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吴子嗣 其三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往岁蒙致书,见问以丧礼。
如生年少,能不徇流俗,求古制,又其文用字造语,皆慕奇异,不肯碌碌,以为穷乡下邑乃有后生能如此,亦不易得。
故生之书辞不合律度者虽多,皆不暇责,独答所以问之要务,诱掖之,庶几其进。
既而闻生诡异其服,为巫觋事,深用骇怛!
亦颇悔初不知生,而遽相对答,有失言之罪。
兹奉书,乃有悔过自讼之辞。
人谁无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今生诚能幡然自新,何幸如之?
虽然,生家相距百里而近,乃有不亟于求见长者,而徒数以书来,则改过之言,亦未敢深信。
然吾今犹云云若此者,望于生厚矣,生其谨思之。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文字之及,条理粲然,弗畔于道,尤以为庆。
第当勉致其实,毋倚于文辞。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有德者必有言,诚有其实,必有其文。
实者本也,文者末也。
今人之习,所重在末,岂惟丧本,终将并其末而失之矣。
教授旧亦曾略相从,惟其无本,故其学日谬。
书末所纠三条属意精切,但前所取数语亦皆非是。
学无端绪,虽依放圣贤而为言,要其旨归,实已悖戾,庞杂肤浅,何足为据?
若所谓「致其誉闻,不泯泯碌碌」者,尤不可不辩。
人有实德,则知疾没世而名不称者,非疾无名,疾无德也;
「令闻广誉施于身」者,实德之发,固如是也;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者,欲其德之常久而不已也。
彼未尝深致自克之功,私意自为主宰,方懵于知德,则斯言殆适以附益其好名求胜之习耳。
此尤不可不辩。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前书「致其闻誉」之说,乃后世学者大病。
不能深知此病,力改敝习,则古人实学未易言也。
吾友更当深于此处观省,使举动云为判然与曩者异辙,则吾道有望矣。
复前书时,亦欲相勉,未须与陈教授往复,后偶忘之,至今不满。
近归自象山,诸事冗扰,文字亦不曾将归。
旦晚亦须便登山,傥能一来,诸当面尽。
其六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
录示仙郡首篇策问大旨,窃所未喻。
新君即位,曾未期月,而遽曰「责成无效」,何课效之速如此哉?
以夫子之圣,不过曰三年有成;
唐、虞之朝,虽三载考绩,必三考而后黜陟幽明,羽山之殛,盖在九载之后。
伯禹司空,犹八年于外;
兖州之赋,作十有三载乃同。
古今难易,纵有不同,亦安有于半年之间而遽责其成效之理哉?
又古所谓责成者,谓人君委任之道,当专一不疑贰,而后其臣得以展布四体以任君之事,悉其心力,尽其才智,而无不以之怨。
人主高拱于上,不参以己意,不间以小人,不维制之以区区之绳约,使其臣无掣肘之患,然后可以责其成功。
故既已任之,则不苛察其所为,但责其成耳。
此古人用「责成」二字之本旨也。
今泛课功效,而用此二字,则用字亦未惬当。
且古所谓赏罚者,亦非为欲人趋事赴功而设也。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其赏罚皆天理,所以纳斯民于大中,跻斯世于大和者也。
此与后世功利之习燕越异乡矣。
何时登山,当究其说。
明日欲登云台,瞰鬼谷,究南山之所自来,却扁舟浮梅潭沿醹口以归,度旬日而后可反山房也。
其七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乾隆《贵溪县志》卷三一
承已登山结茅,深用嘉叹。
近得周元忠书,谓干伯、伯珍诸人,有意遣舆夫相迎,且问期日,吾答以霁日丽景,晴云绚文,即吾就道时也。
是日正春分,明日即大开彻,舆夫至今未来,岂其俟后土之乾,又窘阴雨故耶?
昨日光风,颇还旧观,乃今祁云漫天,寒飙先雨,又复凄然似秋矣。
遐想云台领袖诸峰,储英育秀,以相料理,老子于此兴复不浅。
行止久速,在天与人而已。
若此雨未止,能冒之一来,尤见嗜学。
其八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
诚知此理,当无彼己之私。
善之在人,犹在己也。
故「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此人之情也,理之所当然也,亦何嫌何疑?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顾恐未能成己耳。
若「私淑」二字,则出于《孟子》,当深明其旨,不当轻用于此。
此用字之疵,不足以达理,而能为理之累。
《五代史》政须点对,来本极佳。
草庐在二池之间,欲名以濯缨,须来此,当为书之。
傅季鲁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二十四日发敝庐,晚宿资国
二十五日观半山瀑,由新蹊抵方丈,已亭午。
山木益稠,蝉声益清,白云高屯,叠嶂毕露,疏雨递洒,清风漻然,不知其为夏也。
何时来此共之。
适欲国纪点对一事,或未能来,可先遣至。
与陈宰书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之盗,仰见严明,不容逭戮。
比至山间,具伏其罪,祈免穷究。
论其初心,乖戾殊甚,至以雀角之词,烦溷官府,牵率县僚,喧动邻里,重费贤大夫之神明,此岂可贷?
然斯人素狃恶习,久为乡里之害,今兹适逢令尹之贤,乃肯悔过效顺,幡然改图,亦有可喜。
来此自诉其悔艾迁改之意甚力,傥其自此回心易虑,以归于善,谅于岂弟之怀,亦必喜之。
前日亦以周处之事,反复勉之矣。
斯人有公状首伏,未敢自前,并用封纳。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无似之踪,屏处是适,诸公过听,录其姓名,遽叨乘障之命,进退惟谷。
荆门重湖之北,有道院之号,事力优衍,异时造物所以处贵游者,尤非枯槁之所宜得。
蒙泉之与飞雪,金莲之与玉芝,未知孰愈?
同志之士,方此盍簪䌷绎简编,商略终古,粗有可乐。
虽品质不齐,昏明异趣,未能纯一,而开发之验,变化之證,亦不可谓无其涯也。
傥得久于是山,以既厥事,是所愿幸。
弥缝其阙而终惠抚之,则惟贤大夫是望。
与李宰书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教以学记所施,足认不鄙。
然此文之作,岂为陈君设,比之墓铭,不有间乎?
贵溪安仁金溪三邑最为比邻,十馀年间不闻有贤令尹
吏胥猖獗,奸民以嚚讼射利者,与吏相表里,公为交斗,肆行无忌,柔良不得安迹。
陈宰所为固多未满人意,至其使此辈缩首屏迹,柔良阴受其惠,则亦其所长也。
三邑十馀年间诚未见有此。
视前政则优,视比县则优,似未为过许。
尝蒙渠见访,一闻大义,诚有愧恧自失之实。
使此心不泯灭,复遇箴药,亦安知其不能幡然也?
在门下尤宜略于录其罪,而详于求其长。
恃高明与契爱之厚,不敢有隐,谅不督过也。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来教谓「容心立异,不若平心任理」,其说固美矣。
然「容心」二字不经见,独《列子》有「吾何容心哉」之言。
「平心」二字亦不经见,其原出于《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其说虽托之孔子,实非夫子之言也。
彼固自谓寓言十九,其书道夫子言行者,往往以致其靳侮之意;
不然,则借尊其师;
不然,则因以达其说。
皆非事实,后人据之者陋矣。
韩昌黎李翊论文书,有曰:「平心而察之」。
自韩文盛行后,学士大夫言语文章间,用「平心」字寖多。
究极其理,二说皆非至言。
「吾何容心」之说,即无心之说也,故「无心」二字亦不经见。
人非木石,安得无心?
心于五官最尊大。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又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又曰:「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又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又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四端者,即此心也;
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有所蒙蔽,有所移夺,有所陷溺,则此心为之不灵,此理为之不明,是谓不得其正,其见乃邪见,其说乃邪说。
一溺于此,不由讲学,无自而复。
故心当论邪正,不可无也。
以为吾无心,此即邪说矣。
若愚不肖之不及,固未得其正,贤者智者之过失,亦未得其正。
溺于声色货利,狃于谲诈奸宄,牿于末节细行,流于高论浮说,其智愚贤不肖,固有间矣。
若是心之未得其正,蔽于其私,而使此道之不明不行,则其为病一也。
周道之衰,文貌日胜,良心正理,日就芜没,其为吾道害者,岂特声色货利而已哉?
杨、墨皆当世之英,人所称贤,孟子之所排斥拒绝者,其为力劳于斥仪、衍辈多矣。
所自许以承三圣者,盖在杨、墨而不在衍、仪也。
故正理在人心,乃所谓固有。
易而易知,简而易从,初非甚高难行之事。
然自失正者言之,必由正学以克其私,而后可言也。
此心未正,此理未明,而曰平心,不知所平者何心也。
大学》言:「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果已格,则知自至,所知既至,则意自诚,意诚则心自正,必然之势,非强致也。
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当是时,天下之言者,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出后,天下方指杨、墨为异端。
孟子既没,其道不传。
天下之尊信者,抑尊信其名耳,不知其实也。
指杨、墨为异端者,亦指其名耳,不知其实也。
往往口辟杨、墨,而身为其道者众矣。
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
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为科举之文耳。
谁实为真知其道者
口诵之言,身蹈杨、墨之行者,盖其高者也。
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尚何言哉?
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
诸人交口称道门下之贤,不觉吐露至此。
病方起,不暇隐括其辞,亦惟通人有以亮之。
傥有未相孚信处,当迟后便。
赵景昭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新除,极为赞喜!
邦之司直,非兄其谁归。
刑官古人所重,皋陶陈谟论道之任,而舜命作士
司直之名犹在大理,又适为贤者进用之阶,殊令人增慕古之怀。
今日法制,有未容人遽实其名耳。
然珠藏渊媚,兄其必有以处之矣。
王顺伯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某祠秩之满,初欲复丐之。
适一二士友邮致诸公之意,来促此文,谓欲因是图所以相处。
自度屏弃之人,岂宜上累当涂,遂绝此念,且甘贫馁以逃罪戾。
不谓竟蒙荆门之除,官闲境胜,事力自赡,无匮乏之忧;
又假以迟次,使得既泉石之事,究问学之乐,为幸多矣。
非出推毂之素,馀论之助,何以逮兹?
敢不知自?
教以「罢屯田、收羡铸」之详,可谓恩威并立,调度有方,健羡!
健羡!
然在尊兄分上,直馀事耳。
旦暮赐环,入仪禁掖,雍容密勿,以究忠嘉,使至理昭明,阴氛澄廓,群疑消释,众善敷荣,在位在职,莫不协力同心,以终大义,此岂非长者之任,而君子之所欲乎?
来教谓:「若要稍展所学,为国为民,日见难如一日」。
此固已然之成势,然所以致此者,亦人为之耳。
能救此者,将不在人乎?
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
吾人平日所以自励与朋友所以相勉者,素由斯道,而后能责难于君。
大禹所谓「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夫子所谓「为君难,为臣不易」者,皆欲思其艰以图其易耳,非惧其难而不为与知其难而谓其必不可为也。
天下固有不可为之时矣,而君子之心,君子之论,则未尝必之以不可为。
春秋、战国,何如时也,而夫子则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又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则曰:「以齐王,犹反手也」。
又曰:「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曰:「王犹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曰:「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人之遇不遇,道之行不行,固有天命,而难易之论,非所以施于此也。
曩者尸位之人,固为朝廷之大祟,群小之根柢,而往年天去之,今年天杀之,则天之所以爱吾君而相斯人者,为力宏矣。
有官君子,岂可不永肩一心,相与励翼以助佐吾君,仰承天意乎?
人之才智各有分限,当官守职,惟力是视。
商之三仁,亦人自献于先王,不容一概。
至于此心此德,则不容有不同耳。
沮、溺、接舆,岂是庸人凡士?
然所以异乎圣人者,未免自私耳。
来教谓:「既非以此要官职,只是利国利民处随力为之,不敢必朝廷之从与事功之成」。
此真长者之本心也。
诚能廓而充之,推而广之,则高明广大,谁得而御?
由前之说,将自昭白,有不待区区之言者矣。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使节在淮间时,尝复书荐区区,几有万一之助。
包敏道自浙归,乃知其时方得启观,蒙复书谓为至论。
今三复来贶,与所传闻议论,乃知实未蒙省察。
畴昔相与,非徒亲戚,理有未安,义不容默。
尊兄清修寡欲,与物不竞,与人处似不能言者,人莫不爱之,独有志之士往往有不快于尊兄。
向来永嘉诸人,甚敬尊兄政绩,而又议其严酷,无儒者气象。
此固是谬论,某尝深排之矣,是不足道。
又其间却有疑尊兄所为不免流俗,或谓是乡原之类。
尊兄以抗志古人为非,有何以是嘐嘐之意,此一论则近是。
向来伯兄因与尊兄论及监司之职,见尊兄说「不应求事,但当因其至前而处之」,退甚不说,以为如此作监司,民亦何赖?
某亦尝稍辩之,然众咸谓未免俗。
元晦又谓尊兄坏人已成之功,以奉执政,此乃复书未及与辩。
以某观之,尊兄天资极有过人处,而大志不立,未免同乎污世,合乎流俗,独其质刚而内明,故有从善服义之长。
向来家庭议论,与尊兄初至西百官宅时,穷冬踰月之集,火炉中剧谈,皆始疑而终释,始辩而终息,始之所甚不可而终乃有切当之称。
此必有以当尊兄之心,而以为切事合理,故疑释辩息而称之。
尊兄必非苟从而见谀者。
自为奏邸,居虽相迩,而尊兄之情已寖异于前日。
盖相聚剧谈时少,切磋往复研覈之工不继,尊兄之心,复归于亳矣。
况今相疏如是之久,固宜不相亮之甚。
日与游处议论者,岂能启尊兄之意?
其庸陋无知,牵引尊兄相与沦胥,则有之矣。
如谓「辍育英才之真乐,亲朱墨之尘冗,想非所好」。
此是话作两截,好与不好,此在某之心,不可诬也。
尊兄政如老氏所讥夫子所谓:「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又引陈君举之在福唐晦翁之在浙东以相警。
至谓:「亲家尤更诚实,不以小人待人」。
尊兄昧于知人,一至于此哉?
某平日诚不以小人待人,但非如尊兄所谓。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本心无有不善,吾未尝不以其本心望之,乃孟子「人皆可以为」,「齐王可以保民」之义,即非以为其人所为已往者皆君子也。
至其见人之肺肝,能曲尽其情,则自谓有一日之长。
向来火炉中与尊兄论人物,所以得切当之称者皆以此。
别后三生作国王来总忘之也。
冯传之至今未相符合,然所以相敬服者,多在论人物处。
盖其人与传之甚稔,而与某甚生,或不相识,而但见其言论事节,便能知其心曲,传之以此相敬。
福建一士人在此,因言其乡人事行,某屡折之,其人始力辩之,而终屈服。
今其人于吾道虽未甚有得,而决其相从之意者,实在此也。
此人亦晦翁处学者。
某平时所望于尊兄者甚厚,若以此相捍格,则是无复可言矣。
义不应只如此,姑以此为请教之端。
未即合并,更惟节抑,以遂扬名之孝。
尤延之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违远三席,出入五年,其为倾依,何可云喻?
退然耆儒,久滞朝著,当人之难,晋掌奉常,处事之变,独裁大典,缅怀畴昔,祗增慨叹。
越自寿皇种椿重华,圣上揽图丹极,而西掖北门,高文大册,允属椽笔。
山林之人,矫首盛事,欲赞一辞,何可得哉?
讲读论思,固已甚晚,有识之士,咸谓未足以究盛蕴,日迟柄用,拔茅连茹,使野无遗贤,为吾君立太平之基。
而琐琐者自以薰莸之不同,辄肆媒蘖,使人重为骇叹。
兹焉偃藩近甸,公道其复信乎?
某曩者之归,得山房于龙虎山之上游,泉石之胜,云山之奇,平生所鲜见。
其略亦屡见于朋旧书中,尚欲稍记其详,亦以探讨未遍,犹未及也。
荆门之除,良出望表,岂推毂之赐有以致之耶?
幸尚迟次,犹可毕草堂之役耳。
第私门祸故重仍,五年之间,尊幼之丧,多于年数。
妻家亦复多事,妻母甫及大祥,昨日又闻妻弟之讣,乃乡年至都下相见乞铭者。
茧然之躯,殆无以堪!
长侄焕之径往求见,将过浙东迎先兄教授、家嫂与侄女归,成正字婚礼,诸事当能面禀。
丰宅之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比年山居,颇有泉石之趣,朋来之乐,每恨不得与吾宅之共此。
承需鄙文,乏笔吏,不能多录,谩往数篇,亦足以知山野况味。
游仙岩题壁之末二侄,其一名槱之者,乃梭山兄之子,赋质纯雅,少赞家政,事上使下,真无间言。
又博通经史,射御笔札,皆绝出等夷。
琴尤高,平时业此者,皆在下风。
今年二十有六,春末无疾,一夕谈笑间,奄然长逝,极为痛心。
亦恐欲知。
使人到山间,又值持之疾作,老夫亦苦头痛。
登山未久,友朋踵至,应酬殊役役,作复莫究所怀。
赵然道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九、《象山集》卷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七
惊蛰前乘晴登山,寻复积雨,二十四日少霁,始得一访风练飞雪之状。
方念不得与贤昆仲共之,是晚来书适至,喜可知也。
去非从善,勇决如此,沛然之壮,在胸中矣,又何以观瀑为哉?
狂圣之相去远矣,而罔念、克念之端,顷刻而分,人心之危,岂不甚可畏哉?
有虞之朝,克艰之说,从逆之戒,伯禹进之;
警戒无虞之说,逸乐怠荒之戒,伯益又进之。
明明穆穆,聚精会神,其切磋琢磨之功如此。
若已汩于利欲,蔽于异端,逞志遂非,往而不反,虽复鸡鸣而起,夜分乃寐,其为害益深,而去道愈远矣,奚足以言此哉?
然道方耻利欲之习,知异端之非,愿致扩充之功,则吾道幸甚。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九、《象山集》卷一二
兹阅来书,知此志不替有加。
夫道一而已,相去千里,相后千岁者,犹若合符节,况其近者乎?
然古人所以汲汲于师友,博学、审问、慎思明辩之者,深惧此道不明耳。
于其大端大旨,知其邪正是非,形有相近而实有相远,则知精微之处亦犹是也。
夫子十五而志学,则既得其端绪矣,然必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后曰知天命
及其老也,犹曰我学不厌。
今学者诚知端绪,则亹亹翼翼,自致日新之效者,其能自已乎?
秋凉过我,当究是言。
时事第可永叹,良难言也!
王参恐未至如传者之言,回书不见情实,此其常态。
其所以不如古人者,盖在于此。
然道之言可谓切中其病矣。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九、《象山集》卷一二
昔循中不无尊师重道之诚,而家庭牵制,不克自遂。
其质固自通爽,而殊乏刚强,深惧其汩没于世习而不能以自立,故前书稍振翼之耳。
富贵利达之不足慕,此非难知者。
仙佛之徒,拘曲之士,亦往往优于断弃,而弗顾视之。
彼既自有所溺,一切断弃,亦有何难?
但一切断弃,则非道矣。
知道之士自不溺于此耳,初未尝断弃之也,故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所谓自得者,得其道也。
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然则以其道而得焉,君子处之矣,曷尝断弃之哉?
孟子之答彭更,亦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君子亦惟其道而已矣。
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虚言也。
学者所造纵未及此,苟志于道,便当与俗趣燕、越矣。
志乡一立,即无二事。
此首重则彼尾轻,其势然也。
作意立说以排遣外物者,吾知其非真志于道义者矣。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死生大矣,而不足以易此,况富贵乎?
富贵之足慕不足慕,岂足多较于学者之前哉?
前与循中书所以云云者,惧其弱植孤立于横流之中,而此志不能以自拔耳。
虽然,姬周之衰,此道不行,孟子之没,此道不明。
千有五百馀年之间,格言至训熟烂于浮文外饰,功利之习汎滥于天下。
气质之美,天常之厚者,固知病其末流矣,而莫知病其源。
立言制行之间,抱薪救火,扬汤止沸者多矣。
当今之世,谁实为有志之士也?
求真实学者于斯世,亦诚难哉!
非道之难知也,非人之难得也,其势则然也。
有志之士,其肯自恕于此,而弗求其志哉!
今粗有其志,而实不能以自拔,则所谓讲学者,遂为空言以滋伪习,岂唯无益,其害又大矣。
若其善利之间,尝知抉择,大端已明,大志已立,而日用践履,未能常于清明刚健,一有缓懈,旧习乘之,捷于影响。
应答之际,念虑之间,阴流密陷,不自省觉,益积益深。
或遇箴药,胜心持之,反加文饰,因不能以自还者有矣,甚可畏也。
况其大端未尝实明,大志未尝实立,有外强中乾之證,而无心广体胖之乐者,可不深致其思,以省其过、求其实乎?
略此不察,而苟为大言以盖谬习,偷以自便,嚚以自胜,岂惟不足以欺人,平居静虑亦宁能以自欺乎?
至是而又自欺其心,则所谓下愚不移者矣。
诚能于此深切著明,则自成自道自求多福者,权在我矣。
前言往训,真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引翼勉励,惟日不足,何暇与章句儒譊譊,玩愒岁月于无用之空言哉?
别纸所问,多是古人悯怜后学,详为注释以晓告之,可谓昭若日星,焕然无少蒙蔽。
但当从容䌷绎,以滋其涵养鞭策之实,岂宜复为蛇画足,重为赘疣乎?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九、《象山集》卷一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八
吾心苟无所陷溺,无所蒙蔽,则舒惨之变,当如四序之推迁,自适其宜。
《记》之所谓「亡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盖近之矣。
夫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诚能无毫发己私之累,则自复于礼矣。
礼者,理也,此理岂不在我?
使此志不替,则日明日著,如川日增,如木日茂矣。
必求外铄,则是自湮其源,自伐其根也。
侍旁千万致意,适旅应酬之冗,不及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