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所撰兵法表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臣本书生,不娴武艺。空忝穰苴之位,惭无郤縠之能。遽捧纶言,令纂兵法。虽彊三宫之说,何称九天之谋?伏惟陛下玉斗缵戎,金楼聚学。九舜十尧之典,不足揣摩;三门五将之书,无烦接要。而犹申旦不寐,乙夜纵观,留连于尺籍伍符,探赜于枫天枣地。以为人情贵耳而贱目,儒者是古而非今。以韩、白之智有馀,英、卫之才不足。宁悟滋水钓翁之学,今乃椎轮;圯桥神叟之言,已为糟粕。无足师模于钤算,聊可挹酌于源流。爰命下臣,撮其枢要。臣逖观前代兵家所著,篇部颇多。自唐末乱离,图书流落,今兰台秘府,目录空存。其馀讨论,固难详悉。今秖据臣家所有之书,摭其兵要,自军旅制置,选练教习,安营结阵,命将出师,诡谲机权,形势利害,赏罚告誓,攻守巧拙,星气风角,阴阳课式等,都四十二门,离为十卷。管窥蠡测,莫知穹渤之高深;兽走犬驰,且副蒐苗之指使。既成卷部,须有签题。臣伏见前代奉诏撰论,皆目为制旨,今辄准故事,题为《制旨兵法》。臣留司都下,不敢辄去班行,谨差私吏赍诣行阙陈进。
修太祖实录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撰《汉书》者先为项传,编《蜀记》者首序刘璋,所贵神器之传授有因,历数之推迁得序。伏缘汉隐帝君临在太祖之前,其历试之绩,并在汉隐帝朝内,请先修《隐帝实录》,以全太祖之事功。又梁末主之上有郢王友圭,篡弑君位,未有记录,请依《宋书》刘劭例,书为元凶友圭;其末主,请依古义,书为梁废帝。其书曰《后梁实录》。唐末主之前,应顺帝在位四月出奔,亦未编记,请书为前废帝,清泰主为后废帝,其书并为《实录》。兼请于诸道搜索图记。
请以旧法用人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宋史》卷二六三《张昭传》、《全唐文》卷八六四
昔唐初刘洎、马周起于徒步,太宗擢用为相。其后柳璨、朱朴方居下僚,昭宗亦加大用。此四士者,受知于明主;然太宗用之而国兴,昭宗用之而国亡,士之难知如此。臣愿陛下存旧法而用人,当以此四士为鉴戒。
详定雅乐疏(周世宗显德六年正月)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
昔帝鸿氏之制乐也,将以范围天地,协和人神,候八节之风声,测四时之正气。气之清浊不可以笔授,声之善否不可以口传,故凫氏铸金,伶伦截竹,为律吕相生之算,宫商正和之音。乃播之于管弦,宣之于钟石,然后覆载之情䜣合,阴阳之气和同,八风从律而不奸,五色成文而不乱,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然月律有旋宫之法,备于太师之职。经秦灭学,雅道陵夷。汉初制氏所调,惟存鼓舞,旋宫十二均更用之法,世莫得闻。汉元帝时,京房善《易》别音,探求古义,以《周官》均法,每月更用五音。乃立准调,旋相为宫,成六十调。又以日法析为三百六十,传于乐府,而编悬复旧,律吕无差。遭汉中微,雅音沦缺。京房准法,屡有言者,事终不成。钱乐空记其名,沈重但条其说。六十律法,寂寥不传。梁武帝素精音律,自造四通十二律以叙八音。又引古五正二变之音,旋相为宫,得八十四调,与律准所调,音同数异。侯景之乱,其音又绝。隋朝初定雅乐,群党沮议,历载不成。而沛公郑译因龟兹琵琶七音,以应月律,五正二变,七调克谐,旋相为宫,复为八十四调。工人万宝常又减其丝数,稍令古淡。隋高祖不重雅乐,令儒官集议。博士何妥驳奏,其郑、万所奏八十四调并废。隋氏郊庙所奏,惟黄钟一均,与五郊迎气,杂用蕤宾,但七调而已;其馀五钟,悬而不作。三朝宴乐,用缦乐九部,迄于革命,未能改更。唐太宗爰命旧工祖孝孙、张文收整比郑译、万宝常所均七音八十四调,方得丝管并施,钟石俱奏,七始之音复振,四厢之韵皆调。自安、史乱离,咸秦荡覆,崇牙树羽之器扫地无馀,戛击搏拊之工穷年不嗣。郊庙所奏,何异南箕?波荡不还,知音殆绝。臣等窃以音之所起,出自人心,夔、旷不能常泰,人亡则音息,世乱则乐崩。若不深知礼乐之情,安能明制作之本?陛下心苞万化,学富三雍。观兵耀武之功,已光鸿业;尊祖礼神之致,尤轸皇情。乃眷奉常,痛沦乐职。亲阅四悬之器,思复九奏之音。爰命廷臣,重调钟律。枢密使王朴采京房之准法,练梁武之通音,考郑译、宝常之七均,校孝孙、文收之九变。积累黍以审其度,听声诗以测其情。依权衡嘉量之前文,得备数和声之大旨,施于钟虡,足洽《箫韶》。臣等今月十九日于太常寺集,命大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备礼寺施用。其五郊天地、宗庙、社稷、三朝大礼,合用十二管诸调,并载唐史、《开元礼》,近代常行。广顺中,太常卿边蔚奉敕定前件祠祭朝会舞名、乐曲、歌词,寺司合有簿籍。伏恐所定与新法曲调声韵不协,请下太常寺检详校试,如或乖舛,请本寺依新法声调,别撰乐章、舞曲,令歌者诵习,永为一代之法,以光六乐之书。
按:《全唐文》卷八六四。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九四胡三省注。
上庙室议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宋大诏令集》卷一三八、《太常因革礼》卷八九、《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二二(第一册第六六二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宋史》卷一○六《礼志》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宋史新编》卷二七
得权判名表主客郎中任澈状言,「宗庙之制,简册具存,有司爰考于旧章,祀典庶光于大事。谨案尧、舜、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也。有商建国,改立六庙,盖昭穆亲庙之外,祀契与汤也。周立七庙,盖亲尽之外,祀太祖及文王、武王也。汉初立庙,悉不如礼。魏、晋采《周官》,始复七庙之制,江左相承不改。然七庙之中,犹虚太祖之室。斯皆考法于前古,定议于一时。隋文代周平陈,博访两朝群议,但立高、曾、祖、祢四庙而已。唐因隋制,庙止四亲。盖由始兴之君,有功之祖,皆在亲庙之中。故隋、唐之初定二昭二穆为四庙。自唐授梁、晋,至于前朝,四庙之规,不易其法。有司立议,无能异同,谅由稽古之制,不可改也。臣以谓建立四庙,深合礼文」者。臣昭等据任澈所议,伏惟王者孝惟报本,礼极奉先。瘗方泽而燎圆丘,为邦大典;左宗庙而右社稷,有国常经。其坛墠之规,昭穆之数,百王不易,三代同风。伏惟皇帝陛下承光宅之本基,尊武灵之洪绪。讴歌自逼,华裔知归。欲畴宣孟之勋,式合商、周之典。其所立太庙七室,及追尊四亲庙,请如任澈所议。
重集三礼图议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宋史》卷四三一《聂崇义传》、《宋史纪事本末》卷八
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彊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作,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亦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圜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郊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釐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维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鬵」。《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
请奉宣祖配享议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文献通考》卷一四七、《宋史》卷九九《礼志》二
伏寻汉、魏以来,追谥皇考,止于一世。及郊祀天地,即奉以配享。惟光武追立四庙,皆于南阳,不加帝号;而立高祖、文帝、武帝三庙于长安,又立成、哀、平三庙,号为四庙。曹操封魏公,始建宗庙,文帝始追尊其祖为太皇帝。晋武帝受魏禅,追尊宣、景、文帝,始立七庙,其四庙亦无帝号。宋武及南齐高帝、梁武帝、陈高祖受禅,皆立七庙,止追尊其父。而正月上辛,祀南北二郊,以皇考配。北齐文宣立六庙,止加其父兄帝号。隋文帝立四庙,亦止追尊其父。唐初立四亲庙,帝号始及父祖。其后咸亨中,又追上二祖尊号。前代追谥,不过一世二世,无诸庙遍加帝号之文。故郊祀天地,须以皇考作配。梁以皇考太祖文皇帝配。北齐圜丘方泽,三年一祭,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以皇考神武升配。隋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考配。唐贞观初,以高祖配圜丘,世祖元皇帝配感生帝。高宗尝亲朝圜丘、方泽、明堂、神州,以高祖、太宗并配。中宗即位,南北郊、神州、明堂,以高祖、太宗、高宗三帝并配。梁太祖开平三年郊天,以皇考烈祖文穆皇帝配。恭惟宣祖昭武皇帝,积累勋伐,肇基洪业,窃惟历代之礼,咸以亲庙升配,伏请奉宣祖配享。
按:《太常因革礼》卷七。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二五之七五(第二册第九九三页)、舆服三之一八(第二册第一七九○页)。
请行夜警晨严之制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太常因革礼》卷二
准旧仪,鸾驾将出宫,入庙,越南郊,斋宿之辰,皆有夜警晨严之制。唐宪宗亲郊时,礼仪使高郢奏:据鼓吹局申,斋宿夜奏严。是夜警恐与搥鼓版奏三严事不同。况其时不作乐县,不鸣鼓吹,务要清静。其鼓吹局所申,致斋夜奏四严请不行者,当使详酌典礼。奏严之设,本缘警备,事理与作乐全殊。况斋宿之夜,千乘万骑,宿于仪仗之中,茍无鼓漏之彻巡,何警众多之耳目?其宫庙门、南郊夜警晨严之制,望依旧礼施行。
详定徒流笞杖刑制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
准诏,徒、流、笞、杖刑名,应合该除免、当赎、上请外,据法书轻重等第,用常刑杖施行,令臣等详定可否闻奏者。伏以五刑之制,百代所遵。虽沿革之不同,贵重轻之无挠。仰承睿旨,别定明文,俾官吏之依凭,绝刑名之出入。请宣付有司颁行。凡流刑四:加役流,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杖二十,配役一年;二千五百里,杖十八,配役一年;二千里,杖十七,配役一年。徒刑五:徒三年,杖二十;二年半,杖十八;二年,杖十七;一年半,杖十五;一年,杖十三。杖刑五:杖一百,为杖二十;九十,为十八;八十,为十七;七十,为十五;六十,为十三。笞刑五:笞五十,为笞十;四十、三十,为八;二十、一十,为七。旧据狱官令用杖,至是定折杖格,常行官杖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过九分。小杖不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徒、流、笞、杖,通用常行杖。流罪决讫,役一年;加役流决讫,役三年。徒罪决而不役。徒、流皆背受,笞、杖皆臀受,讯杖如旧制。
请改明宪皇后谥号为昭宪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太常因革礼》卷九二、《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二二(第一册第六六二页)、《宋朝事实》卷一
窃览前代诸史,自汉、魏已降,凡追谥帝后,皆取帝谥冠上一字。盖古者妇人不专谥,取夫谥表之而已。窃见国家追崇四亲庙,自翼祖皇帝以上三庙,其谥皆然。独宣祖明宪皇后之谥,异乎三庙。将来迁祔玉册,欲乞改谥曰昭宪,仍乞差改题神主官。祝文,翰林院修撰。有司用香币酒脯礼料,遍告太庙四室,以明圣人不敢专擅之意。
窦氏联珠集跋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宋文卷一○、《窦氏联珠集》附(四部丛刊三编本)、《唐文续拾》卷七
巩嗫嚅,诗一何神妙,恨此少,不见其集联珠之最也。戊戌岁中元前一日,夷门旅舍书。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