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梁相费遂碑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梁相讳遂,字仲虑,此邦之人也。其先季文,为鲁大夫,有功封费,因氏为姓。秦、项兵起,避地于此,遂留家焉。世业稼穑,好学礼乐,大汉之□官司相继,绝而复绩。至梁府君,以孝友至行闻于乡邑。仕更郡右,寋谔质直,在公履法,察孝廉,除郎中屯骑司马,迁萧令。视民如子,先教后罚,流玄默之化,奉以忠信,守以敦笃。在位九年,百姓移风,苛慝不铁,奸寇不发,变争路销,推让道生。三年不断狱,祯祥感应。时沛有蝗,独不久界,由此显名。国以状闻,朝廷嘉诸,拜梁相,宣慈惠□不帅自正。当登台阶,延究眉耇,被病逊位,春秋八十卒。二子綦□凤由宰府至堂邑令;政,九江太守,适孙𪻎,感奚斯之义,刊铭玄石,旌勒厥美,俾□览焉。其辞曰:
穆穆显祖,厥德懿铄。播勋于前,平硕基业。遗爱于民,福流后胙,庶□昌□在堂□室。功烈休矣,末昆戮力(《隶释》十一)。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唐 · 韩倩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子綦南国隐,周氏北山居。
羽客轻簪绶,霓裳下里闾。
仙帆归海近,云气度关虚。
今日辞明主,深恩宠汉疏。
高士咏 其三十一 南郭子綦 中唐 · 吴筠
押侵韵
子綦方隐几,冥寂久灰心。
悟来应颜游,清义杳何深。
含响尽天籁,有言同鷇音。
是非不足辩,安用劳神襟。
风过箫赋(以无为斯化有感潜应为韵) 唐 · 夏方庆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风之过兮。一气之作。箫之应也。众音以殊。虽高下以异响。终合散而同涂。体宫商而自得。均清浊以相须。动必造适。用当其无。冥然理顺。昭与道俱。以由一人之化。为而不有。万物之心。以虚为受。帝于何力。各自遂其生成。天且不言。乃能恒于悠久。观夫指大块之噫气。裁众管而声随。始飂飂兮清越。终杳杳以逶迤。远而聆之。初疑白虎方啸。迫而察也。旋惊丹凤来仪。知化本之有眹。见天籁之在斯。道固无名。物罔不感。彼命宫而商应。信阳舒而阴惨。云何事而从龙。水何情而习坎。故达人作用而虚其清心。大道不疵乃涤其元览。之风也。扇其轻重。之箫也。应以洪纤。彼若疾而飏。我则以号以噭。彼若和而静。我则若沈若潜。曷异夫暴心感而粗以厉。敬心感而直以廉。尔其断续清空。萧寥永夜。历虚无而轻飙自远。拂松竹而幽韵相借。微闻阙下。伴金奏之发天庭。迥彻云中。疑笙歌之随羽驾。庄生托之以齐物。子綦由是而观化。化之至矣。兹焉可知。风乃不私其用。箫亦自得其宜。元元立言事无事。我后垂拱为无为。君子曰。风箫也。罔有争而善胜。契不言而自应。是将观彼以成化。岂独因之而比兴。
木鸡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 唐 · 浩虚舟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
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情可驯而无小无大。术既尽而不飞不鸣。对劲敌以自持。坚如挺植。登广场而莫顾。混若削成。初其教以自然。诱之不惧。希渐染而能化。将枯槁而是喻。质殊朴斲。用明不竞之由。状匪雕锼。盖取无情之故。然则饮啄必异。嬉游每殊。伫栖心而自若。期顾敌而如无。日就月将。功尽而稍同颠蘖。不震不悚。性成而渐若朽株。已而芥羽讵设。雕笼莫闭。卓然之志全变。兀若之姿已致。首圆胫直。轮桷之状俱呈。觜利距铦。枳枸之铓并利。是以纵逸情绝。端良气全。臆离披而踵附。眸眩曜而节穿。惊被文而锦翼蔚矣。迷搴木而花冠烂然。虚憍者怀不才之虞。安能自恃。贾勇者有攻坚之惧。莫敢争先。故能进异激昂。处同虚寂。郢工误起乎心匠。郈氏徒惊乎目击。澹然无挠。子綦之质方俦。确尔不回。周勃之强未敌。其喻斯在。其由可徵。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是则语南国者未足与议。斗东郊者无德而称。士有特立自持。端然不倚。块其形而与木无二。灰其心而顾鸡若是。彼静胜之深诚。冀一鸣而在此。
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某启。某闻不祥之金。大冶所恶。自衒之士。明时不容。斯实格言。足为垂训。然或顾逢伯乐。但伏盐车。听属钟期。不调绿绮。皋壤摇落。老大伤悲。同刘胜之寒蝉。效子綦之枯木。则亦迹归弃世。行阙扬名。某价乏琳琅。誉轻乡曲。粗沾科第。薄涉艺文。锥不颖于囊中。水竟深于山上。淹留侯国。祗事戎麾。插羽佩鞬。从相公于关右。束书载笔。随校尉于河源。自北徂南。巳秋复夏。心惊于急。弦劲矢。目断于高足要津。而又永念敝庐。空馀乔木。山中桂树。远愧于幽人。日暮柴车。莫追于傲吏。捋须理鬓。霜雪呈姿。吊影飏音。烟霞绝想。徒以相公远敦世故。容在恩门。存赵氏之孤。受梁王之礼。竽将滥吹。石有参琼。咳唾随风。眄睐成饰。追维畴曩。曾是逢迎。蜀郡登文翁之堂。上国醉曹参之酒。吹嘘尽力。抚爱形颜。虽以捧承。莫能衔戴。况许之高选。光彼宦情。以曲台之任用犹轻。宪署之发挥方盛。仍期官牒。不越岁时。今则节迈白藏。候临元律。燕虽恋主。马亦嘶风。郭伋还州。尚不欺于童子。文侯校猎。宁爽约于虞人。苟四时之信是孚。亦一诺之恩斯及。况自元和以后。公侯冢嗣。卿士子孙。与之同时。历然可数。莫不翔踰鸟道。泳出龙津。或并命南台。或迭居青琐。金朱照耀。轩盖追随。某虽忝伊人。亦惟华冑。比王谢之子弟。诚有重轻。在嵇吕之交朋。宿常连接。而独分光邻女。贷润监河。野鹤天麟。绝比伦于朝右。髯参短簿。困拟议于军前。窃听重言。常兴深叹。是以愿驰蹇步。誓奉光尘。傥或厕错薪之斯翘。咏归荑之自牧。少窥上路。试睨重霄。击水三千。暂随鹏运。墱流十二。免使鱼劳。犹能赞叙燮调。讴歌镕范。庶无雅拜。以累于君公。不使繁声。见忧于仲子。心怀台席。梦结边城。寓尺牍而畏达空函。写丹诚而惭非健笔。仰望恩顾。下情无任攀恋感激惶惧之至。
夜炉 北宋 · 宋庠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风窗夜永烛飘煤,坐拥空炉暖冻杯。
束缊未求曹相火,冥心将冷子綦灰。
禅床(四库本作林)隐灶徒惊俗,曲突徙薪枉备灾。
馀烬欲销微霰集,燎薰援锦忆平台。
续黄子温读陶渊明诗十首 其四 北宋 · 刘敞
押阳韵
子綦委天乐,穷达两已忘。
九歅尔何知,梱也安得祥。
一吟责子篇,千古如相望。
杂说 其十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演山集》卷五六
「不得而非其上者」,无命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无义也。齐宣王问孟子曰:「贤者亦有此乐乎」?而孟子对之曰:「有。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孟子非王之独乐,示吾非为乎不得,而非之也,非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王之道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以不求之而已。乐以天下,而民与之偕生;忧以天下,而民与之偕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神无方,《易》无体,一阴一阳谓之道。圣人以道体常,以神、《易》尽变,言道在神、《易》之后者,以其摄用欤?庄、老之言道也,合神与《易》而言之,似惑其说。此后之学者,所以犹新生之犊,猖狂而趋,未知其所定止也。
象之所可及者,圣人能范之;数之所能穷者,圣人能围之。天地之化,在乎象数之中者也,过则绝物。惟其不过,此所以曲成万物。
物也,天地也,鬼神也,通乎一气。物者气之聚,鬼神者气之散。道之用,幽为鬼神,显为物,大为天地。天地万物,未尝相离也,鬼神其能离天地乎?是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幽不违乎鬼神,大不违乎天地,此智所以周万物。
物生则魂藏,魂游则物变。盖惟精气散而弗聚,无所管摄,此魂所以游。
继之者善而道有用,成之者性而道有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以其成之者性。
乐之从也宏人,为广博;乐之纯也移人,为易良。得《诗》之情则温柔,得《诗》之性则敦厚。
吾无为也,有为者理而已矣。是故时不劳其事,事不劳其形,形不劳其生。
众人万物役之,贤人五行役之。世人为物逆旅,物为圣人逆旅。万物为道一偏,众人为万物一偏。
任理而得利,天之利也;行义而得利,人之利也。此其所以和同天人之际。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之动也,遣之有志焉。之为虚空,之为澄彻,以至乎无遣,然后善之。
所学至于穷理则绝之,所得至于尽性则壹之。
精者天德之至也,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之至也。
与仁同功者,或利而行之,或畏罪而行之。其情不同,则同功者非诚仁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者,利仁者惧其有害焉,吾知其不能也;强仁者惧其有刑焉,吾知其不能也。则同过者诚仁矣,其仁可知也。与仁同过者,其周公欤,一人而已!
宽柔以教,不偏于强;不报无道,不偏于弱。故中立而不倚。
圣人不生亦不死,故其生曰神,其死亦曰神。圣人之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故圣人曰盛德,鬼神亦曰盛德。
雨露既濡,万物感阳以生;霜露既降,则万物感阴以死。万物以生之时,君子不忍致死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来矣,故乐以迎之;万物以死之时,君子不敢致生于其亲,且谓其与万物而往矣,故哀以送之。孝子之祭,有送往之哀而不及乐,是谓弗仁;有迎来之乐而不及哀,是谓弗智。
万物出于一,入于一。出入之中,坤元用六以成之,乾元用九以终之。非特终之也,又使复出于一。壮者不则之以老,老者不则之以死。天地之道,岂能无穷哉?则者天理以为约者也。
六功之臣,约在宗彝,记在简策,先王以为未足也,铭书于大常。颁赏于乡,锡燕于堂,先王以为未足也,祭于大烝。盖谓无王之道也,无以辟四方;无国之体也,无以容万民。无民无与守邦,无事无与应物,无治无以兴利,无战无以戡乱。予有臣焉,由国功而充之,上达于王,则使民迁善远罪,而莫知为之者,于是乎勋立;由国功而推之,下达于民,则通其变,使民不倦,于是乎庸立。勋、庸,功之大者,上之于王则通乎神,下之于民则通乎义,不可以有加焉。劳之为功,内则劳心以应事,外则劳力以集事。辟草莱,任土地,有能于力而已,未必劳心;多算胜,少算负,有数于心而已,未必劳力。使王足以有临,使国足以有容,民足与守,事足与应,治足与富,战足与安,则予荅臣何敢略哉!论撰其功,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然后尽其心焉。
大常之用,王属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者也。属天下而役之,天下视王而从之,在乎法天而体道。日月为常,法天而体道者也。以祀也,则以天道交之;以讨也,则以天道正之;以朝诸侯也,则以天道临之;以纪成绩也,则以天道明之;以教治兵也,则以天道威之。然而大常之于六功,不然而已,当其天下视而从之,六功在其上焉,孰不知吾臣之有才,吾臣之有德,以至于是哉?此固先王之意也。春享主于祠,夏享主于礿,有物存焉,未足以言物也。物成于秋享,则尝物而已。至冬而大进,内尽志矣,外尽物矣,此烝所以为大焉。然而冬享则谓之大烝,其犹冬教则言大阅欤!先王谓以六功配四时之享,则失之太数;配三年之禘,则失之太疏。祭于大烝,其节不疏,其仪不略,报功之至也。显明之中,使与日月齐光,与人知之;幽暗之中,使与先王偕荣,与神知之,顾不盛欤!以劳定国,国功也;法施于民,民功也;以死勤事,事功也。能植百谷,治功存焉;能捍大患,战功存焉。周公之功,非群臣所能为,故特赐之以重祭;周公之功,非万世所能废,故特祀之以大禘。一烝之报,未之尽也。
商周之王,尝称其前人与我先王胥及逸勤,服劳王室。其见铭书者以励其后,则曰「厥有成绩,纪于大常」,「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其言从享者以励其后,则曰:「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然则六功之后,有能出力以就功名,以卫王室,兹实有激焉。梁之修之、唐之韦挺,见祫于十月,遂以大烝附会于五载。四时之享,三年之禘,皆弗与焉,自是功臣之食疏矣。唐配于祫,其疏之也无恩;汉坐于庭,其轻之也无礼。
王俟民而尊,国俟民而固,事俟民而立,治俟民而成,战俟民而克。六功之建,所归不同,而民实有力焉。然则凡颁赏地,安可取其中上之地,而厉民以瘠恶哉?是故上地食者三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则以任民。下地食者三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可以赏功。
近郊,圭田在焉;远郊二十而三,赏田在焉;甸稍县都无过十二,采地在焉。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则卿以下食其半矣。士有士田矣,又有稍食;卿以下有采地矣,又有圭田,则亦何事于赏地哉?先王以为不赏无以进功,则三之一食得于常禄之外,何歉于下地哉?然而三等之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赏地之赋二十而三,不亦异乎?盖颁于六功,则赋自六功而上矣,非八家所助焉。
先王以德报之,则有三之一食;以义取之,则有二十而三之税。地之所受已次乎中等之家,国之所取已重乎近郊之税,可以已矣,则夫加田无国正也,不亦宜乎?征之正之,归诸受田之家而已,加田无国正也。不为过优,以其有三之一食;不为过薄,以其有圭田采邑。
五等之封,或食者半,或食者三之一,或四之一。其不食者,山川之馀,则食附庸焉。然而赏地三之一食,则以美恶之地而差之。封建之地,其食之者三之一,则以尊卑之爵、多寡之禄差之。
先王赏六功之臣,则内有六乡之地;禄五等之君,则外有三等之土。其地与民足以共贡赋,备役作。宾客祭祀之用,称其作德而已。是故王朝之臣,列土之君,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去骄以恭,去侈以俭,无以徼幸作伪而为淫恣者,先王之赏不亦仁乎!汉兴初定,高祖论功行赏,裂土而与之镇服新造之天下,以功而侯,百有馀人,王者八国。其始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及其民归户息,大侯或至四万户者,小者倍焉,汉莫之制。子孙骄佚淫嬖,大者不庭,小者不轨,其赏实资之。齐兼五侯之地,鲁、卫之封各四百里。自非太公之功,鲁、卫之亲,且有盛德,不以赐焉。然而周之制内则有六乡之地以进六功,外有三等之土以封四国,安得而不议哉?
疠疾之作,或感四时之邪气,或自养之失。《素问》曰:「夏伤暑,其病在秋,为痎疟;秋伤湿,其病在冬,为咳嗽。此自养之失」。《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此感四时之邪气。先王之于时气,不能使之无邪,而有以裁成之;不能使万民无疠疾,而有以养之。疾疡之医,所以养万民之疾。为之礼义之政,所以裁成其时气。而又为之膳膏齐和,使尝放焉,所以维持其五脏六腑,仁民之政也。
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故疾医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𤺄疡溃疡,内作之疾也;金疡折疡,外作之疾也。古之治病,移精变气,祝由而已。移精变气,自内治之,故不假毒药;祝由,自外治之,故不假针砭。后世淳朴散坏,易为邪气所乘,是故先王养之治之备矣。以神治之,则有祝由;以物治之,则有毒药;以人治之,则有针砭。按蹻愚众之流,贼天理,穷人欲,而有是疾焉,恃祝以去之则妄矣。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恃祝以去之,拘于鬼神者也。取民有义而接我无礼,以其所取有义而受之,则失己于茍矣,是可以豕交者也,且自辱焉;取民无义而接我有礼,以其所取无义而却之,则失己于介矣,是蚓而后充其操者也,且伤人焉。圣人之于诸侯也,恕其取民之无义,取其接我之有礼,交我之有道,弗却而受之,不失己于茍,亦不失己于介,不侮人,亦不自辱。
诸侯取其所有而过者也,盗则取非其所有而已。接我以礼,交我以道,犹弗受之,受之适足以自污,却之不足以侮人。然而万章引诸侯之不义而与盗者比,不亦甚乎!
似丧其偶,故能无对;有偶,而物我辨矣。然而有齐物之道者,不必丧其偶而后能齐之,似丧其偶而已。有偶而能齐之,真齐物者也。
如槁木则忘形,如死灰则忘心。有心故有形,有形故有我,有我故有物。物我两立,而是非好恶不可以胜计也,齐物之道丧矣。心如死灰,子綦所以丧形;形如槁木,子綦所以丧我。我且丧矣,而彼乌能以长短小大计我哉?道与我,相为得丧者也。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似污,其形之不齐也;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号者,宎者咬者,其声之不齐也。若之何齐之哉?勿观其形,勿观其声,而求其役此者,则齐之耳。形役于声,声役于风,风出于大块之噫气。大块以其常无也,故能役气而作其声;气以其常虚也,故能役形而受其声。自气而观之,众形众声之不齐也,且可以为一,况其噫气者邪!
齐物者毋以形累心之虚,毋以我累道之无。自道而观之,万物一府矣,何大何小,何是何非!
大木百围之穴窍,以风而虚,以风而满,以风而鸣,以风而嘿。而风以大块而济,以大块而起。风能役乎众窍者也,声之动静且不能自有之,况众窍之虚实乎?犹有待乎风,则累于形者,其去道远矣。为大块者,无实无虚,以其无形;无鸣无嘿,以其无声,故能役气而感其形。
午寝(戊申作(翁方纲按:熙宁元年戊申,先生年二十四,不应云“二十二年非”也。此盖题下“戊申”有误。子耕谱中元未的指在何年也。)) 北宋 · 黄庭坚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读书常厌烦,燕处意坐驰。
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
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
沈忧愁五神,倦剧委四支。
不聊终日堪,况乃久远期。
投书曲肱卧,天游从所之。
是身入华胥,彷佛胜初时。
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
今之隐几者,岂有异子綦。
觉寐须臾閒,良亦休我疲。
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
谁为今日是,二十二年非。
芝堂记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三、《济南集》卷七
人有异质,虽欲自比于众人,必发其曜;物有异禀,虽欲自同于凡物,必擢其秀。盖其所以出类离群者,终莫得而掩也。吾友西水陈叔易,四世六公之宗子也,隐居求志于南涧之上十有五年,而名振于四方。四方之士闻其风而高之,以谓陈子于今不易有,当于古人中求之。其躬耕养亲,以菽水自乐,无愧于谷口之子真。虽存畎亩,意怀经纶,庶几乎隆中之孔明。恢丽之文,放乎《庄》《骚》;疏通之学,参用儒佛。踪迹山海,超然远骛,有禦寇、子长之风;谈玄辩理,穷极幻妙,则子綦、庚桑之徒也。持此数美,乃能以退为进,考槃邱樊,与木石居、鹿豕游,非南山之灵、草堂之英为表其行,出珍植之物以褒示于世,则憔悴枯槁,与虞衡草野之氓,终无以异矣。岁辛未,有芝生于灶户之侧,一本九茎,葳蕤翕赩,泽如渥丹,烨如彤云。予观之而谓人曰:「凡物可种之而生,仍托于土壤者,皆可以必致,则可以易之。草木可树,故材而用之;百谷可艺,故穫而饪之。有求于世,待世之用舍以为休戚者,贵贱荣辱之权县之于彼,彼亦得而易之。天下之所贵,莫贵于人,无得而易之也。陈子之与此芝,其亦类矣。夫使此芝可种,则无以异于蹲鸱,傥附朽蘖,则或疑于蒸菌。邻于薪爨,发于灰烬,所以示奇也」。或戏曰:「其处士之祥与」?予应之曰:「而所谓者世俗之富贵耶?世俗之富贵,达人观之,其以轩冕钟鼎犹机阱桎梏。故遁天之刑者,惟惧婴丽于己,莫之胜脱,又乌知造化不以是为灾也?盍以山林之士与朝廷之士析而论之,孰劳孰佚,孰肆孰拘。劳而拘者,重以忧患之虞;肆而佚者,全夫安愉之乐。而况取民而赋其禄,役民以奉其身,上欲报其君而无负,下欲答其民而不怍,危其心以戒毁誉之来,屈其身以徇爱憎之变。固有庆者在堂而吊者在门,或至于丧元陨生、僇孥覆族者矣。与夫耕吾亩而食,蚕吾桑而衣,仰焉奉其亲而有裕,俯焉育其幼而不匮,无得失之患,无利害之累,颐真保和,夭寿永究者,其有间也」。然则陈子贤矣,因序其说以为堂之记。
和伯充兄唱酬二首一赠伯充一寄高仲贻 其二 北宋 · 苏过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家风凛凛嗣前尘,元祐庵中老道人(自注:仲贻家庵,自谓老道人。)。
形似子綦独枯槁,诗如开府日清新。
功名轩冕真馀事,富贵籧篨误此身。
不有胸中陂万顷,肯教白发负青春。
题岑氏心远亭 北宋 · 苏过
押纸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心远亭
君不见郑崇门前闹如市,此心不碍如秋水。
又不见翟公之门空设罗,翻为交情生愠喜。
岂知靖节弃官归,五斗难堪折腰耻。
结庐何必在山泽,方寸湛然遗远迩。
君家小园才数亩,竹柏萧森间桃李。
幽亭容膝审易安,不羡华堂失梓杞。
平生少游真吾师,自欲浮沈老闾里。
故应从事三径乐,更效子綦今隐几。
君看六凿无天游,妇姑攘夺无穷已。
远人无累超物表,云梦胸中吞芥子。
纷纷朝市我无与,毂击肩摩同一轨。
高情缥缈谢尘寰,怅望云山友黄绮。
六月十二日偶成 其二 宋 · 张九成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目昏数日不观书,闭眼无言意自如。
忽笑子綦云丧我,仰天何事尚长吁。
致中招原仲游武夷 宋 · 刘子翚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病暑冠裳与体忘,一廛幽僻得深藏。
微风时度涧光活,残日忽无山气凉。
但想子綦方隐几,终惭南郭谩连墙。
何时九曲寻幽事,船尾应须著漫郎。
自堂诗为张亿作 宋 · 郭印
押词韵第五部
大道绝群伦,古今无匹配。
张子涉其源,超然意冥会。
宴坐一堂空,乾坤皆破碎。
八荒自神游,万法非我对。
眼前郁峥嵘,毫发了无碍。
揭名谅真实,举首谁领解。
咄哉愚痴儿,矜已妄尊大。
一念思遗物,胸次先愦愦。
不见南荣趣,偕来还几辈。
颠倒欲何之,却走山愈背。
吾今识子綦,独立形骸外。
寂寥千载馀,光采炯如在。
望峨亭记 宋 · 黄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四
去越之燕者见似人而喜,亡楚入秦者闻南风而悲。累形于万物之囿,而留情于六尘之境,其转徙每如此□□跂桑松之邈然,慨霜露之屡变,感白云而兴悲,指蕙帐以怀隐。则人之君子乌能谢此哉!武昌有隐德者,谓我甥也,隶于眉□□倦游于戎之宜宾,而即居以为生。乃并流作亭,榜之曰「望峨」,揖三峰而朝夕焉。涪江漫郎顺风聆之,试语之曰:「东皋遗秉,鼠壤馀蔬,沃野千里,三岁之储,兹乐土也,所不可忘者,其在是乎?乡井重义,衣冠喜儒,黄卷之乐,蓬户桑枢,兹美俗也,所不可忘者,抑在是乎?发孤炤于寸眸,驰遐情于旷野,送飞鸿而迎寸碧,则无穷之景有不可以胜瞩也。瞰归鹜以含情,贮羁怀以怅望,指故乡而追妙境,则无穷之意有不可以胜写也。先生之所以登亭而想望者,不过是耶」?曰:「其然,岂其然乎!吾家于三峨之侧,为程氏云仍,非一传也。儒冠误身,仕籍不继,松楸已拱,旧隐寂寥。白首之流寓,眷青山而踌躇。此所以徙倚彷徨而不忍释也」。漫郎曰:「密移于梦觉者同是蘧庐,屡迁于今昔者同是委蜕。袭诸人间,燕居可也;游乎物祖,鹑居可也。拥肿之与邻,托迹畏垒之山可也;鄙扑之与处,税驾襄城之野可也。几上子綦,方且为槁木;域中壶子,方且为湿灰。则故吾之在彼也何足念,而今吾之在此也何足悲。亭与山适相当也,人与景偶相值也。纵目而远眺,收视而内观,则天机不动,而徜徉于几席之上,不几于坐忘乎」?先生曰:「子之言似有道者也,姑为我志之。余方且为天损,方且为人非。登亭而望峨,又且百帆之远也。亭之趣,试语之有暇」。于是托副墨之子以寄声于先生,而书之以为记云。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其四 南宋 · 张栻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新凉物物有精神,静倚书窗听雨声。
忽忆子綦元未解,强分天籁太粗生。
还王编修诗卷 南宋 · 陈造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奕奕长篇间短吟,子綦天籁伯牙琴。
几人不溺西昆体,老我亲聆正始音。
得宝浑惊探骊颔,换金当复售鸡林。
还诗正恐非子助,昼易忘饥夜易深。
答张正字论庄子书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四○、《攻愧集》卷六七、《慈湖诗传》卷七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九
钥比自同朝,初欲相亲而未能。高才饱学,深藏若虚,亦不可得而亲也。后始得稍稍承教,蒙以《庄子讲义》借示,遂得以窥见素蕴,每切感叹,谓请益未艾也。忽尔去国,为之恍然。亟令传写,元本九册,谨以纳还,伏幸视至。闻尚留关外,无由执别,尤增怅惘。平时读蒙庄之书,安能如执事用功之深?士友来言,处得丧之际,鼻间栩栩,则造诣可知。略阅讲义,开发为多。然亦有一二鄙见,疏之别纸,更望示诲。治万里之船,何时可行?尚容别布。
「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郭象云:「子游常见隐几者,而未有若子綦也,非也」。讲义略之。
此意甚妙。方子綦隐几而卧,未有以异于人也。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则讲义所谓超然万物之表,而万物无与为对者也。隐几虽自若,忽然有觉,则今之隐几者别是一人,非适之隐几者矣。昔,犹适也。故子綦善其问,且曰:「今者吾丧我」。
「吾遇天难」。讲义云:天难,注与疏皆不解。按《易》:「云雷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则天造之难也」。
窃寻上下文,恐不为此。前曰,「天忘朕耶」,后又曰「天降朕以德」,则是云将谓鸿濛为天矣。讲义亦云:「云将再见鸿濛而谓之为天」。盖天其施也。前则云将三问,而鸿濛曰吾弗知,又三年,愿闻一言,而鸿濛遣之使归,不尽告也。故云将曰:「吾之遇天,可谓难矣」。故愿闻一言,而鸿濛始告以心养等言。不必求之《屯》卦也。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讲义云:以操舟博塞明之。又云:博塞之事,以瓦注为戏,则得失之心忘而其智巧。以带钩为注,得失之心渐重而惮。以黄金为注,则得失之心愈重而昏。今之博者谓所出钱物为注。王冀公所谓以陛下为孤注是也。
然庄子前此说操舟,本无博塞之言,而博者亦不至以瓦为注。盖注者抵掷也。谓如玉抵鹊,金抵𬹢之类。试欲抵物,以瓦抵之则巧,以钩抵之则已有惮心,以黄金抵之则必不中。此所谓外重则内拙也。钩亦刀之异名,如吴钩,是亦不必带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