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赠顾彦先 其三 西晋 · 陆云
四言诗
悠悠山川,骁骁征遐。
陟升嶕峣,降涉洪波。
言无不利,乘崄而嘉。
人怀思虑,我保其和。
赠顾彦先 其四 西晋 · 陆云
四言诗
邂逅相遇,良愿乃从。
不逢知己,谁济予躬。
莫攀莫附,愧我高风。
时过年迈,晻冉桑榆。
晞光赖润,亦在斯须。
假我夷涂,顿不忘驱。
泛予津川,桴不失浮。
无爱馀辉,遂暗东嵎。
赠顾彦先 其五 西晋 · 陆云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幽幽东嵎,恋彼西归。
瞻仪情感,聆音心悲。
之子于迈,夙夜京畿。
王事多难,仲焉徘徊(○本集三。《诗纪》二十六。)。
赠顾尚书诗 西晋 · 陆云
四言诗
五岳降神,四渎炳灵。
两仪钧陶,参和大成。
兆光人伦,诞育至英。
于显尚书,实惟我兄。
行成世则,才为时生。
体道既弘,大德允明。
厥弘伊何,靡旷不遵。
厥明伊何,靡妙不研。
无索炤灼,有求幽玄。
细微不错,毫芒以陈。
积篑为山,纳流成渊。
扶翘布华,养物作春。
所肃以礼,所润以仁。
宣质拔行,曜文入采。
坚不可钻,清如凝水。
方迹迎朗,蹈齐阙里。
晞圣而惟,亦顾之子。
彼弃芝英,玩此兰茝。
异世同芳,其馥不已。
我兰既馥,我风载清。
能芬南岳,运芳北征。
子有其德,人求其馨。
逝此陋巷,薰彼紫庭。
厥音不已,鼓钟有声。
闻天之聪,譬之鹄鸣。
天聪既招,我实惟彰。
乘风之凤,眷言朝阳。
披云藻绣,来此旧乡。
谦光自抑,厥辉愈扬。
丽容魋翕,孔好已张。
既照平林,具我华英。
华英已曜,馀光难延。
会浅别速,哀以绍欣。
追旷同涂,暂和笑言。
殊音合奏,曲异响连。
绝我欢条,统我思因。
根分来在,爱感往思。
我非形景,有处有游。
载离载会,且欢且忧。
感彼远旷,吝此延娱。
乐奏声哀,言发涕流。
唯愿我子,德与福俱。
亦天之祐,亦我之私(本集缺私字。○本集三。《诗纪》二十六。又吴棫韵补二引英、延二韵。)。
与兄平原书 其二十八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近得洛消息,滕永适去。二十日书,彦先访为骠骑司马。又云似未成,已访难解耳。敬属司马参军,此间复失之,恨不得与周旋。戴允治见访大司马,谨启。
与张光禄书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长幼之序,人伦大司。季世多难,失敬在昔。敢希令典,求思自迈。谨奏下敬,以藉虔疑。
顾令文彦先每宣隆眷,弥泰之惠,怀德惟惭,守以反侧。既晞仁风,委心自昵。加与沛君,分同骨肉。凭赖之怀,疑心如结。
加蒙顾遇,重以倾倒,唯亮归诚,石行文敦素笃邃,道实茂淑,器敏既美,思学又快。南州良德,今者东行。望风自托,其意缱绻。愿厚接纳,副其乃心。
与杨彦明书 其一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白:钦明去书不悉,彦先来,得书以为慰。时去苒荏,岁行复半,悲此推移,终然何及。渐已欲热,想自如常。悠悠守限,良谈未日。眇然东望,思以叙至。及反愦罔不多,行矣爱德,往来相闻。
与杨彦明书 其三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彦先来,相欣喜,便复分别,恨恨不可言。阶涂尚否,通路今塞,令人惘然。名论允进远而有光者,度此显期,不淹民望耳。庙堂之士,比迹山叹栖者,悲叹岂惟一人。少明湘公,亦不成迁,名公之举,且可以为资。然今恨恨当行,行复有宜耳。
与杨彦明书 其四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彦先相说,疾患渐欲增废,深为怛然。行向衰,笃疾来应,百年之望,虽未必此为疑,然亲亲所以相恤之一感耳。想勤服药,行复向佳耳。吾既当羸,间来体中,亦恒少赖。日尔匆匆,则堪自力,未速待罪。会期难尅,情之恋想,何劳之多。好自爱,屡相闻。
与杨彦明书 其五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行言竟行,令人恨之,已当至未邪?能少留不?世明笃行至性,如前后所论语;其偶尔,旋已能悟耳?而闻其遂远溯真,其使愕然,宁以所不可亏一国之清格乎?辄便绝意彦先所一二。
与陆典书书 其四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再拜:每念彦先,情兼剥裂。年盛志美,令姿可借,举言及不知心伤也。
上安东将军笺谏为郑贵嫔祈祷废事 西晋 · 顾荣
出处:全晋文
昔文王父子兄弟乃有三圣,可谓穷理者也。而文王日晏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哉?诚以一日万机,不可不理;一言蹉跌,患必及之故也。当今衰季之末,属乱离之运,而天子流播,豺狼塞路,公宜露营野次,星言夙驾,伏轼怒蛙以募勇士,悬胆于庭以表辛苦。贵嫔未安,药石实急;祷祀之事,诚复可修;岂有便塞参佐白事,断宾客问讯?今强贼临境,流言满国,人心万端,去就纷纭。愿冲虚纳下,广延俊彦,思画今日之要,塞鬼道淫祀,弘九合之勤,雪天下之耻,则群生有赖,开泰有期矣(《晋书·顾荣传》)。
上书言南土人士 西晋 · 顾荣
出处:全晋文
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晋书·顾荣传》。荣又言云云,书奏,皆纳之。)。
与杨彦明书 西晋 · 顾荣
出处:全晋文
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但人不知耳(《晋书·顾荣传》)。
上笺请优赠顾荣 西晋 · 殷佑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一
昔贼臣陈敏凭宠藉权,滔天作乱,兄弟姻娅盘固州郡,威逼士庶以为臣仆,于时贤愚计无所出。故散骑常侍、安东军司、嘉兴伯顾荣经德体道,谋猷弘远,忠贞之节,在困弥厉。崎岖艰险之中,逼迫奸逆之下,每惟社稷,发愤忼忾。密结腹心,同谋致讨。信著群士,名冠东夏,德声所振,莫不响应,荷戈骏奔,其会如林。荣躬当矢石,为众率先,忠义奋发,忘家为国,历年逋寇,一朝土崩,兵不血刃,荡平六州,勋茂上代,义彰天下。
伏闻论功依故大司马齐王格,不在帷幕密谋参议之例,下附州征野战之比,不得进爵拓土,赐拜子弟,遐迩同叹,江表失望。齐王亲则近属,位为方岳,杖节握兵,都督近畿,外有五国之援,内有宗室之助,称兵弥时,役连天下,元功虽建,所丧亦多。荣众无一旅,任非藩翰,孤绝江外,王命不通,临危独断,以身徇国,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元恶既殄,高尚成功,封闭仓廪,以俟大军,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今日匡霸事举,未必不由此而隆也。方之于齐,强弱不同,优劣亦异。至于齐府参佐,扶义助强,非创谋之主,皆锡圭受瑞,或公或侯。荣首建密谋,为方面盟主,功高元帅,赏卑下佐,上亏经国纪功之班,下孤忠义授命之士。
夫考绩幽明,王教所崇,况若荣者,济难宁国,应天先事,历观古今,未有立功若彼,酬报如此者也(《晋书·顾荣传》)。
遗顾荣等书 东晋 · 华谭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九
石冰之乱,朝廷录敏微功,故加越次之礼,授以上将之任,庶有韩卢一噬之效。而本性凶狡,素无识达,贪荣干运,逆天而动,阻兵作威,盗据吴会,内用凶弟,外委军吏,上负朝廷宠授之荣,下孤宰辅过礼之惠。天道伐恶,人神所不祐。虽阻长江,命危朝露。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王蠋匹夫,志不可屈;于期慕义,陨首燕庭。况吴会仁人并受国宠,或剖符名郡,或列为近臣,而便辱身奸人之朝,降节逆叛之党,稽颡屈膝,不亦羞乎!昔龚胜绝粒,不食莽朝;鲁连赴海,耻为秦臣。君子义行,同符千载,遥度雅量,岂独是安!
昔吴之武烈,称美一代,虽奋奇宛叶,亦受折襄阳。讨逆雄气,志存中夏,临江发怒,命讫丹徒。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然兵家之兴,不出三世,运未盈百,归命入臣。今以陈敏仓部令史,七第顽冗,六品下才,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诸君垂头,不能建翟义之谋;而顾生俯眉,已受羁绊之辱。皇舆东轩,行即紫馆,百僚垂缨,云翔凤阙,庙胜之谟,潜运帏幄。然后发荆州武旅,顺流东下,徐州锐锋,南据堂邑;征东劲卒,耀威历阳;飞桥越横江之津,泛舟涉瓜步之渚;威震丹阳,擒寇建邺,而诸贤何颜见中州之士邪!
小寇隔津,音符道阔,引领南望,情存旧怀。忠义之人,何世蔑有!夫危而不能安,亡而不能存,将何贵乎!永长宿德,情所素重;彦先垂发,分著金石;公胄早交,恩纪特隆;令伯义声,亲好密结。上欲与诸贤效翼紫宸,建功帝籍。如其不尔,亦可泛舟河渭,击楫清歌。何为辱身小寇之手,以蹈逆乱之祸乎!昔为同志,今已殊域;往为一体,今成异身。瞻江长叹,非子谁思!愿图良策,以存嘉谋也(《晋书·陈敏传》)。
于氏养兄子率为后议 东晋 · 张闿
出处:全晋文
贺乔妻于氏表,与群妻陶辞所称不同。陶辞乔妻于无子,夫群命小息率为乔嗣。一年,乔妾张生纂。故骠骑将军顾荣谓群,乔已有男,宜使率还,问与为人后者不。故司空贺循取从子纮为子,鞠养之恩,皆如率,循后有晚生子,遣纮归本。率今欲乔,即便见遣。于表养率以为己子,非谓为人后,立六义十疑,以明为后不并存之称。生言长嫡,死乃言后,存亡异名。又云“乞养人子而不以为后”,见于何经?名不虚立,当有所附,于古者无此事也。今人养子,皆以为后。于又云‘为人后者,族人选支子为之嗣,非谓如率为嫡先定,庶幼后生,而以为讥’。此乃正率宜去,非所以明其应留也。且率以若子之轻义,夺至亲之重恩,是不可之甚也。于知礼元养子之文,故欲因今世乞子之名,而博引非类之物为喻,谓养率可得自然成子,避其与后之讥乎(《通典》六十九)!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其十一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三部
晨风鸣北林,熠耀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
玄鸟夜过庭,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文选》注或误饥渴。○古文苑四。《类聚》二十九作汉李陵赠苏武别。广《文选》十。《诗纪》十。又《书钞》百五十作李陵诗。引辉一韵。《文选》二十四为顾彦先赠妇注作李陵赠苏武。引渴一韵。《御览》百八十四作李陵诗。引辉一韵。)。
为旧君服议 晋 · 曾环
出处:全晋文
古者失地之君,托身造次,感一时之惠,犹齐衰以为报。尝为臣吏,礼待优备,故依礼托情,而弘教训矣(《通典》九十。泰始中尚书令史物等,是故少府鲍融、故吏假诣丧所行服,何遵何桢驳以为不应服。荀顗吴、奋以为应服。又衡阳内史环议云云。案「泰始中衡阳未入版图,据下文复有孔瑜、范汪、范宁议,则曾环此议不在泰始中明矣。《隋志》有衡阳内史《曾环集》,三卷,在顾荣之前。顾荣于泰康末入晋,卒于永嘉末。今依《隋志》编于顾荣前。)。
易太极论 东晋 · 纪瞻
出处:全晋文
顾荣曰:“太极者,盖谓混沌之时蒙昧未分,日月含其辉,八卦隐其神,天地混其体,圣人藏其身。然后廓然既变,清浊及陈,二仪著象,阴阳交泰,万物始萌,六合闿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诚《易》之太极也。而王氏云‘太极天地’,愚谓未当。夫两仪之谓,以体为称,则是天地;以气为名,则名阴阳。今若谓太极为天地,则是天地自生,无生天地者也。《老子》又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资始冲气以为和。原元气之本,求天地之根,恐宜以此为准也”。瞻曰:“昔庖牺画八卦,阴阳之理尽矣。文王、仲尼系其遗业,三圣相承,共同一致,称《易》准天,无复其馀也。夫天清地平,两仪交泰,四时推移,日月辉其间,自然之数,虽经诸圣,孰知其始。吾子云‘蒙昧未分’,岂其然乎!圣人,人也,安得混沌之初,能藏其身于未分之内!老氏先天之言,此盖虚诞之说,非《易》者之意也。亦谓吾子神通体解,所不应疑。意者直谓太极极尽之称,言其理极,无复外形;外形既极,而生两仪。王氏指向可谓近之。古人举至极以为验,谓二仪生于此,非复谓有父母。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孰在(《晋书·纪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