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咸平观音禅院碑铭咸平六年六月 吴越至宋初 · 钱俨
 出处:全宋文卷六○
天下之名郡言姑苏,古来之名僧言支遁
以名郡之地,有名僧之踪,复表伽蓝,绰为胜概。
至于传法,不泯真风,则纪之以文,信无愧矣。
苏州观音禅院,即东晋支公道林所建支硎寺也。
伊昔二众同居,舍宇尤广。
其山有支公马迹及所居石室存焉。
唐景龙中,诏更名报恩
及瑞陵初圮海内精宇,人祇号咽,兹寺在圮例。
献文缵嗣,佛日再中,旃檀之林,枯荑毕秀。
太原卢公简求方牧是邦,与僧清贽相善,乃劝舍俸钱,复新缔架。
大中五年僧洪宪主之,宪即豫章希运禅师之法嗣也。
咸通甲申岁至于乾德甲子岁,凡百馀年,陵谷迭迁,香华中辍。
其年二月,有永嘉禅学沙门文谦尝驻钖姑苏永光兰若,颇以佛事结诸众缘。
寻诣天台大寂韶公禅师之法席,愿齿入室之列。
大寂示之曰:「汝虽越人,非越地可居,其当化人于吴地耳」。
于是遂如大寂之教,复来茂苑
僧正安公以报恩旧地,辟而住持,是为今观音禅院矣。
复有本郡都知兵马使赵承遇及司理判官张仁某等,同经度之,获石铭于殿基,遇以下名氏,皆如铭之所记,盖宿缘符契也。
未几,谦师徙居上方,所度弟子三十馀人。
今之恩公上人盖白眉也,亦礼大寂,得其宗旨。
退而阐法席于先师之精庐,昭善继也。
恩公苦行有闻,玄谈尤峻,适居放鹤之地,雅契安禅之怀。
早岁师尝入京师,时愚方预常参,一得相面。
今师沿前会之邂逅,疏本寺之寅缘,欲愚为文,以纪其事。
愚以向之所言信无愧者,乃纪而铭之云。
大宋咸平六年六月忠果雄勇功臣金州管内观察使、判和州军州事、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食封一千一百户钱俨撰。
按:《吴都文粹》卷八。又见《吴都法乘》卷一○,《吴郡志》卷三二,《姑苏志》卷二九,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一等。
应天禅院记略大中祥符四年 北宋 · 释昙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吴都文粹》卷九、《吴郡志》卷三六
唐大中七年岁癸酉,里民沈揆舍庄第营之,迄乾符二年乙未岁,刺郡者始以状闻,诏下赐今额。
周显德二年岁在乙卯,始建殿宇,始立貌像,香炬钟梵,蔚为道场。
年祀绵涉,名存实亡。
大宋咸平五年壬寅岁,超师进道之外,慨然缮葺。
市木召匠,运斤畚土,不历数稔,壮丽宝坊。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岁,重建正殿,巍巍大壮,屹若山立,金碧丹雘,焕赫显敞云。
按:《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民国影印旧钞本。
宝华寺新记 北宋 · 孙规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吴郡志》卷三三、民国《吴县志》卷三六上
宝华山智显禅院,面震泽之洪澜,背长洲之故苑,左控洞庭之峻,右挹灵岩之巅。
刻蟠之阈相望,游麋之墟密迩。
真三吴之佳地,一方之上游。
先是,梁天监中,有僧号憨憨者,至自梵天,营立香界。
植锡杖之故所,化灵源之尚存。
年祀滋深,缔架几圮。
国朝祥符乙卯岁,故府崇仪秦公羲当岿然之未坠,思勉矣而可兴,其畴尸之,必有能者,即以今心印师居焉。
增庳为斋堂、禅室、梵殿之类,岌起金碧,垂一纪间,精庐克备云。
按:《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民国二十五年据旧抄本过录影印本。
注肇论疏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夫森罗万象,一法印之,所谓心也。
心也者,寂然幽邃,廓尔冲融。
无灭无生,三际莫之能易;
非大非小,十方不测其形。
圆明独曜而无方,清净真常而有在。
虽灵灵绝待,随缘之色相千差;
湛湛亡言,普应之音声万籁。
故色心万物,各得其宜,盖得此也;
圣贤万行,各有所至,盖至此也。
众生迷此而轮转不息,圣人證此而圆寂
是知非一心而万法不存,法非心也;
非万法而一心不显,心非法也。
故如来出现,悯物垂形。
身云顺感以无边,体离增减;
圆音随愿而周普,理绝名言。
无形而形,若澄潭之落月;
无说而说,譬幽谷之传声。
鹿苑鹤林,一大之因缘事毕;
五天震旦,三时之像教流通。
圣贤迭兴,古今传习。
东晋之世,有大法师讳僧肇,生当秦国,名振异方,少习外经,后悟释教。
决疑于龟兹罗什久居于逍遥译场。
立义论之五章,佐如来之一化。
观夫宏才落落,妙解彻于教宗;
玄旨昭昭,深智穷于理域。
然因缘生灭,事有千差;
实相本无,理同一味。
但以根后各照,二谛不融,宁知波水无差,金镮不别,所以列多名而标异,立一义以会通,建不共之深宗,显大乘之极致。
然则俗无异真之俗,即真之俗谛不迁;
真无异俗之真,即俗之真空露现。
真俗不二,事理双融。
非般若无以契真,非沤和无以涉俗。
入俗而真源常显,权心必具于实心;
契真而俗事匪移,实智必资于权智。
权实之心双运,中观圆融;
真俗之境同时,一谛凝寂。
情亡解泯,谛观浑融,复本还源,强名證道。
论之深旨,纶绪如斯。
然古今解释注疏颇多,取意求文,各随所见,推宗定教,曾无一家,遂令学者迷文,宗途失旨。
遵式幼从师授,虚己求宗,后因习学《华严》大经,常睹清凉判释,尽开五教,取法古师,权实之旨有归,行解之门可向。
常恨此论,人亡则难,致使深宗,固多乱辙。
今则精研覃思,三复竭愚,但愧流通之心,辄伸鄙作耳。
熙宁甲寅仲春十有三日,南峰西庵序云。
姑苏尧峰兰若沙门遵式述。
按:《吴都法乘》卷一四,民国二十五年抄本。
天峰院记元丰六年 北宋 · 曾旼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六
阖闾城西二十馀里,山之巅有禅院,祥符诏书赐名天峰
考于图记,所谓报恩山南峰院者是也。
记言:支道林因石室林泉置报恩院,唐之大中改为支山禅院,晋之天福改南峰额。
予先世松槚在羊肠山之朝阳,岁时展省,屡过天峰,尝访遗诗旧刻,求其地之所在以参验之。
而唐人刘长卿支硎山寺,皮日休陆龟蒙宿报恩寺水阁,题支山、南峰,皆为赋诗。
宝历以后,州刺史白居易刘禹锡,亦有报恩寺诗。
长卿至德中尝为监察御史
日休龟蒙,松陵唱和,出咸通年。
又言南峰院额,故相国裴休所书也。
乃大中宰相,于是一时而报恩、支山、南峰三名并存,则知《记》所载大中天福更名者误也。
今山下楞伽院有石刻,言院即报恩遗址。
原田中有报恩惠敏律师塔碑,言建塔于寺之西南隅,当八隅泉池之上,中峰兰若之下。
碑望楞伽,正在东北,而《记》所谓石室者,亦在楞伽,人犹谓之支遁庵。
自庵前西向登山,可数百步,林中一径,入中峰院。
自径前南行,其登弥高,又数百步,乃至天峰北僧院。
其依一山,而道周有石,盘薄平广,泉流其上,清泚可爱。
居易诗云:「净石堪敷坐,清泉可濯巾」。
其谓是也。
庄周言,庖丁之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陆德明释硎,磨石也。
余谓此石,其平如砥,支硎之名,宜取诸此。
而石文又有如蹄涔者,人谓之马迹石。
禹锡诗云:「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
日休龟蒙与穰嵩起南池联句,亦曰:「翠出牛脰耸,苔深马迹讹」。
又曰:「支硎辟亦过」。
牛头峰今在天峰之南。
此其可考者。
禹锡诗又有「泉眼潜通海」之语。
与夫松陵诗所言承阁南池惠敏碑所言八隅泉池,皆已湮没,失其故处,而裴公书额,亦不复见矣。
若山下石室,山半石门天峰之傍,有待月岭,下有碧琳泉,又有放鹤亭,其址犹在。
而刘、白、皮、陆之所赋咏,皆不及之。
此又不可考者也。
逸少既谢会稽安石犹卧东山乃与之从游,自放虚寂之境,而有登临之适,故时人以为高逸
之所游多矣,维吴之报恩、越之沃洲最著。
沃洲有养马坡、放鹤峰,故此山亦有马迹石、放鹤亭
传言常畜马纵鹤,其说皆有理趣,非窘拘于浮屠法者也。
之没已七百馀年,而事之传于名迹者犹不泯,其为世所慕如此。
近岁僧德兴者,始传禅法于天峰,继住持者十来人矣。
德兴之始来,茅屋土阶,仅禦风雨,后有文启、慧汀、赞元、维广者,大增葺之。
基土架木,上瓦下甓,堂殿庖库,廊庑寮阁,门庭戺街,次第完洁。
东有浴室,西有憩庵,佛貌经藏,无不严具。
以其治之非一人,积之非一日,而能终始如一,故赖以成就。
其财赀则取之州人,非一家也。
予尝以职事,获阅书于太史氏,因见景德四年有建言者,曰:「民佞佛费财,宜加禁止」。
上曰:「佛教本乎修心,至于禅学,为益滋大」。
于是言者不行。
盖先王以道治天下,使人心化而不自知。
故其盛时,赉独而无思犯礼者,非必士民也。
释氏心法之妙,殆不失先王道化之意,乃知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岂虚言哉!
斌公长老夙受法于明因禅师,又深通顺观肇论之旨,心地乃达,无所底滞,予之道友也。
一日,谓予曰:「天峰德兴新之,且及百年,愿有所记」。
予谓沃洲居易为之记矣,而报恩寂寥,未有记者,因为考论本末,书以畀之。
元丰六年龙溪曾旼记,吴郡朱长文(《吴都文粹》卷八。又见《吴都法乘》卷一○,《吴郡志》卷三二,正德姑苏志》卷二九,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一。)
「元丰」以下十五字原无,据《吴都法乘》补。
半塘重修塔记绍兴七年七月 北宋 · 魏宪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三
半塘圣寿浮屠,按旧记云,晋义熙十一年法华塔,诏赐国材以建。
由晋历唐距宋兴,凡一再改造,岁久寖坏。
先君开府览之慨然,若契夙愿,实始修焉。
建炎庚戌之乱,塔复废。
宪不孝,顾瞻馀烬,夕惕于怀曰:「此吾先君所植德者也,畴不敢勉」。
于是倾赀度财,载加营缮。
绍兴七年七月二日,工告讫功。
初,道生法师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死葬半塘。
其后过客夜闻诵经声,迹之,莫见其人。
旦视童子冢,有青莲花
塔之建,盖权舆于此,迨今几八百年矣。
而鸠工之始,役夫夜方寝,复闻诵经声琅然出塔,数夕不绝。
呜呼异哉!
僧了勤以其事来告,因为之书。
显谟阁直学士左大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一百户魏宪记。
按:《吴都文粹》卷八。又见绍定《吴郡志》卷三四,《吴都法乘》卷九,正德姑苏志》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八五、神异典卷一二三,《虎邱山志》卷二二,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二,同治苏州府志》卷四二,民国《吴县志》卷三八。
空生真赞1103年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道林寺
漳南僧慎修游吴中,得此画于败垣破壁间,拂除埃翳,神观静深,如维摩大士得心解脱时。出以示余,为之赞曰:
以空寂身,无所倚依。
而捉杖藜,以灵知心。
不在散摄,而玩贝叶。
不舍声色,而證真空。
与我日用,能所心同。
于一切处,寂入法海。
如风行空,无所妨碍。
但离二执,圆成普会
当慎以修,入此三昧。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八。又见《林间后录》,《吴都法乘》卷一一。
平江府枫桥普明禅院兴造记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一
平江自唐白公刺史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
乾符光启间,大盗蜂出,争为强雄,而武肃王钱镠以破黄巢、诛董昌之功,尽有浙东西地。
五代分裂,诸藩据数州自王,王独常顺事中国。
有宋受命,尽籍土地府库,帅属朝京师,遂去其国。
盖自长庆讫宣和,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而吴太伯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钱镠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
建炎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灰烬,而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岿然犹亡恙,殆有数焉。
寺无石志,按吴《图经》,实妙利普明禅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
唐人张继张祐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遂知名于天下。
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浮图,七成峻峙,蟠固龙天,鬼神所共瞻仰。
至嘉祐中,改赐普明禅院,而繁雄玮丽之观滋起矣。
属有天幸,仅脱于兵火,而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蛇,飘瓦中人。
卧榻之上仰视天日,四壁萧索,如逃人家。
绍兴四年长老法迁者,会其徒人居之,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
寺有水陆院,严丽静深,龙象所栖。
升济幽明,娄出灵响,尤为奇胜。
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
一日,迁先过余言曰:「愿有纪也」。
余尝怪天下多故,县官财匮力屈,天子减膳羞,大臣辞赐金,将吏被介胄以死,士大夫毁车杀牛以食;
而吾民则输家财助边,率常睊睊然举首蹙额,疾视其上,无慨然乐输之意。
而佛之徒无尺寸之柄,左右介绍之先,瓦盂锡杖,率尔至门,则倒衣吐哺,躧履起迎,惟恐后己
乃捐金帛,指囷廪,舍所甚爱,如执左契,交手相付无难色。
此何道也?
余观迁老积精练,学苦空,敝衣粝食,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饬蛊坏、起颓仆为急。
又饬其徒三二辈持钵扣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
以故一方之人向慕之,凡所欲为无不如志,故成就如此。
今吾乡县之大人者,晨拥百吏,坐一堂之上,赫然神明之临;
天阻声威以怛之,而后吏得以投其隙。
吾欲以柔道理之,量其力之所堪任,而与之为均;
无急之以期,无使吏迫之,上下休戚,共为一体,人人欢然欣戴,如驹犊婴儿之慕,以尽夫为民父母之道。
夫以子弟而事父母,其于奉佛,固无间然矣。
故著余之所欲言者以为记,使归刻焉。
绍兴十六年八月日,晋陵孙某记(《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二。又见《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吴郡志》卷三三,《吴都文粹》卷八,《姑苏志》卷二九,《寒山寺志》卷一,光绪苏州府志》卷四○。)
之功;
原无,据《吴都法乘》补。
水陆堂记乾道二年 南宋 · 范成象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一
自吴西门出,并城以北十里而近,有山孤峙于平田,中无有重复绵亘之势,而盘积巨石,撑突崷崒,转步幽险,如在衡庐。
深窅处中,如劈华绝壁,划然湛卢之渊,下临无极,即之危惧若坠。
而稽此虎邱之名闻天下,雄胜次当东南二三,殆有神明之所扶持哉!
大士说法,顽矿至于颔首;
山鬼留咏,岩穴为之生悲。
惟境胜地灵,结为佛庐,精严冠他刹。
释氏有教,施及杳冥,宜其徒号为水陆,环浮图比比,是为四方所归向独盛者,亦莫虎邱若也,宜有道场广博严净。
然寺之屋在其巅,狭不能备众事,所谓水陆之供,仅列庑下,卑隘不称威仪,前后领徒,虽巨擘咸弗克究度。
今传法者定慧圆明禅师广彦始至筹室,即慨然有兴作意,且道行为众所仰,乃有信女张氏法济欲成夫薛赟之志,命其二子曰澄曰沔捐赀,率诸家总七百馀万,有僧义才运其智巧,累石崇基,创营大厦,架壑为梁,结楼翚飞,直小吴轩相对如翼。
鸠工于乾道乙酉之冬,役不逾月,藻绘金碧,如幻如化。
既落成,又增置田半顷,永为祠闱岁给兰膏蒲塞之助。
凡城邑聚落,与夫舟车冲冲,见闻喜跃,辇财为供,辐凑沓来。
想其清夜沉寂,太虚泬寥,铃铎振响,梵呗摩空,山川草木为之肃然,而况三乘十类,有情无间,灵灯来下,地涌沉幽,法力一加,普遍蒙益,诸法施中,此施无上,诸庄严中,此为最胜。
彦以一方便成就二种因,乃移书属随顺居士范成象为之记。
成象尝读《华严经》,见诸佛用心,得水陆起教之源,有曰「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然无相同虚空」而为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此如来以大事出现,知诸法差别,相住无为,开此施门,利益一切也。
又曰菩萨善知权,实双行道,虽以相好庄严其身,而示受丑陋贫贱之形,尝积集众善,无诸过恶,而现生地狱、畜生、饿鬼,此面然大士所以隐其福德,假诸恶道以应缘阐教也。
又曰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究竟寂灭而现烦恼,此庆喜尊者所以内怀智慧、外示悲忧以祈哀显化也。
此一大教,圣贤如是周遮建立,于世间法决非小补,受付嘱者宜何如哉!
此定慧圆明传佛祖印,而下碍垂手,以有为法兴建佛事也。
呜呼善哉!
先佛以誓愿为众生,故此法会不断灭;
后人以慈悲同一契,故此法会常相续。
愿力、悲力无有边,此山此会亦常住。
彦以如是为诸有施者福不唐捐,余以如是说诸有闻者一时解脱。
乾道丙戌上巳日记。
按:《虎邱山志》卷二二,乾隆刻本。又见《吴都法乘》卷十上之下;《吴都文粹续集》卷三一,道光苏州府志》卷一三二。
常熟县慧日寺修造记嘉定十二年 南宋 · 张珽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一
僧慧向造大寺三,在淮南曰慧照,在昆山聚,在常熟曰慧日。
常熟之境,他佛庐无虑数十所,或背冈峦而深隐,或面江湖而舒旷,其得胜概固宜;
日在县西稍北九十步,台殿屹立,葱翠,当阛阓中,乃有山林潇洒意。
钟磬石鼓之音,时彻县斋,为令者藉以少清胸次,为不易得也。
院从昔名重甲诸刹,旃檀林率赡二千指,非但为展钵计,颇知相勉参请,或在定累日,无少懈怠。
以故主席者必当世龙象,然后其徒心悦而诚服。
嘉定丙子夏五比丘子幸以少师枢使大丞相鲁公之命,来住此土。
始至之日,旱蝗积逋,舍宇就弊,缁袍稍稍云散。
幸与佛为谋,奋空拳而一新之,凡所得施利,悉以助修设,毫发无私焉。
居无何,甑中之尘销,而户外之屦满矣。
于是首兴造事,闻者响答,富室至捐百金,其窭人子亦分锥刀。
若法堂,若库院,若浴堂,若众寮,若华严阁,若水陆殿,既次第补葺,复制幡幢二十四首,以严冥阳之仪,创经函六百馀枚,以足大藏之数。
山门两庑,旧为贾区卜肆,喧啾冗杂,亟闻诸公而尽斥之,涂以丹雘,辉如也。
继此来者,欸门而容改,升堂而意消,使人折不善之萌者固多。
谓佛法无益世教,不厚诬哉!
珽朅来试邑,既喜与兰若邻壁,故因其求记而有考焉。
天监初,院为十方禅林,几千载于此矣。
中更郁攸,碑碣无有,老宿或谓三锡敕额曰寿圣、曰晏安、曰慧日,亦口相传以熟尔。
乾道间僧宜意建佛殿。
淳熙间僧宗琏建法堂。
嘉泰间僧祖印、慧光又建寝堂、丈室,皆未就去。
间关至今,乃迄于成,是必有数存乎其间,断非偶然之故也。
抑尝诵《须菩提经》曰:「菩提庄严,佛土不尚也。
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灵山六年,鹊顶芦膝,佛自处也。
金碧晃耀,十二由旬,人奉佛也。
二者并行,初不相碍。
今慧日奉佛之道至矣,若夫离相庄严,则在比丘反求而自得之。
嘉定十二年解夏日,宣教郎、知平江府常熟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兵马监押龙泉张珽康熙常熟县志》卷一三,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又见宝祐《重修琴川志》卷一三,《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四,《海虞文徵》卷八,光绪《常昭合志稿》卷一六,光绪苏州府志》卷四四。祝尚书校点)
罗湖野录叙绍兴二十五年十月 宋 · 释晓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
愚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杜门却扫,不与世接。
因追绎畴昔出处丛林,其所闻见前言往行,不为不多。
或得于尊宿提唱,朋友谈说;
或得于断碑残碣,蠹简陈编。
岁月浸久,虑其湮堕,故不复料拣铨次,但以所得先后,会粹成编,命曰《罗湖野录》。
然世殊事异,正恐传闻谬舛,适足滓秽先德,贻诮后来。
姑私藏诸,以俟审订。
脱有博达之士,操董狐,著僧宝史,取而补苴罅漏,不为无益尔。
绍兴乙亥十月望日,湖隐堂释氏子晓莹叙。
按:《罗湖野录》卷首,宝颜堂秘笈本。又见《吴都法乘》卷五上之下,《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九九。
湘山寺礼无量师塔因简舒孺立 明 · 俞安期
五言排律 押蒸韵 出处:粤西诗载卷二十
湘山寺为无量师道场幻身留塔中八百馀年燬于丙戍则孺立太史唱胪之春也孺立皈心法乘获无上智识者谓为无量后身云
禅宫开宝地,觉道引金绳。
殿转松廊入,阶缘苏石登。
谷深通午日,涧远挂春冰。
铃韵清疑近,炉烟暖欲蒸。
林花总优钵,檐鸟即迦陵。
恭礼标空塔,还瞻出世僧。
有穷元幻相,无量始真乘。
华语遗经出,毫光化佛凭。
法中谁复起,身后汝堪仍。
自昨登庸际,曾闻禅代徵。
龙华宁雨绝,象教待云兴。
永愿相从意,思传不尽灯。
罗浮石洞闻离幻大师开山早岁余与友人王崇芳常居此读书前后林枫如丹夏蝉千种鸣和如丝有云璈之称因忆寄呈离公 明末清初 · 张穆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少年曾至恋岩阿,四百峰头慰浩歌。
枫树染霜寒路远,云璈归夏野蝉多。
石留古迹诗微落,洞近群真胜未磨。
闻演三车从此地,向看全愧梦中过。
寿萧委员青萍之母林太夫人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阅世若雪柏霜筠,久则弥光,宜与天姥麻姑并寿;
满庭皆芳兰玉树,溯其所自,请观机声灯影之图。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萧铮(1904—?)字青萍浙江永嘉县人,近代地学之父,民国扶植自耕农运动的实际发动人、领导人。德国柏林大学毕业,韩国建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历任中央正值学校地政学系主任,国民党六届中央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部政务次次长等职务。1932年创办中国地政学会。1947年改组成为土地改革协会,自任理事长。1940年创设中国地政研究所,任董事长,兼任亚洲土地改革及农村发展中心董事长、土地改革纪念馆董事长、《土地改革》月刊发行人。1949年台湾之后,参与指导土地改革运动,对台湾农业发展贡献良多。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受聘总统府国策顾问。2008年6月厦门大学设立萧铮助学金,之前台湾地政研究所、土地改革协会、台北大学都设有“萧铮奖助金或奖学金”。著有《平均地权之主要理论体系》、《土地改革之理论与实际》,编有大型资料集:《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雪柏霜筠:《惜别五首其三》(·程公许霜筠雪柏图坚耐,愿保贞心共岁寒。
天姥:神话传说中人物,据《博物志》记载“黄帝问天姥曰,天地所生之草,岂有食之令人生死者乎?天姥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益寿……”天姥山之名,或是由天姥传说而来。另或指天姥山,以切萧铮系浙江人
机声灯影之图:形容母亲辛勤劳作教子的图画。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洪稚存太史亮吉 ,幼孤贫,母太夫人教之读书……太史贵后,绘《机声灯影图》,遍求名辈诗笔表扬。”《题寒机课子图》(·丘逢甲)机声古屋三迁梦,灯影寒窗五夜心。
笺:清代刘树屏孟森母联:
痛无父无母,同作鲜民,寸草春晖二三月;
难兄难弟,尽成伟器,灯影机声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