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彭汝砺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
臣窃见泗州军事推官、前权保信军节度推官彭汝砺治平二年二月内第一人进士及第,先皇帝方在谅闇中,授初等职官,别不曾有候得替与推恩指挥
昨因端明殿学士礼部郎中、新差知太原府冯京奏,乞比类前后状元登科人,别加推擢。
奉圣旨,候得替,特许参选。
今来已得替,见在铨待阙。
臣伏见本人辞学政事,众所共称。
今任有苏颂等九人,奏举充京官馆阁任使。
若只作常调选人注授差遣,诚为滞淹,今欲具状奏闻,伏望朝廷特赐推恩,改一京官,以奖激多士。
取进止。
杭州吴师仁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淳祐临安志》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五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新制已前,尝选请到本州进士吴师仁在学充教授
体访得本人履行淳正,器识高远,尝肄业太学,名闻缙绅,应举不第,退归田里,甘贫守道,专治诚明义理之学,而不为异端之说。
自充教授以来,夙夜孜孜,诲诱不倦,曾未数月,学者翕然向风,知所劝激。
使之久处,必有成就人材,美厚风俗。
伏望圣慈,特赐收采,令充本州州学教授
取进止。
选择县令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臣备位铨衡,膺旨授之寄。
伏见吏员冗杂,无所铨品,非国家清源正本之道也。
臣固未敢别有改更,但以县令一职,最为亲民之尤者,上以宣导王泽,下以阜安百姓,苟非其人,则百里蒙其害,此固不得不慎择也。
仁宗天圣间,举令之制始行,是时天下翕然以为良法,虽穷荒至陋之邑,皆号得人。
然臣观之,犹以为未至。
何则?
盖天下之邑至多,而被举之员不足,间以常调入令之人衮同差注,故未能均得良吏也。
臣今相度,欲乞应系选人知县县令处有阙,并以奏举人充。
仍诏诸路职司长吏,今后奏举县令,须是实有才行,政术可以字民者,即不得循私,妄有保荐亲旧势要不职之人。
如有缪举,专委御史台觉察弹奏。
每至举状到铨,委自判铨臣寮,将逐人历任内劳绩,及举主人数,并具手实校量铨次,籍为上下二等。
仍令诸路转运司,勘会辖下州军,将所管逐县户口多少,公事烦简,亦为二等。
择其素号繁难不治之邑,及京朝官知县久阙正官之处,取系上等手实人以次授之,其次等人即与以次县,分作两等差注。
如奏举员数不足,即于常调合入令录资序人中,选历任内有京职官县令举主三人,兑折令状,与奏举人一例入等差注。
如内有贤能之士,偶然举主未足,不该入等者,然其才术可当繁剧,即委判铨同罪保举,入逐等差注。
每岁判铨二员所举,各不得过十二人。
其有素行乖越、人品猥懦、昏耄癃疾之人,虽合入等,亦委判铨体量,降等与常调差注。
其奏举入令人,并乞与免见职司长吏廷参,其资序仍次幕职官之下,而在录事参军之上。
如到任后政绩有闻,及举主五人以上,合该磨勘者,候得替到铨日,其任剧县者,即与截申,次等县者,与先次引见。
如别无治迹,及举主不足,自依常选人例施行。
稍或缪滥违阙,不如举状者,即坐所举之人。
如此,则天下邑无小大远近及繁难不治之处,举皆得人,偏远之民,咸被圣泽,此实陛下安养元元之首务也。
如以臣言为可采,伏乞降付铨司,令臣与同判官商议合行条约、未尽事件,子细具析以闻。
取进止。
理会吏部资序劄子1076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谓县有知令,最为亲民之官,不可一日虚其位,而或任非其人也。
臣所领审官东院契勘近日合入亲民资序官七十馀员,知县阙次八十馀处,全然差注不行。
自新法以来,县道事繁,督责严密,被累者多。
故虽有廉良之才,稍知自重,则莫不畏罪规避,无敢就者,至有折资愿就閒局,此人情可知也。
今来任知县人不减五十馀员,并正任监当人又有九十馀员,其监当阙次只有十处,不惟县道阙人,兼监当待次人无由发遣。
臣愚欲乞诏诸道监司长吏,今后县道官员,除庸谬不职,及委是故违新法,合行冲降外,自馀若非违越不职,偶因过不逮之人,少加容贷,原情薄责,使不至于黜降,则人人乐居其职,无或规避也。
仍乞今后于元系亲民降充监当人内选择脚色。
如公罪及私罪杖以下,情理不至深重,历任曾有举主十人以上者,许申中书审察,与依合入远近权指射。
知县硬阙并无人愿就,过满见阙理监当人资任请受,仍不许不依常制奏辟。
如此,则县道不至阙员,而微累之人免于留滞,可以责其后效矣。
取进止。
论流内铨奏辟属官劄子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流内铨差注选人引用编敕及本司专一条贯,多是该说事理不尽,须至检寻前后体例,比附施行,然其间或一事而有数例,轻重不一,主判官既不尽知,则只由吏人检到为定,此铨衡用例之大弊也。
又本铨与南曹积年行遣要用文字,浩穰万计,虽置库贮,自来不曾编排架阁,绝不整齐,并格式一司,最为多事,专掌天下员阙与支遣选人料钱。
勾凿簿书,编录条贯,虽事属南曹,自来无官点检,只是委凭吏人主管,欺弊极多。
窃闻朝廷近议,在京官府,并置属官。
臣欲乞从本司同罪奏辟历任有举主无私过京官或选人两员,素有才望可以济务者,充主簿编修条例名目,专委管勾铨曹逐司文字,编排架阁,及提点格式司支遣料钱,入凿阙簿,并将凭由照对,躬亲印押。
及应是前后应用诸般体例文字,尽令类聚编录,委无漏落。
责自本司与判曹官员,同共看详,除不可用者合行删去外,其馀条目虽多、轻重不一,可以兼存者,并乞编为例册。
奏取进止。
论李常待罪不报及吕公著落职劄子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之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伏见右正言李常,以经行为陛下所知,擢自稠人之中,寘之谏诤之列,可谓待之礼优矣。
常以受恩思报,不敢爱身避事,知青苗取利之为害,不免论列其非。
观常之心,固已尽忠于陛下矣。
向者止以一言之过,便令分析,居家待罪,两月而不报。
人情疑惑,皆谓陛下待常之礼已薄,而不欲以无名逐之,俟其抵触忌讳,自取罪尤而去。
此必非陛下之意也。
岂有天子任耳目之官,而罗织语言之过,将以为罪?
虽曰行法,其能弭人之言哉?
此乃学刑名者之所为,怵陛下以为此,恐非忠厚之道也。
近闻御史中丞吕公著,亦以造膝之言,落职补郡。
参知政事王安石增改诰词,暴扬其语,欲以中伤公著,且以杜藩臣之言。
传播四方,深失事体。
所可惜者,陛下刑赏之柄,岂得出于制置之臣,台谏去就之命,不当制于仇人之手。
夫忠言逆耳,不幸而有过,陛下逐之可也,杀之可也,又何憾焉!
如使权臣得以专之,此天下之所不服也。
况今台谏之臣,待罪相继,臣之论列,事体颇同,虽陛下未废其言,尚令就职,若青苗之法未罢,臣等义必难留,殛之窜之,惟陛下早赐裁决,无使强臣得以专制其命,则臣等之幸也。
取进止。
知谏院进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君之视臣,犹心膂之于股肱、耳目也,四者相资而成一体,则不劳而功用成矣。
故公卿者,人君之股肱,而台谏为其耳目也。
故古之人君用谏诤之臣,必求方直辨博之士,司其视听而补其阙遗,其心鳃鳃然恐不闻切直之言,以救其失。
故舜戒其臣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又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是也。
古之人臣谏诤其君,苟可以言,虽鈇锧之在前,无所忌讳者,欲以致君之无过,而非所以暴其恶,将以效臣之节,而非取其名,盖居言责之任,其义当尔。
故《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书》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是也。
故君臣之际,同心协德,义成一体。
上之人茍闻一言之善,则雍容听纳,不以为暴已而无所疑;
下之人茍闻一事之失,则周旋切争,不以为干誉而无所惮。
此所谓信而后谏者也。
伏望圣慈少察臣之言,则天下幸甚。
取进止。
乞正台谏官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以谏臣司衮职之阙,格君心之非,台官纠正朝纲,绳百官之失,明其职之各异也。
伏睹近年台官侵谏诤之职,谏臣言风宪之事,此孔子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也。
臣今欲乞谏臣惟司人君言动之过,补时政阙失之事。
若夫百僚之愆缪,台纲之不振,则有御史在焉。
庶几台谏之任,皆得专职,而言责不紊矣。
取进止。
乞赈恤大名等州被水灾之民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
臣访闻黄河近自许家港决溃东流,经历大名、恩、永静、沧、棣、德、博数州军之地,水势㳽漫五百馀里,居民田庐县镇淹没荡尽,自沧而北,灾害尤甚,死者不知其数,而存者已无生业。
伏望圣慈,特降指挥,下本路转运使副及提点刑狱司,分头诣水灾州军,多方存恤被灾之民,放免税租,及振贷粮食,庶不至失所。
仍乞先次计度修复自河以南一带堤岸,防备来年夏秋涨溢,为德、博之患。
取进止。
论冗兵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经世八编》卷六九、《右编》卷三七
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馀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禁兵之数约七十万,一夫钱粮赐予,岁不下五十千,则七十万人有三千五百万缗之费。
厢库之数约五十万,一夫钱粮赐予,岁不下三十千,则五十万人有一千五百万缗之费。
则是厢、禁共费五千万矣,惟馀一千万以备国家百用之费。
今若裁损厢、禁人数五分之一,则可以岁减钱粮之费一千万,以助州县官用度,比之常岁倍增其数,百度经费有二千万,足以赡给有馀矣。
艺祖朝,中外之兵只一十二万。
真宗之时,三十馀万。
章圣之时已号为多,然不过五六十万。
大抵兵贵在强不在多,今若选择精悍之士,而去其懦弱羸老者凡五分之一,则犹有九十六万精兵,不为不足矣。
取进止。
乞止绝权贵非次陈乞恩例劄子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见近日臣寮并故臣寮之家,陈乞内外亲属恩泽,冲改已授差遣人员阙。
朝廷虽有先降指挥,过一月之外不许冲改,然所陈乞恩例,名目稍多,逐时中书枢密院不住于审官三班院流内铨取已使员阙差注,终属未便。
缘逐处待阙之人,守候名次,动经岁月,洎至授下差遣,出京待阙,或已前去赴任,却被冲改,虽在远方,不免依前再赴铨院别候阙次,孤寒久旅之人,宁不嗟怨?
朝廷既有恩例,许令指射优便差遣,已是优恩,岂可更容冲夺已使员阙?
甚无谓也。
兼陈乞恩泽,多是近上臣僚之家,非理侥求,因成体例,攀援引用,寖不可革。
国家爵禄恩赏,所以待贤能之士,今惟以父兄亲属私恩陈乞,使阀阅无功之人,占夺优便差遣,一切出于侥倖,甚非至公之朝慎名重器、区别能否之道也。
臣以为立法更弊,必先自贵者始。
欲乞今后除前两府出镇与沿边安抚帅臣举人,依条施行,及劳绩酬奖堂除人,许指射非次见阙外,其馀乞先自两府以至文武臣僚及分司致仕故臣僚之家,如合陈乞弟侄儿男及异姓骨肉恩泽,并奏荐人差遣等,并令一例于季阙以前一月指挥合入优便之处,依例等待,即不得临时陈乞非次见阙,及冲改已授差遣人员阙。
庶使权贵绝侥求之望,寒士无被夺之患,而稍获均济矣。
取进止。
三司条例乞行均输法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中书劄子、制置三司条例司状奏,乞行均输之法,朝廷遂除司勋郎中向充江淮制置发运使,以领其事,又出内帑之钱数百万贯,使之笼货取息,以助县官之经费。
臣窃以为兴利之道,非当今之所宜行。
陛下圣德文明,超越前古,即位之初,天下皆谓二帝三王之政必行于今日,岂宜先利以示四方?
臣为谏官,姑息而不言,致陛下于有过之地,是不以之道期于陛下,臣实耻之。
自先皇顾命已来,当国家多难之际,天文谪见于上,地道震动于下,水潦民饥之灾遍于中国,此天意有以警动陛下,欲其恐惧修德,而保其全安也。
而陛下首当修明五事,钦慎万几,务一德以享天心,思一言以和天下,曾未及此,乃欲徇有司之议,行桑弘羊榷利之术,臣不知其可也。
汉武帝承文、景恭俭之后,国用富饶,侈心一生,遂有轻事四夷之志。
中道劳费,帑庾空竭,乃以弘羊大司农中丞,置均输平准之法,笼天下之货物,买贱卖贵,以资一时之急,卒敛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是岂仁术哉?
陛下若以国用空虚,调度滋广,不榷利无以继公上之给,臣窃以为不然。
陛下尊为天子,富有方夏,四海九州之赋入,不为不多,第以承平百年,因循奢靡,而制用无节,此今日不足之患也。
近者,朝廷深鉴其失,亲命近臣辟选官属制置三司条例固已救其深弊矣。
但令所司取天下会计之籍,度县官供给之数,百度为之均节,而归之艺极,至于无名之费,不急之务,一切禁之而不得行。
诸路财赋之有无,令有司得以便宜移用,与凡籴买上供之物,皆得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使无害于公私,而止于备用可也。
而后陛下身先恭俭,节用爱人而率之于上,小大之臣畏法遵绳而守之于下,如此则浮费自省,而财物不可胜用矣。
又何必收轻重敛散归之公上,与民争锥刀之利,而失王政之体乎?
孟子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夫道,亦在择之而已矣。
所有贷钱贾贩之事,如以臣言为可采,特赐寝而不行,则天下幸甚。
取进止(《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又见《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六。)
「即位」前原有「作其」二字,据库本删。
王安石劄子1070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以天下之道常存乎公议,公议废,斯道或几乎熄矣。
夫人皆有是非可否之心,盖出于理义之性,虽圣人无以异也。
方其是非可否之时,茍其心不至乎有所好恶,则其言未始不公,虽匹夫匹妇之愚,犹有可取,而况士君子者乎。
彼君民者,凡施一政,立一事,方且自谓吾思虑之甚精,议论之甚熟,闻其言而莫之省也,且以为流俗之论,亦不思之甚矣。
故天下之公议,起于好恶未发之前,而失于是非相胜之后。
君人者,不可不察乎此也。
己以为是而天下以为非,己以为非而天下以为是焉,未可也,必待天下之人皆以为非,然后舍焉,是众人舍之也。
故其取于人也,无贵贱戚疏贤愚,惟恐其谋之者不多,论之者不博。
道之所存,议之所从也。
古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厉王暴虐,使人监谤,召公用是谏之而不听,遂至流亡之患。
宣王既立,用周、召以为辅相,修文、武、之遗风,而雅道复行。
故其政善者,诗人美之,若《云汉》、《崧高》之类是也。
其不善者,诗人亦或箴焉,《庭燎》是也。
或规焉,《沔水》是也。
或诲焉,《鹤鸣》是也。
或刺焉,《祈父》、《白驹》之类是也。
故天下诸侯复宗周而王室中兴焉。
夫言之于人君,其取舍兴亡如此之明效也。
伏自陛下享国以来,咨嗟求治,惟恐一言之不获,一事之未闻,亲降诏书,询求阙政,每遇便殿,延访群臣之言,至于日昃,仍命百寮转对,得以封事上闻,求之前王,未有陛下兼收广听如此之勤也。
然而兴事改作,惟圣其难。
王安石者,道德之臣,经艺明诚,足以开导人主,不当责以有司财利之事。
近置条例一司,失于过听。
事不由于宰府,谋不及于士民,耆艾不与闻,台谏不得议,所建议者,惟门生属吏而已。
天下虽有是非之论,一切不听,事行之日,中外莫不悱然非之,谓不可行。
此由责任太专,而不取人言之过也。
《易》之《蛊》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终则有始,天行也者」。
言有事而待能之时,人君欲创制申令,必先慎虑于始,又当图成其终,犹天道之行四时以成变化,奈何独以一二臣之臆见而议天下之法哉?
陛下虽欲从之,其如天下何?
昔者子产人有游乡校以论执政者。
然明请毁乡校,子产止之,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孔子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韩愈为之颂曰:「诚率是道,相天下君。
旁通交畅,施及无垠」。
盖惜其不遇也,又曰:「四海所以不治,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盖伤今不复有斯人也。
伏望陛下复雅道以行宣王之政,责近臣以子产之用心,无任一人之私言,无废天下之公论,举一事必稽于众,施一政必顺于民,罢去诛求之法以安人心,牵复放斥之臣以开言路,使百工群吏咸得以职事持议箴补王阙,则可以无偏系过举之患矣。
《易》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言所同者远,无所系吝,则道光亨,可济大事矣。
伏惟陛下留神听纳,则天下之福也。
取进止。
议学校贡举劄子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先降诏书,令两制已下至台阁臣僚建议学校贡举之制,得以上闻者。
兹见陛下讲求至治,思得求贤养士之要,以兴起王业也。
臣近以谏官兼领国子监事,每至太学,视其斋舍颓敝,生徒佻达,官吏苟简,殊无法度。
窃谓太学者,天子教化之宫,自古圣帝贤王,莫之敢废。
晋汉而下,虽无先王之法,然犹置师弟子多至千数。
唐贞观中,规制益广,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博士生员与藩夷子弟游于学者,仅至八千馀员。
岂国朝儒学之盛跨越汉唐,而弦诵之地寂寥至此?
臣实耻之。
艺祖创制,未遑斯事,当时谋议之臣,识虑不远,因循百年,未有太学
今生员所居,乃是司业厅事,与朝集数位而已。
天下徯望,必行于陛下之手。
事得其本,为之甚易。
但陛下先求贤哲之士,使居师长之位,百度兴葺,乃其末事,可以不劳而成矣。
伏见前授试大理评事、充忠武军节度推官、知许州长社县常秩,性行纯明,专于古学,甘贫守道,不茍仕进,语默出处,非义不由。
道德未加而人信之,此可谓以身治人者也。
前授安州司户参军、充国子监直讲陈烈,忠孝仁勇,根于诚性,行与道合,心与俗违,博通群经,而尤明于礼学,思一物不获其所,则其心忧焉。
仁宗朝尝以学官召之,数命不起,此可谓能自任以天下之重者也。
二子之道则同,而其用或异,皆所谓学孔子者也。
方今丘园有道之士,求,未见其比。
陛下方大有为之时,舍如是人,而使穷居家食,恐非虞舜之举十六相、文王待二老之意也。
如陛下未即置诸左右,姑以礼命召至太学,使居博士之职,以经授弟子,帅公室公卿之子弟与国之俊选,咸得执经肄业,而以师礼处之,庶乎其可致也。
有乡贡进士管师常者,履行正固,经术专精,东南士人,多所从学,更练民事,而适于时用。
尝为太学正,众论推服。
贡进士程颐者,有高坚之行,怀经济之学,廷试不第,无复进取,守道用晦,名闻公卿。
近闻诸路搜访遗逸以应赦书,师常,咸与荐达,亦望圣恩并除国子监助教之名,庶几太学生员有所规法。
《语》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正谓此也。
所有近诏诸臣议学之制,论者固多,伏望陛下选择近臣,颁付详定,取其合于王制者,立为一代之法,固不为浅者之论而遂沮止,则天下幸甚。
取进止。
论差除敕不由封駮司劄子1075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以封駮一司,乃朝廷慎出命令之关防也。
故凡宣敕之出,莫不由于门下者,盖虑政令有所未便,刑赏有所未中,差除有所未当,则有司得以看详而举駮是非,亦补朝政之一也。
近者,翰林学士知通银台司、兼门下封駮事范镇奏,为差提举广惠仓官员敕不下封駮司事中书检会,为系举官,更不下封駮司。
以臣观之,夫举官任人,国之大典,万一有不当,义当駮奏,岂可与閒漫文字一例直降,不由所司?
上废朝纲,下失官守,此近年已失之事,岂可按以为法哉?
臣欲乞今后中书枢密院,除閒漫机密事依例直发外,自馀事关朝政有所可否者,其宣敕并令降付门下封駮施行,庶不失祖宗之成宪也。
取进止。
论诸科之弊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一、《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五之一六(第五册第四五○三页)
诸科之弊,在于传义难禁,而考试官止较其文,莫能检查。
及到省,所对十否,而考试官多坐罪勒停。
原情定罪,宜在末减。
详定礼文(一)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详定郊庙礼文臣陈某等言;
有事于南郊,荐飨景灵宫,朝飨太庙,大率皆踵唐礼。
至于坛壝神位、大驾舆辇、仗卫仪物,亦兼用历代之制。
若概以先王之礼,固已不同,必兼用历代之制,则其间情文讹舛甚众,盖有规摹茍略而因循已久、重于更制者,事出一时之仪,谨先奏陈,恭候训敕。
详定礼文一 其一 涤宫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者帝牛必在涤宫三月,所以致其严洁,通诚于神明也。
今既无涤宫系养之法,每于祭前三月市于民,而有司涤养不严,一切茍简。
欲下将作,度修涤宫,其系养之法,饬所属官司省视,委太常寺主簿一员关察。
其二 五齐三酒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古之祭祀,必具五齐、三酒。
今樽罍一以法酒实之,是名物徒存而亡其实也。
谨按,郑氏释五齐三酒,各有名色。
寻呼酒工,谕以大略。
人称可以约古酝造,乞送所属施行。
其三 八庙异宫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周制,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祖祢异庙,所以致恭而不渎也。
《祭法》曰:「适士二庙」。
《春秋》书「威宫」、「僖宫」。
《聘礼》有之:「某君受币于某宫」。
曾子问》曰:「主出庙入庙必跸」。
是人君达于命士,莫不然也。
惟诸侯之下士,则父子同宫而居,祖祢共庙而祭。
后汉光武俭不中礼,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异室同堂,屈万乘之尊,而俯同周之下士
历代因循不革。
臣等以《仪礼》求其迹,以《尔雅》辨其名,以《考工记》约其广深,谨图上八庙异宫,以始祖居中,分昭穆为左右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