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军镇作 唐 · 王彦威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天兵十万勇如貔,正是酬恩报国时。
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拂旌旗。
前驱红旆关西将,列坐青娥赵国姬。
寄语长安旧冠盖,粗官到底是男儿。
仆射上事仪注奏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臣谨按开元礼。凡受册官并与卑官答拜。国朝官品令。三师三公正一品。尚书令正二品。并是册拜授官。上之日亦无受朝官再拜之文。仆射班次三公。又是尚书令副贰之职。虽端揆之重。有异百寮。然与偫官比肩事主。礼曰。非其臣。即答拜之。又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即仆射上日。受常参官拜。事颇非仪。况元和七年。已经奏议。酌为定制。编在国章。近年上仪。又有受拜之礼。礼文乍变。物论未安。请依元和七年敕为定。
进供军图奏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起自至德乾元之际。迄于贞元元和之初。天下有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经略者三。犄角之师。犬牙相制。大都通邑。无不有兵。都计中外兵额。又至八十馀万。长庆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今计天下租赋一岁所入。总不过三千五百馀万。而上供之数。三之一焉。三分之中。二给衣赐。自留州使兵士衣食之外。其馀四十万众。仰给度支。伏以时逢理安。运属神圣。然而兵不可弭。食哉惟时。忧勤之端。兵食是切。臣谬司邦计。虔奉睿图。辄纂事功。庶裨圣览。
请以太社为大祀奏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社者。神地之道也。郊特牲而社稷太牢。郑元以为国中之神。莫贵于社。固前古为大祀。至天宝三载二月十四日敕云。祭祀之典。以陈至敬。名或不正。是相夺伦。况社稷孚祐。百世蒙福。列为中祀。颇紊大猷。自今以后。升为大祀。尔后因循。又依开元礼为中祀。然而牲用太牢。太尉摄行事。祭之日不坐。并是大祀之义。列为中祀。是因循谬误。教人报本。未极崇严。有国之仪。惟此厌屈。今请准敕升为大祀。庶合礼中。
赠太保于頔谥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议曰。于頔刚毅特立。博游文艺。蕴开物成务之志。为从横倜傥之才。剌湖州。复南朝旧陂。以溉人田。由是斥卤生稻粱。岁时大化。得丁壮之物籍者。取什一代贫人租入。故轻重以济。江南卑湿。送终者无悬窆封树之制。高则不隐。深则及泉。土才周棺。水至露胔。頔悉命以官地收瘗。当时称之。为苏州。则缮完堤防。疏凿畋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其为襄阳。当吴少诚弄兵。王师有征。军不乏见粮。师未尝退。表克吴房朗山。生得贼将。遽以兵柄授之。推诚于人。有古将略。然惜其不能善终如始。奉初以还。跋扈立名。满盈不戒。则有司拟议之际。安可不善善而恶恶哉。元洪剌郡。以官事被谪。中贵人衔命部领。便道之徙所。路出于汉。頔遽命武士持刃捕捽。洪既就执。王人徒归。又不奉诏出师。而西抵于邓。军声甚雄。人听日骇。夫师出以律。其出不命。时人不能识其指归。王者功成而作乐。诸侯则否。頔之反旆于蔡也。作文武顺圣乐。贞元御宇。务求宠绥。有司请编。优诏许之。事出一时之泽。乐作诸侯之庭。良可惜哉。然则如頔者。是知乐之可作。而不知礼之不可作者也。迹其驭众为政之术。盖初以利兴害去为己任。而令行禁止。其源出于法家者流。文深意苛。有犯无舍。至有屋诛同命之惨。然未尝别白其罪。以示显戮。人到于今而冤之。洎乎天恩下浃。元侯入觐。朝廷申婚姻之好。复以宰相待之。则又子罪官贬。而连起国狱。缙绅之论。寖益非之。谨按谥法。杀戮不辜曰厉。愎狠遂过曰厉。请谥为厉。或曰。頔繇文学政事而扬历中外。卒当登坛补衮之寄。推于事任。亦谓难能。则易其名者。宜兼举美恶二字。以正褒贬。今特谥为厉。或有未安。愚以为不然。夫类能而授。圣人之劝勉。议谥贵当。有司之职分。礼经言谥。盖节以一惠。至于论撰之际。要当美恶咸在。细大无遗。议乎谥名。则以优迹。春秋之义也。况援其功不足以补过。契其美不足以掩瑕。其驭下也。任威少恩。其事上也。失忠与敬。谥之为厉。不亦宜乎。
论宪宗葬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天子之葬七月。春秋之义。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举天下葬一人。故过期不葬则讥之。高祖中宗。葬皆六月。太宗四月。高宗九月。睿代二宗皆五月。德宗十月。顺宗七月。惟元肃二宗皆十二月。有为为之。非常典也。且葬毕而虞。虞而卒哭。卒哭而祔。皆卜日。今葬卜岁暮。则毕祔在明年正月。是改元庆赐皆废矣。
东都庙主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谨按国初故事。无两都并建宗庙并行飨祭之礼。伏寻周书召诰洛诰之说。实有祭告丰庙洛庙之文。是则周人两都并建宗祧。至则告飨。然则两都皆祭祖考。礼记并兴。自神龙复辟。中宗嗣位。庙既偕作。飨亦并行。天宝末。两都倾陷。神主亡失。肃宗既复旧物。但建庙作主于上都。其东都神主。至大历中始于人间得之。遂寓于太微宫。不复祔飨。臣等谨按经传。王者之制。凡建居室。宗庙为先。庙必有主。主必在庙。是则立庙两都。盖行古之道。主必在庙。实依礼经。今谨参详。理合升祔。谨按元皇帝是追王。高宗中宗睿宗是祧庙之主。其神主合藏于太庙从西第一夹室。景皇帝是始封不迁之祖。其神主合藏于太庙从西第一室。高祖太宗元宗肃宗代宗。是创业有功亲庙之祖。伏准江都集礼。正庙之主。藏于太室之中。礼记偫庙之主有故。则聚而藏诸祖庙。伏以德宗之下。神主未作。代宗之上。后主先亡。若归本室。有虚神主。事虽可据。理或未安。今高祖已下神主。并合藏于太祖之庙。依旧准故事不飨。如陛下肆觐东后。移幸洛阳。自非祧主。合归本室。其馀阙主。又当特作而祔飨。时祭禘祫如仪。臣又按国家追王故事。太祖之上。又有德明兴圣懿祖别庙。今光皇帝神主。即懿祖也。伏缘东都先无前件庙宇。光皇帝神主。今请权祔于太庙夹室。居元皇帝之上。如驾在东都。即请准上都式营建别庙。作德明兴圣献祖神主。备礼升祔。又于太庙夹室奉迎光皇帝神主。归别庙第四室。禘祫如仪。或问曰。礼作栗主。瘗桑主。汉魏并有瘗桑之议。大历中亦瘗孝敬皇帝神主。今祔而不瘗。如之何。答曰。礼作练主。瘗虞主。其义以桑栗代谢。舍故取新。夫作主以依神。无可埋之理。是以礼说庙之主藏于西壁北壁之中。故韦元成议瘗太上皇惠帝之主。终见非于汉代。秦靖请瘗处士君。亦不行于魏朝。贞观中议迁庙主。亦云万国宗飨。食所从来。一旦瘗藏。事非允惬。孝敬尊非正统。庙废而主独存。从而瘗藏。谓叶情理。又问。古者天子巡狩。必载迁主。如銮驾东幸。则准此文载主而前。今东都神主又祔于庙。便是庙有二主。如之何。古者师行以迁主。无则主命。自非迁祖之主。别无出庙之文。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则两都宗庙。各宜有主。又问曰。古者作主。必因虞练。若主必归祔。则室不可虚。则当祔已亡之主。创当祔之主。礼经无说。如之何。答曰。虞练作主。礼之正也。非时作主。事之权也。王者遭时为法。因事制宜。苟无其常。则思其变。如驾或东幸。庙仍虚主。即准肃宗广德二年上都作主故事。特作阙主而祔。盖主不可阙。故礼贵从宜。春秋之义。变而之正者也。臣伏思祖宗之主。神灵所凭。寓于太微。不入宗庙。据经复本。允属圣明。
駮太常拟元载谥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元载谥成。则不得为纵。纵则不得为成。成纵并施。美恶齐致。考之常法。实不通经。夫萧瑀谥贞。诏命加褊。事出恩制。不可据依。尔后崔韶以平厉谥杨炎。以壮缪易伊慎。此皆惑于贞褊混淆不可之文。祥在駮议。今明其说。恐误后来。
论于頔不当改谥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古之圣王立谥法者。所以彰善恶。垂劝诫。使一字之褒。赏踰绂冕。一言之贬。辱过朝市。此有国之典礼。陛下劝惩之大柄也。頔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擅兴全师。僭作王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今陛下不忍。改赐为思。诚出圣慈。实害圣政。伏以陛下自临宸扆。懋建大中。闻善若惊。从谏不倦。况当统天立极之始。所谓执法慎名之时。一垂恩光。大启侥倖。且如頔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頔者众矣。死援頔例。陛下何以处之。是恩曲于前。而弊生于后。若以李吉甫有赐谥之例。则甫之为相也。有犯上杀人之罪乎。以頔况之。恐非伦类。如以頔常入财助国。改过来觐。两使绝域。可以赎论。夫伤物害人。剥下奉上。纳贿求幸。尤不可长其渐焉。自两河宿兵。垂七十年。王师惠征。疮痏未息。及张茂昭以易定入觐。陈权以沧景归朝。故恩礼殊尤。以劝来者。而于頔以文吏之职。居腹心之地。而倔强犯命。不获已而入朝。岂茂昭之比乎。纵有入财使远之勤。何以掩其恶迹。伏望陛下恩由义断。泽以礼成。褒贬道存。侥倖路绝。则天下幸甚。
宪宗不当称祖议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伏惟礼经。三代之制。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之外。又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郊祀后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自东汉魏晋。渐违经意。沿革不一。子孙以推美为先。自始祖已下。并有建祖之制。盖非典训。不可法也。国朝祖宗制度。本于周礼。以景皇帝为太祖。又祖神尧而宗太宗。自高宗已降但称宗。谓之尊名。可为成法。不然。则太宗造有区夏。理致升平。元宗扫清内难。翊戴圣父。肃宗龙飞灵武。收复两都。此皆应天顺人。拨乱反正。至于庙号。亦但称宗。谨按经义。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故传曰。始封必为祖。书曰。德高可宗。故号高宗。今宜本三代之定制。去魏晋之乱法。守贞观开元之宪章。而拟议大名。垂以为训。大行庙号宜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