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传遗说序 宋 · 朱鉴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四二、《经义考》卷一○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九、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二五《福建艺文志》卷四
先文公《诗集传》,豫章、长沙、后山皆有本,而后山本雠校为最精。第初脱藁时,音训间有未备,刻版已竟,不容增益。欲著补脱,终弗克就,未免仍用旧版,葺为全书。补缀趱那,久将漫漶。朅来富川,郡事馀暇,辄取家本亲加是正,刻寘学宫,以传永久。抑鉴昔在侍旁,每见学者相与讲论是书,凡一字之疑,一义之隐,反覆问答,切磋研究,必令心通意解而后已。今文集书问语录所记载,无虑数十百条,汇次成编,题曰《遗说》。后之读《诗》者能兼考乎此而尽心焉,则无异于亲承诲诱,可以得其意而无疑于其言矣。若《七月》、《斯干》二诗,书以遗丘子服者,尚可考见去取位寘小序之法,因附于后。端平乙未五月朔,孙承议郎、权知兴国军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屯戍军马鉴百拜敬识。
按:《诗传遗说》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文公易说跋 宋 · 朱鉴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一、《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一
先文公于《易》有《启蒙》,有《本义》,皆所以发明往圣前民用之意,而《遗说》之辑,盖取诸门人记录问答之语,往往与《启蒙》、《本义》交相发挥,则又鉴假守富川时所会粹者也。建阳赵令刊此编于县斋,鉴尝为之序。今复以付之书市,使锓梓以广其传,不复敢赘为之说云。淳祐壬子王春正月朔,适孙朝请大夫、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朱鉴谨识。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卷首,通志堂经解本。
易吕氏音训跋 宋 · 朱鉴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新安文献志》卷二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一、《经义考》卷三○、《小学考》卷三五
先公著述经传悉加音训,而于《易》独否者,以有东莱先生此书也。鉴既刊《启蒙》、《本义》,念音训不可阙,因取宝婺、临漳、鄂渚本,亲正讹误六十馀字而并刊之。如《豫》爻之「簪(晁作「戠」,婺、漳、鄂本作「戬」。)」,《损》象之「窒(晁作「嵴」,婺本作「嵴」,漳作「嵴」,鄂作「嵴」。)」,则有未详者。然非有害于文义,已足为善本矣。至于嵩山《古易》跋语,先公尝折衷晁、吕之说于其后。今三本所载不同,而文集中乃有晚岁书,委鄂教滕珙以改换最后两版者,其为后出无疑云。鉴谨志。
岁时广记序 宋 · 朱鉴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
有天之时,有人之时。寒暑之推迁,此时之运于天者也。历书所载,盖莫详焉。至于因某日而载某事,此时之系于人者,端千绪万,非托之纪述,则莫能探其源委耳。噫!庆道长于一阳之生,谨履端于一岁之始,是盖天事人事之相参,尤有可据。彼仲夏之重五,季秋之重九,岂天之气候然也,而人实为之。使微考订,孰知竞渡之繇楚灵均,登高之因费长房乎?引类而伸,若此者众。虽然,荆楚岁时之记善矣,惜乎失之拘也。秦唐岁时之所记多矣,惜乎未之备也。今南颍陈君蒐猎经传,以至野史异书,凡有涉于节序者,萃为巨帙,殆靡一遗。仰以稽诸天时,俯以验之人事,题其篇端曰《岁时广记》,求予文而序之。予惟陈君尝编《博闻三录》,盛行于世。况此书该而不冗,雅而不俚,自当与并传于无穷云。宣教郎、特差知无为军巢县事、兼理武民兵军正、总辖屯戍兵马、借绯新安朱鉴撰。
按:《岁时广记》卷首,学海类编本。