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丞相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三、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中书相公阁下:赏读书,窃观古之人挟道术以进为于当世,虽所遭之变不同,而其安危治乱,尝起于君子小人造次进退之间。
然自汉以来,君子得安其位者尝少,小人得安其位者尝多。
方其乘机投隙,二者角力,未知胜负,此正几微用智之时。
而世之君子方且区区守正道,而不知以权术应之,是使权分于小人,而卒为小人所胜。
未尝不废卷而叹。
盖位者,君子行道之具,而权者所以为利用,得其位,用其权,而道于是乎可行。
皋、夔、稷、契、伊、傅、周、召,所以相其君而功高当时,名显后世,未尝不出于此。
而世俗之说乃曰:「道以位而后行,君子固欲得其位矣。
既得其位,而言合则从,不合则去。
道之废兴盖有命也,何必权」?
是大不然。
且以一身为絜者,不以去就为之累;
以天下为心者,必以得行其道为足以解忧。
所谓权者,非私己以自便、枉道以事人者也,资之以行其道尔。
西汉之际,诸吕用事,陈平以为忧,陆贾从容言曰:「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士豫附则天下虽有变而权不分」。
陈平交欢绛侯,以图诸吕,彼吕氏犹以之为己而不为刘氏也。
虽然,陈平绛侯皆以社稷为心者,故其权易合。
使其不幸而又有小人焉,则如是何?
君子亦用术以持其权,使之不为小人所胜而已。
古之圣贤有无其位而不得行其道者,固多矣;
有得其位而权分于小人,亦不得行其道者
盖天下不幸,君子小人并进,君子得君,小人亦得君,而邪正之相形,忠佞之相间,无术以持之,则邪与佞必胜。
张九龄陆贽是也。
李林甫裴延龄皆以辩智得幸,而二子者务欲以口舌争之,终以不胜二子而去。
其于去就之分固无负,而欲行道者何赖焉?
是以一身为絜而不以天下为心者也,是无术以持其权者也。
狄仁杰蒙耻立朝,方邪佞得志之时,一切顺适其欲,而使之不吾忌,阴进张柬之等以为腹心。
小人之权渐去而不自知,而张柬之等卒能有功,故后世颂之,以仁杰为多。
呜呼!
不与小人较于邪正忠佞之间,而荐引善类以阴消其权,使之不自知者,是权以胜小人之术也。
恭惟阁下以至大之气,行至正之言,自历台谏,擢侍从,升政府,皆以刚方不合小人而去。
其身屡折,而气不少衰。
顷者,大臣窃权,以私意赏罚天下,力引朋党,相与为蔽,以成风俗。
天子嫉之,起阁下于南荒,复还政柄,用缙绅之公,排群小之异意,而遂倚阁下为相。
命下之日,士大夫释然相庆,虽市井小民、田夫野老,莫不欢欣鼓舞,翘足引领,望德泽之下流也。
赏窃谓阁下虽为相,而小人未尽去,此正权以胜小人之时。
夫以一身为絜而不以去就为累,阁下前日行之可也;
以天下为心,而必以得行其道为足以解忧,今日所望于阁下者当如此。
恭惟阁下优游不迫,以外释小人之疑,登用贤能,以阴消小人之势,磨以期月之久,则阁下之权自去而不之觉,旷然大变,以底于至治。
此天下之大功也。
今天下虽名为治平,而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良,皆望于阁下而未获者,阁下其可以已乎?
某西南之鄙人,而州县之贱吏。
崇宁初擢第,是时阁下在政府,例得拜伏于前,蒙以桑梓为怜而奖之。
未几,阁下流落江湖,而赏亦流滞州县,轧不得伸。
今阁下大用矣,赏辄不复自弃,敢布腹心,惟阁下图之。
朱丞相论王霸书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三、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赏,西蜀之鄙人,平生名迹似为相公见知者。
宣和之末,尝在京师,屡得瞻望英度。
已而世运艰难,相公倚乘风云,致位宰辅,安刘氏之功,兴周室有申、甫之业。
天下喁喁,想望太平,而赏僻在远方,不能少效尺寸,以佐下风。
卑情东向,惟有依归,辄有今日利害短见,相去万里,道路梗塞,所遣去人未必能达,故不敢具其详,姑陈其略。
赏闻时可以王而遂王者,光武之兴是也;
时未可以王而霸以图王者,吴蜀之割据是也。
光武安集河北,是时群盗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海内散乱,民思得君,如赤子之仰慈母。
邓禹说以收揽英雄,务悦民心,以复高祖之业,光武用之,遂定天下。
盖知时可以王而遂王也。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孙权欲送质子周瑜定议,以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足用,可以韬勇抗威,以待天命。
孔明亦与刘备言,曹操难与争锋,孙权可与为援。
其后赤壁之役,协策并力以拒曹公,一战而胜,天下鼎分。
盖知时未可以王而霸以图王者也。
邓禹虽兵败于赤眉,威损于栒邑,而中兴之功犹为第一。
孔明有一不死,天下亦未可知。
愚谓三子易地则皆然,其王霸之略不同者,时焉而已。
今自夷狄称乱,天下左衽,主上即位南都,转徙吴越,于今八年,宗庙社稷未有定止,朝廷庶事率多草创。
赏远在西蜀,又愚不知庙堂大议,凡所以云为者王耶,霸耶?
窃惟祖宗仁恩德泽几二百年,在于人心,固结不忘。
主上天锡勇智,远迈汉光;
相公王佐之略,在邓禹上。
因人之心,再造王业,盖亦不难。
敌有大小,势有险易,赏之愚计,窃谓周瑜孔明之议亦未可忽。
今跨有吴蜀之地,但当先定其规模,使上下一心,内外同力,以观天下之衅,不出十年可以得志。
伏惟相公留意而思之,天下幸甚。
赵丞相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三、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仆射相公阁下:赏尝爱《唐史》善论房、杜,以谓王、魏善谏,房、杜与其直;
英、卫善兵,房、杜济以文。
众美效之君,而己无与焉。
卒之,天下后世言贤相者称房、杜,盖善藏诸用也。
窃观阁下待人以诚,表里洞达,谦恭下士,不忌不克。
当艰难扰攘之时,收揽豪英,定天下之大业者,惟此道为能。
彼有自矜其长,果锐轻发,谋夫策士疑而不用,则功败名毁,身亦随之。
亦阁下之细耳。
今阁下在位,海内之士莫不延颈企首,愿效其区区,惟阁下恢然之度,并包含容,合奇集智,观变而起,则功业可成,国耻可雪,寔天下之幸也。
窃惟天下有自然之机,智者因而乘之,故易有功。
若机之未至也,虽气力足以举,而智者不动也。
勾践栖于会稽,迨及复国,苦身焦思,志欲报吴,盖七年而求奋。
范蠡大夫种之徒以为未可,又十有馀年,吴为黄池之会,乃一举而败吴,再举而亡之。
其淹淹如此,盖待其机也。
宣和之末,天下久平,夷狄之祸一旦而起,京师既已不守,而四方群盗如猬毛而奋,以涂炭吾民。
主上嗣位,越在南服,夷狄既得志,金帛子女充足其欲,而中国之地彼固不能有也。
立楚不终,复又立齐,齐人盖尝北面于我,中寔不安,而傲睨倨肆,若真叛者,徒惩楚人之祸,救死而已。
执事大人曾不虑此,皆习其尊大之势,抵掌抗论,平僭伪,攘夷狄,此声嘈嘈于四境。
天下之祸日深,而所谓机者堕于渺冥,莫之能见也。
为今之计,训兵蓄锐,拊循吾民,以待其机,此最上策。
阁下以为如何?
邢侍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某尝谓才之于世不可一也,天下有事以奇为先,天下无事以能为重。
方其有事也,智者献其谋,勇者效其力,披患解纷,兴废补弊,以趋于功名之会
当此之时,非奇不足以济之。
及其无事也,智者有馀谋,必凿而生事,勇者有馀力,必贪而喜功,纷更吾为,无病自炙,而天下骚然不宁矣。
当此之时,非重不足以安之。
切观前世治乱安危之源,其始未尝不以才而成,而其终必为才之所扰。
时君世主知奇才之可与有为,而不知重才之可与有守,是以卒至于乱危而不悟,甚可痛也。
昔者晁错峭直刻深,专以术数开导人主,乃欲侵削诸侯,更定法令,景帝独善之,而申屠嘉不用。
公孙丞相以儒术进而怀诈取容,张汤以律令显而深文巧诋,武帝皆尊之,而汲黯被黜。
晁错、公孙、张汤,其才非不奇也,而无所用于景帝之世。
申屠、汲黯正直守节,以身徇义,招之不来,撝之不去,其在朝廷则能尊主庇民,以消未萌之患。
此才之重也,而二帝莫能用,故景帝有七国之祸,而武帝末年,盗贼并起,此用奇才之过也。
某自丱角读书,已闻阁下名,及长大,从搢绅先生游,又稔闻阁下之为人,如古申屠、汲黩,而学术政事过之。
阁下为布衣时,其闳大之器,以有公辅之望。
自初登科,遂升册府,历台省侍从,议论人主前,皆守正不屈,必直其行而后已,毁誉得丧一不能动。
此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至历藩辅,当边寄,从容谈笑,而事无不理,又皆阁下之馀事也。
阁下之才可谓重矣。
某仰阁下之风,而恨未得见。
效官西辅,未及一年,适会阁下入镇于此,某得从宾幕之后,朝夕进见,仰视堂堂之容,而侧听绪馀之诲,信乎其所闻矣。
某愚且直,才不能奇而切爱其重者。
今日趋事下风,诚不胜幸愿。
孔北海祢衡,以为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立朝,必有可观。
古之君子所以相与者,盖在于此。
某非敢望也,不识可辱北海之知乎?
惟阁下裁之。
黄尚书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户部尚书阁下:去年冬初曾遣人奉书去,人今尚未回,不审得达否?
此日秋深,伏惟论思之暇,台候万福。
某监广汉郡,七月中代者已来,交割讫。
自念从仕三十馀年,在官日少,閒居日多,口累愈众,衣食愈不足,既未有退守之计,不免仰禄。
诸葛孔明《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每读至此,自伤此志之不遂也。
西南自失关陇以来,狄人日有屠蜀之心。
去年破饶风,陷山南,不守而归。
今年破和尚原,至青泥,阻险而归。
蜀地四路,利州路今已残破,夔州路山险瘠贫,东西川号为饶衍者,亦不过数郡。
自用兵以来,岁费十百万万,力屈货殚,坐以困敝。
譬之乘敝舟泛大海,而无津涯畔岸,可为危慄。
今郡县吏牧养百姓,随军计司主财,边将治兵,各不相知,故民已困而计司诛求无穷,财已匮而边将邀索不已。
纵免外虞,必有内变,而执事大人曾无远虑,苟幸无事,以偷朝夕。
此事朝廷不可不知也。
地僻远,朝廷之事不能尽知,时见邸报一二,则似安乐无事。
然某切私怪,主上越在东南,于今八年,宗庙社稷未有定止,宫省庶事率多草创。
不知庙堂大议、凡所以云为者,王耶?
霸耶?
之学,欲王无难,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曰:「天下可运于掌」。
若以斯言迂阔难用,则盍亦先定吾规模,霸有吴蜀,明礼信,修政刑,使上下一心,内外齐力,以观天下之衅,不出十年,亦可以得志矣。
阁下以为如何?
无缘面论,向风驰仰,千万为国自重。
郑侍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得象侍郎阁下:春中曾上状,比报此书中路已浮沉矣。
往年京师数得拜见,款闻议论之益。
违别以来,变故如此,可为流涕。
昨春得邸报,见阁下姓名,进贰天官,恍如梦寐。
因郡中遣人,草率附书,不意此书不得达也。
怀想盛德,曷胜驰情!
迩来秋凉,伏惟论思之暇,台候万福。
自北胡称乱,天下左衽,主上即位南都,转徙吴越,于今八年。
仁圣焦劳于上,群贤杂遝于下,而中兴之业,图王定霸,未见有卓然决定之计。
夏少康邑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而能修德以蔑过戈,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今吴蜀之地,不失于纶;
夷狄之暴,甚于过戈。
或者比少康之初,有未足乎?
孟子曰:「一正君而国定矣」。
阁下诸公勉之。
至如西南之事,虏人日有屠蜀之心,兵将之奉岁以十百万万,赋敛愈重,征役愈烦,民力不支,已自败矣。
执事者曾不熟虑周思,为长久万全之策,有识之士深为忧也。
某疏愚无取,非敢论说短长,但自笑平生所学迂阔难用,聊与阁下发之。
吴中丞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赏尝谓天下之事,宰相能行,台谏可言,言有用不用,不若行之易有功也。
古之君子欲行其道也,位不至宰相,必为台谏。
所谓台谏者,非谓区区论说利害得失,朝上章而夕奏疏也。
其要在于为天子辨大臣之贤否,使其所用者贤,天下之利害得失孰为可兴,孰为可废,将以渐行之,台谏退而俟其行。
何者?
行之者易,言之者难,吾将取其易者而为之。
及其成功,一也。
呜呼!
非有爱君忧国之诚心,而不为沽直以取名,暂言而塞责者,不足以与此。
韩文公作《谏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其后庭论陆贽无罪,沮裴延龄不得宰相,卒以谏显,后世皆知城之贤而不识其意。
欧阳文忠公以谓城当德宗时,天下岂无一事可言?
及为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
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是终无一言而去也,韩文公作论以为过。
赏窃以谓城为谏官时,已为相,天下之事且不能行,使城言之何益?
虽然,之道不得尽用,而犹在位,天下终有赖焉。
向使城以言而去,则其后德宗欲逐、相延龄,使谁争之?
城之不言,其意盖有待于此。
文忠之论亦过矣。
乃者大臣用事,方君臣握手胶漆之间,阁下首开其隙,虽以此去,而其君臣之际终亦不能合。
天下晓然皆知是非公议之所在,议者谓阁下之勇。
孟贲远矣。
其后更用大臣,复召阁下为台长,搢绅之议谓阁下论事必复如前。
而阁下所言似若不切于事者,议者莫不以为疑。
愚窃料阁下之不言,盖若阳城之有待也。
方今仁圣在上,乐善言如不闻,而天下犹以言为讳;
求贤如不及,而小人犹塞贤者之路;
恭俭节用,而四方犹有匮乏之忧;
恻怛爱人,而四方犹有愁苦之叹。
是四者,大臣不能宣上意,达下情,壅蔽之患也。
阁下忠信直道,简在上心久矣,台枢便坐可跂步至,赏将有望于阁下之行,而岂独区区之言哉?
往年阁下过郑,某获从僚吏之末,进见于下风,而碌碌进退,无以求知。
今者辄为书,妄论阁下之所为以献。
伏惟察而进之,幸甚。
贺王漕加起居舍人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
螭陛记言,任专笔削;
隼旟按部,职在澄清。
所以建节使外台,彯朝缨于文陛。
底谨财赋,致军国于富强;
昭明策书,举《春秋》之凡例。
自非蕴析豪之精力,负掞天之雄才,聿当虚伫之辰,岂副至公之选?
恭惟起居学士气冲斗极,名震京师
学通亡箧之书,理胜论都之赋。
一自决科汉殿,通籍周行。
出颁诏条,允洽二天之咏;
入奉既最,亟延三接之恩。
爰飞步于亨衢,久育材于近署。
次宸章于柏殿,典秘记于兰台
诤臣七人,夙推謇谔;
王畿千里,尝督转输。
京坻载集于见粮,肯綮固彰于馀地。
昨以河出砥柱,如竹箭以奔流;
郡立东平,致金堤之坏决。
宣房未塞,夷仪卜迁。
子兴歌,正下淇园之
原田发咏,大惧历阳之鱼。
暂辍英贤,式抚新邑,期会簿书之急,缮宗版筑之劳。
祗役惟寅,成功甚速。
水反故道,免东海桑田
人服先畴,识新丰之鸡犬。
永无虞于昏垫,寔仰赖于神明。
既安堵以阜生,将解龟而受代,载加命数,仍委事权。
当九重注意之初,在列郡承风之地。
海岱之壤,俗号富饶;
齐鲁之邦,气多舒缓。
宽大之诏,用跻仁寿之期。
至如奉三尺之竹书,克勤刺举;
调千金之粒食,无事诛求。
此又掩心计于研乘,笑霸图于
良史之任,聊为假道之资;
富民之封,固可翘足而待。
某幸窥除目,方切欣愉。
遽辱长笺,过承谦损。
愿言铭代,无以喻云。
按: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五。
度支谢中丞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七
佐郡辽西,未展勤劳之效;
治财畿外,复叨任使之私。
自省庸虚,实增震悸。
窃惟巴蜀之奥,素号桑麻之饶。
科斗万言,家有卿云之学;
蹲鸱百亩,人多程、郑之僮。
而乃陆驰秦晋之遥,水下荆湖之险。
转输滋广,调度为艰。
惟上体于国经,又下知于民病,使公私之两裕,必仁智之全能。
如某者识昧远图,器惟近用。
偶策名于仕版,滥厕迹于英躔。
甸服盘根,久叨试可
蜀都流马,误被选除。
静言根柢之容,寔有陶钧之所。
恭惟某官材标国干,业擅儒宗。
正色立朝,凛中台之风采;
启心沃上,储良弼之谋猷。
宿将畏温造之威,远人知李揆之誉。
全忠厚,不弃寒微。
致令菅蒯之踪,得赖齿牙之力。
某敢不仰遵诏旨,俯朅吏材。
知取与之大权,虽惭往哲;
寡尤悔之深累,慎履前言。
庶收瘝旷之讥,少答生成之赐。
按: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九。
李德固还广南序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绍圣初,天子锐意于治,以谓人材莫先于太学,于是尊经术,崇三舍,以追复先帝之志。
四方之士鼓策而进者几三千人,独东南之士居多。
盖其来也,去父母,捐坟墓,辞妻子,誓欲得富贵而后返。
茹苦含辛,不复言归。
乡书至,不发视辄焚之,曰「徒乱人意」。
苟时命大谬,往往至白首而不返者。
而吾西南之士则不然,其性乐而不能苦,其情爱而不能忍。
久去故乡,而父母兄弟之念起,则虽富贵不能动其心矣。
由此观之,无怪乎东南之士多也。
李生,广南人也,来太学踰年,遽告吾归,盖有合于吾西南之士而不为东南之所为乎!
故喜而书之。
苏伯修归乡序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元符二年九月苏伯修失解西归,取道汉中,其友人王赏别而告之曰:子过汉中,有所谓将坛者,子知之乎?
韩将军授钺之旧地也。
初,汉祖欲拜大将,人人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一军皆惊。
士方未遇,闾巷之所侮辱、世俗之所嗤笑。
一旦得志,彼未有不失色丧情者也。
淮阴少年,方刘、项纷争之时,不出一奇节以自见于世,其为人固不若樊舞阳屠狗之勇者也。
方微时,虽少年尚能折而辱之。
及其贵也,舞阳俱为列侯,乃曰:「将军幸临臣」。
其钦畏如此。
由此观之,遇不遇天也。
闾巷世俗之轻重,安足以为荣辱哉!
子归故乡,亦必有淮阳少年者,慎勿与较。
送乡人游郑学序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予乡人任时中、程子发京师踰年,求入太学,试于有司,连不得志。
闻者翕然嗟之,二人之言曰:「学之不修,志之不笃,予之过也,非有司之罪也」。
乃欲游学于郑,益励其志。
予闻而壮之。
且今之士责己也轻,待人也周,一黜于有司,则有司得罪。
吾子能不以其罪罪有司,良可高也,子其勉之哉!
予因子有所感矣。
春秋之时,郑介大国之间,盖尝赍其牺牲玉帛受盟于四境,以图覆亡之不暇。
子之困厄而适兹土,其必有激也。
今天子尊经术,作人材,天下郡县并立学校,可谓盛矣。
子为我观诸郑,复有昔时挑闼于城阙者乎?
无之矣,其游于学校者亦将有攘臂慷慨,讥论执政者乎?
为我谢曰:兹道废久矣,二三子其无忘古之遗风,予将西归过郑而礼焉。
成都席帅序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成都文类》卷二二、《全蜀艺文志》卷三二、《蜀藻幽胜录》卷二、同治《成都府志》卷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席公治蜀之五年,诏书移镇平凉,赏送别于升仙桥上,而言曰:契丹大国也,中国奉币交欢为兄弟;
灵夏小国也,臣服于中国。
大国富强,其势为难动,为中国之患大;
小国迫蹙,其势为易危,为中国之患小。
契丹澶渊讲盟、庆历再和之后,北边无狗吠之警者百有馀年。
夏人自元昊以来,服叛不常,五路宿兵而内引百郡为助,败兵蹶将,困于飞挽者,累世而不息。
此其故何也?
今日契丹破灭,议者谓西方可传檄而定,是亦弗思耳。
以前日之势观之,为患大者反无足忧,为患小者乃深可畏,无足忧者易亡,则知深可畏者为难取也。
大抵国大则有所恃而不戒,位分太严而上下不交,法令太急而百姓不附,故其强易弱。
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其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难犯。
平凉四面无险阻,号用武地,若朝廷无深入之计,为守而已则可。
若欲求朔方故地,则为执事者不可不虑。
古之人欲谋之人国者,必有素定之策。
伍员之于楚,分兵以肄之;
充国之于先○,持久以服之。
夫无谋人之智而使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况夏人今有唇齿之忧耶!
为今之策,匿形彻备,使之勿疑焉,而后可以有为也。
赏将有深于此者,而未敢言焉。
诸葛武侯庞靖侯新传序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七
东汉之末,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而志在欺夺,名虽为强王室,其实弱之。
此固不足与图齐晋之功。
其馀跨州连郡,亦皆有割据之心,智能之士驰骛而奋□□□者,睹汉室之已倾,知天命之不复,时不可为,则退而□□□□□□□司焉,岂复有志于当世者哉!
其说刘备跨有荆益,结好孙权,以成鼎足之势。
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北向宛洛,身出秦川。
此特感三顾之勤,聊以成其志尔,非谓汉室为真可兴也。
《出师表》言:「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孔明诚言也。
后世论孔明者多异说,或以为管、晏,或以为
王通谓其无死,可以兴礼乐。
崔浩则讥其相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可与赵佗偶。
皆非深知孔明者也。
毛脩之云:昔在蜀中闻长老言:陈寿曾为孔明门下书佐,被挞百下,寿挟私恨,妄论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大抵蜀人歌思孔明,虽远不忘,疑寿短之,过为毁骂。
子思先生亦尔,何哉?
寿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之论寿是也,其论孔明非也。
寿为《孔明传》,载其南征,则自春出师,其秋悉平;
祁山之役,称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其末言其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孔明之善用兵,应变将略尽于此矣。
□□等奏使寿孔明故事寿才于治或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故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至于传赞略申言之,寿明为晋讳也。
孔子作《春秋》,定、哀多微辞,寿何訾云。
至《庞士元传》,不载其答顾劭语,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者。
寿亦有说。
士元固奇士,先主待之亚于孔明,然至于论帝王之秘策,则似一时之语。
观其进说,执刘璋于会中,帝王秘策殆不如此。
先生欲借士元之语,以发其微言耶?
先生,赏之伯父也。
什邡王达观刊先生所著二传,以与学者共之。
赏尝折衷其说如此,录以示达观,使并刊之,以附二传之末云。
高常侍文集序靖康元年四月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五六
唐高常侍有诗名,尝为彭州刺史,今太守赵公裒其诗文二百四十篇,釐为十卷,刻之板。
谨按《唐史》,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仕至左散骑常侍
李白杜甫同时,三人者尝客游梁,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李、杜文章光焰冠绝一时,而唱酬,见诗集中,其诗不论可知。
窃意三人者皆英伟旷达,有经济才略,不独以文章自名也。
遭世方乱,一见明皇帝,不为亲近所容,乃浮游四方。
谏官,言事忤旨,流落以死。
稍显,盖亦落落难合,故功名不见于世。
史论,不过曰「喜纵横,击剑为侠」而已;
则曰「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至曰「语王霸衮衮不厌,而言浮其术」,盖未深知此三人者也。
初,天宝中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掌书记送之诗云:「请公问主将,何以穷荒为」?
此姚、宋闻人也。
郭子仪之为人杰,永王必败,其前识远虑如此。
使之得志,功名岂少哉!
赵公名子湜,字彦清,善属文,诗尤清丽,有江左唐人之风,而仕亦不遇。
其为彭州,与相望三百馀年,乃广其诗文而传之,将追而与之友,则亦徒也。
予故备载之云。
靖康元年四月十七日眉山王赏序。
东坡米元章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二
元章迈往凌云之气,予不及见之。
独见其子友仁作将作监官,徽宗山陵,亲以肩负大升舆而行。
自此作侍从,愧其父远矣。
东坡帖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六
东坡二帖,皆游戏仙释语,乃知此翁胸中廓周无馀,为佛为老,随用自在。
白乐天不作蓬莱仙,犹为释迦所缚也。
东坡黄门帖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六
太丘道广,广则难周;
仲举性峻,峻则少通
东坡公伯仲一世龙门,士获从之游,几半天下。
及绍圣之变,始终一节以从公游者,盖亦无几。
其族子表仁崎岖万里,冒瘴疠之毒,见二公于岭表。
观其所赠书帖,则不问可知其人。
眉山王赏书。
东坡万言书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六
伏读此书,喟然而叹,至于流涕。
当时使神宗皇帝一悟斯言,黜王安石而罢新法,则后世无绍述之说以胁持上下,无朋党之论以禁锢忠良。
人心不摇,天命不易,中国强盛,四夷畏服,岂有今日失国丧地迁辱之祸乎?
哀哉哀哉!
郭得之河朔十诗后 宋 · 王赏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六
元祐中太师潞公以郭公得之十诗荐于左相吕公吕公复以荐于右相刘公。
于是十诗遂传,而得之之名重于当世,今之士大夫乃以当时当轴者不即见用为恨。
予观前人成就后进,为朝廷得人者,必使之涵养器业,誉望日隆,而爵禄自至。
不若近世之士相期于势利,以进退为荣辱也。
世衰道微,予恐前人之风遂以灭息,故书其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