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望诏两淮不增赋奏隆兴七年二月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文献通考》卷五
朝廷以沿淮荒残之久,未行租税,民复业与创户者虽阡陌相望,然闻之官者十才二三,咸惧后来税重。
晚唐民务稼穑则增其租,故播种少;
吴越民恳荒田而不加税,故无旷土。
望诏两淮更不增赋,庶民知劝。
台官勿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奏隆兴二年三月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七之二一(第三册第二七四四页)
窃见庆历中诏,「自今台官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至嘉祐四年诏,「自来大臣所举荐者不得为台官条约除之」。
两者俱载国书。
哲宗初政,中旨除范纯仁苏辙谏官,皆大臣吕公著司马光等所荐,盖用嘉祐诏也。
于是章惇曰:「故事,执政除,所荐之人见为台谏者,皆徙他官,不可违祖宗法」。
盖引庆历诏也。
议者谓公著虽贤,其事不可悉从;
虽奸,其言不可尽弃。
乞禁糯米之罚奏隆兴二年七月十三日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一之四(第六册第五一四六页)、《文献通考》卷一七
私酒及私曲之禁,盖有成法,未闻有糯米之禁,其罚至于毁拆舍屋者。
皆因王会知湖州日创行之,至今州县以为例。
欲望行下诸路监司,严加禁戢。
若州县敢有禁籴糯米及毁拆犯人舍屋,必罚无赦。
宋朴等复职指挥依例寝罢奏隆兴二年十月七日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七五(第五册第四一七○页)
臣切见今年董德元复职致仕,臣僚论列德元当时致仕、遗表承务郎六人委是侥倖,将来执政在谪籍者援例,无杜绝。
已降指挥,将德元复职寝罢,合得恩泽只依见存阶官荫补。
今未半年,宋朴汪勃章复果相继陈乞致仕,朝廷并与龙图阁学士
将来三人致仕、遗表恩泽当补承务郎十八人。
七月中臣僚言章,乞将内外臣僚年七十不陈乞致仕者,不许过郊奏补。
续奉旨:郊祀在近,自降指挥后已未致仕人合该奏荐者,并更听奏荐一次。
三人依上件指挥,计冒受恩泽二十一人,其汎滥如此。
谨按宋朴汪勃章复执政之时,其无善状与董德元一体,同罪异罚,何以慰公论?
欲望睿旨,将来宋朴汪勃章复复职指挥,依董德元例寝罢,合得恩泽只依见存阶官上荫补。
今年遇郊礼奏荐,系未复职,亦乞依条施行。
汤思退隆兴二年十一月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
比因敌人聚兵境上,首除汤思退都督,而思退作计迁延,屡行屡止。
及诏旨促发,度不能辞,乃于奏对之际,佯为战灼畏惧之状,以幸终免。
陛下知其不能任事,怜而从之,许其解职。
思退不得已,即乞罢政。
陛下未忍诛窜,且除职奉祠
思退急欲和好之成,自坏边备,罢筑寿春城,散万弩营兵,辍修海舡,毁拆水匮,不推军功赏典,及撤海泗唐邓之戍。
又于制词中明言我守边如儿戏,使虏人知之。
既报敌兵渡淮,思退都督之职,专为全躯保妻子之计,巧求自便,其奸狡大率效法秦桧
既独领三省,又置机速、兵籍两房,尽夺枢密院事
合四职为一,与猾胥老吏辈共为之。
内不使官属参预,政不使台谏知闻,是致嘲谤溢于市廛,笑侮流于军伍。
收籴米斛专充赈济奏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
成都府天圣间知府韩亿于本府南仓创永利廒,每岁出粜以六万石为准,以拯贫民。
二月一日粜卖至八月终止。
又有拘收到户绝官田、广惠仓米,岁给养病贫民。
崇宁五年准诏旨,成都粜卖贫民米如有阙数,许转运司桩钱对籴常平司应副,仍不得妨常平司支用。
大观二年知府席旦奏请,成都府每岁粜米六万石,近来转运司以无米应副三分之一,不足以赈惠贫弱。
乞下四川,每年如米价稍贵,委逐州长吏体量,将义仓米依常平法减价出粜。
至宣和五年又准诏旨,成都府今后如遇米价涌贵,依席旦已得指挥,将义仓米减价出粜,收桩价钱,岁稔却行收籴。
自此之后,间遇荒歉,缘义仓所收数少,赈惠不足。
臣自到任后来节次措置,籴买到米四万二千九百六十馀石,通本府逐年积到常平义仓米二万九百八十馀石,差官抄劄府城内外贫民给牌历,置场减价粜卖,以济饥民。
本府虽有所收义仓米斛,一年止有八千馀石,见根刷本府公使等库并制置司激赏库钱物三十馀万贯,差官往泸、溆、嘉、眉等州乘时收籴米斛,约可得六万馀石。
津运前来府仓别廒收贮,复韩亿永利廒所桩岁籴之数。
仍以广惠仓为名。
每斗减价作三百五十文,专充赈粜,不许他用。
拘收本钱,循环添贴。
日后本府诸库攒积到钱物籴买,以备久远赈济,仰副朝廷勤恤民隐之意。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九之四六。第六册第五八六一页又见同书食货六八之六七。第七册第六二八七页
请将利州路义士条法遍行诸州奏乾道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宋会要辑稿》兵一之三二(第七册第六七六九页)
扬州民兵素号骁捷,若教阅有方,必堪使用。
缘未曾立定赏格,无以激劝。
欲将利州路义士条法降下安抚司以凭,遍行诸州遵依施行,庶几有以激劝。
请展免上供米麦等钱及放免二税奏乾道六年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乾隆《江都县志》卷三一、光绪《甘泉县志》卷一九
本路节次承准指挥,将人户税赋已展免。
其合发上供诸色窠名等钱斛,亦蒙朝廷节次全行放免。
至乾道六年分,上供钱绵、进奉天申节银、大丰银绢等,并经总制等窠名钱,承降指挥,以三分为率起发,存留二分,应副本州衮同系省支遣。
其馀银物斛㪷,随税色放免。
所有乾道七年分合发前项上供诸色窠名钱物斛㪷,若是全行起发,委是桩办不前。
兼管属江都泰兴人户,今年所种稻各是虫伤旱涝,及遭疫死耕牛稍多,若自乾道七年夏料为头起理人户二税,委是难以输纳,切恐未称朝廷宽恤之意。
望许令本州且依递年体例,将合发上件钱、进奉圣节银等、土贡物色坊场等钱,以三分为率,蠲免二分,仍旧起发一分外,其馀合发年额上供米麦等钱,乞赐展免,应副本州衮同系省支遣。
及二税,亦乞放免三二年,庶几少宽民力,使荒残州郡少可支梧。
按:嘉靖《维扬志》卷三二,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本。
蒋参政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
对扬宸綍,荣贰政机。
进有道而朝廷尊,奸邪敢侮?
得贤者而邦基立,太平可期。
华夏罔不交欢,士民率皆相贺。
窃以柄辅一象,作斗极以建时;
泰阶六符,应文昌而辨位。
仰瞻乾度,俯验人谋。
盖将参造化于陶钧,赞弥纶于天地。
唐宗图任登庸,首命于魏公;
艺祖用贤遴选,特先于居正
嗣王复古之际,委吉甫作相之初。
易俗移风,方冀修明于教化;
施仁发政,力图安靖于寰区。
以至理财用以济中兴,明黜陟以励庶尹,考礼定乐,折狱明刑,自非公选于贤良,曷足参知于机务?
博求群彦,果得巨人。
恭惟某官挟经文纬武之才,负耸壑昂霄之志,道德纯备,器宇端方。
玉树琼枝,迥出风尘之表;
珠衡犀角,久怀冰雪之清。
其高识远见,足以发明于斯文;
其博物洽闻,足以考信于往古。
青云得路,抟九万里扶摇
黑发秉钧,盛一千龄际遇
顷从旧列,浸历华途。
飞腾省闼之间,参总枢机之要。
名既与身而俱显,德当偕位以兼隆。
遂简上心,亟参大政
方睹丝纶之涣号,已闻朝野之归心。
伫正台衡,即司槐鼎
均调元气,永底丕平。
某跼促辕驹,翱翔蓬掖。
昔暂同于官守,常获款于欢娱。
兹闻进拜之荣,但切欢愉之至。
偶拘郡绂,阻造宾闳。
缅想一堂,共庆风云之会;
辄凭双鲤,聊伸燕雀之私。
贺宫使参政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六
乐圣避贤,愿归印绶。
过家上冢,言反里闾。
释政省之忧劳,获故乡之安便。
难稽远业,暂逸真祠。
恭惟某官名高缙绅,勋在社稷。
昨遇有为之会,皆称难得之时。
若不折夫虏冲,汉则几殆;
今犹传于境外,秦岂无人?
帝不忘于念功,君将倚于讷诲。
为政者每人而悦,谁复能然?
不知者谓我何求,公亦奚恨?
惟大臣进退之际,本前贤出处之常。
溺者由己溺,而饥者由己饥,莫识胸中之志;
仁者谓之仁,而智者谓之智,一付天下之言。
某早被深知,肯同流俗?
当将相和而士附,自揆凉薄而安敢前;
宾客衰而家居,则思亲近而不忍去。
辄怀管见,仰测天心。
聘使频来,讵听张昭之不在;
国家攸赖,宁容裴度之常閒?
贺龚倅启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三
紫诏疏恩,倚诸老先生之重;
黄堂贰政,膺治中从事之荣。
凡庇馀光,举深抃素。
窃以朱幡皂盖,承宣虽寄于专城;
泥轼缇屏,关决是繁于别驾
矧邛山之旧地,号蜀土之名区,筦榷浩繁,簿书纷委,不有耆英之望,孰资政理之良?
恭惟某官道会性天,学优圣域。
圆明妙湛,契古佛不传之心;
变通周流,穷伏羲未画之《易》。
践扬膴仕,蔼著能声。
暂淹持橐之荣,茂对题舆之宠。
浊贤清圣,旧闻隐吏之风流;
白叟黄童,尚识故侯之面目。
伫瞻旌旆,仰托帡幪。
某庇职无能,以身得察。
莫从候吏,躬负弩前驱
行与诸生,俱执经于函丈。
其为欣抃,罔究编摩。
郡斋读书志自序绍兴二十一年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七、《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六五、《曹南文献录》卷六三
杜邺张京兆之子学问,王粲蔡中郎所奇,皆尽得其家书,故以多闻称,而以博物显。
下逮国朝,宋宣献公亦得毕文简杨文庄家书,故所藏之富与秘阁等,而常山公以赡博闻于时。
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
设令笃好而能聚之,亦将老至而耄且及,岂暇读哉?
然则二三子所以能博闻者,盖自少时已得先达所藏故也。
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
至于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
然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后,尺素不存也。
公武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
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
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
历二十年,所有甚富。
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
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
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
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归焉。
不然,则子自取之」。
公武惕然从其命。
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
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者论之。
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已。
书则固自若也,倘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
绍兴二十一年元日昭德晁公武序。
按:《郡斋读书志》卷首,四库全书本。
古文尚书序乾道六年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全蜀艺文志》卷三六、民国《华阳县志》卷二九、民国《合川志》卷七五
自秦更前代法制以来,凡曰古者,后世寥乎无闻。
书契之作,固始伏羲
然变状百出,而不彼之若者亦已多矣。
尚书》一经犹有古文在,岂非得于壁间,以圣人旧藏,而天地亦有所护,不忍使之绝灭?
中间虽遭汉巫蛊、唐天宝之害,终不能晦蚀,今犹行于人间者,岂无谓耶?
孔子谓《尚书》,以其上古之书也,当时科斗既不复见,其为隶古定,此实一耳。
虽然,圣人远矣,而文字间可以慨想,则古书之传不为浪设。
予抵少城,作《石经考异》之馀,因得此古文全编于学官,乃延士张真仿吕氏所镂本册刻诸石。
是不徒文字足以贻世,若二典曰若粤󶸝之类,学者可不知欤?
呜呼,信而好古,学于古训乃有获。
盖前牒所令,方将配《孝经》、《周易》经文之古者,同附于石经之列,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识奇字者,又安知世无扬子云
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序。
石经考异序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六艺之一录》卷九一、《全蜀艺文志》卷三六、后蜀毛诗石经残本、《南宋文录录》卷一四、民国《华阳县志》卷二九
鸿都石经,自邺迁雍,遂茫昧于人间。
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
后唐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经,镂之板,故今世太学之传,独此二本尔。
赵清献公成都记》,伪蜀相毋昭裔捐俸金取九经琢石于学宫,依太和旧本,令张德钊书。
皇祐中,田元钧补刻《公羊》、《谷梁》二传,然后十二经始全。
至宣和间,席升献又刻《孟子》参焉。
今考之《孝经》、《论语》、《尔雅》,广政甲辰岁张德钊书;
《周易》,辛亥岁杨钧孙逢吉书;
尚书》,周德贞书;
《周礼》,孙逢吉书;
《毛诗》、《礼记》、《仪礼》,张绍文书;
《左氏传》,不志何人书,而祥字阙其画,亦必为蜀人所书。
然则蜀人之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钊,而能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
凡历八年,其石千数,昭裔独办之,尤伟然也。
公武异时守三营,当对国子监所摹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误盖多矣。
昔议者谓太和石本校写非精,时人弗之许,而世以长兴板本为便。
国初遂颁布天下,收向日民间写本不用。
然有讹舛,无由参校判知其谬,犹以为官既刊定,难于独改。
由是而观,石经固脱错,而监本亦难尽从。
公武少城,寒暑一再易节,暇日因命学官雠校之。
石本《周易·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康注《略例》,有邢璹注《礼记·月令》,从唐李林甫定者,监本皆不取。
外《周易》经文不同者五科,《尚书》十科,《毛诗》四十七科,《周礼》四十二科,《仪礼》三十一科,《礼记》三十二科,《春秋左氏传》四十六科,《公羊传》二十一科,《谷梁传》一十三科,《孝经》四科,《论语》八科,《尔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
其传注不同者尤多,不可胜纪。
独计经文犹三百二科,迹其文理,虽石本多误,然如《尚书·禹贡》篇梦土作,又《毛诗·日月》篇以至困穷而作是诗也,《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卫陈郑乎,《论语·述而》篇举一隅示之,《卫灵公》篇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未知孰是。
先儒有改《尚书》无颇为无陂,改《春秋》郭公为郭亡者,世皆议之,此不敢决之以臆,姑两存焉,亦镌诸乐石,附于经后,不诬方将,必有能考而正之者。
合州清华楼绍兴二十八年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民国《合川志》卷三七、《方舆胜览》卷六四、《舆地纪胜》卷一五九、《蜀中名胜记》卷一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九
魏大统初,于巴蜀要津置合州
其山曰龙多,曰铜梁,上接岷峨,下缭瓯越,或断或续,属海而止,所谓南戒者也。
渠、嘉、涪合流于城下,贯江沱,通汉沔,控引众川,偕入于海,所谓南纪者也。
予雅闻其山水之美,既承守之,意谓必有环伟绝特之观。
暇日经行后圃,周旋四顾,弗称所期。
既旬岁,一旦登丽谯,南向而望,始大爱之,遂谋筑层楼以览其形胜,工未讫而引去。
普慈景公篪实继之,尤爱其趣,乃增大规模,愈益闳丽,贻书求名与记。
予谢不能,而坚请不置,因取古人秀句以「清华」名之。
且为之言曰:今兹楼高出雉堞之上,挟光景,临云气。
倚槛纵观,仰则两山错出,林峦蔽亏于其前;
俯则二水交流,岛屿映带于其外。
当霜气澄鲜,浅濑清激,及夫雨潦时至,狂澜怒奔,而迅帆轻楫,常出没涛泷荡潏之间。
当风日骀荡,花明草薰,及夫林叶变衰,呈露岩岫,而猿鸟腾倚,每隐见于丛薄䁆霭之际。
其水木之变态异容盖如此,虽文章若甫与樵固尝极思摹写,而莫得其梗槩焉,亦可谓环伟绝特矣。
《传》曰:「登高望远,使人心悴然」。
是以王仲宣顾瞻荆山而怀土,不以穷达异其情;
范文正公临瞰洞庭而忧世,不以进退易其志。
虽若不同,其有慨于中则一也。
何当与公杖履挈壶觞共饮其上,耳目感触亦必有慨于中。
酣而歌,歌长而慨慷;
醉而舞,舞数而凌乱。
徜徉徙倚,而不顾日之夕也。
然公久以治最闻于时,将大摅其蕴以致君利民。
而予斥废以来,无田庐可归,旅思弥恶。
文正之志,公盖有焉;
仲宣之情,予则未能忘也。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辛巳昭德晁公武记。
合州厅壁后记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舆地纪胜》卷四○
刺史厅壁记始于唐,而顾况元结之文最著。
湖州所记才百馀人,而名德如谢安石颜清臣之徒,杰然表见于史籍者,凡数十公。
故其地冠簪之盛,常敌天下三分之一。
道州所记有徐、李二公而已,访之耆旧,馀多贪猥昏弱,以衣食之故侵冤细民,故其地井邑丘墟,主名殆尽
君子谓顾之善善,元之非非,于是乎得《春秋》之旨矣。
然则壁记者其可废哉?
予日者代匮于此,顾此邦缺守者历七年,事多不理。
少间求其壁记,得其刻石,列乾德以来翟美以次名氏。
其后虽有续书,则往往失其官阀岁月。
命搜于故牍补焉,而阙其疑,遂取陈昂王辅三十二人别刊之。
两石所记,通七十有七。
考之图书,其贤固不及湖州之盛,而父老所言,其恶有甚于道者
呜呼,一州虽狭而绵地千里,人物盛衰,户口增耗,皆系于刺史,讵可忽乎哉?
今也秩满引去,使民无得而称,则已可愧,况复蒙被恶声,颜其厚矣!
乃题其前以自警,且为将来之监云。
按:光绪合州志》卷一二,光绪四年刻本。
东坡先生祠堂碑记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梁溪漫志》卷四、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四、《东坡事类》卷九、《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曹南文献录》卷六三
在昔怀忠抱义之士,必于殁身之所庙食百代者,岂惟丕功鸿烈,应古祭法?
其高风英概之所激厉,则鄙薄化服,俊秀仰止,莫不波属云委,盖有功于风俗,而人不能忘之。
国朝文忠苏长公谠言直道,本自天性,平生抵排邪辞,讥诃秕政,苟利国家,出万死不顾一身之计,用是数困而终不少悔。
其忠义之节,冠冕天下,自古儒宗词伯,殆未之有也。
垂年归自南海,閒居毗陵双桂坊,属疾不起。
吴越之人识与不识,皆咨嗟出涕,固宜于其地尸而祝之。
而至于今,六十有九年,庙貌未立,视古有阙焉。
昭德晁侯子健为州之明年,诹经考史,创立祠堂于学宫,实政之美者。
而求公武之文以记其始。
公武衰老,问学荒落,识见凡近,岂足以赞扬命世大贤之万一?
虽然,公武闻诸世父景迂生,崇宁閒贼臣擅国,颠倒天下之是非,人皆畏祸,莫敢庄语。
公之葬也,少公黄门铭其圹,亦非实录。
其甚者以赏罚不明罪元祐,以改法免役坏元丰,指温公才智不足而谓公之斥逐出其遗意,蔡确谤讟可赦而谓公之进用自其选擢,章惇之贼害忠良而云公与之友善,林希之诬诋善类而云公尝汲引之。
呜呼,斯铭若然,则公之《上清储祥》、《精忠粹德》二碑及诸奏议著述,皆诞谩与!
公武子健之请,伏自思念,岁月滋久,耆旧日益沦丧,存者皆邈然后进,则绪言将零落不传,于是不敢以不能为辞,而辄载其事。
惟公当元祐时,起于谪籍,登金门玉堂,极礼乐文章之选。
及章、蔡窜朋党于岭表而公独先,朝廷追复党人官爵而公独后,立朝本末,章明较著如此,岂有他哉!
陈仲弓中常侍父之葬,非以为贤,从者詈,楚公子曰:「隶也不力,非以为不肖,皆有为而发」。
少公之意或出于此,非邪?
后世不知其然,惟斯是信,则为盛德之累大矣。
因述景迂生之语,俾刻之乐石,庶异日网罗旧闻者有考,且为楚人之辞一章,使邦人歌之,荐其俎豆,百世不忘,则风概之所激厉,俗为丕变,家出正士,而辈为纯臣,不亦美乎!
至于公之文章,天下皆知之,不当复妄措一辞,非略也。
子健景迂之嫡孙,勤敏孝谨,严守家法,居官为政,多称是云。
其辞曰:
若有人兮巴山阳,锦心绣口兮金玉其相。
擢忠节以为佩兮,集义概以为裳。
吐辞为经兮,万世耿光。
仁人之言兮蔼然清明,其志修洁兮称物也芳。
虽觌险微兮讵忍高翔,井渫不食兮于井何伤。
吴山峨峨兮吴水汤汤,平生眷恋兮魂魄游行。
菊英兰露兮荐之新堂,廉贪立懦兮惠兹一方。
千秋万岁兮勿怠勿忘。
按:《南宋文录录》卷九,光绪苏州书局刻本。
丰年石题记 南宋 · 晁公武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
昭德晁公武休沐日,率单父张存诚壁山冯时行通泉李尚书普慈冯樽,同观晋唐金石刻
唯唐张孟所称光武时题识不可复见矣,惜哉!
按:民国巴县志》卷二○上,民国二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