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奏事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飞尘增山,雾露助海(《初学记》二,《御览》十二)
历议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五纪论推步行度,当时比诸术为近,然犹未稽于古。
及向子歆,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
两历相课六千一百五十六岁,而《太初》多一日。
冬至日直斗,而云在牵牛。
迂阔不可复用,昭然如此。
史官所共见,非独衡、兴。
前以为《九道》密近,今议者以为有阙,及甲寅元复多违失,皆未可取正。
仲尼顺假马之名,以崇群之义。
况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以非易是(《续汉·律历志中》:「延光二年尚书郎张衡周兴以为。」)
崔瑗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乃者以朝驾明日披读《太玄经》,知子云特极阴阳之数也。
以其满泛故,故时人不务此。
非特传记之属,心实与《五经》拟。
汉家得二百岁,卒乎?
所以作兴者之数,其道必显一代,常然之符也。
《玄》四百岁其兴乎!
竭己精思,以揆其义,更使人难论阴阳之事。
足下累世穷道极微,子孙必命世不绝,且幅写一通藏之,以待能者(《太玄经》范望注本载陆续《述玄》引张平子崔子玉书)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
复二百岁,殆将终乎?
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
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后汉·张衡传》,注云「自此以上,并崔瑗书之文也」)
特进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蓬莱太史秘府,道家所贵,衡再得当之,窃为幸矣(《北堂书钞》)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铅刀强可一割(《文选》)
其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其言之不惭,恃鲍子之知我(《文选·曹植杨德祖书》注)
其四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酸者不能不苦于言(《文选》)
应间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观者观余去史官五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也。
唯衡内识利钝,操心不改。
或不我知者,以为失志矣,用为间余。
余应之以时有遇否,性命难求,因兹以露余诚焉,名之《应间》云(《后汉·张衡传》注引《集》)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有间余者曰:「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有云为也。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立功立事,式昭德音。
是故伊尹使君,而民处唐、虞,彼岂虚言而已哉?
必旌厥素尔。
咎单巫咸,实守王家,申伯樊仲,实干周邦,服衮而朝,介圭作瑞。
厥迹不朽,垂烈后昆,不亦丕欤!
且学非以要利,而富贵萃之。
贵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易》称以「大业」。
质以文美,实由华兴,器赖雕饰为好,人以舆服为荣。
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曩滞日官,今又原之。
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
徒经思天衢,内昭独智,固合理民之式也?
故尝见谤于鄙儒。
深厉浅揭,随时为义,可贪于支离,而习其孤技邪?
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已垂翅而还故栖,盍亦调其机而铦诸?
昔有文王,自求多福。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曷若卑体屈己,美言以相克?
鸣于乔木,乃金声玉振之。
用后勋,雪前吝,婞很不柔,以意谁靳也」。
应之曰:「是何观同而见异也?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
天爵高悬,得之在命或不速而自怀,或羡旃而不臻,求之无益,故智得偭而不思。
阽身以徼幸,固贪夫之所为,未得而豫丧也。
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
于心有猜,则簋飧馔餔犹不屑餐,旌瞀以之。
意之无疑,则兼金盈百而不嫌辞,孟轲以之。
士或解裋褐而袭黼黻,或委锸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
输力致庸,受必有阶。
浑元初基,灵轨未纪,吉凶分错,人用朣朦。
黄帝为斯深惨。
有风后者,是焉亮之,察三辰于上,迹祸福乎下,经纬历数,然后天步有常,则风后之为也。
少昊清阳之末,实或乱德,人神杂扰,不可方物,重、黎又相颛顼而申理之,日月即次,则重、黎之为也。
人各有能,因艺受任,鸟师别名,四叔三正,官无二业,事不并济。
昼长则宵短,日南则景北。
天且不堪兼,况以人该之。
夫玄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乐时也;
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
公旦道行,故制典礼,以尹天下,惧教诲之不从,有人之不理。
仲尼不遇,故论《六经》,以俟来辟,耻一物之不知,有事之无范。
所考不齐,如何可一?
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烛武县缒而秦伯退师,鲁连系箭而聊城弛柝。
从往则合,横来则离,安危无常,要在说夫
咸以得人为枭,失士为尤。
樊哙披帷,入见高祖
高祖踞洗,以对郦生
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
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隐,奄受区夏,遂定帝位,皆谋臣之由也。
故一介之策,各有攸建,子长谍之,烂然有第。
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
溽暑至而鹑火栖,寒冰冱而鼋鼍蛰。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若修成之不暇,尚何功之可立!
立事有三,言为下列
下列且不可庶矣,奚冀其二哉!
于兹缙绅如云,儒士成林,及津者风摅,失涂者幽僻,遭遇难要,趋偶为幸世易俗异,事势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
冒愧逞愿,必无仁以继之,有道者所不履也。
越王勾践事此,故厥绪不永,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
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虽有犀舟劲楫,犹人涉卬否,有须者也。
姑亦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获不吝。
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允上德之常服焉。
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孔甲且不足慕,焉称殷彭及周聃!
与世殊技,固孤是求。
子忧朱泙曼之无所用,吾恨轮扁之无所教也。
子睹木雕独飞,悯我垂翅故栖,吾感去蛙附鸱,悲尔先笑而后号也。
斐豹以弊督燔书,礼至以掖国作铭;
弦高以牛饩退敌,墨翟萦带全城
贯高端辞显义,苏武以秃节效贞;
蒲且以飞矰逞巧,詹何以沈钧致精;
弈秋以棋局取誉,王豹以清讴流声。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
悯《三坟》之既颓,惜《八索》之不理。
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且韫椟以待价,踵颜氏以行止。
曾不慊夫晋、楚,敢告诚于知己(《后汉·张衡传》)」。
其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可剖其孙枝(《文选·琴赋》注)
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不合事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易》称宓戏氏王天下,宓戏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氏作。
史迁独载五帝,不记三皇,今宜并录。
《帝系》,黄帝青阳昌意
《周书》曰:「乃命少皞清」。
清即青阳也,今宜实定之(并《后汉·张衡传》注引《集》)
王莽本传」但应载篡事而已,至于编年月,纪灾祥,宜为元后本纪。
又更始居位,人无异望,光武初为其将,然后即真,宜以更始之号,建于光武之初(《后汉·张衡传》)
七辩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无为先生,祖述列仙,背世绝俗,唯诵道篇。
形虚年衰,志犹不迁。
于是七辩谋焉,曰:「无为先生,淹在幽隅,藏声隐景,划迹穷居。
抑其不韪,盍往辩诸,乃阶而就之」。
虚然子曰:「乐国之都,设为闲馆。
工输制匠,谲诡焕烂。
重屋百屋,连阁周漫。
应门锵锵,华阙双建。
雕虫肜绿,螭虹蜿蜒。
于是弹比翼,落鹂黄,加双鶤,经鸳鸯。
然后擢云舫,观中流,搴芙蓉,集芳洲,纵文身,搏潜鳞,探水玉,拔琼根。
收明月之照曜,玩赤瑕璘豳,因飙拂其寮,兰泉注其庭。
此宫室之丽也,子盍归而处之乎」?
雕华子曰:「玄清白醴,蒲陶醲醊庐(《书钞》一百四十八)
嘉肴杂醢,三臡七菹。
荔支黄甘,寒梨乾
沙饧石蜜,远国储珍。
于是乃有刍豢腯牲麋麛豹胎
飞凫栖敝鸟,养之以时。
恐洛之鳟,割以为鲜。
审其刘和,适其辛酸
芳以姜椒,拂以桂兰。
华芗重,滍皋香粳。
会稽之菰,冀野之
灂凌软面,糅以青粳。
珍羞杂遝,灼烁芳香。
此滋味之丽也,子盍归而食之」?
安存子曰:「淮南清歌,燕余材舞,列乎前堂,递奏代叙。
结郑、卫之遗风,扬《流哇》而咏《激楚》。
鼙鼓口吹,竽籁应律。
金石合奏代叙妖冶邀会。
观者交目,衣解忘带。
于是乐中日晚,移即香庭。
美人妖服,变曲为清,改赋新词转歌流声。
此音乐之丽也,子盍归而听诸」?
阙丘子曰:「西施之徒,姿容修嫭。
弱颜回植,妍夸闲暇。
形似削成,腰如束素。
蝤蛴之领,阿那宜顾。
淑性窈窕,秀色美艳。
鬓发玄髻,光可以鉴。
靥辅巧笑,清眸流眄。
皓齿朱唇,的皪粲练。
于是红华曼理,遗芳酷烈。
侍夕先生,同兹宴衎。
假明兰灯,指图观列。
暗绵宜愧,夭绍纡折
此女色之丽也,子盍归而从之」?
空桐子曰:「交阯緅絺,筒中之纻。
京城阿缟,譬之蝉羽。
制为时服,以适寒暑。
驷秀骐之驳骏,载軨猎之輶车。
建采虹之长旃,系雌霓而为旗。
骇飙青丘,超广汉而永逝。
此舆服之丽也,子盍归而乘之」?
微雾之冠,飞融之缨(《御览》六百八十四。案:二语当在前段内。)
依卫子曰:「若夫赤松王乔,羡门、安期,嘘吸沆瀣,饮醴茹芝;
驾应龙,戴行云,桴弱水,越炎氛
览八极,度天垠,上游紫宫,下栖昆仑。
此神仙之丽也,子盍行而求之」?
先生乃兴而言曰:「吁,美哉!
吾子之诲,穆如清风。
启乃嘉猷,实慰我心」。
矫然倾首,邪睨玄圃。
轩臂矫翼,将飞未举。
蹊路诡怪(《文选·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注。案:此语当在前段内。)
仿无子曰:「在我圣皇,躬劳至思。
参天两地,匪怠厥词率由旧章,遵彼前谋。
正邪理谬,靡有所疑。
旁窥《八索》,仰镜《三坟》。
讲礼习乐,仪则彬彬。
是以英人底材,不赏而劝,学而不厌,教而不倦。
于是二八之俦列乎帝庭。
揆事施教,地平天成。
然后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国而悦远人。
化明如日,下应如神汉虽旧邦,其政惟新」。
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子一言曰于是观智。
先民有言,谈何容易
予虽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务(《艺文类聚》五十七)」。
四愁诗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张衡不乐久处机密阳嘉中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并兼之家。
下车,治威严,能内察属县,奸猾行巧劫,皆密知名,下吏收捕,尽服擒。
诸豪合资游客悉惶惧逃出境,郡中大治,争论息,狱无系囚
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郊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
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文选》)
南阳文学儒林书赞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南阳太守上党鲍君,悯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乃命匠修而新之。
崇肃肃之仪,扬济济之化(《北堂书钞》)
绶笥铭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南阳太守鲍德,有诏所赐先公绶笥,传世用之。
时德更治笥,衡时为主簿,作铭曰:
懿矣兹笥,爰藏宝绅。
冠缨组履,文章日信。
皇用我赐,俾作帝臣。
服其令服,鸾封艾民。
天祚明德,大赉福仁。
垂光厥世,子孙克神厥器惟旧,中实惟新。
周公惟事,七涓有邻(《初学记》二十,又二十六,又《御览》六百八十二,七百十一)
灵宪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
先准之于浑体,是谓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
乃建乃稽,斯经天常。
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宪》作兴。
曰: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
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
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
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
道干既育,万物成体。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
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盖乃道之实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有九位,地有九域;
天有三辰,地有三形
有象可效,有形可度。
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
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
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
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东则多风,西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
中州含灵,外制八辅。
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
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
通而度之,则是浑也。
将覆其数,用重差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仪,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
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天有两仪,以舞道中。
其可睹,枢星是也,谓之北极。
在南者不著,故圣人弗之名焉。
其世之遂,九分而减二。
阳道左回,故天运左行
有验于物,则伯敢左嬴,形左缭也。
天以阳回,地以阴浮。
是故天致其动,禀气舒光;
地致其静,承候施明。
天以顺动,不失其中,则四时顺至,寒暑不忒,致生有节,故品物用生。
地以灵静,作合承天,清化致养,四时而后育,故品物用成。
凡至大者莫如天,至厚者莫如地,至质者曰地而已。
至多莫如水,火精为汉,汉周于天,而无列焉,思次质也。
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
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逌属。
紫宫为皇极之居,六微为五帝之庭。
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坐。
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黄神轩辕于中。
六扰既畜,而狼蚖鱼鳖罔有不具。
在野象物,在朝象宫,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二分之一。
日者,阳精之宗。
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
阳之类,其数奇。
月者,阴精之宗。
积而成兽,象兔蛤焉。
阴之类,其数偶。
其后有冯焉者。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蝫。
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水则外光,水则含景。
故天日宣明于昼纳明于夜,如有瑕,必露其匿,人君者仰则焉。
夫月,端其形而洁其质,向日禀光。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众星被,因水转光。
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
是谓暗虚。
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日之薄地,暗其明也。
繇暗视明,明无所屈,是以望之若大方。
其中天,天地同明。
繇明瞻暗,暗还自夺,故望之若小火。
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也。
月之于夜,与日同而差微。
星则不然,强弱之差也。
五星,五行之精。
众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
一居中央,谓之北斗。
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宿。
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福,则天心于是见矣。
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微星之数,盖万一千五百二十。
庶物蠢蠢,咸得系命。
不然,何以总而理诸!
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精存,丽其质而宣其明;
及其衰,神歇精斁,于是乎有陨星。
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矣。
凡文耀丽乎天,其动者七,日、月、五星是也。
周旋右回。
道者,贵顺也。
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于天也。
行迟觌于东,觌于东者属阳;
行速者觌于西,觌西者属阴,日与月共配合也。
摄提、荧惑、地候见晨,附于日也。
太白、晨星见昏,附于月也。
二阴三阳,参天两地,故男女取则焉。
方星巡镇,必因常度,苟或盈缩,不逾于次。
故有列司作使曰老子四星,周伯、王逢、洁、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其见无期,其行无度,实妖经星之所,审而察之,然后吉凶宣周,其详可尽(《续汉·天文志上》注。《开元占经》一,又五,又六十四。《左传序》正义,又桓三年正义。《史记·天官书》正义。《隋书·天文志上》。《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九,又一百五十,又一百五十六。《艺文类聚》一,又九十五。《初学记》八。《御览》一,又二,又四,又七,又一百五十七,又八百六十九。《广韵》二十四《盐》)
浑天仪 其一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
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
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
其两端谓之南北极。
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
然则北极上规经七十二度,常见不隐。
南极,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
南极下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
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
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赤道横带天之腹,去南北二极各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
横带者,东西周天之中腰也。
然则北极小规去赤道五十五度半,南极小规亦去赤道出地入地之数,是故各九十一度半强也。
黄道斜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日之所行也。
日与五行黄道无劝。
月行九道,春行东方青道二,夏行南方赤道二,秋行西方白道二,冬行北方黑道二,四季还行黄道,故月行有亏盈,东西随八节也。
日最短,经黄道南,在赤道外二十四度,是其表也。
日最长,经黄道北,在赤道内二十四度,是其里也。
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运河有百一十五度亦强也;
冬至,日行南至斗二十一度,则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强,是故日最短,夜最长,景极长,日出辰,日入申,昼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少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强。
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故日最长,夜最短,景极短,日出寅,日入戌,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强,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少强。
然则黄道斜截赤道者,即春、秋之去极也。
斜截赤道者,东西交也。
然则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强,西交于奎也。
秋分,日在角五度弱,东交于角也。
此黄、赤道二之交中,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
奎十四,角五,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昼夜同也。
今此春分去极九十一度少强,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少强者,就夏历晷景之法以为率也。
上头横行第一行者,黄道进退之数也。
本当以铜仪日月度之,则可知也。
以仪一岁乃竟,而中间又有阴雨,难率成也。
是以作小浑,尽赤道黄道,乃调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从冬至所在始起,令之相当直也。
取北极及冲,各针穿之为轴,取薄竹篾,穿其两端,令两穿中间与浑半等,以贯之,令察之与浑相切摩也。
乃从针半起,以为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尽冲针之半焉。
又中分其针篾,拗去其半,令其半之际正直,与两端针半相直,令篾半之际从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视篾之半际少多,赤道几何也。
其所多少,则进退之数也。
从北极数之,则去极之度也。
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所以然者,黄道直时,去南北极近,其处地小,而横行与赤道且等,故以篾度之,于赤道多也。
一气令十六日者,皆当率四日差少半也。
一气十五日不能半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差少半。
三气一节,故四十六日而差令三度也。
至于差三之时,而五日同率者一。
其实一节之间,不能四十六日也。
令残日居其策,故五日同率也。
其率虽同,先之皆强,后之皆弱,不可胜计耳。
至于三而复有进退者,黄道稍斜,于横行得度故也。
春分秋分所以退者,黄道始起更斜矣,于横行不得度故也。
亦每一气一度焉,故三气一节,亦差三度也。
至三气之后,稍远而直,故横行得度而稍进也。
立春立秋,横行稍退矣,而度犹云进者,以其所退,减其所进,犹有盈余,未尽故也。
立夏立冬,横行稍进,而度犹云之退者,以其所进,增其所退,犹有不足,未毕故也。
以此论之,日行非有进退也。
而以赤道量度黄道使之然也。
本二十八宿相去度数,以赤道为距耳,故黄道亦有进退也。
冬至在斗二十一度少半,最远时也。
而此历斗二十度二十一,俱一百一十五度,强矣,冬至宜与之同率焉。
夏至在井二十一度半强,最近时也。
而引历井二十三度一十四,俱六十七度,强矣,且与之同率焉(《续汉·律历志》注补,《开元占经》一。案:《开元占经》引作「浑仪图注」。)
其二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天韨二十二星,帝座有一耳(《开元占经》六十五)
其三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五
以铜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初学记》二十五。案:以下二条引俱作「漏水转浑天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