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法集总目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尝闻沥泣助河之谈,捧土埤岱之论。
虽诮发于古,而愧集于今矣。
僧祐漂随前因,报生阎浮,幼龄染服,早备僧数,而慧解弗融,禅味无纪,刹那之息徒积,锱毫之勤未基。
是以惧结香朝,惭动钟夕,茫茫尘劫,空阅斩筹。
然窃有坚誓,志是大乘,顶受方等,游心四含。
加以山房寂远,泉清密。
以讲席间时,僧事馀日,广评众典,披览为业,或专曰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竟晷。
虽复管窥迷天,蠡测惑海,然游目积心,颇有微悟。
遂缀其闻,诫言法宝,仰禀群经,旁采记传,事以类合,义以例分。
显明觉应,故叙释迦之谱;
区辩六趣,故述世界之记;
订正经译,故编三藏之录。
尊崇律本,故铨师资之传;
弥纶福源,故撰法苑之篇。
护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论。
且少受律学,刻意毗;
旦夕讽持,四十许载。
春秋讲说,七十馀遍。
既禀义先师,弗敢坠失,标括章条,为《律记》十卷。
并《杂碑记》,撰为一帙。
总其所集,凡有八部。
冀微启于今业,庶有藉于来津。
岂曰善述,庶非妄作。
但理远识近,多有未周,明哲傥览,取诸其心,使道场之果,异迹同臻焉。
释迦谱》五卷,右一部第一帙。
《世界记》五卷,右一部第二帙。
《出三藏记集》十卷,右一部第三帙。
《萨婆多部相承传》五卷,右一部第四帙。
《法苑集》十卷,右一部第五帙。
《弘明集》十卷,右一部第六帙。
《十诵义记》十卷,右一部第七帙。
《法集杂记传铭》七卷,右一部第八帙(同上)
释迦谱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盖闻菩提之为极也,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于形识之封,理毕于生灭之境。
形识久绝,岂实诞于王宫?
生灭已毕,宁真谢于坚固哉。
但群萌长寝,同归大觉,缘来斯化,感至必应。
若应而不生,谁与悟俗?
化而无名,何以导世?
是以标号释迦,檀种刹利,体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
然后脱屣储宫,贞观道树,舍金轮而驭大千,明璃毫而制法界。
此其所以垂迹也。
爰自降胎,至于分塔,伟化千条,灵瑞万变,并义炳经典,事盈纪传,而群言参差,首尾散出,事绪舛驳,同异莫齐。
散出首尾,宜有贯一之区;
莫齐同异,必资会通之契。
故传讯难该,而总集易览也。
以不敏,业谢多闻,时因疾隙颇存寻玩,遂乃披经案记,原始要终,敬述释迦宁记列为五卷。
若夫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泥洹塔像之徵,遗法将灭之相。
总众经以正本,缀世记以附末。
使圣言与俗说分条;
古闻共今迹相证,万里虽邈,有若躬践。
千载诚隐,无隔面对。
今钞集众经,述而不作;
庶脱寻访,力半功倍。
敬率丹心,略敷誓愿(同上)
世界记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夫三界定位,六道区分,粗妙异容,苦乐殊。
观其原始,不离色心,检其会归,莫非生灭。
生灭轮回,是曰无常。
色心影幻,斯谓苦本。
故《涅槃》喻之于大河,《法华》方之于火宅,圣人超悟,息驾反源,拔出三有,然后为道也。
寻世界立体,四大所成,业和缘合,与时而兴。
数盈灾起,复归乎灭。
所谓寿短者谓其长,寿长者见其短矣。
夫虚空不有,故厥量无边,世界无穷,故其状不一。
然则大千为法王所统,小千为梵主所领。
须弥为帝释所居,铁围为藩墙之域。
大海为八维之浸,日月为四方之烛。
总总群生,于兹是宅。
琐琐含识,莫思涂炭。
沈俗而观,则迂诞之奢言;
大道而察,乃掌握之近事耳。
世宗,雅伏经书,然辩括宇宙,臆度不了,易称天玄,盖取幽深之名。
庄说苍苍,近在远望之色。
于是野人信明,谓旻青如碧。
儒生据典,谓乾黑如漆。
青黑诚异,乖体是同,儒野虽殊,不知一也。
是则俗尊天名,而莫识天实;
岂知六欲之严丽,十梵之光明哉。
至于准步地势,则虚信章亥。
图度日月,则深委算术。
未值一隅,差以千里
虽复夏革说地,不过户牖之间。
邹子谈天,甫在奥穴夭之内;
链石既诬,鳌足亦诡。
俗书徒繁,竟无显说。
世士蒙昧,莫详厥体。
是以凭惠独虑,閟六合之相持;
桓谭拒问,率五藏以为喻。
通人硕学,思郁理穷。
况乃墙见,其能辩乎,嗟夫,区界现事,犹莫之知,不思妙义,固其已矣,窃惟方等大典,多说深空,唯长鋡楼炭,辩章世界。
文博偈广,难卒检究。
且名师法匠,职竞玄义。
事源委积,未必曲尽。
以庸固,志在拾遗
故钞集两经,以立根本。
兼附杂典,互出同异。
撰为五卷,名曰《世界集记》,将令三天阶序,焕若披图。
六趣群分,照如临镜。
庶溺俗者发蒙,服道者莹解。
共见慧眼之因,俱成觉智之业焉(同上)
萨婆多部记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大圣迁辉,岁纪绵邈,法僧不坠,其唯律乎。
初集律藏一轨,共学中代异执,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则随师传习。
唯萨婆多部,偏行齐土。
盖源起天竺,流化罽宾,前圣后贤,重明叠耀。
或德升住地,或道证四果,或显相标瑞,或晦迹同凡,皆秉持律仪,围扬法化,旧记所载,五十三人,自兹以后,睿哲继出,并嗣徽于在昔,垂轨于当今。
季世五众,依斯立教,遗风馀烈,炳然可寻。
夫荫树者护其本,饮泉者敬其源,宁可服膺玄训,而不记列其人哉。
幼龄凭法,年逾知命,仰前觉之弘慈,奉先师之遗德。
猥以庸浅,承业十诵,讽味讲说,三纪于兹。
每披圣文以凝感,望遐踪以翘心。
遂搜访古今,撰荫婆多记。
其先传同异,则并录以广闻,后贤未绝,则制传以补关。
总其新旧,九十馀人,使英声与至教永被,懋实共日月惟新,此撰述之大旨也。
条序馀部,则委之明胜;
疾恙惛漠,辞管铨藻,傥有览者,略文取心(同上。)
十诵义记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夫戒律者,盖四双之云梯,五众之镕范也。
性以止制为本,体以无作为相,始祛十恶,终圆万善。
在昔觉世,因事制戒,心迹俱防,轻重备设。
持戒坚净,则罗睺惟最,晓律精明,则波离为首。
至于泥洹,遗嘱殷勤,金色迦叶,结集斯藏,洲渚所依,莫逾兹典,逮至中叶,学同说异,五部之路,森然竞分。
仰惟十诵源流,圣贤继踵,师资相承,业盛东夏
但至道难凝,微言易爽,果向之人,犹迹有两说。
况在凡识,孰能壹论。
是以近代谈讲,多有同异,大律师颍上,积道河西
振德河东,综学月朗。
砥行冰洁,行以尸罗为基,学以十诵为本。
且幼选明师,历事名胜,校理精密,无幽不贯。
常以此律,广授二部,教流于京寓之中,声高于宋齐之世,可谓七众之宗师,两代之元匠者矣。
是以讲肄之座,环春接冬,禀业之徒,云聚波沓僧祐藉法乘缘,少预钻仰,扈锡侍筵,二十馀载。
虽深言远旨,未敢庶几,而章条科目,窃所早习。
每服佩思寻,惧有坠失,遂集其旧闻,为义记十卷。
夫心识杂均,意见多绪,窃同刍荛,时缀毫露。
辄布其别解,录之未尽。
率其木讷,指序条贯而已。
昔少述私记,辞句未整,而好事传写,数本兼行。
今削繁补略,以后撰为定。
敬述先师之旨,匪由庸浅之说,明哲倘览,采其正意焉(同上)
名僧传序 南梁 · 释宝唱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四
夫深求寂灭者,在于视听之表;
改乎心行者,弥须丹青之工。
是知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顶戴法桥,服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无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僧祐,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诸纪,振发弘要,宝唱不敏,豫班二落,礼诵馀日,捃拾遗漏(《释藏》毂一,《续高僧传》一。)
高僧传序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原夫至道冲漠,假蹄筌而后彰;
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
是由圣迹迭兴,贤能异托。
辩忠烈孝慈,以定名教之道;
明《诗》《书》《礼》《乐》,以成风俗之训。
或忘功遗事,尚彼虚冲;
或体任荣枯,重兹达命。
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
斯盖渐染之方,未奥尽其神性。
至若能仁之为训也,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复三世;
言至理之高妙,则贯绝百灵。
若夫启《十地》以辩慧宗,显《三谛》以诠智府穷神尽性之旨,管一枢极之致。
馀教方之,亦犹群流之归巨壑,众星之拱北辰,懋哉邈矣。
信难得以言尚。
至乃教满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为大利益。
而以净秽异闻,升坠殊见。
故秋方先音形之奉,东国后见闻之益,云能表于夜明,风虎彰乎宵梦。
洪风既扇,大化斯融。
自尔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传度经法,或教授禅道,或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拯物。
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践六代,年将五百。
此土桑门,含章秀发,群英间出,迭有其人。
众家记录,叙载各异,沙门法济,偏叙高逸一迹。
沙门法安,但列志节一行。
沙门僧宝,止命游方一科。
水门法进,乃通撰论传,而辞事阙略,并皆互有繁简,出没成异。
考之行事,未见其归。
临川康王义庆《宣验记》及《幽明录》,太原王琰《冥祥记》,彭城刘俊《益部寺记》,沙门昙宗《京师寺记》,太原王延秀《感应传》,朱君台《徵应传》,陶渊明《搜神录》,并傍出诸僧,叙其风素,而皆是附见,亟多疏阙。
竟陵文宣王《三宝记传》,或称佛史或号僧录
既三宝共叙,辞旨相关,混滥难求,更为芜昧。
琅邪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该综,而文体未足。
沙门僧祐撰《三藏记》,止有三十馀僧,所无甚众。
中书郗景兴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庐山僧传》,中书陆明霞沙门传》,各竞举一方,不通今古,务存一善,不及馀行。
逮乎即时,亦继有作者。
然或褒赞之下,过相揄扬;
或叙事之中,空引辞费,求之实理,无的可称。
或复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抗迹之畴,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不应励然自远,高蹈独绝。
辞荣弃爱,本以异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
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捡杂录。
数十馀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咨故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
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
二百馀人。
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
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
或逾越沙险,或泛漾洪波,皆亡形殉道,委命弘法。
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
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靖念安禅,则功德森茂,弘赞毗尼,则禁行清洁,忘形遗体,则矜吝革心,歌诵法言,则幽显含庆,树兴福善,则遗像可传。
凡此八科,并以轨迹不同,化洽殊异,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业,故为群经之所称美,众圣之所褒述。
及夫讨核源流,商取舍,皆列诸赞论,备之后文。
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
未辩时人,事同后议。
若间使前后,如谓烦杂,故总布一科之末,通称为论。
其转读宣唱,虽源出非远,然而应机悟俗,实有偏功。
故齐宋杂记,咸条列秀才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绝。
及有一介通感,乃编之传末。
如或异者,非所存焉。
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
今止删聚一处,故述而无作。
俾夫披览于一本之内,可兼诸要。
其有繁辞虚赞,或德不及称者,一皆省略。
故述六代贤异止为十三卷,并序录合十四轴,号曰《高僧传》。
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
然名者,本实之宾也。
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
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间草创,或有遗逸。
今此十四卷,备赞论者,意以为定,如未隐括,览者详焉(《高僧传》十四)
沙门慧皎 南梁 · 王曼颖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
力寻始竟,但见伟才。
纸弊墨渝,迄未能罢。
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
年岁五百,时经六代。
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锡东都。
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
咸作舟梁,大为利益。
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
昭示后昆,揄扬往秀。
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册。
晋史见舍,复恨局当时;
宋典所存,颇因其会。
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
感应或所商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旁文,未足光阐。
间有诸传,文非隐括。
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
康泓专纪单开,王季但称高座,僧瑜卓尔。
独载,立畅超然孤录。
释法进所造,王巾有著。
意存该综,可擅一家。
然进名博而未广,体立而不就。
梁来作者,亦有病诸。
僧祐,既同法济之责;
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
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
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笔。
绵互古今,包括内外。
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玄约岂加,以高为名。
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同之二三诸子。
前后撰述,岂得洁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
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
方入簉龙函,上登鳞阁,出内琼笈,卷舒玉笥。
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馀,触途多昧。
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
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弈之书。
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支遁才俊耳。
不见旬日,穷情已劳。
扶力此白,以代诉尽。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梁高僧传》十四)
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 隋 · 释法经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目录,等谨即修撰,总计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凡有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
缮写始竟,谨用进呈。
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
像运中途,缘被兹土。
方朔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
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
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
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
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
人鲜宗敬,虽有若亡。
又致明帝梦感,金容亲应者,当是圣道凭藉皇王,大启奉之端耳。
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
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馀经部。
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
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
比逮东晋、二秦之时,律粗备。
但法假人,贤明日广。
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月录,诠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
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录者十有数家。
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
各纪一隅,务存所见。
独有扬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
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
钞集参正,传记乱
考始括终,莫能该备。
自外诸录,胡可胜言!
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本,校验异同,今惟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
后之三录,集传记注。
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
后之三分,并是此方诸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
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
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
出所在,悉不相知;
学者遥闻,终身莫睹。
故彼前哲,虽有才能,苦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
当今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在目前。
正朔所颁,书轨无外。
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开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等,夫复何论!
所限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暗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
敬白(《释藏》百一,《众僧目录》)
开皇三宝录总目序 隋 · 费长房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八
窃惟三宝所资,四生咸润。
而世有兴毁,致人自升沉。
兴则福业恒感天堂,轮王人主;
毁则罪报常受地狱,饿鬼畜生。
论益物深,无过于法。
何者?
法是佛母,佛从法生。
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故《胜天王般若经》云:「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知法教律流,乃传万代。
佛僧开导,止利一时。
故贤劫之兴,千佛同其化;
修短之寿,四圣异其年。
虽复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扬弘法无别。
莫不煎熬爱海,济含识以趣涅槃;
錾凿慢山,度苍生以会般若。
然般若玄寂,非因声难以通。
声必托形,不藉相无由显。
所以境称忍刹,总百亿之须弥;
世号娑婆,统三千之国土。
区分三界,五浊之秽土沙;
形别六道,二乘之鄙羊鹿。
大圣慈悯,俯降迦毗。
丈六金容,应王宫之里。
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载,处在世间。
假以言音,方便演畅。
无染之法,金口自宣。
一音敷扬,万类各解;
机缘匪一,教有尘沙。
阿难总持,滴无遗失。
譬别器水,泻之异瓶,双树入般涅槃。
迦叶王城,结集一千罗汉,迭察迭书,著之叶皮,布乎天竺
五百中国,各共奉持。
十六大王,皆同拥护。
后汉之始,方届脂那。
帝世交参,十有六代。
翻彼域语,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馀祀。
古旧二录,条目残亡。
士行、道安,创维其缺。
尔来间有祖述不同,各纪一方,互存所见。
三隅致隔,故多失疑。
又齐、周、陈并皆翻译,弗刊录目,靡所遵承。
兼值毁焚,绝无依据。
赖我皇帝维地柱天,澄静二仪,廓清六合,庭来万国,化摄九州,异出遗文,莫不皆萃。
臣幸有遇,属此休时,忝预译经,禀受佛语,执笔暇隙,寝食敢忘,十馀年来,询访旧老,探讨方获,虽粗缉缀,犹虑未周。
广博寻求,敬俟来俊。
今所撰集,略准三书,以为指南,显兹三宝。
佛生年瑞,依周夜明;
经度时祥,承汉宵梦。
僧之元始,城堑栋梁;
毗赞光辉,崇于慧皎
其外旁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摘彼翠翎,成斯纪翮,扇之千载,风于百王。
共秉智炬之光,照时昏暗;
同传法流之润,洽世燋枯。
阐我皇猷,导开厥始。
昔结集之首,并指在其国城;
今宣译之功,理须各宗时代。
故此录体率举号,称为汉、魏、吴及大隋录也。
失译疑伪,依旧注之人,以年为先。
经随大而次有重列者,犹约世分。
总其华梵,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为十五轴。
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
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别识教大小之浅深。
昔姬潜之鼎出现,彰汉室之将隆;
近周毁之法重兴,显大隋之永泰
佛日再照,起自大兴之初
经论冥归,发乎开皇之始。
事扶理契,合此会昌,述纪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题称曰《开皇三宝录》云。
其卷内甄,为历代纪(同上)
释迦氏谱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古德流言。
祖佛为师。
羞观佛□之本系。
绍释为姓。
耻寻释氏之根源。
以今据量。
颇为实录。
既云革俗。
义匪凭虚。
南齐僧祐律师者。
学通内外。
行总维持。
释迦谱一帙十卷。
援引事类。
繁缛神襟。
自可前修博观。
非为后进标领。
余年迫秋方。
命临悲谷。
屡获劝勉。
力复陈之。
试举五科。
用开三返。
想同族法种。
详斯意焉。
广宏明集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自大夏化行。布流东渐。
怀信开道。代有浇淳。
斯由情混三坚。智昏四照。
故使浇薄之党。轻举邪风。
淳正之徒。时遭佞辩。
所以教移震旦。六百馀年。
独夫震虐。三被残屏。
祸不旋踵。毕顾前良。
殃咎已形。取笑天下。
且夫信为德母。智实圣因。
肇祖道元。终其正果。
据斯论理。则内倾八慢之惑。
覈此求情。则外荡六尘之蔽。
萧然累表。非小道之登临。
廓尔高升。乃上人之翔集。
然以时经三代。弊五滓之沈沦。
识蒙邪正。铨人天之法网。
是以内教经纬。立法衣以摄机。
外俗贤明。垂文论以宏范。
梁钟山之上定林寺僧祐律师。学统九流。
义包十谛。情敦慈救。
志存住法。详括梁晋。
列辟偫英。留心佛理。
构叙篇什。爰撰宏明集一部一十四卷。
之风规。总周张之门律。
辨駮通议。极情理之幽求。
穷较性灵。诚智者之高致。
备于秘阁。广露尘心。
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
故智士兴言。举旨而心通标领。
迷夫取悟。繁词而方启神襟。
若夫信解之来。谅资神用。
契必精爽。事袭元模。
故信有三焉。一知二见。
三谓愚也。知谓生知。
佩三坚而入正聚。愚谓愚叟。
滞四惑而溺欲尘。化不可迁。
下愚之与上智。中庸见信。
从善其若流哉。是以法湮三代。
并惟寡学所缠。故得师心独断。
祸集其计。向若披图八藏。
综文义之成明。寻绎九识。
达情智之迷解者。则正信如皎日五翳。
虽掩而逾光矣。余博访前叙。
广综宏明。以为江表五代
三宝载兴。君臣士俗。
情无异奉。是称文国。
智藉文开。中原周魏。
政袭昏明。重老轻佛。
信毁交贸。致使工言既申。
佞倖斯及。时不乏贤。
剖心特达。脱颖拔萃。
亦有人焉。然则昏明互显。
邪正相师。据像则云泥两分。
论情则倚伏交养。是以六术扬于佛代。
三张冒于法流。皆大士之权谋。
至人之适化也。斯则满愿行三毒之邪见。
净名降六欲之魔王。咸开逼引之殊途。
各立向背之宏辙。今且据其行事。
决滞胥陵。喻达蒙泉
疏通性海。至如寇谦之崔浩
祸福皎然。郑霭之拒周君。
成败俄顷。姚安著论。
抑道在于儒流。陈琳缀篇。
扬释越于朝典。此之讽议。
涅而不缁。坠在诸条。
差难综缉。又梁周二代。
咸分显晦之仪。宋魏两朝。
同乘宏诱之略。沈休文之慈济。
颜之推之归心。词彩卓然。
迥张物表。尝以馀景。
诚为举之。弊于庸朽。
综集牢落。有汉阴博观沙门
繁赞成纪。顾惟直笔。
即而述之。命帙题篇。
披图藻镜。至若寻条揣义。
有悟贤明。孤文片记。
撮而附列。名曰广宏明集一部三十卷。
有梁所撰。或未讨寻。
略随条列。铨目历举。
庶得呈诸未睹。广信释纷。
拟人以伦。固非虚托。
如有隐括。览者详焉。
法华寺戒坛院碑 唐 · 万齐融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五
或曰。
佛法东度。
律教南流
而云尸罗波罗蜜者何。
华言持戒清净。
般若波罗蜜者何。
华言智慧明了。
故戒为德本。
万善以之为生地。
慧为胜业。
百福由之以出天。
圣人以之而修身防非止恶。
上士以之而度物劝善行慈。
持之而迷倒是生。
虚空不可以十指执捉。
学之而住著为远。
日月不可以两手扪摸。
信矣。
二法之难见也如是。
其有不教而自得。
天然而自知。
持象扇而掌数明珠。
据龟床而心照清镜。
则我元俨律师其人也。
律师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
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
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
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
隶悬溜寺。
律师幼而明敏。
长而韶令。
标格峻整。
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
乃从光州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
探赜律范。
崇福意律师及融济律师
皆名匠十方。
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隩。
共所印可。
由是道遵戒品。
名动京师
安国受记。
并充大德。
浚还江左
偏宏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
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
远近传写。
光州岸公
尝因暇寐。
忽梦神僧谓曰。
元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宏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
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
先达所未详。
咸皆发挥光明。
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
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
时称法华
沙门昙翼曾结庵层巅。
入是法三昧。
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
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
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大师乃考槃是卜。
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
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
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
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
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
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持法镜
握神珠。
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
宣诵。
都督河南元彦冲。
躬请律师
重光圣日。
律师阐扬幽赞。
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之演畅。
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
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
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
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
犹或病诸。
律师纲纪小乘。
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
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
烦恼与菩萨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
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
当仁不让。
僧护法师常居石城。
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
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
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
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
意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
全身坐现。
合一百五十尺。
虽金石丝竹。
四天之供施常闻。
而功德庄严。
十方之镂镌尚阙。
律师乃内倾衣钵。
亦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
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宝积献盖。
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
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法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律师之功德。
不可思议者也。
洺州刺史徐峤之
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敬。
国子司业康希铣。
太子宾客贺知章
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礼。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
越府都督敬诚采访使卢见义。
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
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律师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诸僧。
躬受具戒。
广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缁黄道俗受法者。
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人境住持。
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
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允。
灌顶皆不倾油钵。
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旃檀林
旃檀围绕。
如师子
师子围绕。
律师之威师有在。
法主之功德不刊。
呜呼。
三界无安。
百龄共尽。
此生已遗于后息。
他世应见于前心。
天宝三载岁次壬午
化缘已毕。
十一月三日
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
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其月二十五日
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
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
秀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惟湛道昭
并躬护圣场。
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
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
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令并列载碑阴。
用摽律序。
律师凶问时。
余忝外役。
永怀德音。
谓如昨日。
及瞻斯拱木。
已十有馀
私念生涯。
自怜何极。
庶依神理。
敢作铭云。
律师堂堂。
宗高偃王
才华骨贵。
戒美名香。
佛国柱石。
僧门栋梁。
毗尼玉色。
般若金光。
我闻二法。
难信难解。
等有开遮。
平无高下。
生生草系。
节节支解。
念电不停。
身尘自假。
观生若幻。
视息犹风。
慧明日月。
戒性虚空。
不远无相。
修行在中。
善矣真匠。
贤哉法雄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示化众生。
随缘悟入。
去来三界。
无苦无乐。
常行一乘。
日用斯给。
哀哀释子。
资父惟师。
痛失瞻仰。
悲深住持。
方坟永翳。
圆塔长辞。
何时踊现。
更绍迦维。
结社法集文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晋宋间,有庐山慧远法师,化行浔阳,高士逸人辐凑于东林,皆愿结香火。
雷次宗宗炳张诠刘遗民周续之等,共结白莲华社。
立弥陀像,求愿往生安养国,谓之莲社。
社之名始于此也。
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净住法,亦净住社也。
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德邑会文》。
历代以来,咸就僧寺为法会社也。
社之法,以众轻成一重。
济事成功,莫近于社。
今之供社,共作福田,修约严明,愈于公法。
行人互相彻励,勤于修行,则社有生养之功大矣。
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
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
然此实道家之法。
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曾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
按:《乐邦文类》卷二,续藏经第二编第一二套第五册。
禅教五派宗源 北宋 · 释惟白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三
夫出家作沙门者,须悟佛心宗,明见本性,解佛教旨,通畅精义,则禅定戒慧了然圆證,如说而行,乃真佛子也。
若滞之一隅,则偏而不通;
或二俱未习,则名字比丘,良可伤哉!
且佛心者祖祖密传,直指悟心證性,乃云门、临济、曹洞、法眼诸禅门宗师之所提唱也。
佛语者则师师演说,以论净戒定惠,乃贤首、慈恩、天台南山诸教门法师之所阐扬也。
然诸宗门下接踵传持,各代有其人,不可备论矣。
子传佛心外穷佛语旨,常阅《大藏经》,以其字号随函卷轴,考束部类,品题撮义,摭而录之,庶几五千馀卷纲目,顿现定境。
抑亦俾乎来者于此先明大旨,然后披其经文,则皎如镜像。
其或踏著透脱一路,无俟斯矣。
然传道传教,宗源因而述之,俾不滞偏局而通弘法道庄严圣世也。
且如来在多子塔前,分半座而授手金色头陀,便传正法眼,令教外别行付上根辈。
天竺继之者二十七世,达磨入于中国传乎可祖,至于六代曹溪门下,分枝列派。
以之今日诸宗师共所提唱者,谓之直指悟心见性宗,乃曰禅门也。
如来在菩提场,文殊、普贤二大士当机启悟,而后马鸣、龙树二祖师,青目、清辩二尊者,洎智光法师次第传演。
中国则帝心禅师智俨尊者,贤首、清凉国师,洎圭峰定惠广而序述。
以之今日诸法师共所阐扬者,谓之一念圆融具德宗,乃曰贤首教也。
如来在鹫峰山,慈氏菩萨启蒙识智,而后无著、天亲二大士,护法、难陀二尊者,洎戒贤法师续明斯旨。
中国则三藏奘师慈恩基师大为嗣述,以之今日诸论师共所传讲者,谓之三乘法相显理宗,乃曰慈恩教也。
如来在给孤独园,优波离躬行性相戒法,而后分诸部类。
鸡头寺耶舍尊者,以至诸派嗣续弘持。
中国则僧护、惠猷、僧业僧祐高僧,洎澄照宣师恢弘细行,以之今日诸律师共所持守者,谓之行事防非止恶宗,乃曰南山教也。
如来灭后五百年,龙树祖师传正法眼,外述中论颂,而后青目尊者分别明菩萨条畅妙义。
中国则惠文禅师、思大和尚智者国师,洎灌顶、左溪朗荆溪然三尊者,续大玄旨,以之今日诸讲师共所发挥者,谓之四教法性观行宗,乃曰天台教也。
然教分五宗,实枢机如来所说经律,论靡不该罗,其道本一贯也。
窃尝以塑佛者为喻。
喻之何谓也?
若慈恩教者,如立佛骨上筋泥也;
南山教者,如裹佛细泥致密也;
天台教者,如安佛五脏,内备也;
贤首教者,如装佛金彩色泽也;
禅门宗者,如著佛眼珠开光明也。
如是则阙一而不可也。
在乎智者,以譬喻得解耳。
大悟性者,各宗本具。
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昭和法宝总目第二卷。
题超道人莲经1118年6月4日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七、《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饶益院除馑惠超,自幼出家诵此经。
年二十六试于有司,以精通得度,即受具。
游诸方,事善知识,发明心要。
及还,掩关以金为墨,书《妙法莲华经》。
政和八年六月四日清晨,携以示予,开卷熟视,笔墨精到,衡斜布列,皆有节度
非精诚尽力于此法,莫能臻是也。
予闻一切契经,皆佛所演,而此经独称过去诸佛。
先说法喻,双举莲之为喻,以三世同时,十方同会。
方其开时,即有果;
于果中,即有因,莲华、莲实、莲密是也。
诸子虽分布,而会聚之未尝隔断,此其名莲。
莲,连也。
《般若》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
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者以是哉。
梁大沙门僧祐,平生书写诵持,未舍受即身为烂瓜香,已舍受即舌本为青莲华香,皆其精进真信之力所成就。
陈大沙门惠思诵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恍然见灵山一会,俨然如昨。
盖此经有不思议力,入二十五种三昧。
以大行慈悲入中观,以梵行慈悲入幻观,以胜行慈悲入止观。
令一切众生自然见如是事,入菩萨一切色身,三昧之旨也。
师坏衣钵,食一室,枵然与世相忘,以精勤之力,致工于此法,可谓知本矣。
予将见生身,发无垢智光
方吾法下衰,而用志如是,谁不随喜,愿世世同
登内院,见慈氏,预闻妙义,顿舍人法二执證,对现色身,此予志也。
甘露灭某谨题。
信州天宁寺1117年3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四上、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洞山
江南山水冠天下,而上饶又冠江南,自昔多为得道者所庐,鹅湖龟峰、怀玉,号称形胜,而灵山尤秀绝。
盖唐义武初,西平王发其天藏也,初建精舍名兴圣,祥符天子改赐普明
沙门德延以讲学聚徒甚盛,弟子德熙者有智略,实阴相之。
崇宁二年,诏革以为禅林,赐田度僧,听遇天宁节进功德疏。
太守周公邠长老德延为第一世,而以僧正德熙董其事也。
三人者叙立顾瞻而叹曰:「寺以群居,而自为户牖,犬牙相接,如蜂房蚁穴,非相臣所以建请,集禅衲,演祖道,上延睿算之意,于是蝉蜕其卑陋而一新之也。
入门纵望,序庑翼如而进,层阁相望而起。
普光明殿,顾其西,则有云会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为法宝藏,以大轮载而旋转之,以广摄异根也。
顾其东,则有香积厨,以办伊蒲塞馔;
为职事堂,以料理出纳。
特建善法堂于中央以演法,开毗耶丈室以授道。
又阁其上,以像观世音,示以闻思修令。
学者入道也,粥鱼茶板,霜颅螺顶,凫趋而集,寂无人声馀履声;
而禅斋密室,冰怀雪虑,株枯而坐,不见心相惟身相也。
呜呼,西平王郡太守虽异世,而姓氏同
前以讲,后以禅,而领袖者虽异趣,而名号同也。
吾闻浮图未成,故裴公美玄度之后身;
千尺像毕,而僧护僧祐道宣之前身。
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衍禅师出自白牛法窟中来,嗣延公之法席,分照觉之祖焰,道行孤峻,为邦人所钦。
然人但见其能集前人之大成,幻出楼观,而不知其游戏也。
政和元年八月,又诏以天宁万寿名寺。
七年三月僧庆瑫来乞文,以记其事。
余虽未获览山川之佳气,披华搆之雄誇,然能系而为之词也。
辞曰:
群峰宝势争岧峣,云收眼寒空翠摇。
灵山独受王水朝,跨水谁作朱飞桥?
苍官马鬣低龙腰,谷风吹空翻海潮
忽惊宝坊碍层霄,天花细雨纷堕飘。
草衣大士唾雾消,定力持之日劫超。
太霞仙子坐可招,夜晴往往闻吹箫
西平贤王想风标,长剑拄颐气勇骄,擅此兴圣开前朝。
兴和气弥宇宙,佛宫道祠恩益厚。
初此毗尼相讲授,易为禅林冠江右。
大钟横撞午梵奏,紫金光聚世福
苾刍千指聚拜手,太平天子千万寿。
切云楼阁谁所搆,臣子净愿力成就。
白牛乳犊师子吼,虎溪嫡孙气奇茂,学者趋之俯并首。
我作铭诗招尔后,斯文与山俱不朽。
京师法悦僧主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京师正觉寺法悦,齐末为僧主,精修福业,四部所归。
尝闻宋明帝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
乃与白马寺智靖率同缘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
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乱离,至梁初方以事奏闻,降敕听许,材官工巧,随用资给。
天监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本量佛身,四万斤铜镕泻,尚未至胸,百姓以铜投之炉冶,随铸不满,又闻奏,敕铜三千斤。
库始就量送,而铸处已见传诏载铜炉所,遂并销镕,一鼓便就,来人俱失。
台内铜至,方知先到灵感所致。
及开模量度,乃涌成丈九,而光相不差,有二大钱,见在衣条,莫测神异。
初像素既成,有道昭师夜间礼忏,忽见素晃然大明。
后三日,有僧道度助费开模,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倏然不见。
及移像还光宅寺,久不得雨,颇有埃尘,忽夜有微雨沾润,僧祐师经行像所,忽见像边有光焰上下,犹如灯烛。
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催督治桥,如有数百人声。
自佛法东流,金像灵瑞,莫过于此。
南明山大石佛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三十一
往余过剡中,同年胡新昌海若曾约游南明寺,有大石佛。碑称齐僧护、淑、僧祐相继琢成。三世实一人,故又称「三世石佛」。
夙负南明约,年侵尚许攀。
灵岩开绝壁,法相旧青山。
石瘦皆少,崖高雨未还。
三生谁记取,泉响自潺潺。
谢山偕往广陵予至吴门疾作遽归谢山有诗惜别次韵 清 · 厉鹗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六
生来僧祐偏多病,同往林宗又失期。
两点船灯看渐远,暮江惆怅独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