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袁子正 其九 悦近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孔子曰:「为上不宽,吾何以观之」。
苟政甚于猛虎,诗人疾掊克在位,是以圣人体德居简,而以虚受人。
夫有德则谦,谦则能让,虚则宽,宽则爱物,世俗以公刻为能,以苛察为明,以忌讳为深,三物具则国危矣。
故礼法欲其简,禁令欲其约,事业欲其希;
简则易明,约则易从,希则有功,此圣贤之务也。
汉高祖山东之匹夫也,起兵之日,天下英贤奔走而归之,贤士辐凑而乐为之用,是以王天下而莫之能御。
唯其以简节宽大,受天下之物故也。
是故宽则得众,虚则受物,信则不疑,不忌讳则下情达,而人心安。
高祖非能举必当也,唯以其心旷,故人不疑,况乎以至公处物,而以聪明治人乎?
尧先亲九族,文王刑于寡妻,物莫不由内及外,由大信而结,则易简而上安,由仁厚而下亲。
今诸侯王国之制,无一成之田,一旅之众,独坐空宫之中,民莫见其面。
其所以防御之备甚于仇雠,内无公族之辅,外无藩屏之援,是以兄弟无睦亲之教,百姓无光明之德;
弊薄之俗兴,忠厚之礼衰;
近者不亲,远者不附;
人主孤立于上,而本根无庇荫之助:此天下之大患也。
圣人者,以仁义为本,以大信持之,根深而基厚,故风雨不愆伏也。
其十 贵公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
一者何?
曰公而已矣,唯公心而后可以有国,唯公心可以有家,唯公心可以有身。
身也者,为国之本也;
公也者,为身之本也。
夫私,人之所欲,而治之所甚恶也。
欲为国者一,不欲为国者万,凡有国而以私临之,则国分为万矣。
故立天子,所以治天下也,置三公,所以佐其王也。
观事故而立制,瞻民心而立法,制不可以轻重,轻重即颇邪;
法不可以私倚,私倚即奸起。
古之人有当市繁之时而窃人金者,人问其故,曰:「吾徒见金,不见人也」。
故其爱者,必有大迷。
宋人有子甚丑,而以胜曾上之美。
故心倚于私者,即所知少也。
乱于色者,即目不别精粗;
沈于声者,则耳不别清浊;
偏于爱者,即心不别是非。
是以圣人节欲去私,故能与物无尤,与人无争也。
明主知其然也,虽有天下之大,四海之富,而不敢私其亲,故百姓超然背私而向公。
公道行,即邪私无所隐矣。
向公即百姓之所道者一,向私即百姓之所道者万。
一向公,则明不劳而奸自息,一向私,则繁刑罚而奸不禁。
故公之为道,言甚约而用之甚博。
其十一 治乱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治国之要有三:一曰食,二曰兵,三曰信。
三者国之急务、存亡之机,明主之所重也。
民之所恶者莫如死,岂独百姓之心然?
亦然。
民困衣食,将残亡,而望其奉法从教,不可得也。
夫唯君子而后能固穷。
故有国而不务食,是责天下之人而为君子之行也。
伯夷饿死首阳之山,伤性也。
管仲分财自取多,伤义也。
夫有伯夷之节,故可以不食而死;
管仲之才,故可以不让而取。
然死不如生,争不如让。
故有民而困贫者,则君子伤道,小人伤行矣。
君子伤道则教亏,小人伤行则奸起。
夫民者,君之所求用也。
民富则所求尽得,民贫则所求尽失。
用而不得。
故无强兵;
求而皆失。
故无兴国
明主知为国之不可以不富也。
故率民于农。
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作曰塞朋党之门。
夫俭则能广,时则农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壹,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
知此者,国虽小必王;
不知此八者,国虽大必亡。
凡上之所以能制其下者,以有利权也。
贫者能富之之谓利,有罪者能罚之之谓权。
今为国不明其威禁,使刑赏利禄,壹出于己,则国贫而家富,离上而趣下矣。
夫处至贵之上,有一国之富,不可以不明其威刑而纳公实之言,此国之所以治乱也。
至贵者人夺之,至富者人取之,是以明君不敢恃其尊,以道为尊;
不敢恃其强,以法为强。
亲道不亲人,故天下皆亲也;
爱义不爱近,故万里为近也天下同道,万里一心,是故以人治人,以国治国,以天下治天下,圣王之道也。
凡有国者,患在壅塞。
故不可以不公;
患在虚巧,故不可以不实;
患在诈伪,故不可以不信:三者则国安,三者不明则国危。
苟功之所在,虽疏远必赏;
苟罪之所在,虽亲近必罚。
辨智无所横其辞,左右无所开其说,君子卿大夫其敬惧如布衣之虑。
故百姓蹈法而无徼幸之心,君制而臣从,令行而禁止,壅塞之路闭,而人主安太山矣。
夫礼者所以正君子也,法者所以治小人也,治在于君子,功在于小人。
故为国而不以礼,则群子不让;
制民而不以法,则小人不惧。
君子不让则治不立,小人不惧则功不成,是以圣人之法,使贵贱不同礼,贤愚不同法。
毁法者诛,有罪者罚。
爵位其才行,不计本末;
刑赏以其功过,不计轻重。
言必出于公实,行必落于法理,是以百姓乐义,不敢为非也。
太上使民知道,其次使民知心,其下使民不得为非。
使民知道者德也,使民知心者义也,使民不得为非者威禁也。
威禁者,赏必行刑必断之谓也。
此三道者,治天下之具也。
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在人主所志也。
其十二 损益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夫服物不称,则贵贱无等。
于是富者逾多,贫者不及,小人乘君子之器,贾竖袭卿士之服;
被文绣,佩银黄,重门而玉食其中,左右叱咄,颐指而使。
是故有财者光荣,无财者卑辱,上接卿相,下雄齐民,珍宝旁流,而刑放于贿。
下而法侵,能无亏乎?
其十三 世治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天地之道贵大,圣人之道贵宽,无分寸之曲,至直也。
以是绳之,则工不足于材矣。
无纤分之短,至善也。
以是规之,则人主不足于人矣。
故凡用人者,不求备于一人。
桓公之于宁戚也,知之矣。
夫有近会者无远期。
今之为法,曰「选举之官不得见人」,曰「以绝奸私」也。
夫处深宫之中,而选天下之人以为明,奚从而知之?
夫交接人之道,不可绝也。
故圣人求所以治交,而不求绝交,人莫问不交,以人禁人,足以私禁私也。
先王之用人不然:不论贵贱,不禁交游,以德底官,以功底禄,具赏罚以待其归,虽使之游,谁敢离道哉?
其十四 刑法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礼法明,则民无私虑;
事业专,则民无邪伪;
百官具,则民不要功。
故有国者,为法欲其正也,事业欲其久也,百官欲其常也。
天下之事以次为,爵禄以次进,士君子以精精德显。
夫德有次则行修,官有次则人静,事有次则民安。
农夫思其疆畔,百工思其规矩,士君子思其德行,群臣百官思其分职,上之人思其一道,侵官无所由,离业无所至。
夫然。
故天下之道正而民壹,夫变化者,圣人之事也;
非常者,上智之任也。
此入于权道,非贤者之所窥也。
才智至明,而好为异事者,乱之端也。
是以圣人甚恶奇功。
天下有可赦之心,而有可赦之罪,无可赦之心,而无可赦之罪。
明王之不赦罪,非乐杀而恶生也。
以为乐生之实,在于此物也。
夫思可赦之法,则法出入;
法出入,则奸邪得容其议;
奸邪得容其议,则法日乱,犯罪者多,而私并兴,则虽欲无赦,不可已。
夫数赏则贤能不劝,数赦则罪人徼幸,明主知之,故不为也。
夫可赦之罪,千百之一也。
得之于一,而伤之于万,治道不取也。
故先王知赦罪不可为也。
故所俘虏,壹断之于法,务求所以立法,而不求可赦之法也。
法立令行则民不犯法,法不立令不行则民多触死。
故曰能杀而后能生,能断而后仁立,国之治乱,在于定法,定法,则民心定,移法,则民心移。
法者所以正之事者也,一出而正,再出而邪,三出而乱。
法出而不正,是无法也;
法正而不行,是无君也。
是以明君将有行之,必先求之于心,虑先定而后书之于策,言出而不可易也,令下而不可反也。
如阴阳之动,如四时之行,如风雨之施,所至。
而化,所育而长,夫天之不可逆者时也。
君之不可逆者法也。
使四时而可逆,则非天也;
法令而可违,是非君也。
今有十人纩弩于百万之众,未有不震怖者也。
夫十矢之不能杀百万人,可知也。
然一军皆震者,以为唯无向则已,所中必死也。
明君正其礼,明其法,严其刑,持满不发,以牧万民。
犯礼者死,逆法者诛。
赏无不信,刑无不必,则暴乱之人莫敢试矣。
故中人必死,一矢可以惧万人;
有罪必诛,一刑可以禁天下:是以明君重法
其十五 人主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人主莫不欲得贤而用之,而所用者不免于不肖;
莫不欲得奸而除之,而所除者不免于罚贤。
若是者,赏罚之不当,任使之所由也。
人主之所赏,非谓其不可赏也。
必以为当矣。
人主之所罪,非以为不可罚也,必以为信矣。
智不能见是非之理,明不能察浸润之言,所任者不必智,所用者不必忠。
故有赏罚暴之名,而有戮能养奸之实,此天下之大患也。
其十六 致贤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虽有离娄之目,不能两视而明;
夔、旷之耳,不能两听而聪,仲尼之智,不能两虑而察。
夫以天下之至明至智,犹不能参听而俱存之,而况于凡人乎?
故以目,虽至明有所不知;
以因,虽凡人无所不得。
故善学者,假先王以论道;
善因者,借外智以接物。
故假人之目以视,奚适夫两见?
假人之耳以听,奚适夫两闻?
假人之智以虑,奚适夫两察。
故夫处天下之大道而智不穷,兴天下之大业而虑不竭,统齐群言之类而口不劳,兼听古今之辨而志不倦者,其唯用贤乎?
其十七 明赏罚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夫干禄者,唯利所在,智足以取当世,而不能日月不违仁。
当其用智以御世,贤者有不如也。
圣人明于此道。
故张仁义以开天下之门,抑情伪以塞天下之户,相赏罚以随之。
赏足荣而罚可畏,智者知荣辱之必至,是故劝善之心生,而不轨之奸息。
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罚一人而天下知所避,明开塞之路,使百姓晓然知轨疏(旧校云:「疏」疑「迹」)之所由,是以贤者不忧,知者不惧,干禄者不邪。
是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天下尽为仁,明法之谓。
死者,人之所甚恶也。
杀人者,仁人之所不忍也。
人之于利欲,有犯死罪而为之。
先王制肉刑,断人之体,彻膳去乐,咨嗟而行之者,不得已也。
刑不断则不威,避亲贵是法日弊,如是则奸不禁,而犯罪者多,惠施一人之身,而伤天下生也。
圣人计之于利害,故行之不疑,是故刑杀者,乃爱人之心也。
涕泣而行之。
故天下明其仁也。
虽贵重不得免,故天下知其断也。
仁见故民不怨,立断下不犯,圣王之所以禁奸也。
先王制为八议赦宥之差,断之以三槐九棘之听,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全正义也。
而后断之,仁心如此之厚,故至刑可为也(已上十七篇,并见《群书治要》)
已下各书引见篇名缺 其一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或问袁子曰:「故少府杨阜,岂非忠臣哉?
见人主之非,则勃然怒而触之。
与人言,未尝不道也。
岂非所为王臣謇謇非躬之故者欤」?
答曰:「然。
可谓直干。
忠臣则吾不知也。
何者?
夫仁者爱人,施于君谓之忠,施于亲谓之孝。
忠孝者,其本一也。
故仁爱之至者,君亲有过,谏而不入,求之反覆不得已,而言不忍宣也。
今为人臣,见人主失道,直诋其非,而播扬其恶,可谓直士,未为忠臣也。
司空陈群则不然。
其谈论终日,未尝言人主之非;
书数卜上,而外人不知。
君子谓陈群于是乎长者,此为忠矣(《三国志·陈群传》注,《北堂书钞》五十四,《艺文类聚》二十二,《长短经·臣行》,《御览》四百四十七)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礼者兼仁义(《北堂书钞》八十,当是《礼政篇》文)
其三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长安九酝中山清酤(《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八)
其四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比年九谷不登,菜蔬不熟,不可不深虑,唯得卖瓜梨,凡不给之物,若甘蔗之属,皆可权禁(《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六,《艺文类聚》八十七,《御览》九百七十四)
其六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滑釐曰,今当凶年,有欲与子随侯之珠者,又有欲与子一钟之者,子将何择,釐曰,吾取,可以救穷(《御览》三十五)
其七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立德蹈礼谓之英,子产季札,人之英也(《文选·任昉范仆射诗》注)
其八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尧避舜于济阴,今定陶有尧冢,信乎(《御览》八十)
其九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有民左亿右亿之众,四岳三涂之险,京山终南之固,及在鸣条之野,一朝而失天下(《御览》八十二)
其十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目以见小为明,耳以听大为聪(《御览》六十六)
其十一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圣人之治也。
若平地然,聋盲跛蹇,皆能履之,法若丘陵也。
非有逸足,不能超也(《御览》四百一)
其十二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唯圣知圣,唯贤知贤,信乎(《御览》四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