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陶渊明集序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
夫自闑自媒者,士女之丑行;
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也?
含德之至,莫逾于道;
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
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
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
之生谷,难无人而自芳。
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
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
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
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
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
饕餮之徒。
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
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轻之苦脱履,视之若鸿毛。
而况于他人乎?
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或怀厘而谒帝,或被褐而负薪。
鼓枻清潭,弃机汉曲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千青云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素爱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
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惜哉!
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
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
此亦有助于风教也(宋本《陶渊明集》)
文选序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
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
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一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朔。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翠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闲》、《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炎汉中叶,厥涂渐异。
退传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裒赞成功。
吉甫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
又亦若此。
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机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
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
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
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所谓坐狙,议稷下,仲连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
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
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同异,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赞论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凡次文之体,和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
同泰寺僧正讲诗序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
大正以贞俗兼解,郁为善歌;
琎师以行有馀力,缘情继响。
余自法席既阑,便思和寂。
杼轴二年,濡翰两器。
大正今春复为同泰建讲,法轮将半,此作方成,所以物色不同,序事或异(《本集》)
陶渊明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一本无树字),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
对曰:「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主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渊明故人庞通之斋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闲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一作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欲邀延之(一作赴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九月九日,出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常侯之。
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周续之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
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后。
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宋本《陶渊明集》)
达磨大师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
洪惟圣胄大师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运悲智于梵方,拯颠危于华土(《释藏》绮,《传法正宗记》达磨梁大通二年终于元魏,以其丧告,梁武帝即赗宝玉,诏以祭礼供养,太子为文,其略云。)
令旨解二谛议 其一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
明道之方,其由非一。
举要论之,不出境、智。
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
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
若迷其方,三有不绝;
若达其致,万累斯遣。
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一名俗谛
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
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
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
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
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便。
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因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俗。
真者是实义,即是平等,更无异法,能为杂闲;
俗者即是集义,此法得生,浮伪起作。
第一义者,即无生境中,别立美名。
言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
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
《涅槃》经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
世人所知,名为世谛。
此即文证褒贬之理。
二谛立名,差别不同;
真、俗世等,以一义说。
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
德既第一。
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
谛者,以审实为义。
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离有离无。
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
离有离无,此为中道。
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
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其二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南涧寺慧超咨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
离于有无,名之为真。
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
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
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
依人作论,应如是说。
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异。
其三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真谛,令旨又答,真谛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其四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
令旨又答: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
以无动而自动,所以是横。
其五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法无起动,则唯应一谛。
令旨又答:此理常寂,此是一谛,横见起动。
复是一谛,唯应有两,不得言一。
其六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为有横见,为无横见。
令旨又答:依人为语,又此横见。
其七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依人语,故有横见;
依法为谈,不应见动。
令旨又答,法乃无动,不妨横者自见其动。
其八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丹阳晋安王萧纲咨曰:解旨依人为辨,有生不生,未审浮虚之与不生,只是一体,为当有异?
令旨答曰:凡情所见,见其起动;
圣人所见,见其不生。
依人为论,乃是异体,若语相即,则不成异。
具如向释,不复多论。
其九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真不异俗,俗不异真,岂得俗人所见,生法为体,圣人所见不生为体?
令旨答:即俗知真,即真见俗,就此为谈,自诚无异。
约人辨见,自有生不生殊。
其十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未审俗谛之体,既云浮幻,何得于真实之中,见此浮幻,令旨答,真实之体,自无浮幻,惑者横构,谓之为有,无伤真实,体自玄虚。
其十一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圣人所见,见不流动;
凡夫所见,自见流动。
既流不流异,愚为不得为一。
令旨答:不谓流不流各自一体,正言凡夫于不流之中,横见此流。
以是为论,可得成一。
其十二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真寂之体,本自不流。
凡夫见流,不离真体
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谛。
令旨答:体恒相即,理不得异。
凡见浮虚,圣睹真寂
约彼凡圣,可得立二谛名。
其十三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招提寺慧琰咨曰:凡夫见俗,以生法为体;
圣人见真,以不生为体。
未审生与不生,但见其异?
复依何义,而得辨一?
令旨答曰:凡夫于无称有,圣人即有辨无。
有无相即,此谈一体。
其十四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未审此得谈一,一何所名?
令旨答曰,正以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故名为一,更无异名。
其十五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一
又咨:若无不异有,有不异无,但见其一,云何为二?
令旨答:凡夫见有,圣人见无,两见既分,所以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