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游肇”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谏赴援郁洲表 北魏 · 游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或惮举而功多,或因小而生患,不可必也。
今六里、朐山,地实接海,陂湖下湿,人不可居。
郁洲又在海中,所谓虽获石田,终无所用。
若不待连兵,六里虽克,尚不可守,况方事连兵,而争非要也。
且六里于贼逾要,去此闭远。
若以闲远之兵,攻逼近之众,其势既殊,不可敌也。
灾俭之年,百姓饥弊,饿死者亦复不少。
何以得宜静之辰,兴干戈之役?
军粮资运,取济无所。
唯见其损,未睹其益。
且新附之民,服化犹近,特须安帖,不宜劳之。
劳则怨生,怨生则思叛,思叛则不自安,不安则扰动。
脱尔则连兵难解,事不可轻。
宜损兹小利,不使大损(《魏书·游明根附传》。游肇侍中,梁徐玄明斩其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洲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表,世宗不纳。)
奏请更议刘辉 北魏 · 游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臣等谬参枢辖,献替是司,门下出纳,谟明常则。
至于无良犯法,职有司存,劾罪结案,本非其事。
容妃等奸状,罪止于刑,并处极法,准律未当。
出适之女,坐及其兄,推据典宪,理实为猛。
虽逃刑,罪非孥戮,募则大逆,亦谓加重。
乖律之案,理宜陈请。
乞付有司,重更详议(《魏书·刑罚志》。神龟中兰陵公主驸马都尉刘辉坐与河阳县张智夺妹容妃陈庆和妹慧猛奸乱,殴主伤胎,惧罪逃亡。门下处奏,容妃、慧猛,各入死刑;智寿、庆和,并以知情不加防限,处以流坐。诏容妃、慧猛恕死,髡鞭付宫,馀如奏。尚书三公郎中执不下,右仆射游肇奏言。)
伏阙上书理清河王 北魏 · 韩子熙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一
窃惟故主太傅清河王,职综枢衡,位居论道,尽忠贞以奉公,竭心膂以事国,自先皇崩殂,陛下冲幼,负扆当朝,义同分陕。
宋维反常小子,性若青蝇,污白点黑,谗佞是务,以元叉皇姨之婿,权势攸归,遂相附托,规求荣利,共结图谋,坐生眉眼,诬告国王,枉以大逆。
赖明明在上,赫赫临下,泥渍自消,玉质还洁。
谨案律文: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
遂无罪,出为大郡,刑赏僭差,朝野怪愕。
若非宋维为计,岂得全其身命,方抚千里?
王以权在宠家,尘谤纷杂,恭慎之心,逾深逾厉,去其本宅,移住殿西,阖门静守,亲宾阻绝。
于时吏部咨禀刘腾,奏其弟官,郡戍兼补。
及经内呈,为王驳退。
由此生嫌,私深怨怒,遂乃擅废太后,离隔二宫,掠拷胡定,诬王行毒,含龄戴发,莫不悲惋。
及会公卿,议王之罪,菲不俛眉饮气,唯咨是从。
仆射游肇,亢言厉气,发愤成疾,为王致死。
王之忠诚款笃,节义纯贞,非但蕴藏胸襟,实乃形于文翰,搜括史传,撰《显忠录》,区目十篇,分卷二十。
既欲彰忠心于万代,岂可为逆乱于一朝。
乞追遗志,足明丹款。
籍宠姻戚,恃握兵马,无君之心,实怀皂白。
擅废太后,枉害国王,生杀之柄,不由陛下,赏罚之诏,一出于
名藩重地,皆其亲党,京官要任,必其心腹。
中山王熙本兴义兵,不图神器,戮其大逆,合门灭尽,遂令元略南奔,为国巨患。
奚康生国之猛将,尽忠弃市。
其馀枉被屠戮者,不可称数。
缘此普天丧气,匝地愤伤。
致使朔陇猖狂,历岁为乱,荆徐蠢动,职是之由。
赵高秉秦,令关东鼎沸,今元叉执权,使四方云扰。
自古及今,竹帛所载,贼子乱臣,莫此为甚。
开逆之始,起自宋维,成祸之末,良由腾矣。
而令凶徒奸党,迭相树置,高官厚禄,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终身,抑为圣朝怀惭负愧。
以臣赤心㥪娄之见,宜枭诸两观,洿其舍庐,腾合斫棺斩骸,沉其五族。
上谢天人幽隔之愤,下报忠臣冤酷之痛。
方乃崇亚三事,委以枢端,所谓虎也更傅其翼。
朝野切齿,遐迩扼腕。
蔓草难除,去之宜尽。
臣历观旷代,缅追振古,当断不断,其祸更生。
猜忍,更居衡要。
臣中宵九叹,窃以寒心,实愿宸鉴,早为之所。
臣等潜伏闾阎,于兹六载,旦号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无响。
卫野纳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
今幸遇陛下睿圣,亲览万几,太后仁明,更抚四海,臣等敢指阙披陈,乞报冤毒(《魏书·韩麒麟附传》。灵太后反政,子熙与怿中大夫刘定兴、学官傅灵檦、宾客子慎伏阙上书。)
又诏 北魏 · 元诩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一
辉悖法乱理,罪不可纵。
厚赏悬募,必望擒获。
容妃、慧猛,与辉私乱,因此耽惑,主致非常。
此而不诛,将何惩肃!
且已醮之女,不应坐及昆弟,但智寿、庆和,知妹奸情,初不防御,招引刘辉,共成淫丑,败风秽化,理深其罚,特敕门下结狱,不拘恒司,岂得一同常例,以为通准
且古有诏狱,宁复一归大理
尚书治本,纳言所属。
弗究悖理之浅深,不详损化之多少,违彼义途,苟存执宪,殊乖任寄,深合罪责。
崔纂可免郎,都坐尚书,悉夺禄一时(《魏书·刑罚志》。门下处奏刘辉事,诏如奏。尚书三公郎中崔纂执不下。尚书元修义右仆射游肇各奏请更议诏云云。又见《通典》一百六十七。)
应正论 唐 · 王志愔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志愔大理正奏言。
法令者。
人之堤防。
堤防不正。
则人无禁。
窃见大理官僚。
多不奉法。
以纵罪为宽恕。
以守文为苛刻。
臣滥执刑典。
实恐为众所谤。
常著应正论。
以见微志。
因上之。
其论曰。
尝读易至萃。
利见大人。
亨聚以正也。
六二。
引吉无咎。
注曰。
居萃之时。
体柔当位。
处坤之中。
已独处正。
与众相殊。
异操而聚。
民之多僻。
独正者危。
未能变体以远于害。
故必见引。
然后乃吉而无咎。
王肃曰。
六二与九五相应。
俱履贞正
引由迎也。
为吉所迎。
何咎之有。
未尝不辍书而叹曰。
居中履正。
事之常体。
见引无咎。
道亦宜然。
有客闻而惑之。
因谓仆曰。
今主上文明。
域中理定
君累司典宪。
不务和同处正之志。
虽存见引之吉。
难应行之于已。
余窃惧焉。
仆敛衽降阶。
揖客而谢曰。
补遗阙于衮职。
用谠言为已任。
以蒙养正。
见引获吉。
应此道也。
仁何远哉。
咎繇谟虞。
登朝作士
设教理训。
开物成务。
是以五流有宅。
五宅三居。
怙终贼刑。
刑故无小。
于是舜美其事曰。
汝明于五刑。
以弼五教。
期于予理刑
期于无刑人。
协于中时。
乃功懋哉。
孔子叹其政曰。
舜举皋陶
不仁者远。
此非明辟执法
大人见引之应乎。
季孙行父之事君也。
举窃宝之愆。
黜受邑之赏。
明善恶而纠慝。
议僭赏以塞违。
虞舜之功。
居二十之一。
主司得行其道。
时君不以为嫌。
此非巳独处正。
引吉(一作应正)而无咎者乎。
观鱼于棠。
臧伯正色。
赂鼎在庙。
哀伯抗词。
言者得尽其忠。
闻之不加其罪。
故春秋称臧氏之曰。
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
此非异操而聚。
引吉之所致乎。
魏绛理直。
晋侯乃复其位。
邾人辞顺。
赵盾不伐其国。
此非正体未变。
为吉所迎者乎。
夫在上垂拱。
臣下守制。
若正应乎上。
乃引吉于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交战于胸臆之中(一作谲正之门)
怀疑乎语默之境。
惧独正之莫引。
忘此正之必亨。
吁嗟乎。
行巳立身。
居正践义。
其动也直。
其止也方。
维正直而是与。
何往而非攸利。
何以明之。
坤六二。
直方大不习。
无不利。
文言曰。
直其正也。
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
则不疑其所行也。
嵇康撰释私论。
曹羲著至公论。
皆以崇公激俗。
抑私事主。
一言可以蔽之。
归于体正而巳矣。
礼记曰。
刑者侀也。
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
故君子尽心焉。
若以喜怒制刑。
轻重设比。
是则桥前惊马。
希旨论人。
苑中猎兔。
从欲废法。
理有违而合道。
物贵和而不同。
不同而(一作之)和。
正在其中矣。
任延武威太守
汉帝诫之曰。
善事上官
无失名誉。
延对曰。
臣闻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
上下雷同。
非国家之福。
善事上官
不敢奉诏。
任延雅奏。
汉帝是其正言
此则归正不回。
乖旨顺义
不以忤怀见忌。
斯亦违而合道。
晏子春秋。
景公见梁邱据曰。
据与我和乎。
晏子曰。
此同也。
非和也。
夫和者。
君甘则臣酸。
君淡则臣咸。
今据也。
君甘亦甘。
所谓同也。
安得为和。
是知济调羹
乃适平心之味。
献可否而论道。
方恢正体之节。
俟引正而遵度。
故曰物贵和而不同。
刘曼山辨和同之义。
有旨哉。
若以不同见议。
未敢闻诲。
客曰。
和同乖训。
则已闻之。
援法成而不变者。
岂恤狱之宽宪耶。
书曰。
御众以宽。
传曰。
宽则得众。
若以严综物。
异乎宽政矣。
对曰。
刑赏二柄。
惟人主操之。
崇厚任宽。
是谓帝王之德。
慎子曰。
以力役法者。
百姓也。
以死守法者。
有司也。
以道变法者。
君上也。
然则非人臣之所操。
后魏游肇之为廷尉也。
魏帝尝私敕
有所降恕。
执而不从曰。
陛下自能恕之。
岂可令臣曲笔也。
是知宽恕是君道。
曲从非臣节。
人或未达斯旨。
不料其务。
以平刑为峻。
将曲法为宽。
谨守宪章。
号为湥密
内律云。
释种亏戒律。
一日诛五百人。
如来不救其罪。
岂谓佛法为残刻耶。
老子道德经云。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岂谓道教为凝峻耶。
家语曰。
王者之诛有五。
而窃盗不与焉。
即行伪言辨之流。
礼记亦陈四杀。
破律乱名之谓。
岂是儒家执禁。
孔子之湥文哉。
此三教之用法者。
所以明真谛。
重元猷。
存天纲。
立人极也。
然则乾象震曜。
天道明威。
齐众惟刑。
百王所以垂范。
折人以法。
三后于是成功。
所务掌宪决平。
廷尉之职耳。
易曰。
家人嗃嗃无咎。
妇子嘻嘻终吝。
严于其家。
可移于国。
崔寔达于理体(一无体字)
而作政论。
仲长统曰。
凡为人君。
宜写政论一通。
置诸坐侧。
其大概云。
为国者以严致平。
非以宽致平者也。
然则称严者。
不必踰条越制。
凝网重罚。
在于施檃括以矫枉。
用平典以禁非。
刑故有常。
罚轻无舍。
人不易犯。
防之难越故也。
但人慢吏浊。
伪积赃湥。
而日以宽理之。
可以无过。
何异乎命王良御(一作駻)
舍衔辔于奔踶。
俞跗攻疾。
停药石于肤腠。
适见鞅(一作秋)驾转逸。
膏肓更湥。
医人仆夫。
何功之有。
又谓仆曰。
成法之变。
帝王之令欤。
对曰。
何为其然也。
汉武帝昭平君杀人。
公主子。
廷尉上请论刑(一无刑字)
左右为言。
武帝垂涕叹曰。
法令者。
高帝之所造也。
用亲故挠先帝之法。
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又下负万人。
乃可其奏。
近代隋文帝子秦王俊并州总管
以奢纵免官。
仆射杨素曰。
王陛下爱子。
请舍其过。
文帝曰。
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
我是五儿之父。
非兆人之父。
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我安能亏法。
卒不许。
此是帝王操法。
叶于礼经不变之义。
况于秋官典职。
司寇肃事。
而可变动者乎。
我皇睿哲登宸。
高视岩廊之上。
宰衡明允就列。
辑穆庙堂之下。
乾坤交泰。
日月光华。
庶绩其凝。
众工咸理。
聚以正也。
仆幸利见大人。
引其吉焉。
期养正于下位。
中正是托。
子何惧乎。
夫君子百行之基。
出处二途而已。
出则策名委质。
行直道以事君。
进善纳忠。
仰泰阶而缉政。
谔谔其节。
思为社稷之臣。
蹇蹇匪躬。
愿参柱石之任。
处则远辞徵召。
高谢公卿。
孝友扬名。
是亦为政。
烟霞尚志
其用永贞
行藏事业。
心迹斯在。
至如水中汎汎。
天下悠悠。
执驭为荣。
埽门自媚。
拜尘邀势。
括囊守禄。
从来长思。
以为湥耻。
客乃逡巡不对。
遂无以问仆也。
再和三篇 其一 北宋 · 苏颂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莫叹潜鳞久在池,已喧才誉满朝知。
雄辞自可吞云梦,博识应能对仲师(自注:沈约刘杳曰:何承天文载张仲师长一丈二寸,有何所出。曰:事见王充《论衡》。)
荣辱早谙真采选,竞谦不校古儒棋(自注:后魏游肇制弈法,名曰儒棋,云以崇谦止竞。)
使还即见金门召,况有中和乐职诗。
绍兴恤刑手诏后绍兴三年正月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五、《咸淳临安志》卷四
绍兴三年,行在临安府春正月乙丑,内出(下缺。)狱之吏,付臣颐浩等施行之。
丁卯,有旨命尚书右司□于石,以墨本颁天下,亲札赐大理,置之厅事。
庚午,又示六曹两省侍从官,使咸知德意。
左右司条上刻石所当请者。
辛未,命臣子画篆其首,曰《绍兴恤刑手诏》,且使臣崇礼书其后,而置政事堂,以垂训永久。
天语哀矜,云章飞动,读者𢥠然,或至感泣,识仁圣之用心也。
崇礼既承命,乃拜手稽首言曰:昔舜绍尧之治,象以典刑,而敕天下以「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可谓□矣。
详考其书,方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得皋陶为士,而五刑五流之用惟明克允,犹勉之曰:「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
敕□之意,盖主于此。
语其明效,则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用不犯于有司。
而终复推美于皋陶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呜呼,钦哉恤哉,才两言耳,其利之博,不亦至矣乎!
惟我祖宗相承,以仁治天下,□于用刑,同符前古。
凡大辟具狱,必覆按再三,有司谳疑,常傅生议。
诛虽大恶,罪不以族;
而吏入人死,则废之终身。
百有六十馀年,行之不变,是以德洽人心,不忘戴宋,故虽中偾而复兴。
陛下袭积累之休,绍艰难之业。
诏书哀痛,多罪己之辞;
法令损益,申从宽之制。
布在有司,咸可考也。
顾念兵兴而来,郡邑凋敝,狱市之寄,或非其人,箠楚之下,不无冤坐。
日者出五御史分行诸道,既俾检察诏令,平反刑狱。
方临遣焉,而未复命也,重以吏罕尽公,或牵于权势,听讼则上下其手,议法则轻重其心,刑罚不中,深轸圣虑,亲诏中外,用申儆之。
仁心仁闻,朝传夕播,交孚丕应,无远弗格。
先刻石之颁,固已入人肝脾,而沦于骨髓矣。
听之舆诵,酌之群情,臣知中原之易定,而大业可复也,岂特长勺一战之胜为足道哉!
抑臣闻之,圣人立教垂训,其待人也恕,而责人也严。
待之恕,则所不可能者不以望诸人;
责之严,则所可能者不容于不勉。
恭惟明诏称高柔游肇事而言,不及皋陶,则姑以其所可能者望人,此圣人之恕也。
惟待之既恕,则其责之必严,彼怀私顾望,而玩法鬻狱者,亦可以惩矣。
圣意谆谆,方且诲之以仁平,谕之以祸福,丁宁恳恻,不啻慈父哲兄之诏其子弟。
至于定察举之令,增赏罚之科,俾有司月上,而三省岁考,颛以平反课其殿最。
钦恤之旨,备形德音,苟有识知,孰敢不勉?
由斯而往,遂使人人自以为皋陶,而偷刻之风还之忠厚,不难致也。
虽然,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动人以行不以言。
明诏布告,方见于言辞之閒,而臣已必其能感人者,岂无自耶?
臣家宝藏建炎时赐研,中使语臣,盖上所常用者。
研刻御书曰:「掺觚濡墨兮,中有杀生。
造次必思兮,今世可行」。
大哉言乎!
夫以杀生之重,不忘致□于下笔出令之际;
而平居几研,必对斯铭,常以自儆于閒燕之时。
然则好生之德,本于圣性,发为诚言,岂惟今日之诏?
臣以是知虞舜躬行之效,四方风动,将在兹乎。
因并记其事,以昭示天下。
游氏世谱 南宋 · 游九言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二、《默斋遗稿》卷下
游以氏见春秋之世者三,晋、周、郑是也。
按《左氏传》,鲁庄公二十四年,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与其臣士蔿谋尽去游氏之族;
二十四年人伐滑,周襄王使大夫游孙伯如
此见于晋、周者。
郑文公庶子,其母燕姞梦天与己,因名之,是为穆公
穆公支子十一人,而为卿者七,号七穆
公子偃,七穆之一也。
偃字子游,其子虿字子蟜,楚字子南。
昭公元年,楚以罪放于吴,不知所终。
独子蟜之子曰吉、曰昄,《论语》「世叔讨论之」、《左氏》「子太叔美秀而文」者,皆谓也。
古者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卑,不得赐姓,世子传嫡相绍,而支庶称公子、公孙。
公孙之子用王父字为氏,故子太叔始用王父之字氏游,而晋、周二族莫知其得姓之自。
且其后久矣无闻,惟吉子遬、昄子良见于经传。
且偃、虿、、遬,仍世相,至战国仆于韩,世绪始不续。
今之言游氏,不敢本晋、周而本郑公子偃者,盖犹有传故也。
郑言之,实姬姓矣。
周之季樗里子有客曰游腾西汉《艺文志》有游棣子著书一篇。
自秦、汉、曹魏,更数百年无见焉。
西晋时,始有豪于金城者,与曲氏敌。
西州谚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
南望青门,北望朱楼」。
其仕于时有楷,为金城太守,迁梁州刺史
有颢,为司隶校尉
刺史司隶谱世不详。
西晋衰,居广平任城者有子远,刚方忠智,仕刘曜大司徒
有邃,仕慕容廆,号称股肱;
有纶,保苑乡,受幽州王浚爵命,其兄统为司马;
有钦,冯翊人苻坚败,据颍阳
自统而上,皆广平人,亦不能知其昭穆也。
逮托跋世,任之游益盛。
曰雅,字伯度,仕太武,累官秘书监梁郡,卒赠相州刺史谥宣侯
子僧奴,孙双凤,皆袭爵。
宣侯之弟恒,其子昙护,为中散,迁典侍令,赠肆州刺史
同邑又有乐浪太守鳝,仕慕容熙
乐浪生幼,仕冯跋,假广平太守
广平生明根,字志远宣侯从子弟也。
性清约,综习坟典,仕屡进谠言,位仪曹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伯
历官内外五十年,年踰七十致仕。
又起为五更,赐安车,给上卿禄,国有大事,玺书访之,卒谥靖侯
子兆,字伯始袭封,终尚书右仆射谥文贞
公子祥,字宗良袭新泰伯,位国子博士
文贞清贫儒雅,方正之操,时人服之。
明帝之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而文贞亦加文安县
独辞曰:「子绍父爵,礼也」。
卒不受。
博士之世,明帝文贞昔辞县侯,复欲封博士
博士守父志,又固辞,论者高之。
文贞廷尉时,宣武尝有所敕,文贞执不从,曰:「臣安可曲笔也」?
及元乂将害太傅清河王怿,公卿畏乂,皆失色顺令,文贞独抗不可。
至是明帝又追论文贞清河之议,封博士高邑县侯
高邑卒,谥曰文
子皓,字宾多,袭爵,终侍御史
盖自乐浪太守六传至此,世系又亡。
《隋史》有靖侯玄孙曰元,字楚客,亦居广平任城
父宝藏,止云位至太守
炀帝使元督运黎阳,引大义责杨玄感
玄感反谋已固,害之,赠银青光禄大夫,拜其子仁宗弋阳通守
然史称光禄靖侯高祖,则太守侍御为昆弟矣。
不知果为高邑之子否乎?
又不知所谓玄孙者,果为曾玄之玄,或姑以远言之乎?
游自得姓以来,独此八世为可考,而中断勿明,复不敢支缀。
呜呼,谱绪散亡,真可叹也!
侍御有弟曰安居,仕高齐,亦袭新泰伯
靖侯叔父矫,历濮阳钜鹿郡守,赠冠军将军相州刺史
冠军之孙馥,为国子博士
博士之弟思进尚书郎中。
史牒所载又止此。
《魏志》复有郡功曹毅,字幼齐
生子楚,字子元,为陇西太守,以功封侯。
高齐相州长史京之,生女为神武妃,见谓有德。
又有中书舍人诠之,见于《南史》。
此皆散在简编,不可考辑者也。
李唐之世与隋、齐、魏相接,而广平任城之族又微。
有曰仙芝、曰奉寰,仅为裨将,无勋名可见。
寰之子曰骞,开元中桂州都督、平卢节度使,见龚颖《历运图》耳,又不知此三君果为广平任城之裔否也。
唐至五代三百五十馀年,《登科记》仅得九人,曰山甫、曰乾晦、曰、曰温、曰升伯、曰蔚、曰恭、曰震,而五代一人,曰邵,又隐勿显。
唯《九国志》列传载恭字梦得建安人,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卒。
子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累为翰林学士,辅后主门下相
子逊,位千牛备身,自此入本朝矣。
某居田间,无多文字可以稽据,盖自《左氏》而下,寻绎史传,所得者止此。
至于稗官、虞初、杂记与夫古之氏族者,无暇尽阅。
虽然,大略具之矣。
自先君朝请逆数而上,十世祖匹,始为建州建阳之长平里人。
匹生吴,仕为镇使,始分二支。
其季某生二子,季曰廓。
廓三子,仲曰惟惠。
惟惠二子,季曰正卿
正卿二子,季曰宗元
仁宗世,州举进士南省,有司首选之。
是时廷试犹有黜,不尽取,公见遗而归。
早世,以兄晞古之子轼为后,是为某曾大父。
隐居勿,赋诗饮酒,徜徉武溪之濆。
姿豪逸而不谈人过,为诗清劲而不刺讥当时之事。
兄弟三人,友爱皆笃。
曾大父名虽出继,而省元兄弟未尝析居,故三人终身亦不异食,乡老至今诵之。
里有三恶少,戈醉行,里闾惊窜。
公见之,曰:「何哉」?
曰:「某氏子抑吾,气莫能伸,将杀之」。
曰:「杀之能免死乎」?
曰:「不能」。
「然则何苦至是」?
少年悔,公语某氏子善遇之,乡人以是化其德。
所居号「梅轩月榭」,而自号「武溪钓翁」,当世文人达官多过其庐,公与之饮而未尝出也。
其诗曰:「一江短艇横,青天浩浩白云行,蓬窗醉卧兮非独醒
不知夫轩之与冕,孰念夫功之与名?
归去来兮,一竿月明」。
其风致如此。
生二子,季曰其藩,即先君之考也,德如武溪而姿粹和。
宣和间,居太学上舍太学之士尊师之。
戊戌进士第
归邦邑,邦邑之士尊师之。
太学时,从游者后多至宰相侍从,公淡然不往求也。
朝奉大夫,后赠大中大夫
有二子,先君訔,冢嫡也。
绍兴辛未进士,终朝请郎
此某本支也,然独详何哉?
谱者某所述,而知吾之祖为详故也。
其始祖而下,派分者自别著焉。
闻之故老,四世祖讳某者,殁于雍熙四年
雍熙丙戌上至太祖受命才二十七年,则始祖自唐末居长平无疑,然莫知其所以徙。
虽曰知制诰父子为建安人,不敢指之为祖者,以时考之盖先之矣。
呜呼!
寥寥千载,宗绪绵延,逆而数之,可推者仅十世,孝子慈孙之心,宁不悲夫?
故裒集历代之书,以为得姓之传。
其十世之谱有所论次者,见诸后述。
发漕解谢游瑞守启 宋 · 邓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翰苑新书》续集卷四一
觅举敕绫,拂拭曾经于象管;
较文漕棘,吹嘘偶玷于鹗书。
邓仲华之得效寸名,皆游伯始之不为曲笔。
足未登于画戟,身已在于洪钧。
窃谓漕举以收乡曲之遗才,登仕以待门馆之佳士。
故祖宗官之为宰相之客,在乾、淳阶此得名儒者流。
自我皇大开进取之门,而吾党竞借功名之径,虽富民居多以赀而入,然贫士亦或假韶以鸣。
三年大比之兴贤,数路得人之为盛。
如某者,学徒泥古,好每悖今。
又看诸父之擢科,如拾地;
长试有司而求举,梯若登天。
亦尝反观其失意之文,未始大戾于中程之作。
时未来而姑顺,定有知高山流水之音;
志愈挫而亦坚,终不改上林甘泉之技。
濩落半生之煮字,崎嵚万里之束书。
俗人笑其享弊帚之千金,识者知其怀连城双璧
脱迹东华之软土,犯身南粤之瘴云。
梅花雪片之冬深,偶逢青眼;
子天香之秋老,其奈白身。
尽倾十馀岁之笔耕,以取三尺绫之试具。
艰难图此,庶几解额之稍宽;
侥觊得之,聊奉慈颜之一笑。
既得护身符而旅试,必须大手笔之标题。
适方依仁道院之州,遂获问字签房之舍。
幸造物谅其穷之久,俾假涂繇此选而升。
馀甘齿颊之回,已输崖蜜;
高飞羽翮之举,莫禦海鸿。
兹盖伏遇判府寺丞郎中先生,名世故家,清门伟望。
一麾作守,樵川星渚之去思;
再转为丞,农扈夏卿之分赞。
未厌竹符之畀,而为瑞之来。
遂令客寓之踪,亦拜主盟之力。
某敢不益励钝足,随试别头。
集英斜日之丹墀,倘叨赐对;
高安朝天之旧路,愿看归班。
感激维深,敷宣罔既。
王同节大理集古见赠倚韵奉答 其一 明 · 韩雍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清朝十载为廷尉,播满乾坤总好音。
执法不回游肇笔,平反都是有功心。
进阶己见腰犀近,许国何妨鬓雪侵。
四海苍生望康济,安危须仗庙谋深。
秋夜姜侍御席上赠胡璲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七十一
东道开丹幂,南台敞素秋。
白榆天上落,青桂月中浮。
旅燕栖华屋,苍鹰下锦韝。
孝廉谁第一,伯始中州
方讱庵观察 其四 清 · 袁枚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六
相国诸城,当年擅威福。
公作秋曹郎,升堂论刑狱。
元老一言定,诸曹尽瑟缩。
公独执法争,一士偏谔谔。
宗资诺可画,游肇笔难曲。
相国为改容,盈廷叹忠告。
一时朝士中,惊看麟独角。
即此见生平,肯因人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