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马和之袁安卧雪图跋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石渠宝笈》卷三二
叔宁以大父所藏马和之画《卧雪图》示予,展玩间俨然洛阳风景,令人仰其操行于千载之上。
叔宁为子孙者乎!
宜珍袭而藏之。
厚斋王应麟书。
辨乾道四明图经1282年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唐卢潘作《庐江四辨》。
余观《四明志》首卷有疑,则辨以俟博雅君子择焉。
《志序》云:「大观初置九域志局,令州县各编纂以进」。
余考《会要》、《实录》,景德四年二月庚辰真宗因览西京图经有所未备,诏诸路州、府、军、监以图经校勘,编入古迹,选文学之官纂修校正,补其阙略。
及诸路以图经献,诏知制诰孙仅待制戚纶直集贤院王随大理评事宋绶邵焕校定。
等以体制不一,遂重修,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知制诰王曾领其事。
又增张知白晏殊李乘、韩熙等参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书成,凡一千三百六十六卷,上之,命宗谔为序。
又诏重修大小图经,令职方牒诸州谨其藏。
尝见《吴郡图经》载李宗谔序,盖景德、祥符所修。
郡志以大观为据,时史学废绝,其误多矣。
辨州郡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
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太守刺史,权置州郡颇多。
太宗命省分为十道。
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
天宝元年,以州为郡,刺史太守
至德二载,复以郡为州太守复为刺史
馀姚郡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
《唐志》明州馀姚郡,以境有四明山为名。
《山海经》:瞿父山又东四百里,曰句馀之山。
辨鄮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
鄞县东有鄮郭,古鄮县城也。
汉《地理志》会稽郡鄮县
姓苑》有鄮氏,盖以邑为氏。
五代改鄮曰
《图经》云唐有鄞县,非也。
《地理志》无鄞。
陆云集》:秦始皇南巡,登稽岳,在鄮县三十馀日。
《图经》后汉改鄞为鄮,居鄮山之阴,既而复为鄞,非也,西汉已有鄮。
辨鄞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七
《越语》:「句践之地东至于鄞」。
句章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七
句章,《九域志》云因山为名。
《战国策》有句章昧,盖以邑为氏。
汉伐东粤,遣横海将军韩说句章,浮海从东方往。
《史记正义》:句章故城在鄮县西一百里。
张守节以开元之鄮言之。
《元和郡志》: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
李吉甫以元和之明州言之。
后汉注》与《史记正义》同。
《图经》:古句章城鄞县南六十里。
此今之地理也。
虞翻传注》句章董黯,则慈溪句章之地。
晋刘牢之东屯上虞,使刘裕句章
鄞县句章乡,盖自此乡及慈溪,皆句章境,古句章城小溪镇
甬东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
《左传》: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
辨西湖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成化《宁波郡志》卷三
《唐志》:鄮县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
开元中令王元炜置,民立祀之。
按《九域志》,即它山堰也,今有善政侯王长官祠。
郡志乃谓城中之小湖,误矣。
《图经》云:小江湖鄞县南二十里,唐正观十年县令王君照修。
与《唐志》不同。
《唐志》又云:东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顷。
天宝二年,令陆南金开广之。
盖今之钱湖也。
南丰《记》云:鄞东乡之田,钱湖溉之
西乡之田,广德湖注之。
《唐志》鄮县东有西湖,西有广德湖,可以见西湖之为钱湖矣。
郡志以西湖为今城中之西湖,亦误。
广德湖,则南丰谓兴于齐梁之际。
今考陆云书:鄮西有大湖,广纵千顷。
晋已有湖矣。
旧名罂脰湖。
《元和郡县志》所载里数,在州城未迁之前,《唐志》因之。
长庆始徙今城,郡志乃以今城之远近牵合《唐志》之里数,宜其差谬也。
周山川图记(词科第一场,二月十二日1256年2月12日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相古先民,有周德隆泽洽,用造区夏。
章亥所步,莫不砥砺,建櫜戢武,斧藻王度
四岳河海,咸秩无文,名颂曰《般》,裒时之对。
郑玄释「允犹翕河」之语,谓按《山川图》次序祭之,孔氏《正义》谓其为一图。
虽畿籍方志湮轶亡传,谨敷绎旧闻而为记曰:太极肇分,有浮而清,有沈而奥。
卷石之积,结为巍巍,云蒸雨霈,万物育焉。
勺水之积,融为浩浩,源迤流衍,万物润焉。
圣人有作,乃封乃浚,乃刊乃涤,肇称明祀,为民祈禠。
若封禅于黄,望秩于虞,旅祭于禹,维见可观。
然风后受图,九州始布,山海有经,为篇十三,图牒犹未详也。
苍姬开统,宪章稽古。
以地图知山川之数,职于司书
以地图辨山川之名物,职于大司徒
九州图知山川之阻,职于司险。
天下之图,职方逌掌。
其山镇曰会稽、衡、华,曰沂岱岳及医无闾、霍、常、□。
其大川曰三江、江、汉,曰荥、雒、淮、泗,曰河、泲、泾、汭,及漳、滹池、呕夷。
又有山师川师掌其名,山虞、川衡掌其守。
艮兼兑丽,目击掌运,抑犹以为略也。
卑高大小,则其位殊,次主屏摄,则其数异,我是以有秩祭之图。
河先海后,辨源委也;
九河合一,同等列也。
岳视三公,渎视诸侯,礼文别也;
天子四望,诸侯三望,名分严也。
按图定序,因序蒇事,于是宗伯为坛,典瑞奉璋,牧人毛牲,校人饰驹。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服毳冕而祀焉。
上下有章,无越望之僭;
祝史荐信,无矫举之愧。
山泽通气,歆馨降嘏,百嘉鬯楙,四极艾宁,盛哉铄乎!
遹观《诗序》,祀于巡守,时迈其邦,爰及柴望
意者,土训夹车道图诏事,其在斯时欤。
考之传记,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周国其在雍州,而立吴岳为西岳
三代居河洛,而四渎咸在山东
《公羊春秋》谓天子有方望之事,何休以为望祭凡三十六所。
若义之修而礼之蒇,独于《般》诗见之,夙夜毖祀作周,恭先丕天之大律也。
下逮穆王,大朝黄山,披图视典。
《殷武》疏述郑玄之言,亦参周汉之域,验山川之图。
孔安国为汉博士,具见图籍,山川所在,学者尚有稽焉。
春官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注亦训犹为图。
仰观俯察,两尽其势矣。
虽然,德懋而山川宁,道公而百川理,怀柔河岳,厥有本元。
无设官为极之意,则经野之图不足以致治;
敬德祈天之忱,则卜洛之图不足以永年。
是图之陈左右也,顾岐阳丰水而念王业之孔艰,瞻洞庭孟门而监地险之难恃,江汉思广及之德,南山思疆理之功。
清明在躬,与山川出云同一运化,然后能灵承于旅,惟典神天,嶪峨濛鸿,洋洋如在,玉帛云乎哉!
兹图外之眇指,敢正列其义,以昭万世。
谨记。
汉百官朝会殿记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
皇汉稽古建官,立三公应台鼎,司徒丞相之任,赞元穆縡,位冠列辟。
中兴二叶,宪度鸿明,号等承平
越十五载,更作司徒府于开阳门内,光观壮丽,万国具瞻。
迪惟询谋佥同,《虞书》垂训;
谋及卿士,禹《范》陈法。
时有大政,政有大疑,必集群臣议之,咨一相决之,乃于司徒府建朝会之殿,以绎师言、审国是,焕乎一代闳规也。
栋宇修广,史策无述,独于《周礼》注、《汉官仪》、《律历》、《百官志》注概见颠末,庸识其事,以裨史阙。
太微中居,列宿环拱,圣王正表著之位,辨廉陛之等,法乎天也。
苍姬制礼,天子三朝:燕朝列路寝之庭,太仆掌之;
治朝居路门之外,宰夫、司士职之。
惟是外朝,视内为重。
雉门外者,小司寇以询万民,三公州长暨群吏叙进;
皋门内者,朝士掌建其法,孤卿大夫暨众庶咸列。
盖建朝于外,则尊卑之分肃;
咨谋于朝,则上下之情孚。
公听并观,吁谟定命,聚精会神之地,其可忽诸?
汉鉴秦辙,达聪垂明,高皇肇基,下诏长乐,相国建议,实始权舆。
或大议殿中,或会议温室朝堂百僚之位,有、魏、邴之谋谟。
公卿以下,朝会之坐,载于《成纪建始元年之注,坐而论道,流风犹存。
丞相府有四门,随时听事。
坐未央廷中,单于拜谒,体貌非不严也,然问望之计策则遣中朝,持单于之语则视中朝,具复庙之文则诏中朝,臣议王嘉之事则下将军中朝者,丞相以下为外朝,顾不与焉。
宫府体分,与周异矣。
黄霸问郡国计吏,举孝廉为一辈,先上殿,说者谓丞相所坐外朝之制略而未详。
东都重熙,仰宪周典,德阳朝群后,象魏旌旧章,上仪祲容,焜耀千古。
眷瞻公府,轮奂未崇,经之营之,遹新广殿,彤庭殖殖,左墄右平,王侯更衣于殿之西,位宁森严,规模琏敞,尧衢室、舜总章,何以侈兹。
国有大议,车驾亲幸其殿,则应劭之书可證;
百官会府公殿下,则蔡邕之言可稽。
《续志》逌记,熹平四祀,臣光、臣晃傅奏历元,乙卯诏书会司徒府议。
集所载在三月九日
其位校尉东面,侍中、郎将大夫、千石、六百石南面,议郎博士北面,户曹令史西面。
中坐读诏,臣前坐,侍中西北近公卿,与光、晃问难,朝章邦典,贲然明著。
想夫三事在位,百辟在庭,周爰咨诹,知略辐辏。
帝眸下瞩,称制临决,衡石公论,蓍蔡群疑,非徒会同有绎而已。
故凤阙对峙,榱题翚飞,人不以为华;
铃鼓不设,扉闼洞闿,人不以为简。
鸣玉峨冕,翼翼翔翔,吏治否臧,民生休戚,天聪四辟,无隐不陈。
受计则计吏数百人拜于庭中,举谣言则掾属令史会于殿上,崇辅弼以尊国体,意深远哉!
若乃论于白虎,朝于云台,见于宣明,问于崇德,隆宽尽下,史不绝书。
兼听广谋,莫若斯殿。
康成释礼,兼述汉法,于《朝士》曰: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会殿,亦古外朝。
于《稿人》曰:百官朝会殿,天子与丞相旧决大事。
是外朝之存者。
刘昭干宝之说,殆未深考。
小宗伯「肄仪为位」,康成谓「若今时肄司徒府」,又非止为大会殿矣。
蔡邕纳书东观,立《朝会志》未就,详莫得闻。
窃尝考之,周中朝听治,汉前殿也;
周内朝图嘉事,汉宣室也。
东都前殿为路寝,嘉德为燕息,见于张衡之赋;
而《耿秉传》云,公卿会议,常上殿访边事;
袁安班勇,皆于朝堂上书会议。
又有召百官议朝堂,诏百官大会朝堂,亦外朝遗意。
《通典》曰:周有四朝,而言三朝者,询事非常朝也。
是殿其询事之朝欤?
《聘礼》「君与卿图事」,康成曰:谋事者必因朝。
其位,君南面,卿西面,大夫北面,士东面。
汉制盖仿此云。
谨记。
唐七学记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南宋文范》卷四六
有唐观人文,化天下,高祖太宗戢兵耆武,尊右儒术,缀礼正乐,宪度著明,庠声序音,锵訇金石,稽古建学,厥制惟六。
玄宗缵绪,复增其一。
课试有法,训迪有师,德艺兼该,总于胄监
誉髦斯士,云合雾集,丰规茂矩,冠冕百王,宜祓厥文,具详登载。
参合《百官》、《选举志》、《儒学传序》、《六典》、《会要》,而纪其略。
夫教亦多术矣,开数路而翕受,皇极之化也;
萃群材而乐育,《菁莪》之仁也。
帝治时雍,成均肇建;
有虞养老,庠分上下。
夏氏设教,序列东西;
左右郊宫,商学殊制。
作人造士,非一而足。
苍姬之盛,教典尤备,国学合子弟,太学食老更,四郊有庠,门闱有学。
或读邦法,或习书数,达材成德,道化浑融。
《祭义》攸述,为学有四;
《保傅》所纪,为学有五。
《学记》之注曰:内设师保,外有庠序。
六学之制,于兹可考。
治古逾远,彝宪无传。
汉立三雍,晋兴两学,元嘉四学之创,天监五馆之开,名存实亡,驳虖亡议。
惟唐文治炳蔚,上轨成周,锄颣夷荒,鸿业甫定。
生员之置,肇于武德元年五月
之祠,建于二年六月
恢闳乡学,敷遗后圣。
爰暨贞观,骏惠前猷,临幸国庠,延吁儒彦。
肄业之舍,广为千二百区;
著录之生,益为三千二百六十员。
施于六叶,增辟学馆,袭旧为七。
若三品以上子孙国子学教之,五品以上子孙太学教之
曰广文以领国子生之业进士者,实惟天宝九载七月乙亥之制。
曰四门以授七品之子及庶人之俊异者,实惟元魏太和二十年之制。
律学昉于晋、梁,复于贞观六年之二月,又复于龙朔二年之五月,越明年以隶祥刑,而律令格式法例于是习焉。
书学昉于晋、隋,复于贞观二年之十二月,又复于龙朔二年之五月
明年以隶兰台,而石经、《说文》、《字林》于是习焉。
算学沿隋之旧,置于贞观二年,复于显庆元年
三年九月废之,以隶太史
龙朔二年复之,以隶秘书,而《九章》、《五曹》、《缀术》、《缉古》之属于是习焉。
训导之职,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直讲,孙其业也。
选举之科,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兴其能也。
业成则丞莅试,不率则簿举法,严其训也。
国子有五经博士,广文有知进士助教,重其选也。
助教十年始迁,博士十九年不易,专其任也。
生徒之数,国子二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千三百人,书律及算总百十人。
元和六祀,申命更定,西京自八人至十人,东都自十人至十二人,而国子学有大成。
上元二年初置二十人,开元二十年复省其半。
若舍奠齿胄之仪,皆行于国子学,又本末先后之序也。
想夫纡袂鼓笥,来游来歌,鸿生硕儒,论难衎衎,投绂怀玺,濡化染学。
玄武、飞骑,垂衿讲习;
新罗、百济,挟策吟诵。
丰芑》燕翼之泽,《棫朴》追琢之章,政美俗淳,作周匹休,猗欤懿哉!
铺观唐史,立学阐教,盖非一端。
左省弘文,武德之制,东宫崇文,贞观之规,并置生员,是为二馆。
秘书小学,以诲皇族;
内之学馆,以训宫掖。
崇玄有学,以习老庄。
郡县诸生,差列二等。
崇化厉贤之原,则自七学始。
以至龙朔改司成馆,垂拱更成均监,司成、宣业,官名屡易,兹不备载。
按《郑虔传》「广文寓治国子馆」,李庾《西都赋》曰「左立太学,前列广文」,《选举志》止言六学,《何蕃传》亦云六馆,意者二学合为一欤?
韩愈上表,有七馆之称。
并书以识旧典。
谨记。
庆元府重建大成殿1270年8月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延祐四明志》卷一三、《敬止录》卷一五、四明文献录、嘉靖《宁波府志》卷七
天子初郊见之岁,法驾视学,谒款先圣,隮曾子子思侑享。
建首善,风四方,罔不丕式彝训。
越再岁,吏部尚书洪公焘敷文阁学士来牧四明
舍奠于学,顾瞻礼殿梁桷陊剥,喟然曰:「大哉!
圣人之道,于穆不已,惠我无疆。
矧东渐于海,远溯洙泗,簪绂之盛,拟于邹鲁。
职在宣化,弗惟道原是崇,曷克称明诏」?
若稽郡乘,旧夫子肇自唐贞元四年,至今四百八十馀岁矣。
元气回复,理若有待。
明年咸淳纪号之六年,乃鸠工饬材而鼎新之,属通判府事陈君寀、观察推官汪君大有庀其事。
二月庚寅经始,七月庚戌告成,穹栋硕楹,奂奕严敞,视昔有加焉。
己未,虔妥用币,衿佩云集,相与端拜而议曰:「吾邦自庆历诸老淑艾后进,乾淳大儒阐绎正学,孝弟修于家而仁逊兴,德齿尚于乡而风俗厚,理义明于心而贤才盛,善信充于己而事业显。
成我者夫子也。
圣天子立教于上而夫子之道益尊,贤师帅迪教于下而夫子之道益彰。
道者治之本,其功与天地并。
世之言治者谓古道不可以御今,先政刑后教化,道寖微而俗滋薄。
独我公眇觌天衷民彝之统纪,急众人之所缓,可谓知本矣。
鲁僖公能修泮宫,威德所被,至于海邦。
夫子列□其诗于《颂》,而先儒传《春秋》,则曰『学校为国之先务,虽用民力,不可废也』,故不与新作南门概书之策。
今公兹举合《诗》、《春秋》之义,盖有鲁侯文武之德,而本之宽俭,用能丰道扶教,作新数百年几坠之绪。
盛德至善,百世不忘也」。
于是郡博士沈君德初、郑君信甫请书成事于石。
应麟世家于鄞,幸得从先生长者后,升堂而闻金石之音,入宫墙而见宗庙之美,惟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曷敢赞一词?
窃惟闻之,《论语》始之以君子,终之以君子,学者所以学为君子也。
凡我同志,服膺圣训,陟降庭止,昭格不违,上以承天子之休德,下以笃师帅之善教,罔俾克广德心,专美鲁之多士,尚其懋哉!
公名焘,于潜人,端平文忠公之仲子,学问政事得于文献之传。
宅牧期年,治理彬彬可纪,特书其大者以诏无斁。
八月望日,朝散郎秘阁同修撰、知徽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军马王某撰。
庆元路重建儒学(此乃尊经阁记)1292年9月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四明为州,始有夫子,宋始建学。
规模丰敞,栋宇穹崇,庠声序音,冠于浙左,英俊之域,绂冕所兴,文献盖彬彬矣。
至元十九年春,学燬于融风,教授潘梦黄裳吴宗彦、史复伯历载缮葺经始,礼殿门庑斋舍寖以略具,讲经有席,养蒙有堂,皆草创未就。
二十八年冬,肃政廉访副使公祥下车,谓博士诸生曰:「化民成俗,劝学为先。
尝闻畴昔轮奂之盛,意不止是,曷饬工抡材,以复旧观」?
仪门卑隘弗称,从事容服弗严。
明年夏鼎新高闳,贲饰貌像,六旬而毕,二堂亦告成。
又惟斯文与天地并,必华榱岑楼,式毖厥藏,因重建尊经阁五楹。
里士䜣然竞助。
教授苏君焱撙约学廪,续其不给。
知府事阮公麟翁提其纲,庶工丕作,居不知劳。
幕掾韩君居仁叶画展勤,不愆于素。
秋九月阁成,嶪峨壮伟,衿佩耸瞻,咸曰:「六经如日月,陟降庭止,惠我光明,恢人文以迪化原,维贤使者之德」。
且将以旧门及堂更立先贤祠正录序,缭以垣墉,制度于焉大备。
苏君请识成事于石。
某耄不能文,惟诸侯之学载于礼详矣。
在《易·临》之象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泽上有地,犹君子之近民也。
近民则礼达而教行,建其牧,立其监,有师保之义,凡以存天理,正人心而已。
矧是邦为诗书之乡,逸民之黄,纯孝之董,文士之任,自汉以来为美谈。
庆历诸老,模范后进,淳熙大儒,阐明正学,惟圣贤是式,惟德性是尊。
少而洒扫应对,大而格物致知,耳濡目染,充然有得。
每岁孟春,衣冠济济,齿位秩秩,司徒之教伦,党正之礼饮,流风遗泽,于今未坠。
南丰曾公、忠肃陈公继为守贰,表率薰陶,东诸侯莫逮焉。
《春秋》大复,古学之复,道之泰也。
夫不农不工,何以谓之士?
非老非释,何以谓之儒?
行己有耻,尚志仁义,士之实也。
为君子儒,夙夜强学以待问,儒之实也。
游于斯,肄于斯,盖亦践其实、副其名乎!
郡国有学昉于汉,二千石所察惟曰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曲,三代考行之意蔼如也。
升堂闻金石之音,入宫墙见宗庙之美,因作新之几而日新其德业。
孝弟忠信为根本,明诚敬义为准的。
始于离经辨志,终于知类通达,用仰承《菁莪》乐育之仁,不在兹时欤?
鲁僖公能修泮宫,教泽浃于海邦,其俗秉周礼,守经学,一变至道,圣人称之。
谁谓鲁远,道无古今,师友渊源,绪接洙泗。
颂其诗,尚论古之人,罔俾克广德心,专美鲁之多士,凡我同志懋敬哉!
欧阳子有言: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礼行俗淳,然后为学之成。
是用记其始成,以诏永久,俾无怠。
是岁冬十月己亥前进士王某(《四明文献集》卷一。又见《延祐四明志》卷一三,《敬止录》卷一五,《四明文献录》,成化宁波郡志》卷六。)
学:原脱,据四库本、清抄本补。
慈湖书院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延祐四明志》卷一四、《慈湖遗书》附录、四明文献录、雍正《慈溪县志》卷一四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礼义明
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
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赖以不坠。
东海之滨有大儒曰慈湖先生文元杨公,立心以诚明笃敬为主,立言以孝弟忠信为本,躬行实践,仁熟道凝,清风肃然,闻者兴起,可谓百世之师矣。
遗老见而知之,后进闻而知之。
春木之芚矣,其人若存兮,此书院之所为作也。
古涪文公及翁绍其事,不幸厄于浮屠氏,鞠为荒榛。
天不丧斯文,绣衣使者侍其公行部,喟然叹息,选一乡宿望曹君汉炎为山长。
乃倡率善士,合志叶力,舍旧而新是图,相攸先生旧宅,熙光故址。
爰启我龟,鸠工庀材,经之营之。
礼殿崇崇,祠宇奕奕,敷经之席,肄业之舍,规模视昔,不愆于素。
侁侁衿佩,游于斯、习于斯,如咏舞雩之风,如升阙里之堂。
闻金石丝竹之音,莫不油然而乐,跃如而悟,咸曰:「自堂徂基,轮奂新矣。
陟降庭止,惠我光明。
盍亦勉新德而进新知」?
于是曹君暨宾录长谕属某著石,章以永教,思于无穷。
某耄且病,辞弗获,敢诵父师所闻,切磋究之。
尝谓儒以道得民,师以贤得民,师言贤不言道,身即道也。
万古一道,万化一心,仁人心也,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有四时,风雨霜露,地载神气,风霆流形,无一物而非仁,则清明虚静,天地万物为一体。
在《易》为「不远复」,在《书》为「精一」,在《诗》为「无贰」,在《大学》为「毋自欺」,在《中庸》为「至诚笃恭」。
先生无意而自得之,斋庄严恪,非礼不动,言性必曰,论治必曰三代。
道学之将废也,则正色谠言不回于群枉;
道学之复行也,则见几卷怀,不汩于荣势。
髦期称道,若武公之作懿戒;
名满天下,若君实之在西洛
本心明而外物轻,行藏语默,参诸百圣无不合。
于《易》见先生洁静精微焉,于《广居赋》见先生广大高明焉,于《过庭训》之言学见先生自强不息焉,于《讲堂训》之言孝见先生一贯之道焉。
先生之文章,皆性与天道之形著,俯川流而仰高山,心之精神,昭乎江汉秋阳之皓皓也。
先生之居,学先生之学,则何以哉?
由事亲从兄而尽性至命,由洒扫应对而精义入神,由内省不疚而极无声无臭之妙,下学上达,不求人知而求天知,庶几识其大者,而无一言一行之有愧。
可以欺其乡不可以欺其家,可以欺其家不可以欺其心。
无体之礼,此心之敬,无声之乐,此心之和,训诂章句云乎哉!
先生之学,文安先生之学也。
文安讲《论语》于白鹿,先辨其志,听者悚然动心,收其放而存其良者在此。
朱文公亦云,陆子所言专于尊德性,学者多持守可观。
又谓先生之学有为己之功。
合而观之,知入德之门矣。
有能约之以省察克治,深之以薰陶涵濡,问津于辨志,寻源于尊德性,以达圣人之海,春融冰释,默契道体,去先生之世若此其未远也,得心学之传必有人焉。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凡我同志,懋敬哉!
广平书院1287年4月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乾道淳熙间,正学大明,朱子在建,张子在潭,吕子在婺,陆子在抚,学者宗之,如日月江汉,光润所被,皆为名儒。
于是明有四先生,其一曰广平先生文靖舒公
先生之学讲于张而成于陆,考德问业于朱、吕,心融神会,精知力践,其躬行有尚絅之实,其诲人有时雨之泽。
沈、杨、袁三先生道同志合,化东海之滨为洙泗,位不配德而教行于乡,声闻于天下。
淳祐中贲以易名,先生有孙泌明经世其学,与计偕,上春官,屡不偶,晚始对策集英,典教象山县庠。
德祐初元请于郡太守,谓年七十有一,愿挂衣冠,归老故里。
留置阃幕,不就,退而抽楹书,启迪后昆。
惟昔先生尝题户丹曰广平书塾,游于斯,讲于斯,群叟聚辨于斯。
先生殁,门人敬事不怠,肖像祠于塾。
乃遹追先志,奂饰堂序,帅子若孙暨宗族之秀,朝益暮习,春秋舍菜先圣,岁时朔望谒祠,齿拜讲说,冠履翼如,弦诵蔼如。
某闻而叹曰:古道庶几复兴乎!
古者士有常心,家无殊俗,八岁入小学,十年就外傅。
二十五家为闾,闾有左右塾,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左右师,坐两塾。
洒扫应对是谨,诗书礼乐是习,孝弟忠信是修,蒙养豫教,薰陶涵濡,是以人有士君子之行,士之子常为士。
汉唐之盛,流风犹存,经生守家法,世族重宗谱,子弟彬彬多贤。
然金籯之谚,城南之劝,识者谓诱以利禄,非天爵之贵。
惟我国朝师道之立,上接邹鲁,冢宰所降之德,司徒所教之伦,父兄训诏必是焉先。
其修于家者若睢阳戚氏,子孙世德之久,南丰曾氏称之。
墨庄刘氏,自太宗时至中兴,忠孝雍睦之风不坠,朱子纂次其家传,概举一二言之,可为士族法。
文靖之孙亦服祖训不违,若稽家有塾之谊,绍衣德言,弗佚前人光,用淑艾于家庭。
我有乔木,殖德培之;
我有嘉苗,种学楙之。
侁侁胄子,在斯塾也,于墙于羹,如见先哲。
昏定晨省,入孝出恭,无非教;
受业讲贯,习复计过,无非学。
子序孟子》说曰:为己者,无所为而然也。
陆子讲《鲁论》义利之章曰:学者当辨其志,是是行,服膺勿失。
因二先生之言,得文靖之心,百年如一日也。
国人称曰:文靖之后,世世有人焉,岂惟一家之光,一国之仁逊将自一家始。
《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又曰:「维其有章兮,是以有庆兮」。
文靖有焉。
子子孙孙弗替引之,后之人其懋哉!
遂书以为记。
是岁乙亥夏四月初吉,鄞后学王某记。
先贤祠堂记1294年12月丙子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舒文靖公类稿》附录卷下、四明文献录、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古之有道德者教于乡里,谓之乡先生
在乡而祠于学,犹在国之祭于瞽宗也。
《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大学》以为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秉彝好德之良心,千载一日,况其迩者乎!
明自为州,文风寥寥。
宋庆历中始诏州县立学,山林特起之士卓然为一乡师表。
或受业乡校,或讲道闾塾,本之以孝弟忠信,维之以礼义廉耻,守古训而不凿,修天爵而无竞。
养成英才,纯明笃厚。
父兄师友,诏教琢磨,百年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
淳熙大儒疏涧瀍之源而达之洙泗,是邦诸老之学始得江西之传,而考德问业于朱、吕、张子之门。
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根本,以颜、曾四勿三省为准的,阐绎经训,躬行践履,致严于进退行藏之际,致察于善利理欲之几,明诚笃恭,俯仰无所愧怍。
学者知操存持养以入圣贤之域,四先生之功也。
前后九贤,教行于一时,泽被于百世。
郡学有祠旧矣,因郁攸而废。
至元甲午冬十一月洛阳狄公持廉问之节,行部至明。
既即庠序见诸生,思所以启迪斯文,俾多士知所矜式。
有言坠典之未举,公喟然曰:「兹立教善俗之原,其可缓」?
乃属郡博士戴君友复旧毖祀。
十二月丙子朔,公率守贰寮寀,是妥是奉,以风厉士子丕远,惟耇老成人,宅心知训,庶几绍闻衣德言,人有士君子之行。
衿佩竦瞻,莫不忻忻曰:「善教得民心,明使君有焉。
是祠之复,其作新士习之机欤」?
觉有先后,道无古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非徒慕之,亦允蹈之,将有闻风兴起者。
惟昔沛、三辅有《耆旧》《节士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赞》,并采摭旧闻,述为小传,事有据依,词无溢美,用谂乡之善士。
尚式时先哲之猷训,永永无斁。
是月甲午,后学王某记。
奉化社稷坛1290年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光绪《奉化县志》卷一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奉化社稷坛旧在县南,令秦辨之徙置西南三百步。
其后圮而复修,迨今百三十馀年,垓壝弗饬,鞠为荆榛。
邑剧事繁,自钱谷狱讼谓之不急,旧仪空存,嘉气湮郁,旱潦札瘥,民罔克乂。
至元二十六年冬襄贲丁侯济为尹,寅念民人社稷之寄,自古逌重,敢不祗肃,稽经诹礼,规制一新。
社东稷西,崇广如式,风雨雷师,鼎列其次,圭石有严,植木有仪,奠瘗之位、斋祓之庐,毖祠揭虔,勿替敬典。
明年正月告成,乃率僚寀,洁牲醴,为民迓续丰年之贶。
雨旸时若,穑人成功,咸曰耿耿祉哉。
于是耆老畯民属应麟为记以识。
某耄矣无能,然俎豆之事尝闻之。
窃惟祀典行乎郡县,惟先圣先师暨社稷,达天下,亘万世,是尊是奉,实为政教之本。
古循吏之先务,而俗以为缓。
夫天生时,地生财,莫大乎土谷,而有神司之,后土后稷以妥以侑,明斯礼以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风散雨润,箕毕主焉,《周官》之所以槱燎也;
鼓以雷霆,庶物生焉,唐礼之所以同坛也。
是皆天道之至教、神气之流形。
春祈秋报,曰民力之普存,三时之不害,亦惟德馨香。
祀清心正,躬对越无愧,吉圭荐信,洋洋如在。
储休锡羡,燕及黎庶,非知礼之原,其能急流俗之所缓欤?
盖庸敬在心,斯须之敬在祭本乎!
地者亲下,幽则有神,令于民最亲,政有否臧,神应如响,神之格思,诚不可掩。
昔者古灵陈公宰百里,每过社稷坛孔子,必下而趋,化行习美,兴于礼义。
今丁侯治邑三年,师法前猷,庠声序音,弦诵诗书,以淑艾我士子,又能务农重谷,敬恭明神。
政教兼善,蔼然学道之遗风,可书也已。
乃书以遗邑人,俾刻诸丽牲之石,用诏无怠。
德润斋记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四明文献集》卷一
景纯独善先生之孙也,谓某曰:「范卿之幼也,大父命名曰润,以德润为小字。
衣言服训不敢忘,乃以『德润』扁读书之室,朝夕瞻省,遹追祖武,念德不忘,庶几无坠教成之意。
愿子为之记」。
余谓独善先生名其孙,盖取诸《大学》「诒燕后昆」,视范乔之砚、魏谟之笏,未若斯言之宝也。
诚意之义,先儒阐绎既详,曷敢赞一词?
昔尝读《易大传》,至于三陈九卦,首以德言之,此涉难处变之法,圣人所以牖后觉也。
九卦之中,《履》以泽为德之基,《井》以水为德之地。
基者德之积,地者德之厚,惟其积则吾身之涵养为渊泉之溥,惟其厚则吾身之和顺为时雨之化。
世故缊纷,人以我为子綦之槁木,吾方浩浩乎无闷;
末俗混浊,人以我为壶邱之波流,吾独皦皦乎自洁。
道腴可味,不以脂膏自润
仁宅可居,不以贵富为润。
得时则泽润生民,卷怀则玉在山而木润,孰非是德之流行夫
河润九千里,渐洳三百步,沟浍之盈,其涸可立待,有本之与无源也。
闳之于安,潜之于侃,身虽否而尝华之是似;
彧之于淑,超之于鉴,身虽泰而析薪之弗
由今观之,孰荣孰枯?
景纯永维承家之重,嗣守之难,兢兢乎奉槃水而执圭璧,于墙于羹,俨若著存,步绳规矩,率乃祖攸行,宁唯一身之润,而百世之泽有衍弗替。
《诗》曰:「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大学》所谓盛德至善,将于独善之门见之。
顾名思义,景纯其懋哉!
昌国州重建大成殿1247年6月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一、《延祐四明志》卷一三、《昌国州图志》卷二、四明文献考、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淳祐纪元之六年,圣上首善崇化,以四方风,绿字穗书,敷贲雍頖,庠声序音,丕冒出日。
昌国大夫沈睿始至,谒校宫。
时礼殿之建适六十祀矣,朽蠹弗葺。
诸生进而言曰:「学肇基于县治之东,淳熙间王令沅迁于芙蓉洲西。
挹秀涵清,气势闳伟,俊人魁士,含章挺生,道原文脉,实系兹殿。
鼎新之,对扬《云汉》作人之休德」?
君曰:「承流宣化,职也,敢不祗若」。
啬用鸠工,士驩趋之。
参预应公嘉其意,谂帅守颜公,佐以郡少府钱
经始于明年莫春,越季夏殿成,般尔献公,枚枚奕奕,貌象惟肖,如临沂泗。
侑坐啜食,端章俨䓇,降庭庭止,式礼莫愆。
冠进衣逢,瞻仪兴敬,观摩丽习,文风蔼如。
明年,君入监左帑,相与祠于学。
既十年,诸生思之,请著石章。
应麟鄞末学也,辞弗获。
尝读《临》之象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夫泽上有地,犹君子之近民也,近民则教弥数,故《周官》族闾之读法,视州党尤密。
今之学郡修而邑弛,为吏者政急而化缓,期会讼狱,日鳃鳃畏,百适虑不越几案,而夫子宫墙漫不省。
健者舞知,怠者视荫,弁髦武城蒲、密之言,而诿曰难治。
教化不明,醇浇朴散,治不愈难与?
然非独今日也,东京儒雅最盛,令长垂意学校者惟宋均杨仁者著于传,何其慨寂寥哉!
沈君能急所缓,喟然于学,可谓知本矣。
孔子慨道不行,托兴于浮海。
是邦近天子之光,家诗书,人孝悌,吾道其行矣乎!
县大夫虽不得宿其业以候道化之成,后之君子勿替引之,率时髦士规圣矩贤,毋以小成自画。
学必正大,志必高明,言必仁义,行必笃敬,进而经纶天下之大经,退而居贤德善俗。
俾耆老搢绅顾瞻楹桷,肃然改容,曰:「此贤令教思之德也」。
将见立于朝者为皋、稷,入其里者比邹、鲁,尚当墨笔以颂化民成俗之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