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令旨解二谛议 其十六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圣人见无,无可称谛;
凡夫见有,何得称谛?
令旨答:圣人见无,在圣为谛;
凡夫审谓为有,故于凡为谛。
其十七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栖玄寺昙宗咨曰:圣人为见世谛,为不见世谛?
令旨答曰:圣知凡人,见有世谛。
若论圣人,不复见此。
其十八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圣人既不见世谛,云何以世谛教化众生?
令旨答:圣人无惑,自不见世谛。
无妨圣人知凡夫所见。
故曲随物情,说有二谛。
其十九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圣人知凡见世谛,即是凡夫不?
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谛,圣人亦不此凡。
其二十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圣既不见凡,焉知凡见世谛?
令旨答:圣虽自无凡,亦能知有凡。
自谓为有,故曲赴其情,为说世谛。
其二十一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司徒从事中郎王规咨曰:未审真俗既不同,岂得相即之义?
令旨答:圣人所得,自见其无;
凡人所得,自见其有。
见自不同,无妨俗不出真外。
其二十二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未审既无异质,而有二义,为当义离于体?
为当即义即体,令旨答,更不相出,名为一体。
愚、圣见殊,自成异义。
其二十三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凡夫为见俗,亦得见真不?
令旨答:止得见俗,不得见真。
其二十四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体既相即,宁不睹真?
令旨答:凡若见真,不应睹俗。
睹俗既妄,焉得见真?
其二十五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灵根寺僧迁咨曰:若第一以无过为义,此是赞叹之名。
真离于俗,亦应是赞叹之名。
令旨答曰:即此体真,不得言叹。
第一义谛,既更立美名,所以是叹。
其二十六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无胜我者,既得称赞叹?
我体即真,何故非叹?
令旨答:无胜我者,所以得称赞叹;
我体即真,亦是我真,故非赞叹。
其二十七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我无过者,所以得称赞叹;
我是不伪,何得非赞?
令旨答:不伪直是当体之名,如人体义。
谓之解义,正足稽其实体,岂成赞叹?
其二十八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此法无能出者,焉能即是赞叹?
令旨答:既云无出,非赞如何?
罗平侯萧正立咨曰:未审俗谛是生法以不?
令旨答曰:俗谛之体,正是生法。
其二十九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俗既横见,何得有生?
令旨答:横见为有,所以有生。
其三十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横见为有,实是无法?
实既无法,说何为生?
令旨答:即此生法,名为横见;
亦即此横见,名为生法。
其三十一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是横见,不应有生;
若必有生,何名横见?
令旨答:既云横见,实自无生;
但横见为有,有此横生。
其三十二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衡山萧恭咨曰:未审第一义谛,既有义目,何故世谛,独无义名?
令旨答曰:世既浮俗,无义可辨。
其三十三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无义可辨,何以称谛?
令旨答:凡俗审见,故立谛名。
其三十四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凡俗见有,得受谛名,亦应凡俗见有,得安义字?
令旨答:凡俗审见,故谛名可立;
浮俗无义,何得强字为义?
其三十五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浮俗虽无实义,不无浮俗之义;
既有此浮俗,何得不受义名?
令旨答:凡俗审见,故谛名可立;
浮俗无义,何得强字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