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其八 清 · 杨增荦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古有不言教,王骀为之祖。
弟子三千人,实与孔子中分鲁。
时行物生天何言,骀也庶得天之浑。
子欲师之返于静,诸贤乃复以为隐。
其九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自来言治用政刑,德礼不行民不生。
但求均和安,不患贫寡倾。
爱人知人苦不广,道在举直错诸枉。
其十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仁者岂不惜民命,博施济众尧舜病。
小惠不足周群氓,偶一及之何可常,政坐不知仁之方。
其十一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胜残去杀不可见,子之所慎尤在战。
行行如子路,行军终不与。
伐国不当问仁人,卫灵胡乃及军旅。
其十二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礼乐之源不复睹,竞言玉帛与钟鼓。
虚器虽存,精意已沦。
与其附君子,不若从野人。
无体无声竟何似,我且与子游太始。
其十三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恭慎勇直或无礼,乱葸劳绞比比是。
可知礼失百无善,立不能固行不远。
此犹仅及礼之用,谁复可言礼之本。
其十四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恭敬与忠,体之在躬。
夷狄州里,心同理同。
随时省察罔或弛,妄心猥念无由起。
此可质鬼神,宁复有遐迩。
其十五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人欲尽化为天理,小人尽化为君子,立人达人原在己。
远使百姓睦,近为一乡福。
或出或处,皆有位育。
其十六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择里必择仁,有德必有邻。
圣人随地可以隐,浮海居夷终不忍。
君不见郑公乡,化黄巾。
马少游,称善人。
其十七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谁谓伯玉乃有过,乃复欲寡而未能。
清明之累在一念,优焉游焉使之莹。
消息至此何其微,心力至此何其精。
君不见薛子一年治一怒,谢子七年去一矜。
其十八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若智若仁既圣矣,何至不庄不以礼。
可知百密有一疏,其失皆起于斯须。
其十九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民岂易言中庸德,师则过之商不及。
阴阳大抵各有偏,或失之隘失之宽,变化气质何其难。
其二十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报施之地且勿问,德之一字故宜慎。
无故及我受亦难,奈何予人以不安。
其二十一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云何君子有不仁,病在见己不见人。
元祐诸贤且相轧,但闻夏禹颜渊能不伐。
其二十二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云何孔子于仲氏,野哉佞者诃不已。
又曰不得其死,又曰死而无悔。
诃之太过,我不敢为圣人讳。
或亦刚直已甚,圣人不喜。
何况似刚非刚,似直非直,以之入世岂不殆。
其二十三
押阳韵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仲氏之果,是名金刚。
夫子数数折其芒。
毋亦进之使入室,勿令仅止于升堂。
其二十四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颜氏绝学,乃在如愚。
可知一愚之外,皆道所不居。
君不见坐如泥塑程伯淳,百体尽废存其神,斯人庶得颜之真。
其二十五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颜氏不违仁,旧闻禹稷堪比伦,实乃闻思之化身。
坐忘妙处君知否,夫子亦云某请从而后。
其二十六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吾道不及老少友,用世之心已虚负。
独喜点也旷且夷,落落童冠相追随。
风浴既罢咏而归,此中真乐世不知。
其二十七
出处:杨昀谷先生遗诗卷六
李沆体仁,节用爱人。
刘轲治病,忠信竺敬。
复有吕祖谦,三复躬厚律已严。
赵普所行乃如彼,自矜半部空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