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以王珣何遵散骑常侍(元年,案,王珣,文明王皇后弟,字良夫,魏中领军王肃子也。历河南尹侍中何遵字思祖太宰何曾子也。历大仆卿。东晋别有王珣,字元琳,历尚书令卫将军,与此王珣姓名偶同。)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二
给事黄门侍郎王珣,元理通原,笃志好学,不殒先业,在朝有干事之才;
给事何遵,公亮笃诚,有才干器任,久历朝位,职用有效。
今宜各叙进,拾遗左右,其以珣并为散骑常侍,皆徒分(当有误。)内常侍更读文书(《书钞》五十八引《起居注》)
驳为旧君反服 西晋 · 何遵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礼云,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则之天子亦不反服矣。
恂等已登天朝,反服旧主,与礼相违(《通典》九十。泰始中尚书令史恂等是故少府鲍融故吏,假诣丧所行服,散骑常侍何遵驳以为。)
奏请听华廙袭封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
世子,著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
诸侯犯法,八议平处者,褒功重爵也。
嫡统非犯终身弃罪,废之为重,依律应听袭(《晋华廙传》,大鸿胪何遵免为庶人,不患袭封,请以表世孙混嗣表,有司奏。)
为旧君服议 晋 · 曾环
 出处:全晋文
古者失地之君,托身造次,感一时之惠,犹齐衰以为报。
尝为臣吏,礼待优备,故依礼托情,而弘教训矣(《通典》九十。泰始中尚书令史物等,是故少府鲍融、故吏假诣丧所行服,何遵何桢驳以为不应服。荀顗吴、奋以为应服。又衡阳内史环议云云。案「泰始中衡阳未入版图,据下文复有孔瑜、范汪范宁议,则曾环此议不在泰始中明矣。《隋志》有衡阳内史曾环集》,三卷,在顾荣之前。顾荣于泰康末入,卒于永嘉末。今依《隋志》编于顾荣前。)
履春冰赋(以戒慎之心如履冰上为韵) 唐 · 陈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履道有本。
戒之在冰。
每翘翘于进守。
如凛凛之不胜。
累足有惧。
旁行可矜。
识安危之在德。
岂颠越之或承。
不敬其心。
敢徵所以。
本之于有。
既渐乎履霜。
戒在不虞。
罔轻于狎水。
方保心于慎独。
焉敢测乎涯涘。
人之所畏。
岂造次而可忘。
道之将行。
非中人而勿履。
败或闻于旋踵。
义无轻于举趾。
不处于薄。
君子之行固然。
若居下流。
诗人之戒深矣。
其始也。
阳律掩耀。
阴飙戒时。
因润下而生德。
由寒冱以成姿。
皎若澄虚。
而体合上善。
冥然沉响。
而迹不能欺。
苟戒之而不履。
是以履之而不疑。
事异涉溱。
匪裳之褰也。
德輶如羽。
知仁可蹈之。
则知视险无必。
素诚可谅。
罔违日慎之心。
无易春冰之上。
投足而众流不测。
委顺而中怀是广。
惄焉如捣。
知大患之在躬。
生也若浮。
敢凭虚而用壮。
孰曰坚乎。
匪同介如。
结寒波而暂聚。
湛清质以含虚。
恍若有亡。
似乘空于月宇。
退然如失。
犹奉身于玉除。
且异夫莫来莫往。
何遵于匪疾匪徐。
必若怀以励贪。
饮以明信。
如临之戒。
如履之慎。
则知水德可保。
冰力可任。
匪冰不薄。
匪水不深。
彼之蹈者委乎足。
我之蹈者本于心。
又焉能料其薄厚而计于升沉。
则执德罔愆。
持危不戒。
意平澹之可玩。
在清夷之可快。
岂知蹈之有道。
行之在德。
而忽乎沦溺之败。
官人论 其一 用人体要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九
臣伏以皇朝两府、前代三司,所以平章庶政之经,总览万事之纪,下赋群吏之职,恢成天下之务。
高宗傅说作相,而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西汉丞相西曹,或起为中二千石;
东汉三府察廉秀高第,出补刺守,入居乡校;
南朝晋宋以来,五品已上,执政吏部参掌。
以至于唐,宰臣犹得以不次进用官吏。
代宗时元载当国而公道隘塞,常衮预政而人材凝滞。
崔祐甫作相,日除十数人,未逾年,凡除吏八百员。
上曰:「或谤卿所除官多涉亲故,何也」?
祐甫曰:「进拟庶官,必量能补任。
臣若与其相识,方可粗谙人材;
若素不知闻,何由察其言行」?
上以为然,识者是之。
宪宗时李吉甫承旨作相,谓学士裴垍曰:「吉甫尚书郎流落远地十馀年,后进人物罕所接识。
宰相之职,宜选擢英俊,君多精鉴,幸闻今之才杰」。
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馀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
当时翕然称重,吉甫有得人之称。
自文宗之世,宗闵、德裕之辈挟私后公,结援相倾,而朋党之义兴焉。
故文宗曰:「去河北贼至易,去此朋党实难」。
由是进用一官,迁除一吏,各相顾瞩,恐涉讥议,岂至公宰物之道欤!
伏惟我太祖太宗之朝,擢贤任能,使人以器,才略奇杰,或数年而至公相
猥昧无庸,或逾纪而不改。
或卑品而处要重,或高秩而居冗散,升沉取舍,惟才是视。
故能兴造功业,安绥四表,制度遗文,贻厥永代。
夫功名所立,必由驾驭,后世因循成弊,盖自承平之久。
在今致理之本,莫先官人之事。
助陛下官人者,岂非宰相乎?
官至卿监,职参台省,迁用之命,故在政府
郎官已下,属乎审官,注授之职,统乎选曹
是二有司者,宰司实抡之。
且今外任之重,国权所寄,不在廉刺之职,分而为二:转运使提点刑狱者也。
天下诸道,不登百人。
是百人者,诚才则天下之政举矣。
此陛下所当简注,宰司所宜慎选者也。
臣比见诏书更委两省两制荐举,此固朝廷不欲私用人之柄,与天下公共之意,然凡被举者,又果尽贤乎?
若类其资历,第其秩位,贯鱼授宠,无复区选,定马于乾,不知适变,是犹按伯乐之图,而求骥騄于市也。
臣愚谓宜断自宸明,远遵往制,以用人之柄责于宰司
凡滞淹之才,俊杰之器,名行磊落,众实共闻,自可越次甄升,急收其效,必依阶蹑级,岂曰用人!
虽大吏而不能厥职,居刺守而不闻治状,大者宜罢归田里,小者宜退从冗散。
《汉官仪》曰:三公听采长吏臧否,人所疾苦,条奏之,是为举谣言。
又汉旧制:州牧二千石不任位者,事皆下三公,遣掾史按验而黜免之。
此前代中外群吏升善退恶,咸自宰司之故事也。
既付之以柄,推之以诚,则一夫不获,一官不举,陛下有所问之矣。
或曰:经纶屯昧之时,则有不次急用之擢;
持盈守成之时,自宜遵常守故而已。
臣以为此乃腐儒之谬说,岂英主之远谋!
且陛下向者躬揽万几,再新区极,独断不谋,拔才振滞,彼一二臣上膺奖擢,咸自卑仄,骤升清要,又岂资任之云乎?
况此三司,实掌众职,动而引例,何谓抡材!
能者一日而在下,则失一日之益;
不能者一日而在上,则有一日之损。
故升拔善良,斥远邪恶,以一日为晚,何遵常守故之谓乎!
夫然,故上下尽心,庶官修举,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上无焦劳之忧、旰昃之虑,而百职理矣。
列秀亭题名绍兴十七年三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三、《金石文跋尾》卷一五、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一○
□□□河郡张浚绍兴丙寅秋被命谪居阳山,侄杅、男栻侍行。
重阳□日抵郡境,授馆濯缨堂,因晴夕必登列秀亭,周览风物,少释怀亲之思。
史尧弼星沙偕来,表弟临邛计孝称以秦国意继至省问。
丁卯寒食日题。
从居者八人:僧慧广,使臣杨安、寔、黄资、何遵密院知客王端、贾似,头陀光衡。
贺氏先茔志序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南宋文录录》卷一六、民国《吉安县志》卷四七
《孝经·丧亲》之章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人生四五年,能诵《孝经》,则知有此语矣。
坟墓者,亲既殁之所宅也。
为人子孙,不知亲之所谓宅兆,甚者手自毁削,而转售人,尚得谓之人类矣乎?
永新贺君贡甫示余以《先茔志》,远代之湮没者访而得之,他姓之占夺者讼而正之,勤苦至矣。
余读之而重有感也。
余之东原府君最留意坟墓,先世马鬣封之,可知者惟自天圣明道以后,散在庐陵、吉水两邑,幸皆全固,春秋展祀必躬。
尝谓诸子曰:「人言辉门欧阳氏有远祖,远则未远,比目前他姓亦幸多存数代」。
然余家在一族中最贫,而先君保守封护,非特无助而已。
疆域,时为彊有力者所侵夺,推其祸本,盖有难于㡿言。
先君力贫犯怨以救护收复,至于今日,诸孤虽不肖,尤幸赖祖先护佑,奉祭祀者,窃意冥冥中亦必有所鉴于后人。
夫子孙为先世守坟墓,固不当以祸福报应论,然余行年五十,观人间兴废绝续亦多,而所谓祸福报应者,理出于此,甚昭昭矣。
世不能皆孝子顺孙,则必告之以祖宗之必有知,能祸能福,使之知畏而后可。
《诗》曰:「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书》曰:「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诗》《书》言祸福,未有不归之祖先。
盖其气脉至亲,与泛言鬼神不同也。
人亦无严近而忽远。
夫死者孝心与生时同,今致严于近祖而忘近祖之所自出,则近祖亦岂得以自安,而遂谓子孙之能慈孝哉?
必以等而上之者之无所托,戚然于心,故事父而思父之于祖犹吾心也,则以父之心事祖;
祀祖而思祖之于曾祖、曾祖之于高祖犹吾心也,则以祖之心祀曾祖,以曾祖之心祀高祖
推此以往,宗庙坟墓一用此心,则鬼神安乐之。
嗟乎!
余之言此,敢谓余之尽责哉!
见贺氏之慈孝,而知贺氏祖先之宠嘉其后者必大,故为祸福报应之说以佐之,又使贺氏幼子童孙读余之文而重惕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