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与胡无相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惠书忧悯俗学,伤悼邪见,深中时病。
惟是推许过盛,非所敢承。
刘定夫得数日之欸。
张诚子迫试期不及一见,但得讯云回日见过。
定夫亦约早晚登山。
山间朋友近多读《尚书》。
上古道义素明,有倡斯和,无感不通,只是家常茶饭。
今人既惑于利禄,又蔽于邪说,见说此理,翻成特地,岂不可怜哉?
与朱益叔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区区之学,不能自已,朋侪相课,亦谓月异而岁不同。
每观往年之文,其大端大旨则久有定论,至今不易。
若其支叶条目,疏漏舛错,往往有之,必加删削,乃可传也。
向在朋友间,时见所传鄙文,亦有全伪者,此尤不可不知也。
开岁合并,当究其说。
学绝道丧,私说诐论,充塞弥满,朋友讲贯,未能符合,其势然也。
然至当归一,精义无二,「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孟子之至言。
但咏歌《伐木》之篇,缉熙其事,终必有无间然者矣。
路彦彬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得函教,又辱以盛制,文盛意勤,顾何以当?
虽然,似有未相晓者,义不敢不宣达于左右。
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
平日拳拳于左右者,岂徒以亲戚之故哉?
古人缨绝肘见,不以为病,累日不火食,歌声若出金石
或者未能深信,与信之而未济,登滋则兹,当挟辕推毂以相从于康庄也。
若金钱谷粟之惠遗,非某之任也。
聚族之众,终岁之计,未免于饥。
岁日索公堂米,无毫发补助,亦以事有大于此者,未敢任此责也。
得时行道,固吾人分内事,然与世俗羡慕富贵者,天渊不足谕也。
来诗似未免俗意,尤非所望。
非高明亦不敢直言如此。
涂任伯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来喻勤勤,大概谓来学者未必可语,而有耗气劳体之患,此诚足下爱我之心也。
虽然,足下顾未知自爱,安能爱我哉?
比数得与足下接语,此邦之士惑焉者甚众,进而效说者亦不少矣,大抵皆是何足与言仁义之意。
然稠人广坐,其意盖不皆如是也。
其意如是者,必其不知自爱者也。
其意不如是者,必其知自爱者也。
今足下之言,乃与其不知自爱者若合符节,此吾所以甚为足下不取也。
《素问》之书,乃秦、汉以后医家之书,托之黄帝岐伯耳。
上古道纯德备,功利之说不兴,医卜之说亦不如是。
比见足下好诵其言,特素未讲学不知其非耳。
某气禀素弱,年十四五,手足未尝温煖。
后以稍知所向,体力亦随壮也。
今年过半百,虽少加衰于壮时,然以足下之盛年,恐未能相逮也。
何时合并,以究斯义。
董元锡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元锡旧常有向学之意,而中自画,每切念之,无由奉达。
今因此辄致区区,幸少垂听。
往训中言小人者甚多,不可一概观。
小人字虽同,而其所指乃有相去天渊者。
《论语》所谓:「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又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又如尹士既闻孟子之言,则曰:「士诚小人也」。
此等则是学不至道,而囿于私见,不能终从其大体,故谓之小人。
《易》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此则气质乖戾,奸憸凶恶之小人也。
治世盛时,若不格面从化,则刑戮之所不贷。
此两者,善恶雅俗污洁之辨如云泥矣。
元锡平时喜事好修,何至为由后之小人哉?
若由前之小人,则恐非元锡之所能及。
今流俗不学之人,而其质不至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又不得陶冶于先圣王之教,方凭其私意自以为善,此则是俗人,不得谓之士,不得谓之儒,此辈必不能如尹士自知之明也。
然俗人中,气质又有厚薄、轻重、大小。
平时所惜于元锡者,为其气质偶不得其厚重者,故不能自拔于市井之习,又辄凭之以妄议人之长短,所见日陋。
如来书所谓雠,即陋见也。
知己之说亦陋。
然吾能化陋以为广大,请借元锡知己之说而言之。
元锡诚欲求知己,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
但恐元锡怕逢知己耳。
元锡诚能不安其旧,惟新是图,则本心可以立复,旧习可以立熄,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谁得而御之?
倪济甫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闻不就程试,决计登山,甚为之喜。
寿翁寄示中秋分韵,尤用嘉叹!
天宇澄澈,月华晶莹,频年未有如此夕者。
老子于此兴复不浅。
是夕月午,启门相半,东望兹山,亦念不负此月者,在诸贤尔。
自昭明德,何必是夕。
造次颠沛,莫不当然。
涵泳存养,计当日新。
山翁在此,济甫之来,不当迟迟也。
黄彦文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宠示盛制,词典句老,动有稽据,非近时后生所及,深用降叹。
下问求益之意,如川方至,此尤不可及。
然有如耆德所进,当在文字之表,则所谓真诀在其中矣。
恨行役匆匆,未得从容以究其说,尚冀快诵屈子「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之句,以厉益壮之志,当刮目以俟。
与刘志甫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赵仲声还,得书,读之涣然,深用慰怿。
顺伯与足下相继入册府,亦前时所无,求外想亦未容遽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交游间气质不至捍格者,当日有丽泽之益,此其为进德之验甚著。
冯传之气禀恢然,当今难得,所当共爱惜之。
向来相聚,失于懒散,不曾与之启其大端。
去岁尝有一书勉之,近得其书,殊觉其邈然不相入,深为惋惜。
志甫尚能致力于此乎?
今录向来书稿去,若致力切磋,庶有其端也。
近与春伯一书,痛箴其陋习膏肓,能索观之为佳。
道之行不行,固天也、命也,至于讲明,则不可谓命也。
知言者,亦何必俟其效之著而知其所到哉?
此心本灵,此理本明,至其气禀所蒙,习尚所梏,俗论邪说所蔽,则非加剖剥磨切,则灵且明者曾无验矣。
与邵叔谊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教以向来为学本末,又加详于前日所闻,甚幸。
但叙述愚言处则尽失其实,「便须认为己物」一句尤害义理,诚如此,可谓罪人处矣。
前来所说犹是窃盗,此举遂为强盗。
为强盗而不让,岂可容于世哉?
初一再见时,颇觉左右好随,即为数语述所闻,每乖其实。
既得旬日浃洽之欸,意必已悟前非,不谓又作此等语,乃复甚于初时,此即病證之大者。
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岂更可言为学哉?
此心苟得其正,听言发言皆得其正。
听人之言而不得其正,乃其心之不正也。
一人言之,众人听之,使众人各述其所听,则必不齐。
非言者之异也,听者之异也。
来书之至,此间友朋观之,皆骇而问曰:「何为有此言」?
因答之曰:「是非吾言也,邵机宜之言也」。
某屡言「先立乎其大者」,又尝申之曰:「诚能立乎其大者,必不相随而为此言矣」。
屡言「仁以为己任」,又尝申之曰:「诚仁以为己任,必不相随而为此言矣」。
盖后世学者之病,多好事无益之言,假令记忆言辞尽无差爽,犹无益而有害,况大乖其旨,尽失其实邪?
向来造见,对语移时,初间颇觉左右之心不能无馁。
既而发明此理,稍相切磋,殊觉小快。
及再相见,接语之间,已觉非复前日矣。
是后相从虽累日,众中泛语,终不得独相叩问。
兹得来示,方知窒塞如初。
此乃向来不得真实师友讲贯传授,类皆虚见空言,徒增缪妄。
今能尽弃前非,务明正理,则此心之灵,此理之明,谁得而蔽之?
某前书所以相勉者,可谓至矣,幸复熟而究切之也。
元晦书,其蔽殊未解,然其辞气窘束,或恐可疗也。
某复书又加明畅,并录往,幸精观之。
江德功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蒙示晦翁书,敬领,回书径自此遣往矣。
副本录在邵叔谊处,可索观之。
白白长长之言,是古人辩论处,非用工处。
言论不合于理,乃理未明耳,非诚意之罪也。
曾宅之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十日朋旧书问至多,向所惠书卒难寻检,其时复书亦无草稿,今皆不能记忆。
来书谓某尝有文义溺志之戒。
某平时与朋旧讲贯,不敢泛为之说,大抵有所据而后言。
若诚有是,是必据来书而言之耳。
亦略记得曾有一卷,粘纸数幅,写前辈议论十数段,于后注所见与所疑,又各空其后,以俟某之说,此岂非吾友所示耶?
记得当时看毕,甚喜其有志于学,亦甚惜其学未知方。
亦尝以示一二朋友,因谓之曰:「此人气质志向固不碌碌,但未得亲师友,胸中杂然,殊未明本末先后之序。
今千里寓书,纸笔之间,岂能遽解其惑?
且当示以读书之法,使之无徒耗其精神,后日相见,当有可言耳」。
亦略记回书大意,谓读古书,且当于文义分明处诵习观省,毋忽其为易晓,毋恃其为已晓,则久久当有实得实益。
至于可疑者,且当优游厌饫以俟之,不可强探力索。
后日于文义易晓处有进,则所谓疑惑难晓者往往涣然而自解,却不记得有溺志之辞。
此后枉问,得备录前后书辞见示,庶有据依也。
近见所在友朋多有好理会文义,反不通者,盖不知学当有师。
天之生斯民也,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此其理也。
诚得其师,则传授之间自有本末先后,不使学者丛然杂然,费其目力,耗其精神,而无所至止也。
此说要非相见不能究。
秋凉,能一来乎?
先兄平日无甚著述,惟有往来论学之书,中间编次未就,后日垂访,当共读之也。
周元忠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积雨,遐想风练飞雪之壮,甚愿与诸公翻经其间,以俟玉芝之茂。
倘有意于此,何以期为?
霁日媚景,晴云绚文,此吾命驾时也。
今日平分一春,羲和会当少出幽险,缓辔天衢,照临吾徒,成此盛集。
詹子南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日享事实之乐,而无暇辨析于言语之间,则后日之明,自足以识言语之病。
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累我多矣。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
今吾但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勿忘勿助长,则不亦乐乎?
又何必纷纷为大小之辨也。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廖倅处送至四月二十四日书,发读,甚慰驰系。
用力不懈,无他疑惑,甚善甚善!
此心至灵,此理至明,要亦何疑之有?
然又以无疑为疑,是未能无疑也。
事理有未明,则不容不疑,思索之,问辨之,则疑有时而释矣。
疑亦岂足愿哉?
今既曰无疑矣,乃以无疑为疑,何哉?
愿速更之,毋滋其惑。
二包至此久矣,今皆归其家,约秋间复来。
颜子坚既已去发胡服,非吾人矣。
此人质性本亦虚妄,故卒至于此。
育王有一僧曰祖新,姓赵字日新
其为僧非本志,质甚稳实,亦有复衣冠之志,曾识之否?
得来书亟作此,托廖丈附便奉达,不能多具。
吴显仲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七、《象山集》卷一○
得书,承比来履用佳适,进学不替,为慰!
来书见谕所学,仍见敏道说,颇以艺能不如人为忧,此甚非也。
当书《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一章,并「子夏贤贤易色」一章于几案间,朝夕观省,以改前过。
读书作文之事,自可随时随力作去,才力所不及者,甚不足忧,甚不足耻。
必以才力所不可强者为忧为耻,乃是喜誇好胜,失其本心,真所谓不依本分也。
显仲气质本自质朴淳实,何故如此?
但自依本分,朴实头作个□□□□□□□□□□□□□求正于人有所疑□□□□□□□□□□□□□□不去亦且随见在,有何不可?
但频频看前两章书,便自不至颠倒也。
朱济道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
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
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
诚能立乎其大者,则区区时文之习,何足以汩没尊兄乎。
贤郎志向极可嘉,向来供课想甚富,此非不足也,得勉之读古书以涵养此志,幸甚!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向辱惠书,诸兄诸侄传玩赞叹,不能去手。
比之今此书辞,反如二人。
甚愧前日简忽,不能悉意尽诚以相推挽,遂使尊兄不能勇去馀习,尚此迟回。
然诗却甚佳,诗意书辞亦不相似。
诗只两句便说尽了,后两句却成剩语,文理颇不相绍续。
今欲易后两句,兼易前二字,固不能出尊兄之意,但稍次其文耳。
「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
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
尊兄平日只被闲牵引,所以不能自立。
今既见得此理,便宜自立。
此理即是大者,何必使他人明指大者?
既见此理,此理无非,何缘未知今是?
此理非可以私智揣度傅会。
若能知私智之非,私智废灭,此理自明。
若任其私智,虽高才者亦惑。
若不任私智,虽无才者亦明。
颜子之学,本末甚明,尊兄未须泥此而求。
但自理会,真能见得此理,后日徐徐取《论语》读之,涣然冰释矣。
某尝令后生读书时,且精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者,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说,则向来疑惑处,自当涣然冰释矣。
纵有未解,固当候之,不可强探力索,久当自通。
所通必真实,与私识揣度者天渊不足谕其远也。
不在多言,勉旃是望!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示教日用工夫,甚善。
尊兄气质忠厚,得于天者加人数等。
但向来累外处多,得日剥落之,以全吾天,则吾道幸甚。
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平居不与事接时,切须鞭策得炯然,不可昧没对越上帝,则遇事时自省力矣。
吴子嗣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此圣人之格言。
非天子不议礼,礼亦未可轻议也。
欲去其不经鄙俗之甚者而略近于古,则有先文正公《书仪》在,何必他求?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不以前所复书为罪,又下问之,不肯苟徇流俗,孜孜礼法,以求依据,吾子之志善矣。
然事有轻重本末,当知所先后。
礼文隳阙,其来久矣。
滕文公所问,孟子所答,皆其大端。
仪节之末,去其鄙俗不经者可也。
来书谓定之仆手,此尤未宜。
吾子在衰绖之中,不得已,次序以授执事者可也,安可谓之定?
柏人者,乃巫觋所为,不经甚矣,吾家未尝用也。
祝称卜葬虞,子与夫异辞,观二孤之过,可以类见。
丧祭当论所主,不可言同也。
仪中除此三节,诸皆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