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谏议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月日。
将仕郎秘书省正字沈亚之再拜贡书谏议阁下。
某常有混类之悲。
不能自致。
其拙也甚矣。
故祥禽之类凡羽
凡羽混之。
神芝之类腐
而腐混之。
之类棼刍。
而棼刍混之。
非独混之而已。
亦且蒙其芳而夺其美。
何则。
善寡而凡多故也。
况世俗之目。
几能于此而别白之者。
寒暑易转。
是皆非金石。
安能自永于时哉。
一失其顾。
以为类混。
则终从风雨而老矣。
可不痛之。
辄假所喻。
愿赐终说。
幸甚。
楚王之鼎食。
十有馀年。
而王体不肥。
左右皆惧。
王曰。
膳者不能味吾之鼎也。
国人亦曰。
膳者不能味王之鼎也。
更逐膳者凡十辈。
益不味。
王耻。
乃令国中曰。
有能使吾鼎之味调和。
以安吾体者。
寡人爵之三公
楚里之处士贤。
闻之。
应令而起。
耆老属袂而送之曰。
往矣即鼎也。
然王者即味于君。
君何以塞之。
对曰。
王必以鼎授我。
我力甚优。
夫治鼎之职。
约水燥薪爨火。
观文武之用而已。
其辏味则有盐醢之品在。
吾总众力而调于心。
此其功也。
王之体不肥何待。
楚老曰。
斯固也。
夫真伪杂鬻。
循户而唱。
祈其售者。
伪十九焉。
之质类。
而馨辛不为也。
醯之质类。
而苦酸不为也。
盐醢之质类。
鹾咸不为也。
皆具而不为。
兹一旦集而会之鼎。
空虚矣。
君焉能总是之力以成于王也。
前膳之所以得逐者。
由庶品之任非其任欤。
然则君之明足以察伪惑。
君之智足以区物才。
诚能储其真。
蓄其当。
以给其用。
则后之辛馨之才。
醯醢之具。
越海逾陆。
而趋君之指矣。
斯百代之准也。
岂但肥楚王之体然。
今阁下既以游泳道德。
蓄储助味之具。
有素也。
然纷纷之真伪。
而清悟能无劳乎。
小子诚不足奉应对。
不得谒见久矣。
愿因左右者召。
稍延于前。
获进所语。
幸甚。
伏惟降察不皋。
谨再拜。
与孺颜上人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上人足下。辱书指问。
将望于仆。人谓有解达可以为梯进之级。
必虑过意。幸听毕说。
昔之有善锻者。火五金而别器。
一日化百状而智用不极。然常薄产自窘。
弟子相率而笑之曰。夫子之于业工矣。
然而市售之富。不能当陶之饶。
何也。对曰。
夫陶者。浅劳而薄利。
与俗相用。彼朝市而夕坏。
失其用。复从而市之。
无虚日。故能饶。
且吾之业。搜矩而轴模。
及其成功。与世终始。
彼匹居之人。又安能罄其室而市吾之工哉。
故当饥。亚之误学为黄金锻。
且已困矣。上人无乃袭饥于此哉。
非敢自重。诚以陷其所从耳。
幸熟虑焉。亚之顿首。
与薛浙东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再拜后还坐宾舍中。有小吏持吏书来。
其语曰。帛十疋。
吏置帛书于亚之前。曰阁下所以贶客也。
其敬之诚则厚矣。然有所未满者。
敢为阁下道之。夫虬能兴水济物。
故佐天如臣。草木仰其泽。
方秀而望其成。有乏一日之雨而不及其实者。
则仰告斯臣以求之。得一日足矣。
若才润于枯槁则已。且犹将困之。
亚之往复道路三千馀里。禺禺之诚。
于苗之旱甚矣。而千钟之禄。
于水之用又大焉。亦何惜一日之泽。
而不给其涸哉。亚之狂愚。
当其困涸。不知所为。
乃复枯苗仰泽之说。再敢烦告。
且阁下宁能不怜之。亚之再拜。
寿州李大夫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昔者燕昭千金市骏骨。
而百代称之。
非直朽骨之可贵也。
意必在将来之良而已矣。
亚之仰阁下之风而进于前。
恭闻阁下又不以朽钝而顾之。
宁鄙人之宜顾也。
其名得无将来乎。
是鄙人之价冒千金也。
幸甚幸甚。
今有傍偟之诚。
敢露肝胆。
伏惟听察之。
亚之前应贡在京师
而长幼骨肉。
萍居于吴。
无咫尺地之居。
以自托其食给。
旦营其昼。
昼营其暮。
如是凡三黜礼部。
得黜辄归。
二月十一月
晨驰暮走。
使仆马不以恙。
即且碌碌。
如有一日霜露得欺。
气体失理。
则一室向门之心无望矣。
今忘辛勤之劳。
扶挈长幼。
丐食而西。
虽已及哺口。
然犹困其所储。
不能自给。
但涕泣语空。
无有所仰。
又度天下王公。
希可以此言告者。
乃阁下耳。
伏惟分一日之泽以濡之。
无使亚之复为朽骨所笑。
谨再拜。
福州使主徐中丞第一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九月十日都团练副使沈亚之谨再拜。
状所愿陈于閤下。某伏念从古以来。
怀其所为。抱其所用者。
非知己之进。无能自扬也。
咎繇之蒙举。颜回七十子之蒙。
范叔之蒙。鲍叔之推。
至于今。知己之功。
相嗣而不绝。非有文字之记。
其功虽如前数士。而后代无闻也。
可不惜诸。往者某始得以文谒閤下于吴之嘉兴
明日。权幼公谓某。
阁下言吾见古史者亚之也。其后涉于仕路。
困则遭恩。其知如此。
且以阁下居为世之端表。故众影依之。
言为世之典谟。故众听倾之。
其重如此。使一游其门。
则天付以幸也。而况知而推之哉。
提而用之哉。然亦惧不申于文字。
而后代莫睹。是以前者敢以先人所业之书。
上干清鉴。求其笔为之光。
以扬于幽故。而为后代宠。
奉献之日。惕恍咽然。
不能周露。诚以黩矣。
伏愿怜其继志之心。使辉华裔。
著于百代。虽大宠何以加于此焉。
伏惟俯赐终笔。书辞再陈。
无任惕汗。谨再拜。
使主第二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八日都团练副使沈亚之拜书。
复献大使中丞閤下。亚之昨与二三子同途。
晨问起居。指教所谓薄疾未除。
将欲有请。草奏具示。
始则卒然愕。窒不知词对。
及退舍。伏念閤下之所苦者。
惟中年之士。八九而有之。
未尝闻以此而有去告。閤下惟不为出入游宴耳。
其馀决教益理。膳息无减。
况方在强茂之时。徒以小恙。
暂留虏中。乃欲为告以自遂。
岂当宜也。且今时仕俗。
守荣路者。虽已老朽支扶昏恍矣。
然则固其所居。惟恐有损。
如此者亦十八九。而閤下瞭然自悟。
所向若此。得无独清之累。
积疾于彼人之胸中哉。閤下骨肉交姻。
如有远万里者。即闻是请。
宁知其退让也。必且疑惊隐虑。
莫能自浣。设使忧能侵人。
閤下何以解也。亚之见识孱浅。
无足以奉请事。今极虑深陈于前。
诚愿得于中庸。使人无加口语也。
非敢凭缘取领厚禄。而终斯说。
伏惟稍缓高明之锐以周虑之。冒陈端白。
何任恐惧。伏惟怜之。
使主第三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二月二十一日
都团练副使沈亚之拜书。
遣献中丞閤下。
昨日候吏自外来。
急告以赦至。
亚之诫前后左右。
不得常步。
及下马就次。
揖谒先圣。
张侍御不领祇言。
哮呼诟訾。
捽拽导将。
移骂侵怒。
俚言攻淩。
不容须臾之间以党證。
攘掉呀腾。
如欲见食。
自偫官众将至于聚立者。
咸闻见其粗声奋态。
圜来惊视诚以亚之樗铅之材。
处不当任可逃。
遭此众辱宜矣。
然诚恐积暴不除。
异日酒场恃醉。
率肆所为。
又为侵作诬言。
飞入清听。
以是寒心自悲。
不能无患。
亚之幸蒙过意。
提在宾阶。
虽无分铢之能。
以事万一。
然誓将鞭励孱谨。
以效终身。
伏愿哀其端拙。
察以无辜。
稍借光明。
使各得分限。
免见侵迫。
过此之虞。
馀何敢请。
伏惟加察。
幸甚幸甚。
谨再拜。
李给事荐士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月日。
新及第进士沈亚之再拜稽首给事閤下。
亚之幼学。
见其往记。
曾参闵子骞之孝。
至于跬步不忘。
騃幼
亦能蹴然内慕。
自是常思其人。
有能跂于曾参闵子骞之行者。
即往传其名于亲戚朋友卿大夫间。
使其声不灭。
昔者五年。
亚之进士入贡至京师
与其等清河张宗颜比居。
尝与往来言。
始爱其人无游词。
至春。
宗颜去还家。
久闻其亲丧。
又明年。
亚之东归至洛。
人称宗颜之孝曰
宗颜贫无以事丧。
乃与其兄东下至汴。
出操契书。
奴装自卖。
闻者皆恸感流涕。
然盈月不得售。
汴帅闻之。
持百缣使吊劳归之。
尽发其先故羁柩。
归葬于所。
是岁亚之彭城
日话其事。
彭城人曰。
此吾里之孝子也。
八九岁时丧私亲。
贫不能奉饭含。
乃系木为车。
与其兄自挽而送。
吾里谣之曰拖车郎。
是今曾闵之行难。
而闾里尽熟。
亚之窃痛贤公卿未得称其如此。
伏思閤下于异行尤能锐乐。
亚之敢以宗颜之事为请。
伏惟访察之。
幸不默默已也。
潞州留后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中丞閤下。法者。
古王一其度于天下。盖欲必信于人耳。
执事之臣。得专喜怒以自弄。
今或奉之未如其意。何哉。
乃十四日。亚之晨出南府门。
见一人衣缟不带。乘捷马北驰。
健仆呵道。众仆皆左右马。
分走甚严。亚之意谓执事有服者。
即止马匿道下。既去。
私曰。执事宁不带耶。
不则又何呵也。问其仆。
曰是方士李元戢者。系盗他郡焉。
亚之曰。既系。
何谓纵而遨乎。仆曰。
彼言黄金童齿。今一郡大惑。
下自豪吏。尽欲德之。
故驰过其家。旦暮不暇。
亚之因仰而呼。俯而揖曰。
化黄金反童齿焉。凡执左道乱正者。
在杀不以赦。今其人且系。
尚能惑。设冠带自仪。
而孰不陷。前日信州刺史以夕祀不当理。
官臣谮之。得罪几夷。
诚可寒心。今閤下独不省悟。
亚之虽不肖。亦知为閤下畏。
伏惟亟诫狱吏。使固手足之系与常死罪者等。
无令出入自便。不然。
法为吏侮。而閤下安所任主哉。
幸留意焉。亚之再拜。
同州试官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今年秋。亚之求贡于郡。
以文求知已于郡之执事。凡三易郡。
失其知。辄去。
其友相率而笑之。亚之为之语曰。
里人有良金鬻于市。而里之豪亦鬻焉。
俱将售于衡者。豪人金虽精。
里人出其左。衡人畏豪。
夺其价而先豪。里人怀而去。
明日之他市而衡之。直复不同。
又怀去。又明日之他又然。
归而聚党与谋曰。闻某市有衡人不欺。
一市之人谓之直。遂往与偫金角。
俱历火升衡。市人曰。
虽然。愿先豪。
衡人曰。是精粗在目。
轻重在衡。衡目可欺乎。
市人惭而退。其直果然。
今亚之负词之来。于执事其望亦同于直者也。
伏惟熟察无忽。亚之再拜。
京兆试官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孔子徒三千
而言升堂者十辈。
然皆不能周其德。
故各以其所长出人者称之。
名曰四科。
百世之下。
皆言孔子圣。
是知无全能者也。
今亚之虽不肖。
其著之文。
亦思有继于言。
而得名光裔。
裔不灭于后。
由是旨春秋而法太史
虽未得陈其笔。
于君臣废兴之际。
如有义烈端节之事。
辄书之。
善恶无所回。
虽日受摧辱。
然其志不死。
亦将俟能为孔子之心者拔之。
是以昼夜增矣。
时亦有人勉亚之于进士科
言得禄位。
大可以养上饱下。
去年始来京师
与偫士皆求进。
而赋以八咏。
雕琢绮言与声病。
亚之习未熟。
而又以文不合于礼部。
先黜去。
今年复来。
执事主选京兆
长安中贤士皆贺亚之曰。
执事斯谓明矣。
其取舍必以目辨而察。
亚之曰。
微亚之以八韵为畏。
对曰。
不然。
夫良工为厦而选材者。
不以桷废栋。
不责能此而否彼。
又曰。
无求备于一人。
此圣人采取之至言也。
亚之文已贡矣。
执事其服孔子之心有素。
如其取舍之际。
亦能留意乎。
亚之再拜。
与冯陶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冯生足下。
前辱书时。
会鄙人将有适方事役在焉。
今则足下又赴省于东。
故束书久不遑答。
有负恳款。
无以自露。
然则书辞所属。
宁鄙人宜当托是乎。
乃敢自酌以揆其意。
惟智府悟之。
乐府倡为歌十年。
声流邯郸下。
而魏歌者往请之曰。
闻古之韩娥
其歌也。
能易哀乐。
变林籁。
则有是也。
何自而及是乎。
今子能扬韵激妙。
感物态矣。
而人投声请价者。
宜以遂之。
必且语我。
使闻听于众耳。
以得售进。
入为王左右之娱。
对曰。
韩娥之歌。
韵合于气。
声合于情。
是故草木之于地也。
气为之君。
五腑之居人也。
情为之长。
草木之生。
其根处瘠则其表讷。
处润则其表昌。
瘠之讷。
润之昌。
不过其草木及气之作也。
温阳则万族舒。
为晦寒则众色稚。
瘁五腑。
伏五行。
设如金困于内。
则肺亢应于外。
而嗅厌。
极则反之。
木极于内。
则肝怠应于外。
而食乱。
困则反之。
困而厌。
极而乱。
不过一发于内。
一应于外而已。
及情之作也。
为喜适。
则七窍走而会之怡。
为悲愁。
则六气集而赴之惨。
自皆不得自任也。
韩娥之得也在此。
驭二情以攻之。
故能易哀乐。
歧二气以袭物。
则能变林籁。
其神至矣。
亦尚未闻饫宠赏于当时者。
何也。
所感者智人也。
草木仰天性。
智人不混于累。
夫众庶之目怫于视。
世俗之耳离其听。
故击弊缶。
贯鼠革。
聚观于市。
促促之歌巴声夷辞。
唱一而和百。
赞之者千万人。
南风之弦。
云和之瑟。
旷世莫用。
乌能自唱其德于声音。
韩娥之妙。
欲谁继者。
今足下将行者古道也。
将操者至声也。
鄙人方困世之厌斥。
安足以使之闻听于众耳。
发嘉誉于此日乎。
猥辱雅向。
愿悉所识。
幸甚幸甚。
答李生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亚之白。
辱书。
览所指。
令仆人持书安南守。
使从雅旨以恝所欲。
意者谓仆人居峻势。
能可驱其意(一作谓仆职在军副其力可驱彼之情)
易如瞬眴。
夫何妄误容易而不见知其不能如此哉。
安南守其志木很。
齐从事已下。
咸以公籍督稽。
历受讪侮。
继章谤淩。
彼恃门矜耄。
无所加责。
前日韦同舍亦然。
亚之孱畏。
静常遭尤。
况又掌刑书
累以法操其吏。
彼无路而露忿于仆人耳。
今来书指教。
欲使有为。
是执仇而赴于敌也。
何能致其愿乎。
幸终悉省。
不宣。
亚之再拜。
答冯兄书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降书诲慰。
滓滞之情。
稍以扬矣。
昨日奉策应对之日。
操意张谋
唯恐不远。
刻文励语。
唯恐不工。
思欲不肩于俗。
以为世之大宠。
及遭不录。
退舍自念。
夫若是也。
穷心于此。
安能坚然而顾之。
穷心极思。
而风水之力所排者。
又安能固之于此。
固之于彼。
非吾兄。
韩兵部安能无所惑者。
知与既寡。
攀援将谁。
近世复以知人为耻。
既知而誉。
乃谓之私。
反不若誉姻党耳。
以此自悲。
不能无愤。
亦欲极老目之力。
不忘于文。
以思雪于后代之人耳。
吾兄岂尝失味于是耶。
乃教之空门之说。
小人狭薄
尚为激然之气。
战燎于胸中。
故九引达者之波而浇之。
而热腹九泄。
未知其救也。
果兄之教复至。
是将有可开也。
自广之词。
纸不能尽。
亚之再拜。
九江郑使君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崖谪吏敬对所诘引言为书。致于九江郡郑君閤下。
诘之既深。焉得默默已也。
固折委谴之于章。遂用悉陈。
惟听之。国朝天后之时。
使四裔达威德之令皆儒臣。自乔知之陈子昂受命通西北两塞。
玉门关。戎虏遁避。
而无酬劳之命。斯盖大有之时。
体臣之常理也。然乔死于谗。
陈死于枉。皆由武三思嫉怒于一时之情。
致力尅害。一则夺其伎妾以加害。
一则疑其摈排以为累。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
皆死于不命。嗟乎嗟乎。
自是之后。临戎观危酌逸劳之状为使者
而儒臣莫与矣。前年天子以两河逐叛之兵。
连岁不解。负挽之输而不造廪库。
皆从便道为战士衣食之给。于两河之间。
岁尚赈赒。辇毂之下。
执笏常谓请罢所讨者十八九。独谏大夫自以为习知叛臣之情日就窘。
请得往导悯痛以归之。既可所奏。
即请以亚之为副。又以为古者单车为使。
有功则为戎臣轻害之。遂于行。
请兵以自柄。诏书仍以便宜从事
又诏邯郸钜鹿兵。各以百骑与俱。
盖欲重击凿之柄也。及过平原郡城
而有常山卒分居之。谏大夫因令亚之为书檄之。
书成。亚之题帛引弓。
射书于常山帅。帅得书。
以期请降。沧海之人闻之。
降者日百有馀辈。及沧海寇款与符印偕至。
即请以城归使者。是日往受城。
亚之复引前驱。骑马先至沧海。
同捷与其徒系颈者。服衰不带。
伏军门之左。委命于使执事
于是谏大夫河南将石税部献阙下。税夜杀同捷于平昌
亚之分道驰还以报事。道中不得乘。
乃乘羸驱。驰至贝魏之门。
守长皆为艰。日昃不得食。
因中病于广武之间。历再旬而谪书降。
即奔上所委。今閤下罪谏大夫
以为狷急忘体。冒危取祸。
习传不察其端本。附言和唱。
敢避忌应对哉。昔者郦生冯轼下齐城七十。
韩信劫而烹之。在前代且尔。
况今持兵连营。淹岁经时。
既费且败。万无以自塞之际。
使臣奉命诏。衔解羁裂网之恩。
启万死重生之路。曝鳃就鼎之枯。
彼不思于降。复何归矣。
今习诗书步规矩而进于是者。固未尝习武事。
况亲于战斗之间耶。必多武臣之言以为
何者。重己之不李祐避能耳。
诚迈越之谈也。或亦有诘亚之曰。
李祐避壁攻平原城。城危且急。
尚不闻有效。且使臣居间。
曾不逾月。而云城降者何端。
亚之应之曰。独不见童子之情乎。
夫童子。师与终身之益。
何恶而不附。乳母蠕蠕之常恩。
而投恋肆喜。何者。
气微意迫。则毅容之难洽。
而告䜣之言在前也。是则向使之卒披坚甲持锐锋以相攻。
差刚决于敌者。不瞬而殒形丧魄矣。
有如使臣之煦谕明白。宁有忘趍死之渝乎。
此解析之言。诚不当为閤下说。
说亦不能降听。以委书之丁宁者。
盖欲流之于世。以俟通方之士。
次第于所误耳。梗概之录。
不文于词。亚之敬再拜。
与潞鄜州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亚之再拜稽首大夫閤下。亚之昨去长安时。
历别于所知亲友门。所知亲友谓亚之曰。
安所适。安所为。
亚之对曰。适鄜。
将假贷于诸侯门。所知亲友贺亚之曰。
鄜有长。贤大夫也。
文学仁义之道。故其所为文学仁义之道。
忻忻焉走其门者日有之。亚之纳喜于心充充焉。
捶马走仆。忘其劳。
失其怠。望閤下之境。
日近日喜。及至之也。
且观将谒之礼于其门。乃见纳客之官。
奔奔而入。促促而出。
言不及吐。道不及陈。
退居三日。不知所为。
乃复听閤下采取宾士之道。高下之等。
则曰某自某方来。以某执事书为之轻重。
书之多者。馆善宇。
饱善味。书之次者又次之。
其有无因而至者。虽辩智过人。
犹以为狂。即与偶然之辈。
徼倖之徒。退栖陋室。
与百姓杂处。饭恶味。
且走来閤下门者。亦不独尽穷饿无依。
而来求粟帛于閤下。亦有抱其智。
怀其才。闻閤下好贤。
而来求臧否于閤下。而望其推引之济耳。
今一贯而礼。一类而惠。
贤愚颠倒。而又以书不书而为之轻重。
窃恐天下之士其来閤下门者。皆相争赍书为粮。
受閤下之惠者。不曰閤下之惠。
而皆曰某官之书礼我也。何有愧于閤下。
不惟不愧而已。亦有愤激于衷而终怨怒者。
窃恐閤下劳费以取无益。亚之愚。
独为閤下惜。伏愿閤下稍精接士之道。
使贤愚明白。閤下能知此。
则四方之士闻之。皆谓閤下不吝己之不至。
而求其方直如此。今亚之冒旌戟之严。
敢言进于閤下。亦希知言之士闻之。
亚之不苟曲于閤下。而存其直如此。
战戢无任。亚之再拜。
别前岐山邹君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昔者亚之西游过岐山
而令秩始谢。
余将就给食。
人曰。
故令虽贫。
然能卑人厚礼。
何不往舍也。
时方暑。
既见解带坐。
令衣弊缯短衣。
使儿孙侄捧案前宾食。
食已。
有客越而请曰。
闻令家无女使贱走
宾客食必夫人亲治之。
诚厚士勤矣。
且宾之来者。
无贤不肖。
皆即混然齐饱。
是愚为冒矣。
而贤者安所愧乎。
今愿择之而厚结。
如何也。
令曰。
古者侯生亦有言。
人固未易知。
夫士以食而来我者。
留于门。
无系带之间。
尚已为久矣。
焉能待辨而后进乎。
亦宁有给之一食。
而使其甚愧。
固如是。
虽贤愚何望哉。
客惭而退。
至今三年。
与令遇。
未尝再会食客。
今令穷来京师
人无假气而延于进者。
嗟乎。
会予与令各有适。
故书前事。
以叙所愤云。
送李胶秀才诗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歌诗之所以为发寤。
其旨甚远。
夫物情畅乐怨抑之感。
吁而散之大空。
还会于风云
降于水土。
包声于陶埴之器。
髣髴之变。
尽摇于乐。
乐之所感。
微则占于音。
章则见于词。
微于音者。
圣人察之。
章于词者。
贤人畏之。
故勤人之君。
欲以闻其下。
忠主之佐。
使以达其上。
夫往代之诗乐。
皆能沿声谐韵。
今徵其文以观之。
而其代兴衰可见也。
宁近世学者固不变风从律耶。
何为其词不闻充陈于管弦乎。
今乐府既阙所奏。
如有忠言之意。
众所仰哉。
余故友李贺
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
其所赋亦多怨郁悽艳之巧。
诚以盖古排今。
使为词者莫得偶矣。
惜乎其终亦不备声弦唱。
名溢天下。
年二十七。
官卒奉常
由是后学争跃相与缀裁其字句以媒取价。
呜呼。
贡讽合韵之勤益远矣。
胶亦诸王孙。
颇专七言词。
始来长安
人以为思辙
今一不中第。
言归故楚江陵下。
岂欲以广其情于烟波。
顾有撰。
余乃敢悉序诗歌之大端。
以为别贽。
送杜惠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初。
亚之提笔西入关。
留舍鲍溶扬州
出诗吟。
至夕过百篇。
窈窕之思杂发。
亚之叹息曰。
后生亦有继之哉。
鲍溶言前在长安
常出入冢官杜氏家。
偫孙皆喜
是时惠方学何虞诗。
于其音往往能自振激。
后可得也。
亚之与生昆弟游。
其相乐之爱。
故与等。
言果然。
十年春。
生长上知生之志。
谓生曰。
巴汉潇湘之水。
皆沦流于东。
合而为大江
猛注于江陵扬州两地之间。
其名山圜连。
横秀之色。
属江而起。
前文者自马迁皆经游之。
六代为诗之士。
而得声名腾翔矣。
因命生去游。
以广其思。
三月即路
亚之喜鲍之知言。
又乐生受命之游。
故终始以序。
受降城使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清河张生。少以善言语应对闻。
长又好六符神略。尝从奇丈夫游至北边。
历塞。经受降城
宗人蒙幸于上将军受降城扼塞。
得与方镇列。方镇诸侯。
时节更置其使通殷勤。生以善言语故。
遂得居使者位。今年夏。
生使于夏。得其欢而还。
夫以节度尚书公专声重义。为天下望者重目。
故以四方使其来者难如此。不必言受降城上将军之善应对不辱。
于此而见其不辱也。不必言尚书公专声重义。
于此而见其专重也。六月壬子
尚书公饯使者于阳平楼。命幕府宾佐相与追诗以为赠。
不以亚之为不知言者。皆愿以亚之言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