欲归大化,唱和不速,以取破亡。
今臣款款,远授其命,若复怀疑,不时举动,令臣孤绝,受此厚祸,即恐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不敢复托命陛下矣。
愿陛下思之。
皇天后土,实闻其言(《吴志·胡综传》)
上书自理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臣前被庚戌诏书曰:「军人乘胜,猛气益壮,便当顺流长骛,直造秣陵」。
臣被诏之日,即便东下。
又前被诏书云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胄及浑、彬等皆受节度」,无令臣别受浑节度之文。
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知孙皓穷踧,势无所至。
十四日至牛渚,去秣陵二百里,宿设部分,为攻取节度
前至三山,见浑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
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
须臾之间,遗使归命。
臣即报浑书,并写笺,具以示浑,使速来,当于石头相待。
军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臣明十六日悉将所领,还围石头,备越逸。
又索蜀兵及镇南诸军人名定见。
臣以为已来首都亭,无缘共合空围。
又兵人定见,不可仓卒,皆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
中诏谓臣忽弃明制,专擅自由。
伏读严诏,惊怖悚慄,不知躯命当所投厝
岂惟老臣独怀战灼,三军上下咸尽丧气。
世受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
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
被蒙宽恕之恩,得从临履之宜。
是以凭赖威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庙算。
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臣以十五日至秣陵,而诏书以十六日起洛阳,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罪责宜蒙察恕,假令孙皓犹有螳螂举斧之势,而臣轻军单入,有所亏丧,罪之可也。
臣所统八万余人,乘胜席卷。
以余叛亲离,无复羽翼,匹夫独立,不能庇其妻子,雀鼠贪生,苟乞一活耳。
而江北诸军不知其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
臣至便得,更见怨恚,并云守贼百日,而令他人得之,言语噂沓不可听闻。
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犹有专辄。
臣虽愚蠢,以为事群之道,唯当竭节尽忠,奋不顾身,量力受任,临事制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若其顾护嫌疑,以避咎责,此是人臣不忠之利,实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不自料,忘其鄙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凶逆,清一宇宙,愿令圣世与唐虞比隆。
陛下粗察臣之愚款,而识其欲自效之诚,是以授臣以方牧之任,委臣以征讨之事。
燕王之人乐毅汉祖之任萧何,无以加焉。
受恩深重,死且不报,而以顽疏,举错失宜。
陛下弘恩,财加切让,惶怖怔营,无地自厝,愿陛下明臣赤心而已(《晋书·王浚传》)
复上表自理 西晋 · 王浚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三
被《壬戌诏书》,下安东将军所上扬州刺史周浚书,谓臣诸军得孙皓宝物,又谓牙门将李高放火烧伪宫。
辄公文上尚书,具列本末。
又闻浑案陷上臣。
臣受性愚忠,行事举动,信心而前,期于不负神明而已。
秣陵之事,皆如前表,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欲构南箕,成此贝锦,公于圣世,反白为黑。
夫佞邪害国,自古而然。
故无极破楚,宰嚭灭,及至右显,倾乱汉朝,皆载在典籍,为世所戒。
乐毅伐齐,下城七十,而卒被谗间,脱身出奔。
乐羊既反,谤书盈箧
况臣顽疏,能免谗慝之口!
然所望全其首领者,实赖陛下圣哲钦明,使浸润之谮不得行焉。
然臣孤根独立,朝无党援,久弃遐外,人道断绝,而结恨强宗,取怨豪族。
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冲,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唇齿
夫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贵臣,则祸在不测。
朱云折槛,婴逆鳞之怒,庆忌救之,成帝不问。
望之、周堪违忤石显,虽阖朝嗟叹,而死不旋踵。
此臣之所大怖也。
今浑之支党姻,内外皆根据磐牙,并处世位。
闻遣人在洛中,专共交构,盗言孔甘,疑惑观听。
曾参之不杀人,亦以明矣,然三人传之,共母投杼
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夫猛兽当途,麒麟恐惧,况臣脆弱,敢不悚栗!
伪吴群臣,今皆生在,便可验问,以明虚实。
前伪中郎将孔摅说二月武昌失守,水军行至。
孙皓出案行石头还,左右兵人皆跳刀大呼云:「要当为陛下一死战决之」。
魏帝尚以千人定天下,况今有数万众,自足辨事。
意大喜,谓必能然,便开库藏,尽出金宝,以赐与之。
小人无状,得便持走,惧,乃图降首。
降使适去,左右劫夺财物,略取妻妾,放火烧宫。
逃身窜首,恐不脱死,臣至,遣军主者救断其火耳。
周浚十六日前入宫,臣时遣记室吏往观书籍,使收缚。
若有遗宝,则前得,不应移踪后人,欲求苟免也。
臣前在三山得浚书云:「散宝货以赐将士,府库略虚」。
而今复言「金银箧笥,动有万计」,疑臣军得之。
言语反复,无复本末。
臣得与军司张牧、汝南冯紞等共入观宫,乃无席可坐。
后日又与牧等共视舟船。
浑又先臣一日上其船,船上之物,皆浑所知见。
臣之案行,皆出其后,若有宝货,浑应得之。
又臣将军素严,兵人不得妄离部阵间。
秣陵诸军,凡二十万众。
臣军先至,为土地之主。
百姓之心,皆归仰臣。
臣切敕所领,秋毫不犯。
诸有市易,皆有伍任证左,明从券契,有违犯者,凡斩十三人,皆吴人所知也。
余军纵横,诈称臣军,而臣军类皆蜀人,幸以此自别耳。
岂独浚之将士皆,而臣诸军悉聚盗蹠邪!
时有八百余人,缘石头城劫取布帛,臣牙门将军马潜即收得二十余人,并疏其督将姓名,移以付浚,使得自科结,而寂无反报,疑皆纵遣,绝其端绪也。
又闻吴人言,前张悌战时,所杀财有二千人,而浑、浚露布言以万计。
以吴刚子为主簿,而遣刚至洛,欲令刚增斩级之数。
可具问孙皓及其诸臣,则知其定审。
若信如所闻,浚等虚作,尚欺陛下,岂惜于臣!
云臣屯聚蜀人,不时送,欲有反状。
又恐动吴人,言臣等当诛杀,取其妻子,冀其作乱,得骋私忿。
谋反大逆,尚以见加,其余谤𠴲,故其宜耳。
浑案臣「瓶磬小器,蒙国厚恩,频繁擢叙,遂过其任」。
浑此言最信,内省惭惧。
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既无孟侧策马之好,而令济济之朝有谗邪之人,亏穆穆之风,损皇代之美,由臣顽疏,使致于此,拜表流汗,言不识次(《晋书·王浚传》)
乐毅论 曹魏 · 夏侯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
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乎!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
其喻昭王曰:「伊尹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
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
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
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
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
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举国不谍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
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使即墨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
仕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
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
昭之东海,属之华裔。
我泽如春,下应如草。
道光宇宙,贤者托心。
邻国倾慕,四海延颈。
思戴燕主,仰望风声。
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
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
不幸之变,世所不图。
败于垂成,时运固然。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
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
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
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
邻国望之,其犹豺虎。
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
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
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
虽二城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
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
其邻敌何以相倾?
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顾城拔而业乖。
岂不知不速之致变?
顾业乖而与变同。
繇是言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王右军书帖本《艺文类聚》二十三)
臣不易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孔子言「为臣不易」,或人以为易,言「臣之事君,供职奉命,敕身恭己,忠顺而已。
忠则获宠安之福,顺则无危辱之忧,曷为不易」哉?
此言似易,论之甚难。
夫君臣之接,以愚奉智不易,以明事暗为难,唯以贤事圣,以圣事贤为可。
然贤圣相遭稀,又周公之于成王,犹未能得,斯诚不易也。
且父子以恩亲,君臣以义固,恩有所为亏,况义能无所为缺哉?
苟有亏缺,亦何容易!
且夫事君者,竭忠义之道,尽忠义之节,服劳辱之事,当危之难(句有脱误,疑作「当危难之时」。)肝脑涂地,膏液润草而不辞者(疑当有「诚欲」二字。)
以安上治民,宣化成德,使君为一代之圣明,己为一世之良辅,辅千乘则念过管、晏,佐天下则思丑稷、禹,岂为七尺之躯,宠一官之贵,贪充家之禄,荣华嚣之观哉(当有「是」字。)
以忠臣之事主,投命委身,期以成功立事,便国利民,故不为难易变节,安危革行也。
然为大臣者,或仍旧德,藉故势,或见拔擢重任,其所以保宠成功;
承上安下,则当远威权之地,避嫌疑之分,知亏盈之数,达止足之义;
动依典礼,事念忠笃,乃当匡上之行,谏主之非,献可济否,匪躬之故,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大臣,以道事君也。
然当托于幽微,当行于隐密,使怨咎从己身,而众善自君发,为群寮之表式,作万官之仪范,岂得偷乐容悦而已哉?
然或为邪臣所谮、幸臣所乱,听一疑而不见信,事似然而不可释,忠计诡而为非,善事变为恶,罪结于天,无所祷请,激直言而无所诉(疑作「激直而言无所告诉」。)
深者即时伏剑赐死,浅者以渐斥逐放弃。
比干、龙逢所以见害于飞廉恶来孔子周公所以见毁于、季孙也。
斯则大臣所以不易也。
为小臣者,得任则治其职,受事(当有「则」字。)修其业,思不出其位,虑不过其职,竭力致诚,忠信而已。
然或困辱而不均,厌抑而失所,是以贤者或非其议,豫非其事,不著其陋,不嫌其卑,庶贯一言而利一事。
然以至轻至微,至疏至贱,干万乘之主,约以礼义之度,匡以行事之非,忤执政之臣,暴其所短,说合则裁自若,不当则离祸害;
或计不欲人知,事不从人豫,而已策谋适合,陈义偶同(当有「在」字。)
上者或显戮其身以神其计,在下者或妒其人而夺其策。
盖关思见杀于郑,韩非受诛于秦,庞涓孙膑之足,魏齐应侯之胁,斯又孤宦小臣所以为难也。
为小臣者,一当恪恭职司,出内惟允,造膝诡辞,执心审密,忠上爱主,媚不求奥灶而已,若为(有脱误。)苟若此,患为外人所弹,邪臣所嫉,以职近而言易,身亲而见信,奉公侠私之吏,求害之以见直,怀奸抱邪之臣,欲除之以示忠。
言有若是,事有似然,虽父子之间,犹不能明,况臣之于君而得之乎?
上官屈平爰盎晁错,公孙排主父张汤严助,夫数子者,虽示纯德,亦亲近之臣所以为难也。
为外臣者,盖力致死,其义一也。
不以远而自外,疏而自简,亲涉其事而掌其任。
苟有可以兴利除害,安危定乱,虽违本朝之议,诡常法之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善否之间,在己典主可也。
然患为左右所轻重,贵臣所壅制,或逆而毁之,使不得用,或用而害之,使不得成,或成而谮之,使不得其所。
吴起见毁于魏,李牧见杀于赵,乐毅被谗于燕,章邯畏诛于秦,斯又外臣所以为危也。
此举梗概耳,曲折纤妙,岂可得备论之哉(《群书治要》)
张翔字元凤(《三国志·许靖传》评注) 其五 曹魏 · 蒋济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
知兵之将,国之衡(《北堂书钞》作行。)主,民之司命,古者重之(以下《书钞》未载),后世无逮焉。
吕望虽智,孙武虽骁,乐毅虽贤,白起,齐之天齐朽骨,吴之麋骇消骼,燕之田单腐肉,岂可餔其糟粕,复得生而使之哉?
固当出我民之最,择其智勇之长者,用其修,略其短也(《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御览》二百七十三)
释劝论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相国晋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禅,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
唯余疾困,不及国宠。
宗人父兄及我寮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虽未成礼,不宜安寝,纵其疾笃,犹当致身。
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无巨细,断之以情,实力不堪,岂慢也哉!
乃伏枕而叹曰:「夫进者,身之荣也;
退者,命之实也。
设余不疾,执高箕山,尚当容之,况余实笃!
之世,士或收迹林泽,或过门不敢入。
咎繇之徒两遂其愿者,遇时也。
故朝贵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
彼独何人哉!
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客或以常言见逼,或以逆世为虑。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意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也。
何尤于出处哉!
遂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
客曰:「盖闻天以悬象致明,地以含通吐灵。
故黄钟次序,律吕分形。
是以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
人道以之,应机乃发。
三材连利,明若符契。
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觉于有莘,或通梦以感主,或释钓于渭滨,或叩角以干齐,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谤以安郑,或乘驷以救屯,或班荆以求友,或借术于黄神,故能电飞景拔,超次迈伦,腾高声以奋远,抗宇宙之清音。
由此观之,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
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艺之府、散意于众妙之门者有年矣。
既遭皇禅之朝,又投禄利之际,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会,时清道真,可以冲迈,此真吾生濯发云汉、鸿渐之秋也。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龙潜九泉,𬒎然执高,弃通道之远由,守介人之局操,无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闻招摇昏回则天位正,五教班叙则人理定。
如今王命切至,委虑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
达者贵同,何必独异?
群贤可从,何必守意
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
子独栖迟衡门,放形世表,逊遁丘园,不睨华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婴大疢。
性命难保。
若其羲和促辔,大火西颓,临川恨晚,将复何阶!
贵阴贱璧,圣所约也;
颠倒衣裳,明所箴也。
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辅唐虞之主,化之人,宣刑错之政,配殷周之臣,铭功景钟,参叙彝伦,存则鼎食,亡为贵臣,不亦茂哉!
而忽金白之辉曜,忘青紫之班瞵,辞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终年,无乃勤乎」!
主人笑而应之曰:「吁!
若宾可谓习外观之晖晖,末睹幽人之仿佛也;
见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爱也;
循方圆于规矩,未知大形之无外也。
故曰天玄而清,地静而宁,含罗万类,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灵。
若夫春以阳散,冬以阴凝,泰液含光,元气混蒸,众品仰化,诞制殊徵。
故进者享天禄,处者安丘陵。
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阴阳不治,运化无穷,自然分定,两克厥中。
二物俱灵,是谓大同;
彼此无怨,是谓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
故苏子出而六主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魏败,孙膑刖而齐宁,蠡、种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
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
故冯以弹剑感主,女有反赐之说,项奋拔山之力,蒯陈鼎足之势,东郭劫于田荣颜阖耻于见逼。
斯皆弃礼丧真,苟荣朝夕之忽者也。
岂道化之本与!
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荡荡而名发也;
欲索索而条解,不欲契契而绳结也;
欲芒芒而无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
欲暗然而日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
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琐琐而执法也。
是以见机者以动成,好遁者无所迫。
故曰,一明一味,得道之概;
一驰一张,合礼之方;
一浮一沈,兼得其真。
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
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三乐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
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
故有独定之计者,不借谋于众人;
守不动之安者,不假虑于群宾。
故能弃外亲之滑通内道之真,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居无事之宅,交释利之人。
轻若鸿毛,重若泥沈,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
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
寝疾弥年,朝所弃也。
是以胥克之废,明列焉;
伯牛有疾,孔子斯叹。
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陀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
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晋书·皇甫谧传》)
傅子补遗下 其十六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
太祖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
每舍亭传,未尝不讲,所以见重;
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懈。
独卧车中,终不一言。
怪而问之,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
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
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说,而终不一言。
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
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于猥坐说也。
太祖已探见其心矣。
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以心腹之任;
每有疑事,辄以函问,至一夜数十至耳汉中平进曰:今举汉中人震恐,其势自倾,因其倾而击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则不可犯矣。)
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太祖延问曰:「今尚可击否」?
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
其后孟达刘备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
一见,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
对曰:「无故求降,必内有急。
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怒,必大兴师伐之。
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乘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
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一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吴王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
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
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
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
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
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
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
陛下赫然发怒,与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
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
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
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
又不从。
遂即拜吴王
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仅以身免,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言。
明皇帝,又大见亲重。
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
入与帝议,因曰「可伐」;
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
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讲不可之意。
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切谏。
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
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
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帝曰:「与吾言蜀可伐」。
曰:「可召质也」。
诏召至,帝问,终不言,后独见,责帝曰:伐国,大谋也。
臣得与闻大谋,常恐昧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
夫兵,诡道也。
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
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于是帝谢之。
见出责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之,则无不得也。
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乎!
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亦谢之,能应变持两端如此。
或恶于帝曰:「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陛下试与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常与圣意合也。
复每问皆同者,之情必无所复逃矣」。
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
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谚曰:「巧诈不如拙诚」。
信矣。
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子陶,字季冶,善名称,有大辩,曹爽时为选部郎,邓飏之徒称之以为
当此之时,其人意陵青云,谓玄曰:「仲尼不圣。
何以知其然?
智者图国;
天下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
玄以其言大惑,不复详难也。
谓之曰:「天下之质,变无常也。
今见卿穷」,之败,退居里舍,乃谢其言之过(《三国·魏·刘晔传》注)
家戒 其二 曹魏 · 王昶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夫立功者有二难,功就而身不退,一难也;
退而不静,务伐其功,二难也。
且怀禄之士,耽宠之臣,苟患失之,何所不至?
乐毅帅弱燕之众,东破强齐,收七十余城,其功盛矣,知难而退,保身全名。
张良杖剑建策,光济大汉,辞三万户封,学养性之道,弃人间之事,卒无咎悔。
何二贤绰绰有馀裕哉!
治家亦有患焉,积而不能散,则有鄙吝之累;
积而好奢,则有骄上之罪。
大者破家,小者辱身,此二患也(《艺文类聚》二十三)
默记述佐篇 孙吴 · 张俨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三
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
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王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
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
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杖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
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若其役调。
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
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
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
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
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
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当时之势,异于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
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下齐七十余城。
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于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于五国之兵也。
何惮于彼而不可哉?
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即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蜀志·诸葛亮传》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又见《御览》四百四十五)
孙壹归命封吴侯甘露二年六月乙巳 曹魏 · 高贵乡公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一
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贼之枝属,位为上将,畏天知命,深鉴祸福,翻然举众,远归大国,虽微子去殷,乐毅遁燕,无以加之。
其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衮冕赤舄,事从丰厚(《魏志·高贵乡公纪》)
乐毅 西晋 · 孙楚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
乐生诞节,实立弘度
丹旄电麾,秦韩景附。
威震济西,齐悯失据。
惠之不敏,翻然高翥。
栖迟一丘,以保皓素(《艺文类聚》五十九)
名士优劣论 其四 西晋 · 张辅
 出处:全晋文
乐毅诸葛孔明之优劣,或以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为优,余以为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抱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至如奇策泉涌,智谋从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登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
路不拾遗,毫毛无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振于遐迩者也。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
殆将与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艺文类聚》二十二,《御览》四百四十七。)
齐王囧 西晋 · 孙惠
 出处:全晋文
惠闻天下五难,四不可,而明公皆以居之矣。
捐宗庙之主,忽千乘之重,躬贯甲胄,犯冒锋刃,此一难也。
奋三百之卒,决全胜之策,集四方之众,致英豪之士,此二难也。
舍殿堂之尊,居单幕之陋,安嚣尘之惨,同将士之劳,此三难也。
驱乌合之众,当凶强之敌,任神武之略,无疑阻之惧,此四难也。
檄六合之内,著盟信之誓,升幽宫之帝,复皇祚之业,此五难也。
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未有行其五难而不以为难。
遗其不可而谓之为可。
惠窃所不安也。
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
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
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良史书过,后嗣何观!
天下所以不去于晋,符命长存于世者,主无严虐之暴,朝无酷烈之政,武帝馀恩,献王遗爱,圣慈惠和,尚经人心。
四海所系,实在于兹。
明公建不世之义,而未为不世之让,天下惑之,思求所悟。
长沙成都,鲁卫之密,国之亲亲,与明公计功受赏,尚不自先。
今公宣放桓文之勋,迈臧札之风,刍狗万物,不仁其化,崇亲推近,功遂身退,委万机于二王,命方岳于群后,耀义让之旗,鸣思归之銮,宅大齐之墟,振泱泱之风,垂拱青徐之域,高枕营丘之藩。
金石不足以铭高,八音不足以赞美,姬文不得专圣于前,太伯不得独贤于后。
明公忘亢极之悔,忽穷高之凶,弃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权势受疑,内以百揆损神。
虽处高台之上,逍遥重仞之墉,及其危亡之忧,过于颍翟之虑。
群下竦战,莫之敢言。
惠以衰亡之馀,遭阳九之运,甘矢石之祸,赴大王之义,脱褐冠胄,从戎于许。
契阔战阵,功无可记,当随风尘,待罪初服。
屈原放斥,心存南郢
乐毅适赵,志恋北燕
况惠受恩,偏蒙识养,虽复暂违,情隆二臣。
是以披露血诚,冒昧干<迕>。
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锧,此惠之死贤于生也(《晋书·齐王囧传》)
诸葛丞相故宅碣表 西晋 · 李兴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鞸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
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
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
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聘我魏疆者也。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
岂神之祗,岂人之精?
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巧,一何微妙!
千井齐甃,又何秘摇昔在,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
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
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
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
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
匪皋则伊,宁比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
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
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
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励。
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
畴昔之乖,万里殊涂;
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汉高归魂于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
魂而有灵,岂有识诸(《蜀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楗为李兴为文曰云云。《水经·沔水》作李安。)
袁子正 其六 王子主失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有王子者,著《主失》之书,子张甚善之,为袁子称之曰:夫人之所以贵于大人者,非为其官爵也,以其言忠信,行笃敬,人主授之不虚,人臣受之不妄也。
若居其位,不论其能;
赏其身,不议其功;
则私门之路通,而公正之道塞矣。
凡世之所患,非患人主之有过失也,患有过欲改而不能得也。
是何也?
夫奸臣之事君,固欲苟悦其心。
夫物未尝无似象。
似象之言,浸润之谀,非明者不能察也。
奸臣因以似象之言,而为之容说,人主不能别也。
是而悦之,惑乱其心,举动日缪,而常自以为得道,此有国之常患也。
夫佞之言,柔顺而有文;
忠正之言,简直而多逆。
使忠臣之言是也,人主固弗快之矣。
今奸臣之言,已掩于人主,不自以为非;
忠臣以逆迕之言说之,人主方以为诬妄,何其言之见听哉?
是以大者刳腹,小者见奴。
忠臣涉危死而言不见听,奸臣飨荣利而言见悦,则天下奚蹈夫危死而不用、去夫荣利而见听哉?
故有被发而为狂,有窜伏于窟穴,此古今之常也。
凡奸臣者,好为难成之事,以徼幸成功之利,而能先得人主之心。
上之人不能审察,而悦其巧言则见其赏而不见其罚矣。
为人臣,有礼未必尊,无礼未必卑,则奸臣知所以事主矣。
虽有今日之失,必知明日所以复之涂也。
故人主赏罚一不当,则邪人为巧滋生;
其为奸滋甚,知者虽见其非不敢言,为将不用也。
夫先王之道远而难明;
当世之法近而易知。
凡人莫不违其疏而从其亲,见其小而暗其大。
今贤者固远主矣,而执远而难明之物;
奸人固近主矣,而执近而易知之理。
则忠正之言奚时而得达哉?
故主蔽于上,奸成于下,国亡而家破。
伍子胥为吴破楚,令阖闾霸,及夫差立鸱夷而浮之江;
乐毅燕王破强齐,报大耻,及惠王立而驱逐之。
夫二子之于国家,可谓有功矣,夫差惠王足以知之矣,然犹不免于危死者,人主不能常明,而忠邪之道异故也。
又况于草茅孤远之臣,而无二子之功,涉奸臣之门,经倾险之涂,欲其身达,不亦难哉?
今人虽有子产之贤,而无子皮之举;
解狐之德,而无祁奚之直;
亦何由得达而进用哉?
故有祁奚之直,而无宣子之听;
子皮之贤,而无当国之权;
则虽荆山之璞,犹且见瓦耳。
故有管仲之贤,有鲍叔之友,必遇桓公而后达;
陈平之智,有无知之友,必遇高祖而后听。
桓公高祖不可遇,虽有三子之才,夫得用哉?
录吴名臣后诏八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昔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
汉高过赵,录乐毅之后,追显既往,以劝将来也。
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脩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晋书·明帝纪》)
请追录王浚后表 东晋 · 桓温
 出处:全晋文
臣闻崇德赏功,为政之所先;
兴灭继绝,百王之所务。
故德参时雍,则奕世承祀;
功烈一代,则永锡祚胤。
案故抚军王浚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戈长鹜,席卷万里,僭号之吴,面缚象魏。
令皇泽被于九州,玄风洽于区外。
襄阳之封,废而莫续,恩宠之号,坠于近嗣,遐迩酸怀,臣窃悼之。
今有二孙,年出六十,室如悬磬,糊口江滨,四节蒸尝,菜羹不给。
汉高定业,求乐毅之嗣;
世祖旌贤,建葛亮之胤。
夫效忠异代,立功异国,尚通天下之善,使不泯弃。
建元畅于当年,著嘉庆于身后,灵基托根于南垂,皇祚中兴于江左,旧物克彰,神器重耀,岂不由伊人之功力也哉?
诚宜加恩,少垂矜悯,追录旧勋,纂锡茅土。
则圣朝之恩,宣畅于上,忠臣之志,不坠于地矣(《晋书·王浚传》,有二孙,过江不见齿录,安西将军桓温镇江陵表言。)
上疏自陈 东晋 · 桓温
 出处:全晋文
臣近亲率所统,欲北扫赵魏,军次武昌,获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书,说风尘纷纭,妄生疑惑,辞旨危急,忧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
臣以暗蔽,忝重任,虽才非其人,职在静乱,寇雠不灭,国耻未雪,幸因开泰之期,遇可乘之会,匹夫有志,犹怀愤慨,臣亦何心,坐观其弊!
戈驱驰,不遑宁处,前后表陈,于今历年矣,丹诚坦然,公私所察,有何纤介,容此嫌忌?
岂丑正之徒心怀怵惕,操弄虚说,以惑朝听?
乐毅竭诚,垂涕流奔;
霍光尽忠,上官告变。
谗说殄行,奸邪乱德,乃历代之常患,存亡之所由也。
今主上富于阳秋,陛下以圣淑临朝,恭己委任,责成群下,方寄会通于群才,布德信于遐荒,况臣世蒙殊恩,服事三朝,身非羁旅之宾,迹无之衅,而反间起于胸心,交乱过于四国,此古贤所以叹息于既往,而臣亦大惧于当年也。
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晋之遗黎鹄立南望,赴义之众慷慨即路,元凶之命悬在漏刻,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臣虽所存者公,所务者国,然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则臣本心陈力之志也(《晋书·桓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